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幼小衔接数学教案(精选1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幼小衔接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一天的时间顺序,建立时间观念。
2.能讲出幼儿园一天的生活,并学习运用文字、符号、图画等形式制作作息时间表。
3.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大的钟面一个(能拨动时针和分针)、整点、半点的字卡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1)教师播放闹钟的声音。
(2)师:这是什么声音?对了,这是闹钟的声音,它每天叫醒我们,早早起床去上学。
2.阅读读书
(1)幼儿阅读幼儿用书p29页。
(2)师:请你们给小明的作息时间按照一日活动顺序调整一下。
(3)师:你们也和小明一样有自己的作息时间,请你说说你们的作息时间。
(1)幼儿互相讨论一天要做哪些事。
3.制作“我的一天”作息时间表。
(1)请幼儿运用文字、符号、图画等形式制作作息时间表。
(2)请幼儿介绍“我的一天”作息时间表。
小结:我们制作的作息时间表完成了,大家一定要珍惜时间,遵守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活动延伸:
1.幼儿将制作好的作息时间表贴在家里或者活动室内。
2.提醒幼儿要按作息时间去做事。
幼小衔接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2.体会由多到少,由有到无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加减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喜欢数学的情感。
活动准备:
小猴子和猴妈妈、桃子、香蕉及5以内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题pp图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学习得数是0的减法?
师:猴子妈妈买回来2颗桃子和3根香蕉,大大的桃子和香香的香蕉都很诱惑,小猴子馋得直流口水,它想了想,还是先吃桃子吧,它一会就把2颗桃子吃光了。
(1)师:你们可以根据将小猴子吃桃子过程列一道算式吗?(2-2=0?)
师:为什么是0?你们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2)师:小猴子吃完桃子就自己玩去了,玩累后回到家,看到那大大的,香香的3根香蕉,又把3根香蕉吃完了。
(3)师:请你们再将小猴子吃香蕉的过程列一道算式。(3-3=0)
(4)总结规律?
师:2-2=0 和3-3=0这两道算式,你们发现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
小结:两个相同的数相减得0。
2.扩展练习
(1)森林里要举行化妆舞会了,小猴子和猴妈妈高兴地去参加。门票就是一道算式,答对了才能进去。
(2)大象抽到的算式题是:5- =0;小猴子抽到的算式题是: -4=0.猴妈妈和小猴子都顺利拿到了门票。
(3)师:小朋友请你们说说猴妈妈的算式中,那个框该填数字几?小猴子的的算式中,那个框又该填数字几?
4.小猴子和猴妈妈玩累了,猴妈妈说小猴子表现好,准备给它网购礼物。你们一起看看快递公司的小羊在忙什么吧,一起帮它数数有多少快递要邮寄的。(幼儿完成幼儿用书p13页作业)
活动延伸
留意生活,看看生活中哪些可以用5以内的减法计算。
幼小衔接数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一天的时间顺序,建立时间观念。
2.能讲出幼儿园一天的生活,并学习运用文字、符号、图画等形式制作作息时间表。
3.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大的钟面一个(能拨动时针和分针)、整点、半点的字卡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1)教师播放闹钟的声音。
(2)师:这是什么声音?对了,这是闹钟的`声音,它每天叫醒我们,早早起床去上学。
2.阅读读书
(1)幼儿阅读幼儿用书p29页。
(2)师:请你们给小明的作息时间按照一日活动顺序调整一下。
(3)师:你们也和小明一样有自己的作息时间,请你说说你们的作息时间。
(1)幼儿互相讨论一天要做哪些事。
3.制作“我的一天”作息时间表。
(1)请幼儿运用文字、符号、图画等形式制作作息时间表。
(2)请幼儿介绍“我的一天”作息时间表。
小结:我们制作的作息时间表完成了,大家一定要珍惜时间,遵守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活动延伸:
1.幼儿将制作好的作息时间表贴在家里或者活动室内。
2.提醒幼儿要按作息时间去做事。
幼小衔接数学教案 篇4
4.它们有两个房子,一个红色的,一个黄色的,你们觉得这8个小伙伴应该怎样住呢?
(都住在红色的房子里)
(红色小朋友住红房子,黄色小朋友住黄房子)
5.噢,那我们看一下8位小朋友是不是这样选择房子的呢?
(PPT播放红色图形宝宝回家,回红房子)
6.它们找到自己的家了么?
