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我喜欢的经典国学——《世说新语》作文800字(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我喜欢的经典国学——《世说新语》作文800字 篇1
《世说新语》是东汉末年至东晋末年共约两百年间的名士言行录,它描写魏晋名士的才能秉赋,道德修养,情感个性,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不但文字简约,典雅有味,而且活灵活现生动有趣,虽写古人古事,今天读来依然好像在看电影一般。
譬如:其中写一个人的急躁(只有一百字不到),王蓝田性情急躁,有一次吃鸡蛋,用筷子去捅,没有捅到,大发脾气,举起鸡蛋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转个不停,他就用木屐去踩,又没踩中,他更加光火,捡起蛋来放进嘴里,恨恨地咬破再恨恨地吐到地上。
我读了忍不住要笑。三言两语描写得多生动啊。此外,还有很多的成语都由此书中来,譬如:望梅止渴,咄咄逼人,东床快婿,卿卿我我……等等,不胜枚举。此书共分三十六门,由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品藻,任诞……到仇隙。其中“贤媛”篇,记写几位女性,特有现代感,似乎女性主义思想在魏晋时代就已存在。
譬如:许允新媳妇长得很难看,行完交拜礼后,许允根本不想留在新房,可是新娘子拉住他袖子不放。许允就说:女人应有四德,你有几德?新娘子说:除了容貌我都有。然后反问他:读书人应有的品行,你有几样?许允说:我全有。新娘说:读书人以德为先,你好色不好德,怎能算都有?从此小两口遂相敬重。
还有一则:赵飞燕诬陷班婕妤,说她在神明前诅咒汉成帝,班婕妤答得好: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做好事尚且不一定蒙福,做坏事还希望得到什么呢?如果鬼神有知,不会接受奸人的诅咒,如果鬼神无知,诅咒又有何用?所以我不做这种事。
此外,相对于王戎的吝啬,在“汰侈”篇中记石崇的奢侈,令人发指之处亦叫人读之难忘。但是,我最感到惊讶的是:它对于魏晋名士的荒诞放达,着墨亦能跳出儒家教条,表现出的时代趣味竟然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嬉皮(西痞)一族颇为类似。西痞族标榜超脱,崇尚虚无,旷达任性,而魏晋名士派的个人主义作风,尤其竹林七贤那种“散发裸身饮酒纵欲”的生活态度,真的跟西痞如出一辙。原来好的文学作品,非但可以超越古今,还能中外有共识,《世说新语》真是最好的证明。
我喜欢的经典国学——《世说新语》作文800字 篇2
我喜欢的经典国学——《世说新语》
今年寒假老师推荐我们全班同学看《世说新语》这本书。听妈妈说这本书的内容是古文,我不一定能看得懂。当时感觉有点扫兴,但当我来到书店发现有漫画版的《世说新语》,一看就非常喜欢,因为我非常喜欢看漫画,这下可以好好过把瘾了。
刚开始,我抱着看有趣的漫画的态度去看这本书,感觉挺有意思。但看后细细品味才发现,不只是漫画很有趣,更让我感觉好的是这本书通过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告诉我们许多深刻的道理。
我最喜欢的是德行中的《顾荣施炙》。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叫顾荣的人在洛阳时,应别人的邀请去赴宴。在宴席上,他发觉烤肉的下人对烤肉垂涎,很想吃几块。于是他拿起自己的那份烤肉,让下人吃。同席的人都耻笑他有失身份。顾荣说:“一个人每天都烤肉,怎么能让他连烤肉的滋味都尝不到呢?”后来战乱四起,晋朝南流,每当遇到危难,经常有一个人在顾荣左右保护他,顾荣感激的问他原因,才知道他就是当年的“受炙人”。这个小故事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赠人瑰,手有余香”这句话的含义。人生在世谁不会遇到困难呢?当别人有困难时我们都应伸出援助之手,真正做到助人为乐。
还有雅量中的《王荣年少睿智》这个故事也让我很喜欢。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叫王荣的孩子出去玩,看见路边树上结满了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同伴们都跑去摘,只有王荣不去。同伴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是甜的早被吃光了,这李子肯定是苦的,同伴们一尝,果然如此。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道旁苦李”这个成语的来历,更让我知道了看事物不要只看表面,要认真思考,才不会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蒙蔽。遇到问题要多想想为什么会这样,该怎样去做。
这本书不仅带给我无穷的乐趣,而且让我知道了今后该怎样做人,怎样做事,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解决。我喜欢《世说新语》!
我喜欢的经典国学——《世说新语》作文800字 篇3
近日,教学之余,在翻阅《世说新语》时,读得其中一个故事,觉得挺有味道,但细细品位之余,对其观点我却不敢苟同:
郭洗马入洛,听伎人歌,言佳。石季伦问其曲,郭曰:“不知。”季伦笑曰:“卿不识曲,哪得言佳?”郭笑曰:“譬如见西施,何必知姓名,然后知美?”
