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读《昆虫记》有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昆虫记》有感 篇1
在我的床头最显眼的地方,放着我最爱读的一本书《昆虫记》,这是法国作家法布尔所著,那是暑假期间妈妈给我买的!
每天晚上,我都悠闲地躺在床上,津津有味的听妈妈讲给我听,她那抑扬顿挫的语调很快的把我拉近了作者,仿佛是和法布尔一起去走进昆虫的世界,一同走进了观察昆虫的兴趣里!
随着对法布尔眼里的昆虫的逐渐了解,我越来越感觉自己对昆虫的好奇和喜爱,甚至都等不及妈妈的给我读,自己就迫不及待的捧起了书和法布尔一起去研究自然界里的昆虫。
我们一起认识了许多昆虫的习性和本能,比如,被人们俗称“屎壳郎”的蜣螂,它长得黑乎乎的,看上去很丑陋还很肮脏的小甲虫,这样的昆虫是很少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我们却与众不同,非常喜欢去观察这些丑陋的小生命!这些蜣螂很喜欢把粪便滚成球体,这些很臭的粪便在它们的眼里却是那么的珍贵,甚至成为宝宝们温馨的家和食物,有时候还会因为争夺粪便而打得面红耳赤,真是可爱之极!
夏天的时候,天气非常炎热,人们在困倦的时候听见“知了”的叫声一定会感到烦躁不安,可是它在我和法布尔的眼里却有很多令人感动的地方,它非常的勤快,而且还特别的老实,每次好不容找到的水源(指树枝的汁液),却被小强盗蚂蚁给抢去了,而蝉却大度的让给了蚂蚁,而蚂蚁好像并不知足,还没完没了的羞辱蝉,真是可恨之极!还有就是,蝉在底下生活四年,而在阳光中的歌声却持续不到五个星期,这就是可怜的蝉的生活,我们不应该对它感到厌烦,而应该给予它同情!
除了蜣螂和蝉引起了我们更多注意的.同时,还有记忆力超强的蜜蜂;歌唱家蟋蟀;吃丈夫的螳螂;贪吃的松毛虫等等好多的昆虫都让我们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这些小小的昆虫尽管是那样的微小,但是它们也有自己的快乐和痛苦,我们人类应该更多的去了解它们的世界,珍惜它们的生命!
除了这些昆虫让我难以忘怀以外,我的好朋友法布尔更令我感动,为了研究昆虫,他总是耐心的去观察它们,有时候甚至几天几夜都不合眼,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可贵品质,也感受到了他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与热爱!在小学阶段,我们也开设了《科学》这门课程,我也很喜欢搞一些科学小实验,但我知道,在这个道路上是需要我们付出汗水和坎坷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法布尔的精神会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读《昆虫记》有感 篇2
看了《昆虫记》后,我才知道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奥秘:蝉在地下待四年才能钻出地面,蟋蟀善于建窝、管理窝巢;蜘蛛很会织网、捉虫子;螳螂用心理战术让对方害怕&&这本书让我们身临其境一般,足不出户就能感到昆虫世界的奇妙。当我看《昆虫记》时,一看到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虫的旅行,他不顾危险捕捉黄蜂,他一步一步推断高鼻蜂毒针的作用时间与效果,萤的捕食过程,捕蝇蜂处理猎物的方法,孔雀蛾的远距离联络&&一次实验失败了,他收集数据、分析原因,转身又设计下一次。严谨的实验方法,大胆的.质疑精神,勤勉的作风。这一次,我感觉到了科学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但是我却没有这种作风,相反我做任何事情都总是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很少做完再检查。有一次语文老师让我们回家背课文,那天作业不多,但是我却磨蹭了好长时间,到了10点钟才写完,我刚准备上床睡觉,但是被妈妈叫我背课文。我根本不会背,妈妈就让我重新背。我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就去睡觉,结果第二天起来就只记得几个字,被老师批评了。现在读了这本书,我一定要向法布尔学习,要有认真严谨的想学习态度。我佩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又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细微观察。我觉得无论是谁,阅读一下《昆虫记》,一定会喜欢上它的。初一:杨牧云《昆虫记》是一部很吸引人的著作,因为这部科学百科同时也带有文学色彩,文中的一字一句,都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同时也展现了的昆虫的独一无二的个性。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的动作慢了,它甚至回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法布尔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他的《昆虫记》也让我在读时仿佛自己就是一只在旁观的昆虫。每一只昆虫都有人一样的情感。如:“已经慌了神的蝗虫,完全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一招忘到脑后去了。”
