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短文网

2025-09-06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1

小时候的我很喜欢收藏一些苦涩难懂的书籍,厚厚的砖块书堆砌起的“城堡”让我骄傲。今天,我拿起了城堡中一块历经风霜却依然闪闪发光的“金砖”,细细地品味它的含蕴。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很多人都了解,它是一本以哲学为中心的启蒙书。以苏菲接收的无名信为开端,以神秘导师的教导信为线索,乔斯坦·贾德以不俗的文笔把读者带进少女苏菲的神秘世界中。在这个博大的世界中,我随着苏菲的脚步,走进哲学,反思人生。

哲学,在我的脑海里一直以一个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形象伫立存在。他就像一个不容侵犯的神祗,繁复而枯杂。我从没想到我会以这种方式去接触和体味他——读。

晴朗的下午,我轻抿一口茶,慢慢翻开有点泛黄的书页。在细细咬嚼文字的过程中,我似乎融入了苏菲的世界。

我在苏菲身后与她一起阅读第一封无名书信。“你是谁?”我皱眉。苏菲在思考不得后跑去花园。我没有跟着她的思路。我在想,如果我没有名字,我应该怎样被称呼?或许,每个人的灵魂都始终有个不朽的名字,我也是。那么,我又是谁呢?这个问题显然很有趣却也难以回答。我想不出来,无奈地读第二个问题,“世界从何而来?”这也太困难了!我跟苏菲一样百思不得其解。或许我该好好读完这本书,说不定我在读完后会懂得这些问题,我暗暗想着。

抱着这个信念,我极有兴趣地花了四个下午啃完这本书。在这短短四天里,我长了不少见识,对柏拉图、笛卡尔和洛克等人的了解也更深刻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却不是在贾德笔下简单的“哲学”,而是苏菲与席德、少校等人的关系。就像侦探小说一样,实在是太牵人心魄了!我甚至会不由自主地翻到后几页去探寻真相!这本书正如作家马德兰·蓝格尔所评价的:“《苏菲的世界》一书有助于使读者以阅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游览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20世纪的世界哲学史,而丝毫不产生任何枯燥厌烦的感觉。”这简直是我的心里话,当然,我并没有这么准确的语言。所以我只能用我贫瘠的文字来努力表达我的意思。

苏菲是一个抽象的人物,她是少校的作品。苏菲的世界是少校送给女儿席德的`礼物,但作为礼物的苏菲和艾伯特却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努力挣脱这种束缚,这使我很受触动,对于在逆境中反败为胜的人物我总是充满敬意的。我很佩服作者贾德,他细致入微的对哲学的思考以他完美的文笔展现在我眼前,我甚至真的溶入其中怀疑自己的存在。我想,读完这本书,我获得的最大启发应该就是:作为“上帝的作品”,我们应该有理智和思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上帝”的控制与命运的枷锁。

对于这本书,我可能不是理解最深的人;但是对于我来说,它最是令我感触良多的书。我希望诸如此类的书籍能够越来越多,也能让我们这些读者拥有更多的精神粮食。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2

每天11点农场主会按时给火鸡投食。聪明的火鸡,通过99天的观测,发现了这个伟大的定量——每天11点天降美食。结果到了100天,恰逢平安夜,农场主把火鸡烹饪了。

这是英国哲学家波特兰·罗素提出的“农场主假说”。这个理论我曾在三本书都有遇见。《黑天鹅》、《三体》,还有刚刚读完的《苏菲的世界》。

作为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作者乔斯坦·贾德通过主人公苏菲的视角,带领读者畅游了一遍西方哲学的蜕变历程。重温哲学前辈的高光时刻,见识伟大的智慧。

说到哲学,你脑海中大概会浮现出灵魂三问——我是谁?我从哪来?要到哪去?这些深奥晦涩的终极命题。而《苏菲的世界》作为一本入门级的哲学书,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对于西方每个历史时期的哲学家及其哲学体系,仅仅只是浅尝辄止。

虽然只是粗鄙地了解一下,对于我这个普通读者来说足够了。每个时期哲学讨论的话题都不尽相同,重要的是前人的思考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除了按照时间顺序对西方哲学进行扼要简述以外,不断反转的故事情节也很吊人胃口。主人公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只不过是一本名为《苏菲的世界》的书籍中的两个虚拟角色。而这本《苏菲的世界》是少校给女儿席德15岁的生日礼物,以此作为课外读物。当然少校和席德也是作者虚构的两个人物。

之所以把这本科普读物,写成俄罗斯套娃式的叙事结构,想必作者是在暗示读者:不要被习以为常的真实,束缚了我们的思维。

苏菲和艾伯特知道自己是少校笔下虚构的人物,作为读者的我们也知道少校和席德同样是作者虚构的人物。苏菲和艾伯特之于少校和席德,少校和席德之于乔斯坦·贾德和读者,谁是真实的'人类,谁又是被人类创造的虚拟人物,这本身就是一个可怕的哲学问题。就像农场主假说中傲慢的火鸡,绝对不会相信“每天11点天降美食”这个亘古不变的自然现象是人为操控;傲慢的我们,同样不会相信“四季轮回打雷下雨”这个亘古不变的自然现象是上帝之手的玩弄。

当你质疑有没有外星人的时候,你怎么能确定此刻外星人没有在做“有没有地球人”这方面思考?哲学的魅力便在于此。让人类明白自己一无所知,抱着质疑一切的态度,虚心向大自然学习。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3

"你是谁?"这就是苏菲世界给我的一个很简单但是却又意味深长的问题。

就像主人公苏菲一样,在她的生活中简单的语言加上离奇的故事就为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当一本书真正的被读完时你会发现我们对自己都将有一个很不解的困顿,我们是谁,我们真的存在吗?我们的生命从何而来?我们又将去向何方?有时自己就试问自已,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迄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种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地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这些问题是那样的深奥,不过可以欣慰的是我们在读书在扩展自己的视野,不论是生命的还是心灵的。

