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有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有感 篇1
“小豆豆,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这是小林先生对小豆豆说得最多的话,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话。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有些孩子之所以长大后会变坏,我认为更多的原因是在家长和学校教育身上。
小豆豆在一年级时,就被学校退学了。原因是小豆豆上课时总喜欢将书桌的盖子开了关,关了开。老师制止后,又将文具盒里的文具、课本等一样一样全部放在书桌里,需要的时候再打开书桌一样一样拿出来,又关上。而且总在上课时,站在窗边和路边跟来来往往的宣传艺人打招呼,影响上课秩序,并且还大声和窗边的燕子说话!最终老师忍无可忍,将小豆豆劝退了。
于是小豆豆在妈妈惴惴不安的带领下来到了巴学园,在这里她遇见了小林先生,这改变了小豆豆的一生。
也许在许多人看来,小豆豆是个“坏孩子”,因为她被退学了。妈妈当时并没有将小豆豆被退学的事实告诉她,因为担心这会对她单纯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
妈妈的这种做法我觉得是值得广大家长学习的,因为即使是小孩子,也会感受到被排斥的难过。
孩子会想:为什么老师不喜欢我?为什么小朋友们不喜欢我?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好?自己是坏孩子吗?很可能会让孩子怀疑自己,进而感到自卑,影响孩子之后的社会交往及发展。
小豆豆是个很喜欢说话的孩子,也许很多孩子都和小豆豆一样,很喜欢说话。但是一般情况下,成人并没有耐心去认真听一个孩子说那些孩子觉得很有趣的事,因为在成人眼里看来,那些事并没有什么有趣的。即使成人会听孩子说,但更多是敷衍地听,不会认真去思考孩子的想法。
但是小林先生在与小豆豆第一次见面时,就认真听小豆豆讲了四个小时。
小豆豆从车站检票的.大叔讲到以前学校的燕子窝,从家里的小狗“洛基”讲到爸爸在海里游泳……各种小事,小豆豆一件一件说给小林先生听,小林先生也边笑边听,有时候还问“后来呢”,直到小豆豆把全部想说的都说完,找不到可以说的了,小林先生才站起来摸了摸小豆豆的头,说以后小豆豆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了。
小林先生是个真正尊重孩子的校长和教育家,从他认真听小豆豆讲琐碎的小事四个小时就能看出来。对于孩子来说,有人认真听他说话是很开心的,让孩子感觉自己得到了尊重,也促进孩子学会表达。家长在生活中,应该学会倾听孩子说话,即使孩子说得不清楚,家长也应引导孩子将想说的话表达出来。
孩子需要家长和教师的肯定。就像小林先生对待小豆豆那样,每次看见小豆豆,小林先生都会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这时,小豆豆也会很高兴地笑,蹦蹦跳跳地说:“是啊,我真是一个好孩子!”因为,小豆豆得到了校长先生的肯定,自己不是一个坏孩子。小豆豆也会更加乐于去帮助别人,因为校长先生说了自己“真是个好孩子”。孩子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肯定,会让孩子更有信心,也会让孩子从内心肯定自己。
孩子是喜欢探索的,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就小豆豆一样,对路上来来往往的宣传艺人充满好奇,对树上的燕子充满好奇,对路上出现的报纸充满好奇……
这时他们可能会因为探索而做出很多让家长、老师生气的事。例如小豆豆上课时站在窗边和宣传艺人打招呼;和燕子说话;跳到报纸上,结果掉进了茅坑里……可是即使孩子做出这些让我们生气的事,我们也不能因此而阻拦孩子探索的步伐和好奇心。家长应在保护孩子好奇心的同时,引导孩子正确探索,正确地去认识这个世界。
在教育孩子方面,小林先生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即最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只有在爱孩子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小林先生就是深深地爱着他的学生们,并用这种方式去教育他们,不断告诉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是的,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所以,请不要吝啬,大声对您的孩子说“你真是个好孩子”!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有感 篇2
一直对包装精美、价格不菲、广告做得铺天盖地的所谓“畅销书”不感兴趣。若不是儿子坚持说《窗边的小豆豆》是一本好书,我就跟它擦肩而过了。
