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设计

短文网

2025-09-11教案

短文网整理的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23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本文两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作者详写第一个阶段,力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然后简略地写后两个阶段,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曲解作者在本文想强调的“后天受教育重要”的观点,不要把“主观努力”与之混同。

【学情分析】

铁二中属于重点中学,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好,预习作业会完成的比较顺畅,他们能够查阅大量资料解决一些相关问题,能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能够配合老师积极发言,但发言的内容有不定性。

【教育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感情、语气,提高对文言文的朗读、理解、赏析能力。

2、过程和方法:

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刚才在课下就有几个同学聊方仲永的故事,甚至还聊到了现代版的方仲永,看来大家不但熟悉了课文,而且还查阅了不少资料,也挺有自己看法的。那我们就来展示一下预习的成果吧。

二、作者介绍

(学生用幻灯展示预习查资料的成果,但注意其表述,要有具体的要求)

(出示幻灯一)王安石,文学家和政治家,文章写得十分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十岁中进士,曾积极推行变法,后新法被废,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在此可以让学生集体背诵王安石的《京口瓜洲》,来激发其了解作者、学习本文的热情)

三、朗读课文

(给予必要的指导,如字音、停顿、节奏、感情等)

1、易读错的字。

2、停顿节奏。(举学生疑惑的典型例句)

3、感情语气。

归纳朗读应该注意的点,要求同学们根据这些点,在下面各自朗读一遍,然后集体颂读。

(出示幻灯三)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找准停顿

拿准语调

读出语气

四、积累实词

同学们分组讨论,目的是解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字词句等问题,疏通文意,准备复述。

对分析实词的方法进行如下归纳:

(出示幻灯四)实词分析注意:词性改变看语境

一词多义要比较

五、复述分析

(评析复述的过程,即分析教材的过程,即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的过程)

1、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由一个天才沦为一个庸才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剧,那么,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3、请同学们用两个句子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⑴ 本文叙述了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告诉人们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⑵ 本文以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事例,阐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六、深化理解

针对方仲永的悲剧,体会作者的意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出示幻灯五)

方仲永──天才──不受教育──平凡人

其他人──普通──不受教育──平凡人

七、小结本课

(不必面面俱到,突出主题则可)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理解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对照课文的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为学生,我们常常为一个问题苦恼,那就是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那样拿第一,考满分。于是有人责怪自己天资不够。人的成才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王安石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读了课文你又有怎样的想法呢?

(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2、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要求模仿范读时的语调、语速来朗读。

3、圈画出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子,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然后说一说。

4、教师准备的重点字词:

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仲永生五年:生,长到。年,岁。

自为其名:题写。

其纹理皆有可观者:值得欣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对此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请求仲永作诗。

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然,这样。

余闻之也久:句中助词,表提示,无实义。

从先人还家:已经去世的。

还自扬州:即“自扬州还”。

复到舅舅家问焉:此(指仲永之事)。

贤于材人远矣:于,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受,同“授”。于,被。

卒之为众人:最终。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夫,那些。固,原本。

(以上为第一课时主要教学活动)

三、理解课文

1、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写了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

2、追问: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表现在哪儿?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明确:幼年天资过人──“啼”、“忽”、“即”、“立”。

不成才原因──其父“不使学”。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作者的话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四、迁移拓展

1、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

(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有关资料,进行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讨论之后,教师要将讨论内容进行归纳集中,使学生有一个正确认识。并据讨论情况予以评价。

2、同学们感受了方仲永的故事。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呢?(三选一)

⑴仲永啊,我想对你说

⑵方父啊,我想对你说

⑶(假如你是方仲永,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呢?)各位啊,我想对你们说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3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

了解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能力;

引导分析人物最终变成常人的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意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最终变成常人的原因以及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三段九环节教学法、整体感知法、自主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预设:

一、准备阶段

1、 身心准备。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为话题,展开交流讨论。

2、 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3、 知识准备。

二、导学阶段

(一) 自读文章、整体感知。

1、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重点字音提示(ppt2):隶、邑、扳、谒、泯然

3、师生交流

4、齐读

(二)、默读文章、自主翻译。

1、要求:默读文章 1-2自然段、结合课文注释、自主翻译。

2、师生交流(教师翻译第一段,故意翻译错误几个古今异义词,学生纠错)

3、重点字义提示(ppt3):隶、尝、异、自是、立就、文理、环谒

(三) 、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 仲永的变化历经几个阶段?从那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2、“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 师生交流、双边对话、板书。

三、应用评价阶段

1、 你从仲永的变化得到什么启示?有什么看法?

