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

短文网

2025-09-08教案

短文网整理的《马说》教案(精选2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马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设计思路

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

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资料链接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二、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马说》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相关句式的特点。

2.如何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讲述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导入本课。

二.介绍说这种文体及讲解题目。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常用华丽的言辞来陈述作者对某事某物的见解,与现在的杂文相似。说为谈谈之意,马说即为谈谈千里马。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著有《昌黎先生集》,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引导学生回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2.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韩愈初登仕途,那时的他血气方刚,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曾三次上书当朝的.宰相,要求提拔。但很不幸,他的政见均未被采纳。之后,他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的幕下,始终郁郁不得志。加上当时政治黑暗,奸佞当权,有才干的人不受重用。所以,韩愈大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老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及节奏。

1.字:骈

pián

槽cáo枥lì

才美不外见xiàn

邪yé

2.节奏: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学生疏通课文。

五.翻译课文

1.指出译文时需要注意的字、词的翻译(采用对比法)。

2.学生讨论,自主翻译课文。

3.熟读课文,疏通脉络。

六.问题探究

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在了解了本文大意后,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比喻含义。

明确: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奴隶人比喻压制、摧残、扼杀人才的当政者。

七.拓展延伸

电影《天下无贼》中小偷的头领黎叔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学了本文后,大家觉得在韩愈那个时代什么最宝贵?(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假设你是一个有知识、有才干的人,那么你要怎样做才能免遭被埋没的命运呢?

(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思考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观点:假如我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我会充满自信,积极为自己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虽然偶尔也会碰壁,但一定要有乐观的心态,不气不馁,即使官位低也要饱含热情造福一方人民,而不是怨天尤人。

八.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一)论述中心: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命运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遭遇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结论

:其真不知马也

(二)伯乐、千里马、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九.小结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的知遇之难,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活于思想开放、有言论自由的新时代,可以做到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肯努力,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十.作业布置

1.生字及其注音、重点词语及其解释各3遍。

2.假如你是文中的前里马,你会对食马者说些什么呢?请写在日记本上。

《马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祗(zhǐ) 骈(pián)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

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

⑴ 重点词: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面对。

⑵ 一词多义:

虽: A、故虽有名马: 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 A、不以千里称也: 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食: A、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 B、食不饱: 吃。

其: A、其真无马邪: 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 指代千里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执策而临之: 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四、课堂小结

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这三字诀。而且,必须大声朗读,投入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基础部分;

3、课外查找有关韩愈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背诵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探讨质疑

1、千里马指什么?伯乐又指什么?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

前者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

三、拓展探究

1、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

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

《马说》教案 篇4

韩愈

.知识教学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2.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美育渗透点

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导入。(幻灯片展示) 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

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 (幻灯片)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幻灯片展示 爱莲说 莲--人 托物言志 马说 马---人 托物寓意

二.正音(学生听,注音 划出通假字)

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喊停,讲解后换人读)

祗 骈 槽枥 一食或尽粟一石 邪通耶 食马者 (幻灯片 显示注音)

听录音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

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

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 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 (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是马也 (是,这 也,表判断) 才美 (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 (之,语助词,延长音节 同《狼》久之) 其

五.把握结构,疏通文意

1.说 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生先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作者以开篇就亮出了一个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 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我们继续往后读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展示幻灯--无伯乐则名马不名)

看看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啊?因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就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感情。

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幻灯)

散读

4.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还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最后发出感慨。

最后写 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齐读

四,背景介绍

根据文意,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

韩愈当时初登仕途,恨不得志,写下此文(幻灯片)

六. 迁移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1.千里马和伯乐究竟谁更重要

2.如果你怀才不遇 你学哪位古人?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

C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马说》教案 篇5

《马说》说课稿

“班班通”是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联姻,是语文教学呈现完美课堂的手段,是对语文教学重难点的革新与突破。“班班通”不是万能的,但一节诗意的语文课堂没有“班班通”是万万不能的。为此,我以《马说》为例,重点谈谈班班通如何实现网络技术与语文日常教学的有效结合,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教材分析: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的自读课文。本文是一篇精彩的论说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形象的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伯乐不识马的根本原因。与其说是写千里马的遭遇,不如说是写人才的遭遇,表达作者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控诉。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初中文言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能疏通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目的。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感知课文大意。

2,反复诵读、培养语感,能熟读成诵。

3,会记笔记积累词汇,了解文体把握“托物寓意”写法。

4,感受千里马的遭遇,深刻理解课文含义。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掌握“托物寓意”写法,理解伯乐千里马所象征的含义。

学情分析:

农村中学的初二学生虽然接触了文言文,但基础薄弱,还没有学会积累文言字词的习惯,很难顺利的翻译一篇文言文。所以,继续加强文言字词的基础教学仍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因为文言字词是读懂读通文言文的基础之基础。鉴于此,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方法。

1,文本赏读法:学生诵读,教师范读,通过文本解读文意。

2,问题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体悟,通过文意理解内涵。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节是自主学习课,学生提前预习为主;第二节是合作探究课,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完成。

教学过程:

导入以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切入,问一个适合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吊起学生的胃口,驱动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都说21世纪,是竞争人才的世纪。那么请问什么是人才?如何成为人才?这些都是我们同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为自己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做准备。为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就让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打开课本向韩愈索解吧!

接下来,我将发挥“班班通”的优势,运用多媒体展示演示文稿出示预习提示,快速高效的告诉学生文明接下来要干什么怎么干?这节省了时间,更是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

任务1:寻找《伯乐相马》、《毛遂自荐》等或者与人才悲惨遭遇有关的故事。一方面运用故事热身,贴近文本,为深度理解文本内涵做铺垫;一方面是让学生积累人文知识,活跃思维,充实大脑,激发兴趣。

任务2:展示预习提示,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怎样去疏通文意,把握文言文知识点,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效果。

★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及“说”这种文体。

★你认为文中有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掌握?

