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读《国学经典》有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1
国学,本以为只是古代先人一时无聊写出来的文章,可是,经过今年寒假一番努力的学习,我改变了自己的观点,真切地体会了古代上下五千年留下的圣贤书-国学,原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经典,就仿佛与圣人交谈,教给你待人处事、尊师重道等许多人生哲理。
学习国学前,妈妈给我讲了很多学习国学的大道理,我听到那些话时,几乎是怀着一种不屑的态度走进了国学堂。心里气呼呼地想:“古人没事闲的学那么多经典干嘛,我还得进国学堂学习,真是讨厌!”可是后来我发现,自己错了。
当到国学堂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我要苦战书海,把这一门深奥的'学科熟背的命运。我刚到学堂,老师就招呼我坐到其中一个位子上诵读《中庸》。我心里暗自发笑,“读?那么简单?”想着,我便信心十足地翻开了书。可是一个个生僻字便浮现在我面前,使我像撒了气的气球,信心全无。我吃力的往下读着,心里真得想放弃。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我咬紧牙关嘴里不停地嘟囔着,经过一上午的刻苦训练,我竟奇迹般的会读了,并且读的非常熟练了。我心里感叹:“这真是富有魔力的一门科目呀!”就这样日复一日,我已经对《中庸》滚瓜烂熟了,并且能背诵很多章节了。虽然我战胜了困难,但对国学依然没有好感,直到有一天,校长用浅显易懂的话语给我们上了一节理论课,让我对国学有了大的改观。他意味深长地说:“古代历史上琴棋书画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琴’指的是古琴,‘棋’指的是围棋,‘画’指的是国画,‘书’指的就是经典国学,经典又分为四书五经,《论语》、《大学》、《中庸》等著书,每一本书都聚集了成功人士的经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继承和发扬的民族瑰宝,我们从小就要诵读国学经典,让它净化我们的心灵,弘扬中华民族之精髓。”校长还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小故事,他说:“曾经有一个北京大学的教授,他的儿子,小时候学习很差,每次考试都是倒数一二名的,教授常常为此而烦恼,他用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成效。后来,他让儿子读了国学,后来,儿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开始勤奋学习,他的儿子一跃成为学校的佼佼者。你们看,经典的魅力多大呀!”
诵读经典让我明白了许多的道理,最重要的就是凡事不能冲动,一定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找到事情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困难,最终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2
《北大国学课》,在细细品读之后,我越来越能“品”到国学的奥妙。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国学本身所涵盖的内容复杂而又多样,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
《北大国学课》全书划分成10个章节,分别是“史”、“儒”、“禅”、“道”、“法”、“兵”、“医”、“易”、“礼”、“食”,以下本人就“儒”、“道”两个方面简单谈谈读后感。
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一直认为儒、道两家持截然不同的主张,然而通过读《北大国学课》以及一些其他的史料书籍,我发现两家的观点中依然有着共同之处,特别是对人的修养的倡导上起着殊途同归的效果。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礼,教、规范人性,表面看来好像是相互对立的,甚至是不可调和的,但实则不然。
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包括崇尚天道的自然无为和提倡人道的自然无为,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道家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和谐、一体的关系,认为人应当顺物之则,缘理而动,不要以人的主观意愿去胡乱行动,从而破坏自然界的和谐和平衡;二是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尤其是处于社会领导地位的统治者,要效法道的自然无为精神,尽量简化各种制度、规范,使百姓保持纯朴的民风。这种思想很久以来被一部分人认为是消极思想,其实是因为理解上的片面才导致了这样的批判。