7.那剩下的黄色图形宝宝是不是也能找到自己的家呢? (PPT播放)
8.剩下的黄宝宝也回到了自己的黄色房子里,咦,家住在红色房子里的宝宝有几个?(4个)家住在黄房子里的有几个宝宝?(4个)所以4+4=?(8)所有的小朋友都找到家了么?(找到了)
9.图形宝宝回家睡了个美美的觉,它们现在想去自己的好朋友家里玩耍,它们的好朋友有两个房子,一个大一点,一个小一点。
10.哎呀,这可怎么办呢?这么多的宝宝该去哪个房子玩呢?小朋友帮他们出出主意吧。 |(一起去小房子)
11.哇,房子这么小,大哥哥大姐姐好像连门都进不去呢! (一起去大房子)
12.一起去大房子,8个兄弟姐妹挤在一个房间里,小弟弟说:“我的屁股都被挤在外面了呢 (小的去小房间,大的去大房间)
13.咦,这个主意听起来不错哦,我们一起看一下弟弟妹妹是不是去了小的房间呢?(PPT展示小图形去小房间)
14.还剩下三个大哥哥大姐姐,它们舒舒服服地进了个大房间(PPT展示)
15.PPT展示数字5.3.5个小朋友住在了小房间,3个大姐姐大哥哥住进了大房间,你们和他们都找对了房间。
16.打开课本,指导完成课本上的图形分类(做一道题发放一次幼儿用贴)
17.指导完成第3页数糖果,并指导幼儿说出哪个动物分到的糖果比别人的少(小猪)它有几颗?(4颗)小兔和小狗分到几颗?(1颗)
18.在黑板上讲解给花瓶涂色,四个花瓶,分别装有5朵、6朵、5朵、4朵小花(幼儿数数后的到的结果)
19.师示范把有5朵小花的花瓶里面的小花涂上颜色(师发蜡笔)
20.幼儿自己完成幼儿用书给花瓶涂色
21.作业安排:数学练习册第3页
22.结束教学
幼小衔接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根据图形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2、用数字与标记记录分类的结果。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准备
幼儿用书附不干胶(一) 黑板画红色圆形和黄色方形,四盆花 教学PPT 4页 蜡笔36支
教学过程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好多小伙伴,其中有两个有颜色的宝宝,你们找到它了么?(红圆圆,黄方方)
2.它们有很多很多的兄弟姐妹,它们一起出来玩耍,结果玩到太阳落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回家么?
幼小衔接数学教案(精选22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小衔接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小衔接数学教案 篇6
课时: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
2、知道“>”“”“<”“=”的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分清“>”“<”的方向
教学过程:
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参观森林运动会,看看动物们矫健的身姿,好不好。
生:好。
展示图片
师:现在,咱们看的是拔河比赛项目,看,哪一对要赢了?
生:大熊猫一队的。
师:大家一块儿看看,这两队队员有什么不同?
生:熊猫队的队员多,大象队的队员少,不公平。
师:熊猫队几名成员?大象队几名成员?大家比一比,3和2谁大谁小?3大,2小,也就是3大于2,2小于3,我们写作:3>2,2”“”“<”找回家
认识大于号小于号了吗?老师这有一段口诀,一块记一记好吧,“大于号,小于号,带着兄弟来报道,大口在前是大于号,尖尖在前是小于号,大于号,小于号,嘴巴朝着大数笑。”
师:现在,这边的拔河比赛开始了,这一次比赛公平吗?
生:公平。
师:为什么?
生:每一对都是两名。
师:对,很好,左边一队两名,右边一队也是两名,2等于2,我们可以写作2=2。“=”等于号
小结:
我们认识了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例如:5>3 ,2<6,4=4
幼小衔接数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菱形、长方形、梯形几种平面图形的认识。
2.通过观感知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够正确的区分六种几何图形。
3.发现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几何图形组成的花,动物图片。
2.给每位幼儿准备一盒七巧板。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能正确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几种平面图形的形状。
活动难点:
1.正方形和菱形的区别。
2.六种图形的基本特征。
活动过程:
1.手指游戏激趣导入本课。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伸出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举起来;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抱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转起来;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藏起来。
2.春天来了,各种各样的花开了。老师今天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两幅美丽的花,小朋友们想看吗?出示由菱形、三角形、长方形、圆组成的两幅美丽的花。
3.让幼儿说说这些美丽的花漂亮吗?(漂亮)它们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的特征是什么?