(完善板书,完成情感目标)

2、 拓展延伸:评价学生的看法;引入教师的'看法;延伸名人的诗文。

叹仲永

仲永平庸因自我,父图其利再销磨。

当年神采引风波,如今思绪无奈何。

观古知今恒心变,读书养志毅力多。

人生哪来轻易事?唯勤唯实永拼搏。-20xx.4.27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 作业布置:

预习文章第三段,看看作者王安石的看法。

课下搜集“江郎才尽”的故事,对比阅读。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伤 仲 永

第一步

神童-----凡人------众人

个人 家庭

说明:以“天字”为雏形,引出线索、阶段、原因(天,本义人的智慧、天资)

伤 仲 永

神童 凡人 众人

荒废 利益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4

〖创意说明〗

文言文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较有吸引力的,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详尽的书下注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教学步骤〗

一、对照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大致内容

对照书下注释,自己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字词理解疑难,自行解决。

用自己认为科学的方法,整理、积累相关字词知识。然后交流,根据积累内容的价值、形式、全面与否和书写进行评比。

在这一过程中落实:

字音:隶 邑 乞 扳 谒 称 泯 耶

词意:隶 邑 乞 扳 谒 称 泯 耶 为意 未尝 自为其名 收族 立就 文理 自是 通悟 受 贤 彼其

词类活用:伤仲永 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

一词多意:于 之 其

二、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1、要求不读破句。自己读,听同学读,校正不正确的朗读,调整理解偏差。

结合课后练习二,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还可让学生揣摩停顿规则。

2、要求读出层次。先理性认识课文中的大小层次,标记后再读,养成把理解渗透于朗读中的习惯,以期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这一环节中贯彻对课文结构的理解:全文借事说理,一、二两段叙述方仲永的故事,第三段说后天教育对成才极为重要之理;从叙事部分看,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幼年天资过人,禀赋极高,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二十岁时才思衰竭,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也有层次之分:从写仲永幼时才能之“奇”的第一段来看,还有层次──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二至五句写他忽有赋诗才能,六、七两句写成名后的状况。本环节实际上是要学生既能整体把握课文,又能从细微处思考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

3、要求读出感情:

学生自己读,表演读,要能读出作者的惊喜、愤慨、惋惜、哀伤、告诫之情。

三、熟读课文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探究

读课文,说说自己在理解中遇到的疑难,小组讨论解决,然后把你们认为有普遍意义的思考和解答提出来,全班共同探究。

课文理解难点:

1、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吗?

作者力图写真,人物有名有姓,哪里人氏、身份家世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仲永如何神奇也有明明白白的细节描写,还有“父异焉”“邑人奇之”的确证,另外叙事所用见闻录的方式,使仲永成为“我”生活视野里的一个真真切切的人,叫人不得不信。

现在我们争论故事的真假已无多大意义,仲永现象不乏其例,作者意在用仲永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本文为什么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这样安排更见作者匠心,能更好地表现文章主旨。把仲永的天赋之高渲染得越浓,其才能泯灭引起的哀伤之意才会越深,作者的痛切之感、肺腑之情就会更有感染力。

3、“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⑴ 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

⑵ “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

⑶ “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

4、作者为何只追究仲永父亲的责任而不写仲永自身的失职?

作者把方仲永放在值得哀怜的位置上,重点表现对他的同情惋惜,强调其父“不使学”是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且后文所说“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侧重点不同。

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谒:谒:扳: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四、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七、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八、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叙述经历

天资聪慧

忽啼求即书持立就

(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促然众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学习内容解析

一、文学常识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二、文言词汇

1、读音

隶(lì)扳(pān)谒(yè)邑(yì)矣(yǐ)泯(mǐ)

称(chèn)卒(zú)焉(yān)耶(yé)

2、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也利:名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

3、重点词语

①世隶耕隶:属于

②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③并自为其名为:题上

④指物作诗立就就:完成

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⑥或以钱币求之或:有的

⑦环谒于邑人环谒:四处拜访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⑨泯然众人矣泯然:完全

⑩受之于天受:承受

⑾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

⑿得为众人而已耶得:能够

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

①忽啼求之:代书具。

②借旁近与之:仲永。

③余闻之也久:这件事。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⑤卒之为众人:助词,无意义。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向。

②于舅家见之:在。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

④受于人者不至:从。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己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诗

④稍稍宾客其父:他的

⑤父利其然也:这种

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明确: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明确: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人。

6.“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过渡。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明确: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8、赏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感悟本文笔墨凝练、言简意赅的效果。

明确: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掌握它们的音、形、义;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3、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掌握课文结构;

4、思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讲明的道理。

能力目标:

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让学生明白成才与后天努力学习之间的关系,培养勤奋好学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背诵这篇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讲明的道理。

三、教学方法:

朗读——理解——讨论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多媒体课件展示《古希腊演说家得摩斯梯尼的故事》,引出课题。

2、出示课题,明确课题中的“伤”的含义,“伤”——“为……哀伤”或“感伤、叹惜”

3、课件展示:走近王安石(作者简介)

4、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5、课件展示重要字词,让学生认读,并抄写。

6、课件展示几个重点句子的节奏划分,老师强调并让学生反复读。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把握句读,整体感知内容。

7、检查朗读情况,纠错、评价,再分组读、齐读课文。

8、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无标点),分组抽学生代表来读,小组之间互相评判。

9、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口译课文,遇到译不通的地方,可以请同学帮助,也可以请老师帮助。之后老师检查最后一段的翻译情况。

10、课件展示练习题,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

11、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几个问题,理清本文的结构:

(1)依据表达方式,如何把课文分成两大部分?

(2)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的.议论说明了什么道理?

