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人生百味,虽只短短几十年或百年,亦有许多有趣之处,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而仔细研读一本书,便是跨越时间,书写你与它的故事。
《红楼梦》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可不只是“五味”俱全。
开卷便可见曹公的诗:“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合眼一想,既能“看”到作者以血和泪,字字深情,十年删改;也能瞧见,此书一出,世人争阅,清廷亦闻,诸子百家各有考证,不同的人读出不同之味,诸味聚集,便产生了红学,熠熠生辉。只是不知有几个还记得,百年前,这书稿竟是寄托了一位苦情人的美好回忆和痴情之泪。这第一“味”便是苦涩之泪,关乎生活,跨越时空。刘姥姥三进贾府表现了底层人民的生活疾苦。第一次去时见到贾府簇簇的轿马,不敢过去,且弹了弹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这才蹭到角门前,说“大爷们纳福”。她对凤姐的二十两银子加一吊钱喜得浑身发痒起来,对周瑞家的不要她一块银子的谢礼感激不尽。第二次是怀着感激,带着乡村野味去的。她对凤姐的取笑积极配合,以粗言村语博得了贵人们的笑,以年迈之身灌酒、行令,换得了贾府的款待。许多红学家推测第三次去的时候,贾府已是衰败之时。不肖子孙没担起责任,而受过恩惠和嘲笑的刘姥姥却为熙凤救下了巧姐。正是“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黛玉取笑的母蝗虫,却成了贾府的救命恩人,这更让人感慨天意弄人。书中写了贾府的兴衰变迁,更写了众多“金陵十二钗”的命运。黛玉遗憾而终;宝钗空守活寡;元春独死宫中;迎春嫁了中山狼;探春远离家乡;惜春从小没有父母关爱,终与青灯古佛相伴;湘云从小没了父母,夫君也过早离她而去;妙玉终是未守得洁净;熙凤聪明一生反算了卿卿性命;巧姐嫁入农村;李纨含辛茹苦守寡多年,等到云开月明时却忽然逝去;可卿红颜薄命……当颦儿悲作《秋窗风雨夕》时,我多想给她一个温暖的拥抱,告诉她林家的家产,够她衣食无忧;当宝钗被薛蟠笑话喜欢宝玉,我多想替她拭去眼泪,告诉她,她值得遇见相伴一生的人;当岫烟不得已当掉自己的冬装时,我多想替她披上一件斗篷;当凤姐和探春想振兴贾府,心有余而力不足时,我多想带她们看看现代女子也能做出一番事业。可我不能,我只能替她们洒下几滴眼泪。这是时代的疮疤,更是永恒的悲剧。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亦凝成了这滴泪。
再品这泪中竟带着丝丝甜味。大观园中少年少女竞诗才、作书画,青春的活力跃然纸上。便是弱不禁风的林妹妹,也有与湘云嬉笑打闹之时;正经律己的宝姐姐,亦有扑蝶的娇憨姿态。大观园虽是人造景观,却也住着万千生灵,潇湘馆的鹦鹉,贾兰追的鹿,也让我们与自然来了一番心灵的“亲密接触”。贾母对黛玉的那一搂,是真情流露;宝黛虽是拌嘴,却都牵挂着对方;还有宝玉并不将丫鬟视为下人,却是与她们共享欢乐……这些就像我们的家常琐事一般,亲情、友情以及宝黛“发乎情止于礼”的美好爱情,都让我不禁露出会心微笑。
除了与书中人同哭同笑,在生活中忙里偷闲读它,与友人谈论它,也谱成了我与它的独家记忆。与它结缘是小学六年级时语文老师推荐,犹记得小升初的暑假,我从图书馆借了20多本别人评说红楼的.书,就这样趴在床上一本本读完了。当时正是盛夏,阳光洒在树叶上,为青翠的樟树叶镀上了一层金边,树上知了不知疲倦的叫着。喧嚣的蝉鸣反而衬得正午很安静,樟树也仿佛是一扇巨大的碧绿屏障,使我在阳光的照射下似乎去到了一个空灵的世界。那是我第一次读完一本书后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红尘茫茫,时空渺渺,自己是如此的渺小。我不知曹公的本意是否是让宝玉出家,但大观园似乎确凿只能是美好的回忆。我也忘不了与友人的钗黛之争,如今忆起那一段时光,也是回不去了,但人生终究是要不断地向前啊。
嬉笑怒骂,在岁月之下,在故事结局中,总会归于平静。初读时我仍是无知顽童,只顾随书中人一同欢笑叹息;再读我却也是少年,开始倾心于文字,琢磨其思想。每一次品味《红楼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但它总让我愈加宁静,更加恬淡。万物逢时皆美好,最要紧的自然还是当下。若能在学业之余,再随刘姥姥尝尝贾府的茄子,泡一壶妙玉的体己茶,又是新的趣味了。
《红楼梦》是经典中的一粒明珠,是文化里的一颗星辰,我有幸与它相识,读出了年华带不走的美。我祈愿天下有情人皆能寻到自己的“缘”,读出不同的味。
