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傅雷家书》有感

短文网

2025-09-03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读《傅雷家书》有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1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与家人失散分离之际,发出了“家书抵万金”的感慨,在我看来,父母对孩子的那种深情更是比什么都要珍贵!《傅雷家书》就是一本包含父母对孩子厚重情感的书。

傅雷是一个十分精益求精的人,他对儿子的教育非常严格,从傅聪的行为举止、礼貌规范到学习方法、计划等都有要求和教导,还告诉儿子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

起先,我读到这些,心里不免有些厌烦:怎么这个都要管?这个还用说吗?怎么这么啰嗦……后来,我才惊觉,傅雷在家书里写的这些琐碎的小事,不就是平时父母教导我的吗?哦,因为我平时对我父母就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所以才会读《傅雷家书》感到厌烦的。从前,我以为就我的父母管得宽,哪想到名人的父母也是如此。“可怜天下父母心”,虽然我的父母没有傅雷那样伟大,但他们对我的那颗心一点也没有少。我不应该埋怨父母,为什么没有把我培养成一个像傅聪那样优秀的人,而是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平时,我没有端正我的态度,我没有认真听他们的教导,我不赞同他们的意见,甚至觉得他们就是不够爱我!这样的我,怎么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呢?

在很多时候,傅雷和傅聪就像一对认识了很多年的挚友,他们一起谈天说地,比如关于艺术方面;傅聪可以大胆告诉父亲自己感情的事,傅聪也会给他许多建议和劝导……这样的相处模式让我十分羡慕,也不禁思考为什么我和我的父母做不到这样呢?印象中,我的.父亲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特别是小时候,那种如冬天里的寒冰一般的感觉令我害怕,所以,那时候我就没有跟父亲有多亲密。可是现在,不知是父亲年纪越来越大了,他饱经风霜的脸上多了些慈祥,他会跟我多说说话,会对我多笑笑,有时也会夸赞我。但在学习紧张的我看来,他只是换种方式督促我,他对我的好,反而让我倍感压力。但这就是我跟父亲做不了朋友的理由吗?我好像也没有多关心他,也没有多理解他,我从没尝试过跟他吐露心声……我没有迈出这第一步,怎么就好像知道了结局呢?为什么我自己把所有的可能斩断了,还要指责父亲不好相处呢?我应该反思,我应该行动!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这是傅雷对儿子的深切期盼。我刚看到的时候,心里自嘲道:我孤独了,最多只能欣赏一下赤子创造的世界。所以,我与赤子的差距到底在哪呢?他们说,赤子指刚出生的婴儿,后比喻热爱祖国的人。赤子之心呢?以下是傅雷的见解“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邪,指清新,而且还指爱!”而赤子孤独了,指心里平静下来了,可以清楚认识自己了,就可以取得伟大成就了。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充满了形形色色的诱惑。若要剔除杂念,保持自我,不轻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实在不是一件易事。但我想,我们可以尽全力去努力,去坚持,去奋斗……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2

那天偶然看到了一本书《傅雷家书》,是关于父母写给儿子的家信的。其实看到这本书时,我很惊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选这本,人们都说世上最伟大的是母爱,其实父爱也同样的伟大。

傅雷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别人不同,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又多交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是啊!儿子变朋友,做父母的谁能不高兴呢?有的父母管教儿子很严厉,只把他们当做一个能够带给他们荣誉的人,却没有想过,这样只会适得其反。而有的父母对他们的孩子很关心,不仅仅是学习上,在生活上都关心的无微不至,会经常和孩子拉拉家常,说说悄悄话,诉说诉说心里的苦。傅雷的儿子应该对他是心存感激吧。如果没有他父亲的话他,或许他不会有接触艺术的机会;如果没有他父亲的.话,或许他不会知道什么是钢琴;如果没有他父亲的话,或许他就不会有机会出国留学!

