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心得体会

短文网

2025-09-05心得

短文网整理的致良知心得体会(精选12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1

学习致良知到现在一个多月了,从刚开始的不喜欢,到现在爱上朗诵;语言表达及思维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自身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感恩师傅给予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的心灵得到一次全新的洗礼!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教会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为人友善、不说谎、不抱怨,用自己的良知去感化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做到知行合一,不空想,理性的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既成就了自己又成就了他人。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对我们的心灵、灵魂深处是一种触动。我们需要去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生存本领。提高我们分店的菜品结构:真正做到真材料、放心吃。让全体广大师生满意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蜕变可能是暂时的痛苦,改变好了,生活和工作回馈给我们的又是一片蔚蓝的天空。

王阳明先生说,“如果一个人胸无大志,即使有伟大的举动也称不上是伟人;如果一个人立志要学习圣贤的心性修养,则迟早会达到圣贤的境界。如果每个人都能确定人生的方向,并在这个方向上坚持走下去,必将获得成功。”

“良知”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只有认知自己的不足,方能成大器,走的更远,飞的更高。

知行合一:

1、做一个有良知的人,立好志,树立一个目标。天下无不可成之事。

2、做一个有良知的人,勤奋学习,满足现状只会让脚步停留在原点,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定也。

3、做一个有良知的人,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不搬弄是非,不听信谣言,不以个人感情去决定任何事情,忠言逆耳,都是良药。

4、做一个有良知的人,改过,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是在错误中成长,只要有改过之心,心中能容事,能为他人着想。不以自己的喜好,去决定、判断事情。理性和感性兼顾,就能成为圣人。

致良知、致青春、致幸福,我深信不疑。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我要更加精进,用更精彩的生命去唤醒和号召更多的生命走上致良知的阳光大道,让他们一起去绽放生命。我深信这是人生积累福报的捷径,这也是让自己更青春,更幸福的大道。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2

任何一个优秀人士的成长都不会一帆风顺,王阳明也是如此。王阳明的一生可以说是很曲折的。他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后的狂喜、得道后的平静。他所经历的挫折和坎坷给他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促使他悟道。王阳明的心学之所以能够万世流传,让人拜读后回味无穷,是因为他遇到任何挫折和困苦都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他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锻炼内心平静面对,而后深思熟虑总结经验。

王阳明在被放逐到龙场驿时,那里荒僻虫蛇众多、瘴气流行,接近于山顶洞人居住时代。他在艰苦流放时期沉静苦思,悟出了“人要做自己主人”的道理。人是没有能力改变外部环境的,只能适应环境。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不经风雨,就不能见彩虹,在逆境中使人成长,让人成熟。我们的工作何尝不是如此呢?或许我们有离家远、上夜班、不公平、杂事多、工作辛苦等的种种抱怨,但是这些是我们短期内能改变的吗?我们能做的就转变心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我们的工作时,就会发现之前的那些抱怨不过是“子虚乌有”啦。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一部分,教会我们感谢逆境,顺应逆境,在逆境中成长悟道。王阳明能够剿匪成功不仅靠的是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更是他非凡的攻心术。他的悟道教会我们,每天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反思。今天的工作干得怎么样?待人接物上有没有不妥?谈吐言语有没有不到?等等这些问题都要一一拷问自己,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在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那我们必然会不断进步,必然会取得成功。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出:良知在人,永远不可能消失,即使是盗贼,你喊他贼,他也不爱听,这就是良知永远存在的根由。那些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遮蔽,并不是他没有良知了。在在这儿我联想到我们工作中管理的问题。我们的每个职工对工作都是有“良知”的,即使工作上不上进的职工,我相信在他内心深处还是想把工作干好,想干出点成绩来向领导和同事证明自己的价值。作为管理者,如何唤醒职工的“良知”,如何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就需要利用心学的理论来引导职工了。