《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著名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的一部代表作,作品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跌宕的情节,没有刻意的遮掩,作者用朴实的文风讲述了自己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描述了一所让人无限向往的学校——巴学园,一位让人无限崇拜的老师——小林宗作校长,还有一个曾让普通学校的老师无比头疼的孩子——小豆豆。
《窗边的小豆豆》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段读书经历。作者黑柳彻子是继奥黛丽.赫本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第7任亲善大使。而她获此殊荣的原因,也是因为联合国的官员读了英文版的《窗边的小豆豆》后,认为“这个人这么了解孩子的心理,再也没有比她更合适的人选了”,因而任命她为亚洲历史上的第一位亲善大使。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从小便是个极具“特色”的孩子——不能让普通的老师接受的特色,她实在是太顽皮了。因此,她在一年级时便被学校劝退。小豆豆是“特别的”,但她也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一个好母亲,把她送到了“巴学园”,使她遇到了小林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校长,一生致力于教育方法的研究,他说:“无论哪个孩子,在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的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他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书中记录的事例很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几件事:
小豆豆在上厕所的时候不小心把她的漂亮的钱包掉进去了,于是,她找到一个长把舀子,费力地打捞她的钱包,地上已经堆满了秽物,钱包连个影子都看不见,校长先生路过这里,问明情况之后,对小豆豆说:“弄完之后,把那些东西都放回去。”我想:如果我们看见这番情景,一定会阻止小孩子的,怕他们弄脏了衣服,污染了环境,或者会帮孩子找。但是小林先生只是说“弄完以后,要把这些全都放回去”。小豆豆有优点也有很多的缺点,但校长先生每次见到她,都对她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是他的宽容、博爱让小豆豆在巴学园里一点点成长,成了一个被大家接受的孩子。
巴学园还有许多这样特别的孩子,小林校长细心地呵护每一个孩子,给予每个孩子足够的信心。泰明是一个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孩子,但是小林校长从来没有让孩子们感到他的缺陷而嘲笑他,也没有让泰明感到过难堪;高桥是个侏儒,当他站在比自己还要高的跳马面前而不知所措时,小林校长鼓励他说:“没关系,你能跳过去的,绝对能跳过去的!”,以此来增加他的信心,在学校召开的运动会上,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却总是第一名,使他成为了每一年运动会中的明星,原来校长先生就是为了高桥这样的孩子而设立各种各样比赛项目的,
这些都大大的鼓舞了高桥战胜自己的信心。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从明治大学的电气工学系毕业,并且有一个明朗而富有魅力的性格。
小豆豆、泰明、高桥这些巴学园的孩子就像一株株小苗,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茁壮地成长着。是小林宗作先生给了他们最适宜的土壤!小豆豆在车站看到一个大哥哥在卖一种能测验人们是否生病的树皮,于是问校长借了两毛钱买了一块,她不但自己咬了一下树皮,测验自己是否生病,还把这块树皮让校长咬,让全校五十多个学生都咬了个遍,甚至让她的`小狗洛基咬,还让路边的野狗咬,当她发现大家咬这块树皮都不觉得苦时,也就是说她认为大家都是健康的,就非常开心。虽然在现在的成年人看来,这种行为非常可笑,可是孩子的这种善良美好的举动让人感动,她希望每个人都健康,希望每个人都开心。帮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泰明爬自己的树,为泰明的死,为小狗洛基的死而伤心难过??都体现着小豆豆的爱心。
有人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黑柳彻子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被表扬、被接受的幸福的环境中。在她的孩提时代,她非常幸福地遇到了小林宗作老师,这位“头发稀疏,门牙已经脱落,脸色很好,身材虽不太高,肩膀和胳膊却很结实,整整齐齐地穿着一身已经陈旧的黑色西装”的老头是巴学园的校长,在今天看来,他也是个极其伟大的教育家,他在小豆豆到“巴学园”的第一天,就听小豆豆不停地讲一些她的故事,一听就是四个小时,还不停地鼓励她说“还有呢?”倾听孩子,这是种简单而又伟大的爱,但有多少老师能做到像他那样连续听孩子四个小时,又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甚至没打一个哈欠呢?
