读乌塔有感

短文网

2025-09-02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读乌塔有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乌塔有感 篇1

我读了《乌塔》一文,颇有感触。这篇文章写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立自主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多令人称赞的“壮举”啊!我想:如果没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立自理的经验是无法迈出家门的,更别指望要走出国门了!你看!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就常常见到这种事情了。有一次我在公园里,看见一个小孩子摔倒了,他“呜呜呜”地哭起来。这一哭可吓坏了孩子的父母长辈了。妈妈立刻扶起“小皇帝”,帮他拍掉身上的巧克力;爸爸秉着棒棒糖好话说尽……可是“小皇帝”不但不理不睬,头还摇得像拨浪鼓似的。看到这,我不禁想:这个孩子也太夸张了吧,摔一下也不至于哭成这样呀?!

再说,这孩子的家长也未免太宠他了吧?其实,有不少家长为了疼孩子,不仅千依百顺,还让孩子过着衣来身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生活,还奉行什么“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思想观念,舍不得让孩子干点儿家务活。有的同学曾无奈地对我说,看着父母为自己日夜操劳,心里很不舒服,想帮他们分担分担,就算是洗洗碗筷或拖拖地板都行!可父母却阻止了他们,道理很简单:别耽误了学习时间!哎,可怜天下父母心,试想看,如果孩子天天死读书,而不去认识世界上陌生的东西,那不成了书呆子了吗?家长应该让孩子合理安排时间,放开手,让孩子也帮忙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这样不仅减轻了家长的负担,还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岂不是两全其美?独立能力来自于实践中,家长们,还犹豫什么呢?快快行动起来吧!“小皇帝”“小公主”已经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了!

读乌塔有感 篇2

上周,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乌塔》这篇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小女孩乌塔独自游玩欧洲的故事。文章最后针对中国的父母与德国的父母对孩子采取的不同爱的方式,提出了怎样爱孩子的问题。在我认为如果爱孩子就应该让孩子学会独立。在中国,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和“小公主”。天天依赖着父母。在国外一、二岁的孩子刚刚学会走路,父母就不再管他。孩子不小心跌倒,父母即使在旁边也只是说两句鼓励的话。最终还是孩子自己爬起来。

在中国如有类似的事情发生,父母那怕有再重要的事情要办,都会跑过去扶起孩子。拍拍孩子身上的灰尘。

虽然在中国少有几个能独立的孩子,可却被父母“关”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整天只能从电视上了解外面的世界,没有一片自由的天地。不要说让孩子独自出国旅游了,就是让孩子独自去趟公园家长就不同意。在孩子的眼里天下无贼、无强盗;但在大人们眼里坏人太多了,似乎所有的坏人都瞄上了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才的安全,他们让孩子们的童年没有欢乐,让孩子永远在自己的翅膀下长大。

亲爱的家长们,我们知道您的用心良苦,更能理解您那伟大的爱。可是我们有翅膀,请您不要把它折断,我们会自己行走,请您不要总是扶着我,我们想像熊鹰一样在蓝蓝的天空自由的翱翔,请您不要把我们的理想破灭。

读乌塔有感 篇3

《乌塔》一课记叙了德国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在罗马的青年旅馆与作者相识的故事。乌塔才14岁,上小学,可她独自一人游历欧洲,让文章的作者敬佩,更让我敬佩的是乌塔独立性及糊口能力强,热情、有爱心、孝心,办事殷勤,有计划……而中国小孩呢?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天子”“小公主”,所有家人都是百般的庇护,真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当我读到“她一见我,立刻坐起来打招呼……她很天然地问答道。”使我感到她很可爱,善于交朋友,很热情,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而我呢却恰恰相反,不要说见到目生人,就是见到自己的亲朋挚友也要父母提醒才不好意思地打个招呼,让别人觉得自己很不礼貌。

我还从“她在家里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个周末去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陪小孩玩”读出了乌塔不仅细心,独立性很强,也很了不起。说她细心,是由于乌塔在家里设计好了旅行路线,看了很多关于这些国家的书籍,每个细节都想得很殷勤。说她了不起,是由于她自已挣钱游欧洲,想想看游历欧洲需要那么多钱,她却要自己辛辛劳苦地挣,真是个了不起的小女孩儿!

说她独立性很强是她为了要计划这次旅行,整整花了三年的时间预备,居然敢独自一人游欧洲,并把这看成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而且每到一地,先要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再给家里拨打电话或寄明信片给家人报平安。读到这里使我想起自己不敢出门,甚至连上学放学都依赖父母接送,就连功课都要依靠父母,特别是每次的作文假如妈妈不在身边我就觉得无从下笔,惭愧啊!还有我又想起一件事,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礼拜天,我已经约好了楼沁菲、金玲云几个同学去爬塔山,也预备好了零食,就跟爸爸妈妈说了,结果却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说没有大人的陪同安全咋办?万一失事了咋办?外公外婆也急着说“就是,就是!没有一个大人的陪同,万一出了事谁再给我们捶背啊?别去了别去了法宝!”。哎,不就是去爬个山吗!后来我用了最大的武器拼命的哭仍是没用,最后仍是泡汤了…唉!就像现在我在学校里寄宿,爸妈也是只要一有时间就绝对往杭州赶,现在我爸爸还为了能在星期天在杭州陪我,连妈妈上班都不让去了,他们什么时候才能放我手,让我大胆勇敢的独立糊口啊!如果我也去游历欧洲,那爸爸妈妈不知有多担心。然而外国的父母老是把锻炼儿女的独立性放在第一位,给他们学习独立糊口的机会,真令人羡慕。