4.出示手工折的燕鱼,让幼儿观察,指名说说燕鱼身体的外形各是什么图形?
5.出示小鸡、小猪、小狗 的图片,分别让幼儿观察说说他们的外形各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6.让幼儿观察我们活动的教室和生活的地方,说说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菱形和梯形。
7.指导幼儿区别正方形和菱形的区别。
小结;正方形和菱形都有相等的四条边,正方形的四个角相等,菱形的两个对角相等。
8.拼图游戏。(给每个幼儿发一副七巧板)
.拼好自己喜欢图案的幼儿自由汇报说说自己拼的是什么?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分别表示的是什么景物?
活动延伸:
开展图形拆分和拼搭活动,让幼儿感知图形的变化关系。
幼小衔接数学教案(精选14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小衔接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幼小衔接数学教案 篇8
课时: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
2、知道“>”“”“<”“=”的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分清“>”“<”的方向
教学过程:
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参观森林运动会,看看动物们矫健的身姿,好不好。
生:好。
展示图片
师:现在,咱们看的是拔河比赛项目,看,哪一对要赢了?
生:大熊猫一队的。
师:大家一块儿看看,这两队队员有什么不同?
生:熊猫队的队员多,大象队的队员少,不公平。
师:熊猫队几名成员?大象队几名成员?大家比一比,3和2谁大谁小?3大,2小,也就是3大于2,2小于3,我们写作:3>2,2”“”“<”找回家
认识大于号小于号了吗?老师这有一段口诀,一块记一记好吧,“大于号,小于号,带着兄弟来报道,大口在前是大于号,尖尖在前是小于号,大于号,小于号,嘴巴朝着大数笑。”
师:现在,这边的拔河比赛开始了,这一次比赛公平吗?
生:公平。
师:为什么?
生:每一对都是两名。
师:对,很好,左边一队两名,右边一队也是两名,2等于2,我们可以写作2=2。“=”等于号
小结:
我们认识了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例如:5>3 ,2<6,4=4
幼小衔接数学教案 篇9
课时: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
2、知道“>”“<”的方向,理解“>”“<”“=”的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分清“>”“<”的方向
教学过程:
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参观森林运动会,看看动物们矫健的身姿,好不好。
生:好。
展示图片
师:现在,咱们看的是拔河比赛项目,看,哪一对要赢了?
生:大熊猫一队的。
师:大家一块儿看看,这两队队员有什么不同?
生:熊猫队的队员多,大象队的队员少,不公平。
师:熊猫队几名成员?大象队几名成员?大家比一比,3和2谁大谁小?3大,2小,也就是3大于2,2小于3,我们写作:3>2,2<3.一块认识认识“>”“<”,看图,帮“>”“<”找回家
认识大于号小于号了吗?老师这有一段口诀,一块记一记好吧,“大于号,小于号,带着兄弟来报道,大口在前是大于号,尖尖在前是小于号,大于号,小于号,嘴巴朝着大数笑。”
<学生记一记>
<练习>
师:现在,这边的拔河比赛开始了,这一次比赛公平吗?
生:公平。
师:为什么?
生:每一对都是两名。
师:对,很好,左边一队两名,右边一队也是两名,2等于2,我们可以写作2=2。“=”等于号
<练习>
小结:
我们认识了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例如:5>3 ,2<6,4=4
幼小衔接数学教案 篇10
课时: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1~5的分解与组成
教学目标:
1、让幼儿感知数字的组成和分解,了解数与数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2、能学会1~5的多种分法。
3、培养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并能从其中得到快乐
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观察、分析一个数多种分法,掌握1~5的组成
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们,喜欢笑脸吗?看看老师手中有好多笑脸,咱们一块用笑脸玩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首先,老师先拿出2个来,我找一个小朋友把这两个笑脸分别放到两个碟子上。
学生放笑脸
师:瞧,这位小朋友把笑脸分开了,分成了两份,每一份有一个笑脸,也就是说,2分成了1和1,(幻灯片演示)
师:我再找一个同学将这两个碟子里的笑脸放到一块儿。
学生放笑脸
师:他把红色碟子里的一个笑脸和蓝色碟子的一个笑脸放在一块,就变成了2个笑脸,也就是说,1和1组成了2(幻灯片演示)
学生动手写一写,练一练
做游戏,老师手里拿着三个笑脸(两手都有),展示一只手,另一只手里多少笑脸让小朋友们去猜。从中体会3的分解。老师再将自己两手中的笑脸都放在黑板上,同上引导小朋友们去理解3的组成。(幻灯片演示)
学生动手写一写,练一练
师:2和3会分解了,小朋友们会不会分解4呢?在按照前面的方法将4个笑脸放到2个碟子里面。(连续找三个小朋友)
学生尝试的放,老师对每一种方法进行解释。幻灯片展示。
再让三个小朋友将分好的笑脸分别放在一起,幻灯片展示
学生动手练一练
师:接下来,我们要将老师手中的五个笑脸分发到两个盘子里面,那个小朋友自告奋勇,主动来发一发。
学生发(四种方法)
老师如上强调5的分解与组成。
小结:
数与数之间都是有逻辑关系的。1~5可以分解,也可以由其他数组成。
幼小衔接数学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工具测量远近,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次数也不同以及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
(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准备:
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铅笔。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师:今天,动物学校要举行一场盛大的运动会,小兔、小熊、小猫都报名参加了比赛。你们看,小动物们马上就要从自己家里出发到学校去了,究竟是哪个小动物会最先到达体育馆呢?
