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一年级读书心得体会(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年级读书心得体会 篇1
我是一年级的学生,最近我开始学习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新奇有趣的事情。
阅读让我非常开心。我喜欢掌握新的知识,发现新的世界。我喜欢翻开一本书,看看里面的图片和文字。我喜欢跟着书中的人物一起冒险,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当我读完一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探险,获得了很多新的体验和感受。
阅读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在过去,我总是害怕读不好,担心自己没有读懂。但是现在,我发现我阅读的速度越来越快,理解能力也越来越强。我现在能够自信地读出每一个单词,理解每一句话。这让我感到很自豪,也更加有信心去面对其他的挑战。
最后,阅读让我更加善于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思考书中的人物、情节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有时候,在自己的想象力中,我还会给书中的故事加上自己的情节和人物。通过这些思考,我不仅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也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想法和想象力。
阅读是一件非常有趣和有意义的事情。通过阅读,我不仅能够学习新的知识和体验,也能够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自信心。我会继续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阅读者。
一年级读书心得体会 篇2
假期来临,学校给年级的每位老师发了一本书,名为《内在疗愈》。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急着拆开看,而是想到了前几日发生的两件事情:
我周末回家,难得碰到了正值初三忙碌学习的弟弟,他在房间里眉头紧锁,奋笔疾书。看到我回来了赶忙放下手中的笔,和我寒暄起来。他说:姐姐,初三的作业太多了,我写得快要崩溃了。那你哭吧,哭一哭发泄一下就好了。我开玩笑地说。他又说道:算了算了,我还是坚持吧,等我长大了就不用写了。等你长大了看别人写作业,你会更崩溃!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哈哈哈哈,我们在大笑中结束了这次关于崩溃的话题。我想,这几句看似开玩笑的话语,是否对他的崩溃有疗愈作用呢?
前一段时间因身体原因,我住院了,在出院记录单上,看到医生给出的出院理由:写着治愈二字,这代表着治疗痊愈了。疗愈和治愈显然不是一个概念。
我想,每个人都会有崩溃的瞬间:繁重的学习任务让人窒息;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人无所适从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除了崩溃,我们还有责任,最好的出路便是将崩溃隐藏,学会自我疗愈。
何为疗愈?何为内在疗愈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认真阅读了这本书,收获满满:
我们都有自己的文化观念,疗愈就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疗愈并非治疗,而是真实的面对自己,看到过往的生活经验带给我们的情绪和局限性的习惯,进而回归到一种自然的幸福的生命状态,这种转换的过程便是疗愈。当我们能够把覆盖在心灵之上的遮盖物一一去除掉,允许幸福的光芒在闪耀,那就是疗愈在发生。我们期望家庭幸福,就会有爱家的观念,我们就会倾尽全力去建设幸福家庭;我们敢于闯荡世界,希望事业有成,就会有努力拼搏的观念,我们就会为梦想奋斗一生。所谓疗愈,就是在一次次失败之后,将失败的经验内在整合,给自己再一次整装出发的勇气。
拥有信念与信仰,也是一种疗愈方式。就像癌症患者,他们知道自己的病不会得到治愈,但他们仍然坚强乐观。简单的相信,就是一种疗愈。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信念,就会平添几分面对极大的困难也要迎难而上的勇气,带着这份勇气与世界和解,自我疗愈。就像跑步这项运动,有些人面对跑步会觉得很累,无法坚持;而有些人就会享受跑步后肌肉酸爽的快乐,懂得去放松,从而越跑越轻松。我们的工作也是如此,有时候你会觉得工作很烦躁,让人压力山大,喘不过气来,但有些人在遇到烦躁崩溃的`时候,自我调节,将快乐的情绪带到工作中,从而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发挥超高的创造能力,这也是一种疗愈。