★朗读中哪些句子的节奏需要注意?并说处例句。(演示文稿)

★你认为文中哪些词的意思需要掌握?

★你积累了哪些一词多义的词?并说出例句。(出演示文稿)

★你又积累了哪些通假字?并说处例句。(演示文稿)

★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的翻译需要注意?

如果时间允许,我还将这些知识点作为抢答题,让同学们快速抢答,或者分组比赛,看哪一组的答案回答得又快又好,一切都用电子文稿演示。这就是利用班班通网络技术为语文学科重点内容的服务,高效的达成目标,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感受到方法的重要,学会方法,培养了动手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为下一节课的深刻理解文本内涵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是第一节课的自主学习课,第二节课是合作探究课,将采用朗读法和问题探究法,达成对课文的深刻理解。朗读法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为熟读成诵和深刻理解课文搭桥铺路。问题探究法还是用班班通的展示准备好的演示文稿,学生快速浏览问题,然后尽可能多的留有时间充分思考问题。问题设置层层推进,步步紧逼,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逻辑演绎的`精神,以高度的榜样示范,以有别于学生所熟悉的教辅资料,来组织教学,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让学生陷入思维的泥沼欲罢不能。问题如下:

1,既然是议论文,那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点拨此问的目的也就是问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2,当时的千里马有什么遭遇,或者说当时的社会现象是什么?

3,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

4,由于食马者不知马,直接导致了马的什么后果?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哪些句子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6,作者的结论也即本文的主旨是哪一句?

7,作者仅仅是写千里马吗?他们分别象征什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合作探究中,我将慢慢引导,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来点拨来启发,慢慢展示课件,用图片,用声音,用光电来复圆情景。既触及学生自身的关于人才观问题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最主要的是达成了对课文“托物寓意”的理解,明白千里马暗喻人才,伯乐象征识别人才的人,深刻理解了作者那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憎恨和控诉。

最后布置作业和小结: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既不成为被埋没的千里马(人才),也不要成为埋没千里马(人才)的人!

《马说》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求】

1、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

3、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重点】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1、难句译注

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世上、世间。

然后:这以后。

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 (才)有千里马。

⑵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这、这种。

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

虽:即使。

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表现在外面。

常马:普通的马。

安:怎么,哪里。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这样的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因为吃不饱,力气就不充足,(因而)出众的本领也就不能显露出来。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分析: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

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课时安排】

第1课时: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第2、3课时:翻译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介绍作者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四、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五、通读课文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讨论:

⑴ 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人才。

⑵ 伯乐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⑶ 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六、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1段

⑴ 朗读课文第1段。

⑵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相马 祗 骈死 槽枥

⑶ 教师补充讲解词义:

伯乐善于相马的相字怎么解释?

明确:

察看,仔细地看。

相马就是仔细审视、察验马的优劣。

骈,并。骈死,并死,成双成对地死、一个接着一个地死。

槽,是放饲料的食。槽、枥,是系马、拴马的马棚、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槽枥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即养马的处所。

介词于,都可作在字讲。

介词以,可以作因为讲。

⑷ 学生逐句读、译。

⑸ 教师归纳讲析:

提问: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奴隶,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称,著名、著称、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识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齐读第1段。

2、学习课文第2段:

⑴ 朗读第2段。

⑵ 正音、析义 (或辨形):

外见xiàn(同现。)

是:此,这。

且:副词,犹尚且。

安:疑问副词,怎么。

⑶ 逐句读、译。

⑷ 教师归纳、讲析:

第一句: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由于没有识马的人,只由喂马的将它一般地喂养,便显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领来。而字是连词,表示顺接,联系不知和食 (喂)两个动作。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也字表陈述语气,是马也,也字表句中语气的停顿。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应译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达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提问: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明确: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第2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干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⑸ 齐读第2段。

3、学习课文第3段:

⑴ 朗读第3段。

⑵ 学生读、译第3段。

⑶ 归纳、讲析:

提问: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明确: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问: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明确: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 (马)鸣,而不是鸣(马)。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执策的策:马鞭子,名词。

临之:面对着它 (千里马)。

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

其其:道,那:难道真的是没有千里马吗?那是真正不识得千里马呀!第一个其同岂,第二个其作那讲。末一个也字,表感叹语气。

全段综述不识马者的表现,活画出不识马者昏庸无知而又妄言天下无马的丑态,归结到要害是不知马。呼应了前文,证明了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伯乐。

第3段大意: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⑷ 齐读第3段。

4、归纳课文:

中心思想: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明确: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5、归纳写作特点: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6、课堂练习:

教师领读全文。

分别指名学生逐段试背课文。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马说》教案 篇7

《马说》是传统名篇,同时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篇目之一。《马说》是一篇寓言性杂文,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体现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托物寓意,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将深刻的寓意体现在具体的形象中是这篇文章的显著特点。

教材选入这篇文章,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学情分析

1、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大多还停留在简单的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的阶段,而由“读字音”——“读文意”——“读文情”的逐渐深入课文的朗读方法,还没有完全掌握。

2、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实词,但对文言虚词积累不够。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过程和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

文言文阅读能力。

2、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马说》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⑵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⑶ 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2、过程与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⑴ 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⑵ 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⑶ 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⑴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⑵ 思考讨论。

① 概括本段内容。

② 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⑶ 要点提示:

① 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②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⑷ 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⑴ 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⑵ 思考讨论。

① 概括本段内容。

② 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⑶ 要点提示:

① 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② 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⑷ 齐读第二自然段。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⑴ 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⑵ 思考讨论:

① 概括本段内容。

② “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③ 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④ 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⑶ 要点提示:

① 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②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③ 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④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⑷ 齐读第三自然段。

4、归纳课文:

⑴ 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 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⑶ 要点提示:

① 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② 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学生当堂熟读成诵

七、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3、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鸣之不能通其意 埋没人才 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 希望:重用人才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理解短文所阐明的道理;基本能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对“怀才不遇”的观念赞同度过高,此点须加强引导。

《马说》教案 篇9

1、课前3分钟演讲

2、课前起跑线——字词检测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3、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教师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是代古文运动领袖唐,与柳宗元合称韩柳。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韩愈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却不为当时重用,虽业精行成,却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本文借物说理,托物言志,以千里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用人,感叹自身怀才不遇。

三、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四、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1、 [朗读提示] 划分节奏

2、翻译课文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经过质疑解难疏通文义,最后进行课堂交流。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理解文中难懂的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3、背诵课文

要求在熟读课文并且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或速记、或互相检查,要求能当堂背诵。教师做适当地检查。

五、作业

1.将全文译成现代汉语,完成练习二。

2.继续背诵课文。

3.完成思考题:

a.根据标题所示,试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b.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试简述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包括字词积累、课文翻译和朗读背诵。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导学: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

a.结合标题,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b.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在预习的基础上,采用小组交流和课堂讨论的方式做出解答,教师应切实地做好点拨)

2.教师提示:

a.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标题是《马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爱莲说》。

b.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同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c.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这种写法我们还在《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课文中学过。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达中心,能激发读者的想像。

三、重点研读

1.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师导学: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a.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b.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首先独立阅读,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讨)

教师提示: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e.其真不知马也。

将上述句子读一读,读出相应的语气来,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探究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师导学: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当然要有观点,请大家从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另外本文在结构上很有特点,也请大家说一说。

(小组讨论)

学生可能围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哪个是中心句的问题展开讨论甚至争论。不妨让大家争论一下,进行思维和口语训练。

教师提示: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但本文的着眼点却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经过层层论述,最后得出“其真不知马也”的结论,中心句当是“其真不知马也”。

在结构方面,本文脉络清晰,丝丝入扣,全文围绕“其真不知马也”这一中心层层推论。

第一段,首先表明作者的.基本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以视为总纲,旨在强调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恳切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然后宕开一笔,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既从反面说明了基本观点,又深刻地揭露了现实问题,这是本文的中心议题。继而水到渠成地叙写千里马被屈辱、埋没的不幸遭遇,作者怀才不遇的苦衷隐含其中。

第二段写千里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不能展其才华,揭露问题的实质──“伯乐不常有”。“安求其能千里也?”之反诘,吐尽心中的愤懑与不平。

第三段尽数统治者的种种愚妄浅薄,令人切齿;进而引发感慨,揭示中心。“其真无马邪”一问,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其真不知马也”一答,如泰山压顶,直捣黄龙。全文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四、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

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

(小组讨论,找出中心发言人课堂交流,不必统一结论,只要能谈出想法,提高认识能力就可以了)

教师提示:

在封建社会里,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如同痼疾,是很难避免的,因而韩愈的希望更是难以实现。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当今社会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主要是有了宽松的育人环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图。

教师小结

韩愈的《马说》因其笔势犀利,表意恳切,文辞练达而传诵于世。其思想内容对封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有其意义。更可赞叹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谏,自强不息。我们不仅要从他的文章学到知识,更应从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作业

1.默写课文。

2.完成练习一、三。

3.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某一问题的认识。

教学反思

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初二语文《马说》教案”希望能对考生产生帮助,更多资料请咨询中考频道。

《马说》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相关句式的特点。

2.如何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讲述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导入本课。

二.介绍说这种文体及讲解题目。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常用华丽的言辞来陈述作者对某事某物的见解,与现在的杂文相似。说为谈谈之意,马说即为谈谈千里马。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著有《昌黎先生集》,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引导学生回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2.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韩愈初登仕途,那时的他血气方刚,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曾三次上书当朝的宰相,要求提拔。但很不幸,他的政见均未被采纳。之后,他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的幕下,始终郁郁不得志。加上当时政治黑暗,奸佞当权,有才干的人不受重用。所以,韩愈大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老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及节奏。

1.字:骈

pián

槽cáo枥lì

才美不外见xiàn

邪yé

2.节奏: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学生疏通课文。

五.翻译课文

1.指出译文时需要注意的字、词的翻译(采用对比法)。

2.学生讨论,自主翻译课文。

3.熟读课文,疏通脉络。

六.问题探究

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在了解了本文大意后,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比喻含义。

明确: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奴隶人比喻压制、摧残、扼杀人才的当政者。

七.拓展延伸

电影《天下无贼》中小偷的头领黎叔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学了本文后,大家觉得在韩愈那个时代什么最宝贵?(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假设你是一个有知识、有才干的人,那么你要怎样做才能免遭被埋没的命运呢?

