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读后感

短文网

2025-09-05心得

短文网整理的《孔融让梨》读后感(精选28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1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讲了孔融为家人让梨,自己吃小的,给人家吃大的。孔融让梨的故事让我知道了要团结友爱,尊敬长辈。

我的同桌王泽亮有个双胞胎哥哥叫王泽阳,他们在和父母吃早饭时,早饭不多,最后还剩一个生煎,父母要他们两兄弟吃,他们互相推辞后,最后给了父母。这样的家庭气氛,多让人感动呀,这两兄弟不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孔融吗?他们尊敬长辈,因为父母要去工作,体力消耗大,容易饥饿。

我很喜欢看寓言故事,最近看了一个故事:有两只小羊,过独木桥,谁也不让谁,还互相斗殴,最终谁也没有好果子吃,纷纷落入水中。这个故事与《孔融让梨》形成了对比,孔融为家人让梨的孝心让后人们一直流传至今,广为流颂,而这两只小羊过独木桥的故事,虽也被人们流传,但是却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反面教材,人们经常用这个故事来讽刺那些不懂谦让的人。

在生活中,其实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父母每次把好吃的东西留给我,小时候我将这些含“爱”的食物囫囵吞枣的吃进肚里,不会有一丝一毫的犹豫。而现在,有时还是这样,认为父母就是应该给我的。可是,读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实在是太羞愧难当了。从此之后,父母得我的食物,我也会让给父母。而且还感到,互相谦让,还能增加生活气氛,增强亲密感,其乐融融。

我们都应该让长辈与亲人得到快乐,自己随后。“百善孝为先”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人人都应该明白。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他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们从点滴起,感恩父母,感恩长辈!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2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孔融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孔融:“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起来:“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起朋友给我讲的一件小事:他前几年住院,亲戚同事送了不少水果,吃不完的就拿回家,有的水果渐烂,他妻子就召呼两个小子先把快烂的给处理一下吃了。大的很理解其母亲的用意,让病人、让给老爸吃好的。小的就不高兴了,他说这太不公了,老妈偏心!小的就是要吃好的。小的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一周后我这位朋友出院,小的还向他告了一状。听了小的告状,我这位朋友无语了。子不教父之过啊!小的只想自己能吃好,根本没有考虑别人。孔融让梨的.精神对他来说就是没有这个概念,与孔融相比,太自私了!

从这一件小事中,我们应该学会怎样教育下一代。要教育他们像孔融那样,知道尊敬兄长。他的品德是我们从小就应该学习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时是一种尊重,是一种宽容,是一种贡献,是一种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救济药。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和谐,作为我们,应该教育下一代继承和发扬这种美德,这样我们的社会、家庭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3

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意思就是说:不学会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你看礼貌是那么的重要。今天,我就读了一个关于礼仪的小故事,它叫《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主要讲了:

孔融小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他总是拿最小的梨。有一次,爸爸看见了,就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答道:“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每次都让哥哥哥哥先拿,最后他才拿,而且每次都拿最小的梨,把大的让给哥哥。

我们生活中有好多小孩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他们的家长对他们更是宠爱有加,什么事情都让着。这些“小皇帝”“小公主”要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自己,当然不会像孔融一样把最好的东西让给别人。就拿吃个苹果来说好了,我们一般都会把最好的留给别人,可这些“小皇帝”“小公主”都会第一个去拿,要把最好的苹果给自己,一点也不知道要礼让。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之所以流传千载,是希望会有更多的人,像孔融一样,学会礼让。所以,我们每时每刻都要把礼让记在心哦!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4

今天,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一个小故事。最使我深有感触的是《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讲了: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这让我不禁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事情。

那一天,我妈妈放假,这天中午的时候,爸爸不在家,我妈妈来做午饭,妈妈说:“儿子,今天我烧蛋炒饭给你吃,好吗?”我说:“好啊。”过了十分钟,我迫不及待得去盛蛋炒饭,可妈妈说:“等等,我来考考你,孔融三岁就会让梨,不知道我们邵模伟十二岁会不会让饭。”说完妈妈就拿出两只碗,一只大地,一只小的。妈妈让我选一个,我选小的,我还以为小的可以盛几碗,可妈妈一盛,饭都分光了。我不知所措,到了下午,我肚子很饿了,可我不想惊动妈妈,于是就下去找汤晨旭玩了,到了三点,我回来了,妈妈叫我来吃点心,我又选了小的。晚上,我妈妈去大统华。我没去,妈妈帮我买了一件玩具,妈妈说是我今天让饭和让点心的报酬,我看了看商标,啊,要两百多块钱。我不经想起了一句谚语:好心有好报。我在今天学习到了一种知识,也学习到了一种品德:只要你肯付出,就会有回报。并且回报的东西会贵好几十倍。