只要我们心中有信仰,就拥有了心灵疗愈的力量。疗愈,其实就是一个自我和解的过程,就是一次自我调节的经历。而成年人的疗愈,更是历经艰辛,依旧有乐观面对世界的勇气。或许就像吃火锅一样,将生活中的所有不愉快都放进火锅里涮一涮,一切就会变得很美味了。
内心向阳,无惧悲伤,愿你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一年级读书心得体会 篇3
在暑假中,我重温了《西游记》这本书,这本书中的神话人物让我沉浸在美妙而传奇的故事情节中,不由得浮想联翩。
孙悟空对自己的'师傅非常忠诚,有一次唐僧误会了孙悟空,要赶走他,孙悟空临走时给唐僧磕头,唐僧扭过头去不看,孙悟空就变了一圈猴子给唐僧磕头。走后他去了观音菩萨那,沙师弟在唐僧遇险后去找菩萨,当孙悟空得知后又立马回到了凡间救出唐僧,和他们一起去取经。在机智勇敢的猴哥,胖嘟嘟的猪老二和憨厚的沙师弟的陪同下唐僧取得真经,普度众生。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意识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与磨难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不怕困难,不像猪老二似的老喊着散伙,我们就可以像孙悟空除怪似的除掉困难。还有就是看人不能看表面,在西游记中有许多妖怪扮成人惹得唐僧的同情,唐僧还真就相信了,可孙悟空用火眼金睛识破了他们,就想训它们,唐僧却念紧箍咒,并赶走了孙悟空。我有时真觉得唐僧真笨。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正是如此吗,有一些坏人装成好人的样子骗取钱财,我们应该善于分辨人的好坏,练就一套我们自己的火眼金睛。《西游记》不仅故事情节好看有趣,还蕴涵着一个道理,把它称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简直就当之无愧。
一年级读书心得体会 篇4
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在一瞬间。镜子里的那个自己,眼袋盛满疲乏,愤怒挤裂脸庞,无助锁住喉咙,你哭不出来,也不能哭出声来。因为你是老师,一个需要用满满的正能量来爱护和教育孩子的身份,负面情绪的流露与传导意味着失职。
作为一名从教几十年的老教师,我一直是这样认为的。然而很多时候,面对熊孩子们一再的皮闹,面对极少数家长的不支持,面对工作与家庭平衡的压力,坦白而言,压抑负能量实非易事,直到初尝克里斯托夫安德烈在《内在疗愈》里记载的十五味良药,犹如拨云见日,有相见恨晚之感。这十五味良药可谓货真价实,分别由十五名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的心理学专家亲身试验良好再临床反响良好而来,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将其归为三类,即如何自我和解、自我平衡、自我绽放。
《内在疗愈》看到这个书名就十分欢喜。这个时代,停下来等待落后灵魂的人不多,重视内在健美丰盈的人亦少。人这一生,终究要与自己和解。那些在脆弱体内蓄势待发的负能量,或是我们缺少强大明亮的灵魂底色,将生活细微的痛苦恐惧与焦虑放大;或是我们未曾习惯接纳甚至欣赏不完美的自己,对自我要求过于严苛,缺乏与过去握手言和,向未来翘首展望的勇气;又或是我们过于强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恰恰忽略了对内在的培育......
本书最大的特色不在于传授那些易懂易操作的心理学疗法,而在于这些疗法都是心理医生对自我的试验与和解。某种程度而言,心理医生正是那些备受内心煎熬之人的老师。反言之,老师又何尝不是孩子们的心理医生呢?我们想象中的心理医生往往积极乐观,与抑郁、社交恐惧症等症状毫不搭边,正如大众想象中甚至老师自己认可的老师形象亦如此。但,师亦人,孰无七情六欲、伤痛抑愤?屏气藏好内心的负能量,以正能量面对学生固然是好的,但剖己为例,用书中良药试图自我和解、自我平衡,最终向外界真正地自我绽放岂不更佳?最重要的,是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们也学会疏解内心的不安与焦虑。双向的奔赴才值得期待,一些老师热心善良却苦于没有孩子找她倾诉,殊不知自我揭露、自我绽放正是打开孩子心扉的钥匙。当你用真情感化孩子,与孩子们共情,孩子自会珍惜那层超越师生情的信任。
书中有关如何应对孩子成长中的叛逆行为一章令我印象深刻。看着书中那个被母亲追逐叫喊仍就死活不肯穿衣服上学的蒂博,我仿佛回忆起了自己与熊孩子们相处的'种种瞬间,当时战争双方的确是本能地用愤怒保护自己免受焦虑之苦。如果老师早点意识到培养自己的善待能力,巧妙运用书中的积分游戏逐渐形成和谐师生网,或许双方都能少受言语折磨的伤害了。想到这,不禁哑然失笑。
老师老师,您别哭了,跟个孩子似的!梦中的小人绕着讲台围成一圈,有的慌张,有的递纸,而我在孩子们中央,放声而幸福地大哭,耳边仿佛听到孩子们窃窃私语。
哈哈,原来老师也哭鼻子呀!
原来老师也有难过的时候呢!
原来老师也会因为我们而难过啊!