二、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1.(引导幼儿观察路线图)请幼儿观察比较,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近?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这种方法准确吗?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
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我们就先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授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5个水彩笔盖)
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你再量量其他两个小动物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5、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6、师:郑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呢,我们就用这两种工具来量一量我们的小椅子好不好。
请幼儿示范测量方法,及时纠正不对的测量步骤。
7、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结果,教师小结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三、教师小结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都能被当做测量工具呢,我们的教室里就有很多,待会请你选一样你喜欢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来量一量我们的桌子、黑板,还能比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教案反思:
这节教学活动有好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
因为活动中所要测量的就是我们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贴近生活,所以幼儿在测量的时候特别的开心,积极性也特别的高。在操作的过程中,因为幼儿之间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对有错,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给幼儿多次交流多次尝试的机会。发现问题就要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在活动中尽管之前我已经考虑了很久怎么样把语言说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课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略显含糊的地方。就因为这一点,幼儿的操作方法不是很准确,使得第一个活动目标没有实现,所以在数学活动中,一定要尽量把话说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欢转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着自己的教学步骤,而忽略了口头的能力。
为了实现第二个活动目标,在活动中让幼儿大胆的发现然后进行讲述,所以这个目标很容易就实现了。
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1.幼儿由于个体差导,出现个别幼儿孤立活动,不愿与同伴交流,任教师如何鼓励也无济于事,该如何?
2.在活动中是应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测量,还是让他们在测量中发现问题?如果他们不能从中自己发现问题,我们该如何办?
每个老师都跟我们说过,在互动上遇到紧急情况要懂得随机应变,我们都觉得挺简单,但是当你真正遇到这种“突发状况”的时候,也许你就没有自己预期的那么“灵活”。所以无论如可,要做好完全的准备。
幼小衔接数学教案 篇12
活动目标:
1.了解一天的.时间顺序,建立时间观念。
2.能讲出幼儿园一天的生活,并学习运用文字、符号、图画等形式制作作息时间表。
3.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大的钟面一个(能拨动时针和分针)、整点、半点的字卡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1)教师播放闹钟的声音。
(2)师:这是什么声音?对了,这是闹钟的声音,它每天叫醒我们,早早起床去上学。
2.阅读读书
(1)幼儿阅读幼儿用书p29页。
(2)师:请你们给小明的作息时间按照一日活动顺序调整一下。
(3)师:你们也和小明一样有自己的作息时间,请你说说你们的作息时间。
(1)幼儿互相讨论一天要做哪些事。
3.制作“我的一天”作息时间表。
(1)请幼儿运用文字、符号、图画等形式制作作息时间表。
(2)请幼儿介绍“我的一天”作息时间表。
小结:我们制作的作息时间表完成了,大家一定要珍惜时间,遵守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活动延伸:
1.幼儿将制作好的作息时间表贴在家里或者活动室内。
2.提醒幼儿要按作息时间去做事。
幼小衔接数学教案 篇13
课时: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
2、知道“>”“”“<”“=”的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分清“>”“<”的方向
教学过程:
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参观森林运动会,看看动物们矫健的身姿,好不好。
生:好。
展示图片
师:现在,咱们看的是拔河比赛项目,看,哪一对要赢了?