以上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在回答的同时,课件分步展示如下内容:

仲永变化的——(生五年)指物作诗立就

第一个阶段

叙仲永变化的——(十二三)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二个阶段

仲永变化的——(又七年)泯然众人

第三个阶段

议: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

才的重要作用。

12、议一议,说一说:

(1)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2)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或古人勤学的故事。

13、课件展示几句名人名言和古人勤学故事举例。

14、作业:熟背课文。

15、结束这节课。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

知识: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

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多媒体电脑、投影。

教学准备阶段: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一个庸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板书课题)

出示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前学过他的诗,谁能背诵一首)

文题含义:伤:哀伤,叹惜。为仲永的遭遇而感伤、惋惜。王安石为什么要对方仲永哀伤、叹惜呢?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课文自然就会明白。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看一分钟)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三、初读课文

(一)出示初读要求:(三分钟后比比谁读得熟读得好)

1、 根据注释,读准字音。

2、 注意读准句中的停顿。

3、 反复朗读,把课文读熟练。

(二)指名读,根据情况板书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隶: 谒: 扳: 称: 泯:

四、二读课文,译讲课文。

(一)出示自学指导(一)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八分钟后分小组比赛试译课文。

提示:1、人名、地名、年号等专用名词,不用翻译。

2、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适当调整语序。

3、把省略的内容补译出来,使译文通顺准确。

(难理解的字词、句子可请教小组的其他同学,小组解决不了,可以记下来全班讨论)

(二)学生自由译讲课文,讨论难理解的词句,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投影出示课下注释没有的重点字词。

〔参考〕1.“借旁近与之”:给

2.“即书诗四句”:动词,写

3.“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4.“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5.“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6.“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7.“贤于材人远矣”:比

8.“卒之为众人”:最终

9.“如此其贤也”:好

10.“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①现在 ②本来

C、重点句子翻译

还自扬州:〔自扬州还,从扬州回来。〕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吧?〕

(三)提出难以翻译的`字词或句子讨论。

(四)小组展示翻译,一组推荐一人译讲一段,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评价。教师根据情况就翻译不准确的句子进行点拨。

五、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 出示自学指导(二)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1、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组讨论交流,三分钟后回答

(二) 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视。

(三) 讨论上述问题。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

3、你从作者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所以一定要珍惜大好的时机,努力学习。

六、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七、当堂训练。

(一)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父异焉 未尝识书具

邑人奇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稍稍宾客其父 不能称前时之闻

父利其然也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环谒于邑人 或以钱币乞之

于舅家见之 借旁近与之

贤于材人远矣 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二)翻译重点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其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

(三)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1、可选择不同的角度(方仲永、方父、邑人)

2、自由准备两分钟。

3、语言要简练、声音要洪亮。

八、小结

出示〔“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那些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记住“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请同学们牢记这句话,并以此自勉。

九、布置作业 。

把自己的发言整理成300字左右的文章,写到摘记本上。

板书设计 :

伤仲永

王安石

幼年:忽 即 立

少年:不能称 不使学 受于人者不至

青年:泯然众人 〔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9

附件:

《伤仲永》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单位:山东省临朐县城关街道北苑中学

姓名:郭全莉

《伤仲永》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生

2、学科:语文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王安石这个人物。

2)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3)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教学课题】

本课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篇课文,这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言文,,学习本课需要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及用法,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文中的故事

3)懂得后天接受教育及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

《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的文章,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掌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由方仲永的故事引发议论,说明“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2、课文解读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的成长故事;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

【学情分析】

作为初一学生来讲,学习古文还是比较吃力的,因为他们接触的古文篇目不多,

对古文仅仅有点初步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仔细引导学生,在认真领悟课文意思的基础上做主题等方面的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及用法,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文中的故事。

3、通过朗读课文,领悟蕴涵道理,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人才毁灭所做的挽歌,体味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的摧残。

2、懂得后天接受教育及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思路】激情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世说新语》中的《陈太丘与友期》。你们还记得那个故事中的的陈元方吗?他有哪些特点?(同学们会说,他聪明、机敏,然而当时只有七岁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难点:

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具准备】

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诵读品味、谈话启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

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

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1.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生问生答、师生对话)

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4.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个的方仲永呢?

5.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学生小组分析,教师明确:

(1)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2)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

(3)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仲永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三、巩固训练,交流感悟

1.朗读全文,深入感悟。

2.学生交流自己读文所感。

四、小结

先天与后天有什么关系?一句话总结本课:“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板书设计】

方仲永王安石

一、作者介绍:王安石

二、解题:“伤”悲伤,文中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三、本文重点字词翻译。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分析: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伤仲永》第一单元中的第5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新课程标准对这类文体的要求是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记诵积累文言文知识。欣赏文学作品,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针对新课标,本课的教学应侧重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进行情感体验,并掌握积累文言知识。结合课标、课本、学生,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并积累文言词汇。

2、领会后天教育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翻译、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并积累文言词汇。

课前准备:

1、预习

学生查相关资料,读课文,找出生字、生词,注音,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翻译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教学

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有一定困难,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掌握本课学习要点,归纳文言文学习方法,积累文言知识。教学中,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

3、本堂课的教学设计

采用板块教学模式,设置教学环节,突出整体感知、理解课文、体验反思三个板块。按照“读一读 想一想 看一看 议一议 说一说 评一评”的思路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注重课堂教学效果的落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伤仲永》。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

首先,我想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2、检查字音:

邑人奇之:yì 日扳仲永:pān 环谒于邑人:yè

称前时之闻:chèn 泯然众人矣:mǐn 得为众人而已耶:yé

3、出示学习目标:

①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掌握文言词汇。

②领会后天教育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找学生读,全班默记)

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2、自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②把握节奏,注入感情。

(学生放开声音自读)

男生第一段,女生第二段,齐读第三段。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

3、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全班再次齐读,进一步培养语感。

出示问题: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人归纳,其他人补充。

教师小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朗读,我们进一步培养语感,感知课文。

三、理解课文(研读赏析):

师:但要把课文读透,深刻理解文意,我们还需要将简洁、典雅的文言文翻译成直白流畅的'现代汉语。

(一)疏通文意

1、分段翻译课文,由老师带领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

出示本段学习重点:

第一段:

结合注释,翻译本段。

注意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一词多义:

之:①忽啼求之:代词,它,指书具。

②借旁近与之:代词,他,指仲永。

③传一乡秀才观之: 代词,代诗

④邑人奇之: 代词,代仲永

其:①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这,这首。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诗的。

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形容词作动词,以…为奇。

②宾客其父:名词作动词,把…当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③利其然:名词作动词,以…为利。

2、学生合作探究,翻译第2自然段

①出示学习重点:

第二段:

省略句

古文语言简洁,常常省略句子中的成分。

例:即书诗四句:(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

翻译句子:从先人还家:(我)随先父回到家乡

十二、三矣:(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②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两名学生一读一译。可找多组学生。评价,指导。

3、学生合作探究,翻译第3自然段

第三段:

结合注释,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解决疑难。

学生提出学习重点:(翻译,课文理解,一词多义)

注意:

①课文较难,指导多读。

②两名学生一读一译。评价:学生评,教师评

4、小结:现阶段翻译课文,要求大家以直译为主,翻译时要注意文言文特有的语言现象,边翻译边总结,积累掌握文言词汇。

(二)研读课文

再次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四、体验反思:

师:请同学们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发言)

五、课堂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同作者一样,都为方仲永感到深深的惋惜。一个人要成才,天资聪慧固然重要,后天的教育和个人的勤奋更加重要。希望大家从中受到启发,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三。

2、归纳整理文言词汇。

3、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附板书: 5、伤仲永

王安石

五岁 十二、三矣 又七年

(泯然众人:不使学 后天教育的重要)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辅助】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例1: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12岁从初中跳到美国大学一年级,15岁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由于没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终英年早逝。

例2: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会了400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大学生。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

例3: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念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然而,他却中途肆业回家。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无法一个人去面对社会。

看着神童们的这些悲剧,我不禁想问自己,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的悲剧,到底这悲剧带给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① 仲永/生五年 ②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 传/一乡秀才/观之 ⑥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⑦ 余闻之也/久 ⑧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三、作者作品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 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题目“伤仲永”的“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问: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由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① “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②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③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④“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⑤ “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① “养父母”养:赡养。 ② “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④ 邑人:同县的人

⑤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 “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⑨ “且为众人”且:尚且。 ⑩ “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四)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五)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五、教师小结: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六、布置作业:诵读全文。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13

一、导入

1、导语

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告诉了我们勤奋学习对于成材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一些人并未懂得这个道理,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人,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

2、作者作品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集》。

3、题解

伤:哀伤、叹息,表达作者对仲永的哀伤、叹息之情。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需要注意的字音有:攀、谒、称、泯、卒。

2、大声自译课文,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1)难以理解的字词有:

(2)难以理解的句子有:

3、处理完难以理解的字词句之后,再读课文,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为我们复述这个故事。

在金溪有一个贫民叫方仲永,他家世世代代都是耕田的。仲永的命运本来可以改变,因为他小时候很聪明,五岁时就能作诗,如果他的父亲能够好好培养他,那他将来肯定能有一番作为,可惜他的父亲经不住利益的诱惑,不让他读书,整天带着他四处拜访、炫耀,过了几年,仲永的才能大不如前了,又过了几年,仲永最终沦为了一个平庸的人。

4、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三个

(1)“仲永生五年,指物作诗立就”,天资过人。

(2)才能衰退。

(3)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5、方仲永由天资过人,最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1)父利其然。。。不使学。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

(2)、王安石说: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

6、王安石在最后一段的议论说明了什么道理?

强调了后天勤奋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先天再聪明,后天不勤奋学习是没有用的。

三、迁移拓展

1、平时积累了哪些关于勤奋的名言警句。

勤出智慧,勤能补拙。

一勤天下无难事。

爱迪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

2、知道哪些通过勤奋成材的事例。

(1)马克思,辛苦40年写成《资本论》。

(2)司马迁,足遍天下,写成《史记》

(3)歌德,耗时58年,著有《浮士德》

(4)贝多芬,勤学苦练,成为了音乐家。

(5)海伦凯勒,不懈努力,成为了文学家。

(6)霍金,克服了身体的残障。成为了科学家。

四、总结

同学们,我们能不能联系自身实际想想呢?我们都不笨,但为何有的同学成绩好,有的却不够理想呢?应该是我们的努力还不够吧!古人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通过我们的勤奋努力,我们会成功的。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2、过程和方法目标: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2、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教学难点:

体会揣摩语言的简洁、洗炼。把握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教学资源:

远程教育资源ppt课件媒体播放机

教学课时:

二课时

写作链接:

(一)扩写(二)读后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读

1、名言导入: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2、作者及课文题目: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1

历遭遇而感伤。

二、初读并感知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2、译一译:

①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

a、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隶:谒:谒:扳:称:b、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词

c、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3、议一议:

⑴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⑵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⑶辩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a、天资聪慧是成长的关键b、后天教育是成长的关键(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金溪民方仲永”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②语段阅读: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a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以议论为主。 b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c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③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见""闻"交织,详略有序,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讨论明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了。

④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如何体会。

可从两方面体会:

a、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其中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b、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3、模仿表演:模仿仲永及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情节。

四、拓展运用,写作链接

链接一

为了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力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之后完成本写作练习。

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注:不要把文段翻译当成扩写)

链接二

通过学习本文,你肯定会有许多收获,同时也会有许多话先说,那么,请你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练笔,自己确定写作的角度和观点畅谈感受与启示。

(注: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提示

(1)你可以评价仲永的父亲。

(2)可对仲永最后结局评价。

(3)可发表你的感想。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叙事仲永:天资聪慧忽啼求即书持立就

不能称才能丧尽:泯然众人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教学反思: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理解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对照课文的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为学生,我们常常为一个问题苦恼,那就是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那样拿第一,考满分。于是有人责怪自己天资不够。人的成才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王安石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读了课文你又有怎样的想法呢?

(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2、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要求模仿范读时的语调、语速来朗读。

3、圈画出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子,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然后说一说。

4、教师准备的重点字词:

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仲永生五年:生,长到。年,岁。

自为其名:题写。

其纹理皆有可观者:值得欣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对此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请求仲永作诗。

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然,这样。

余闻之也久:句中助词,表提示,无实义。

从先人还家:已经去世的。

还自扬州:即“自扬州还”。

复到舅舅家问焉:此(指仲永之事)。

贤于材人远矣:于,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受,同“授”。于,被。

卒之为众人:最终。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夫,那些。固,原本。

(以上为第一课时主要教学活动)

三、理解课文

1、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写了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

2、追问: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表现在哪儿?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明确:幼年天资过人──“啼”、“忽”、“即”、“立”。

不成才原因──其父“不使学”。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作者的话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四、迁移拓展

1、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

(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有关资料,进行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讨论之后,教师要将讨论内容进行归纳集中,使学生有一个正确认识。并据讨论情况予以评价。

2、同学们感受了方仲永的故事。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呢?(三选一)

⑴仲永啊,我想对你说

⑵方父啊,我想对你说

⑶(假如你是方仲永,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呢?)各位啊,我想对你们说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4.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l)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翻译全文。

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三.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良传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请学生翻译课文。(可一人一句,要讲清重点词语)

补充课文注释:

“世隶耕”隶:属于。

“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父异焉”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即书诗四句”书:动词,写。

“并自为其名”自:自己。为:动词,题上。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从。是:这。就:完成。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或以钱币丐之”或: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利:动员的以动用法,以……为利。然:这样。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贤手材人远矣”贤:比……好,优秀。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且为众人”且:况且。

“固众人”固:本来。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3.提问:访归纳文章的投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写方仲永才华初露时的情形。

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终于成为普通人。

第三段:议论虽有先天的聪明,但后天的学习更重要。

4.提问:文章第一段介绍方仲永的家世和“生五年未尝识书具”的

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衬托方仲永非凡的天资。一个没有家学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见其大资非凡。也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学”的原因。

5.提问: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有两层,试归纳层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写仲永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

6提问: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最终成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么?讨论并归纳:原因是其父负其利不使学。

7.提问:第三段议论写作者的观点。清简要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8.提问:请把本文与《孙权劝学》相比较,说说你的人才观。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而像目蒙这样大字不识几个的武将,通过学习,也具有了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四、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仰后场,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婉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解释了列加点的丰。

A世隶耕()

B.未尝识书具()

C.即书诗四句()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E.或以钱币乞之()()

F从先人还家()

G贤于材人远矣()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A忽啼求之()B.借旁近与之()

C.邑人奇之()D.或以钱币丐之()

(三)翻译下列文有句子。

1.稍稍宾客其父。

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附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看了。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章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的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多多家里见到他,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完全同平常人一样了。”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17

《伤仲永》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一、教学分析

《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从独特的角度,表现了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大意义,读来令人深思。作者先讲述了方仲永有一个“奇才”转变为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奇才”的哀伤、惋惜之情。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初一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学习、积累,虽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但是文言阅读能力还是其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教学本文,除了让学生理解其思想内容以外,主要还是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由于受学校教育资源的限制,教学时我们选择多媒体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宾客、环谒、泯然”

等。

2、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写法。 三、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知识;

2、理解方仲永有一个“奇才”而“泯然众人”的原因。 四、教学难点

了解借事说理的写作技巧。 五、教学过程 (一) 教学流程图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导入新课

奥地利著名音乐家莫扎特,3岁时就能在钢琴上演奏他听过的`乐曲,4岁便能作曲,6岁开始环球演出,甚至被邀请到王宫里演出,一生作曲无数。被誉为“音乐神童”。今天我们也来读一个有关音乐神童的故事——《伤仲永》。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逝世后追谥号“文”,世人称其为王文公。晚年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多媒体展示) 2、榜样示范,记字音

a、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准字音。(屏幕展示)

