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短文网

2025-09-03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篇1

问题:一、孩子为什么会当面顶撞老师,使得老师下不了台,这时老师又应该怎么做才能给孩子一个台阶下,同时也给自己一个台阶?二、上课时碰到几个思维很灵活特别喜欢插嘴,而且屡教不改的同学又应该如何处理?三、碰到班里有同学爱讲脏话,甚至在课堂上也口出脏言,经多次教育不能改正,对这些学生又该采取什么措施?四、如果班里有学生犯了错,老师使用“集体舆论”到底可不可行?五、对于某几个家长特殊照顾出来的学生,由于他平时在家里特权太多,到学校里仍想为所欲为,这时老师应该采取冷冰冰的“一刀切”管理方式还是放任不管呢?六、作为一名新教师,应怎样迅速提高专业能力?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现象,王晓春老师结合他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各种问题进行了全方面剖析,并提供了合理的解决方案。比方说,对文章开头提到的第一个问题,王老师就认为在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时,教师应采用平等客观冷静的询问态度,避免矛盾的激化。教师与学生同时失态,最丢脸的.还是教师,因为学生是孩子。

对于上课爱插嘴的学生王老师建议应多角度把思路展开,第一看插嘴内容与教师讲课内容有关与否,第二看插嘴目的,第三看教师的个性与能力,看教师是外向还是内向,然后再采取措施。

班主任的地位是可以主导“集体舆论”的,尤其是在小学。这里就埋伏着一种危险,如果教师素质不高或者有私心(这是难免的,人非圣贤),就有可能误导集体舆论。有些老师动不动就指着一个孩子对全班同学说:“大家都不要理他!”这是非常残酷的行为,有可能给孩子造成终生的伤害。集体舆论往往只能控制学生的表面行为,而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或思想问题。真正解决问题,常常要靠个案诊疗。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中一些案例与解决方法对我自己的实际教学过程是有帮助的,能使我在教学上少走一些弯路,开阔自己的教学视野。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篇2

利用空余时间,细细研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读后真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这本书从教师的思维方式入手,通过90个案例讨论教师思维方式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帮助教师“认识自我”。这本书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那里面许多发人深省的语句深深吸引着我,从许多的教学案例中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如一缕春风让教师们呼吸到春的气息,如丝丝细雨滋润着教师的心田,给迷茫中前行的我们指明了方向。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

“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读到这,我想到了去年我班转来的一名新同学。上课时,他总爱把手伸进抽屉里做小动作。刚开始时,我看到时轻轻地叫一下他的名字后,他就坐端正了。过了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几天下来,总不见起色。我想,是不是我方法上出了问题。后来,我说:“这几天我发现某某同学比以前上课用心听讲了,作业也做得很棒了。希望他做个永远的乖孩子。”听了我的表扬,他很端正地坐好。几天下来,尽管有时还要做一下小动作,但比以前少多了。在以后的几次默写中,空格也少了很多。好多次早晨,他看扫地的同学没来,都主动打扫着,看着他认真的背影,我的心里一阵激动。是啊,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教育科学是一门指导和启发的科学,是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的科学,是研究师生如何交流的科学。”、“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的确,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书中谈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但是,我们要知道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管住自己,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学生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学生自己确实有所成长。教育必须深入孩子的灵魂。

最后,我引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激励自己——“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更应严格要求自己。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篇3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作者是王晓春老师,他从教师的思维方式入手,通过90个案例,讨论教师思维方式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帮助教师“认识自我”。

“要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如一缕春风让我呼吸到春的气息,如丝丝细雨滋润着我的心田。

“要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因为我们工作不细致,想的不周全。

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作为教师,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尘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聪明的教师。

最后,引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激励自己——“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微笑,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更应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一名聪明的教师。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篇4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不仅其新颖的前沿阐述深深地吸引了我,同时书内的一个个案例以及王晓春老师的案例点评同样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平时我也偶尔阅读过一些教学书籍,可从来没有如阅读这本书这样给我深深的震撼。那里有许多精彩语句深深的吸引了我,许多的教学案例自己就亲身经历过,从中能看见自己的影子。读后,我深有感触。于是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

我摘录几句本书中的部分精彩语句,与大家分享。

教育科学是一门指导和启发的科学,是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的科学,是研究师生如何交流的科学。

