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朋友》教案

短文网

2025-09-15教案

短文网整理的《童年的朋友》教案(精选18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童年的朋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运用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特征;学习作者生动细腻而又饱含感情的语言特点;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

品读对外祖母的精彩描写,把握文中外祖母的形象;运用想象补白法,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外祖母慈爱的形象,激发学生对家人的爱;领会外祖母对高尔基的深远影响,从外祖母这一人物形象中汲取对生活乐观、坚强的力量。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体会一定的优美句子,能感受句子的情感,能读懂人物形象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揣摩文章中重点的语句,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难点:从外祖母这一人物形象中感受爱的力量,体会外祖母对高尔基的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激趣入题

播放歌曲《朋友》导入。

从小学到初中,我们一直在交朋友。朋友,在你快乐的时候和你分享快乐,在你悲伤时和你分担悲伤,在你遇到困难时和你一起克服困难,那么你是否还记得童年时对你影响最深的朋友呢?他做了哪些事情让你印象特别深刻?

(指名让学生谈谈自己童年的朋友。)

那么,高尔基童年的朋友是谁呢?(最敬佩的外祖母)

我们童年的朋友都是同龄人,可为什么高尔基的童年朋友是外祖母呢?

今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认识这位神秘的外祖母,进入这节课的学习《童年的朋友》。

二、浅层阅读,整体感知

(一)预习交流

1.朗读课文,在文中圈出生字词并注音。

咕哝(gū nong ) 噗(pū) 绺(liǔ ) 诅咒(zǔzhòu ) 嗅(xiù ) 鬃(zōng ) 脸颊(jiá ) 皱纹(zhòu ) 绉纱(zhòu )

脯:(fǔ)果脯

脯:(pú)胸脯

2.理解加点的词语

终身:一生(多就切身的事说)。

终生:一生(多就事业说)。

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

(二)知识积累

1.走进作者

高尔基(1868-1936),苏联无产阶级作家,出生于一个木匠家庭,幼年丧父,童年是在外祖母家度过的。11岁就结束了童年生活,到“人间”独立谋生,后通过自学成为作家。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小市民》。

2.知识链接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在那个的第一部。讲述的是阿廖沙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跟随脾气暴躁、日渐破落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外祖母生活的童年时光。小说通过儿童无邪的眼光,生动地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国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描绘了许许多多社会小市民丑陋和愚昧的社会风貌,以及当时俄国宗教、丧葬等民风民俗。小说着力刻画了阿廖沙、外祖父、外祖母这三个人物,而外祖母给了阿廖沙力量和支持。外祖母的形象,是苏联甚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最有诗意、最有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

高尔基名言

(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艰苦和挫折是人生的老师。有的人在挫折面前倒下去,有的人退缩;而有的人,冲了上去,战胜了困难,征服了挫折。这样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

(3)天才出于勤奋。

(三)整体感知

1.初步梳理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6):写外祖母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1)着重描写了外祖母的长发,揭示了外祖母慈祥、可爱的性格特征。

(2-5)外祖母的语言,突出了外祖母对“我”的疼爱和关心。

(6)写外祖母的外貌和动作,表现了她年轻、仁慈、善良和可爱。

第二部分(7):论述外祖母对“我”的影响。

2.初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章题目所说“童年的朋友”在文中指谁?为什么把她称为“童年的朋友”?

(明确:童年的朋友指外祖母。外祖母关心“我”、 理解“我”,用爱启迪我的心灵。)

(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试用自己的话把外祖母的`形象描述出来。

(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外祖母(健康、慈爱、乐观、坚毅······ )。

(3)请问课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具体描写了外祖母的哪些方面?

