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
我想要问大家一个问题,此时此刻当你闭上双眼,眼前浮现出了什么样的景象?是一片静谧的花园?是熙熙攘攘的街道?还是一片空白?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你的内心。
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环境里,我们努力奔忙着,却又担负着泰山般的压力。如果说想要让自己浮躁的内心平静下来,不妨拿起《瓦尔登湖》,翻开它跟随梭罗的脚步来一场心灵之旅,来一次灵魂的涤荡。
徐迟先生在序言中说道:"《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的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权利和更多的金钱。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着人类、侵蚀着人性。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梭罗,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他特立独行,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宁静地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而在这个被成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间里,孤独在思想中!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读过《瓦尔登湖》,我更加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质外,还有另外一种让人无比快乐的简朴生活,这就是内心的超越。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大自然带给了我们无尽的纯洁和恩惠,也给了我们热爱自然、创造生活的勇气与智慧。尽管生活得像蚂蚁一样简单卑微,我们都必须勇于坚强地面对生活,不要逃避谁,不要谩骂谁,因为没有贫富贵贱之分,阳光会同时落在大家的窗子上,同样灿烂,所有人面前的积雪,也都一样会在春天融化。
或许《瓦尔登湖》才是我们反观自身的镜鉴。在盲目改造自然环境之前,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和欲求,少一些索取,又怎会遭受沙尘暴和禽流感们戏剧性的嘲弄与惩罚呢?在越来越考究的工业文明生活中,我们心灵的罗盘依然固执地指向了最初的简单和质朴。可我们应该以何种路径成为大自然中与生灵万物和谐共生的一部分,究竟该怎样面对这个不再简单的世界,以及凌乱的生活和丑陋的习俗呢?如何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不虚此行呢?经历了一次次"内心的探险",我们就有了一种武装精神的渴望——那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清澈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
合上《瓦尔登湖》蓝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像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我想,从这个书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大自然那纯净的心灵的。
梭罗在一八四五年春天,放弃了繁华的城市生活,在一个人迹罕至的瓦尔登湖畔的丛林中建造木屋,自耕自食,一人过着寂寞的生活在湖边,他完全凭着自己的双手劳作,来自谋生路。他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在那里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精神田园。这真是有一点像《鲁膑逊漂流记》中的故事情节。梭罗想以他的漂流经历来证明,人可以生活的更简朴、更从容,不必为追求物质文明的发达而放弃人为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梭罗在湖边完成了他对自身深度的“衡量”,《瓦尔登湖》这本书便是对自己闲云野鹤般离群索居的生活的真实描写。现如今,梭罗再次成为了文明生活的旅行人了。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没有一点尘土,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南极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造成恶性循环,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
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读完后,我对梭罗的行为感到不能理解,对他书里的思想和行动更不能去认同。而在多年之后的一次初夏的夜里,我在海湾沙滩上漫步的时候,我却突然地体验到了自然田园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情趣,并让我深深地认识到了梭罗以及他的《瓦尔登湖》所包容的的丰富而伟大的田园意蕴。
最后,我明白了: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对它生活;不用逃避。你纵然很贫穷,也要喜爱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济贫院里,你依然还拥有喜悦、开心、荣幸时光。