今天,我真是受益匪浅。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5

小孩世界的成人化,失去了本有的天真烂漫。稚嫩的心灵过早接受世俗而变得成熟,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孔融把大梨让给哥哥,做法得到了父亲的肯定;把大梨也让给了弟弟,这种做法也得到了父亲的肯定,总之自己吃最小的才是正确的。这种教育方法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小孩子受到了世俗的`感染。为了受到表扬说出一些虚伪的客套话。心灵的土壤逐渐有了成人的足迹,天真没有立足之地。

对比一下西方的儿童受教育的方式确实和中国有很大差别,他们通过竞争,谁赢了就可以吃到大梨,家长们从小就给孩子树立竞争意识。可是,细想一下,本质是一样的,还是过早的把孩子带入成人世界,过早社会化。

这是可悲的,把天真还给孩子,家长们何必一定要让小孩子计较梨的大小呢?就让他们随意的去吃吧,只要他们开心就好。

家长们要把天真还给孩子,敢于对传统作出批判、质疑!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6

我前不久重温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故事里孔融的举动震撼了我小小的心灵。我觉得这种尊老爱幼的美德应该在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

回想以前,我总是和妹妹抢好吃的.,我感到自己的行为多有不对。记得有一次妈妈从街上买来了两斤龙眼,千叮万嘱我们不要吃太多,会上火。说着,把一把龙眼放在桌上,其余的都藏起来。我们两姐妹望着桌上的龙眼,就走过去大口大口地吃起来,直到只剩一颗龙眼时,我们才停下来,目不转睛的望着那颗美味的龙眼,就在这时,妹妹突然倒在地上,“姐姐我肚子痛,痛”。妹妹痛苦的喊着。吓得我急忙跑过去看看,当我跑到妹妹身旁时,妹妹突然灵活的站了起来,准备要把那颗龙眼吃掉,我知道自己被骗了,就赶紧站起来,快速的把那颗龙眼夺过来吃到肚子里,“啊啊啊,妈妈,妈妈……”。妹妹坐在地上放声大哭,在厨房的妈妈听到了,赶紧跑出来看看究竟。看见妹妹坐在地上哭,就开始教导我,要我向孔融学习,做到尊老爱幼,当时我说“好的”,可过不了多久,我又不记在心上了,经常跟妹妹抢吃的。现在回想起来,不免有些后悔。在生活中我真是太自私,自己都不如四岁的孔融啊,做事先为自己打算,不为他人着想,这是不对的。

以后,我要以孔融为榜样,在生活中做到尊老爱幼,比如说有吃的就先分给长辈,或者弟弟妹妹,上车时不要挤,先让老弱病残上……如果生活中,每个人都能做到多让一点,多为别人想一点,多美!让我们都来学学孔融把,把这种美德继续传承下去,让爱洒满中华。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7

在二年级的时候,我把《三字经》一字不漏地背下来了,可我不知道《三字经》的真正含义,这天,我又读了《三字经》,让我最难忘的一句话就是“融四岁,能让梨。”

故事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有一天,父亲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个兄弟中从最小的弟弟开始挑梨,弟弟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梨,但是孔融却拿了一个最小的梨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好、吃吧。”父亲又问:“那弟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他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应该给他大的。”这个故事,传遍了世界,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尊老爱幼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孔融很小就有这种谦让的精神,这种传统美德已经在世界上流传了千百年,孔融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其实,在我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去做,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坐;吃饭时,我们可以让小的或年长的人先吃;在看电视时,我们可以先让小的人看……还有,在我们的汶川大地震中,有很多人受伤、缺水……我们都伸出了援助之手,使他们都感到了温暖……

这次,我明白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作文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8

今天,当我再一次翻开《孔融让梨》时,我的心在震撼。“谦让”,一个简单的词,却有着多么丰富的涵义。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在东汉末年有一位叫孔融的文学家,有五个哥哥和一个弟弟。

孔融四岁时,妈妈买了几个梨子回来,父亲让孔融先挑。可是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父亲见了,感到很纳闷,就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呢?”孔融回答道:“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呢,弟弟不是比你还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是哥哥,所以弟弟要吃大的。”听了孔融的话,大家都夸他是个懂得谦让的好孩子。