邑yì人扳pān 环谒yè称chèn泯mǐn然 还huán自扬州

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人声鼎沸,读课文

a、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指导学生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屏幕出示)

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余闻之也∕久 贤于材人∕远矣 b、学生互相练习朗读。 c、全班学生齐读。 d、无标点朗读。 4、齐心协力,译课文

a、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以及课下注释,自学疏通文意,并标记文中的字词

句障碍。

b、小组交流自学成果,并讨论文中的疑难问题。 c、教师点拨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

对于课文中特殊用法的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牵,引) 父异焉(认为…奇怪) 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5、七嘴八舌,明事理

学生朗读课文,讨论思考:

a、方仲永这个“旷世奇才”,“奇”在什么地方?

b、“神通”方仲永最终竟“泯然众人”,究竟是谁的错?王安石对这件事是什么看法?(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四人小组讨论后,共同明确:

a、“奇”在——“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b、方父错在贪图小利,愚昧无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邑人错在过分的吹捧仲永; 仲永错在毫无主见,随波逐流; 方母错在对方父的做法不加以劝诫、制止

……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c、学生自由畅谈,只要学生明确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即可。

6、各抒己见,表观点

教师提问:本文借事说理,以仲永为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课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由方仲永想到的”为题,即兴说话,角度自定,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思路清楚,语言简练。(提示:可说说方仲永的故事对家长、学生、老师等人的不同意义。)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18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阅读、释义、翻译文章。

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后天教育的主要性。

4.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掌握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1、文言文八步教学法。初读课文,正音正字;复读课文,读清句读;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评读课文,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美点,体味其妙处;背读课文,延读原文,深化课堂所学知识,拓展视野。

2、翻译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3、竞赛法。适合年龄特点,在竞赛中激发他们的赶超意识。

教具准备

电子白板、示范朗读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讲明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这些话语讲都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

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板书课

题,出示教学目标)

二、作者链接

电子白板出示:(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

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

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

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

家和宋六家)

(3)解题:本文是一篇随笔。

白板显示: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师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哀怜、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三、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动画范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a.划出生字词。b.注意句子的

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2.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电子白板显示:隶(lì)扳(pān)谒(yè)泯(mǐn)称(chèn)卒、、、、、、

(zú)

4.请一名学生认读并领读。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白板显示: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四、合作探究,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把学生分为三大组,展开小组擂台赛,共分3轮竞答:第一轮翻译课文,

第二轮文言知识大评比。每一轮比赛底分均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扣

完即止。

第一轮:翻译课文

每组每次选一名代表,口头翻译课文。第一段由第一小组选代表翻译,本组

成员补充,第二小组成员质疑、评价。第2段由第二小组选代表翻译,本组成员

补充,第一小组成员质疑、评价。第三段再由第三小组代表翻译,依次类推。

第二轮:文言知识大评比

白板显示:

(1)解释加粗的字。

①世隶耕②未尝识书具

③并自为其名④指物作诗立就

⑤稍稍宾客其父⑥或以钱币求之

⑦环谒于邑人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⑨泯然众人矣⑩受之于天

贤于材人远矣得为众人而已耶

(2)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伤仲永父异焉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得为众人而已耶?

每一道测试题的单数题由单数小组代表完成,双数题由双数小组代表完成。

如有困难,交由下一小组完成。最后教师点拨。

明确:(1)①属于②曾经③题上④完成⑤渐渐⑥有的(人)⑦

四处拜访⑧相当⑨完全⑩承受胜过能够

(2)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把??当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利:认为??有利

伤:为??哀伤

异:对??感到惊异(诧异)

(3)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五、品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教师设计相关题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白板显示: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依据。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4)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请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谈谈感受。

(5)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辩题:

a.正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b.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通过辩论明确

a.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b.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辩论中抓住辩题中心,凭据论证,以理服人。表达要条理

清楚。

评价:

a.评价方式:全班学生评价、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b.评价内容:内容是否充实得体,指出优缺点。

各小组思考、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

明确:(1)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童年时期)仲永才思

敏捷,天赋极高。“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阶段:(少年时期)仲永才思衰退,大不如前。“??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青年时期)仲永才思平庸,与众无异。“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4)我们国家、社会和家庭都应重视青少年的教育。也就是说,

一个人不论天资如何,都应接受相应的教育。否则,天分再高,不接受教育,最终也只能是“泯然众人矣。”他父亲不让他学习带来的后果,仲永反省后,将父亲告上法庭。仲永的父亲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法》仲永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来保护自己的权利

(5)学习完此文,我们同作者一样,都对方仲永感到十分惋惜。通过课堂

辩论,大家都明确了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天资聪慧对成才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关键;天生愚拙,可以从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同样也能成才。我们注意到,本文章强调的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虽然与个人的主观努力是两个问题,但我们也应当从中受到启发,在成长的道路上,通过接受严格的教育和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己早日成才。

六、学生齐读课文两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教师小结

仲永的悲剧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护,天才需要勤奋。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并背诵。

3.课外收集被人誉称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妙。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19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4.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l)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翻译全文。

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三.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良传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请学生翻译课文。(可一人一句,要讲清重点词语)

补充课文注释:

“世隶耕”隶:属于。

“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父异焉”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即书诗四句”书:动词,写。

“并自为其名”自:自己。为:动词,题上。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从。是:这。就:完成。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或以钱币丐之”或: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利:动员的以动用法,以……为利。然:这样。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贤手材人远矣”贤:比……好,优秀。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且为众人”且:况且。

“固众人”固:本来。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3.提问:访归纳文章的投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写方仲永才华初露时的情形。

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终于成为普通人。

第三段:议论虽有先天的聪明,但后天的学习更重要。

4.提问:文章第一段介绍方仲永的家世和“生五年未尝识书具”的

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衬托方仲永非凡的天资。一个没有家学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见其大资非凡。也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学”的原因。

5.提问: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有两层,试归纳层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写仲永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

第二层:写其父贪利而“不使学”的错误作法。

6提问: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最终成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么?讨论并归纳:原因是其父负其利不使学。

7.提问:第三段议论写作者的观点。清简要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8.提问:请把本文与《孙权劝学》相比较,说说你的人才观。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而像目蒙这样大字不识几个的武将,通过学习,也具有了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四、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仰后场,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婉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解释了列加点的丰。

A世隶耕()

B.未尝识书具()

C.即书诗四句()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E.或以钱币乞之()()

F从先人还家()

G贤于材人远矣()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A忽啼求之()B.借旁近与之()

C.邑人奇之()D.或以钱币丐之()

(三)翻译下列文有句子。

1.稍稍宾客其父。

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附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看了。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章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的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多多家里见到他,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完全同平常人一样了。”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20

一、教学设想

(一)教学理念

成长,一个永远美丽,说不尽的话题。每个人都从成长中走来,以烦恼为伴,以欢乐为伴。《伤仲永》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学习本文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了解方仲永的成长足迹,正确对待自己成长中的苦与乐。在教学中,应当以“读”为课堂学习的主要活动方式,以“方仲永”成长经历为红线,设疑而读,设疑而进,让学生真正以读的方式融入到故事中。将课堂内的课文学习分成“引出课文,诵读课文,译读课文,品读课文,比读课文”几个环节,在每一个环节充实具体的学习内容与学生活动。

(二)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注意节奏,培养能力。

2、理清脉络,了解写法,明白道理。

3、感悟文意,认识教育,热爱学习。

二、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文

天才是什么?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古往今来,天资再好的人,也要经过刻苦学习才能成材。如果仰仗自己的聪明,而不去勤奋读书,只能一事无成。

俗话说“先天不足后天补”,也就是说在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如果先天条件好,天资聪慧,后天得不到正确的教育,那结果又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学习柳宗元的《伤仲永》。(板书课题)

(二)诵读课文

先放录音,让学生听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给生字词注音。接着,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师利用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把生字词写在黑板上,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日扳pān仲永环谒yè于邑人不能称chèn前时之闻泯mǐn然众人矣

2、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三)译读课文

①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③。解难释疑,重点翻译文章第三段

交流后明确: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四)品读课文

(找出文中你认为最值得玩味的词、句并进行品析)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多媒体出示相关题目:

1、方仲永的才能发展分为那几个阶段?朗读这些文句(教师作适当的提示)。

2、用自己的话说说: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4、叙事有详有略,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明确:可分两部分,先叙事,后说理,由事入理。两部分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议论、说理。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5、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倾听学生的发言,巧妙收束全文。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五)比读课文

教师提供课外文言文语段,学生当堂阅读,并尝试完成文后题目。(多媒体显示):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⑤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 ②笈:书箱。 ③庵:茅草小屋。 ④荆:这里指荆的枝条。 ⑤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负笈从师,不惧险阻(背着)

(2)或依林木之下(有时)

(3)门徒悦其勤学(敬佩)

(4)常以净衣易之(交换)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人喜欢学习,虽然死了但是精神还存在;(如果)不学习,虽然活着,(我们)叫他没有灵魂的空壳。(行尸走肉:比喻不动脑筋、无所作为、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

3、谈谈你从中受到启发。

人要有所作为,必须趁年轻多学习,等等。

(六)、布置作业

1、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2、写一篇“由方仲永想到的”读后感。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2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内容】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先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教学本文,除让学生熟练地翻译课文外,还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方仲永变化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讲述一些被人认为笨或不聪明的人经过不懈努力而终于取得成就的故事导入新课。

(也可让学生讲述)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⑴ 划出生字词。

⑵ 注意句子的`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第二遍,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粗字的注音:

扳(pān) 环谒(yè) 称(chèn) 泯(mǐn)

三、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

(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2、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最后强调本文重点文言词语:

⑴ 未尝识书具(曾经)

⑵ 即书诗四句(写)

⑶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此)(完成)

⑷ 其文理皆有可观着(文采和道理)

⑸ 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⑹ 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⑺ 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⑻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

⑼ 贤于材人远矣(比)

⑽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四、齐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4、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方仲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五、小结

1、借事说理的方法。

本文采用借事说理的方法,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叙写了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第二部分由此引发议论,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2、语言简洁生动。

六、拓展

口头说文读《伤仲永》有感。

说文要求:

1、理解文意,多角度思考;

2、语言流畅,中心明确。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22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 文学常识。

⑵ 文言实词含义。

2、能力训练点:

⑴ 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⑵ 对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握故事中反映出来的进步意义。

3、德育训练点:

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言实词的读音及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结合注释自行串讲,教师订正,明确重点实词)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指出,仲永非主观上不愿学,是父亲贪利。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把握)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明确字、词的正确读音。

2、结合注释,分组串讲文章。

3、通过分析故事情节,闻一见一闻,在对比中明确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了。“我怕种下去会晒死。”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

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

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伤仲永》。

二、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

2、文言实词,直译文章。(重点)

3、辩证地看文章,明确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三、整体感知

1、文学常识:

(请学生问答)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学生朗读文章(教师先范读),读准下列字音:

扳 pān 谒 yè 邑 yì 称 chèn 泯 mǐn 耶 yé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准备:

学生依照注释翻译文章,分四组,第一组,文章开头至“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组,“邑人奇之”至“不使学”;第三组,准备第二自然段;第四组,准备第三自然段。

鼓励能力强的同学多译多准备。

2、串讲:

每组请一同学起来讲,其余同学补充。教师给予订正,并评议每组完成情况,做得好的给予鼓励。

3、教师以投影的形式或小黑板明确重点实词的词义,学生识记:

隶──属于 旁近──邻居 与──给

就──完成 泯然──消失 宾客──以……为宾客

丐──求取 一乡──全乡 扳──同攀,拉、牵

谒──拜见 称──相当 邑人──同县的人

固──本来 伤──哀伤 利──以……为利

闻──名声

4、再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分析文章结构:

⑴ 本文的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3个片断依次分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阶段,请学生排出这个片断,并各用一字归纳。

闻──见──问

⑵ 本文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了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了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伤叹,为仲永感到哀伤、为他惋惜。

⑶ 本文先叙事后议论,叙为议服务。议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体现了作者的人才观。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表明了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作法的否定。王安石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表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五、总结、扩展

“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才来“伤仲永”,“伤你伤我们”!

六、布置作业

1、结合练习一,熟读课文。

2、独立完成练习三。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23

教材分析: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伤仲永》第一单元中的第5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新课程标准对这类文体的要求是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记诵积累文言文知识。欣赏文学作品,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针对新课标,本课的教学应侧重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进行情感体验,并掌握积累文言知识。结合课标、课本、学生,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并积累文言词汇。

2、领会后天教育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翻译、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并积累文言词汇。

课前准备:

1、预习

学生查相关资料,读课文,找出生字、生词,注音,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翻译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教学

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有一定困难,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掌握本课学习要点,归纳文言文学习方法,积累文言知识。教学中,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

3、本堂课的教学设计

采用板块教学模式,设置教学环节,突出整体感知、理解课文、体验反思三个板块。按照“读一读 想一想 看一看 议一议 说一说 评一评”的思路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注重课堂教学效果的落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伤仲永》。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

首先,我想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2、检查字音:

邑人奇之:yì 日扳仲永:pān 环谒于邑人:yè

称前时之闻:chèn 泯然众人矣:mǐn 得为众人而已耶:yé

3、出示学习目标:

①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掌握文言词汇。

②领会后天教育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找学生读,全班默记)

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2、自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②把握节奏,注入感情。

(学生放开声音自读)

男生第一段,女生第二段,齐读第三段。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

3、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全班再次齐读,进一步培养语感。

出示问题: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人归纳,其他人补充。

教师小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朗读,我们进一步培养语感,感知课文。

三、理解课文(研读赏析):

师:但要把课文读透,深刻理解文意,我们还需要将简洁、典雅的文言文翻译成直白流畅的现代汉语。

(一)疏通文意

1、分段翻译课文,由老师带领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

出示本段学习重点:

第一段:

结合注释,翻译本段。

注意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一词多义:

之:①忽啼求之:代词,它,指书具。

②借旁近与之:代词,他,指仲永。

③传一乡秀才观之: 代词,代诗

④邑人奇之: 代词,代仲永

其:①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这,这首。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诗的'。

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形容词作动词,以…为奇。

②宾客其父:名词作动词,把…当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③利其然:名词作动词,以…为利。

2、学生合作探究,翻译第2自然段

①出示学习重点:

第二段:

省略句

古文语言简洁,常常省略句子中的成分。

例:即书诗四句:(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

翻译句子:从先人还家:(我)随先父回到家乡

十二、三矣:(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②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两名学生一读一译。可找多组学生。评价,指导。

3、学生合作探究,翻译第3自然段

第三段:

结合注释,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解决疑难。

学生提出学习重点:(翻译,课文理解,一词多义)

注意:

①课文较难,指导多读。

②两名学生一读一译。评价:学生评,教师评

4、小结:现阶段翻译课文,要求大家以直译为主,翻译时要注意文言文特有的语言现象,边翻译边总结,积累掌握文言词汇。

(二)研读课文

再次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四、体验反思:

师:请同学们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发言)

五、课堂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同作者一样,都为方仲永感到深深的惋惜。一个人要成才,天资聪慧固然重要,后天的教育和个人的勤奋更加重要。希望大家从中受到启发,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三。

2、归纳整理文言词汇。

3、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附板书: 5、伤仲永

王安石

五岁 十二、三矣 又七年

(泯然众人:不使学 后天教育的重要)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