金老师哭鼻子笑的样子还挺可爱的,哈哈哈......嘘,别笑了。我们以后可不能让老师难过。
嗯,一定不能。
是呀,在自己爱的孩子面前哭出声来,又有什么丢人的呢!成为更好的自己,
成为更好的老师高雅
一年级读书心得体会 篇5
20xx年第一次读《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这本书时,就特别想在一年级尝试一下薛瑞萍老师培养学生静气的做法。那时却没有教一年级,接了三年级的班。然而那时读得实在不够用心,因为我没能把薛老师的精神和方法学以致用。
20xx年再读这本书,发现很多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心里存着的很多问题与书中思想、做法相互碰撞,有了更多的问题和思考,“心平气和”的观念,让我的浮躁去了不少,面对学生时多了一些鼓励、肯定和设身处地,少了些气急败坏的怒火。
现在又一次看这本书,自我感觉心境已经渐趋平和,比过去心静多了,对这本书感觉更像见到老朋友似的契合。拿起书,随手翻阅着,也看看以前阅读时在旁边写的随笔,唯一个“静气”,如细雨滋润土地,渗入心田,首先静下来的是自己的心。深觉“以静传达静,以静滋养静”的真谛。
薛老师说,刚开始的时候,常规教育围绕一个中心词:“静”。讲课声音尽量小,学生读书要求用心但轻声。反复表扬完成任务之后安静看书的孩子,希望尽早让他们懂得静是好的。薛老师说,发现分心的孩子,宁可疾步走过去,告诉他看黑板,也不大声呵斥。
瞧,我就在薛老师的“静气”中心静了下来,读书思考。我看见,过去的我,轻轻提醒或走神或讲闲话的孩子,然而,忍不住地,会为多次提醒依然我行我素的孩子爆发怒火。我也听见,自己提醒学生安静的声音过于响亮了,与我所要求的相悖了。那时的我,一定是忘记了看书,失去静气的滋养,才变得愚昧了,才做出与我愿相反的事。
但是,这样的我,这样的你,这样的教师,这样的家长,又何其多。因此,薛老师提醒我们,培养孩子的静气,是父母和教师的共同责任,自己先不制造噪音,以静传达静,以静滋养静,尽量平和地与孩子说话。
我们总说现在的孩子,比起过去的孩子,少了很多单纯,多了许多浮躁。看过许多孩子和许多家长,见过社会各界的诸多功利现象,再回头看孩子,不禁觉得,孩子还是单纯的孩子,是这个社会跑得太快,变得浮躁功利了。大人们将自己的浮躁功利用着各种爱孩子、为孩子好的名义不断加诸在孩子的身上,还不容许孩子说不的,比比皆是。然,心平气和,用平常心对待孩子,又谈何容易!薛老师真实地在这本书里讲述了自己以前对待儿子的错误做法深深伤害了年幼的孩子,在心灵的煎熬和极大的付出中才悟出“欲速则不达,性急坏大事”,才有现在《心平气和的一年级》。
教育之道,在于言传身教。想要教育出有静气的孩子,必定要先让自己成为有静气的教师或家长。而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要拥有静气,读书是最好的办法。时时让好书相伴,头脑才能常保冷静,心灵才能常受洗涤,才能养出静气,养出智慧。薛老师在给一年级家长的第一封信中就提出了阅读的要求,在后面的多封信中又一再的强调加强孩子的课外阅读。薛老师更是用整节的`语文课给孩子课外阅读,让孩子听音乐。文字的艺术和音乐艺术的融合更给孩子以静的熏陶,心静则心美。薛老师以自己的阅读带动孩子们的阅读,以自己的静心滋养孩子们的静气,也给此刻读书的我带来心平气和的感染和感动。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带给我阅读时的心平气和,我将记住此刻的心情,努力把这种心平气和带给每个孩子。定能生慧,静纳百川。以静传达静,以静滋养静,在阅读中培养孩子的静气,同样也要培养自己的静气。
一年级读书心得体会 篇6
我读了《爱迪生》这本书,他告诉我:书山有路勤为径。
这本书主要写了:爱迪生小时候非常爱发明某些东西,他还在地下室弄了一间实验室。他除了从街上捡回能用于实验的物品,还把自己的零花钱都用在买实验的材料和器材上。长大的他想:什么灯泡能持续长久呢?他连夜做实验,因为做灯泡的灯丝都不能持续到一小时,第一次做灯泡最终以失败告终。每天工作时,爱迪生都会问自己:“今天是第169次实验吧?今天又要用什么材料呢?”一年过去了,爱迪生终于发明了能持续13个小时的'灯泡。
读了爱迪生的故事,我联想到了:我小时候经常爱照着书上的实验来做,可我每次做一个小实验都会失败。当我失败了我就会反反复复的做这个实验,直到我成功为止。
伟大的爱迪生他让我学会了:做事总有挫折,只要我们不断坚持,胜利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