(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思考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观点:假如我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我会充满自信,积极为自己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虽然偶尔也会碰壁,但一定要有乐观的心态,不气不馁,即使官位低也要饱含热情造福一方人民,而不是怨天尤人。

八.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一)论述中心: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命运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遭遇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结论

:其真不知马也

(二)伯乐、千里马、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九.小结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的知遇之难,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活于思想开放、有言论自由的新时代,可以做到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肯努力,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十.作业布置

1.生字及其注音、重点词语及其解释各3遍。

2.假如你是文中的前里马,你会对食马者说些什么呢?请写在日记本上。

《马说》教案 篇11

复习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一、复习导航

1、韩愈,字 , 朝著名文学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有韩愈、元、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 ,《马说》是其《 》中的第四篇。我们曾学过他的诗,默写此诗:

2.对照注释巩固重点词释义。

(1)故虽有名马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才美不外见

(4)策之不以其道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执策而临之

(7)一食或尽粟一石 (8)安求其能千里也

3.查找有关马的成语:

二、合作探究

温馨提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1.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3.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4.本文的中心论点句是: ,全文的主旨句是:

三、教师导学: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5.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6.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

7.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8.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四、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 介:披上战甲。 ② 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比行百余里( )

2、翻译下列句子。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本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4、这两文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课堂检测

1.翻译下列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马说》教案模板汇总五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马说》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马说》教案 篇12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意思。

2、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遭遇。

【教学建议】

1、教学指津:作为一篇文言文,教学时宜通过自主与交流相结合的方式疏通全文,落实重要词句的意思,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作为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和不幸处境,寄托了作者愤愤不平和穷愁潦倒之感,观点鲜明,讽喻深刻。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寓意,发掘文章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关注现实,增强人文素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2、问题导航:

⑴ 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

明确:“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寓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⑵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封建社会,许多有识之士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作者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不幸,来表现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

⑶ 说说古今中外“千里马”巧遇“伯乐”尽显才能、成就作为的故事。

提示:可以收集资料,课件展示典型例子,如有些科学家、艺术家、体育明星等;还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听过的故事中收集素材,如诸葛亮、陈伊玲的故事。旨在进一步明确伯乐的重要。

⑷ 这是一篇“说”,读完后你认为它属于哪一种文体?

明确:议论文。

【资料链接】

1、背景资料:

⑴ 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和诗人。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祖籍河北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著有《昌黎先生集》。其文论证严密,气势磅礴;其诗力求新奇,摒弃陈言。今存散文380余篇,诗400余首。

韩愈其人有杰出的才华,可他的政途却多坎坷:贞元11~16年(公元795~公元800年)求仕,不得志,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感叹;贞元19年(公元803年)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元和14年(公元819年),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卒于824年,57岁病逝。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 ~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

⑵ 古文中的“说”归属说理散文,是议论文之一体,有时称杂说。接近今之杂文、札记、随笔之类,或抒一时感触,或述一得之见,或托物寓意、体物言志。

2、多元解读:

⑴ 借写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来反映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⑵ 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3、搜索百家:

《新唐书列传》《师说》《晚春》

【拓展训练】

一、积累应用

1、给加粗字注音:

骈( )死于槽( )枥( )之间,不以千里称( )也。

一食( )或尽粟( )一石( )。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2、本文作者是_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

3、先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㈠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结合语境,解释加粗词语。

⑴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⑵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文章,作者在文中呼吁人们要重视人才,人才也要敢于毛遂自荐。

B、凡属千里马,都不愿意浅薄地表现自己,因此人们也就很难认识到它们的才华。

C、有伯乐才有千里马。然而世上是没有真正能识马的伯乐,因此千里马被埋没也就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了。

D、“食马者”的“不知马”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那就是人才被埋没,被扼杀。

7、结合课文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千里马”,你怎样避免“怀才不遇”的厄运?

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此文被誉为《马说》的姊妹篇),完成练习。

龙说(杂说一)

韩愈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8、结合语境,解释加粗词语的意思。

云固弗灵于龙也 茫洋穷乎玄间

然龙弗得云 其所凭依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 云亦灵怪矣哉!

⑵ 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10、本文与《马说》为同期作品,以______喻圣君,以_________喻贤臣,阐明了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实用】《马说》教案四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马说》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马说》教案 篇13

复习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一、复习导航

1、韩愈,字 , 朝著名文学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有韩愈、元、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 ,《马说》是其《 》中的第四篇。我们曾学过他的诗,默写此诗:

2.对照注释巩固重点词释义。

(1)故虽有名马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才美不外见

(4)策之不以其道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执策而临之

(7)一食或尽粟一石 (8)安求其能千里也

3.查找有关马的成语:

二、合作探究

温馨提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1.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3.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4.本文的中心论点句是: ,全文的主旨句是:

三、教师导学: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5.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6.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

7.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8.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四、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 介:披上战甲。 ② 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比行百余里( )

2、翻译下列句子。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本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4、这两文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课堂检测

1.翻译下列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马说》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祗(zhǐ) 骈(pián)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

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

⑴ 重点词: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面对。

⑵ 一词多义:

虽:

A、故虽有名马: 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

A、不以千里称也: 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食:

A、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

B、食不饱: 吃。

其:

A、其真无马邪: 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 指代千里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执策而临之: 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四、课堂小结

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这三字诀。而且,必须大声朗读,投入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基础部分;

3、课外查找有关韩愈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背诵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探讨质疑

1、千里马指什么?伯乐又指什么?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

前者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

三、拓展探究

1、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

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

《马说》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⑵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⑶ 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2、过程与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⑴ 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⑵ 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⑶ 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⑴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⑵ 思考讨论。

① 概括本段内容。

② 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⑶ 要点提示:

① 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②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⑷ 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⑴ 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⑵ 思考讨论。

① 概括本段内容。

② 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⑶ 要点提示:

① 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② 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⑷ 齐读第二自然段。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⑴ 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⑵ 思考讨论:

① 概括本段内容。

② “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③ 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④ 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⑶ 要点提示:

① 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②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③ 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④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⑷ 齐读第三自然段。

