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

短文网

2025-09-08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 篇1

欧也妮·葛朗台这个被黄金捆住的女子,当上帝将大把大把的金子扔给她时,她却根本不把金子放在心上。她的人生是惨淡的,这样的结局与她的过去密不可分。

父亲葛朗台是个贪婪吝刻,没有多少文化,却极其精于盘算的人。他凭借过人的胆识并且利用大革命的好时机,从一个普通的箍桶匠一跃而成为了索漠城的首富。葛朗台胸有城府,心狠手辣,将人玩弄于股掌之中。在他眼里,金钱是上帝,除了钱他没有别的信仰,就连女儿欧也妮的健康和太太的姓名也无法与之相比。因此当欧也妮把私蓄送给堂弟夏尔时,这自然成了是“罪大恶极”。发生在葛朗台家中的那出平凡而残酷的悲剧,也是由欧也妮这一“大逆不道”的行为引起的。把金子送人,绝对是天理不容的强盗行为,理当罚女儿吃清水面包;太太为袒护女儿,生病了也是咎由自取

结果由于刻薄的老头太在意治病花的钱,太太就去世了。最后围绕金钱的纠葛,葛朗台也送了命。

欧也妮对堂弟夏尔的爱情遭受到了背叛,之后与德·蓬风院长的婚姻又建立在巨大财产的基础之上,院长表面上尊重欧也妮,私底下却另有打算,卑鄙想得到那用尽一生都用不完的财富。然而他不久便去世了,只剩下三十三岁的欧也妮在阴森森的、忧郁凄凉的索漠老屋中守寡。

看完这部悲剧,不难发现,金钱是主宰一切的力量,同时也是摧毁一切的缘由。故事虽然写于19世纪,作者的本意是为了揭露资产阶级贪婪与剥夺和一切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社会关系。而在如今这个倡导人人平等,呼吁人际和谐的时代,像这样的葛朗台现象在我们身边也不少见。

书中曾这样描写众人对葛朗台的膜拜:“他(葛朗台)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甚至眨眼睛,都会在当地产生很大影响,人人像博物学家观察动物本能的作用一样,认真加以研究,结果从他最琐碎的举动中也发现了深邃而难以言传的智慧。”对于有钱有势的人来说,他们的某些无理古怪的举止,却会被盲目的趋炎附势的`人跟风,这岂不是可笑?就拿我国的房地产来说,一旦某人因房地产事业一夜暴富,其他人也蜂拥开垦湿地、农田,使人均耕地小之又小,气候调节越来越差。而如今步步高升的房价,更让许多国民可望而不可即。这样盲目的跟风和利欲熏心,都是要以牺牲公共的利益为代价的。

再回到书中,葛朗台一句:“这个年轻人真没出息,把死人看得比金钱更重。”这是夏尔痛失慈父时从葛朗台口中冒出的一句话,不禁让人打了个寒噤。其丑陋的内心容貌暴露无疑。现实中自然也不乏有这样的人。09年湖北的三位大学生为救溺水儿童壮烈牺牲,而打捞公司打捞尸体时竟然漫天要价,面对同学们的“跪求”,个体打捞者不仅不为所动,而且挟尸要价,一共收取了3.6万元的捞尸费。人性的善和恶展现得一览无遗,这给我们带来了超乎寻常的耻辱感、负罪感,逼得我们抬不起头,不敢互相对视,几近窒息。当今世界真的金钱至上吗?

总之,“一连串善行义举伴着她(欧也妮)迈向天国。”尽管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是金钱却不能被视为人生的最高需要。我们不能想葛朗台那样做金钱的奴隶,而是要做金钱的主人。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 篇2

一朵花的生命是短暂的,那没有蕊的花更是短

主要人物:葛朗台老头--索漠城的箍桶匠,后来成为了百万富翁。

欧也妮 葛朗台--葛朗台老头的女儿。

查理--葛朗台老头的侄儿,欧也妮的情人。

故事讲述了葛朗台老头的发家史和他对金钱的狂爱。有人评价这一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