王阳明的心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新事物新思潮层出不穷的当代社会,我们要用心学来武装自己,要淡定处理身边的每件事。比如供电段,点多线长,职工众多,职工思想千变万化,车间班组中的各种“疑难杂症”怎么处理?则就要求管理干部不但要有深厚的技术底蕴,还要有优秀的管理才能,而“知行合一”无疑是解决这些疑难杂症的良方。首先是知,干部要学好业务知识,在技术层面上要能够服众。有了“知”做理论基础,做起事情来才有理有据,安排起工作来才会目的明确,思路清晰。其次是“行”,干部要多下现场,多巡视设备,多了解工区现状,多掌握职工思想动态。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作为管理干部只有在充分了解现场实际情况后才能避免盲人摸象、盲目指挥情况的出现。最后是“合”,专业干部要善于思考、勤于琢磨,要把认知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升华理论。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前面已经讲了知行合一具体到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本书的作者度阴山在书的后记中也写道:“王阳明的心学不是理论,而是生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有多少人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是高大上的理论,是“故弄玄虚”的学术,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关系不大。但是我们看了这本书后,才发现心学就是我们生存于世的工具。在我们做人做事中,心学的应用太广泛了。学以致用,就是我们阅读此书的终极目标。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3

今天的课主要说了知行合一和中国文化,我的理解就是想和做不光是简单的统一,从最初的认识错知错行和正知正行到天理合一(此处最终的高度的用词没记住不够准确,大意就是大众公认的认可的一个好的行为准则)是一个逐步攀登的过程,刘老师的解释知和行原本就是统一的,我这样想就这样做了没有对错之分,后来想想也会有这样的情况,比如去有些事不会想那么多,也就是常说的“不过脑子”看见产生的结果了才知道“哦!原来这样。

我的理解是想和做是两种行为,我们需要通过参照”过来人或是公认“的标准来修正他们统一的一个过程。中国文化讲的不多,对于传统文化我个人除了书法其他不是很喜欢,我的认知里人类文明的演变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蜕变过程,所有不合时宜、不符合人性、落后不能满足需求的东西都会慢慢被淘汰,如果能实现穿越我想绝大数人是不愿再退回去的,这也说明潜意识里大家已公认现在或是未来的生活方式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金一南教授的《心胜》视频我看了好几遍,每一次看完都热血澎湃。尤其听到杨靖宇那句,“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朱德在南昌起义南下队伍全军覆没后,依靠心胜,保留住中国革命的火种,激励仅存的八百多人继续前进。最后百万雄狮渡江去,解放全中国。心胜不是唯心主义,心胜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是我们由内而外焕发的生命力。

1、战胜对手有两次,一次在自己心中。

2、多数人因看见而相信,少数人因相信而看见。

3、历史因少数人的坚持而改变,正是因为他们没有随波逐流,而成为中流砥柱。

4、中国革命的历史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光明,就能驱走黑暗。就能从困苦中走向胜利。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4

知行合一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本。知而不行,就是不知。

从错知错行到正知正行攀登,知行包括,错知错行,恶知恶行,浅知浅行,深知深知。正知正行(天理良知)。

文化是人的行为,思想,习俗,精神财富,物质财富的总和,文化是心的呈现,是去除小我成就大我。

中华文化,真心对别人好,仁者无敌,自能无敌无天下。

中庸 不偏不倚 体现在智慧上。

谦虚,胸怀,包容别人,谦和的人有非常大的成长力。

真诚 老实不说谎,厚重成事,能托妻寄子,虽千万人吾往也。

学习道理都明白,用在事上很难。学与行遇到瓶颈。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5

通过学习致良知,深有感触,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王阳明先生的心学不仅教给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道理,更对我们的成长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我对“致良知”的理解,就是用良知去为人处世,立志、勤学、改过和责善,做正确的人,寻找人生的意义,知行合一!

人不立志则无目标;人不勤奋则一事无成;人不懂得改过则没有进步;人不互相帮助进步,大家就没有好发展。我们在远通这个大家庭下,又按工作细分成一个个团队,工作中不论是内部的同事配合,还是外部的客户接洽,关键是“心”的融合,如果心不动,就不会有碰撞;没有碰撞,就不会有火花,就谈不上有智慧,更不会迸发出能量。要做到真正的融合,“心动”是一切的前提,尤为重要的是要致良知,要知行合一!