4、归纳课文:

⑴ 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 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⑶ 要点提示:

① 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② 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学生当堂熟读成诵

七、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3、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鸣之不能通其意 埋没人才 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 希望:重用人才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理解短文所阐明的道理;基本能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对“怀才不遇”的观念赞同度过高,此点须加强引导。

《马说》教案 篇16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求

1·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

3·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重点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1·难句译注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世上、世间。

然后,这以后。

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这、这种。

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

虽:即使。

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表现在外面。

常马:普通的马。

安:怎么,哪里。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这样的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因为吃不饱,力气就不充足,(因而)出众的本领也就不能显露出来。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分析: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

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当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课时安排

第1课时: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第2、3课时:翻译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介绍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四、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五、通读课文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讨论:

①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人才。

②伯乐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③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六、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1段

1·朗读课文第l段。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相马祗骈死槽枥

3·教师补充讲解词义:

伯乐善于相马的“相”字怎么解释?

明确:察看,仔细地看。

“相马”就是仔细审视、察验马的优劣。

骈,并。骈死,并死,成双成对地死、一个接着一个地死。

槽,是放饲料的食槽;枥,是系马、拴马的马棚、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槽枥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即养马的处所。

介词“于”,都可作“在”字讲。介词“"以”,可以作“因为”讲。

4·学生逐句读、译。

5·教师归纳讲析

提问: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奴隶,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称”,著名、著称、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识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齐读第1段。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朗读第2段。

2·正音、析义(或辨形):

外见xin(同“现”。)

是,此,这。

且,副词,犹尚且。

安,疑问副词,怎么。

3·逐句读、译。

4·教师归纳、讲析:

第一句: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由于没有识马的人,只由喂马的将它一般地喂养,便显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领来。“而”字是连词,表示顺接,联系“不知”和“食(喂)”两个动作。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也”字表陈述语气,“是马也”,“也”字表句中语气的停顿。“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应译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达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提问: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明确: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第2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干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5·齐读第2段。

(三)学习课文第3段。

1·朗读第3段。

2·学生读、译第3段。

3·归纳、讲析:

提问:“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明确: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问: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明确: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执策”的“策”:马鞭子,名词。

“临之”:面对着它(千里马)。

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

“其……其……”:道……,那……:难道真的是没有千里马吗?那是真正不识得千里马呀!第一个“其”同“岂”,第二个“其”作“那”讲。末一个“也”字,表感叹语气。

全段综述不识马者的表现,活画出不识马者昏庸无知而又妄言天下无马的丑态,归结到要害是不知马。呼应了前文,证明了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伯乐。

第3段大意: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4·齐读第3段。

(四)归纳课文。

中心思想: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明确: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归纳写作特点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六)课堂练习:

l·教师领读全文。

2·分别指名学生逐段试背课文。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附: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马说》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学习托物言志的构思方法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通读课文,翻译课文,

第2、课时: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埋没人材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人材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我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相信同学们会从中会找到答案。

一、解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写法灵活自由。可叙述,可描写,可说明,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二、介绍作者及背景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听读课文

(一).注意读准字音

(二).注意划分节奏

(三).注意语气语调

四.学生朗读,要求:

(一).读准字音(先正音释词,再自由朗读)

(二).读懂句意(先逐节翻译,再抽读评议)

(三).读出语气(找出相关语句,学生齐读)

1、千里马的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痛惜之情

2、千里马的遭遇(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慨诘问

3、食马者的言行(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讽刺嘲笑

五.作业

(一).翻译全文

(二).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及翻译

二.合作讨论:

(一).概括每节大意并思考:

(二).文章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三).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四). 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人才。

伯乐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五)..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

(六).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抒发作者怎样的思考感情?

三、链接拓展.

(一).如今,假如你是“千里马”你打算怎样施展你的“日行千里”才能呢?

(二).写出几个含有“马”字的成语或谚语歇后语

(三)写出几句含有“马”字的的诗句

四.教学小结

(一)归纳课文。

中心思想: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二)归纳写作特点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托物言志,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五.课外作业

思考和练习(见作业纸)

( 郭立桂)

初二年级作业纸

学科 语文 课题 《马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给加列字注音

伯乐 2.辱 3.骈 4.枥 5.一食 6.食马者 7无马邪

二.找出文中四个通假字解释

1.___通____: 2.___通___: 3.___通___: 4.____通_____: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1.奴隶人 2.与常马等 3骈死

4.槽枥 5.一食或尽粟 6. 不以千里称也

四.填空

1.《马说》的作者是____,又称_______,他是___代著名思想家及文学家,他与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

2.文中表现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文中“伯乐”比喻________-,“千里马”比喻_____________.“食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朗读停顿的划分是准确的.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里反问句与推测语气连用,既是作者的感慨,更是对统治者愚昧无知的无情嘲讽.

C.《马说》中的“说”在这里表叙述,本文叙说了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D.本文选自《昌黎先生文集》,作者韩愈,宋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六.选择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正确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

A.吃的东西 B.同“饲”,喂 C.吃 D.供养

2.有千里之能 (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A. 有能力做到,能够 B.和睦 C.能力,才能 D.有能力的

3.策之不以其道 ( )

执策而临之 ( )

A.竹制的马鞭子 B.策问 C.驱使,鞭策 D.计策,计谋

七. 辨析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

不以千里称也 ( )

策之不以其道 ( )

虽有千里之能 ( )

执策而临之 (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

3. 其真不知马也 ( )

其真无马邪 ( )

八.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九.问答:

1 本文“托物寓意”,借议论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怎样的一种不合理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启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假如你是“千里马”你将怎样展示“日行千里”的才能呢?