梭罗亲眼目睹,一个心静知足的人,在那里生活得宛若在皇宫里一样,生活得如此开心又如此心满意足。
《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生活,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
感谢《瓦尔登湖》给我带来的精神支持。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3
阳光透过玻璃窗溜进房间,静静地坐在我的枕头旁。我揉揉眼睛,走到窗前,把它推开。新鲜的空气从窗口涌进来,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我被放在一座小山下,周围是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片雪松的倒影,湖边有一个奇怪的身影,我一点一点地走近.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刺痛了我的眼睛,最后停留在我枕头旁边的这个《瓦尔登湖》上。白色的封面映出一线微光。
现在回过头来看整个梦,在梦的最后,我问了梭罗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选择走进瓦尔登湖,过着欲望很少的隐居生活?”他平静地看着远处湖水交汇处的蓝天,那平静而若有所思的眼神让我至今记忆深刻。“我之所以住在林地,是为了平静地生活,面对生活的本质。我要明白生活的教诲,免得在生命的尽头突然醒悟:我从来没有真正活过。”一点一点,他消失在丛林里,留给我这样一个答案。
这个答案我思考了很久,开始问自己:“我真的活过来了吗?”每天早上醒来,我从不吃不穿。相反,在接下来的一秒钟里,我会很快投入到一天忙碌的生活中。闲暇之余,我也会思考如何放松自己:吃顿好吃的,买点等了好久的东西,或者去看电影。这一切让我习惯了,觉得人生应该是这样的。
从前,我同意一个观点。它告诉我,人在年轻的时候要努力,只有这样,人在年老的时候才能享受生活。但是,书中的一句话给了我对这个观点的新看法。作者在书中说:“他们用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去挣钱,只是为了在晚年享受这种值得怀疑的自由。”就好像生活中有两个人想去旅行,一个决定租车到达目的地,另一个认为最快的旅行方式是步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前者运气好的时候,需要工作一天赚够车费,第二天就可以到达目的地。但后者可以立即开始,并在当天晚上到达。人总是这样。失去青春活力后才发现错过了旅行的年龄。
其实我们可以过简单的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浮在生活的表面。电影《阿甘正传》里有一句台词“我不认为人心智成熟就越来越宽容,什么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觉得应该是一个逐渐淘汰的过程,知道什么最重要,什么不重要。然后,做一个单纯的人。”正是守护着简单,才能让我们像梭罗一样,在黑暗中伸出手去触摸最真实的自己。
回顾我们现在的生活,每天都被钢筋混凝土包裹着,活在冰冷的'身体里。雾霾经常“光顾”,已经成为我们户外活动的“拦路虎”。记得前不久新闻还报道了中国人购买澳洲空气瓶的事件,应该会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如果世界上最后一块净土变成污秽;空气中的雨滴落下时并不晶莹剔透;空气中弥漫着这种化学工业的残余,让人无法呼吸。这个时候,我们将何去何从?
是什么让我们忘记了这片土地的原貌;忘了陆地上祖先的简朴生活;忘记我们带给它的沉重痛苦.
我们享受的生活,不应该是钢筋水泥的碰撞,而应该是人与自然无限联系的不断演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白生活的真谛,才能继续写读这片土地的故事。
简化生活,深化生活,品味生活.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4
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里,他认为他在瓦尔登湖畔,找到了理想的生活模式。
冬日里,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漫步在铺满松针的小径,闲看着银色鳟鱼游弋在清澈湖水里;秋日里,嗅闻着野果的芬芳,独坐在肥胖的南瓜身上,兴致勃勃的观看着蚂蚁们忙来奔去的身影;和煦春风里,欣赏着那些恣意盛开的蓝菖蒲,像冰蓝的火焰轰轰烈烈地燃烧在短暂的生命季节里;炎炎烈日下,抚摸着突然晕开了绿色的白桦,仰望着它们挺拔地朝向湛蓝的天空……瓦尔登湖是他在喧嚣的世界中寻得的一个幽雅僻静的去处,他在这里观察、倾听、感受、沉思、并且梦想,梦想着能孕育出美丽的珍珠奉献到公共福利上来。
梭罗,我念着他的名字,轻轻抚摩《瓦尔登湖》,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
我惊叹!
世上竟有这样一个人,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里独自居住,就是为了证明给世人,“生活用‘减法’,思想用‘加法’”。梭罗,他的心静如水,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他的朴素淡泊的心境触动了我的心灵。
“世界是否真实,我们是否应当追寻现实的幸福”的争论早已被人们所遗忘。在这繁华的现代都市里,我们遮住了本应明亮的双眼,喧嚣嘈杂挑起了人们多余的欲望。红灯绿酒的酒吧,人声鼎沸的商场,眼花缭乱的大屏幕,那些不安的人们啊,早已不能清静自守。走在十字路口,摩肩接踵的是行色匆匆的人们,放眼望去是蜿蜒不息的车流,耳旁充斥着的是那些因堵车而烦躁的喇叭声。城市里的人们是在不断前行,还是在自顾自地演戏?
