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1
今天,终于把《明朝那些事儿》又通读了一遍。
说来,我与这本书的缘份实在太过巧合:在大学某一天下午,想着去图书馆借本插科打诨的书来消遣无聊的晚间生活,谁知一见如故,至今无法割舍。而我的读书笔记生涯,亦从此书开始。
我还记得当年第一遍读完之后,浑身畅快淋漓,但回头想想却没记住几个人名,历史事件也忘对一干二尽。说实话,当时的感觉就是自己糟蹋了这本旷世奇书。
于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罪恶感,我给自己定下了第一个读书指标:把《明朝那些事儿》中所有搞笑的段子全部摘抄下来。
现在想来有点贻笑大方。但的确这就是那时的我最简单的初衷。如果大言不惭,其实那应该就是我个人的第一本读书笔记——段子集。
半年后,随着大学毕业,我来到了工作岗位。闲暇之余,我又想起了“这位老友”,当然,这次依然是带着任务去读:记人名和相关的历史事件。
这是一项极为艰难的工作——字数太多。于是乎,我不得不开始训练起我的总结归纳能力,力图用短小精悍的语言去描述每个大人物的生平事迹。起初,对于语文不好的我来说这简直是一场灾难,随着不断深入,jing发现越写越顺手,同时,我的概括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随着这两次的深入阅读,我尝到了甜头。而更让我惊讶的是,我所用的.方法竟然与苏轼先生所创的“八面受敌”读书之法有神似之处,虽然格局距东坡先生远矣,但这已是对我读书的最好鼓励。
在如此的激励之下,我开始了第四次的阅读,这次我把目标锁定在了——大局观。
于是乎,我再次翻开这厚重的历史,把目光从某几个人的身上转向了整个国家的格局,我紧盯书中每一处描写政治、经济、文化、战争的段落,反复研读,细心琢磨,力争从最高的视角去描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这次的第五遍,我没有给自己定下任何具体方向,仅仅看书而已。只是在读至某一些段落时,我会把自己置身于场景中,幻想自己会作何处置。久而久之,我的思维方式也在潜移默化的提高,并最终形成了只属于自己的逻辑框架,这是一种极大的精神满足感。
《明朝那些事儿》,它给予我的似乎已经超越了知识的范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想对我来说,这本书做到了。
如果你要问我,以后是否还会这样深入的去读其它书,我想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当然,如果你要问为什么,那我想用《明朝那些事儿》最后的一句话回答:因为,它就在那里。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2
静静的夜晚,只有窗外的明月与身旁的孤灯与我为伴,而我却不感到孤独;清茶一杯,手捧书卷,这是一种莫大的快慰,莫大的幸福。尤其我手中捧着的是我最爱看的书—《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历史,从而迷上了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主要讲述的是1344年到1644年,这300年间明朝的那段历史。这套书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索,用小说的方式娓娓道来。更加让我兴奋的是,作者当年明月用麻辣的写作手法,把那么枯燥的久远的历史,活灵活现的的展现在我眼前,让我仿佛置身于那段历史,事事都参与其中。
说实话,以前从未觉得历史如此精彩。总觉得历史无非就是一段绕口的文字;一片破碎的城池;生锈的.兵器;就是衰败、战乱、新的王朝雄起,鼎盛;然后再衰败,再雄起,再鼎盛------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周而复始,简直可以化成公式,甚至有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滋味。
可是历史真的是这样吗?历史真的就是那些残骸断瓦、古庙荒冢吗?真的就是那些泛黄的书页吗?当年明月告诉我:不是的,真的不是的。
"历史原来很精彩啊!"有人大声说。声音在空气中消失,那人踽踽而行,旷野上一片寂静。
"很精彩啊,很精彩!很精彩啊,很精彩!"远远地,传来一阵阵回声。声音渐渐消失,山野又归于寂静。
远处的古庙有点动静,走近一瞧,原来那个小和尚是朱元璋小的时候。他抖了抖身上的灰尘又呼呼大睡起来。达达达达的马蹄声越来越近,一个得意洋洋的将军来到了眼前。定睛一看,这不是平定北元的大功臣—蓝玉吗?!再看那边,一个书生模样的人,紧紧地拉住一位穿着龙袍,走路摇摇晃晃的皇帝,嗯,想起来了,这是方孝孺和朱允炆啊!呀,那是谁啊?是朱棣吗?难道他就是当年的永乐大帝?那边还有------
这些,都是明朝历史中响当当的人物。历史原来很精彩:那喷出的鲜血可以谱写出惊心动魄的文字;那看似无奇的和平却饱含着一位帝王的心血;那和蔼可亲的善面后面却隐藏着一颗阴险毒辣的心------这一切的一切,有血有肉,真实而自然。
原来历史不只是那些空泛的文字啊!