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在现在的教学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千万不要迷信“管”字。迷信管理的人永远不会懂得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们学会自己管住自己。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他们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他们自己确实有所成长。

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该当医生的时候你别当警察,该当警察的时候你别当医生。

请注意不要同时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段时间重点抓好某个问题,初步解决好之后再抓下一个,这样效果较好。在重点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出现其他问题,只要影响不太大,可以置之不论。

不要以为专家说的就是对的,要相信自己,只要下课铃一响,时间就不是我的了。我要占人家的时间,只好和人家商量,这不是什么“爱”,这是起码的尊重,这是教师的法制观念问题,我不能借口我是为你们好来侵犯学生的休息权。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经我常常感到事情很多感觉都那么累了可效果却一般,是学校的管理制度的问题还是我工作方法的问题。看了这一本书后,我发现我应该改变一下我的思维方式。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教育者。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我们教师太重要了。

王晓春老师也反复强调,“爱”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的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她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人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够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就会怀疑是自己爱的不够。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的本事就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管”“卡”“压”。所以说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是不够的,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智。

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总结我现在的教学观。“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篇5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有空时翻了翻。不仅,新颖的前言阐述深深的吸引了我;同时书内的一个个案例以及王晓春老师的案例点评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平时,我也偶尔阅读过一些教学书籍,可从来没有如阅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样,给我深深的震憾。那里面许多精彩语句深深吸引我,许多的教学案例自己就亲身经历过,从中能看见自己的影子。

与大家共享:我摘录几句本书中的部分精彩语句

1、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2、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3、该当医生的时候,你别当警察;该当警察的时候,你别当医生。

4、不要以为专家说的都是对的,要相信自

5、只要下课铃一响,时间就不是我的了。我要占人家的时间,只好和人家商量。

6、这不是什么“爱”,这是起码的尊重,这是教师的法制观念问题。我不能借口“我是为你们好”来侵犯学生的休息权。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篇6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我想每个人都想做这样的一位老师,但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并不容易。在这次书籍推荐中我看到了这一本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我的感触颇深。

这本书中没有高深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教学事例的剖析,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切入,向我们阐述着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如何来看待自己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师思考和叙述问题的时候,只喜欢朝一个方向走……”“多数老师很不习惯在矛盾中思考,很不习惯在事物的互相联系中思考,很不习惯刨根问底的思考,很不习惯在思考中反驳自己。”“教师普遍缺乏反思意识,很少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结果就是严重缺乏自知之明,不是盲目自信,就是盲目自卑。”诸如此类的话语在书中多处可见。

看着书中的一个个案例总觉得自己曾经也有这样的经历,但是自己的处理方式有时候几乎也是没有科学研究,缺乏人文关怀。对于那些喜欢惹事的孩子,我会缺乏耐心,有时候根本就不愿意听他们多解释就把他们“制裁”了,真的像是“教书的警察”。看了这些案例分析后,我觉得我们作为老师在接手一个班后要尽快了解每个

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首先自己要心平气和,了解清楚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在没有结果前不乱下定论,有的孩子的行为是需要时间来改正的,在处理班级问题时需要多一份理智。

看了这本书后,当我在碰到违纪学生,我都会动一番脑筋再作处理。有次,上体育活动课时,我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有一个学生跑过来告状,说有同学在扯校园绿化树的树叶。我跑过去一看,那几个学生还在用力的向上跳,再看地下,到处都是被扯下的树叶,我大声训斥:“过来,看看你们在干什么,损坏花草树木,到处乱扔垃圾!”要在平时,我一定会把他们课后留下来批评一顿。可现在我想到王老师在书中说到的一种思维误区便是“迷信师严”,我提醒自己要变得“聪明些”,于是要他们每人去捡三十片垃圾为清洁校园出点力。后来只要遇到犯事的学生,我就采取这样的方法。校园自然清洁多了,效果也不错。

李镇西老师说过:“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多意味深长的'描述啊!的确是,《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让我知道如何更好的面对问题,那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遇到问题,必须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选择适当的时机,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虽然我不能说自己在这方面表现很出色,但起码我也在不断的努力,因为我明白聪明的教师是特别受学生欢迎的。

教育是一种行动的艺术,而不是靠嘴巴吃饭的职业,我们要做一个智慧型的、研究型的教师,要不断地读书学习,要时常重新认识自己,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