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个人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个人读后感 篇1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这两段话摘自于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勉强”是不断地以结束为标志来划分、区别学校中学习的进程的,而“学习”却是不断地准备新的开始,如“没有终结的故事”一样。”曾有这么一句话:“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对学生而言,良好的倾听习惯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良好的倾听习惯意味着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我将以佐藤学先生的这句话为精神动力,不断追求新的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让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快乐,一起进步,一起收获。
个人读后感 篇2
这个寒假,我看了一篇叫《三人爬山》的文章,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有三个人约好一起去爬一座直插云霄的山。第二天,他们如约来到了山脚集合,等人到齐后,便开始爬山。第一个人才刚走了几步,就觉得这座山很高,不好爬,是不可能爬上去的,于是,他就回家了。第二个人爬到半山腰,觉得很累,不想爬了,也回家去了。第三个人,也觉得这座山很高,不过,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他一直相信自己可以爬到山顶,于是,他坚持了下来,终于爬到了山顶,看到了山顶上美丽的景象。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情时,不要害怕困难,只要坚持不懈,就可以取得成功。我们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记得上个星期的星期二,我和妈妈一起在家里包饺子。因为以前包饺子时,没有得到妈妈的指导,所以,在包第一个饺子时,包得没有妈妈包的饺子那么好看,那么饱满,而是扁扁的,软塌塌的,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不过,我并没有灰心丧气,我认为只要我坚持包下去,就一定可以包得像妈妈包的饺子那么好看。于是,我又继续包起了饺子。我包的饺子一个比一个好,速度一个比一个快,后来,我包的饺子和妈妈包的饺子都没什么两样了,妈妈见了,夸我包的饺子好,手艺都快赶上她的了。
我们做事情时,遇到困难不要害怕,只要坚持不懈,就可以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个人读后感 篇3
书是人汲取常识的源泉,一本好书可能就因此改变你的一生!从书中大家会发现那作者浓浓的情感!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感觉到他对儿子的那分关心与关爱。
《傅雷家书》共记载傅雷写给在海外学习的傅聪十一通信。对于儿子的进步甚为关心,挖空心思的指导着他。因此,关于儿子的音乐专业也是尤为关注。哪一乐曲,哪一乐章,哪一字节都谈谈我们的领会,心得。怪不能有人说;如此的教育,不成材都难。
让大家认真的想一想,其实,在大家日常也不乏如此的身影:由于大家生病,而彻夜未眠的身影;由于学习不佳工作不努力,而大发怒火的人……对就是他们,这部分为了大家而呕心沥血的爸爸妈妈。傅聪傅敏理解了爸爸妈妈,通过我们的努力,一个成为国内海外知名的钢琴家,一个也成为国内杰出的英语导师。而大家又做了哪些?不,大家不可以再像以前那样由于年龄的差异发生的磨擦,而大发脾气。为了追求所谓的时髦,不考虑爸爸妈妈的辛劳,大手大脚花着他们的血汗钱,而不感到愧疚……不,大家应了解理解爸爸妈妈,做一个知晓感恩的人!
一个人,假如从小在爸爸妈妈的关爱下成长,长大后又了解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那样他会把这种爱延续下去,继续传给别的人,那样世界上将会处处有爱。
大家在以后的日常不应该关心其他人,体谅其他人吗?好好想想你伤害了多少人去对他们说一声“对不起”。
个人读后感 篇4
三个人爬山,是一篇值得我们深思的故事。我刚看到《三个人爬山》时,就被它吸引住了,故事大意是这样的:有三个人共同去爬一座很高很高的山,他们各有各的作风。
第一个人,喜欢爬一步回头看一步,他相当看重自己的成绩,所以他随时都想知道自己爬到什么地方啦。这样,他爬了一段,觉得很高了,心里想道:“大概离山顶差不多了吧。”向上看看,可是山顶还看不见呢。忽然,这个人觉得很无聊,好像自己是在做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他说:“我爬了这半天,还在山脚,那么我什么时候才能到山顶呀?既然如此,我爬它干么!不如赶快回家。”所以他就下山了。
第二个人,一口气就爬到了半山,他心想:“我自己爬的这么快,成绩也很不错了,下面的路不如就让轿子来抬吧!”说罢,他便坐下来休息。可轿子一直没来,他就饿死了。
第三个人,他心中想的只有爬山。他一步一步的爬,也就一步一步的接近山顶,最后他真的爬上了山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贵在坚持,如果做事情总是半途而废,那么你的一生将会一事无成。我们不要向第一个人那样,只看重自己一时的成绩,不把目光放长远,结果导致失败。也不要像第二个人那样,因为天上不会掉馅饼,成功只能用自己的实力获得。不要忽略了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我能行!