人间清欢不觉淡,谁知其味满?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林黛玉薛宝钗可谓贾宝玉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薛宝钗人物比较。从宝玉梦游太虚,得知“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头一首诗开始就注定了贾宝玉和林、薛这辈子都脱不了干系。正册上的畿语是这样说的:“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是曹雪芹第一次将二人的命运联系杂一起。“玉带林中挂”预示了林黛玉孑然一生,孤单飘零;“金簪雪里埋”注定了薛宝钗一辈子葬送在封建社会中,不得其所。一代人,三缕魂,纠缠解不得,宿命人奈何?三人的名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躲不过,也逃不过。
一个是潇湘无暇,一个是蘅芜仙葩
在贾宝玉眼中,林黛玉是一个这样的人:“两湾似蹙非蹙罥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皎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弱女子,病美人,可怜可爱。而薛宝钗:“头上挽着漆黑有光的髻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面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守云拙。”标准的贤妻良母的形象,是大家闺秀,气度不凡,更是封建社会中男性的择偶标准。也许是因为如此,令后来贾母更喜欢宝钗而非黛玉。黛玉就像一个瓷娃娃,让整个贾家疼着、惜着;宝钗就像一块翡翠,高贵得体,她的雍容华贵、细心聪明能为贾家撑起半边天。论外貌,两人都是绝世佳人,但论气质,则黛玉则活出真性情,做事只随着性子,不愿巴结,不愿讨好,孤高自傲。宝钗则处事圆滑,做事得体,言行举子顾全大局。在封建社会中,无疑宝钗的性子更胜一筹。
芙蓉傲岸芳自赏,牡丹雍容人皆怜
有那么一回,在贾宝玉的处所“怡红院”里林、薛都得了一句判词。林黛玉是:“莫怨东风当自嗟”即“芙蓉花”。薛宝钗的判词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即“牡丹”。芙蓉没有艳丽的色彩,没有扑鼻的芳香,那般的清高,那般的孤清。牡丹则是富贵的象征“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牡丹的华丽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富都爱上了这群芳之首——牡丹,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薛宝钗人物比较》。黛玉如芙蓉,宝钗如牡丹,是再适合不过的了。看《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林黛玉说话只随着性子,不管别人爱不爱听,她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有时不但不讨好别人甚至为了逞一时之能而出口伤人甚至是伤害了好友,而已她还容不得别人说她的半点不是,动不动就闹得梨花带雨。她之所以性情孤僻,与她的童年有很大关系,黛玉三岁时,一个瘌头和尚让她除了父母外不见他人方可平安了一世。虽然,林家人对和尚的话不太在意,但也养成了黛玉不喜热闹的性格。“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拢空月痕。”“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黛玉所做之诗无不透露着忧郁的气息,引宝玉之花便是:“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黛玉幼年丧母,继而丧父,又岂能不悲?相比之下,宝钗与人随和,稳重和平,就像王夫人逼死金钏儿一事上,宝钗不仅为王夫人解脱,还想出了用财物打发金钏儿家人的法子,宝钗将她圆滑的'处事手段展露无遗。平时对待下人也是松紧有度,记不过亲也不过疏,“事不关己不开口”明哲保身。宝钗幼年丧父,还有一个不长进的兄长,硕大一个薛家全靠她与母亲苦苦支撑,如此环境下长大的宝钗岂能不精明能干?宝钗曾说她与黛玉是一样的,在贾家他们同是寄人篱下,虽宝钗有母有兄,但不长进的兄弟有无又有何区别?但她们又是不一样的,一个观看人情世道、春月秋风,一个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们的性情又怎能相同呢?