作为公司的一员,如何致良知,即如何知行合一呢?个人认为,能够勤恳认真负责地做好手中的活就是知行合一!能够帮助同事、帮助客户、忠于职守,就是知行合一!干好个人的本职工作,做好当下的事情,努力地完善自己,真心的帮助客户同事,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一切以结果为导向,以终为始的干事情就是知行合一。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6

一、幸福家庭

幸福是需要每个人去耕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十分耕耘十分收获,每个人都想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和生活,我们都要彼此付出真心,去建设我们的心灵品质,去除心中那些“小我”。其实人心就像一面“镜子”,如果镜子本身是污浊的,那么任凭你怎么打扮镜子里的自己都是模糊的;如果镜子本身是明亮的,那么镜子里的自己肯定是光亮的,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要从“镜子”的本体上去修炼,把镜子上的灰尘去除,而不能去抱怨镜子不够明亮。学了致良知后我明白了任何事情只有向内求,多分析一下自己的问题,那么很多烦忧就不破而解,我们的幸福就随之而来,迎接一个幸福圆满的人生。

二、反省

从北京学习回来后我的反省总是断断续续的,这次反省的能量场确实很大,一开始我就泪流满面,在反省中我发现了自己身上很多的“小我”,比如:自卑,多愁伤感,有自闭症,做事不够坚持。以前总是感觉自己做了很多事都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自暴自弃,这次反省我明白了是自己的心不够纯,自己的内心被乌云遮蔽了,每次在工作的过程中自己的心没有全力以赴甚至有时带着情绪做事。常常有人问我反省有效果吗?学致良知能让我赚钱吗?能解决我的生活问题吗?反省肯定是有效果的,只是你反省的深入与带给你的能量成正比。学致良知确实不能解决每个人的生活问题,但是每天我们做深刻的反省,反省后我们会活得更加轻松自在,更好的心态面对你的生活问题。有时身边的人总笑:“你立志成圣人你就能成为圣人吗?”。我想那些人理解错了,我们学的是圣贤文化,学的是圣人做人做事的那颗心,先生说圣人之所以被称为圣,只因他们心中纯粹都是天理,没有丝毫人欲夹杂其中,就像纯金一样,金只要足色才叫纯,金子的份量有轻有重,但是他们的成分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要经常反省,学习圣人把内心的私欲去掉,在陈九川和阳明先生的聊天中就说到这样一句话,九川说功夫很难,先生说常快活就是功夫,我们把反省的功夫练好,那么我们就会走向康庄大道。

三、孝顺

我们现在每个人都觉得很孝顺,对自己的父母很不错,对父母的孝顺停留在物质层面,回家给父母拿点钱,偶尔打个电话回去关心一下,逢年过节嘴上说是陪他们,其实回到家基本上不是在牌桌上就是和别人在酒桌上,父母想和我们吃顿饭都没有机会,也许这就是我们现实版的“孝顺”。这次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孝顺要从心开始,养父母之心,去深入了解父母内心深处想要的东西和想法,我们要满足他们内心的想法,让他们的晚年能够快乐幸福的度过,我们要用父母小时候养育我们的那颗父母心来对待我们日渐年老的父母。

四、感恩

感恩师傅让我们牵手圣贤,接触并学习致良知来建设我们自己的心灵品质,师傅给我们提供的一次次学习机会让我在学习和反省过程中发现自己身上那么多的“小我”,只有把“小我”去除,那个“大我”才会从阴暗的角落里走出来,重见光明。

感恩中快平台,让我们在青春岁月里留下奋斗的足迹,是这个平台让我们成长成熟,是平台给了我们点石成金的手,感恩平台像父母一样一直包容我们的过错,每次当我们在工作中出现失误的时候是平台在背后给我们支撑,给我们改过的机会。

感恩祖国,正是祖国的强大才给了我们一片祥和安宁的环境,让我们在和平安全的环境里能够安心地去实现我们的自身价值和抱负。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7

近期集团组织了学习致良知的活动,当时就想到当年背古文时的那种愁,一想到古文就有点读不懂,难理解,不上口的感觉。当我认真读了之后,就感觉有一种正能量在心中燃烧,被书中的语句深深吸引了。

一、阳明的精髓在于致良知

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

二、立志是成功的第一步

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说到: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许曰改过;四曰责善。无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我们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顺利实现我们所立之志。所以凡事都要先立志才能成功。

三、阳明心学在于心

王阳明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所以我们不要被繁华扰乱我的心,我们要认真的读懂自己,心之光明,则万事光明。荀子曰“养心莫善于诚”诚是心之体,求复其本体,便是思诚的功夫。所以心即理。

四、心向善

人之意念,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既然知道了善恶,就应该在事上磨练。道德不是虚假的框架,而是真实清澈的洞见。

