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读梦里花落知多少有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梦里花落知多少有感 篇1
近几年来涌现出不少年轻的作家,像韩寒、郭敬明等写了大量具有青春气息的作品,深深地触及同龄人的情怀。他们出自校园,身临其境,有创作的来源和思维的空间。《梦里花落知多少》是我第一次兴致勃勃从书店买来一口气看完的书。这本书语言清丽明快,京味很浓,即使对北京完全陌生,也有种亲切感。
小说注重了细节的真实。像顾小北和林岚的刻字,以及像白松追求林岚的经历,都仿佛发生在身边。对于尚未离开学校乃至有过大学生活的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在小说的主题上,我觉得也是值得为之动容的。年轻人感情的碰撞以及步入复杂多变的社会,接触到了非校园单纯的情和友情,交织着愉悦与失落,豪情与无奈。虽然结局有些悲伤,但却是扣人心弦的,难怪有好些人为之落泪。
同时,我也觉得这本书仍然有它不够成熟的一面,突出的在于它的浓厚的小说痕迹。情节设计过于追求戏剧化,让人悲伤之余,一思考就觉得有点远离一般人的视线了。像这班人父母身居高位,都很有钱,都可以不为衣食所忧,动辄酒吧宾馆、名车,贵族般的生活,与我们日常所见就离得太远了。再则很多事情对我们大学生来说太不实际了,会使我们造成一种错觉,扭曲地看待社会和空想式地对待我们的生活,这就脱离了事物的本质。而这正表现了一个年轻作者思维的不成熟,也许这正是校园小说的特点吧。
读梦里花落知多少有感 篇2
作为一个听话的学生,每次寒假里语文老师都会布置看书的作业,我总是会乖乖地把它们看完。不要误会,这纯属只是应付考试,但其实从小到大我对老师口中的名著不以为然,认为它们无聊透顶。这次也是一样,当我买了一堆书后,在选读书目中挑了一本来看。没错,就是像你猜的一样,理由简单而又粗暴——只是单纯地认为这本书的名字还挺有诗意的。
当我花了一天的时间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我“爱”上了这个作者。有人说,交朋友的准则往往都是要从对方的身上发现一些自己没有却很渴望的东西,我想三毛也就是本书的作者身上有我很渴望但是却不能用有的东西。
她自由而又奔放,她可以为了一个毫不熟悉的人偶然的一个提议去拒绝自己的好友的邀约。这是我从未做过的,或许换做是我,我只会思前想后、拖泥带水,却不敢拿起电话对朋友说,唯恐让对方不快,伤了两人之间的和气。在这个说是平等社会的世界里,其实又有多少人真的不在意对方的地位呢?人多多少少或许都有一点虚荣心,而城市里的人尤其,这里面也包括我。但三毛似乎从来没有过,她可以很率性地为了朋友口中“低贱的人“去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山洞里,可以毫不在意地说,若自己不是一个城市里的人,而是一个乡村里的村民该多好!丝毫不在意两人之间文化与地位之间的差异。
我“喜欢“她的理由也不仅仅是如此,我似乎从这本书里看到其他更为灿烂的闪光点!这篇看似“放荡不羁”并且是由许多生活中的事情组合而成的书,实则充斥着人与人之间的爱。不信的话,我一一列举给你听:荷西与三毛可以说是一对苦命鸳鸯,荷西苦恋着三毛,硬是从国内追到撒哈拉沙漠,别说是人,就连石头恐怕也会被这深厚的感情所感动。当他们修成正果时一个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了荷西的生命,让三毛痛苦万分!这段感情其实这么讲起来还挺狗血的,不过不好意思这是个悲剧的结局。但是结局可以重写,人生不能重来,这也是比较遗憾的!还有三毛父母为了荷西的事匆匆从国内赶到西班牙这个小岛上。两位老人在这儿人生地不熟,他们无法交流,但是却用自己的方法默默地帮助女儿!其他就不一一列举。
而我想说的正是这段爱情。这段爱情让我想到我的家人。我的爸爸妈妈生活的很平淡,上班下班都要为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去,当下班之后又要各忙各的事情。除了一起睡觉的八个小时内其他时间都是无法见到,恐怕再深厚的感情也会被冲淡。我的爸爸妈妈从来不吵架,可以说是相敬如宾,问妈妈为什么他们从不吵架时,妈妈笑了笑。她告诉我,再相爱的一对夫妻也不可能没有双方都生气的时候,而我家里爸爸脾气比较冲,而妈妈则是属于比较温柔而又平淡的。在生活中难免遇到不顺意的事,这时候双方让让,便会好很多。还有我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他们其实在结婚之前根本不认识。只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从两个陌生人就成了夫妻,这与现代的自由爱情观格格不入但是他们却从未动不动就说离婚,或许从来也没有这个想法,生活平淡却又充实,而那爱情早已变成亲情,却比前者更加牢固。这种爱情不会泛起大波浪但是却胜在细水长流。
这晚上,我看完了这本书,感慨万千。我知道了读一本书其实就像跟那个作者在进行交谈,从缓慢的交谈过程中了解这个人。仰头看着星空,看到一颗极为闪亮的星星,在黑暗的夜空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读梦里花落知多少有感 篇3
那些刻在椅背后的爱情,会不会像水泥上的花朵,开出地老天荒的,没有风的森林?