个人读后感 篇5
曾经一直都觉得“子欲孝而亲不在”是人生最大的遗憾,当读过张洁的长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之后,我默默感叹,何止只是遗憾?那更是此生延绵不绝的愧疚。
衰老的过程是一系列的剥夺,衰老加上病痛,让老人变得更加脆弱。脆弱的那一刻,需求关爱的迫切显得更加强烈了。钟爱儿女一生的老人却又因为这份疼爱而克制着自己对儿女的依恋,总是用一句“没事,挺好的。”搪塞着自己的疼痛和对儿女的思念。
抵赖、隐瞒、解释着种种身体异常的反应,都源于由至爱而来的对自身疼痛的轻描淡写。面对老人的无助,我们是否有及时的体察;面对老人无声的依赖,我们又是否给予了及时的关爱?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与老人的生活过程中细心去体会和实践的。
张洁说,人的一生其实是不断地失去自己所爱的人的过程,而且是永远的失去。想到这个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事实,心中有种不可言喻的惆怅。谁也无处可逃的正在失去和将要失去,想到这里,终于体会到老师为什么会说,老人的晚年可以说是老人的一生。死亡是我们每个人最终的归属,而如何在老人离世之前以最大的努力让老人安息,报答一份报答不尽的爱,这该是我们每一个为人子女者的一个思考吧?
有一点感悟,更加的深刻了:爱意要及时恰当的表达,在老人生命的最后,不要再用所谓的好去强迫老人做些力不能及的事了,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的,生命的尽头让老人最大限度地舒服最重要。让老人在温馨的爱意里终老是给老人最好的礼物。
读完书有看片,深深地感动着,也遗憾着。或许,对老人而言生命的尽头最大的孝道是顺。
个人读后感 篇6
我很喜欢《珍珠鸟》这篇课文,它使我深受感触,让我觉得人鸟相依的情境是多么美好啊。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我为它们营造了一个既舒适又温暖的生活环境,并和它们慢慢熟悉了。三个月后,小珍珠鸟出生了,在我的精心呵护下,他和我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关系,这让我感叹到: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珍珠鸟本来是一种怕人的鸟,为什么它还能和作者成为朋友呢?是信赖!而信赖不是物质上的东西所能换取的,这要用心去感受,动物也有情感,只要你信赖它,对它好,它就会信赖你。其实,许多动物是很单纯的,很容易取得它们的信赖,可是为什么有许多人做不到叫呢?因为我们骗了它们很多次,因此,它们不现那么信赖我们。信赖是从心底里的感受,我一直相信,只要相互信赖,世界就会和平,动物和人也能和睦相处。
文中许多地方令我印象深刻,比如珍珠鸟趴在我肩头上睡着了的情景,这是多么感人的场景啊!从中可以看出小鸟经过多次试探,已经完全信赖了作者,甚至产生了一种依赖,居然会在作者肩头上放心地熟睡,是作者用自己的真爱打动了小鸟,与小鸟之间建立了真挚的友谊,使小鸟去除了防备之心,这才营造出了人和动物如此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从这一课中,我学到了很多,我觉得世界上就是少了一些信赖,如果大家都彼此信赖,世界将是多么美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