小林宗作老师对学生的爱是真诚的,那种爱不是无原则的溺爱,也不是望子成龙般急切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时时处处为孩子们着想的爱。这种爱体现在了他让每个孩子在午饭时带上“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这种奇特的表达方式上;这种爱流露在了他打破吃饭不能说话的传统,让孩子们饭前讲故事,以保证孩子们怀着愉悦的心情来用餐;这种爱更体现在了他望着熊熊的战火燃烧着他的校园时,他却对着他的儿子说:“下次,我们要办个怎样的学校?”小林宗作的这份爱,比大火还要热烈。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极富爱心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如此富有爱心的学生,让这把爱的火种传递下去,用爱的春雨去浇灌爱的种子,用爱的火花去照亮爱的心灵。
每次读这本书,总会有一番新的思考,产生一些新的体会。也许我不能成为小林校长那样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但我想,读了此书后,对于身边的“小豆豆”我一定会更加用心好好地给予引导。我不期待孩子们个个优秀,但求他们健康发展。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有感 篇3
一口气读完《窗边的小豆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什么是爱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爱的教育,一切从孩子出发,一切为孩子考虑。从校门开始,没有富丽堂皇的装饰,只有两棵矮矮的绿色的树,所有深邃的教育思想就是从这两棵绿色的树开始发芽,从孩子的心灵出发,给他们一个心目中的学校。于是,电车成了教室,每天的课程从各自最喜欢的课程开始,喜欢作文的在写作文,喜欢数学的在做算术,喜欢物理的点起了酒精灯,把烧瓶烧得“咕嘟咕嘟”冒泡,这样的一天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以快乐为开始的一天。吃饭了,营养学的搭配以简单的一句话来教育:海的味道,山的味道。
孩子们的饭是自己带的,那些在陆地上生长的,比如牛呀猪呀鸡呀就全归入山的味道,而鱼呀,红烧海味就要归入海的味道去了,而校长也总是这样拜托家长:请给孩子们带来海的味道,山的味道。而每次吃午餐的时候,还要唱上这么一曲歌曲:好--好--嚼呀,把吃的东西, 嚼呀,嚼呀,嚼呀,嚼呀,把吃的东西......每天还轮流有一个孩子在中间讲讲他乐意讲的有趣的事情。这样有趣的午餐哪个孩子不喜欢呢,哪个孩子会认为这样的午餐不是人间的美味呢?而联想到我们孩子的吃饭,我们以古训教育孩子:食不语。在这样的环境下,又怎能不味同嚼蜡呢!下午,如果上午的课程都学完了,老师会带领孩子们去散步,在散步中,老师会借此机会给孩子们介绍各种昆虫和植物的知识,在孩子们完全放松的心灵里播种下生物学的各种知识。
学校里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教育的资源。有一次,学校里要运来一辆旧电车作为教室,孩子们百思不得其解:这么大的电车,没有轮子,怎么可能运到学校里来呢?他们很想亲眼看看这一重大而又神秘的搬运过程。电车是在晚上运来的,于是,校园里出现了这奇异的一幕:当电车被巨大的牵引车运来的时候,那些为了看这神奇的一幕而特意带着毛毯睡在学校大礼堂的孩子被老师喊醒了,他们睁着好奇的眼睛,望着电车,那时候,还没有起重机,人们在电车下垫上粗大的圆木,让电车在圆木上一点一点滚动,慢慢把电车从牵引车上,卸到了校园里。校长乘机解说着:好好看看,那个叫“滚轴”利用滚动的力量,就能移动那么大的电车。孩子们认真地看着,他们穿着睡衣站在清晨的阳光里,能够看到这一情景,孩子们从心里感到幸福。
学校,不应该只是文质彬彬的知识传授,它应该创造各种活动,让孩子经历一次次刻骨铭心的体验。那么当孩子们终于长大成人的时候,他们回忆曾经的学生生活时,不会只是记住了几个词语和几篇文章,随着记忆飞弛而来的,还有那和纯真的童心相交融的各种欢乐的经历!巴学院组织了那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帐篷露营活动,虽然那帐篷是搭在礼堂的,但是当孩子们终于支好帐篷的时候,他们在各个帐篷间飞快地穿越而过时,当他们从帐篷里探出一个个小脑袋听校长讲各种国外经历的时候,你能说,孩子们还没有找到那种“露营”的`感觉吗?为了让孩子们试试自己的胆量,学校开展了一个“试胆量”的活动,几十个装扮成妖怪的孩子躲在墓地里,其余的孩子去找妖怪,孩子们终于出去找妖怪,在找妖怪的路途上,他们也终于测出了自己能忍受多少的恐惧。