看完全文,我自惭形秽。孔融四岁时就知道谦让,而我呢?我已经上五年级了,可是我从来没有真正的谦让过。今天,我终于感悟,谦让是多么的伟大啊!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9

有一天,我看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看完觉得。故事主要讲的是鲁春秋时期一个很懂事很聪明的四岁小孩孔融。有一次我妈拿来一盘梨,让孔融先拿。孔融带了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孔融道:“哥哥比我大,大梨该给他。”

看完之后,心里升起一种敬佩之情。一个四岁的孩子如此懂事,他的一举一动和巧妙的回答深深地迷住了我,真的让人印象深刻。简单句洋溢着尊老爱幼的珍贵品质,蕴含着谦逊的美德。孔融和我的`童年相比,是天壤之别,一件可耻的事情浮上心头。事情发生在我五岁的时候。有一天,哥哥正在津津有味地看动画片。我看了看钟。太可怕了!电视剧大结局。我马上拿起遥控器换频道。哥哥突然变了眼神,跑过来和我争辩。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时,我奶奶从一楼走了过来。了解情况后,她说:“杰仔,作为哥哥,让弟弟先看看。也可以在一楼看看。为什么一定要看这里?”我说:“没有!”“听话!”奶奶说。我盯着奶奶,气冲冲地回到我的房间。晚上奶奶看电视的时候,我故意在电视机前左右摇晃,又踢又踢。奶奶叫我让开,我装作没听见。奶奶最后也没说什么,出去了。

看了短篇《孔融让梨》,明白做人要尊老爱幼。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10

人们都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不吃大的,吃小的,昨天我去采访了他,他才告诉我真正的原因。

一、因为孔融最讨厌吃梨子,看见梨子就没有胃口,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不好意思说,只好拿个最小的说一些大道理,其实他只喜欢吃苹果。

二、因为孔融知道,他家的梨树出了毛病,大的能酸掉牙,梨越大,就越酸,梨越小就越甜,所以他义不容辞地选择了个小的。

三、根据孔融丰富的'经验,他知道,大梨子里有虫,怕,所以呢,吃小的最保险,最放心。

四、因为在前一天,他老爸对他说过:“你如果明天吃个最小的那个梨子,我就给你吃一大筐苹果,再给你三十元零花钱,怎么样?”孔融心动了,就照办了。

五、头一天晚上,周公托梦来说,让孔融吃小的,大的里面个个有虫,如果吃小的,不但没有虫,而且也会出名,还会大富大贵呢!孔融就……呵呵!吃了最小的一个!

好你个狡猾的孔融,如果我让梨也会有这么多好处,那么我连苹果西瓜都让了。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11

我读了《孔融让梨》的故事,使我有些感慨。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

孔融四岁那年,父亲的一位朋友从远方来看他,并带来了一袋梨头。父亲让孔融去分梨,因为父亲十分疼爱这个小儿子,他是想让孔融先挑大梨吃,小孔融接过梨把最大的梨给了客人,然后挑了两个个大的梨给了父母,再把个稍大一点的一个个给了哥哥和弟弟,最后把最小的.梨给了自己。客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分?孔融说:“您是客人,最大的梨应该给您,我是最小的,最小的梨应该给我。”客人又问他:“弟弟不是比你小吗?你应该给他最小的。”孔融说:“我是哥哥,大的应该让小的。”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向孔融学习。他才四岁就学会了与人分享,与人承让。对照现在的我,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中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很多时候还要惹老师和父母生气,我要改掉这个坏习惯,像孔融一样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学会谦让。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12

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中秋节。我在书柜里无意翻到了一篇故事:《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说:东汉鲁国,有一个叫孔融的小男孩。他天资聪颖,也很懂事。在他四岁时,有一次,父亲买回来一袋梨子,给孩子们吃。爸爸让孔融来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给了爷爷和奶奶,把比较大的给了父母亲,把其他的给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给了自己。大家都夸他懂事。

我突然间脸上一阵发热,不禁惭愧不已:我和他竟是天壤之别!怎么回事?听我慢慢道来。

我天生喜欢读书,我也经常到图书馆看书,喜欢有人陪着我去。去年有一次,我急着要去看书,便死缠着爷爷跟我去,但爷爷因为烧开水,而且表妹一个人在家,要有人照顾,所以爷爷走不了。可我却不管这些,一个劲的嚷嚷。爷爷非常生气,责骂了我,我却不服气,还小声嘀咕了几句。唉,现在想起来多后悔啊!爷爷是多么的疼爱我啊,我却没有尊重他。再看看孔融的事迹,他四岁就懂得尊老爱幼,我十岁了却还那么不懂事。