有关《马说》教案四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说》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马说》教案 篇18

一、动画导入

在所有的动物中,我最钟情的是马。因为一直以来我都有个梦想,有一天能够在草原纵马驰骋,听着风声在我耳边呼啸而过,一切的不快都随风而逝。现在我就请大家欣赏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flash)。伯乐可谓相马高手,仅凭一双慧眼,就能识别一匹貌不惊人的良驹。伯乐相马究竟是否可信,是否所有的千里马都能得到伯乐的赏识呢?我国唐朝的著名散文家韩愈写了一篇《马说》来诉说这一切,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幻灯)

二、释题,介绍作者(幻灯)

1、“说”,是古代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我们学过类似的文章吗?“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更随便些。“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2、作者简介:

作者韩愈,大家了解多少呢?请说出唐宋八大家的名字。那么这篇文章是他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做的呢?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首先要读通,读准,读熟。现在请大家来欣赏此文的朗读,请注意字音,节奏和重音。(幻灯)

2、大家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记得文中的先生是怎么读书的吗?确实,古文读起来要摇头晃脑,韵味十足。现在就请大家四人一小组进行朗读。并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难字难句,如果有不能解决的请举手,我乐于为大家效劳。等会请同学起来朗读并翻译文章。

3、朗读。

⑴先推荐男女生代表朗读,并评价。

⑵再放朗读录音,跟读。

⑶然后分男女生齐读课文。

4、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的站起来翻译文章呢?我想请三位同学分别说出三个段落的大意。好,请你们各自邀请一位同学为你们朗读课文,让我们看一看哪一组同学配合最默契。

5、词语积累,一词多义。(幻灯)

6、比赛背诵课文。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真是窥一斑而现全豹,大家配合得如此默契,可见大家是一个团结的集体。而且基本上能够准确地说出文章的大意,说明大家是勤于课前的。那么在课堂争论中大家是否能够舌战群儒,力挫群雄呢?我们拭目以待哟。现在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商讨:

1、课文开篇就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们认为到底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呢,为什么?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马而言应该是这样的。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识别就成为前提了。

2、当“千里马”被埋没时,他的遭遇怎样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回答。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幻灯)

3、韩愈对千里马的不公遭遇持什么样的态度,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呢?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俗话说,不平则鸣。韩愈怎么会单单为一匹马的不公遭遇而鸣不平呢?这岂不是小题大做?你们怎么理解呢?

千里马在这里也指人才,而伯乐则是赏识人才的人。托物言志。(幻灯)

五、拓展延伸

天生我材必有用,只可惜韩愈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无可奈何的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1、那么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马,却暂时不被重用,你会怎么做呢? (幻灯)

韩愈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绝对。我们要主动地去争取,像毛遂一样的自荐,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在这里我送几句话给大家。虽不是什么金玉良言,对大家也应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学生齐读)

是金子,无论放在何处总会有发光的时候。

哪怕是一块煤,也有它的价值。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不要忧伤,不要忧郁,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不要忧伤,不要忧郁,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竞争是当今生存的一门功课

别等机会寻找你,而是你要去寻找机会

2、那么作为千里马,你们又想对伯乐说些什么呢?

我也相信所有的伯乐一定会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让千里马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愿伯乐们能够拥有一双慧眼。。因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马,而是缺少发现千里马的眼睛。

小结:韩愈以良马谓英雄,写自己知遇之难,是因为它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长于新时代,能够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六、课外练笔

围绕课文当中“人才”这个话题,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幻灯)

最后我预祝大家前程似锦,鹏程万里!有一天真得能够成为千里马!

关于《马说》教案范文集合七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说》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说》教案 篇19

复习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一、复习导航

1、韩愈,字 , 朝著名文学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有韩愈、元、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 ,《马说》是其《杂说》中的第四篇。我们曾学过他的诗。

2、对照注释巩固重点词释义。

(1)故虽有名马 。

(2)骈死于槽枥之间 。

(3)才美不外见。

(4)策之不以其道 。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执策而临之。

(7)一食或尽粟一石。

(8)安求其能千里也。

3、查找有关马的成语:

二、合作探究

温馨提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1.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3.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4.本文的中心论点句是: ,全文的主旨句是:

三、教师导学: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5.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6.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

7.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8.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四、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介:披上战甲。

②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比行百余里( )

2、翻译下列句子。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本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4、这两文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课堂检测

1、翻译下列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马说》教案集锦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马说》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马说》教案 篇20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求

1·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

3·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重点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1·难句译注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世上、世间。

然后,这以后。

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这、这种。

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

虽:即使。

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表现在外面。

常马:普通的马。

安:怎么,哪里。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这样的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因为吃不饱,力气就不充足,(因而)出众的本领也就不能显露出来。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分析: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

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当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课时安排

第1课时: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第2、3课时:翻译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介绍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四、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五、通读课文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讨论:

①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人才。

②伯乐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③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六、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1段

1·朗读课文第l段。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相马祗骈死槽枥

3·教师补充讲解词义:

伯乐善于相马的“相”字怎么解释?

