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瓦尔登湖》有感

短文网

2025-09-10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读《瓦尔登湖》有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瓦尔登湖》有感 篇1

很幸运,我买了这本书。

很幸运,我从一堆书中唯读独挑了这一本带到北京。

很幸运,我在别人无聊只能发呆的时候,可以因为这本书而思考我的人生。

关于这本书,我想每个人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要结合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我读来,就像为我迷茫的人生亮了一盏指路灯,在它的指引下,我慢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如在本书的序言中提及的:“他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他自己的合适方式,而不要简单地因袭和模仿他父亲的,或母亲的,或邻居的生活方式。”

刚来大学的时候,我有许多幻想和目标,我想要参加很多社团,我想当班干部,我想努力认真读书,我想每年都拿奖学金,我想出国,我想读研,我想自己可以独立赚钱,我想大家都喜欢我……想要的太多,可现实并不同你所想。我因为自己的欲望而压力倍增。所以开始的日子并不好过。可以说,是这本书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知道,日子可以慢慢的用心过。

利用军训中的休息时间,我在脑海里不停的思考着,我的人生应该怎么过,我不断的提出,也不断的否定。最后我想,我应该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了。

不是金钱上的需求,不是名誉上的虚荣,不是物质上的满足,我想要的再简单不过,就是自由,随心,幸福,无悔的过一生。我不想穿上正装,踩着高跟鞋,跟一群同样的忙碌而又无为的人谈话交易。我不想为了房子,车子,孩子而把自己捆绑在一个狭小的天地。或许我这么说太避世了,现在的社会想要活下去怎么能不违心呢?但是,我却偏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要我的人生因为赋有意义而精彩。

可是,问题又来了,我需要生存,我不能像梭罗一样找到属于我的瓦尔登湖,至少法律上不能。而且我也并不想脱离社会独自生存。所以我不得不思考,到底该如何在这样的世界上活下去。

后来我找到了答案,其实很简单。在我毕业之后,即在我收获了足以养活我自己的本领之后,我会回到我的家乡,我要陪伴那陪伴了我到目前为止一生的亲人,在那里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闲暇时帮家里做做家务,看看书,亲手打制一些工艺品,在种一点小花小草,还有易活的蔬菜,最好再养一只小狗。

当我设想好属于我自己的家园时,我会找一块地,偏远也无所谓,毕竟我想我应该不会有太多储蓄,然后开始慢慢的亲手搭建它。就像理想与现实的对接,只有自己去完成才不会遗憾。我不清楚我的房子可以在什么时候能搭建好,或许30岁,或许40岁,或许50岁,或许老到需要路上的好心人帮我运木头,但我不着急,我并不真的缺它。

当我的周围再无牵挂我和我牵挂的人时,我可以轻松愉悦的背上我的旅行包在还未清醒的早晨中出发,我没有目的地,也没有方向,就那样一直走下去,我不用担心所谓的坏人的觊觎,也不用担心发生什么令人痛苦的意外。因为我没有拥有什么,自然也不必担心会失去什么。我只想好好看看世界,看看这个我所生活过的世界。

当我侥幸的活着转回到我的起点时,我想我可以好好的坐在我的小屋里看看书,品品茶,晒晒太阳。或许一直自我感觉文笔水平停留在小学的我会恬不知耻的记录下我的一生,纵然也许没有人知道那个并不怎么漂亮的小屋里住的老太婆是什么人物。

最后的最后,我必须提到的是,还有一个梦想,它会贯穿我的一生,那就是烘焙,我喜欢烘焙,不是一般的喜欢,我可以不停的揉上好几个小时的面团,我可以等它发酵到凌晨到天亮。所以我的大学里又有了一个目标——转到食院。所以我的人生也因此又丰富多彩了一点。

不管未来如何,我都会保持本心,纵使我明白这样的一生未免自私了些,然而谁又不是自私的呢?所以请原谅我没有那么慈悲的情怀去拯救世上存在的一群可怜的人,原谅我没有去满足一些人对我寄予的希望,原谅我,原谅我选择这样孤独的幸福。