那些扮妖怪的孩子因为躲在墓地里没有人去找他,有的吓得哭了起来,被老师领了回来,有的被蚊子咬了,但无论是谁,都并不后悔,即使那些哭的孩子,很快也破涕为笑了,这泪水浸透了孩子成长的欢乐。还有很多这样的活动,像到海边游泳的温泉旅行,请来农民老师教孩子们去田间劳动,到名胜之地去野炊,为参加战争的校工阿良开茶话会......所有一切的一切,让孩子们经历了多少的欢乐与激动,孩子们在各种活动中成长起来,伴随着这种成长的是孩子们各种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一颗慢慢长成的敏感丰富的美丽心灵。
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小林宗作校长,他是巴学院的精神领袖,代表着校园文化的主流方向,他虽然是校长,却本着让教育适合每一个孩子发展的教育思想,始终和学生站在同一层次的精神层面上进行着各种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当小豆豆的妈妈领着被退学的小豆豆来到巴学院报名的第一天,小林校长对小豆豆的考核就是让小豆豆随便地说说自己想说的事情,这一说,就是整整四个小时,而校长就在旁边饶有趣味地听了四个小时。听一个一年级的孩子讲了四小时的话,就是孩子的亲身父母也不一定能做到,但是日理万机的校长却用自己的耐心、爱心做到了,也让我深深地懂得了,能耐心地倾听孩子说话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教育。而这样的事例简直太多了,他拜托家长让孩子穿最差的衣服到学校里来,为的是让孩子不会受好衣服所累,能自由活动,也不会因为衣服弄坏而受家长的责骂。小豆豆因为钱包掉在了粪池里,便用长把舀子从厕所的掏口舀,舀出了很多脏东西,校长看到了,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弄完以后,要把这些放回原处。而这句平平淡淡的话却折射出校长多少深厚的教育思想:孩子总是以他们的思维方式来干一些我们大人看来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一个真正懂教育的人就是走进儿童的思维方式,引领孩子以这种思维方式合理地干完这件事情,直至满足他们的需求与好奇。
为了让个子矮小、永远也不会再长高的高桥君树立自信,体会成功,校长举办了一个运动会,有很多项目就是专门为高桥君设立的,比如只适矮个子孩子的“钻鲤鱼肚子”,比如“一级级爬台阶”比赛,都是高桥君夺得了第一。高桥君就是在运动会上从心理上长高了个子,体会到了他以后也许永远体会不到的成功,而他的自信也从他一次次登上领奖台的那一刻生根发芽,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高桥君一定会走出自己生理的阴影勇敢地直面他今后的人生。事实也的确如此,因为本书是黑柳彻子自传体小说,书中发生的故事大都是真实的。而文中提到的各种人物作者都在后记里作了补充交代。高桥君后来担任一公司的“协调工作”,职位非常重要。从巴学院里还走出了很多成功的人士:小豆豆是著名的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亲善大使。大容君成为日本屈指可数的鉴定专家。阿泰成为美国一所著名的物理研究所的副所长......对只有五十几个学生的巴学院来说,出了这么多社会精英实在是非“了不起”所能形容。
面对这样的一所学校,面对这样的一个校长谁能不为之动容呢。它简直是教育上的一个乌托邦,但是它又的确存在过,而且是在几十年前时二战期间的日本,避开了战争的炮火,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生活与学习上的世外桃源,于斯时寻找净土,于次地觅天堂,小林宗作校长做到了,他用自己的亲身实践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良好的教育。
记得肖川博士曾经这说过: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思索过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次令他们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生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就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从巴学院出来的孩子可以自豪地回答:我们曾经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宽松、宽厚、宽容、自由、自主、自信、温暖、温情、温馨、成功、成才、成人的巴学院的校园文化中,走出了一个个健康、向上、乐观、丰富、激情梦想、灵气的孩子,他们有勇气面对一切!改变一切!创造一切!