尊老爱幼,是多么重要的`传统美德啊,它能使你在尊重别人的同时,得到别人的尊重。让我们一起传承这个美德吧!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13

今天,我读了《孔融让梨》这篇故事,是我深有感触。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小孩叫孔融。一天孔融的妈妈买了一些梨,当梨端上桌的时候她给小孔融一个最大的梨,孔融却把梨给了哥哥们,自己却挑了一个最小的梨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 孔融当时才四岁,就懂得了应该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别人,而我们现在还有很多人不尊老爱幼。比如在汽车上,有一个小孩和一位老人站在我面前。那个小孩有可怜巴巴的眼神看着我,希望我给他们让个座,但是我为了自己的利益,一直坐在哪里无动于衷。现在回忆起来我太自私了,我应该在他们上车的一刹那就站起来给他们让座,我后悔莫及。 不但公车上的'人很自私,就连食堂里的人也这样。下课铃一打,同学么就争先恐后的来到食堂。刚来到食堂同学们就蜂拥而上,挤得挤,推的推,大家都想第一个吃上饭,食堂立刻变成了一个闹市。其实只要我们互相谦让,也不会有人受伤。 我一定要发扬孔融的精神,做一个尊老爱幼,懂得谦让的人。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14

一天,我在读《三字经》,当读到“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时,这章节里有一段关于“孔融让梨”的小故事。这故事主要讲的是在春秋鲁国,一位名叫孔融的四岁小孩非常懂事聪明。一次母亲端上一盘梨子来,叫孔融先拿来吃,而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津津有味吃了起来。父亲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孔融说:“哥哥比我大,大的梨应该给哥哥吃。”

读完之后,一种佩服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起,仅有四岁的小孩竟这样懂事,他的一举一动,机灵巧妙的回答深深吸引了我,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与孔融相比之下,我感到很惭愧。想到有一天晚上,爸爸和妈妈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电视剧。我看了看钟快7点了,糟糕!我爱看的动画片就要开始了,于是,我连忙拿起遥控器换了台,爸爸妈妈见了很生气,狠狠地批评了我,我还生气得跑回房间,不理他们。还有一次,我的`表妹和阿姨来我家玩,妈妈端上来一盘水果,我见了连忙拿起一个最大苹果就大口地吃了起来。妈妈见了,很生气地对我说:“你这孩子真不懂礼貌,你应该把大的苹果让给妹妹,你怎么反而把大苹果自已先吃了呢?”现在想起这些事来,我心里真不是滋味,和四岁的孔融相比,真是羞愧极了。

《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了我应该学习孔融尊老爱幼、谦虚礼让。让我想到,在生活中要学会尊重别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也要学会谦让别人,这样才能够得到更多人的理解,这是我们小学生应该具备的传统美德。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15

我国古代,有许多人拥有优良的传统美德,在我看完《孔融让梨》时,知道了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在小朋友身上,也开出了一朵灿烂的花。

故事是这样的,桌上有一盘梨,孔融等人来吃梨,别人都挑大梨吃,只有孔融挑小梨吃。之后,别人问他:“孔融,你怎么不吃大梨呢?”孔融笑了笑说:“哥哥姐姐们比我大,我应该尊敬他们,弟弟妹妹们比我小,我应该让着他们。”人们听了都竖起了大母指。就是这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却让孔融留芳百世。物以恶小而为之,物以善小而不为,中国人不做坏事做好事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不论大与小,都能反应出一个人的德,一个人的德陪伴他的一生。其实,我也很敬佩孔融,谁会说我从来没有过看见一个东西先上去拿一个最大的,甚至把别人的份子拿走,不顾别人的感受,现在,你是否知道了这个道理,记得小时候,拿什么东西都是挑最大的,父母拿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我,我那哪里听的进去?更别说比了,跟本就是比不起来的!而且对孔融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反感,总觉得爸爸妈妈就是喜欢孔融似的,嘴里时不时还会冒出一句,不就是让个梨吗,有什么了不起,还什么美德的种子!总让人感觉是孔融把爸爸妈妈夺去了似的,那时的我,哪里知道,那是一种望子成龙的急切,这个故事我早听过了,但是对他产生敬佩的还是头一次。

让我们传承中华的传统美德,拨撒美德的种子。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16

好热的一天呀!