命途多舛谁能异?
黛玉与宝玉是青梅竹马,两人朝夕相处,暗生情愫。但宝黛两人相爱却不能相守,最终成为“宝二奶奶”的是比黛玉迟来且关系更疏的宝钗。因为贾家一直爱惜着黛玉,将她捧在手心,但是终有一天他们倦了、厌了,贾家终于意识到他们想要的不是一个精致的花瓶而是一个精明能干、能够保住家业兴旺的主家母。命运的路线偏生不按两人的想法而行,两人都是得不到他们想要的结局。一个泣前尘,一个叹无缘;一个魂散销香(谐音:潇湘),一个独守怡红(注:怡红院乃贾宝玉居所),她们的缘起缘灭都因一个宝玉。宿命依旧是宿命,躲不过,逃不过。
有人说黛玉和宝钗都是封建“齿轮”下的牺牲品,牺牲的是幽魂,葬送的是幸福。或许贾宝玉的出家也有一大部分原因起于二人。许是黛、钗使他看破功名利禄、勘破红尘。他们的结局,谁也不能怨,谁也不能恨,他们是一个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宿命,躲不过,也逃不过。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红楼梦》这本书相信大家都读过,即使没有读全,也读过其中的片段。这是一部无法形容的书,传奇伟大都不能衬托出这本书的真正的内涵!我将将把这本书读完,我就感觉这是一本我一辈子都无法吃透的书了,自从“红学”形成后,多少代人也没有吃透《红楼梦》,直到现在!
《红楼梦》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属章回体古典长篇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是中国清代伟大的文学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种种不调和的矛盾。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在这种骇世惊俗的思想指导下,宝玉终日在内帏厮混,并钟爱和怜悯女孩子,钟爱她们的美丽、纯洁、洋溢的生气、过人的才智,怜悯她们的不幸遭遇,怜悯其将嫁与浊臭的男子,失去了她们的圣洁之美。贾宝玉道:女子出嫁前为珍珠,嫁人后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再老便与污浊男子同流,成为死鱼眼了。他甚至为自己生有一个男子之身而感到无可挽救的遗憾。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可能是个神仙,可望不可及,似乎也是一种姻缘,不想命运如此多作弄,其特点可概括为“凄美”二字。“凄”则主要表现在林黛玉的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则表现在外在、内涵、艺术”这几个方面。两者相加就构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剧形象。
初见黛玉,作者并未直接着墨来描绘她的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林黛玉的绝世美丽。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而在宝玉的眼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好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之凄美。
林黛玉是敏感而善良的。一方面,她寄人篱下的处境让她总是小心翼翼地为人处事,形成了“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心态;
另一方面,一个兰心慧质的女孩儿的小心眼儿更可以为她增添些灵慧与可爱之处,从而使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塑造变得更加生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在较大部分的一些的文学作品中,作者们往往对正面的角色作太多的褒扬而使主人公几达神化的程度,这就导致人物的塑造脱离了现实生活变得空泛无趣、了无动人之情了。
在黛玉的善良方面,我们又可以从她与宝钗相处的文字里边看得出来,尽管两人在平日里为情所累而有些磨擦,而至后来待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还把宝钗让她每日吃上等燕窝一两以滋阴补气当作是宝钗对她的体贴。再者我们还可以从她教香菱作诗诲人不倦以及她的葬花之举等事可以看出她内心的善良。事实证明,越到后来大得下人之心的不是常施下人以小恩的宝钗,而是以诚相待,啥也不瞒人的黛玉,其出自本性的善良与坦诚也由此可见一斑。