对个人来说,破除心中的贪念、邪恶、嫉妒等,变得饱满圆融、至善至诚,既是个人更高层次的需求,又能让心灵更安定,心情更快乐。

总之,我们要用心体会这个世界,心存善念,致良知,凡事多磨,多下功夫,让阳明心学发于心,止与行,知行合一。不要让外界扰乱我心。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8

知行合一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本。知而不行,就是不知。

从错知错行到正知正行攀登,知行包括,错知错行,恶知恶行,浅知浅行,深知深知。正知正行(天理良知)。

文化是人的行为,思想,习俗,精神财富,物质财富的总和,文化是心的呈现,是去除小我成就大我。

中华文化,真心对别人好,仁者无敌,自能无敌无天下。

中庸 不偏不倚 体现在智慧上。

谦虚,胸怀,包容别人,谦和的人有非常大的成长力。

真诚 老实不说谎,厚重成事,能托妻寄子,虽千万人吾往也。

学习道理都明白,用在事上很难。学与行遇到瓶颈。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9

近期公司组织致良知学习,我们卡车服务站在孟站长的带领下也认真学习了致良知里面的内容,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感觉受益良多,也深有感触。

“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天生的善良。“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人要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不计较个人得失,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友文化、有信念,有一颗宽大的心,既然人生中有某些事情要面对,与其做无所谓的挣扎,还不如放下心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不要有幻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克服所谓的困难,用自己的努力体验前人经历过的境界,只要打通心灵的一些关节,做什么事情都能适应都能做得做得很好,每天想不通的时候,问下自己“要是圣人处于这种环境下,他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和做法呢”所以努力让自己做事情达到一种新的境界。首先要培养自己接受现实的心态,放弃一些负面情绪,以一种积极、冷静、乐观的态度去应对所遇到的一切事情,只有这样,我的内心才会发出巨大的能量,心平气和的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并把事情做到最好。

对于企业的“良知”就是对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作为一名员工,做任何事情要从公司利益出发,公司的利益就是我们自己的利益;我们要正确地面对问题,用“致良知”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我们也就进步了!企业也就发展了!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10

集团号召学习阳明先生的致良知,才发现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认真的阅读学习了,长时间都处在比较浮躁的状态,现在通过学习致良知感觉真的需要让自己的心静一静,思考下自己一步的发展了,虽然是简单地阅读但也有了些许收获。

阳明先生在37岁贵州龙场悟道后,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人到中年时,如果不是因为此次学习致良知,终日为利为名所奔波劳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却,或者说懒得提及此一说。当阳明先生告诫学生,如不立必为圣贤之志,人生终无所成,才感知到不立志,则无志可夺,也就放弃自己、随波逐流。致良知的学习之立志,就如同我们工作中制定目标,只有先制定明确目标,再为达成目标制定出各种营销策略,才是我们工作业绩的基础。

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回想走过的人生中,哪一次不是因为谦虚而受益,骄傲而落败,活到老,学到老,为学处世,傲念在心则满。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要心头傲字不除,学习断然难进半步。我每每看到越是成功的人越谦虚、越是无知的人越傲慢。傲慢之人要么一事无成,要么就是事业停滞不前走下坡路。现在我们的工作就是处在这种状态,从事汽车行业太久,总是以为自己对行业分析的透彻,却不知现在的市场变换太快,不去深入学习和分析新的市场营销模式,沉迷在老的观念和曾经业绩中,又怎么能做好新时期的营销工作,所以只有抛开曾引以为豪的过去,低下身子踏踏实实学习才是提升业绩的最好方法。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至诚"都是入门修习的唯一钥匙,无诚则不得入。诚生信,信受奉行、才能实现任何一门实学至理的知行合一。现在的社会不缺聪明的人,而是缺忠诚的人,忠诚不是忠诚某一个人,而是我们学习做事的一种态度,在学习中要诚实深入,认认真真才能学到终身受用的技能,工作中我们只有忠诚对待工作和公司,时刻把自己的命运和公司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公司成长我成功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实。

自己学习致良知还很浅显,但这种正能量让我们内心开始安静下来,变得更有力量,不再轻易受物所奴,开始懂得拒绝与区分不靠谱的人与事。现在只是起点,落实到实处更没有终点,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要经营好家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公司的发展尽自己的最大能力。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11