这本书主要写的是傅雷和他的妻子写给儿子的,他有封信是这样说的,“别老说时间不够,首先要从日常生活的琐碎事情上,特别是梳洗、穿衣等等,那是我几年来常嘱咐你的,节约时间。挤出时间来!要不工作,就痛快休息,切勿拖拖拉拉在日常猥琐之事上浪费光阴。”在那时,他的儿子在外留学,问他关于时间的问题,而傅雷看到儿子的信后,本来想让妻子写的,可是怕儿子不会理解,就拖着生病的身体,起身写信给儿子,想让儿子知道时间是宝贵的。这样也不难看出傅雷对他的儿子的爱,是非常深的。

傅雷是一位艺术家,他的儿子是学钢琴的,在这本书中也提到了关于钢琴的学问,傅雷还和他的儿子探讨了老师上课的问题,他和儿子说某某上课不合理,还会和儿子说说英文。在儿子出国留学前,傅雷夫妇没有说什么,只是在儿子走后傅雷妻子的眼睛都肿了,他没有和儿子说他有没有哭,他只说对儿子有愧疚,我想那是因为他在儿子小的时候是很严厉的对他吧!

通过严父这个形象我看到:革命先辈为了中国的新一代,抛头颅,洒热血!如今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都是革命战士们的功劳!“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原来不知道什么意思,现在知道了。国家,是我们共同的,不是个人的,写了这篇,这代表了我的心意!

中国,我的母亲!您赋予我生命,我没有什么好报答您的,只能通过文章来表达我的情感!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3

《傅雷家书》,是八下的必读书目。一开始听说《傅雷家书》的时候,以为挺有意思的,就买了一本看,可是里面的内容让我感到枯燥乏味,只是傅雷夫妇写给他们的孩子傅聪和傅敏的书信而已,没有什么吸引人的。但是当我把整本书看完后,我发现书信中包含着傅雷先生及夫人对两个孩子深厚的爱。

每个人都感受过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诲,可当我读了《傅雷家书》后,感到的却是另一种不同于大多数家庭的爱与教导。或许是因为傅雷儿时的生活环境,使他的性格发生了变化,让他作为人父时也变得如此严厉,但在《傅雷家书》中那一封封书信中,无一不表现出他对儿子的爱。

《傅雷家书》不仅仅只是一本表达父母对远在他乡的儿子的思念的书,它更是一本教育之术。众所周知傅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和艺术评论家,但在这本《傅雷家书》中,他是一名知识渊博的教育家,或者说,他更像是一位称职的父亲。傅雷先生与其他人的'教育方式不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应是深深的烙印在傅雷心中的。傅雷在儿子傅聪幼时,便是严加管教、一丝不苟,“残忍的虐待”。别人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傅雷是“严父底下出才子”。后来傅聪出国离别之时,傅雷自责自己对儿子童年时的管教太严。

在傅雷给傅聪的信中,表现出傅雷对傅聪的关心与思念,但同时也不忘对傅聪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傅雷和傅聪两人对学问的追求是无比的执着和热爱,有一次傅雷和傅聪因一首曲子中的一个片段的重要性而大吵一架,后来傅聪离家出走。在书信中傅雷也对傅聪叮嘱到:“在我一生任何时期,也没有忘却对学问的忠诚。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可见,傅雷对学问的追求是如此热爱,也可以知道,傅雷是一个真正教育孩子的好父亲。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与儿子傅聪的精神接触和思想交流,是家人之间传递爱的文字,同时也是亲子教育的典范。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4

要谈教育,施蛰存曾评价过傅雷的教育是成功的,楼适夷也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但我并不这么认为。这紧固式的教育,又或者说是中国教育,对孩子来说,真的是好教育吗?

据我了解,傅雷的教育方式是偏激的,能感受到他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他铸好傅聪未来的模型,让傅聪内心自由的水永远流不出这深不见底的.模型。大人总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这都是为了孩子好。一次次要求孩子后,以“这都是为了孩子好”的借口一次又一次的安抚自己的心,一次又一次的成就了囚笼。只要时代在发展,囚笼就一直存在。

在许多家庭中,父母会给孩子定下许多规矩,要求孩子执行,自己却很难做到。而傅雷却会反省自己的错误,成为孩子的楷模,这点我不得不承认做的很好。再对比一下我爸,他总是要求我做事要有一个规划,但是我的规划都藏在小脑瓜里,并不想写出来,为了避免他喂我喝“鸡汤”,我便沉默了,谁想到,他又喂我喝做人要大度的“鸡汤”。久而久之,类似的事情越来越多,让我不满的事情也不断地堆积,“你自己也没有做到”之类的话,到了嘴边,又选择沉默了。所以我喝了很多“不能天天摆个臭脸”“我没有欠你钱”类似的鸡汤。