荣府内,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她便是王熙凤。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两面三刀。她用毒计害死贾瑞,又阴谋逼死尤二姐。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后害了全家。她的个性是泼辣的,文中处处都不忘点明这一点,像她过生日那天,与那鲍二家的媳妇拼命,向老太太求救,足以见得。但毕竟她很能干聪明,荣府上下大小事务都得她说了算,又善于迎合贾母,深得老太太的宠爱。她的根本目的是聚拢钱财,赵姨娘曾说过,这一半家产不叫他搬到他娘家去,我也不是个人。”
《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的欧洲。《红楼梦》是一部大书。有评论家这样说,几千年中国文学史,假如我们只有一部《红楼梦》,它的光辉也足以照亮古今中外。《红楼梦》是言情小说,它言男女之情,以言情而至伟大,必须有一个条件:起于言情,终于言情,但不止于言情。通常的言情之作常常易于流于浅薄,而伟大的言情则有一个不言情的底子,这样才能衬出情的深度!
我将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研究《红楼梦》,这本书实在是太过奇特,太过精妙,让人拿得起,放不下,总想在书里面继续不断的读下去,品味下去,这就是奇书的力量,这就是真正的书,真正的绝世奇书!我知道自己研究不透,但是我还是会去研究的,我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这一段时间又将《红楼梦》看了一遍,真的,每看一次,感觉都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全新的体验。
爱情也是这本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话题, 贾宝玉和林黛玉那凄凉动人的故事 更是亘古不变的爱情话题,林黛玉临终前那一句"宝玉,你好……"打动了多少 红学研究者的心,到底是好什么呢 是"你好坏" ,还是"你好绝情" ,还是"你 好懦弱" ,还是临死也不变的爱情宣言说"你好好""你好好的活下去,我们下 , 辈子再见"之类的呢 我们不得而知。这便是曹雪芹先生留给我们的悬念,一个 让从古至今的红学研究者抓狂的悬念, 人们设想了多少, 却总觉得没有尽善尽美, 想来想去,原来还是这样的好啊,就这样,留着半句没有说出来的话,只会觉得 韵味知足,就有如维纳斯的断臂,任何美丽的手臂都努能让她比现在更美丽,更 迷人。
当然这本书中还教了我们许多道理,譬如书的钢开始的部分有一首诗写道:一局 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这首诗的后 两句写的'意思或许和我们平时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意思是一样的吧。而 且还说了,一局不能定输赢。这些都是一些讲理的诗句,我们在这本书中还可以 见到不少这样的诗句,最明显的莫过于书中的赖头和尚唱的"好了歌" :世人都 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末了。世人都晓神仙 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 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月生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女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一句句简单的诗句却包含了一些大 道理,功名,金钱,爱情,亲情,这一切,或许都会随着生命的逝去而消失,所 以我们在有生之年就没有必要拼了命的追求这一切,以为这一切都将不再存在, 并不是亘古常在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在我们的生命之年,去享受我们的生活,将 我们的日子过得更加多姿多彩。 当然,曹雪芹的才能并不只是体现在这一些上,还体现 在他对医学,农学等等的研究, 《红楼梦》被称为是中国近代 的一部"百科全书" ,可见它涵盖的知识面之广,它的作者的 阅历之深。书中惜春病重的时候,他从开始的庸医给开得十 分荒唐的药方到后来宝玉开的适合身体孱弱的小姐的药方他 都描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在医药方面的研究并不亚于一般 吃这口饭的人。 