读《瓦尔登湖》有感 篇2

阳光从玻璃窗外偷偷溜进屋内,轻轻地坐在我的枕边。我揉了揉眼,走向那扇窗,用力推开它。新鲜的空气一股脑地从窗外涌进来,我被眼前的景象呆住了。自己竟然置身于一个小山坡下,周围是成片的雪松倒影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湖边一个陌生的身影,一点点地走近······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刺痛着双眼,最终停留在枕边的这本《瓦尔登湖》上,白色的封面反射着微光。

现在回想起整个梦境来,在梦的最后,我问了梭罗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会选择走进瓦尔登湖,过起清心寡欲的隐居生活?”他很平静地望着远方那片与湖水交汇的蓝天,那个恬静中夹带着几分思索的眼神让我至今记忆深刻。“我之所以住进林地,是想要从容地生活,去直面生命的本质。我想要去领悟生命的教诲,免得到临终的时候才幡然醒悟:自己原来没有真正生活过。”他一点点地消失在丛林间,只留给我了这样的回答。

对于这个答案我深思了好久,我开始反问我自己:“我是否真正生活过?”每天早晨醒来,我从没有为缺衣少食而苦恼。反之,下一秒我会很快投入到一天的忙碌生活中去。在忙碌之余,我也会思考如何放松自己:吃一顿好吃的,还是买一样期待已久的物品,又或者是去看一场电影。这一切都让我习以为常,觉得生活本该是这样。

从前,我很认同一个观点。它告诉我,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奋力拼搏,唯有这样到老了才能享受人生。可是书中的一句话,让我对这个观点产生了新的看法。作者在书中这么说:“他们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阴都用来挣钱,就为了可以在迟暮之年,去享受一番这让人质疑的自由。”这就好像是生活中,有两个要去旅行的人,一个决定雇车到达目的地,而另一个则认为最快的旅行方式是步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前者在幸运的情况下,需要工作一天赚够车费,第二天才能到达目的地。但是后者能够马上出发,当天晚上就能达到。人往往就是这样,只有在丧失了青春活力之后,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去旅行的年纪。

其实,我们可以把生活过得很简单,但这也并不代表我们将浮于生命的表面。电影阿甘正传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我不觉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来越宽容,什么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觉得那应该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后,做一个简单的人。”正是守护着着一份简单,使我们可以像梭罗那样,在黑夜里伸手触及最真实的自己。

回顾我们现在的生活,每天置身于钢筋水泥的包裹之中,活在冰冷的躯壳之中。雾霾的时常“光顾”,成了我们进行户外活动的“拦路虎”。记得不久前的新闻上还曾报导了国人购买澳大利亚空气瓶的事件,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如果世界的最后的一篇净土都化为污浊;空中的雨滴落下时不在晶莹剔透;空气中充斥这化工产业的遗留物使人无法呼吸。这时,我们人类又将何去何从?

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忘记了这片土地本来的样貌;忘记了祖先曾在土地上的淳朴生活;忘记了我们正带给它的沉重伤痛······

我们所享受的人生,不应该是钢筋与水泥的碰撞,而是不断地解读人与自然之间无穷的联系。唯有这样,我们才能领悟人生的真谛,续写这一方土地读读故事。

简化生活,深入生命,品味人生······

读《瓦尔登湖》有感 篇3

《瓦尔登湖》中没有叙述什么波澜壮阔、曲折离奇的情节。罗梭用朴实而又富含哲理的语言向我们叙说他在瓦尔登湖的生活故事,书中有许多篇幅是关于动物和植物的观察记录。他在这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观察鸟类、动物、花草和树木的变化。

刚开始读时,这些故事情节让我感觉很枯燥繁复,看了几页我就萌发放弃的念头。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当我静心下来的时候,我再次拿起这本书,去读这神的思想!

他静静的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只有些许吧。

如果你有时间,不妨也读读《瓦尔登湖》这本静静的书,走近那些伟大的心灵,聆听智者睿智的语言,不仅让你提高自我认识,多识大自然鸟兽草木之名,而且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感受,采集到生命的美果,从而获得一种简单、独立、大度和充满信任的生活,不断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

读《瓦尔登湖》有感 篇4

我一开始去读这本书的动机很简单,因为近来诸事杂多而心境浮躁,想找一部刻有能让人心平气和的文字的书籍,随后我就在书架上迅速锁定了《瓦尔登湖》,因为光这个书名就带着平静的气息。