在读《昆虫记》时,我甚至能想象昆虫在活动的画面,眼前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神秘的大自然。蝉再歌唱,蟋蟀再管理家务,蜘蛛再捕获食物……神秘的自然中也有这么有趣的事物,我对大自然的敬意油然而生,它也有心细的一面
读《昆虫记》有感 篇3
很早就听老师和小朋友们推荐《昆虫记》这本书了,趁这个寒假我从头到尾读了一遍,真的是很吸引人,爱不释手。这本书的作者让·亨利·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晚年多次获得了诺贝尔奖提名。
不久前,我刚学习了法布尔所写的《绿色蝈蝈》,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了蝈蝈的叫声、外形和习性。顿时激发了我去拜读原著的兴趣。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昆虫记》是一部在自然科学史和文学史上都影响深远的杰作。《昆虫记》中介绍了毛虫、蝉、蝎子、蟑螂、蜘蛛等几十种昆虫。但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昆虫的“自杀”》这一节。法布尔听说蝎子遇到危险就会自杀,于是,他用烧红的木炭围城一个圆圈,再把一只个头最大的白蝎放于圈中,热浪使蝎子倒退着反卷钩子,一会儿伸直,一会儿收卷,动作快的使人看不清。紧接着,蝎子一阵抽搐,竟身体平躺在地上不动了。法布尔用镊子夹起蝎子,放在一层清凉的沙土上,一个小时后,蝎子却突然复活了!这个实验证明,说蝎子自杀的人,一定是被它那突然失去生命力的假象给蒙骗了,蝎子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自杀。
娇小的樵叶蜂,却有这么大的本领:把叶子修剪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碎叶。而且还是整整齐齐的!真令人赞叹!不,是叫人不可思议呀!娇小的樵叶蜂,没有圆规,没有模子,没有精密的仪器,它到底是怎样剪成这些小碎片的呢?
大自然的奥秘真是让人不可理解呀。法布尔认为樵叶蜂是用几何计算的,到目前为止,吸有这个解释、答案了。但我认为,只要更加深入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一定会有更多的解释!
正如法布尔在这章中所说:“除了高级动物——人以外,任何具有生命的生物都不具有自愿结束生命的'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力量,然而,我们一旦真的把这种精神付诸行动,实际上则是一种懦弱的表现。”我们总会看到许多学生因为成绩或家长之间的矛盾而自杀的报道。我认为,他们的勇气太小,甚至没有一只小蝎子勇敢。所以,我们应该学习蝎子勇往直前的精神,做一个坚强勇敢的人!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站起来,失败乃成功之母。
通过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我感触很深。《昆虫记》不仅仅充满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涵着追求真理的求真精神。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即使条件艰苦,也要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正如法布尔所说:“生命是一种严肃的东西,不能因遇到点艰难困苦就心烦意乱,轻易地就把生命抛弃。我们不应把生命视为一种享乐、一种磨难,而是应该把它视为一种义务,一种只要一息尚存都必须全力以赴地去尽的义务。”
我很喜欢昆虫,爸爸妈妈带我参观过上海大自然野生昆虫馆和中科院上海昆虫馆,我最喜欢的是大闪蝶,还在昆虫馆制作了蝴蝶标本。
《昆虫记》里讲了很多常见而有趣的昆虫,有艺术家圣甲虫、冷血杀手螳螂、节能先锋萤火虫、歌唱家蟋蟀,还有毛茸茸的松毛虫、恶心的绿蝇、长着长触角的天牛、火爆脾气的蝎子等等。这本书把昆虫们的生存环境、生长过程、生活习性、特殊本领等介绍得很细致,仿佛这些昆虫就在我的眼前。给我很深印象的是狼蛛,虽然它的外表很可怕,但它有一颗慈母心肠。你知道吗?狼蛛不会织网,而是像老虎和狮子一样活捉猎物。别看小小的萤火虫很可爱,它可是肉食动物!它的美味是蜗牛,先麻醉了猎物,它才开始享受。
小时候,舅舅带我抓过知了猴(蝉的幼虫)、粘过知了。看过《昆虫记》以后,我才知道,蝉要在地底下生活四年,它的洞穴像个气象观测站,在地下它们就能探测到外面的天气情况。
这本书描写得很生动,让我了解到原来昆虫世界也这么丰富多彩,就算是同类昆虫也可能“脾气”完全不同。作者观察得很仔细,还通过很多次实验来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而不是想当然地描写。作者让·亨利·法布尔还很虚心,他自己不懂的地方也会毫不隐瞒地告诉我们,比如萤火虫的尾灯有什么作用。
《昆虫记》让我认识了许多昆虫,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开阔了眼界。从作者身上,我还学到了很多优秀的品质,比如仔细观察、精心实验、虚心好学等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以后也会主动去学习、探索和总结,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见识。
读《昆虫记》有感 篇4