——————摘自郭敬明
此《梦里花落知多少》并不是张爱玲所著的,而是用同名所作的郭敬明。可以这么说,没有《梦里花落知多少》就没有郭敬明。
也许是受到韩寒的影响,我并不喜欢郭敬明,虽然他们两人之间不能划上等号。韩寒成名后嚣张而且目中无人,把文坛看作他的天下。他的自恋使我很反感。
喜欢《梦里花落知多少》是因为他动人的文笔。男孩很少有如此细腻的感情。我很赞同男作家写武侠小说,但我并不看好男作家写言情小说。他使我意外。况且《梦里花落知多少》并不属言情小说的范畴,尽管它是潮流长河的产物,属于可有可无的通俗文学,但读者谁会在意他是否名人,书是否是名著呢?通俗文学自有闪光的地方,它贴近生活,能使我们善于发现身边的人或事或物,感悟人生,感悟所有。
全文我只看过一次,还是两年前的事情了,但到现在还觉得很深刻。有时候好的书好的文章看一次就够了,整体的感觉很重要,不用读懂甚至不要读透,就好象李商隐的《锦瑟》曹雪芹的《红楼梦》,有着朦胧美。不好吗?《梦里花落知多少》中文笔很美,思想太灰暗,所描述的世界与身边事物好象并不符合逻辑。甚至有些不懂郭敬明写此书的目的是什么。或许时间会把一个人覆没,但他的存在曾是那么耀眼。有时候会想,我的一生并不追求什么,只是想中国13亿人口会知道有一个人叫吴茵,她的存在曾经辉煌。李宇春做到了,郭敬明做到了……
他,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郭敬明以女孩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有真爱,只是曾经。和自己相爱的男孩,因为责任而抛下她和“该爱的人”一起。
这个世界有纯净的友情,为朋友甘愿两胁插刀在所不惜。可是最后,每个人为了走自己的路而离散。
当她找到爱自己的人时,在现实巨浪中挣扎的女孩,伤痕累累。麻木地不懂接受,也害怕接受。
书中颓废的思想真的不该推崇,但是现实的世界有好得多少呢?虽然时代进步不再是盲婚哑嫁,但爱情变得像方便面“快熟,快食,快完”,再没有天长地久,也没有“山无棱,天地合,才感与君绝”的誓盟。
在现在的社会中又有多少真正友谊的存在呢?再好的朋友一经涉及到利益问题就会变得冷酷无情,友谊变得虚无缥缈,轻如鸿毛。
刚从中大毕业的表姐几经多次都找不到工作,来找我妈妈诉苦抱怨,这世界怎么这么残酷?我不加思索地说了句,这世界本来就这么残酷。所谓适者生存。我们谁都可以发牢骚,但我们仍然要面对。
可幸的是,不是所有年轻作家都有着安妮宝贝的思想,这世界不是像川端康成说的那样“世界是一堆干巴巴的臭狗屎”。
世界是不断改变的,人是不断改变的。我们还有少许明亮美好的眼光,我们还有明亮美丽的思想。让我们去改变现状吧!我们总有能力,我们总有机会,我们还有时间……
读梦里花落知多少有感 篇4
花开总有花落时,花朵坠落,只是为了等待下一季花开。
——题记
我想,秋日里的安静,大概是独自一人感受从内心深处悄悄滋生的宁静和彻骨的忧伤。
静默的、若隐若现的疼痛感像一层厚厚的胶水,裹住了秋天的心灵,像枝头的某片花瓣落入柔软的土地,牵扯着深秋离别的情绪。很多时候,那些最最美丽的事物却偏偏注定要毁灭,正如那个撒哈拉沙漠中特立独行的背影,上天给她贴上的标签是“等待”。