我读的是《弟子规》里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一个小故事《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那年,有一次家里人在一起吃梨。哥哥姐姐都上前去拿最大的.梨,只有孔融没有上前去抢。被站在一旁的父亲看见了,父亲让哥哥姐姐拿走的梨放回盘子里,让孔融来分梨。哥哥姐姐们都问:”为什么让他来分梨呢?”孔融在盘子里捡了两个最大的梨分别给了父亲,母亲。最后,又把大梨,好梨依次分给了哥哥姐姐们,把一个最小的梨就给了自己。父亲问:”你为什么把最小的梨留给了自己?”孔融说:”我年纪最小,所以应该吃最小的梨。”哥哥姐姐们听到了,都惭愧地低下了头。

我真佩服孔融,年纪很小,就知道孝敬长辈,把好吃的东西先让长辈吃,最后自己才吃。我以前做得不够好,从今天开始,我应该像孔融学习,孝敬父母。好吃的先让爸爸妈妈吃,自己再吃!

妈妈后记:孩子从古到今,孝敬长辈就是我们应该做的。妈妈希望你越做越好!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17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千古流传。

孔融是一个非常有孝心的孩子!四岁的一天,有人送给了他家一筐梨,可是孔融在篮子里挑了许久,却捡了一个最小的留给自己。原因是自己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姐姐吃。

读到这里,我感到很惭愧。以前,我总觉得我是小孩子应该多吃点。每次妈妈让我选吃的,我总会比了又比,选了又选,哪怕只大一点点,也是好的啊!有好吃的零食的时候,总希望自己比哥哥吃的多,经常为了少吃一点点和哥哥生闷气。但是从现在起,我决定向小孔融学习,“年纪小,应该吃小的”,说得太好了,我很赞同小孔融的做法,每一次餐桌上有什么好菜,我要先夹给妈妈,对她说:“妈妈,请吃!”看到爸爸哥哥喜欢吃的菜,我也帮他们往碗里夹,得到好吃的.好玩让哥哥先选。想象着他们笑着对我说:“谢谢!”的时候,我心里是甜甜的。

孔融四岁时就懂得谦让,而我已经七岁了,这么做也是完全应该的。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今后,我要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要做一个当代的小孔融。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18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中华上下五千年》,我兴致勃勃地看了起来,从中知道了我们中国许多具有优秀美德的故事。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孔融在六岁那年,***妈买回来一些大大的甜滋滋、水灵灵的梨,洗的干干净净后让孔融分给他的`哥哥和姐妹们,而孔融却留下一个最小的梨给自己,妈妈十分不明,“孔融,你为什么留下一个最小的梨给自己呢?”孔融笑了笑说:“夫子说过,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所以大的就留给他们吃吧!”妈妈听了之后,连忙点了点头,说:“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妈妈真为你感到骄傲。”(.)

孔融小小年纪就知道关心别人,令我万分敬佩。现在有不少孩子被父母当做心肝宝贝,十分的宠爱,所以孩子根本不知道关心父母,关心他人,什么只想到自己,以自己为中心。其实我也犯过这样的错。

有一次,我放学回家,看见冰箱里有一大瓶果汁,我一打开,“咕噜,咕噜”地把果汁全喝完了。爸爸妈妈下班回来,打开冰箱看见果汁没有了就问我,我说“全喝完了!”爸爸妈妈没说什么,但是我感到十分愧疚!

我从孔融身上学到了关心别人的优秀品质,我也认识到自己以前犯了好多的错误,我一定要改正这些错误,

我真的很希望所用像我一样犯过这种错误的同学,都能像我一样,知错就改,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19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我在很久很久以前听的,可是它却让我难以忘记。尊老爱幼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做的,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在很久以前,有个小孩叫孔融。每个人都夸他很聪明。有一天,孔融的母亲买了几个梨回家,当梨端上桌子时,妈妈把最大的梨给了最小的孔融,可是孔融却不要,将这个最大的梨让给了哥哥。

这个故事使我受益匪浅,也让我不禁想起了我在生活中的种种。孔融他愿意也毫不犹豫地将最大的梨让给了哥哥,而我呢?我不仅仅没有这样做,还总是与弟弟抢东西。我身为姐姐,却比当弟弟的孔融还要差得多。每次吃水果,我总是第一个冲上去挑,东挑西挑,必须要把最大,看起来最美味的拿来吃,坚决不留给父母或弟弟。我不禁感到一丝丝的内疚与后悔,并且,不仅仅如此,吃饭时,总会有一些很美味的东西吃,只要饭菜一端上来,我就会毫不犹豫、急匆匆地去把好吃的东西全部夹在碗里。妈妈每次都教育我要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可是我总将她说的当耳边风。