《昆虫记》是一部很吸引人的著作,因为这部科学百科同时也带有文学色彩,文中的一字一句,都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同时也展现了昆虫独一无二的个性。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的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法布尔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他的《昆虫记》也让我在读时仿佛自己就是一只在旁观的昆虫。每一只昆虫都有人一样的情感。如:“已经慌了神的蝗虫,完全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一招忘到脑后去了。”
在读《昆虫记》时,我甚至能想象昆虫在活动的画面,眼前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神秘的大自然。蝉在歌唱,蟋蟀再管理家务,蜘蛛再捕获食物……神秘的自然中也有这么有趣的事物,我对大自然的敬意油然而生,它也有心细的一面。
法布尔在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一定遇到很大的困难,但是再大的困难也没有挡住他探索的道路,我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又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细微的观察。
《昆虫记》不仅仅浸溢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某种精神。那种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这就是法布尔精神。在《昆虫记》的引导下,我要继续探索神奇的昆虫世界。
看了《昆虫记》后,这本书使我着迷,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我知道了:凌晨,暗里是怎样脱壳;屎壳螂是如何滚粪球的;蚂蚁是怎样吃蚜虫的分泌物。还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错误的,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儿子养,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
第一次读《昆虫记》,不知怎么的它就吸引了我。这是一部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与死亡的科普书,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虫子们翩然登场,多么奇异、有趣的故事啊!法布尔的《昆虫记》,让我没有梦幻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放大镜、潮湿、星辰,还有虫子气味的存在,仿佛置身于现场一样。被我忽视太久了的昆虫的身影,及它们嚣张的鸣叫,一下子聚拢过来,我屏住呼吸,然后,凭它们穿透了我心灵的幽暗。是法布尔,让我看到了昆虫跟我们人类在生与死,劳动与掠夺等问题是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昆虫记》不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世界,它不同于小说,它们是最基本的事实!是法布尔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独自的,安静的.,几乎与世隔绝的寂寞与艰辛。我仰起了头,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头,像仰望星空一样,来对待昆虫们的存在的奥秘。它使我第一次进入了一个生动的昆虫世界。于是,我接着往下看《昆虫记》。
接着往下看,《昆虫记》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种十分凶残的动物,然而在它刚刚拥有生命的初期,也会牺牲在个头儿最小的蚂蚁的魔爪下。”蜘蛛织网, “即使用了圆规、尺子之类的工具,也没有一个设计家能画出一个比这更规范的网来”,丰富的故事情节使我浮想联翩。看着看着,这些虫子们渐渐地清晰起来,我思考着:如果我们保护环境,不污染环境,这些虫子是不是还会在呢?现在的环境恶化,又是不是在以后还会有呢?我仔细地想着这彼此之间的关系,这一次阅读,《昆虫记》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
当我继续阅读《昆虫记》时,我看到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虫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顾危险捕捉黄蜂,我看到他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反复推敲实验过程与数据,一步一步推断高鼻蜂毒针的作用时间与效果,萤的捕食过程,捕蝇蜂处理猎物的方法,孔雀蛾的远距离联络……一次实验失败了,他收集数据、分析原因,转身又设计下一次。严谨的实验方法,大胆的质疑精神,勤勉的作风。这一次,我感觉到了“科学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内涵。
读《昆虫记》有感 篇5
人类的世界因万物的勃勃生机而绚丽;植物的世界因雨水的细心滋润而绚丽;又有谁可以发现到细小的虫虫的世界也是绚丽的呢?在法国科学家法布尔的笔下,它们的世界比人类、植物乃至其它所有生物的世界都要绚丽!