当然, 这本书能够吸引这么多人原因还有就是它那精彩绝伦的情节和优美的 语句,诗句以及曹雪芹在一些人名上的巧妙取法。故事中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以 及他们和宝钗之间的微妙关系, 又到金陵十二钗中其他人的命运无不牵动着我们 的心,比如香菱,她从一个千金小姐到被人贩子拐卖再到被薛蟠纳为妾,这么悲 惨的命运塑造了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读者,让我们也为之动容。 "根并荷花一 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便是她的一生写 照。还有凤姐王熙凤,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醉,死后 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 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近。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 终难定! "凤姐一生辉煌,可是最后却只是落得一个席卷全尸的下场,可悲,可 叹!还有《红楼梦》中曹雪芹巧妙地运用同音和谐音也起到了特别的效果。如贾 府四个小姐的名字,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春字之前的四个字组成就是"原 应叹息"的谐音。在比如说,贾雨村,其实就是"假语存"的谐音;甄士隐,其 实就是"真事隐"的谐音;甄府的管家霍启,其实也就是"祸起"的谐音。还有 贾雨村初入仕途的时候小厮给他的护身符上的语句: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丰年 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几句话,形象的将金陵四大家的姓氏隐含其中,而且,让人一看就可以看出这四家的权大势大。
当然,作者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其中也是这篇著作能够特别打动人心的原因之 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的确,曹雪芹家原 来也可以算是富裕家庭,可是后来被抄了,他成了一个败落公子,可以说书中的 贾宝玉就是他的化身,将自己融入故事中,所以这样的故事让我们读起来才会更 加感觉到凄惨,更加感人,也更加有真实感。
当然, 《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并不是看三四遍就可以领悟的,它需要我们更 加深入地去研究它,我们现在知道的只是一些皮毛而已,还有许多红学奥秘等待 着我们去探索。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前些日子得到了一本牟润孙先生的《海遗从稿》,从而对探佚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前对红楼梦只是一知半解,一目十行地读过就算看完了,可是现在再次捧起这本文学著作,就会顿生许多的感受与体会。这都得益于这段时间对红楼梦的探佚。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由高鹗续写的。对于高鹗的续写,不少红学研究者都提出了质疑,因为通过研究分析高鹗的结局,似乎与原着不太相符,而且其中还有多处违背原着的败笔。例如:若根据高鹗所说:“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九十五回)康熙十四年乙卯正月初九立春,于《红楼梦》九十五回所说不合。清圣祖(玄烨)即位时,康熙十四年他二十二岁,岂能有四十三岁的妃?曹雪芹原着决不能如此写元春之死。
经历史记载和历史考证,曹雪芹所着的后三十或四十回并非因他病逝而未完成,而是自己焚毁或遗失了。那么《红楼梦》这部书的真正结局究竟是什么呢?目前学术专业派都比较赞成周汝昌老先生的观点和他撰写的结局《红楼梦新证》。在这个结局中,黛玉并非因无法与宝玉结婚含恨而死,而是因赵姨娘和刑夫人的陷害而死;宝玉和宝钗结婚后又出家,最终在危难中又与湘云结婚,而宝钗则受不了家进境落败而自尽。这极有可能就是曹雪芹的真实想法。但牟润孙先生(已故)却在《海遗从稿》中又提出了新的观点。因为清朝存在选秀女的制度,只要是年满十三岁的少女,就必须要参加秀女的选拔。当时黛玉已十四岁,正是参选年龄,因此很有可能是她得知自己要参选秀女,于是使得病情加重,最终抑郁而死。我个人比较赞成这一观点,因为在前八十回,曹雪芹不断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封建制度中秀女选拔的不满和控诉。