曾经有这么一所巴学院,它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存在过,它向世界倾泻了它的纯洁和馨香,它的烈焰散发出满腔的热情,最后在二战的炮火中消失在冷漠的时光中。它消失了,但它还活着,因为巴学院的生命已经遗传为不朽的精神!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有感 篇4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是由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的小时候的真实的事情,这便是它吸引我的原因。现在回想起来,脑海中浮现的是童话般的世界,在这里,小豆豆学会了热爱书本,学会了关心别人;在这里,没有歧视,没有嘲笑,有的只是平等与爱心,宽容与真诚;在这里,同样会体验到恐惧、无奈与忧伤,所有这一切,让小豆豆成长为一个情感丰富、心地善良而又单纯快乐的孩子,就象校长先生经常说的:“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书中所描绘的巴学园是每个孩子的精神家园,快乐天堂,是一个教育的理想园。作者在后记中写到“我常想,如果今天还有巴学园的话,可能就不会有孩子讨厌上学了吧?因为,在巴学园,即使放学之后,孩子们也不愿意回家,而且第二天早晨,又眼巴巴地盼着早一点儿到学校去。巴学园就是这么一所充满魅力的学校。”一个叫做小豆豆的女孩子,一个被学校退学的认为是无可救药的女孩子,在这个乐园里,每天盼着且学校与老师同学们一起,并在老师同学们的影响下顺利地和大家一起学习、交往,并度过了一个自信而快乐的童年。可见,良好性格的培养,远比知识的学习重要得多。
小林先生,巴学园的'校长,他总是想尽办法来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保护他们小小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他不会阻止孩子们做一些危险的事情,他也不会要求孩子们刻意的去做什么事情,他总是努力的寻找一些可以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和愿意接受的方式去引导他们。他的教育观念,我知道是很多家长和学生们渴望的,大家都希望能有小豆豆那么幸运,我也是。看完书后,我极其羡慕小豆斗,一生中可以遇见这样的一个人,真是一大幸。记得印象最深的是,当小豆豆第一次转学到巴学园的时候,先生一个人听着小豆豆讲了几个小时的话,小豆豆第一次在别人面前讲这么多这么久的话,去学校的第一天,先生就成了小豆豆喜欢的人,包括在巴学园举行的露营、运动会、茶话会等等活动,无不体现着小林先生科学的育人理念和教学方法。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地在反思着自己的教学行为,尤其对于班级的一些后进生或者是问题学生。其实,他们就像是退学前的小豆豆一样,老师们对于他们总是摇头多于点头。这一次次的摇头对孩子们伤害是很大的。越是被框上“问题”二字的学生,越是期待着周边人的关注和认可,可是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时间的挑战赛,他们不可能是一夜之间改掉所有不好的习惯。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引领,领得好,我们就是可爱的“小林先生”,领得不好,那就成为扼杀孩子们发展的罪魁祸首了。小林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有感 篇5
童年,是一杯芳香馥郁的美酒,呷一口,清香、醇香、浓香……细呡一口《窗边的小豆豆》,仿佛整个人都浸在这小豆豆美滋滋的童年里了。
小豆豆生活在二战时的日本,刚上一年级,她对书桌好奇,上课时不停地开关书桌?母亲樱豢翁蒙峡醇?嘧臃晒??笊?叵蜓嘧游屎茫徊话?老师要求绘画,将蜡笔涂在书桌上……由于这些怪怪的淘气行为,她被老师视为“多动症”,严令退学。小豆豆妈妈想:如果退学使小豆豆心里产生自卑的情绪就不好了,于是决定等她长大,再找机会告诉她。并为她找到了一所能够理解孩子性格,教会她和大家一起学习的新学校——巴学园。
巴学园是一个仅有五十人的私人学校。矮树做的校门,电车改装的`教室,充满了梦幻。在这里,小豆豆遇到了自已喜欢的老师——小林校长。第一天,校长就听小豆豆说了整整四个小时的话,直到她无话可说为止。在这里,小豆豆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上课内容。学生可以随意选择上课内容,课堂上有写作的,有做物理实验的。在这里,小豆豆遇到了自已最爱的纯真友谊。她历经千辛万苦帮助手脚残疾的泰明爬树,实现泰明一生的心愿。
在巴学园,小豆豆度过了她快乐的童年,健康的成长为一名著名的作家、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她就是这本书的作者——黑柳彻子。和她一起长大的“电车伙伴”们,也因这种物殊而自由的教育方式,有的成为了老师、医生、钢琴大师、物理学家等。
在小豆豆金色的成长旅途上,面对孩子的“多动症”,我很敬佩她拥有一位好母亲。没有责骂、批评,而是想方设法,努力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我想,其实妈妈的心里一定十分难过,可是她宁愿把苦水送给自己,也要把童年的快乐还给小豆豆。
其实每个妈妈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用一点一滴的爱呵护孩子的每一份成长,为他们规划未来,竭尽所能找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每天都过得健康快乐!可怜天下父母心,我的妈妈和小豆豆的妈妈一样,时刻包容着我、呵护着我,以瘦弱之躯努力这我建造一个安全快乐的港湾,让我无忧无虑地生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妈妈,谢谢您!我爱您!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有感 篇6
成为母亲后,童年时候的往事渐渐地被忙碌的生活琐事淡化了,当那些往事被我淡忘得差不多的时候,《窗边的小豆豆》却在不经意间带着我,在看别人的童年的时候悄悄地提醒了我。