有时候在坐车时,有些比我小的小朋友和老奶奶站在我旁边,可是我却看了她们一眼,就坐在那里了。有时,这些小朋友会用可怜巴巴的眼神望着我,就算我的心再怎样虚,为了我个人的利益,我的心还是控制住了双脚。

此刻想起,不禁后悔莫及及自责。我以前太自私了,只为自我着想,从来没想过别人。我连那么小的孔融都不如。尊老爱幼应当是每个人都要做的事,做什么事都要为别人着想,不要满脑子都是自我的'利益。

孔融,是我们每个人的榜样,在生活中,我们能够做的还有很多——让位置给老少;将好吃的留给别人等等。

让我发扬孔融的精神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吧!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20

一天,我在读《三字经》,当读到“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时,这章节里有一段关于“孔融让梨”的小故事。这故事主要讲的是在春秋鲁国,一位名叫孔融的四岁小孩非常懂事聪明。一次母亲端上一盘梨子来,叫孔融先拿来吃,而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津津有味吃了起来。父亲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孔融说:“哥哥比我大,大的梨应该给哥哥吃。”

读完之后,一种佩服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起,仅有四岁的小孩竟这样懂事,他的'一举一动,机灵巧妙的回答深深吸引了我,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与孔融相比之下,我感到很惭愧。想到有一天晚上,爸爸和妈妈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电视剧。我看了看钟快7点了,糟糕!我爱看的动画片就要开始了,于是,我连忙拿起遥控器换了台,爸爸妈妈见了很生气,狠狠地批评了我,我还生气得跑回房间,不理他们。还有一次,我的表妹和阿姨来我家玩,妈妈端上来一盘水果,我见了连忙拿起一个最大苹果就大口地吃了起来。妈妈见了,很生气地对我说:“你这孩子真不懂礼貌,你应该把大的苹果让给妹妹,你怎么反而把大苹果自已先吃了呢?”现在想起这些事来,我心里真不是滋味,和四岁的孔融相比,真是羞愧极了。

《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了我应该学习孔融尊老爱幼、谦虚礼让。让我想到,在生活中要学会尊重别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也要学会谦让别人,这样才能够得到更多人的理解,这是我们小学生应该具备的传统美德。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21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他分梨子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孔融聪明好学,大家都夸他是奇童,他四岁时,已经能背很多诗句了,而且懂得礼节。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子给大家。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剩下的按年龄大小的顺序分给兄弟们。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的应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高兴,又问:“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回答:“因为比我小,所以我要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中国,我读完这个故事后在想:“我有没有谦让兄弟呢?”希望大家向孔融学习,尊重长辈,谦让兄弟。孔融是我们的榜样,我更加希望我们身边有更多的孔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努力吧!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22

今天,我读了一篇故事,名叫《孔融让梨》,我读后很有感触。这个故事说的是:东汉鲁国,有个叫孔融的'小男孩。他非常聪明,也很懂事。在他四岁时,有一次,爸爸拿回来一袋梨,给孩子们吃。爸爸让孔融来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给了爷爷奶奶,把比较大的给爸爸妈妈,把其他的给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给了自己。大家都夸他懂事。

看到这里,我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一个仅有四岁的小孩竟那么懂事!想到这儿,我的脸上一阵发烧,不禁惭愧不已:我和他竟形成天壤之别!怎么回事?听我慢慢道来。

我天生喜欢读书,我家也正好在少儿图书馆附近,我便有事没事就到图书馆借书,但我一般喜欢有人和我一起去。去年有一次,我急着要去借书,便缠着妈妈跟我去,但正在刷碗,但我却不懂事,一个劲地缠着妈妈。妈妈非常生气,批评了我,我还不服气,也小声嘀咕了几句。唉,现在想起来多后悔啊!妈妈是多么疼爱我啊,我却那么不尊重她。再看看人家孔融,人家四岁就懂得尊老爱幼。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23

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神文明的积累。美德使人更美好;美德使社会更和谐;美德使生活更丰富。美德为人与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一个鼓励的眼神是一种美德,一声亲切的问候是一种美德,一次静悄悄的关怀是一种美德,一杯热腾腾的咖啡也是一种美德……

《孔融让梨》的故事讲述了孔融四岁的.时候,在全家吃梨时,他没有像其他兄弟姐妹一样抢大的,而是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子,爷爷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他天真却认真地说:“我比弟弟妹妹大,我应该让着他们,我应该吃小的!”