生:大熊猫一队的。
师:大家一块儿看看,这两队队员有什么不同?
生:熊猫队的队员多,大象队的队员少,不公平。
师:熊猫队几名成员?大象队几名成员?大家比一比,3和2谁大谁小?3大,2小,也就是3大于2,2小于3,我们写作:3>2,2”“”“<”找回家
认识大于号小于号了吗?老师这有一段口诀,一块记一记好吧,“大于号,小于号,带着兄弟来报道,大口在前是大于号,尖尖在前是小于号,大于号,小于号,嘴巴朝着大数笑。”
师:现在,这边的拔河比赛开始了,这一次比赛公平吗?
生:公平。
师:为什么?
生:每一对都是两名。
师:对,很好,左边一队两名,右边一队也是两名,2等于2,我们可以写作2=2。“=”等于号
小结:
我们认识了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例如:5>3 ,2<6,4=4
幼小衔接数学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根据图形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2、用数字与标记记录分类的结果。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准备
幼儿用书附不干胶(一) 黑板画红色圆形和黄色方形,四盆花 教学PPT 4页 蜡笔36支
教学过程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好多小伙伴,其中有两个有颜色的宝宝,你们找到它了么?(红圆圆,黄方方)
2.它们有很多很多的兄弟姐妹,它们一起出来玩耍,结果玩到太阳落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回家么?
幼小衔接数学教案 篇15
教学内容:1-10的数数、1-10的认识与书写
教学目标:
1、通过师生互动,让小朋友在活动中能够熟练的掌握1-10的数数,
认识并能书写1-10
2、让小朋友通过动手操作、用眼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3、通过小朋友之间合作游戏、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课时:第2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0的含义
2、初步理解10以内的序数,让小朋友知道物体在序数中的位置
3、掌握序数词,能用第几表示物体在序数中的位置。
4、注意倾听各活动中的规则,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课时:第3课时教学内容:比长短教学目标:①通过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操作,学会比较一般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②培养小朋友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④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时:第4课时
教学内容:1~5的分解与组成教学目标:
1、让小朋友感知数字的组成和分解,了解数与数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2、能学会1~5的多种分法。
3、培养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并能从其中得到快乐课时:第5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教学目标:
1、认识“>”“<”“=”
2、知道“>”“”“<”“=”的意义。课时:第6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平面图形、学会分类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小朋友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球形.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图形.2.认识顶点、边和角,并进行点数。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课时:第7课时
教学内容: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2.让学生掌握5的加减法
3.使学生学会解答简单的口述加减法应用题,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幼小衔接数学教案 篇16
课时: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1~5的分解与组成
教学目标:
1、让幼儿感知数字的组成和分解,了解数与数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2、能学会1~5的多种分法。
3、培养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并能从其中得到快乐
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观察、分析一个数多种分法,掌握1~5的组成
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们,喜欢笑脸吗?看看老师手中有好多笑脸,咱们一块用笑脸玩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首先,老师先拿出2个来,我找一个小朋友把这两个笑脸分别放到两个碟子上。
学生放笑脸
师:瞧,这位小朋友把笑脸分开了,分成了两份,每一份有一个笑脸,也就是说,2分成了1和1,(幻灯片演示)
师:我再找一个同学将这两个碟子里的笑脸放到一块儿。
学生放笑脸
师:他把红色碟子里的一个笑脸和蓝色碟子的一个笑脸放在一块,就变成了2个笑脸,也就是说,1和1组成了2(幻灯片演示)
学生动手写一写,练一练
做游戏,老师手里拿着三个笑脸(两手都有),展示一只手,另一只手里多少笑脸让小朋友们去猜。从中体会3的分解。老师再将自己两手中的笑脸都放在黑板上,同上引导小朋友们去理解3的组成。(幻灯片演示)
学生动手写一写,练一练
师:2和3会分解了,小朋友们会不会分解4呢?在按照前面的方法将4个笑脸放到2个碟子里面。(连续找三个小朋友)
学生尝试的放,老师对每一种方法进行解释。幻灯片展示。
再让三个小朋友将分好的笑脸分别放在一起,幻灯片展示
学生动手练一练
师:接下来,我们要将老师手中的五个笑脸分发到两个盘子里面,那个小朋友自告奋勇,主动来发一发。
学生发(四种方法)
老师如上强调5的分解与组成。
小结:
数与数之间都是有逻辑关系的。1~5可以分解,也可以由其他数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