可现在我国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爱心却表现为让孩子免受苦、过分溺爱,殊不知过多的庇护只能使我们失去糊口生存能力。不信,我可以讲一个故事,名叫《夏令营中的较量》,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1992年8月,由日本福冈民间集团组织77名日本孩子到中国,一起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流动。

故事大致分为四部门:

1、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

2、日本家长乘车走了,只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孩子;中国家长鼓励孩子,但在艰难路段把儿子拉上了车。

3、日本孩子的吼声在草原上震荡。

4、中国孩子的表现在我们的心中压上了沉甸甸的问号。

从《乌塔》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了解一个和我春秋相仿,但行为却大不一样的小女孩儿乌塔。这篇课文使我受益匪浅,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向乌塔学习,做一个自立、自强的好学生。

读乌塔有感14

读了《乌塔》这一篇课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从乌塔身上,我收获到了很多有益的知识。

乌塔,虽然她只有14岁,但她很独立,她一个人挣旅费,一个人独游欧洲,这让我很佩服。我真希望乌塔也来到中国旅游,我想和她一起游长城,爬黄山。

还有,外国父母相信孩子有自理能力,放心让孩子一个人出远门。中国父母呢?他们把孩子看成一块宝,握在手上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把我们照顾的像温室里的玫瑰一样!

想到自己,我每次放学,爷爷奶奶就抢着背书包;每当我上学时,家长总是把我送到校门口,千叮咛万嘱咐,然后看着我走进校园,才肯放心离去。何止是我的父母,在中国所有父母,有哪一个不疼爱自已的孩子?在爬山时,当孩子累了在亭子休息时,家长们总是剥开果皮,把一块块晶莹的果肉放进孩子的嘴里;在孩子口渴的时候,家长们总是拿起吸管插进饮料瓶里,递给孩子们;当骄阳似火或倾盆大雨时,为孩子撑伞的,也是家长;当孩子们流汗时,家长还会细心地为孩子擦去汗水……如果,家长离开了我们,我们这些小王子、小公主是否能背着书包独自去上学?能否自已生活,能否在社会上找到工作?

父母们,请放开牵着我们的手吧!你们愿意让我们当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儿吗?同学们,我们应该像乌塔一样,学会独立,学会自理,学会坚强,做会自已的事自已做,千万不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有我们自已亲自去尝试,去经历,去锻炼才能让我们成为博击长空的雄鹰。

读完《乌塔》这篇课文后,我了解到一个和我年龄相仿,但行为却大不一样的小女孩儿乌塔。这篇课文使我受益匪浅,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向乌塔学习,做一个自立、自强的好学生。

读乌塔有感 篇4

我读了乌塔这篇文章,它主要讲了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趁暑假游历欧洲的故事,乌塔已经去了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等国家,在意大利她去了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最后还要去希腊,我感到很惊讶,想乌塔的妈妈怎么能放心让她的女儿一个人游历欧洲呢?

文中有段作者和乌塔的对话是这样说的:

作者对小女孩说:“在我们中国,像你这样年纪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爱他们,会带他们一起出去玩,但一般不放心让他们一个人出远门。”

乌塔对作者这番解释很不满意,马上反驳说:“我也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很爱我的。”

看完他们的对话我觉得觉得乌塔是一个很坚强的小女孩,她14岁就能一个人游历欧洲,而且旅费是自己每个周末帮餐厅和超级市场分发广告才挣来的,假期她还到别人家里去陪小孩。她在还没旅游之前看了许多关于这些国家的书籍,还有她在家已经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她这次旅行足足准备了三年,让我感到很惊讶。

我们中国的小朋友买这样买那样都要向爸爸妈妈要钱,而不是自己去挣,我觉得中国的小朋友要向乌塔学习。

读乌塔有感 篇5

多令人称赞的“壮举”啊!我想:如果没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立自理的经验是无法迈出家门的,更别指望要走出国门了!你看!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就常常见到这种事情了。有一次我在公园里,看见一个小孩子摔倒了,他“呜呜呜”地哭起来。这一哭可吓坏了孩子的父母长辈了。妈妈立刻扶起“小皇帝”,帮他拍掉身上的巧克力;爸爸秉着棒棒糖好话说尽……可是“小皇帝”不但不理不睬,头还摇得像拨浪鼓似的。看到这,我不禁想:这个孩子也太夸张了吧,摔一下也不至于哭成这样呀?!再说,这孩子的家长也未免太宠他了吧?

其实,有不少家长为了疼孩子,不仅千依百顺,还让孩子过着衣来身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生活,还奉行什么“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思想观念,舍不得让孩子干点儿家务活。有的同学曾无奈地对我说,看着父母为自己日夜操劳,心里很不舒服,想帮他们分担分担,就算是洗洗碗筷或拖拖地板都行!可父母却阻止了他们,道理很简单:别耽误了学习时间!哎,可怜天下父母心,试想看,如果孩子天天死读书,而不去认识世界上陌生的东西,那不成了书呆子了吗?家长应该让孩子合理安排时间,放开手,让孩子也帮忙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这样不仅减轻了家长的负担,还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岂不是两全其美?

独立能力来自于实践中,家长们,还犹豫什么呢?快快行动起来吧!“小皇帝”“小公主”已经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了! 苏老师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