我会看这本书,纯粹是处于偶然,可是一拿起来就再也舍不得放下了。作者平实朴素的文风,小豆豆随心所欲的流露,巴学园里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完美的现代教育,使我的心头流淌着温暖的感动。
《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的作品,她小时候就是小豆豆,是一个被一所小学退了学的怪孩子。她的妈妈为了不让她在心里留下自卑的情结,隐瞒了退学的事,到处寻找一所能理解小豆豆个性的学校。让小豆豆退学的老师就和很多父母一样,在他们看来,规规矩矩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而小豆豆不能遵守课堂纪律,她喜欢在教室的窗边看街头艺人们的表演,然后对他们大叫"宣传艺人",引得班里的小同学都拥挤到窗边;她喜欢把带有抽屉的课桌拉出来又拉进去,不停的弄出声响来,以至于老师要不停地告诫她。她上课的时候会和窗外驻留的燕子讲话;她画画的时候会把课桌上都涂满了颜料;她看见任何有趣的事情都会快乐得大叫等等。总之,小豆豆随心所欲地满足着自己的好奇心,全然不在乎学校的相关规定,在老师心目中,这样的孩子不是很麻烦就是很怪。
还好有一个老师并不是这么想的,他就是让小豆豆终身难忘的“巴学园”校长——小林宗作先生。就是他,在小豆豆到巴学园的第一天听小豆豆说了4个钟头的话:也是他,每当看到小豆豆,就会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书中,让我印象颇为深刻的,是小豆豆与校长先生初次见面的场景。小豆豆——这个聪明活泼、喜欢说话的孩子,和校长聊天,竟一刻不停的聊了四个小时。说四个小时的话,一个一年级的孩子,还是和校长先生,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啊!而校长先生,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微笑的面孔,并表示出极大的兴趣,还时不时地发出感叹。就是这样一个校长,一生致力于教育方法的研究,他说:无论哪个孩子,在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着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的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他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这位令我敬重的小林宗作先生正是这么做的,也因此他让小豆豆在巴学园里一点点成长,成了一个被大家接受的孩子,也让所有的孩子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同样是基于爱,我们身边的很多父母并非未如小豆豆的父母那样,或许在他们认为,爱的方式只能是教育与管理,而不是宽容与顺从,或许在他们眼里,对于孩子的妥协就意味着放弃。当然,不是所有的方法我们都应该去接受,而我也并无意指责或评判什么。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童年,也都曾从教育的历程中一路走来。很多时候,爱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得到的结果并不一定就如人所愿。对于这一点,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都要去深深地思考。
小林宗作先生创办的巴学园是一所开放、自由、没有束缚的"乌托邦学校"。它的课程、纪律、甚至座位,都与正规的学校不一样。你可以说它与正规的教育制度脱了轨,但也可以说它给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它的大门是两棵非常矮的树做成的,而且树上还长着绿色的叶子,是的,它们是两棵有根的还在长的树。最奇妙的是学校里的教室,你一定猜不到的,它们是用真正的电车改建成的“电车教室”。上课的时候,想先上哪门课都可以,如果你非常努力,在上午就完成了一天的学习计划,下午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去寺庙或田野里散步看蝴蝶。每周都有两次涂鸦课,每天午餐都可以吃到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平时还有露营啦、野炊啦、茶话会啦许许多多的有趣的事。
在教学上,巴学园有两大特色。
一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也正是这一点是它显得与其他学校与众不同。仔细想来,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因为这样就意味着大多数学校所作的事情是磨灭孩子好奇心的,而且更可悲的是,这些学校孩子认为她的做法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使命,将孩子塑造成统一的模型去“更好的适应生活”。事实上,小学是孩子接受正式教育的开始,如果这时就将孩子的好奇心抑制住,将他们身上的棱角磨平,那么今后还有什么创新性可言?每一阶段的教育都要使学生具备某种能力,为他接受更高一级的学习打下基础。但我认为,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将培养学生能力与培养学生个性对立起来。相反我们恰恰应当在培养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使他们具备各种能力。犹太民族特别注重对孩子好奇心的保护,据说,犹太母亲在孩子放学回家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问孩子一个问题:“今天你提问了吗?”他们十分看中孩子这方面的能力,他们认为只有善于提问才善于思考从而才善于创新。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犹太民族在漫长、艰难的发展史中出现了那么多有影响的思想家、发明家的奥秘所在吧!