葛朗台老头的吝啬和对金钱的痴狂,在书中随处可见:“至于仆人拿侬,一年的工薪只有60法郎,她在葛朗台家辛勤劳作了30年,只是在第20年上,葛朗台才痛下决心赏了她一只旧表,那是她到手的唯一礼物。可怜的拿侬老是赤着脚,穿着破衣衫,睡在过道底下的一个昏暗的小房间。”看在20年工作的份上才忍痛割爱,作出决心,好象是件要他的命,喝他的血,抽他的筋的决定--送拿侬一只旧表。除了这些葛朗台还对自己的亲人吝啬 :“尽管葛朗台家财万贯,然而他的开销却很节省。他从来不卖肉、蔬菜和水果,这些都由佃户替他送进柴房。他什么都节约,连动作在内。每顿吃的食物,每天点的蜡烛,他总是亲自定量分发;每年十一月初一堂屋里才生火,到3月31日就得熄火,不管春寒和秋凉;他给妻子的零用钱每次不超过6法郎;多年来给女儿陪嫁的压箱钱总共只有五六百法郎;”“不觉新年到了,葛朗台照例要女儿把她的全部金币拿出来欣赏一番,欧也妮只好说金币没有了。父亲一听,火冒三丈,猜到她已把金币送给了查理,大骂女,并决定把她关进房里,只给冷水和面包。”这时的'葛朗台知到女儿将自己的金币送给查理,他爱钱如命的本质战胜了亲情,将自己竟有的女儿送进了阁楼,让她在那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1822年10月,葛朗台太太平静地死去。太太尸骨未寒,葛朗台便请来克罗旭要欧也妮在财产文契上签字,放弃登记,全部财产归父亲管理,女儿只保留虚有权,欧也妮一点也不明白,就在文契上签了字,父亲这才放了心。”自己的妻子还才安息,他却为了遗产到处奔波。“晚上,葛朗台来到太太房间,正巧碰上母女俩在看查理母亲的肖像,葛朗台一见金匣,就像一只老虎扑向一个睡着的婴儿一样抱住不放。”贪婪、狡黠、吝啬,金钱是他唯一崇拜的上帝的品质在此表显得无疑。与父亲相比欧也妮表现得十分慈爱,善良。办了不少公益事业:建了1所养老院、8处教会小学和一所图书馆。

查理他先在印度发了财,后又贩卖人口,放xx,倒卖海盗赃物赚了大钱。什么勾当都做过出此之外他为得到”新贵”头衔,日后挤进官场,便答应了和奥勃里翁小姐联姻。

书中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个性,但是从他们身上也可以找到当时社会的影子。贵族阶级日趋衰落,”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全都破坏了”,代之而起的是飞扬跋扈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和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金钱势力。以及柔弱的妇女,她们安于现状。读完此书我不得不感叹资本家的发家史,是一本糅合着血泪的屈辱史。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 篇3

“亲情与金钱”,是两个互相抵触的词语。因为,用金钱是买不到最真挚的亲情;而用亲情换来的金钱,也是肮脏无比的。《欧也妮·葛朗台》这一本书,就讲述了现实生活中亲情与金钱之间的“斗争”。可是,书中女主角—欧也妮的父亲,却是个贪婪不足的人。在亲情与金钱,却毫不犹豫地抛弃了亲情,抛弃了女儿和妻子……

可怜的欧也妮,失去了母亲,失去了母爱。心也冷了,漫无目地的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游荡”着。面对着自己的家财万贯,她看也不看一眼。因为,这些白花花的钱,就是害死她母亲的.狯子手,就是令她家支离破碎的强恶势力。而唯一支持她活下去的力量,就是等着自己心爱的人—查理回来,安抚自己受过重伤而变得脆弱的心。欧也妮渴望着,盼望着。在这段思念的日子里,年迈的父亲也去世了。而那庞大的家产,就真正由欧也妮继承。许多名门望族得知这个消息,每天都来拥戴欧也妮。可在欧也妮的心里,只有查理是自己唯一认定的丈夫。终于有一天,欧也妮看到了查理寄来的信。她迫不及待地拆开来看,可就因为这一封信,令欧也妮的心彻底破碎了。原来,查理为了还去世的父亲在生前所欠的债,牺牲了他与欧也妮之间的恋情。娶了一个有钱人家的女儿作妻子。欧也妮像跌入了万长深渊,在她身边,已经没有亲人,没有值得信任的人了。在她的一生,亲情这种东西,已经完全消失。可欧也妮也坚守亲情,诅咒着金钱。对与无亲无戚的欧也妮来说已经生无可恋,于是就慢慢地走向了死亡……