历史,犹如蒙上面纱的美丽少女,让人想近前一睹芳泽;历史,犹如冷峻潇洒的青年侠客,让人想不离不弃的永远追随;历史,犹如年老的智者,让人茅塞顿开;历史,犹如一面古铜镜,让人看到了沧桑,也看到了自己------
如此精彩的历史画面,若不是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那套书,有可能就要失之交臂了吧!什么?什么?你说根本不可能像我说的那么精彩?我不和你争,只是建议你,强烈的建议你,赶快买来读一读。对,跑步去买!要快哈!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3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套令我印象深刻的书,作者当年明月对明王朝这段辉煌却又有些遗憾的历史作了介绍与描写,他幽默的笔触让人欲罢不能,不仅读来轻松,还发人深省,是一本好书。
从朱元璋建国以来,明朝对华夏大地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郑和七次下西洋、编著《永乐大典》、抗倭援朝战争……明朝的崛起,令人赞叹不已;阉党乱政、农民起义、崇祯自缢……明朝的衰弱,令人扼腕叹息。
读完这整整七本书,我觉得明朝有许多历史人物令我印象深刻。其中抗倭名将戚继光是我万分景仰的,在嘉靖年间,浙江一带倭寇(日本人)横行,戚继光被调任浙江,抗击倭寇。虽然明军屡战屡捷,但在实战上,戚继光发现军队缺乏训练,便向朝廷提出练兵的请求,最后得到批准。有一天,戚继光无意中见到了义乌矿工与永康矿工打架的局面,几万人群殴,勇猛异常,他惊呼道:“如有此一旅,可抵三军!”便立即在义乌招募了4000人组成一支军队,这便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戚家军”。戚继光对这支军队加强训练,并带领这样一支劲旅所向披靡,成功击败倭寇,安定了浙江的局面。
这样一位名将,令人钦佩,明朝皇帝中也有一位出色的人物,那就是永乐皇帝朱棣。朱棣的一生传奇多彩,他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并迁都北京,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天子御边的汉人皇帝。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前后共七次之多,让中国与更多的国家建立了友谊。明成祖朱棣还率学士们编著了3亿多字的巨著《永乐大典》,这对历史的影响意义非凡。由此可见,朱棣堪称是位功绩累累的君主。
皇帝中另一位出彩的人物是明孝宗朱祐樘,他重用贤良、铲除奸佞,提倡直言进谏。所以,他统治的`时期是明朝历史上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时期,被称为“弘治中兴”。
我带着好奇心去搜索了作者当年明月的资料,并十分惊讶地发现,他5岁时买了一本《上下五千年》,到他上中学前,居然把这本书读了整整十二遍!他后来继续研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并从此爱上了明史的人物,等他成年后他某一天突发奇想,想把脑海中关于明朝的那些故事用轻松幽默的现代语言写出来,让人们能够轻松地读懂明朝。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整整160多万字的长篇巨著。
正是这样一本书,让我第一次接触到历史的深刻,走进了历史,探知了历史,和当年明月一样,爱上了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4
“内阁不相信眼泪”,听到这个题目就知道,这是一个大臣十分活跃的时期。明朝嘉靖年间,皇帝只修道不干活,宦官又被压制,于是大臣们进入了“黄金时代”,忠臣奸臣明争暗斗,文人武将各显神通,官场的得意失意,边疆的斗智斗勇,文坛的百花争艳,在当年明月先生的笔下妙趣横生,丝毫不冗杂。
严嵩二十七岁即成为庶吉士,进了翰林院。本是前途光明,却因不堪与在朝奸臣为伍,丧母回家守孝之后便坚决不入朝为官。
