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读围城有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围城有感 篇1
老钟笨重而迟缓地摆动着,轻柔的月光透过窗帘倾泻在地面和墙隅上,如同泠泠的水透着清冷的光。蓦然一声长而沉重的叹息搅乱了这宁静,连带着把空气搅动得浑浊而粘稠,像是被蒙上了厚厚的猪油,压抑到让人喘不过气来。又像是流星短暂地滑过,在夜空拖出一条弥久不散的光弧,最后剩下的,只有看客无尽的怅然感伤,而我就是这看客——一面老钟。
我喜欢夜晚,一切的喧嚣暂停播放,世界好似开启了静音模式,每当此时,全世界于我而言就像一个梦,唯有我是真实的,那种能清晰地听见时间流逝的嘀嗒声的安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着我存在于世的安心,我尤其喜欢——可我的世界常常被这样的一声叹息撕破,
那些表面风平浪静的生活,揭开以后,是早已蓄势待发的风暴。
不久前一对新婚夫妇搬了进来,男主人叫方鸿渐。从他们搬进这间屋子起,曾宁静的生活开始泛起涟漪直至演变成风暴。他们总是吵架,小到为柴米油盐争吵,大到为人情世故、未来前程争吵,我见过太多幕主人愤怒之下夺门而出的情景以及争吵过后一片狼藉的落寞,我知道,他们这样无休止的争吵总有一天会终止,毕竟这缝隙不是突如其来,而是在隔阂与误解的双重矛盾中彻底激化而来。
人的感情在柴米油盐的烹饪下,竟脆弱得如此不堪一击。
可人人却皆言我无情,说再浓厚的感情在我面前都会被冲淡,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只是履行着我的职责,不徐不缓地走在我的轨迹上,我明明从不加干涉,他们的生活是他们一手创造一手选择的,我只是见证了整个过程,也只是扮演了看客的角色而已。再后来,我无需自问,答案在崎岖的岁月中逐渐显露出来——那些说我无情的人,其实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无情,时间从未作出改变,也未改变任何事物,改变的其实是人心。
我承认,我走过了太多年岁,囊括了太多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因此,我早已看透了这俗世。于我而言,我的一生就是一直走到停摆的那一刻,了无羁绊。对于方鸿渐而言,他的人生就像是一座又一座的围城。他用尽全力冲进去又无时无刻不在觊觎着逃离,但其实他从没有逃出来过,他只是在围城之中堆砌了一座又一座围城,直至亲手将自己桎梏住,然后亲手将自己的人生葬送在狭小到无法动弹的围城之中。
可悲的是,很多人都难逃围城的象征性,他们一边堆砌围城又一边走投无路。我见过太多和方鸿渐一样自命不凡最终止步于平凡的人,他们不屑于与这世俗同流合污却终归成为世俗的一部分,他们故作清高却极易被外界诱惑而产生动摇,他们追求理想却屈服于“将就”。细究之下,其实每个人都有着文明外衣下的庸俗与不堪。但即便如此,在自我和世俗、理想和现实的双重夹击下,他们仍能苦苦地与世俗周旋,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挣扎,然后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而归中从头再来,一辈子为名忙为利忙,可是人生几经辗转,能够成功的人又有多少,我不该仅局限地着眼于他们的失败然后对此进行苛责,至少在我看来,他们在苦难中的坚持的品质也是人性的一大魅力。
我时常在想,人为什么永远不满足于现状,永远向往着未曾踏入的领域而又在踏入这个领域后又无时无刻不在觊觎着逃离?或许人生就像是在麦田中寻最大最饱满的麦穗,因为总是想着前方还有更好的,于是轻易舍弃了不应舍弃的却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人们追求所谓世俗功名、理想爱情时又何尝不是如此?一味追求一个“更”字,走得太远,都忘记了自己当初为什么出发,最后走到头却发现手中空空如也,便只好随便凑合。
天边逐渐翻出鱼肚白。次日傍晚,他们彻底闹翻,生活还得继续,他又重新踏入了下一个围城。
那之后的许多个夜晚,这间屋子又重新恢复了宁静,我又重新拥有了专属于我的夜晚,我不知道未来还会遇见谁,又会目睹怎样的生活,但我想余下的时日,且让我沉入岁月的深海,从此缄默不语,静观云舒云卷、月升日落,静观这人间百态——不喜亦不悲。这人间不值得我为此牵挂太深,毕竟我只是一面钟而已。