《欧也妮·葛朗台》这个故事,在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人重蹈覆辙。出买了亲情,背叛了良心,就是为了那些自以为是无所不能的金钱。就比如是人人痛骂的人贩子,他们拐骗小孩,把人当作货物来做交易。埋没了自己的良心,得到了金钱,还破坏了一个温馨的家庭。可试问,就算有钱又怎么样?那得到那些黑心钱后,难道心不会痛,不会害怕吗?每天都是提心吊胆,连睡也要有人把风,生怕被人发现。那样的生活,难道会好过吗?金钱并不是万能。况且,“人各有志”为什么就要走向“拐卖”这一条不归路呢?历史上,有一句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古代英雄为了仁义,放弃了生命。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学习他们呢?况且,现在又不用自我牺牲,只是为自己的良心负一点责任。虽说人是不能没有钱,可和亲情相比之下,亲情,不是更珍贵,更难得吗?钱,没有了可以再赚。可亲情,一旦失去了,就在也回不来了。别把自己的快乐建造在别人的痛苦上,珍惜亲情,珍惜在亲情中的生活吧!

世界多么美好,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伤害无辜的人们。亲情,是一个暖炉,温暖着人心;亲情,是一个粘合剂,把身边的人们紧紧的粘在一起。请你们为了别人,同时也为了自己,维护世界的爱,让世界的爱火燃烧得更火红。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 篇4

巴尔扎克说:“这是一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看完整本书,我不禁反问自己:金钱到底带给了他们什么?老葛朗台表面上是金钱的主人,实质上他却是金钱的奴隶,作为一个守财奴,他比别的同样吝啬的人多的就是懂得如何赚钱,书中花了很多的笔墨来描写他强大的敛财本领,这也让他成为索漠城人人敬佩的对象——这就是金钱的能力。

他吝啬到爱钱甚命的地步,他可以为了钱无视妻子的病,和女儿翻面,让一家人过着困苦的日子。金钱给他带来了什么呢?或许有些讽刺,我竟然从老葛朗台联想到了那些穷困潦倒的热爱艺术的人,他们因一时得不到赏识而过得落魄不堪,但内心世界却因为艺术的支撑变得富饶。因为热爱,所以追求。只不过到了老葛朗台这里,抽象的艺术变成了具体的金钱。也因此在我们读者眼中,他是一个可怜鬼,一生为了那些身外之物设计盘算,拥有的东西却又不能享受。可我觉得,金钱给老葛朗台的利大于弊。金钱成了他的追求,让他的一生没有一刻是空虚的。我们不能说老葛朗台是不幸的,因为他自己感到无比的幸福,他注定是要为自己的不满足过着不断算计的人生的,金钱正是他的目标。

他为之奋斗一生,最后也满身成就。就这样,老葛朗台在扑向让他感到温暖的镀金十字架后,满足地去世了,留下了他一生守着的巨额财产,让原本活在父亲阴影下的欧也妮走向另一个看不到尽头的黑色深渊。这些金钱又给欧也妮带来了什么?老葛朗台在世时,克罗旭和格拉桑两家就不断大献殷勤,谁都知道,娶到了欧也妮就带到了一座金窖,谁会放弃得到金窖的机会呢?但纯洁的欧也妮怎会喜欢上那群利欲熏心之徒。这时,夏尔出现了,带来了一身债务与吸引着欧也妮的巴黎的气息。老葛朗台眼中弥漫的是为兄弟家破产而感到的悲伤,而欧也妮落下的泪中满是她那颗真挚的心对堂兄的同情。她感到夏尔是那么的美好,不能让他受丁点儿委屈。她突然变得勇敢起来,不顾父亲的命令一心想为夏尔做点儿什么。我想,只有最纯洁的爱慕才有这样果断勇敢的力量。但欧也妮错了。她还是一片棘荆中唯一的那朵百合,夏尔并不是第二朵。她为他还清了债务,他也被打发走了。欧也妮一心相信夏尔的每句话,可夏尔呢?一旦离开了索漠城,他心中还有多大的地方是想着欧也妮的呢。在我眼中,他不过是个衣冠楚楚的禽兽,是没有克罗旭格拉桑表现得露骨的.另一个克罗旭另一个格拉桑。