初读三毛,读《梦里花落知多少》,是因为被这个极具清新风格的书名所打动。在书中,我跟随着三毛摇摇颤颤的心绪,如大雾中航行的船只,由丹娜丽芙岛流浪到大加纳利岛,游过荷西与她曾经走过的地方,停在那片夺走荷西灵魂的海域。
“我们自黄昏一直在海边坐到子夜,正是除夕,一朵朵怒放的烟火,在漆黑的天空里如梦如幻地亮灭在我们仰着的脸上。”除夕的海边,三毛曾与荷西坐在堤坝上谈着天。传说零点时的十二个愿望最灵验,于是两个喜悦的人儿虔诚地低下头去为未来许愿,那时,她的愿望只是她和他浩瀚的幸福里多一些对未来的奢求罢了——“但愿人长久,但愿人长久,但愿人长久——”
她是沉溺在生活里的幸福小女人,所以总赖在荷西的怀里不肯举步。她拥有太多的浪漫,因而总是吝于向荷西表达自己的心意。总有人在苦苦追问,为何会有这样一个词语叫“追悔莫及”?或许,人们生活的轨迹从一开始就未曾逃离命运的掌控,上天料定人们总会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所以玩笑般地作弄着人们的命运。奈何,盛开或凋零、拥抱或离别,都是现在的我们参透不了的。
可是,三毛,聪敏如你,怎会看不懂那夜的烟火呢?留下的是极致的美丽,却不过一霎的灿烂就烟消云散,就像秋天里悄无声息、纷纷坠落的花儿。
安静的你,还在等待何时的花季?
“那一年,我们没有过完秋天。”
那一年的秋天,窗外的花窸窸窣窣落下了好多。
“向你告别的时候,阳光正烈,寂寂的墓园里,只有蝉鸣的.声音。”“我的手指,一遍又一遍轻轻划过你的名字——荷西·马利安·葛罗。”我简直不能想象三毛是以怎样的姿态环抱住十字架,抚摸着这个给了她太多温暖的名字,一次又一次。她冰冷的内心紧贴着冰冷的十字架,秋日里的看似安静的她,真的只剩下一片寂寂的蝉鸣、空荡的灵魂。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是把美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三毛就把这样一种寂静的凄凉美演绎得淋漓尽致。她用一支如泣如诉的笔写下她和荷西活着的、死去的悲伤和快乐,盛开的、枯萎的过去和现在,一切正如三毛捧着的花束,盛放是真实的,却散落一地。
她的痛苦在曾经的记忆里无数次蔓延,就像烙无数次重复着触及肌肤的过程。这让我想起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他每天都推着石头向山顶前进,未到山顶石头总会滚落,他却不得不永无止境地重复这件事。三毛就是西西弗斯,她在与荷西有限的记忆里一次又一次焚烧自己,一次又一次涅槃重生,一次又一次描摹出生命的轮廓;西西弗斯正是我们,我们的生活就像转动的车轮,总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却又带着对明天的憧憬前行——我们的人生就是如此,静默地等待着轮回和重复,等待着绝望和希望相生相灭。
三毛静美的一生不平凡,只因自始至终的等待。从最初的等待花开,等待一个对的人给她一个终生的许诺,到等待记忆片片凋落。
那纷纷扰扰落下的花瓣,何时再次绽放?