此时的严嵩年轻气盛,也想为朝廷出力,为百姓造福。他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十年后小人们下台,报效国家的时机已到,可严嵩一进京便被冷落了。“这一年严嵩已经四十一岁,前辈上级退休了,同辈的都升了官,晚辈又不买他的账,他成了个没人理也没人管的累赘。”幸亏他被掌权的好友提拔,而正是这一提,让严嵩尝到了权力的甜头,他心中正直的大树开始动摇,贪婪的种子已然萌发。时间不等人啊,过了不惑之年却还一事无成,为了在官场生存下去,那就扔掉点骨气,忘记什么正直,去拍拍马屁,反正我的原则仍然在,至于实在过分的',我还是要直言不讳,照弹无误。
其实到现在,严嵩还有救。只有掌权了才能基本保证自己性命无虞,也只能哄得皇帝、内阁高兴了才能升官,而只要为民做事,心系天下,还是算得上良臣的。可惜,严嵩彻底扔掉了原则。他形成了“厚颜无耻,不择手段,为利益宁负天下人”的官场价值观。这也难怪。严嵩年少才高之时奸臣当道,不得志;不惑之年复出被冷落,不得志;好友成功上位提拔他,这才得志。而这些所谓失败、成功和金钱、权力都分不开,他已经快至花甲,实在是怕了,天下苍生与我何干?得到自己的利益才是正道。于是一贪不复返,后来他倒台,抄家都抄了一个多月。
严嵩向制度、权力、欲望、人性妥协了,他把原先一心报国的自己忘得一干二净,只知卖官鬻爵,最后内阁首辅沦落个沿街乞讨、死于荒野的下场,也只能说一句该。
《明朝那些事儿》通俗易懂接地气,一改正史的枯燥平淡,整个历史过程通过有趣的语言表达显得格外跌宕起伏,如同小说一般引人入胜。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大明的门,我们可以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看那些活生生的人物与具体事件,形成自己的见解与体会,对整个朝代的评价也就会更加全面。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5
一个平凡而又安静的夜晚,我打开了一个很久未打开过的抽屉,拿出了一本《明朝那些事儿》,轻轻拂去那一层厚厚的积灰,一看这本暗淡无光的封面,我便想起了那书中一个又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
朱元璋:明与断的象征
在中国那么几个朝代里,百姓平民出身的皇帝有几个?朱元璋就是其中一位。一个月,三十天,他家就饿死了三个人,在这种压迫下,他成为了一个看清局势,明见结局的人。和尚出寺时,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在全民造反的那个元朝,他却明白造反是要砍头的,他不像别人那么鲁莽,同时,他也立马断定自己不会有事,而且,在与陈友谅、张士诚等争夺天下时,他靠着明和断这二个技能,从而让这位看明局势且一马断先的人,当上了明朝的第一个有名的平民皇帝。
常遇春:胆与武的象征
“大堂之下,迎面走上来一个人,他见朱元璋,拜也不拜,伸出手,问他讨起了先锋印……”,看吧!一个见皇帝不说一声,直接入内,还不朝天礼拜,这就是常遇春,不止如此,这也只是仅仅一个小把戏,在与陈友谅的交战中,书中写过他的样子,当时,朱元璋大叫一声:“你去当先锋!”没了后顾之忧,他大声呐喊起来,凭着自己过人的胆量和惊人的武艺,一根茅一个盾,就这么一个人,在一只小渔船上,单枪匹马与敌军的战船抵抗,据说,他杀了几千人,多名将领,为后方的主力军开了一条真真实实的血路,这么一件事,还不足以体现出他的胆量和武艺吗?估计三国的子龙也要甘拜下风了吧?
陈友谅:坚与绝的象征
平心而论,我也认为陈友谅不是什么好人,他由于小时候被别人看不起,于是杀了自己的亲人,又杀了自己出生入死的'好兄弟。但是,他在与朱元璋的较量中,虽是惨败,却也令人值得细想,当他下定决心,要攻下城池时,他空了国库,破斧沉舟,势要和朱元璋战斗到底。一批又一批的人,心中都只有一个方向——攻下城池。这一次出征,出动了六十万人,国家空了,人也都打没了,陈友谅才终于甘心。不过,他不也值得我们学习吗?
在这么久的一个明代里,还有不少风风雨雨的人物,在我们看来,他们似十全十美,其实,他们也有各自的短处,朱元璋,其实也是一个暴君,杀了众多官员,使朝廷上下只有五个人;再如常遇春,他看似英勇不惧,在战场上胆识过人,其实,他曾把三千多名士兵活生生用土给埋了;而那个陈友谅更不用说了。那我们为何不像传说中一那个十全十美的人学习而奋斗呢?取长补短,方能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