我原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苏菲的世界》用哲学思考着世界,在我们的世界用心过好每一天的生命。欢喜也好哀愁也罢,学着自己书写自己的生命哲学华章。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4

临近放假,就连午自修的气氛也浮躁了起来。早晨的闷湿拦不住下午的磅礴之势,像是太多急促的鼓点,席卷了烈日暴晒下的世界,窗外只有首尾不见明灭掩映的灰和黑,一点点攀爬上整个苍穹。你的眼神开始飘忽迷离,无暇顾及堆积如山的作业,连忙跪在椅子上向外探去。窗玻璃映出你一副惊奇而又专注的样子。风云摇动,光影迷离。后桌的像是忍耐了很久的样子,不屑的看着你,淡淡的说:“小孩子!”

望着大雨倾注的江南的你依旧。

已是春秋交接之际,草木开始肆意的膨胀起来。你用很慢很慢的步调走在操场的花坛边,即使没有天白颢颢,葳蕤茂盛的无名白花还是覆盖了整个草垛,用鼻子靠近闻一闻,就有一股淡淡的青涩太阳的芳香,像是诗经里写的“蘼芜”。你兴奋地指着她们给同行的女友,不料女友慢慢地扣好书包上珠光宝气的搭扣,慢慢的说:“你不要用手指,像个小孩一样,说说就好了。你喜欢的话,下次我带你去花鸟市场看。”

你无言,沉默却又耐不住好奇的注视着她们。

风空洞洞的吹过,一年又在你的惊奇之余过去。你像是不谙世事的孩子,世界那么大,你却总是用自己柔软而又憧憬的心去捕捉一瞬间的诧异,譬如一句对生命的轻轻地赞叹。

你看见清晨浅浅的阳光里,繁星透过晨雾洒下的斑斑点点,一个老婆婆挎着菜篮子弓着腰走下石阶,你看不清她脸上的表情,只是隐约的感觉,她的身影似曾相识,只是此去经年,柔弱如稻草。

还是早上很早,光线来不及照穿整条冗长的弄堂。你看见两遍堆放的破箱子,锅碗瓢盆,以及有点腐臭的垃圾桶,都只能在雾里圈出一圈浅浅的轮廓来。头顶是深冬里飘荡着的白寥寥的天光,你的思绪开始漫游到二次元,那个被笛卡尔喻为的“精神世界”。你开始想象你可以长上翅膀穿过这个不见首尾的巷子,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那种从未体会到的自由与快乐。

你看见路灯,夜色朦胧里,把人行道上消防栓的影子胡乱的投射在废弃的断墙下,和着路树的枝影虚实交错的的掩映。你想到了恩培多克勒,想到了为了他为了哲学这项伟大的事业而毅然舍弃生命的悲伤,你很难过,因为你还不能体会那个时代的痛。

周末你和女友结伴去泳池玩水。你奋力向彼岸游去,周遭所有的建筑在几秒中内只看的清轮廓。池底的灯散发的白光像深海里的游鱼从一片浅蓝中浮动出来,突然你想到了斯宾诺莎曾经说宇宙间只有一种实体,即作为整体的宇宙本身,而上帝和宇宙就是一回事。你有些困顿,因为现在的你似乎已经和世界融为一体。

你开始思考你是谁,思考宇宙从哪里来,像一个小小的哲学家。你捧着你的'小书,时而望天,时而沉思。

这真的只是你单纯的好奇吗?你一遍一遍的问自己。似乎你永远无法认为这一切的理所当然,刨根问底像是你特有的潜质。哲学的深奥你暂时还无法深刻的体会,可是你能可以看见大人们看不见的东西,譬如街边赫然出现的一簇野菊花,你总是惊喜的停下脚步仔细端详着,像是看透了她喷薄的灵魂。

“妈!妈!你看!多可爱的花!可是她们到底是怎么长成这样的呢?”

“嗯。以后你就知道了。”她随口敷衍着,“你这个小孩子,快点跟上来,要迟到了。”

像是苏菲的小小世界,所谓的“你”,不过是潜在在另一个世界的“我”而已。

对了,这本书就叫做《苏菲的世界》。

可惜世俗蹂躏,来年我来看此花时,还会这般惊奇吗。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 篇5

我们可以断定的是柏拉图关心的是永久不变的事物与流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他既关心自然界中永恒不变的事物,也关心与人类道德及社会有关的永恒不变的事物。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所以世界才没有不会分解的物质。属于物质世界的每一样东西必然是由某种物质做成。这种物质会受时间侵蚀,但做成这些东西的.模子或形式却是永恒不变的。(比如虽然说人不可能踏进头一条河流,但你不得不承认,河流在某一方面存在着共同点,只要它存在,必然会冠以河流的称呼,虽然他在许多方面细细想来,是发生了变化的。)

对柏拉图而言,永恒不变的东西并非一种基本物质,而是形成各种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

简而言之,我们对于感官所感受到的事物,只能有模糊、不精确的观念,但是我们却能够真正了解我们用理智所理解的事物。(比如,即使我们看过了许多个不规则的圆形,我们脑海中却依然记住一个圆形内所有的角度加起来一定是三百六十度,也许这个圆形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不过我们依然清晰地感觉出来。)

柏拉图认为世界可以分为两个领域:其中一个是感官世界。(我们用自己的感官约略认识的世界。)另外一个是理型的世界。(我们用理性来确实的世界,这些理型或形式是恒久不变的。)

所谓理想国就是一个虚构的理想世界,也就是我们所称的乌托邦!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