“结婚以前,在塞歌维亚的雪地里,已经换过了心,你带去的那颗是我的,我身上的,是你。”“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我久久地揣摩着这两句话,三毛是个骨子里充满宁静的忧伤的女子,她的文字是一半的明媚和一半的忧伤,不求轰轰烈烈,但求安安静静地只为一人等待。
“但愿人长久。”不错的,那个在除夕时许下的短小的愿望,如今是三毛等待的结局,这应该是三毛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流露吧,三毛与荷西,这一对灵魂伴侣,在这一刻,或是永生了。
三毛总在安静地等待着,而我也是如此安静地品悟着生命的意义。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极其深奥的生命哲学,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追求前进而忘却了生命最重要的意义——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如同三毛一般不断失去又不断拥有呢?生命的意义需要我们的静静等待,秋天的花朵落入泥土,生命走向结局却滋养了泥土,落花有情,它用自己的全部等待着未来;尽管荷西永远离开了三毛,她却在剥离了情感纷扰的独处生活中收获了一种安静的美,收获了一种对于回忆、对于过去的思考,生命之花因此悄悄绽放。或许,我们也需要这样一种生活状态,做一个抛离世俗的安静的人,在花落时等待花开的季节。
这本触动我心灵的书,记叙更多的是生命的沉吟和超脱了生死的絮语。我咀嚼着为生命而等待的芳香,将安静的感触悄悄珍藏——谁也无法知晓等到的将是什么。也许等来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也许等来的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无奈,也许等来的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愁苦……无论结果如何,生命的调色板总是那么五彩斑斓。等待贯穿着生命的甬道,花开花落,一切皆有因缘。等待,是最美丽的守候。邂逅三毛悲哀却浪漫的等待,即是邂逅了她最美的一生。花,终是落了;人,却相依在梦里。
他们本是不受世间纷扰的梦中人,却不慎坠落人间,等待命运的过往,在尘土中执意开出一朵朵灿烂。
读梦里花落知多少有感 篇5
你看,有一片土地下沉睡着三毛的荷西,落日的终点不是这里。
我在即将坠落的斜阳下搬了一张小凳,坐在窗前。窗子没擦干净,让我找不着天空的眼睛。
我想着,在我看不见的某一个萧瑟之秋,那个被三毛搬进故事里的她,或许也这样,默默的盯着那苍老的树皮发呆,想要闯进没来得及结痂的伤口,去找回那早已失落的年轮。在同一片天空下竖着一个或许早已不存在的十字架,就这么静静的享受着最后的阳光。
夕阳的归所处一定有一片静谧的原野。白天时月亮在那里隐居。
我要在那里打造一间小小的屋子。天亮后便挨家挨户的敲门,邀请星星来做客。
我会有一张不窄的桌子,桌子上竖着着海子或顾城的诗集,乱点没有关系。我将那本紫色封面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反靠在桌上,一直没有用书签的习惯。
我从家中搬来凳子,坐在窗前,为三毛怀念她记忆里的荷西。窗子是空的,没有一层玻璃,窗外只是原野,看不见大海。风是那么温和。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并不是我的愿望。只需要在萧瑟或又随性的秋,和落叶一起读一本关于欧洲中世纪或中国古代的古典文学。春天如果不来,就在梦里看花落去。西子湖畔太冷。如果在一片宽广的土地。即使一直是雨季,也会觉得温暖罢。
我静静的想着,静静的想着便想起了三毛。她着一袭紫色的衣,一如我手中的书。
便这样怀念起了文集中深爱着荷西的三毛,和文集中深爱着三毛的荷西。
甚至没有搞清爱是什么东西——
或许就像卢前的诗中所写,爱只是静静的,静静的一觉。睡梦中有那落了满地的繁华,你可数过它到底落了多少?
我轻轻的,用梦呓似的声音轻轻地吟着:
记得当时年纪小,
我爱谈天你爱笑。
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
风在林梢鸟在叫。
我们不知怎样困觉了,
梦里花儿知多少。
我坐在即将坠落的斜阳的影子里,静静的,静静的,却一个字也未想。三毛,我那书中潇洒的三毛呵。她穿着紫色的衣,守着她的荷西——落日的终点不在这里。
我在黄昏等着谁,却不是在等未到的快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