探佚红楼梦结局不过是对红楼梦研究的一部分,而最主要的则是对曹雪芹即作者的分析考实。说到曹雪芹,我始终认为他是中国历最伟大的作家。虽然听起来有些绝对,但且往下看下面这段分析,也许你会对曹雪芹产生更进一步的印象。
曹雪芹最初在书中提到的两个人物:甄士隐和贾雨村。不仔细阅读,你并不会发现什么特别之处,旦看完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新证》,你就会发现,这两个名人实际上是:“真事隐”和“假语存”。心思慎密的曹寅在向我们暗示什么呢?红学研究者认为,曹雪芹这两个人物的命名,一语道破了自己的初衷——假借贾家的兴衰来影射曹家的结局。由此,曹雪芹开始了漫长的文学之路。我们现在甚至怀疑第八十回就是结局,因为作者在八十回之前已暗示了所有结局。不是有诗句“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吗?书中还配有这两句诗的插图:两根枯木之间暗悬着一缕摇摇欲坠的丝带,一片残雪之间深埋着一柄暗淡无光的金钗。这悲情的画面已向我们展示了两位女主角的走向,无需再添一处笔墨。而探春的诗句旁边图画是:一个女子站在大海的孤舟中,眼中饱含泪水,手上牵着一个放飞的风筝的长线,孤独地远去了。这不就是探春的结局?她远嫁海外,像断线的`风筝漂泊在大海上,杳无音信。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曹雪芹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明用略写,暗用详写,向读书者一一呈现了各个人物的结局,再细读红楼梦便可感知到他写作的深度,使人情不自禁地感叹曹寅的工匠之心!
身处这样一个到处弥漫着文字狱的气息时代,曹雪芹竟能含蓄而完美地表达出一切他想表达的东西,实属不易。但艺术大师的光环不可能扣在每个作家头上,因而我们不难想象出曹雪芹倾尽毕生所学在灯下伏案艰苦创作的情景。他用自己锋而不露的触笔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清王朝的略体,一个曹家事故的放大体。说到现在,《红楼梦》的真实结尾已并不重要了,而重要的是作家曹雪芹能够将整本书的思想性、学术性和价值观全部展现在古今观众的面前,能呕心沥血地冒着生命的危险来记述这段极富寓意的文字,这勇气和精神,值得每个人尤其是当代作家学习,他不愧为中国千年历的文学巨匠,他应当得到每个人的崇敬。也许曹雪芹写作的时候并没有像后人想象的那么繁杂的过程,也许这些分析都是主观臆断的,连曹雪芹都没有想那么多,后人却剖析了一大堆理论出来。但是我们愿把这探佚继续下去,让它无限接近于曹雪芹的思想,让现在的读者和喜欢研究《红楼梦》的人对作者有更详细的了解,让他们感受到一代文学巨匠的心路历程,从而对原着和遗失的结局有更深刻的体会和随想。
《红楼梦》读后感 篇6
第一重:炎炎的夏日,炙熱的高溫,我連敲著鍵盤的手都感到有些無力,此時此刻,窗外的蟬聲聽起來都有點懶洋洋的,斷斷續續的蟬鳴和起起落落的鍵盤聲,厚厚的一本「夢」,還有一堆所謂的「紅學」,真是讓我重到覺得連夢也做作不了!一會兒,紅學變成了曹學;一會兒,賈寶玉和林黛玉成了世祖福臨董小宛;一會兒,又成了清將納蘭成德的愛情故事……。在這種熱得令人發昏的時候,我的大腦有點渾沌了!說書人不都說了那是「滿紙荒唐言」了嗎?找出了一堆的紅學,我真不知道是該哭還是該笑?我終於相信吳淡如所說的那句話了:『中國漢學家的想象力似乎全在裡頭了!』賈寶玉說:『女兒是水做的骨頭,男人是泥做的骨頭。我見了女兒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又一會,紅樓夢裡的男人暗指剛入中原的.滿族,而女兒就是指漢族人了!此時的紅學成了「弔明之亡;揭清之失」為宣揚民族主義而生的一部名著了。唉!但現在我更篤定那絕不只是「似乎」而已,紅學裡,連曹雪芹的家族都沒放過,甚至是曹家的家譜都能拿來細數一番。難道這就是所謂的文學價值?一連串的考證、一頁頁的推論,無怪乎胡適先生要說那是「附會的紅樓」。
無論是紅樓夢也好,是風月寶鑑也罷,說穿了,它也不過是本言情小說,如今就連版本對照都要巨細靡遺,裡面的詩詞歌賦都可以拿來做考據,為什麼卻硬要將那份痴狂束之在「經典」的高格中呢?也許就是因為它的經典卻使得每個欣賞它的人都不曾用最單純的感動去感受它,大概那也就是如今只能在考證學裡頭找到紅學的原因吧!「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痴,誰解其中味?」這份「其中味」大概也只能在閣外感嘆啦!