我这一生不小心目睹了太多,无意间包涵了对人生的讽刺与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我之所以能看得通透,或许只是因为我不在城中罢了。
读围城有感 篇2
每到周五,我们从早上起床开始,就会兴奋异常。
你整理床上的东西,我拿起穿脏了的衣服一股脑儿塞进行李箱。如果谁的饭卡里还有很多钱没有用完,大家就想着让她请客。我们知道,过不了几个小时,我们就可以走出校园,走出我们看作是牢笼一样的学校。
然而,我们谁也无法逃脱,时间滴滴答答的流逝。谁也不能如科幻片里一样,瞬间穿越时空来到二十岁,来到三十岁,那时候,我们就可以离开这倒霉的作业,离开这每天坐在课桌前乖乖听课的日子。因为,两天的休息后,我们又背着行囊回到了这个熟悉的地方,回到了这个有些枯燥的日子里,忙着操练那一道道习题。
这种轮回,让我想起了曾经读到的一本书——《围城》。
钱钟书的《围城》里,有句话,我特别记住了,那就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小说的主干是围绕着主人公的婚姻与职业而展开的,各个人物大都加入了那场令人尴尬的“围城”游戏:进去的想出来,出来的想进去,实际上却是出不来又进不去。作者藉此揭示人类根本的劣根性:人性的盲目。在这样一种进进出出而又无可奈何的生存状态中,人失去了目的性,就像无头苍蝇,最终在忙忙叨叨、糊里糊涂中结束生命。
我觉得里面的人物都带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不管是主人公方鸿渐,还是其他一些出场不多的人,因为他们都是很有特色的,都或多或少的反映着某种人的性格。其实虽然方鸿渐是一个很普通的人物,但是却代表了中国很大一部分人的性格,死要面子,有时候会有点自以为是,甚至骨子里透着某种懦弱,但是给我的感觉却是那么的真实。里面有苏文纨,对爱情过于羞涩,不敢主动去争取,有时候又带着点赌气的性质,在方鸿渐丢下她以后,他就那么迫不及待的嫁给了一个自己根本不爱的人,中国有很多女性都是这样。还有唐晓芙,方鸿渐唯一爱的一位女人,最终也还是没能逃脱一样的结局。然后方鸿渐就在赵梓楣以及其他人的流言蜚语下莫名其妙的和孙嘉柔走到了一块。
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而在三闾大学着实是一座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时刻让人感到压抑,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但当他离开那里,面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
我是一个学生,我觉得我也正处在一所围城中,围城里有什么?是学校吧,学习和作业使我想逃出去,然后充满期盼的进入下一个围城——工作。而城外的人呢?应该是那些还未上学的小孩子吧,他们满怀期望的想进入这座围墙,正如十几年前的我们。被困城中十几年,接着就是重复我们所经历的,又进入另一所围城。
而那些已经步入新的轮回的成人们,父母老是在我们面前叨叨,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到那童真的美好,你们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老师们总是话话儿里带着遗憾,要是能回到你们的“围城”里,我定不想留下太多的无奈。
我们茫然了,还是清晰了?
这仿佛无休止的进,出,我们永远无法逃离。
也许,我们只能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我们不必逃离,要去面对,去正视,去挑战。
读围城有感 篇3
在我看来,这部小说中最美的一句话,出现在第四章,方鸿渐与岳丈周经理交谈的段落:他所说的“让她三分”,不是“三分流水七分尘”的“三分”,而是“天下只有三分月色”的“三分”。
原句出自苏轼的《水龙吟》,“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以及徐凝的《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但如果联系上下文,会发现这句话的出现并非在以抒情的方式歌颂爱情的伟大。原文中写道:“他跟周太太花烛以来,一向就让她。”“……吓得他安慰也不需要了,对她更短了气焰。”所以这“三分月色”,更多的是体现周经理对于太太的畏惧、委屈甚至是抱怨,是带有讽刺意味的。
在第八章,看到了眼熟的一段话:
他想起在伦敦上道德哲学一课,那位山羊胡子的哲学家讲的话:“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在念高一时,语文老师曾口述着,让我们在本子上记下这段话,当时听起来觉得真是妙极了。随即,老师让我们以“天下只有两种人”作为开头,后面再添上一句话,轮流站起来发言。当时我正坐前排,来不及思考太久,便答“大人与小孩”。显然这个糟糕的答案并不能使老师满意,她微笑地赐我“站一会儿”。那是令人羞愧的站立。现在想来,哪怕回答“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也是精确和妥帖不少的。记得那一天,收获掌声最多的,是一位贾姓男同学的发言,他说:“天下只有两种人,姓贾的.和不姓贾的。”
我并不想如此频繁地与回忆里愚笨的自己相遇,无奈印象极深,是总也摆脱不掉的。第八章和第九章当中,方鸿渐与孙柔嘉二人的争吵场景,被描写得极为精彩。
结婚前的争吵,孙柔嘉是带着撒娇成分的。她深知方鸿渐怜惜自己,于是肆无忌惮地“两手按眼,胸脯一耸一耸的哭”。鸿渐的心不是雨衣的材料做的,给她的眼泪浸透了,忙坐在她头边,拉开她手,替她拭泪,连哄带劝。结婚初期的争吵像夏天的暴风雨,吵得厉害过得也快。争吵过后,两人都“管制自己,避免说话冲突”,这是有经营婚姻的用心在的。
鸿渐打拱作揖,自认不是,要拉她出去吃冰……鸿渐把手按她嘴,不许她叹气。结果,柔嘉陪他出去吃冰。婚后日子久了,由于双方家人的介入,误会越来越深,争吵也愈发激烈,两个人开始不留情面地翻旧账、揭对方短处、谩骂对方家人,无所不用其极地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但归根到底,争吵的原因都是生活中的琐事罢了。
最激烈的一次争吵,也是最后一次。鸿渐再熬不住,说:“那么,请你别再开口,”伸右手猛推她的胸口。她踉跄退后,撞在桌子边,手臂把一个玻璃杯带下地,玻璃屑混在水里……每个字像鞭子打一下,要鞭出她丈夫的胆气来,她还嫌不够狠,顺手抓起桌上一个象牙梳子尽力扔他。鸿渐正回头要回答,躲闪不及,梳子重重地把左颧打个着,迸到地板上,折为两段。
如果说,方鸿渐与孙柔嘉的婚姻以悲剧收场,是由于二人并无牢固的感情基础,那么,如果起初方鸿渐娶了深爱的唐晓芙,结局是否会有所不同?故事里的方鸿渐无法重新体验,身处现实的人们更是不可。似乎一直以来,没有得到的,总是最好的。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读围城有感 篇4
说起《围城》,便要提起这么一句尤其著名的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不常常出现的后半句是这么说的,“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这句话本不是书里的句子,是杨绛老先生提在扉页上的,小说里类似的话,其中一次是在次要人物讨论婚姻时提到的,以对话形式出现,“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小学高年级,学着别人,说爸妈的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一点点激情和所谓的情欲都不见踪影。小姨笑我只是个小孩子,什么也不懂,不懂爱情,也不懂婚姻。
钱先生的手笔很是让人看着欢喜,行走人间19年的灵魂,看不懂的东西太多了。如今听方鸿渐娓娓道来,仿佛自己是个旁观者,看一个傻小子揣一颗干净的心经受历练。他所经历的一切,也许今生有机会切身领教,也许是没有这样的机缘的。没有固然是好的,但人生之味,单一便无趣,无趣便使人不易生出智慧;有也是好的,但糜烂之事,最好是观察,不必一一经历。
用钱先生的杂文观察自己,用他的小说观察人,是很有意思的体验。《写在人生边上》里他讲到“快乐”,说人这一生,不过是“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就这样赚着我们痛苦地过完了一生。但因为人生里有希望,有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所以人生并不痛苦。
此时的情况,是我们逃出围城,又冲进围城,再又冲进去又想逃出来,如是而已。一个又一个围城,赚了我们一世的笑与泪。近来遇见一位,想过日子甚于恋爱的友人。年纪轻轻,却好似已经疲于人事。方鸿渐和孙柔嘉的感情,是不是爱情,我仍待考证。读后感·赵辛楣早说这女子所行之事,不过是拉拢来一个男人,要骗着你去陪着她过日子,方鸿渐不信,他不肯信,便不去考究,便不去想这一些事情。难得糊涂,是放在智慧的荫蔽之下的。方鸿渐这般蒙蔽双眼和心灵,不值得被效仿。人这一生,自欺欺人被人欺的事情,还少么?