明确:察看,仔细地看。

“相马”就是仔细审视、察验马的优劣。

骈,并。骈死,并死,成双成对地死、一个接着一个地死。

槽,是放饲料的食槽;枥,是系马、拴马的马棚、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槽枥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即养马的处所。

介词“于”,都可作“在”字讲。介词“"以”,可以作“因为”讲。

4·学生逐句读、译。

5·教师归纳讲析

提问: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奴隶,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称”,著名、著称、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识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齐读第1段。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朗读第2段。

2·正音、析义(或辨形):

外见xin(同“现”。)

是,此,这。

且,副词,犹尚且。

安,疑问副词,怎么。

3·逐句读、译。

4·教师归纳、讲析:

第一句: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由于没有识马的人,只由喂马的将它一般地喂养,便显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领来。“而”字是连词,表示顺接,联系“不知”和“食(喂)”两个动作。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也”字表陈述语气,“是马也”,“也”字表句中语气的停顿。“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应译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达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提问: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明确: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第2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干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5·齐读第2段。

(三)学习课文第3段。

1·朗读第3段。

2·学生读、译第3段。

3·归纳、讲析:

提问:“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明确: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问: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明确: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执策”的“策”:马鞭子,名词。

“临之”:面对着它(千里马)。

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

“其……其……”:道……,那……:难道真的是没有千里马吗?那是真正不识得千里马呀!第一个“其”同“岂”,第二个“其”作“那”讲。末一个“也”字,表感叹语气。

全段综述不识马者的表现,活画出不识马者昏庸无知而又妄言天下无马的丑态,归结到要害是不知马。呼应了前文,证明了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伯乐。

第3段大意: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4·齐读第3段。

(四)归纳课文。

中心思想: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明确: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归纳写作特点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六)课堂练习:

l·教师领读全文。

2·分别指名学生逐段试背课文。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附: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马说》教案 篇21

《马说》是传统名篇,同时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篇目之一。《马说》是一篇寓言性杂文,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体现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托物寓意,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将深刻的寓意体现在具体的形象中是这篇文章的显著特点。

教材选入这篇文章,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学情分析

1、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大多还停留在简单的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的阶段,而由“读字音”——“读文意”——“读文情”的.逐渐深入课文的朗读方法,还没有完全掌握。

2、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实词,但对文言虚词积累不够。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过程和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

文言文阅读能力。

2、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马说》教案 篇22

一、本节课的目标

1、引导学生积累与“马”有关的成语,谚语及典故。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作为预习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去准备。

2、在反复朗读诵读中初步感知文意,感悟文章主题。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预习时给学生泛读了课文,并将主题的探究以问题的形式留给学生。

3、积累并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为落实这一目标,在预习中我特意引导学生回顾了前面古文中学到的实例,并总结了“其”,“而”,“之”的用法,然后让学生在课下自己分析本文中这些虚词的用法。这样程度好点的学生只需在课堂上印证自己的判断。

二、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及老师的点拨,读懂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寓意,其部分已在预习中完成。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将他们的意义及作用归类。为突破难点,我课前引导学生预习时,回顾了常用虚词“其”,“而”,“之”的作用,这样就降低了难度,也便于学生将本文中的虚词归类。

三、教学方法

因为文言文篇幅较短,以读为主,在读中感知自然很重要,但它毕竟与现代文有区别,更何况学生的程度不一,所以在自主探讨基础上,老师的`引导必不可少。

四、教学流程

1、导课:

因为韩愈仕途坎坷与本文的主题有关,因此也简介了,不过因为有提前预习,所以将作者简介,“说”文体的简介及“马”文化收集的任务交给学生,老师只作必要补充。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只是为了检测预习效果。

3、疏通文意,初步感知。

教师在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质疑基础上,重点是检查补充本文“虽”“故”等实词及“其”“之”“而”等的意义及作用,从而引导学生积累常用实词、虚词。

五、主题探讨

视情况而定,若时间允许可进行,若时间不允许则留作预习作业。

六、作业布置

既有对本节课巩固的课堂作业,也有下一课时内容的预习作业。

《马说》教案 篇23

《马说》教学教案设计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 ,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 ,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

3、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设计】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诵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4、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教师提出讨论题:为什么韩愈会在文章中流露出这样强烈的愤懑不平之情?提示学生;联系韩愈的生活经历。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怀才不遇的经历。从而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5、细读第三段,体会“天下无马”、“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的语气。 让学生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体会到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

6、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韩愈,齐读全文。

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积累提升

1、译读积累:分小组合作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这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2、交流探究:每组派出代表,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句,或提出质疑。 解词练习,教师提出:故、或、虽。以前在何处学习过?

3、背诵积累:

4、知识迁移:

⑴ 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太多的中国文人有这样的遭遇了。”为开头写一段话,融进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们表现这种情感的文句诗句。

⑵ 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这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整体印象,认识到这是个时代的悲剧。然后再联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宽其对人才的认识。更好的达到本文的情感目标。

四、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识别人才的人)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埋没人才的人)食马者不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有才能的人 )其真无马也邪 ──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托物言志

《马说》教案 篇24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二、【教学设想】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由读到悟,由悟到明,了解古代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而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在这堂课中,让学生了解“说”这种古文体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并通过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认识、学习、运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四、【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

1、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以期能熟读成诵。

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难点由学生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突破疑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七、【课前准备】

请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马”字的成语。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 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意图: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了解体裁

师:请学生列举和马有关的成语(如:一马当先、马到成功、龙马精神、塞翁失马等等), 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听说过伯乐

相马的故事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誉文学家的散文作品《马说》。有谁愿意为大家解释这一课题呢?明确:“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录音跟读,注意读音、停顿。(意图: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清文意并完成下列练习。

⑴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粗的词。

①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 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 才美不外见。

④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⑵ 区分下列虚词的用法。

之: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之手

马之千里者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马也

3、老师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

倒装句:

⑴ 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分析:“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⑵ 状语后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分析:“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4、请一个学生翻译全文,其他学生补充。

5、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每段的内容。

6、全班齐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意图: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

(四)、整体感悟

1、提出问题,学生抢答。(用原文回答)

(多媒体显示)

⑴ 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

⑵ 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⑶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

⑷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2、教师点评、归纳

3、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五)、 品味诗文,推究文理

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多媒体显示)

⑴ “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样?