(明确: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分别描写了她的头发、眼睛、脸、嘴唇、鼻子、身材等。)

(4)外祖母和“我”的关系已经超越了一般的血缘关系,那么是什么关系呢?(请用文中的话概括)

(明确:我终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3.自主学习,完成表格

任务:再读课文,划出有关描写外祖母的语句,动手写一写这些语句各反应了外祖母怎样的形象和性格特征,并完成下面表格。

(提示:可以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考虑)

作者对人物的描写

(人物外貌--“形”)

你的评价

(人物性格--“神”)

外貌描写

头发--

眼睛--

脸--

嘴唇--

鼻子--

牙齿--

身材--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4.思考

透过作者这么细致的人物形象分析,你们觉得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外祖母。

(明确:健康、温柔、慈爱、乐观、坚毅······ )

5.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对外祖母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祖母乐观、坚毅的性格,对“我”深厚的爱以及对“我”一生的影响,抒发了“我”对外祖母的热爱、感激之情。

三、巩固新知,当堂训练

1.文学常识

《童年的朋友》节选自小说《_________》,该书与《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作者_______的_______体三部曲,他又是_____(国籍)的________家。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发dōu( ) 发liǔ( ) 马zōng( )

诅咒( ) 两颊( ) 皱( )纹

镶( )银 嗅( )烟草 稀疏( )

四、课外作业,现学练笔

作业:

1.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是如何理解“最知心”“最珍贵”的“终身的朋友”?

2.你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朋友是谁?学习文中的几种描写人物的手法,用简短的文字描绘出这童年朋友的形象。

五、课外积累

关于朋友的格言: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清·唐甄)

●益友百人少,损友一人多。(藏族)

●除了一个真心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剂是可以通心的。(英国)

《童年的朋友》教案 篇2

6岁的时候,我曾经急着要当一个拳击家。因为没有训练用的沙袋,我就拿自己的小熊练拳。我把它放在沙发上摆好,以便打起来顺手些。小熊坐在我的面前,一身巧克力色。两只眼睛一大一小:大的是原来的,玻璃做的;小的是用一粒纽扣代替的。小熊用它那不一样大小的眼睛十分快活地瞧着我,两手朝上举着,似乎在开玩笑,说它不等我打就投降了。

我瞧了它一会儿,突然想起好久好久以前我跟它形影不离的情景来了。那时我走到哪里都带着它。吃饭时让它坐在旁边,用调羹喂它;当我把什么东西抹到它嘴上时,它那张小脸儿就十分逗人,简直像活了似的。睡觉时我也让它躺在旁边,对着它那硬邦邦的小耳朵,悄悄地给它讲故事。那时候,我爱它,一心一意地爱它,为了它,把命献出来我都舍得。可它,我往日最要好的朋友,童年时真正的朋友,这会儿却坐在沙发上。

它坐在那里,一大一小的眼睛对我笑着,而我却想拿它练拳……“你怎么啦?”妈妈问道,“出了什么事?”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啦。我转过脸去,沉默了好长时间,为的是不让妈妈从声音里猜出我的心事来。我仰起头,想把眼泪憋回去。后来,稍微克制住了自己的感情以后,我说:“没什么,妈妈。我不过是改变了主意,再也不拿小熊练拳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8个生字“拳、玻、璃、纽、羹、邦、憋、稍",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形影不离”“一心一意”的意思。

2、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难点: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联想句的作用。感受文中“我”与伙伴小熊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

2、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朋友吗?怎样才能算朋友?

生:在一起玩、感情很好/互相帮助/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新课文中小作者童年的朋友是怎么样的。板书“童年的朋友”

二、整体感知、初学写物

(一)让学生默读全文,同时出示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圈出生字和新词。

(二)边读边思考,能概括课文大意

师:请大家思考“谁要拿谁干什么?最后怎么样了?”

生:我因为要练拳没有沙袋,要拿小熊当沙袋,后来想到小熊和我形影不离的情景来,最后没有拿小熊练拳(我要拿小熊练拳,最后放弃了)

学习“拳”字,“卷”和“手”-----手卷起来

(三)细读小熊的描写段,提醒学生从整体到部分,抓住重点描写

师:这只差点要被我打的小熊长得什么样子?请大家读第二节(整体读,个别读)

师:我们一眼看到小熊是巧克力色的,仔细看小熊特别的地方在哪里?

生:它的眼睛!

师:两只眼睛一大一小。是怎么写一大一小的?

