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读论语有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论语有感 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在我看来这句话包含三个层面的关系。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自我成长的关系;第二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是我们和他人的关系;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我们和世界的关系。
“学习”其实是两个动作,一个是“学”的过程,另一个是“练习”的过程,所以“学而时习之”其实包含两个动作。就是我们学习了一门课,读了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听别人讲话学习到的知识,不仅仅要停留在“学"的过程,还要做适当的时候多多练习,这样才能成长。
人的快乐更多的是来自于跟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做事,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就会很容易遇到跟自己的理念相近,目标一致,或者拥有相同爱好的人。
我们有时候会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或者不认同自己而生气,但是反过来想一想,为什么不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保持不同呢,为什么非要让别人认同自己呢?我们要了解,别人和自己理念不一致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与其因为别人的不认同而生气,不如保持一个好奇的心态去理解别人,也许会学习到很多。
读论语有感 篇2
在不少报章杂志里,我总会看到有人提起《论语》,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这本熟悉的书。
记得读四年级时,在爸爸妈妈的辅导下,我就背熟了《论语》。由于是第一次背一本书,花的时间比较长,很多字我是第一次才开始“碰面”,所以我当时只是用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对待它。
近两年来,我多次反复看《论语》,慢慢体会了其中的道理。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三千弟子共诵《论语》的盛大场面,给我一种“春雷”猛炸惊醒之感觉。它使我顿悟,它使我兴奋,它使我骄傲。至今它仍在我耳边回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那真是一部千古绝唱。它不但唱响了我国古代文明,而且唱响了世界古代文明。它向所有华夏儿女乃至全世界人民宣示:这是一部中国蒙学的经典之作。
古人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在人类过去的漫长岁月中,世界上人们读得最多的书恐怕就是《论语》了。尤其是那些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标的读书人,都曾将此书奉为经典。就连外国人也曾赞扬孔子和《论语》。如,在1988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感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而现代日本企业家的精神导师涩泽荣一也曾说过:“要把现代企业建立在算盘和《论语》的基础上。”可见,《论语》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在生活中,《论语》这本书无时无刻地提醒我。例如,我在和别人交朋友时,它就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它提醒我要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或者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不要和虚伪、阿谀奉承、喜欢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还有,我学习中不深入思考的时候,它会告诫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这本书如同我生活的老师,时刻提醒和纠正我的错误行为,它就像我的人生坐标,时刻指引我前进。
朋友们,《论语》是祖先留给我们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珍惜它。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亲密伙伴,我们要学习它,运用它。
让《论语》这部千古绝唱继续在中华大地上唱响吧!
读论语有感 篇3
汲取先贤智慧,铺就成功阶梯。论语是一部哲学著作,又是一本思想智慧书,它是修德立身之学,是做人处事的经典。这部2400多年前的著作所讲的每一个道理和智慧,给与我们每一个忠告和提醒,仿佛就是针对我们生活中身边的人和事,让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得到提升。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让我们知行合一。
南怀瑾先生说,论语这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入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在惜字如金的中国传统典籍当中,从来不缺乏需要反复品味的经典,从先秦诸子到历代的经史子集,成为了一代代中国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滋养,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建立了基础,阅读论语这本国学经典,也就是我们在和先圣先贤在对话,让我们的生命层次不断的提升,天人合一,大道至简,道法自然,以人为本,知行合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天不断的反省自己,改掉自身的缺点和毛病,以天的角度看问题,包容万物,保罗万象。站得越高,看得越远,格局决定了人生的效率,做得对远比做的快重要的多,读论语,开启自身的智慧,信因果,重内观,大格局,不断的改正自己的不足和短板,让正向的能量不断加强,让缺点和不足不断的减弱变弱甚至消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世界是分阶层和位置的,认清自己的阶层和位置很重要,在不同的阶层和位置遵循不同的责权利运行规则。
每天所思、所坚持不懈的遵循论语中的三基点:愿每天可以清晰感受到精进,每天所思,坚持不懈的杜绝坏习惯,愿生命可清晰的感受到境界的上升。
读论语是国学入门的基础,方向正确,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就能最终开启智慧印记,让自己优秀成长,敬业工作,生活幸福。努力做到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读论语有感 篇4
在20xx年寒假中,我读了《论语》这本书。其中有几篇我深有感触: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说:“学习知识的同时又时常去复习,不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让人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而我不去怨恨,不也是一个君子吗?”。“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学习”不只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做事,孔子也是这样认为的,因此,孔子非常重视学习中的“实践”,就是把所学的东西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并体会到其中的喜悦。因为好学者的心胸是敞开的,愿意与志同道合的人切磋,既然远方有人来讲道论学,近处的人也向自己请教,这不正是学有所成的快乐吗?再者,当他人不了解自己时,也不去怨恨他人,这是君子的涵养。
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就要孝敬父母,在外就要尊敬师长,做事情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爱护众人,与有仁德的人亲近。如果之后还有精力,就去学文化知识”。古代对少年儿童的基本要求正是孔子所说的这段话。在我国古代,书本知识似乎不是教育少年儿童的基本内容,而主要是把少年儿童培养成孝敬父母、谦逊待人、讲究信用、团结他人而又向往高尚品德的人。今天与孔子所处的时代不同了,书本知识的学习成为少年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一个人如果不把精力放在学习知识上,就很难胜任以后的工作。学习做人的品质与学习书本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因此,今天的教育要求更加全面,学生要在德、智、体、美、劳这几个方面发展。古今社会的发展给了教育更高的要求。
读了《论语》这本书,我知道了许多知识,懂得了孝敬父母、为人处事,这本书真的很好,建议大家来读《论语》吧!
读论语有感 篇5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假期虽短,可读罢《论语》,孔子的一言一仍在我脑海中浮现,久久不能抹去。
我最喜欢的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可以这样说,忠恕之道是孔子发明的。子贡曾向孔子表达过两点愿望:我不想别人强加于我,我也不想强加于别人。孔子当时就在子贡头上浇了一瓢冷水:“子贡呀,这不是你能做到的。”如果从个人来讲,要想成为一个仁人君子,就应该从“忠恕”之道入手。“忠”道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的习惯,但有些原则不一定为他人所接受,一个善于处世的人,应该本着尊重别人个性习惯的原则去适应化解,不能接受别的人的人说明自己也有很多不好的习惯,应学会由人及己的方法。如果这样,就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这是指在对待仁的问题上,即使是老师,也可以不与他谦让。孔子和儒家十分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生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不过这是在一般情况下。而且,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用谦让,这是实现了把仁德摆在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
孔子对教育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还领会不了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但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如果不能由此推知出另外三个角,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这是孔子有名的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孔子不喜欢灌注式的教育方法,那是把学者看成消极的接受者。他强调,施教者要循循善诱,学者要积极思考。启发式的教育原则,乃是在学者有了迫切的求知愿望时,也就是他急于要做却做不成功,急于要说却说不清楚的时候,才给予开导和启示,使之主动进行深入思考和反复试验。
在不知不觉中,我已读完了《论语》,看似简单的一本书,竟蕴含着如此巨大的智慧。通过读《论语》,我仿佛穿越到几千年以前,也成为了孔老夫子的学生,坐在学堂里,听他讲解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