有人抱怨社会的残酷,有人质疑生活的意义,有人忘记了生存的价值,而更多的人,则是在迷茫的度过空虚的时间。我们在漂泊,却始终找不到心灵栖息的港湾。心是何物?身在何处?我被那满天的尘埃困惑了。
还记得那次的数学竞赛,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为了不让老师失望,也为了证明自己还是那个最优秀的学生,每天晚上,我都强睁着疲惫的.双眼鏖战在孤灯下,每个周末,我都强打着那颗憔悴虚弱的心抗拒着窗外无限的春光,终于我拖着厚重僵硬的躯壳换来了数学竞赛一等奖的优秀成绩;为了成为同龄人中那个“榜样”,我错过了很多次原本该属于我的那些幼稚而快乐的游戏;为了能让父母少一份争吵,多一份和谐,我努力的扮演着他们心中完美孩子的形象……恍惚中,竟发现自己已走过了14个春秋。笑过,哭过,失败过,得意过……却从未静下过心来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个心灵的家园。
茫然间,窗外的一阵清风唤醒了我,隐隐吹动着《瓦尔登湖》,一阵油墨的芳香如醍醐灌顶惊醒了沉睡着的我。我一声叹息,为自己,也为了那些迷茫的人们。
“充满自信地追求你的梦想!去过你梦想中的生活。当你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简单,宇宙的法则也会变得简单。”若我们能有这份平静,大概就不会有太多的痛苦了吧。
多一份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和欲望,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我轻轻的合上了《瓦尔登湖》,走向窗外,和弟弟一起玩起了泥巴。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5
七月的风,温暖和煦。轻轻拂过瓦尔登湖,泛起些许涟漪,又与梭罗睿智的面庞撞了个满怀。风中夹杂着野花的芬芳,麦芽的醇香,以及枝头两三个鸟儿发出的音符。这一切,胜似天上人间;这一切,仅属于梭罗所有——瓦尔登湖,梭罗的湖。
瓦尔登湖,一间小屋,三两来客,几声鸟啼,一片豆子地,几乎便是梭罗生活的全部。他逃离现代文明生活而不消极避世,反而在这荒僻之地创造属于自己的极乐净土。想起《小窗幽记》里的一句话,“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边云卷云舒。”梭罗先生对这句话的诠释,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确实,梭罗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赞许,又值得我们细细玩味。现如今,我们都“走得太远,忘了为什么要出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现在我们的生活确实夹杂着功利。遍地开花的补习速成班,受人追捧的成功学书籍,以及各式各样的成功人士讲座,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仔细一想,我们的生活不正如梭罗口中所说的“沉默绝望的生活”吗?,爱他人所爱,追他人所喜,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要摆脱这种生活,便是不做绝望的事情,爱我所爱,无问西东。
何妨想象这样一个场面: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搭起一间小屋,不大,只容得下两个人。闲暇时躺在金黄的麦子地上,做一个甜美的'梦。日落时,可以挽着爱人的手,共赏良辰美景。在这片田野上,没有外人闯入,那无边的金黄便是此地宁静的结界,仿佛那一瞬便是永恒……我想,没有比这更浪漫更美妙的事了。而现实是,我们必须赶路。然而,在赶路的同时,我们何妨贪恋那一抹山色;我们何妨驻足,站在桥上看风景。在春江花月夜感叹“江月年年只相似”;在一片桃花林中洗尽铅华,歌尽桃花;在浪漫的香舍丽榭拾起一片落叶,遥寄情思。
这当然都是浪漫的想象了。可正如梭罗所言“我宁愿坐在一个南瓜上,并且拥有它,也不愿挤坐在一个天鹅绒的垫子上。我宁愿在大地乘坐空气自由流通的牛车,也不愿坐在观光火车的豪华车厢里,一路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上天堂。”,在梭罗的眼中,现代社会功利的污浊,将天堂的安乐稀释如空气。我们在向往安乐的同时,难免会呼吸到污浊的空气。既然避免不了外界的污浊,我们为什么还要扼杀心中的那一份纯净呢?我们何妨留恋心中那一抹山色,给自己留些空白,暂时停下来,观赏漫山遍野山花烂漫。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或者爱上一个人,或者爱上这个世界……