而我们现在,自私的人越来越多,总是先考虑自己,其实我们应当像孔融一样,学会谦让,学会爱护幼小。

富有爱心、乐于助人、爱护幼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二,也是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人应具备的品德,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快乐是人生中最美丽的彩虹,我们时常可以在助人为乐的同时得到快乐。

前年暑假,我同往常一样到徐奶奶家窜门,我看到徐奶奶正拿着窗帘从椅子上迈下来。徐奶奶对我说:“窗帘太脏了,拆下来洗洗。”“好吧,我来帮你!”徐奶奶的手脚不利索,眼睛也已经有些模糊,帮她也是应该的。

我把窗帘从徐奶奶手中接过,放在盆里浸泡了一会儿,然后拿起挤掉一点水,涂上肥皂,用柔软的毛刷轻轻地由上到下刷去上面的灰尘。最后,我打开水龙头,小心翼翼地将窗帘搓洗干净,灰尘、污垢就全部清除掉了。顿时,眼前一亮,窗帘洁净如新。虽然我热得汗流浃背,但看着焕然一新的窗帘与徐奶奶慈祥的笑脸,我心里像吃了蜜似的欣喜,心里的烦恼与杂念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必须如孔融一样谦虚礼让、爱护幼小。让美德之花,在心灵深处绽放!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24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我在很久很久以前听的,可是它却让我难以忘记。尊老爱幼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可是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呢?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在很久以前,有个小孩叫孔融。每个人都夸他很聪明。有一天,孔融的母亲买了几个梨回家,当梨端上桌子时,妈妈把最大的梨给了最小的孔融,可是孔融却不要,将这个最大的梨让给了哥哥。

这个故事使我受益匪浅,也让我不禁想起了我在生活中的种种。孔融他愿意也毫不犹豫地将最大的梨让给了哥哥,而我呢?我不仅没有这样做,还总是与弟弟抢东西。我身为哥哥,却比当弟弟的孔融还要差得多。每次吃水果,我总是第一个冲上去挑,东挑西挑,必须要把最大,看起来最美味的拿来吃,坚决不留给父母或弟弟。我不禁感到一丝丝的内疚与后悔,而且,不仅如此,吃饭时,总会有一些很美味的东西吃,只要饭菜一端上来,我就会毫不犹豫,急匆匆地去把好吃的东西全部夹在碗里。妈妈每次都教育我要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可是我总将她说的当耳边风。

有时候在坐车时,有些比我小的小朋友和老奶奶站在我旁边,可是我却看了她们一眼,就坐在那里了。有时,这些小朋友会用可怜巴巴的眼神望着我,就算我的心再怎么虚,为了我个人的利益,我的.心还是控制住了双脚。

现在想起,不禁后悔莫及及自责。我以前太自私了,只为自己着想,从来没想过别人。我连那么小的孔融都不如。尊老爱幼应该是每个人都要做的事,做什么事都要为别人着想,不要满脑子都是自己的利益。

孔融,是我们每个人的榜样,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让位置给老少;将好吃的留给别人等等。

让我发扬孔融的精神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吧!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25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我在很久很久以前听的,可是它却让我难以忘记。尊老爱幼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做的,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在很久以前,有个小孩叫孔融。每个人都夸他很聪明。有一天,孔融的母亲买了几个梨回家,当梨端上桌子时,妈妈把最大的梨给了最小的孔融,可是孔融却不要,将这个最大的梨让给了哥哥。

这个故事使我受益匪浅,也让我不禁想起了我在生活中的种种。孔融他愿意也毫不犹豫地将最大的梨让给了哥哥,而我呢?我不仅仅没有这样做,还总是与弟弟抢东西。我身为姐姐,却比当弟弟的孔融还要差得多。每次吃水果,我总是第一个冲上去挑,东挑西挑,必须要把最大,看起来最美味的拿来吃,坚决不留给父母或弟弟。我不禁感到一丝丝的内疚与后悔,并且,不仅仅如此,吃饭时,总会有一些很美味的东西吃,只要饭菜一端上来,我就会毫不犹豫、急匆匆地去把好吃的东西全部夹在碗里。妈妈每次都教育我要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可是我总将她说的当耳边风。

有时候在坐车时,有些比我小的小朋友和老奶奶站在我旁边,可是我却看了她们一眼,就坐在那里了。有时,这些小朋友会用可怜巴巴的眼神望着我,就算我的心再怎样虚,为了我个人的利益,我的心还是控制住了双脚。