上世纪80年代,徐迟先生最早翻译了此书,并且对此书有:“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之评。诚如厮言,看完这本书,我的笔记本上满满当当摘录了十几页的精彩之处。

如果不是那些带着明显异国色彩的地名,再略过其中对《圣经》的数次引用,当然,还有作者的国籍,我必须会坚信它是一部中国作品。林语堂先生曾如是评价梭伦:“梭罗的人生观,在所有美国作家中,能够说最富中国人的色彩。”看来,这并不是我在想入非非。

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明显的“庄子”的足迹。《瓦尔登湖》中透露出来的自然观与庄子信奉的“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巧妙契合,庄子曾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归一。”梭罗也在《孤寂》一章中讲到:大自然的纯净与恩赐真是难以形容,就像太阳和风雨,夏天和冬季,他们持续不断的给人类送来健康和欢乐,他们甚至还与人类心有灵犀,如果有人因为正当的理由而难过,那么整个自然界都会受到影响,太阳的光芒将会变得黯淡,风儿将会叹息,云朵将会落泪,树叶将会在盛夏时节飘零以表悲痛……”他们二人都认为人与万物是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不可割裂。此外,梭罗与庄子同样厌恶物质享受而倡导享受”真正的生活”。梭罗在《居所和生活的目标》篇中,明确说道:“让我们如大自然般悠然自在地生活一天吧,别因为有坚果外壳或者蚊子翅膀落在铁轨上而翻了车,让我们该起床时就赶紧起床,该休息时就安心休息,坚持安宁,而没有烦扰的心态,身边的人要来就让他来,要去就让他去,让钟声敲响,让孩子哭喊,下决心好好地过一天”,庄子在《逍遥游》里也明确表达出:“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的梦想。此外,二人还都喜欢“孤独”,梭罗在《孤寂》篇中直接说:“我热爱孤独。”庄子也追求,“夫恬淡寂寞虚无无

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显而易见,这两个人都厌恶尘世对自我的打扰,热爱内心的平静。

我用了两个午时看完了这本书,他那波澜不惊的语言在我合上书页之后仍然散发着缕缕清香。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喧哗与躁动”之后,《瓦尔登湖》是一剂不得不服的良药。我就像是做了一场梦,像海子一样,“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像是在一个干净的世界里旅行了一番,归来后,浑身的泥土被荡净,纤尘不染,黯淡的眼珠又被洗刷出了光亮。

也许是因为道家思想对中国人深刻的影响,也许是因为厌恶了越来越浮躁和喧哗的社会,《瓦尔登湖》进入中国以来,一度引起了“瓦尔登湖热”。作家苇岸对其顶礼膜拜,著名作家韩少功甚至在20xx年模仿卢梭在八溪峒过着半隐居的生活,海子读完《瓦尔登湖》还写过一首名为《梭罗这人有脑子》的诗歌……以上所举之例只是对《瓦尔登湖》的良性理解,实际上,现实中不乏对其的恶性理解:有读者把“梭罗”捧成神一样的人物,更有甚者拿此书来贬低中国文学。我在上一段对庄子和梭罗的分析其实就是想要提醒大家,中国文化里的珍宝俯拾即是,经过比较分析我们也不难看出来,梭罗是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的,不管他的思想和某些人相比多么的高尚,他还是局限在自我之中:“我到森林里生活,是因为我想要清醒的生活,抛开各种细枝末节的事情,看看我是否能少走点弯路,一面等到临死才发现自我虚度了一生……”他的“隐”是为了“小我”而隐,而道家尤其是代表人物庄子是看到了宇宙,看到了“道”,看到了“一”的,他们的“隐”,是“大隐”。此外,即使梭罗在书中多次引用儒家语录,他也没有儒家的家国思想,他只是牵强地要去附会自我的意志,或者是因为语言文化差异,梭罗对中国文化没有深刻的认识。比如在书中要表

达敢于挑战生活思想的一段中,梭罗就引用了《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我们都明白孔夫子说的不是那个意思。