生:大的……小的……(学习玻璃,提示玻璃的偏旁,学习纽,同样提示偏旁,纽扣跟衣服织物有关)

师:一大一小说明小熊怎么样?

生:很旧了

师:很旧了说明小熊和我在一起时间(生:很长了)

师:时间很长了小熊还坐在我的面前,说明我和小熊怎么样?

生:感情很深了!

师:大家都说眼睛会说话,小熊的眼睛说什么了?

生:似乎在开玩笑……

三、借朋友展开,品读文中情感

(一)读文让学生体会我对小熊的情谊

师:我们的题目是童年的朋友,小熊是不是我的朋友?(生:是!)我都要打小熊了为什么说小熊是朋友?请大家再读课文,圈出我把小熊当朋友的词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我朋友小熊

形影不离

一心一意爱

师:什么叫形影不离啊?谁能从课文中找到表示形影不离的句子?(我走到哪里都带着它)

师:走到哪里都带,都到哪里了?

生:吃饭时……睡觉时……(调羹----羹的写法,让学生黑板上书写,注意美的写法,记字----用美味的羔羊肉做羹,调的音调,多音字让学生组词;硬邦邦----硬的东西敲起来邦邦响)

师:那说明我对小熊怎么样?

生:感情很好!

师:对!课文里面说我对小熊的感情好到哪种程度?

生:一心一意地爱它,为了它,把命献出来我都舍得。

师:谁能说出一心一意的反义词?(生:三心二意)

补充板书

朋友

小熊

吃饭时

形影不离------到哪里都带

睡觉时

一心一意爱

(二)通过对小熊眼睛的`描写,体会小熊对我的情谊

师:是啊!当然我们不是说不要命了,我的意思是说要让我为小熊干什么都愿意。我把小熊当朋友,小熊是不是也把我当朋友?(生:是的!)

师: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小熊把我当朋友?请大家再仔细读第二第三小节,用波浪线划出相关的词句。

根据生回答补充板书:

朋友

小熊

饭时

形影不离------到哪里都带

快活地开玩笑

睡觉时对我笑

一心一意爱

师:前面我们说了小熊一大一小的眼睛说明小熊很旧了,和我在一起的时间很久了,感情很好。我要拿小熊练拳,小熊是怎么样?

生:快活地瞧着我,好像在开玩笑,对着我笑

师:开玩笑,对着我笑,小熊生气了吗?(生:没有!)说明小熊对我怎么样?

生:也很爱我,对我感情也很深!

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四、从我的转化,进一步体会品读情感

(一)细读联想句,加深对小熊情感的理解

师:上节课我们看到小熊和我形影不离,吃饭睡觉都带着它,我要打小熊小熊也不生气。我和小熊的感情非常深厚。所以最后我怎么样了?

生:我再也不拿小熊练拳了。

师:我把小熊当朋友,小熊虽然是玩具熊,但它是我的朋友,就好像是活的一样。有哪些句子把小熊写活了?齐读第二三小节

生:小熊用它那不一样大小的眼睛……似乎在开玩笑……。

师:把两手朝上举着后面的话去掉读一读试试看,是去掉好还是不去掉好?为什么

生:不去掉,因为有了这些话小熊好像会说话

生:不去掉,因为有了这些话可以看出小熊不怪我

师:还有那句?

生:当我把什么东西抹在它嘴上时……简直像活了似的。

师:也把简直……去掉读读看感觉怎么样?

生:没写出小熊活了似的。

(二)展开联想,展示我的心理变化,读懂真正的朋友

师:读一读最后一节,看看我们的小作者是不是已经真心后悔了。边读边划出表示心理变化的词语。

沉默憋稍微克制

(让学生写憋,提示跟心情有关是心字底)

师:默读最后两个小节,想想看,我沉默了好长时间,都想了些什么?如果你是小作者,你会想些什么?你想对小熊说些什么?