当老葛朗台去世,欧也妮还在索漠翘首等待时,他已成家。只是不知当他得知自己的表姐已成为个百万富翁时会是怎样的表情。金钱从未带给欧也妮好日子。她本可以从小享受好的物质待遇却在困苦中长大。如今终于继承万贯家财,却又被迫陷入一群贪婪之徒的追逐围猎中。可怜的欧也妮并不是刚毅聪慧的女子,结局的悲惨不言而喻。作为局外人,我们应当看清老葛朗台一家的悲剧。应该明白金钱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没有金钱的日子是困难的,但整日追求金钱也会在灵魂上得到更多的痛苦。金钱可以造福贫困的人,却也是欲望的象征。有太多的人盲目地追赶从而迷失了自我。

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无论金钱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都应记得快乐的生活不是拥有多少,而是给予多少。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 篇5

《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没有骇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葛朗台老头的形象体现了金钱的主宰力量。

我认为这篇小说最大的成就是塑造了一个吝啬鬼典型。巴尔扎克选取了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表现他的悭吝性格。通过这样一个细节,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被金钱所异化的人。

在老葛朗台眼中,金钱高于一切,没有钱,就什么都完了。他对金钱的渴望和占有欲几乎无法描述,:占有金子成了他的嗜好。

对金钱的贪得无厌使老葛朗台成为一个十足的吝啬鬼。它不仅对仆人拿侬很吝啬,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对于他的亲人竟然也很吝啬,如文中写的“尽管葛朗台家财万贯,然而他的开销却很节省。他从来不卖肉、蔬菜和水果,他什么都节约。每顿吃的食物,每天点的蜡烛,他总是亲自定量分发;连女儿生日那天也不过多给了一支蜡烛。给妻子的钱设法要回去,给女儿的钱也要定时查问。”

当他听说女儿把金子给了情人,竟然把她关了起来,只给冷水和面包,让她在那昏暗的阁楼里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可他却丝毫不念父女之情和夫妻之爱,而是认为这件事是对的,这件事处理的很好,老葛朗台为了金钱,真是不择手段,冷酷无情啊!

老葛朗台终身算计,他的贪婪和吝啬虽然使他实现了大量聚敛财物的目的,但我认为他失去的却更多,他丧失了人的情感,失去了享受天伦之乐的`机会,更给自己的家庭和女儿带来了沉重的苦难。巴尔扎克以大量的笔墨描绘金钱的威力,我不否认,金钱的确给人类带来权势,但是却不能给人带来幸福,钱虽然是幸福的保障,却不是决定性因素,你用钱可以买到时间吗?你用钱可以买到亲情吗?你用钱可以买到爱情吗?人的一生,只要赚到足够生活的钱就可以了,何必为了更多的钱而失去更多用金钱也买不回来的东西呢?就像“奋斗”中杨晓芸说的一句话“有钱就多花,钱少就少花,没钱就不花,有什么大不了的!”

我想,如果老葛朗台能早一点明白这道理,也不会造成终身的悲剧!

金钱左右着葛朗台的喜怒哀乐,使他时而忧,时而喜,时而凶猛如虎,时而温如羊羔。

难怪有人说,老葛朗台是巴尔扎克刻画得最成功的吝啬形象之一,并且已成为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个经典人物而广为流传。

而拿老葛朗台的德行与欧也妮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这也就是文章优秀之处之一。

葛朗台这样的人,表面上是金钱的主人,其实是金钱的奴隶,他的形象是资产阶级拜物教的生动写照和绝妙讽刺。

葛朗台还是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形象,他是大革命后得势的资产阶级的代表,他的发家过程也正揭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聚敛财富。更让我敬佩的是,在如此描写资产阶级聚敛财富同时却又让人从欧也妮葛朗台身上看到了这黑暗世界的一抹光亮。

难怪连左拉也说“巴尔扎克的作品像一条大道,布满废墟,引导人民。”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