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也该稍稍放缓那磨得快要生锈的齿轮,缓一缓,慢下来,留给处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一些空间,一片山色。也许这很艰难,但这不可或缺。给我们自己一些时间,给这个时代一些时间,我们终会等到那一片山花烂漫,那一片云开月明。
留恋那一抹山色。当我们生命行将结束时,闭上眼睛,看见的不是一堆堆扭曲反复的数字和账单,而是一片山花烂漫,红的像火,粉的像霞。在匆匆时光里,留恋那一抹山色;留一场故梦,把旧时光写进梦里,告诉自己,那一片山色,真美。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6
说实话,我并不十分喜欢这一类翻译的名著,毕竟在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会有一部分的东西是另一种语言所无法表达的。这样艰难晦涩的文字,即使是小说也给人的理解带来重重的困难,不用说是这些超出我们的思考范围的内容了。看下去才发现,这些结论也只是适用于书的前面部分,之后的部分还是充斥着轻松愉快的气氛围的。
那样幽居在瓦尔登湖畔,建造小屋,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的生活还是十分令人向往的。在这样一个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时期,作者能冒天下之大不韪,怀着他的质朴纯真之心去挑战那种无比快乐的简朴生活,也是十分令人敬佩的。
面对现今的金钱社会,梭罗勇敢地提出了反对的意见。文明是多么污秽的东西!文明人似乎是比野蛮人要高等级的动物,却依旧过着为了获得生活的必需品和过得更舒适而努力的生活。文明人也不过是更有经验,更为聪明的`一些野蛮人。文明人甚至还为了追求华丽的外衣和高档的住宅而负债累累,而并未能去享受生活本身。文明人理应上升到更高级,更升华的生命中去。
我想当梭罗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在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瓦尔登湖的爱,对小屋的爱,对于山林的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爱,以及对与大自然万物的爱。但是我想这样的生活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一定是孤寂的安静的,毕竟终日面对的是那些来自大自然的朋友。不过这样安静的环境更能够给人带来非常深刻的思考。面对着潋滟的湖水,在安静中他看穿了生死,明白了自己的所需,然后静静地写下自己的思考。这样的文字也带给了我思考,这个世界是不是真的太过矫揉造作了呢?
当然了,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些对动物的描写,梭罗不论是对红黑蚂蚁大战,还是对灰背隼、红松鼠、猎狐犬等的描写,总是那么绘声绘色,那么引人入胜,那么令人流连忘返。在写作手法上,我也发现了作者不少的独创之处,特别是“比喻”的应用,非常的形象到位,令人回味。在此书中,我还亲身领略了梭罗的幽默,他的幽默不见张扬,就像喜剧那样通俗易懂,它不仅使我看在眼里,心情轻松愉快,乃至忍俊不禁。
在最初看瓦尔登湖时,我就迅速地联想到《鲁宾孙漂流记》。在很大程度上,它们是及其相似的。然而,《鲁宾孙漂流记》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瓦尔登湖》却是作者的亲生经历。我更为这样义无反顾的涌入大自然的行为而动容。
我想若是在黄昏,太阳弱弱的光辉,照在粼粼的湖面上,一家三口安静而又和谐地倚靠在一起,静静地交谈,一起看着嬉戏的松树,慵懒地看着水面上捕食的水鸟。踩着秋天的落叶,采摘黑草莓、野栗子、酸山梨。就着冬天温暖的炉火,卧在厚厚绒絮的摇椅中。如果真的是这样,我生命里的空间实在装点得完美无憾。
尽管瓦尔登湖跟我们的距离实在是太过遥远,不过这样的一本书,在我们浮躁以至于无法认清自己的时候,再次地打开这本书,一定会让我们的心灵重回宁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