生:我在想,小熊陪了我这么长时间,已经这么旧了,我还想拿它练拳,小熊肯定会打坏,再也不能陪我了,我也就失去这个朋友了。

生:我在想,我要打小熊,小熊一点也不怪我,还对我笑,我真是不应该这样对朋友啊!

生:我要对小熊说:对不起小熊!我再也不拿你练拳了,我们一直做好朋友。

师:小熊会不会原谅我,还跟我做好朋友?

生:当然会!

师:注意看第三节后面的一句话“童年时真正的朋友”,为什么说是真正的朋友?

生:我和小熊感情深

生:我要打小熊小熊也不生气

师:对,朋友不但要感情深,还要互相体谅,互相包容,这样才是真正的朋友。

作业:把我沉默时想的话写下来。

《童年的朋友》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结合文章内容说出外祖母成为“我”童年朋友的原因;

2、通过品读对外祖母的精彩描写,说出作者对外祖母的热爱、感激之情;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修改“给父母的感谢信”,初步掌握阅读和写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分析外祖母成为“我”童年朋友的原因;

2、说出作者对外祖母的热爱、感激之情。

课 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播放一组儿歌)

教师指导语:课前我们听到了久违的童谣,当熟悉的旋律回响在教室里的时候,我看到许多同学的脸上都露出了会心的笑容。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童年时候,大家成为朋友是不是像歌里唱的敬个礼、鞠个躬那么简单?

(学生答)

你们认为要成为朋友需要什么条件呢?请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发言,教师及时板书)

二、整体感知(读出爱)

1、 教师指导语: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的确这些都是成为朋友的重要条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大家已预习了文章,能不能告诉老师作者童年的朋友是谁?(学生答)对是他的外祖母!成为朋友需要那么多的条件,作为长辈,要成为小孩子的朋友,显然更难了。外祖母是如何做到的呢?想知道原因吗?那就请大家打开课本来寻找答案吧!请用自己最熟悉的读书方法读课文,思考外祖母为什么会成为小高尔基的童年朋友?请结合文章内容来谈谈你的看法。

2、学生读课文(教师走近学生,注意收集学生读错的地方,以全班纠正)。

3、独立思考,交流。

4、教师指导语:正如同学们所说的,外祖母的平等、关爱、尊重等等使她成了“我”的朋友,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字——“爱”,她的爱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轰轰烈烈,而是一些平常我们都不太注意的小事,看来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你们发现了外祖母深深隐藏在细节中的真爱。外祖母深深地爱着小高尔基,那么大家认为高尔基爱她的外祖母吗?(学生答)何以见得?

三、深入探究(读懂爱)

1、过渡语:的确,小高尔基也是爱他的外祖母的,他没有说“外祖母我爱你”这样的话,而是将对外祖母的感情化为精彩的文字,请同学们仔细研读文章,从文字中寻找那份爱。请结合文章内容,自选角度探究“我”对外祖母的爱。

例: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写作方法等

2、学生细读、交流(头发、声音、眼神、动作)

3、教师指导语:高尔基将对外祖母的观察表达在文字中,将感情融化于细节中。语言细腻,饱含感情。正是如此,使得外祖母形象成为俄罗斯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最有艺术魅力的光辉形象之一。

四、改写书信(表达爱)

1、过渡:爱是相互的,或许高尔基永远无法报答外祖母对他的爱,或许现在的`我们难以报答亲人对我们的爱,但我们可以和高尔基一样表达出对爱的感激。今年我校大力营造“和”文化,寒假里学校布置了一项作业“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感谢父母十多年来的养育之恩。老师看了你们的信,看到了你们对父母爱的感言,但老师觉得这些语言过于空洞,不能真正地打动老师,你能不能模仿高尔基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对你文章的某一件事进行修改,表达出细腻而真挚的爱。

2、学生修改(老师深入学生,适时指导)

3、展示学生修改的文章,同学互评

五、学生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作业

将你修改后的感谢信交给所写的亲人。

板书:

童年的朋友

《童年的朋友》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受外祖母对高尔基的深远影响;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方法,感受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诵读与赏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孩子对家人的爱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传授学生揣摩课文语言的方法,体会文学作品中感人的片段,从而培养学生对家人的热爱,体会亲情的概念。