二是善于倾听,这也是保护孩子好奇心的重要手段之一。扪心自问,有多少人会像小林校长一样耐着性子听孩子将一些漫无边际的、在大人看来是极其无聊的事情,甚至可以一动不动的听上四个小时!很多人都说自己很爱孩子,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这样的话的确很令人感动,可是为什么我们的爱总是得不到回应?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不知如何去爱,不知道如何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我们常常以爱的名义做着伤害爱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我们不懂得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因为不尊重孩子,我们经常做一些违反他们自然成长规律的事,或拔苗助长,为他们制定一系列不切合实际且毫无意义的目标,或对孩子自身萌发出来的各种学习愿望进行乱砍乱伐;因为不尊重孩子,我们不会平心静气地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意愿,总是毫不在意地打击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因为不尊重孩子,孩子出了一点差错,我们就怀疑他们的能力,然后就站在他们的对立面,以否定的态度阻止孩子去观察、思考并用心去感受世界。
巴学园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天,孩子们如果上课效率高,一上午就把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解决了的话,老师就会带领孩子们到校外去散步,那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事情,在散步中,孩子们看到什么,老师就相应地渗透相关的知识。在与大自然那么亲密、融洽地接触中,孩子的思想被放逐了,心灵被解放了,到处充满着他们的欢声笑语,那是在学校里永远也学不到的。最有心的是,有一次校长还请了一个农民给孩子们上课,地点设在了校外九品佛的池子旁边,农民老师给孩子讲起了如何种庄稼,边讲还边在地上做示范,从除草到翻地,从培垄到播萝卜的种子,施肥等等,一项一项地做给大家看,还给大家讲了别的有关虫子,鸟儿,蝴蝶,天气等方面的知识。最后大家一起动手干完了播种的活儿,孩子特别的高兴,一个个俨然成了播种的高手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孩子们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种的庄稼了,他们总会凑到一起谈论自己的庄稼的事。那是多么精彩的一课啊!相信孩子们定会终身难忘。而象巴学园这样的学校,我相信是绝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向往的地方。
《窗边的小豆豆》这部作品能够打动人心,除了展现了一个学习乐园“巴学园”之外,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表现了人性中最真的最纯净的东西。看着小豆豆的行为,听着校长先生的话,我们的心会安静下来。每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没有选择的'权利,而每一个父母都是疼爱自己的孩子的,不管他是健全的还是有残疾的,都希望孩子长大以后能够接受到最平等的最有效的教育。如果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学校环境互相配合,我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健康的成长,不只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灵上的健康。而小豆豆无疑是幸运的,她有一对最好的父母,她遇见了影响她一生的最好的老师。她就像一株普通的小苗,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茁壮的成长着。是小林先生给了她最适宜的土壤,他的教育方针就是他自己说的“无论哪个孩子,在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着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的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他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他经常带着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各种知识,掌握自然的节奏和韵律,希望孩子们尽可能的保持自然的性格。
总之,这是一部能让人回味无穷的作品,是一本所有母亲、所有老师、所有识字的孩子和所有曾经是孩子的人都应该一读的书。孩子读了以后会从小豆豆的身上学到对学习要抱有积极态度;老师读了以后会学到新的教育方式;而母亲读了以后也会学到新的教育方式;曾经是孩子的人读了以后会感受的童年的欢乐,仿佛又回到了童年。这些道理,说起来从事教育的人都知道,但要真的实施,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说,校长先生真的让人敬佩,而小豆豆的巴学园也是让人羡慕的。那么,作为教育者的我,努力要像小林先生一样懂得孩子、信任孩子、尊重孩子,这是我的一个教育梦想,一个需要我去努力实现的教育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