好像沉默的并不是我一个人。在《傅雷家书》后段,傅聪回信的次数越来越少。电影《狗十三》中的主人公,不再反驳父母。电视剧《小欢喜》中患上抑郁症的“学霸”等等。家长与孩子的话题只局限于学习上,这又正好是孩子的雷点。每次与孩子讲话都会不欢而散。家长还是没有意识到问题究竟在哪里。这无疑在囚笼上加固更多的链条。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沉默,但人才也是越来越多,所以中国式的教育是好教育吗?

我国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在谈到教育时说:“教育不仅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积极地生活态度,使其以积极地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所以“为了孩子好”“如果不好好读书,将来你什么也做不成”等等类的话,才是教育最根本的问题。使“为了孩子好”和“为了孩子好”达到平衡,双方达成协议,这囚笼便不解自破。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5

当要回头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容易。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很难写出一些实用的感想。所以,在这里我只是记录一些读该书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首先,从形式方面看,《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

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触吧。根据自己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舒畅的作品诞生。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但绝不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

除此之外,其他比如,关于感情(激情)和理智的关系,应当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际或宇宙的视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为真知灼见,无不闪耀着理性的灵光!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6

不经意的笔墨,不为发表而创作,只为远在海外的儿子学业有成,健康快乐;只为年迈的双亲放下牵挂,安度晚年。

每一封信都饱含着深深的父子之情。儿子在钢琴前轻敲琴键,将自己所有的青春激情倾注在每一个饱满圆润的音符中,他时而有学术上的疑惑,时而想念远隔万里的故园,他便提笔拟一封家书给父母,或是拿起昔日父亲的家书再仔细研读一遍,以便从父辈的经验教训中汲取营养。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中常常抬眼,望向窗外,看看邮箱中是否有新到的信件,若是几星期都不见来信,他们便整宿整宿睡不安宁。

傅雷常常将傅聪作为一个讨论艺术、交流音乐的对手。来往信件中常看到父子二人积极发表自己对某个音乐家的看法以及钢琴演奏方面的专业知识。由于两人教育背景不同,年龄也有差距,所以有时看法不尽相同,在双方的交流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东西方文化相交融,傅雷激发出傅聪青年人的感想,让自己也得到了新鲜养料,更让儿子取得了进步。

傅雷曾在家书中写“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我做父亲的'只想做你的影子,要随时随地帮助你、保护你,又不要让你对这个影子觉得厌烦。”的确,傅雷除关心儿子的学业外,还十分重视教导儿子的做人,他多次在信中提到要多给旧时的朋友写信,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待朋友不能薄情,傅雷告诉儿子青年人最容易给人一个“忘恩负义”的印象,其实他是眼睛望着前面,饥渴一般的忙着吸收新东西,并不一定是“忘恩负义”,但懂得这一道理的人很少,你千万不要让人误会,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对于父亲而言,无论儿子是否长大成人,是否早已名满天下,他终究还是一个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指点和关心,多点“唠叨”“说教”至少可以使他少走些弯路啊。

在傅雷严格的教育下,傅聪不仅蜚声乐坛,而且自我反省能力也十分强,傅聪在信中多次给父亲详细介绍自己参加比赛的多个细节,谈到自己对其他选手的褒与贬,也有对自己比赛的看法。期间他刻苦勤学,美妙的琴声博得了大多数人的赞誉,但傅聪并不过分骄傲,相反,他总对自己的比赛或演出效果不很满意,在家书中客观、冷静地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并与父亲商讨方法加以改正。

事业上巨大的成功并没有使傅聪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和赞美,都没有减少他对艺术的谦卑,繁忙工作中的他,并没有许久不给父母写信,依旧详细地给父母介绍自己的近况,把父母当作最为信赖的人,这些便是他对父母的最好回报,是给予他们爱的回赠。

即使在傅雷被错划为“右派”之后,他也与海外的儿子保持通讯关系。悠悠岁月,茫茫大海,家书将遥隔万里身处两地的父子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一份家书,承载着浓浓的父子情。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