一、幸福家庭

幸福是需要每个人去耕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十分耕耘十分收获,每个人都想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和生活,我们都要彼此付出真心,去建设我们的心灵品质,去除心中那些“小我”。其实人心就像一面“镜子”,如果镜子本身是污浊的,那么任凭你怎么打扮镜子里的自己都是模糊的;如果镜子本身是明亮的,那么镜子里的自己肯定是光亮的,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要从“镜子”的本体上去修炼,把镜子上的灰尘去除,而不能去抱怨镜子不够明亮。学了致良知后我明白了任何事情只有向内求,多分析一下自己的问题,那么很多烦忧就不破而解,我们的幸福就随之而来,迎接一个幸福圆满的人生。

二、反省

从北京学习回来后我的反省总是断断续续的,这次反省的能量场确实很大,一开始我就泪流满面,在反省中我发现了自己身上很多的“小我”,比如:自卑,多愁伤感,有自闭症,做事不够坚持。以前总是感觉自己做了很多事都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自暴自弃,这次反省我明白了是自己的心不够纯,自己的内心被乌云遮蔽了,每次在工作的过程中自己的心没有全力以赴甚至有时带着情绪做事。常常有人问我反省有效果吗?学致良知能让我赚钱吗?能解决我的生活问题吗?反省肯定是有效果的,只是你反省的深入与带给你的能量成正比。学致良知确实不能解决每个人的生活问题,但是每天我们做深刻的反省,反省后我们会活得更加轻松自在,更好的心态面对你的生活问题。有时身边的人总笑:“你立志成圣人你就能成为圣人吗?”。我想那些人理解错了,我们学的是圣贤文化,学的是圣人做人做事的那颗心,先生说圣人之所以被称为圣,只因他们心中纯粹都是天理,没有丝毫人欲夹杂其中,就像纯金一样,金只要足色才叫纯,金子的份量有轻有重,但是他们的成分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要经常反省,学习圣人把内心的私欲去掉,在陈九川和阳明先生的聊天中就说到这样一句话,九川说功夫很难,先生说常快活就是功夫,我们把反省的功夫练好,那么我们就会走向康庄大道。

三、孝顺

我们现在每个人都觉得很孝顺,对自己的父母很不错,对父母的孝顺停留在物质层面,回家给父母拿点钱,偶尔打个电话回去关心一下,逢年过节嘴上说是陪他们,其实回到家基本上不是在牌桌上就是和别人在酒桌上,父母想和我们吃顿饭都没有机会,也许这就是我们现实版的“孝顺”。这次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孝顺要从心开始,养父母之心,去深入了解父母内心深处想要的东西和想法,我们要满足他们内心的想法,让他们的晚年能够快乐幸福的度过,我们要用父母小时候养育我们的那颗父母心来对待我们日渐年老的父母。

四、感恩

感恩师傅让我们牵手圣贤,接触并学习致良知来建设我们自己的心灵品质,师傅给我们提供的一次次学习机会让我在学习和反省过程中发现自己身上那么多的“小我”,只有把“小我”去除,那个“大我”才会从阴暗的角落里走出来,重见光明。

感恩中快平台,让我们在青春岁月里留下奋斗的足迹,是这个平台让我们成长成熟,是平台给了我们点石成金的手,感恩平台像父母一样一直包容我们的过错,每次当我们在工作中出现失误的时候是平台在背后给我们支撑,给我们改过的机会。

感恩祖国,正是祖国的强大才给了我们一片祥和安宁的`环境,让我们在和平安全的环境里能够安心地去实现我们的自身价值和抱负。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12

以前总听说知行合一,读了《答友人问书》,才知道原来出自此处。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所谓知和行,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学问思辨也是行,笃行也是知,知和行根本就是一体两面。就像一个硬币有两面,能说哪面是硬币吗?

“真知”就会真行, “真知道了”自然而然就会在你的行动中表现出来,没表现出来是因为还没有“真知”。在平常的生活中,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方面,我们往往都知道应该怎么做,但真正的付诸于实践的时候总有很多因素让我们没有做到“真行”,所以还要在不断的修炼“真知”。就像我平时见到小区里的人,总是难以开口跟人家打招呼,我对象总会责怪我,可是我天生愁着说话,就是开不了口,其实也知道自己应该改正,也知道应该学会亲近别人,对人友善,不过是真心做不到呀,这就是知行不能统一的例子。

想要真知必须行之明觉精察,知到了真切笃实处便为行,阅读此文的最大收获便是这句话了,用到实践中才更会受益匪浅。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