在郭洗马看来,一个人完全可以凭感觉去认识美,“不识曲”照样能言其“佳”,--就像见了西施姑娘,不必“知其姓名”,也照样可以“知美”一样。
我感觉这是浅尝辄止的看法。美的事物一般都具有具体可感性,或赏心悦目,或动听悦耳。审美欣赏活动首先是凭感觉和直觉来把握事物,或者说,感觉和直觉是审美欣赏活动的起点。因而,美育是通过对美的事物的欣赏,陶冶人的思想感情,提高人生艺术化的程度。但是,审美欣赏活动仅有这个起点是远远不够的,它起码还需要知识、趣味、心境三个条件。
知识条件指的是丰富的知识修养。郭洗马“不识曲”也能“言佳”,这里的“佳”,只是一般人说的“好听”的意思。若进一步问“佳在哪里?”“为什么佳?”他是断然回答不出所以然的。中国有句俗话:“不会看的看热闹,会看的看门道。”郭洗马所说的“佳”,充其量不过是听着热闹而已。若是要听出门道,即能讲出“佳在哪里”“为什么佳”,则不仅需要“知其曲”,而且要具有一定的音乐修养。有人把音乐欣赏分为三个层次:一为“知觉的欣赏”,指听音乐而产生悦耳的感觉;二是“情感的欣赏”,指听音乐而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三为“理智的欣赏”,指听音乐而能对其结构、主题、技巧加以剖析。一个人要真正领略音乐之美,就应该努力达到“理智的欣赏”的层次。因此,感觉到东西不一定能很好地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
大音乐家贝多芬的名曲《田园交响曲》,一个音乐修养高的人会听得如痴如醉,赞叹不已;而一个不懂音乐的人却会听得莫名其妙,甚至酣然入睡。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如果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你已经懂得了乐理常识,又对贝多芬的时代和生平有所了解,再听《田园交响曲》,那时的情形就会完全不一样。
我喜欢的经典国学——《世说新语》作文800字 篇4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主编的志人小说,分为36门,如《德行》、《言语》、《政事》等。其中,我觉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记录晋人谈话的《言语》。那一句句发言遣词,无不毕肖声口,寥寥数语,却能述说出一个个发人深思的道理。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口吃的邓艾,自称时便经常重复说“艾,艾……”这样难免被人拿来取笑。有一次晋文帝也和他开玩笑说:“你总是说……艾,……艾,究竟是几个艾啊?”邓艾没生气,也没尴尬,回答说:“凤兮凤兮,本来只是一只凤。”他用楚国陆通比喻孔子的名言,来说明自我虽然常常连连说“艾,艾”,但和孔子那样只有一个“艾”罢了。
还有一个小故事讲述的是顾悦和简文帝。顾悦和简文帝同岁,但顾悦头发早已白了,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你的头发比我先白了呢?”顾悦回答说:“蒲柳的资质,临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资质经过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人的资质是有差异的,由此也导致了人生的许多不一样。
另外一个故事讲述的是身在庐山的远公,虽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给弟子们讲论佛经,他时常告诫弟子,说:“我如黄昏时的落日余辉,自然不会照得久远了,只愿你们像早晨的阳光,越来越明亮!”用自我热切的言辞和神态,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们的心中。……
邓艾虽口吃,但却不妨碍他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表达:每个人都只有一个,就应好好的发挥属于自我的那一份才能,做一只凤,做一条龙。晋文帝的一个玩笑,一个调侃,却引出了顾悦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资质禀赋的不一样应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远公用桑榆之光来比喻自我,用朝阳之辉来比喻年轻的弟子,告诫我们学习是一刻也不该放松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个深奥的道理说到透彻,又恰到好处;能把人们熟知的平凡事说得不平凡,说得搞笑。这种语言技巧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明代的学者胡应麟评介《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既是绝唱,定有属于他绝唱的魅力,反复认真诵读这36门学说,定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喜欢的经典国学——《世说新语》作文800字 篇5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它主要记叙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对我而言,其中最富有哲理的、让我领悟最深的是“德行”类。如“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这则小故事把管宁与华歆对比,赞扬管宁淡泊名利。也教导我们不要被权势所诱惑。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关于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为不好的人常会以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情好时大家没事,心情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己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起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王戎有好李,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了十多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世说新语》故事短小,尽管每个故事都只有寥寥数语,但它总能述说出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它用风趣的语言述说着一个个简单却又不平凡的故事。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世说新语》总能让我们在其中找到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
我喜欢的经典国学——《世说新语》作文800字 篇6
今天上课的时候才知道一种小说叫做笔记体小说,觉得真是长了见识,而我所读的《世说新语》刚好就是这样一本小说。该书以短小简单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些深刻的道理,而这些道理到今天仍是受用的。书中的玄虚清淡离我们过于遥远,我又不是玄学爱好者,所以不能与之引起共鸣。但是书中有关“管宁割席”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故事不长,暂且摘录下来。“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也许很多人从中得到的是管宁作为魏晋风流的代表多体现的高尚的道德品行,但是我认为它可以给人们交朋友方面的启示。
自古以来,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孔老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蒲松龄说“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而现代人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不在多,但凡交心者就要格外珍惜。因为朋友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你身边,祝你一臂之力。也许有人会冒出“为朋友两肋插刀,为自己再插朋友两刀”的怪调,我想这种朋友大概就是华歆之类的吧。
说到这里,我们就该谈到交朋友的原则。至理名言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也就是说我们交朋友要交那些对自己有益的人,要能够促进自己进步,而不是拉着自己往歪道上走的人,这在大学生活中尤其重要。大学是个极具诱惑的时期,你不是被成就就是被灭亡,在这样一个时期里,如果你身边有一个你可以以他为榜样的朋友或是他可以督促的朋友,应该是件可以烧高香的事情。
想要有这样一个朋友,就要首先知道朋友的类别。而孔夫子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阐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这样在我们交朋友的时候就可以有了一个参照,我们也就更容易地交到一些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也许,我们还年轻,认为朋友就是可以陪伴自己经历哭与笑,成功与失落的人,但是朋友更多的是不分年龄,不分职业,只讲究心灵的相通与相融的人,也许你们不经常碰面,可是总有一股暖流会将你们的心房相连,这也许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吧。
也许我们的人生经历还不丰富,所以我们更要通过多读书来了解人生百态,知道人生道路上遇到的林林总总,而《世说新语》就是这样一本很好的书,感谢我的专业,让我能够有机会阅读这样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