方与孙的围城之所破,看到小说后面已然是定局。这城池何时被攻破,如何被击倒,不过是世间的缘与劫相交相斥的结果,已不再重要。
所以这书,极是省检,一句结论也不肯抛给我,但他描写的生活本身,“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读围城有感 篇5
《围城》是一部以讽刺知识分子、婚姻以及人情世故为主题的小说,目的是力求刻画出当时某一空间某一群体的一部分人的人生面貌。理解“围城”这两个字,不能空泛地把他看作是婚姻的代名词,在某种层面上,它与西方现代主义所描写的人类的尴尬困境所采取的一些象征手法不谋而合。书中充满苦涩的笑,无奈的自我欺骗,这都是这部小说的成功所在。
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所包围。钱钟书以他洒脱幽默的文笔,述说着一群知识分子的快乐与哀愁。这部作品已被译成世界上多种文字,有十数种不同的译文在各国出版。在美国,由于夏志清的推崇,不少人以钱钟书为题撰写博士论文和专著。法国的西蒙·莱斯曾说:“如果把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予中国作家的话,只有钱钟书才能当之无愧。”对这种说法,我双手赞同!
主人公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句话是无容置疑的。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的文凭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
方鸿渐一生的第三圈“围城”,我想没有人会反对,是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也许从第—,圈“围城”建立时,就决定了会有第二圈围城,就决定了会有第三圈围城了。在那个到处是“小人物”的时代,做个大人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还是希望做个大人物,买文凭时,希望自己能够使家翁感觉光耀门楣;买了文凭,又觉得有损道德。要知道,社会上只有两种人能够混得好。
很多的人都像方鸿渐—样,有那么一点的良心,有那么—点的虚荣。他们处处做小人,又不得处处提防小人。他们也知道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他们尝试去改变,就好像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样。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
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也正在此。它写出了人们不愿意正视的,真实的社会环境。
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他们尝试去改变,就好像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样。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
读围城有感 篇6
作为一个工科出身的女汉子,我脑子里塞了各种各样的方程式,而读过的名著却屈指可数。
大学时读过几部外国名著,都是因为高中时学过它们的名字,好奇里面写了些什么内容能被评为世界名著,所以才借来翻阅。然而,读过以后不免大失所望——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故事呀?要么龌蹉的不靠谱,要么平凡的不稀奇,为啥这些书能叫名著?
现在想来,当时还是太年轻了,在青涩的年纪里,身处象牙塔中,不谙世事,如何能读懂现实社会里沉重又无奈的人生?
当然,我得承认,我这人天生迟钝,开窍晚。别人十八岁理解的道理,我到二十八岁也未必领悟得通透。张爱玲十二岁就开始写小说了,我十二岁的时候还和小伙伴一起头顶白纱扮成白娘子玩过家家呢!人和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好在近两年活得明白些了。接触了一些人一些事以后,颠覆了我曾经固若金汤的三观;在现实生活中摸爬滚打之后,心灵重新开始成长,逐渐形成了更加多元的认知。就好比泰山上的一块顽石,之前坚固无比,不可塑造,经过大师开光以后,受到了点化,褪去了部分执念,渐渐有了些许灵气。
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围城》,也知道那句名言: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但《围城》究竟写了什么,不知道。最近,在一位作家推荐阅读的书单里又出现了《围城》,这使我产生了无论如何都应该读一下的想法。当然,让我产生这种想法的还有很多书,只是《围城》排在第一位,其他的以后再读。
事实证明,这想法来得很正确,刚读了半章我就爱上它了,所以很快读完了全本。合上书,感慨良多。
我在想,如果我早点读《围城》,会不会少走些弯路。爱情也好,婚姻也好,事业也好,家庭也好,会不会多懂一点道理掌握得比现在要好?就像书中方鸿渐说的:“家里真跟三闾大学一样是个是非窝,假使我结了婚几年然后到三闾大学去,也许训练有素,感觉灵敏些,不至于给人家暗算了。”
可是我又想,人生路上的每一步,自己走过的都作数。方鸿渐的话里表达的也不是遗憾自己缺乏理论上的道理,而是缺乏实践经验。有些经验从书本儿上得来固然省劲儿,但省劲儿的难免不会用,用起来也不自然;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用心体验过,才会把它融进生命里,运用自如。就像有句话说的:懂得这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况且,正如我学生时代读过的那些个名著一样,因为缺乏生活,所以根本读不懂,无法跟作者要传达的思想产生共鸣。
人生在每个阶段对生活的理解都有与这个阶段相匹配的意义。我现在是中年,年轻的中年,孩子还小,父母健康,生活稳定,所以还有闲情去回望过去、感悟现在、展望未来,抽时间也能写写画画。虽然有时难免伤春悲秋,叹息流光易逝,但岁月静好,我知足惜福。
还好我在这个阶段里读到了钱老的书,而且读懂了,受益匪浅,幸哉!快哉!
人生就像一本书,开头结尾全靠自己书写。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世界。不管生活如何,我都希望我能活出自己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