此刻想起,不禁后悔莫及及自责。我以前太自私了,只为自我着想,从来没想过别人。我连那么小的孔融都不如。尊老爱幼应当是每个人都要做的`事,做什么事都要为别人着想,不要满脑子都是自我的利益。

孔融,是我们每个人的榜样,在生活中,我们能够做的还有很多——让位置给老少;将好吃的留给别人等等。

让我发扬孔融的精神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吧!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26

中国自古以来,就传承着礼让兄弟姐妹的美德。

一天,我在读《三字经》,当读到“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时,发现这个章节里,有一段关于“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在春秋鲁国,一位名叫孔融的四岁小孩,十分懂事聪明。一次母亲端上一盘梨来,叫孔融先拿来吃,俄日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梨,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母亲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孔融说:“哥哥比我大,大的梨应当给哥哥吃。”

读完之后,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仅有四岁的小孩竟这样懂事,他的一举一动,机灵的、巧妙的回答深深吸引了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孔融相比之下,我感到很惭愧。孔融是最小的一个,现代社会中,长辈有好的,有大的东西,总会毫不犹豫的给最小的孩子,无比溺爱他,无比呵护她。

想到一天晚上,爸爸妈妈正在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剧。我看了看表,快七点了。糟糕!我最爱看的历史记录片快开始了,于是,我连忙拿起遥控器换了台,爸爸妈妈见了很生气,狠狠地批评了我,我还生气的跑回了房间。此刻想想真是不应当呀,怎样能这样呢?

此刻想起这些事来,心里真不是滋味,《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我应当尊老爱幼,谦虚礼让。让我想到在生活中应当尊重别人,这让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也要学会谦让别人,这样才能够得到更多人的理解,是我们小学生应当具备的传统美德。

养成这样良好的礼让习惯与美德,你才会受益终身。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27

人生犹如一场旅行,有时候可以放慢脚步。一本书,一次光合作用,卸下心中的负累,诞生美好的力量。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身心的光合作用,带我们发现更美好的风景。读一本好书,开启你的'光合作用,在阅读中发现世界。

我想毕大家都读过《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吧!这是一个从小伴随我长大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说,三国时期有个叫孔融的小孩。在他四岁那一天,他父亲托人从外地买了些梨。他把大的梨让给了长辈和兄弟姐妹,而他自己却拿了一个最小的梨。父亲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回答:“父母对孩儿有养育之恩,自然应该吃大梨;我比哥哥姐姐小,做的事比哥哥姐姐少,自然应该吃小梨;弟弟妹妹比我小,所以我应该多多照顾弟弟妹妹。”他的做法是正确的,如果换作我们现在的一些小孩子,巴不得拿一个最大的,如果没有拿到大梨,我估计他们会在地上打滚吧!

记得有一次,爸爸下班晚了些,妈妈将饭菜热了又热还是没有等回爸爸。我实没忍住饭菜的可口诱人,偷吃了一口。不料,却被妈妈发现了。“鑫鑫,我平时怎么教你的?!做人要有长幼有序的观念,你爸还没回来你怎么就先吃了?!《弟子规》上怎么说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读书要学以致用,不能只是喊口号。”妈妈的那些大道理劈头盖脸地压过来,压得我都喘不过气来。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比父母长辈动过筷子。

是啊!长辈与幼者要有长幼有序的观念,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对长辈生起恭敬之心。假如平起平坐怎样才会对长辈生起恭敬之心?

孔融让梨给哥哥吃,是因为他对哥哥生有恭敬之心。这就是所谓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百善孝为先”,孝顺老人,尊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继承和弘扬这份美德,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更美好。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28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们都知道,就是一位客人来串门,带来了一蓝鸭梨,让孔融先拿一个,孔融却拿了一个最小的鸭梨,客人问孔融:“为什么不拿大的?”孔融说:“哥哥比我大应该吃大的.,弟弟比我小我应该让着他。”爸爸回来后,连夸他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我们可不可以做像孔融一样懂得谦让的人呢?我们也要做像孔融一样的好孩子,这样,在以后搏击商海时懂的谦让还是很有必要的。例如:两家同类大企业,都是有能力一些承受打击的那种,这两家企业是拼个你死我活好呢?还是各挣各的钱好呢?当然是各挣各的钱好。如果两家企业选择拼个你死我活,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但是,你要看对方在你让他之后是否得寸进尺,要是他得了便宜卖乖你就要打击他了,谦让也是要有限度的。

我们要做一个会谦让的好孩子,但是不能谦让过头。

我自己感觉这篇作文写得有点远。妈妈说有点不好说,看老师怎么评吧。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