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有感

短文网

2025-09-09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读《三国演义》有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1

滚滚长江东逝水,桃花浪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合上《三国演义》,多多少少都有些震撼与激动,刘、关、张桃园结义,孟德献刀,孔明草船借箭,种种典故令我不能自己。

220年到280年,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将军站在最前面,挥舞着旗子,士兵一次次冲了上去又一次次倒下,长江的水被鲜血所染红,火花在天空中闪烁,这一场绚丽的'烟火聆听着人们的呻吟,一切都归寂于某个腥风血雨的黑夜。

想当年,军师三气公瑾,一气夺一州,二气夺一人,三气夺一命;想当年,曹公煮酒论英雄,一位豪气冲天,一位寄人篱下,一位高瞻远瞩,一位才智过天;想当年,赵子龙单骑救主,不见甘、糜二夫人与小主人阿斗,当机立断,奋勇血战。

220年到280年,是一个神奇而又奇怪的年代。三国鼎立,势不三立,来来回回斗了数百次,可笑的是称霸天下却不是魏、蜀、吴,而晋,真可谓世事难料啊。司马炎算是给三国纷争,画上了一个完美的!。也正应了开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也不知当年怎样的英雄气概才能留传至今啊。一壶酒,一个人,一匹马,一把刀创造多少豪杰,成就了多少伟业。一把扇子,一张嘴,一双看透的眼睛,成了多少人羡慕的偶像,又成了多少文人的榜样?

《三国演义》中每篇故事都是一个经典,而每个人都不分好坏。他们都是争夺天下的枭雄,他们都是百炼成钢的英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桃花浪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听着歌,书中一个个经典人物,不觉跃然眼前!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2

我最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总共有一千一百九十一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千人。其中有被毛宗岗称为“三绝”的诸葛亮、曹操和关云长。比如还有:“身尺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的诸葛瑾、“常胜将军”赵子龙……

《三国演义》的原名叫《三国志通俗演义》又叫《三国志演义》。它主要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故事,主要是以曹操、刘玄德和孙权为首的三个国家分别是魏国、蜀国和吴国三个不同的国家,但是都有相同的志向,能够统一天下。魏国、蜀国和吴国三国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和军事集团的矛盾、冲突和斗争为主要,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中的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之间尖锐而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和军事中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和斗争。

读了《三国演义》以后,让我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曹操的狡诈多疑、赵子龙的武艺高强和忠肝义胆的关云长。我们应该学习刘玄德的善良仁义、诸葛亮的谦虚谨慎的品格,不能学曹操的狡诈。

读完让我感受到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宏伟气势。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3

假期,我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不仅描写细致,还有精彩的战斗,使我看了就不忍心放下。里面主要讲了三个国家——魏、吴、蜀三国从开始到司马炎一统天下的过程。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三国中,诸葛亮就如一个下棋的人,周瑜、蒋干、张允都是诸葛亮的棋子。

在《草船借箭》这一章回,周瑜让诸葛亮三日内造十万支箭,不然就杀了他。我读到这儿时,紧张万分,为他捏了一把汗。谁知他倒轻松,不借做箭的工具,只借了十条船和许多稻草人。在第三天夜晚,他趁着大雾,悄悄来到曹操兵寨。曹操听见锣鼓齐鸣,以为有人要攻打,便令人放箭,一会儿功夫,就射满了十万支箭。读到了这里,我为诸葛亮的智慧所折服。

诸葛亮知道有大雾,是因为他博览群书,善于预知天气。而且,他也知道对手的特点,因为曹操多疑,才在大雾下贸然进兵,使他不肯出兵,只能放箭。这样,他就成功借到了十万支箭。并且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知道某天会刮西北风,也知曹操会相信凤雏用连环锁船计,才使曹操败得惨不忍睹。而我们现在有足够的时间用来看书、学习,但我们却把时间都白白浪费掉了。

回想起我,我以前只爱看一些文学类的.书,爸爸妈妈买回来的科普书和历史书我都不知道丢在哪儿去了。所以我知识面才狭窄,无法博古通今。以后,我一定更努力,加大我的知识范围。

当然,我们也要学习诸葛亮那种遇到困难不放弃,机智地解决问题的精神。而我每遇到难题,就“不战自败”。读完《三国演义》,我才知道和诸葛亮一比,我就连他的棋子还不如。往后,要是遇到难题,我一定从容面对,冥思苦想,想不出来也不能空着,要及时请家长、老师来帮忙。

看完《三国演义》,我不仅被故事的情节精彩而叫好,更被诸葛亮的机智和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所敬佩。在《三国演义》中,我明白了要博览群书,做个知识丰富的人!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4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古典小说。今天我看了它,颇有感受。