⑵ 本文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⑶ 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

⑷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2、点明“托物寓意”的写法,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平时写作中去。

3、全班齐读课文,并背诵。

(意图:四、五两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六)、延伸拓展

畅所欲言:

1、结合现实思考:你认为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性作用么?

2、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

《马说》教案 篇25

一、作家研究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韩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的诗人。人们对他的“以文为诗”(把诗歌写得散文化)谈得比较多,却很少注意他那更为突出的“以诗为文”的特点。所谓“以诗为文”,是指用具有诗的情调、韵味等特色来写散文,即是说把散文给诗化了(但这并不等于从西方引进的新文体“散文诗”)。我们说把散文诗化,或者说把散文写得很带诗意,并不限于写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对人物进行典型塑造和对事态进行艺术描绘;而是也可以用诗的情调、韵味来写说理文或评论文。韩愈的散文特点之一就在这里。

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

二、课文研究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作者的这些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本文在结构上特点: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过去有人就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我们并不否认,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他这句话是错误的。但把它作为诗的语言,它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作对地一群群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内涵则甚为丰富,其实倒是含蓄不尽的(说他写得婉约,或许读者不能接受,可作者确实没有把话说尽)。这真是抒情诗的写法了。

作者着力刻画“食(饲)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虽欲一展所长而有力无处使,甚至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这样,它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又怎么能实现它日行千里的特异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不仅如此像这样连“常马”都比不上的千里马,由于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极度的责难和惩罚,往往被无辜地痛打一顿(“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当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骨子里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似乎还觉得不够解渴,于是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这不仅使文章更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更为愤激了。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有眼无珠,反而让他面对着这匹千里马不懂装懂,发出了仿佛悲天悯人般的慨叹:“天下无马!”意思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自以为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既无处可寻觅,也无地可安插:“天下哪里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毛病,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践得不成样子的千里马,却对它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驽骀之辈。这不仅是绝妙的讽刺,而且也是极其严峻猛厉的诛心之论。文章写至此已经水到渠成,作者这才站出来点题,用“呜呼”以下三句作结,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对矛盾(“无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马”则是后天人为的犯罪)尖锐地摆出来形成一个高潮,极尽沉郁顿挫之致。古人说蹙万里长江于尺幅之中,这种凝聚浓缩的手法正是韩愈一支笔经过千锤百炼的结果。我们固然不能不为作者起伏回荡、感慨悲凉的情绪而倾倒,却又不能不为他简洁洗炼的笔墨所钦服。

韩愈的`《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抒情诗应有的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尽管我们读起来是一篇散文,但仔细品评,却俨然是一首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抒情诗。这种“以诗为文”的本领,始自西汉的司马迁(谁也不曾承认过司马迁是诗人),到了韩愈、柳宗元,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至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尤其是欧阳修)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3.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所抒发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

1.导入:

(屏幕显示《伯乐识马》的故事幻灯片)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教师板书课题)

2.作者及文体简介:(屏幕显示)。

3.检查预习,下列字词语会注音?

祗( ) 骈( ) 一石( ) 食马者( ) 邪( )

(二)诵读感知

1.听读——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正音正字]

祇(zhǐ) 骈(pián) 尽粟一石(dàn) 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朗读提示:读准节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点拨疑难,积累字词。

(1)用现代汉语解释重点文言词语。

[一词多义]

故虽有名马( )

虽有千里之能( )

一食( )

食马者( )

食不饱( )

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 )

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

[通假字]

食马者:食——

才美不外见: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

其真无马邪:邪——

(2 )翻译课文

(结合注释疏通文义,独自无法理解的标划出来,最后进行课堂交流)

3.自读课文,结合课文意思,感知以下问题。(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2)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4)文中哪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三)研读赏析

(把握课文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写法。学生阅读、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那么“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2.从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看出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文章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四)感受评价

(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认识?看看课后练习第三)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揭露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愚妄浅薄。

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伯乐 不常有 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千里马 常有 人才

食马者 不知马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马说》教案 篇26

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作者的这些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二、问题研究

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练习说明

一、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设计此题,意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说的练习,要求学生口头说出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即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既练习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同学生的说,还有相互启发、深入思考的作用。

二、翻译下面一段文字,注意划线的词的意义或用法。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理解关键语句。译文见“有关资料”中的“参考译文”,教案《教案设计《马说》》。加点的字“策”和“其”的用法,弄清每一处的含义即可,至于语法意义,可以不要求学生掌握。

三、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是一道完全开放性的练习。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此题设计的几个问题,都是“常谈常新”的,所以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个别同学的观点有些偏激也不要紧,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信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多数学生是能够明辨是非的。教学建议本文篇幅短而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艰深。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关键是教师要仔细而认真地指导学生诵读。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成诵。内容也要讲讲,但不宜过深,要认真考虑学生在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以粗知大意为标准。教师讲述应当简而明,不旁征博引,以免剥夺学生诵读的时间。从长远观点看,能够熟练地背诵这篇短文,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

1.领读,即由教师(或选择1~2名学生)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地读,目的是使学生从感性上体会文章的语气。领读者事前应有充分准备,能流畅地背诵全文。

2.结合文中的虚词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见“有关资料”中《〈马说〉中的五个“也”字》一文),一边讨论,一边诵读。还可以用比较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体会,例如下列划线的字句如用括号里的字句来替换,效果就不一样了: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马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乎)其真不知马也(矣)

3.逐层分析语调的变化,轻重分明。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