我们不难发现,当今人类社会几乎发展到了一个“随人意志”的地步,然而很多有识之士很快就发现,这种“随人意志”地去改造自然界,不仅遭到了自然界日益严重的反抗和报复,使人类生存的环境急剧恶化,而且人类也越来越受到自己创造的“人工自然环境”的制约,成了它的奴隶。相反,像历史上有名的“大禹治水”“都江堰水利工程”等等却一直被看作“推自然之势”取得成功的典范,由此可见,顺应自然之势的“无为”绝不是消极的,比之那种盲目、违背物性事理的、不顾后果的、为人类私意为求的“有为”更具有更多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而儒家文化中,把人格的确立和提升放在第一位,因而特别强调伦理观念、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养成。到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时,他强调:考察以往圣贤之所以教人,无非是让人们探求明白做人的`道理,进行自我修身,然后推己及人。并不只是教人们广文博记,写漂亮文章,以便去沽名钓誉,追求利禄。由此可见,儒家文化在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强调从“修身”做起,后边一系列的志向都是为了建立一个和谐稳固的社会环境,而绝非相互攀比、尔虞我诈。这跟道家倡导保持人的清净自然本性,“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殊途同归。
当今世界上许多有识之士,都在为人类日益被迫地成为经济动物、物质奴隶而忧心忡忡。经济和物质的强大压力,几乎使现代人的自我丧失殆尽,人们限于严重失落和迷惘的痛苦之中,力求人性的“返璞归真”,倡导“吾日三省吾身”是儒、道两家极力呼吁的,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看完这本书我深深觉得“国学无涯”,同时我也觉得受益匪浅。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这本书,细细的品一品中国的国学。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3
书,仿佛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打开书,一切不愉快都离我而去。这不,我最近又迷上了《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
《国学经典诵读》你们读过吗?这本书精选了中华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所积淀下来的经典中的精美华章,这里有最美的古典诗词……
读完了《国学经典诵读》,我受益匪浅。它让我知道了如何修身做人,如何为人处事;让我知道了要珍惜时光,让我明白了要努力学习……《国学经典诵读》中,每一句话都蕴藏了一个深刻的哲理,细细地去品味,总能从其中悟出一个道理来。
其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告诉了我们:自己每天是否多次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的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呢。——你答应过别人要做的事,是否完成呢。老师传授给你的知识是否想过,复习过。
曾子说过的话,深深印在我的心中。现在我知道了,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答应过别人的事要尽心竭力的完成。与朋友交往要信守诚诺。
同学们,学不可以已。茫茫书海,好书难求,愿《国学经典诵读》这样的.好书多起来。让我们一起读圣贤书,与圣贤为伴。与经典同行,做有道德的人。
读国学有感13
作为炎黄子孙,我挑一盏蜡黄的灯,拂去粒粒纤尘,骄傲地翻开德的典籍,追根溯源,如数家珍。走进先贤的世界,我昂起头,当之无愧的纵情歌颂着……
中国是德的国度,是德的故乡。五千年了,我依然爱这土地,爱这历史悠悠的烟云,爱这亘古不变的美德与情怀。
人生在世,何以安身立命?一技在身不如一个“德”字。德,便是安身立命的堡垒。人无德不立,家无德不宁,业无德不兴,国无德不存。中华十德即“忠、孝、仁、智、信、礼、义、勤、勇、廉”。
孔融让梨、苏武牧羊的故事家喻户晓,孔融小小年纪便用行动诠释了“礼”的内涵。没有粮食,便挖鼠洞食草籽,渴了,便啮雪止渴;冷了,便以羊毛取暖;累了,便抚摸着汉朝旄节,告诉自己“忠”是什么,并肯用19年时光去实践。与苏武同行,我找到了“忠”的真谛。
要论重情重义,那非关羽莫属。自年轻时投奔刘备,对刘备便极其忠诚,即使白马被擒,身在曹营,也仍不忘旧恩,终复归刘备。他七尺男儿,满腔热血,手挥青龙偃月刀书写“义”的经典传奇。与他同时期的军师诸葛亮也是一代英杰,他是神仙的化身,是智慧的帷幄者,是忠诚的代言人。
郭子仪注重修养身心,有勇有谋,在宦官专权、互相倾轧的唐王朝内部,他文武双全、忠君爱国、赤胆忠心、处处以大局为重,对人对事忍辱负重,素淡谦恭、居功不傲。他的德行与素养是“君子”二字最美的注脚。
桃李满天下的孔子周游列国,讲求仁政;千古仁君赵祯也是一代“勤”的典范,造就了古代中国一世繁华;汉文帝刘恒曾亲尝汤药,以孝心感化天下人;宋词大家晏殊诚实中直,足以流传千古……
中华五千年,名不虚传的文明古国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温润如玉的君子,他们知礼仪、懂文明、重修养、以德立命、以国立心,个个都是顶天立地的真男儿!他们追根溯源、破旧立新,将深爱的已融入血液的中华传统美德代代传承,连绵成我们的血脉,铸造出我们的铮铮铁骨。他们是有根的真正中国人!
13亿华夏儿女的德行与情怀结成火红的中国结,高高地挂在天空之中,日月同辉。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4
假期,我认真阅读了《百家姓》。
这本书用“姓氏起源”、“姓氏名人”、“名人故事”三个栏目来讲述姓氏的历史和名人故事。
这本书,让我感知了中国独特的姓氏文化,了解了自己的根脉:周文王的叔叔泰伯主动让贤,远下江南建立了吴国。周武王封泰伯三世孙周章为侯,改国号为吴。从书中,我知道了我最爱看的《西游记》的作者叫吴承恩,他能写出那么精彩的杰作,我为与他同姓感到自豪!
从书中,我又了解了妈妈的姓的.根源,原来她的先人是周朝的贵族,大家称他们为“王家”,所以姓王。东晋有个书法家叫王羲之,妈妈姓王,字写得不错,因为她是“书法家的后代”嘛!