三国演义,故事情节扑朔迷离,一波三折,有“雨后彩虹”之妙,出人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凡闻之奇者,文前必有声,文后必有余势。”本是董卓收吕布为义子,反弄出吕布杀董卓;本是董承歃血为盟敌曹操,反弄出曹操诛董承;本是孔明三气周瑜,反弄出孔明哭周瑜;本是孔明擒孟获以定后方,反弄出孔明七释孟获……这些波澜起伏的情节使这历史小说变得有“星移斗转,雨覆风翻”之势。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更是别具一格。胸怀大志的刘备,智勇双全的孔明。鬼计多端的曹操,憨厚老实的鲁肃……个个都有血有肉。然而,给我感受最深刻的,还是那盖世奇才——孔明。

孔明才华横溢,空城计、借东风、智算华荣……无一不体现出他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就拿草船借箭来说吧,孔明深知周瑜是嫉妒自己的才干,以造箭这件事来刁难自己。可孔明却立下了军令状——答应周瑜在三天之内造好十万枝箭。孔明请鲁肃借自己20只草船。草船上盖着青布幔子,每艘上放有草把子。到第三天四更时,利用曹操多疑、江面上有大雾,他决不会出兵,只会放箭的特点,从而成功地“借”到了十几万枝箭。天亮返回时船顺风顺水,撤退快。孔明终于使周瑜的阴谋没有得逞。

是啊,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是不能硬拼,只能智取的`。记得有一次,数学老师教我们等差数列求和,它的

项数共有几项是一个关键。这回,老师给我们出的题目是:1+3+5+7+……+45+47+49。我顿时傻了眼。前几题的公差全是1,最后一个数是几就有几项,可这回公差是2,总不能一个一个去数吧?我冥思苦想,绞尽脑汁,那该死的思路也还是出不来。突然,我猛地发现3-1=2,2中有一个公差2,1+1=2,三是第2项;5-1=4,4中有两个公差2,1+2=3,5是第3项……以此类推,那么49-1=48,48中有24个公差2,24+1=25,那就有25项。我算出了项数,心中像乐开了花一样,高兴极了。

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那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每一章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5

读了三国以后我发现三国里有很多英雄,也有很多忘恩负义的人,尤其是吕布,他为美色而杀董卓,为美色竟然杀了自己的`义父;为钱财他杀了丁原。董卓的脾气很暴躁,若谁犯了一点错,就要杀掉他们。

曹操乃是一名英雄,他带兵打仗,败仗很少,只是在赤壁之战中战败了。关羽、张飞、刘备桃花三结义,他们的关系很好,为兄弟两肋插刀。

在故事中,最精彩的是,刘备、关羽、张飞和吕布战了三天三夜把吕布击退了。还有孟获为自己打了一个天下。

三国的故事还有很多,希望你细细品味。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6

《三国演义》我已经不是第一次看了,书中的大致内容我都了解了,去年的寒假我也读了这本书,并且在那次的开学考试时我还得了99分,可见我对《三国演义》还是比较了解的。不过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再次阅读《三国演义》以后我发现了一些新的东西。

我以前看这本书时,我曾经说过:“这本书讲述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群雄混战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不过现在我知道了,它只不过是根据历史改编成的.小说而已,所以我不得不失望地说,《三国演义》与真正的三国历史有出入,有很多像“过五关斩六将”这样家喻户晓的故事都是罗贯中虚构的。但这就是小说的魅力,《三国演义》因为有了这样虽然虚构但是精彩的段子,它才会显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因而流传至今还闻名于世。

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解放全中国并把它建设得如此强大,是因为我们的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支持是革命胜利和国家稳定的根本。那么把这种观点代入三国时期后,我们就会知道为什么三个政权在建立时想尽办法让天下人信服,最后却都没能摆脱亡国的厄运。人民和国家领导人的理想是不同的,人民渴望和平的生活,而三国的统治者们都想吃掉另外两国夺取天下,因此,尽管魏国有着最多的地盘和人口,吴国有厉害得使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殒命的领导集体,蜀国有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的诸葛亮,他们还是回天乏术,被淹没在了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

其实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民的支持都是革命成功和国家稳定的根本。三国之前,有商汤革命、武王伐纣、秦末乱世,这样代表多数人利益的政权推翻失去民心支持的历史事件,三国之后隋唐乱世、五代十国、元末大起义、明末李闯王、清末辛亥革命、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也在讲述同一个道理。

我们经常说,少数服从多数,人民永远是多数群体,人民的利益永远是领导人应服从的利益,我从《三国演义》中读出了这样一个大道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