“虽然一身戎装,有足够搏击的武器,但她们却是一种很有进取心而且勤勉,有节制的安安静静的生物。”这是作者给予椎头螳螂的评价,恰恰这也是作者最欣赏又最愿意赞美的一种类型,这样“进取心而且勤勉”的虫虫的世界难道不绚丽吗?“她使我们想起古老的煤化森林时代生存的居民”这也是本章《椎头螳螂》的'一句话,“古老的煤化森林”是那样的神秘,法布尔在本章中引领我们进入螳螂的世界,领略螳螂的绚丽,同时也是虫虫世界的绚丽。
背景世界也绚丽
文学家因妙笔生花的文采博得读者的赞赏;科学家因苦心孤诣的研究博得人们的欢呼;而作者法布尔的《昆虫记》既语言生动形象又有科学家的细心观察,那这本书是什么?我可以自豪地告诉你:“是一个奇迹!”: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这样的书,更使奇迹;而这些“虫子”的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更是奇迹中奇迹。
法布尔穷其一生研究昆虫,而且真的是“穷”。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想喝口酒,只有自制的酸苹果汁,想施舍乞丐两法郎,袋中却只有两个苏,要想买一本必需的书籍,就得节衣缩食。但是,浓厚的兴趣和倔强的性格并没有向贫穷低头,正像那些在变幻莫测冷酷无情的大自然中顽强生存的昆虫一样,他也在几十年的坚韧不拔中进行着自己的研究。
法布尔的《昆虫记》是一般文学家无法比较的,因为它有着严谨的科学依据。法布尔的《昆虫记》又是一般科学家无法比较的,因为它有着让文学家也拍案叫绝的形象和生动。你还可以说《昆虫记》不是一个奇迹了吗?
精神世界也绚丽
作为科学家的法布尔还在他的文章中,毫不留情地解剖并纠正了曾经广为流传的文学经典中的错误。那是一位鼎鼎大名的作者——拉·封丹,那是一个全世界都津津乐道的寓言——蝉和蚂蚁:夏天来了,蝉在大树上放声歌唱,蚂蚁却在勤劳地工作。冬天来了,蝉一无所有,跑到蚂蚁的家里去讨吃的。蚂蚁却说:“那会儿你唱呀唱,现在你就跳呀跳吧。”
由于这个故事的影响,在无数代人类的心中,蚂蚁就代表了勤劳,蝉就代表了懒惰,果真如此?法布尔用他的科学研究告诉了我们一个完全相反的事实:“夏天,蝉儿在歌唱之余,就用尖细的嘴插在树皮上,打出一眼汁液饱满的井,滋润自己的歌喉。而就在这时,却是成群结队的蚂蚁闻风赶来,分享甜汁,甚至还要使用种种伎俩把蝉赶走。”“冬天,蝉儿在竭尽了自己的歌喉之后,早已长眠于地下,它们的后代也都在地下沉睡,等待着来年像它们的前辈一样快乐地放歌,根本就不会到蚂蚁家里去乞讨。”
文学家的凭空想象令科学家的法布尔难以容忍,不但振振有辞地要为蝉恢复名誉,还在他的《昆虫记》里,洋洋洒洒地翻译了一篇歌颂蝉的诗歌。法布尔是真实的,他研究昆虫,五官无职无薪无奉,不需要去惧怕谁或者迎合谁;法布尔是真诚的,他一贫如洗,把自己的每一点收入,每一点世界,每一点精力,都投在了昆虫的观察和研究上,不图名不图利,但求不违我心,不负此生。
当我们阅读着《昆虫记》里的大千世界时,也不要忘记去体味法布尔求真务实的精神。不管你是从哪方面了解《昆虫记》的,它都是一个绚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