我对于读完《瓦尔登湖》之后的一些思考,旨在提醒大家读书时也要坚持着清醒的头脑。如果自我对人生或者社会有了什么疑惑,去中华优秀文化中寻找答案也许会是个极好的选择。“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是更贴合中国人的味道吗?文化能够相互欣赏,“根”却要一向守着,失了根,会没有灵魂,成为孤魂野鬼。我们能够把梭罗当做“偶像”,但不能够把他当做“圣人”。就像人们怎样也想不明白热爱去森林里探险的梭罗怎样会因为旁观森林失火而在康科德镇臭名昭著,最终不得已离开小镇而隐居。直到我看到爱默生先生对他的评价:“在梭罗的天性中有某种好斗性,以至于他常常需要一个谬论去揭露,需要一个错误去嘲笑。当他听到某种观点时,第一个本能的反应就是去驳倒它。”这让我脑海里的梭罗有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他不再单单是一个湖边的垂钓者,他好像也是一个追求“真我”的智者。我不是要夸赞他的旁观行为,而是我宁愿相信其中另有隐情。事事如果挖掘得太深太真了,反而会痛苦不堪。

我每读完一本书都会深深地叹一口气,感叹前人思想的深刻与热烈,读完《瓦尔登湖》我也是如此,它就像是现代的“说不尽的哈姆雷特”一般。归根结底,《瓦尔登湖》还是一部文学作品,不管外界怎样将它的意义无限放大挖深,我还是只想记得住在瓦尔登湖的梭罗,想要高声呐喊:“简单,简单,再简单。”

读《瓦尔登湖》有感 篇5

读这本书,心需是静的。

找一个惬意的午后,伏于案边,焚一炷香,执一杯清茗,洗净了双手慢慢翻开书页,一点点探视那位伟大的思想家——梭罗的内心世界。

瓦尔登湖像是梭罗的一帘幽梦,不知谁能与共。无法转醒,无法企及。清幽的梦境、返璞归真的氛围,像是一首清唱的民谣,不断萦绕心头。

独居于瓦尔登湖畔,两年的风风雨雨,春去秋来,他思考了许多,他经历了许多,他感悟了许多。一个人的生活是寂寞的,但幸好有自然为伴、佐上心中那份坚韧的意志,他从渴望、矛盾,变为失望、落寞,最终再次渴望,复杂的心灵之路,让读者的心也跟着起起伏伏。

他是这样描述生活的:“我愿意深深得扎进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的确,这世上有许多人,紧紧攥着物质的享受,却抛开了精神世界,抛下了简单生活。

名缰利锁,雨剑风刃,不堪重负的人在世俗中一路踟蹰前行,坎坷曲折,身心交瘁,一路走来内心剩下的只是空虚,努力换来的也只有寂寞,而那些选择了简单的人却得到了世俗之人穷尽一生也得不到的快乐和愉悦。

他厌倦了那个时代物欲过剩的风气,于是,他在沉静的湖边写到:“我愿我行我素,不愿涂脂抹粉、招摇过市,我也不愿——我不愿生活在这个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琐细的世纪生活中,宁可或立或坐,沉思着,听任这世纪过去。”

他受够了人们的贪婪、自私和为了牟取暴利而不择手段,于是,他选择了离开,离开那个肮脏的、物欲横流的社会,他寻寻觅觅、走走停停,来到了瓦尔登湖畔,这里静谧、美好,重要的是,没有了疯狂的追名逐利,没有了权力的勾心斗角,有的只是安详,和远离世事的悠然。

他离开了社会,但并没有放弃拯救社会。他执起了笔,将自己在这片田园风光中的所思所想一一记下,他想了很多很多,也写了很多很多。他要用文字唤醒人们被金钱麻痹的心灵,他要让人们睁开双眼看看被工业机器肆意蹂躏的自然,他要让人们重拾那份返璞归真的乐趣。

可无奈的是,时隔多年,这个世界依然没有变成赫胥黎笔下的“美丽新世界”。世俗的正在捕获每一个苦苦坚守宁静内心的幸存者。名利、物欲像贪婪的稗草疯长,挤兑着内心留给纯净的空间。车水马龙的喧嚣,觥筹交错 迷离。这个世界的样子,何其可恶!

当你在城市的钢筋丛林迷失了方向,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觉得力不从心,不如放慢脚步,读读《瓦尔登湖》,静静聆听生活的节奏。

只愿在不断流淌的长河中,尽管洪流碾过,巨山平偃而下,我却仍然能听到“过真正的生活”抑或更响亮、更不同于他的啼鸣!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