听妈妈说,本来让我随她姓王,或者把父母的姓放在一起,取名“吴王夫差”(开玩笑),结果还是按传统随爸爸姓吴。不管是姓吴还是姓王,我都是他们的宝贝和希望。所以,我叫“贝希”。
我喜欢读《百家姓》,也喜欢我的名字。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5
五岁时,妈妈就教我背《弟子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如今我仍然能铭记于心,倒背如流,其中的道理随着一天天长大也明白了不少。
快开学了,吃完早饭,妈妈让我拿出作业单梳理一下,看有没有作业没完成,查漏补缺。我一看还真是粗心,第三个作业读《我爱国学》并写出读后感给漏了,于是我赶紧打开这本书读了起来。“儿子,吃饭了。儿子,吃饭了”,妈妈叫了好几遍我竟然没有听见,妈妈只好打开房门叫我,唉,我回应了一声,这才从书中回过神来,原来我读了整整4个小时,此时的我泪眼朦胧……我读过许多书,被感动过被吸引过,但读的时间都不太长。像今天这样4个小时坐着不动专心读书还是头一回,妈妈总说我有多动症,原来我不多动,我的脚被书中的香味勾住了。
《闵子骞的故事》中“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让我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的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我真正体会到孝行的感化力量和伟大所在。我要以闵子骞为榜样,与同学友好相处,学会宽容,不斤斤计较。有时同学碰我一下,我非要打他一下才觉得不吃亏;有时同学把我的笔袋弄到地上,我非让他捡起来并道歉才行;有时同桌不经过我的同意,拿我的笔用,我会发脾气,好几天不和他说话。从现在开始我不会再这样做了。
然而更让我心动的是《马鹏飞的故事》:马鹏飞5岁时,父母离异,先后遗弃了他,他只能与双目失明并有糖尿病的奶奶相依为命。为了照顾奶奶,他每天5点起床烧两壶开水凉成温水灌到暖瓶里,留着白天给双目失明的奶奶喝。然后照顾奶奶穿衣服、洗漱、打针、吃药、准备好早饭、午饭、收拾好碗筷后去上学。这是马鹏飞每天的必做事情,9年过去了,从没间断过。如今14岁的马鹏飞品学兼优,被评为辽宁省“道德小模范”。他长大想当医生去帮助向奶奶一样患糖尿病的人,为他们解除痛苦。感动的泪水在我的脸颊上无声地流淌……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深深地理解了大孝无言,大爱无声的真谛。同时也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幸福!享受爸爸妈妈的关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疼爱。可我还在福中不知福,动不动发脾气,使小性子,学习不用心,成绩好坏无所谓。此时此刻,我感到很惭愧,不由自主地说:“马鹏飞,你真了不起!”我此时才明白妈妈经常唠叨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含义。望着窗外飘着的雪花,内心如同打翻的五味瓶,我陷入了沉思……回归神来,我想起学过的亡羊补牢的故事,对!我现在就改掉不良的习惯,向马鹏飞学习。沉重的心变得愉快起来,我觉得我长大了。
生活中,爸妈的言行也深深影响着我。记得奶奶58岁那年因煤气中毒导致半身不遂。爸爸妈妈除了上班还要护理奶奶,每天为奶奶按摩30分钟,搀扶着走1小时,每次爸妈都感觉很累很累,但他们从无怨言。13年过去了,在父母的精心护理下奶奶竟能拄拐自己走了,医生都说不可思议。我想是爸妈的“孝行”感动天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此时的'我懂得其中的内涵。我也会主动抽课余时间给奶奶讲学校的趣事,帮奶奶洗脚、剪指甲等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们都夸我长大了,我觉得这么做是应该的,因为我是龙的传人。孔子曰:“孝,就是给父母长辈好脸色”。我会将其化为自觉的行动,争做一名有“孝行”的好少年。
阳春三月,让我们沐浴“爱”的阳光成长,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少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我又大声地背诵起来,心如同被微波炉烘烤着,暖暖的。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6
国学充满了美,里面有优良的品行得到我们学习,有充满趣味的美食文化可以品味,也有有趣的文字谜语等都体现出国学的美。
在国学里我知道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当有我惹父母生气了,我会自己大声背给父母听,这个时候妈妈都会开心一笑。这就是国学教给我的要做一个有美德的孩子。
国学里有对美食的描写,在节目里我看到了宋代大诗人苏轼的爱吃,在他的诗歌里把螃蟹写成了“横行介士”“无肠公子”多么有趣又得体的名字呀!我学到了古代文人这样有趣的表达,也看到了他们对美食文化的热爱,作为一个小吃货,在吃的同时我也应该向古人学习真心的.投入自己的情感。吃也能吃出一种饮食文化。妈妈说这也是对生活的爱。
国学里面的文字游戏也很有趣,一个“日”字居然有那么多的猜法,连对话都是用谜底,我最爱猜谜语了,这个节目立刻更吸引了我,国学的魅力真的很大,在里面王安石和王吉普的对话,用的是一个字谜,表达出的文字却是不同的,真的很有趣,更激发了我对字谜的兴趣。
在里面我还了解了很多节日的风俗,从古到现在,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传统,体现出我们民族的文化底蕴,还有激励我们学习的人物,让我们怎样去做一个有美德有理想的学生。所以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去传承国学里面美好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