第二重:有了第一重那令人頭痛的感想,於是本想偷懶的我決定認真將紅樓夢再看一次。有幾個熟睡的夜晚我當真是在紅樓夢了;在夜深人靜的床燈前,恍惚中,我宛如置身在大觀園裡,一幕幕的看見了寧、榮兩府的興衰起落、林妹妹「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痴、寶哥哥展不開眉頭的傻、才貌雙全的史湘雲、傳統典型柔順的中國女子迎春和襲人、兩美兼得卻還不安於是的賈璉、還有一堆傳統標準的中國大男人、一切大觀園裡的愛、恨、 痴……。不住的聽著有人輕輕的低喃著:「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睡不穩紗窗風雨黃昏,忘不了新愁與舊愁。」反反覆覆、迂迂迴迴,逝去的煙消雲散,留不住的依然挽不回。
讀到最後,我不禁喟然!「嚥不下玉粒金波噎滿喉,照不盡菱花鏡裡形容瘦,展不開的眉頭,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似遮不住的青山隱隱,流不斷的綠水悠悠。」記得第一次讀兒童文學版的紅樓,我並沒有投入太多的少女情懷,只是對寧、榮兩府這樣一種命運的起落,有種不見它樓,卻見它樓塌的感慨;對於裡頭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愛卻不大理解,甚至是為寶玉在黛玉死後仍迷迷糊糊過了一段日子覺得不敢認同,隨著時歲增長,如今卻更能體會出在他大哭一場之後,心情一點也沒變的滋味!可是再多的淚水也不能夠改變些什麼,這讓我想起一部曾轟動一時的日劇─劇中鮮明的對比著男主角對於愛情的一種成長,兩段經歷生死的愛,第一次失去的痛不欲生、頹廢喪志,直到女主角的出現,他不斷的從命運的牽絆中學習去愛去付出,更不斷的向生命之鍾禱告著:神啊!請多給我一點時間,雖然他仍然失去了,但對於愛,他已有所成長,最後一幕,男主角帶著他们唯一的女兒站在墓前溫柔的笑。同樣是失去,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其實認真想想,這不就是種人生觀嗎?寶玉乍然知悉黛玉的死,他只看見了他所失去的,所以他變得痴傻,最後遁入空門,選擇遺忘所有他還握住的擁有。
「無為有處有還無」,無意中,我似乎有些領悟;其實人生是很現實的,不論是失去了、擁有了,世界卻不會因你的悲傷雀躍而佇足,太阳依舊東昇西落,地球仍然四季運行,當愛的人離開了,一切的一切都還是不斷的在繼續,而我们唯一能做的,也許就是從中試著感受擁有,學會珍惜,在該放手時學習承受失去的落寞。「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再次細嚼這句話,令人不覺莞爾,人生也不過就是如此;擁有的時候患得患失,卻又在失去後有種若隱若現的悵然,是非恩怨隨風付諸一笑,聚散離合本是人生難免,人生苦短何必計較太多,成敗得失不用放在心頭,畢竟,面對、承擔,才是成長的開始,苦難,在每個人生命中也許有輕重之別,但選擇如何面對,仍操之在己,何不為自己找找生命的轉機。第一次讀紅樓,我和書中的寶哥哥、林妹妹擁有相同的年紀,同樣的懵懂、同樣的單純、同樣的無憂無慮,但也許最不同的就是那份執卓的痴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