●教学难点:文章中重点语句的揣摩,以及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流程问题方法

基本问题提出(为什么外祖母是我童年的朋友)

问题解析1(什么是朋友)(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问题解析2(怎么写一个朋友)(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解决基本问题(为什么外祖母是我童年的朋友)(讨论归纳法)

基本技能训练(朋友的外貌怎么写)(利用教学支架法)

第一课时

课前检查(听写、默写):内容略

习惯养成指导:如何使用课堂练习本,单元首页作为“成绩统计表图”使用

一、导入

1.简介作者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生于木匠家庭,在他五岁时,做木匠的父亲去世,于是他

寄居在外祖父家,曾是织花边女工的外祖母常常给小外孙讲述勇士伊凡和悲哀的强盗母亲等许多童话。后来,他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早期作品多描写俄国沙皇制度下人民的痛苦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如剧本《小市民》;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视为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还写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在高尔基的童年,曾是织花边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亲近的人。不知道多少个夜晚,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炉沿上,望着被小洋灯的亮光照耀着的小外孙,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童话故事。这些童话正如高尔基后来回忆的:“我的头脑里充满了外祖母的童话,就像蜂房里充满甜蜜一样。”高尔基笔下的外祖母形象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最有诗意、最有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

2.解题《童年的朋友》

问题:谁是我童年的朋友

答案:外祖母

二、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基本问题:

为什么外祖母是我童年的朋友?

作者在文中哪里体现出来了?

[明确]:

外祖母是我终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2.基本问题解析

什么是朋友?

朋友的特点:亲近(亲密)、知心、平等、尊重、信任、关心、支持、帮助、宽容等

外祖母是个什么样的人?体现在哪里?

外貌描写:

头发——多、密、长、黑、厚

眼睛——光芒(气愤、愉快、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小、圆

脸——皱纹(但年轻、明朗)嘴唇——歪扭

鼻子——松软、大、红牙齿——坚固、雪白

身材——肥肥胖胖

分析:健康、慈爱、乐观、坚毅

语言描写:

温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鲜花一样温柔、鲜艳、丰润

分析:对话的内容有关头发;睡觉的事情;打碎牛奶瓶的事情。生活并不令人满意,但只要和“我”说话就显出轻松,平等,和蔼;关爱(朋友);比喻句说明外祖母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我”的爱,“我”完全体会出了这里的爱。

动作描写:

梳头、编辫子、嗅烟草

分析:反衬她眼睛的明亮。

神态描写:

快活

总之:“我”的外祖母是一个饱经生活的艰难却永远年轻、乐观、慈爱的老人。

3.解答基本问题

为什么外祖母是我童年的朋友?

通过“我”的体验与感受,表现外祖母这个人物形象,他富有活力,充满幽默感,对年幼的“我”关心备至,用平等、关爱的心态关注着我的成长,给了“我”最大的支持与安慰,是“我”“最珍贵”的“终身朋友”。文章通过具体、细腻的描写,把人物表现的淋漓尽致,独具魅力。

板书设计:

外貌描写:头发——多、密、长、黑、厚

眼睛——光芒(气愤、愉快、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小、圆

脸——皱纹(但年轻、明朗)嘴唇——歪扭

鼻子——松软、大、红牙齿——坚固、雪白

身材——肥肥胖胖

语言描写:温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鲜花一样温柔、鲜艳、丰润

动作描写:梳头、编辫子、嗅烟草

神态描写:快活

第二课时

一、基本技能训练

怎么去写一个朋友?

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情描写????另一种分类: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所有的描写都是为了刻画人物的性格。

外貌描写包括写哪些方面?

外貌描写:头发、眼睛、脸、鼻子、身材、肢体等

怎么写眼睛?

积木游戏

缓缓睁开一双黑黑的漂亮的圆圆的大眼睛

眼睛像一泓泉水一样,清澈透明

有形状的积木

坚毅的:

慈爱的:

精神的

萎靡的

2.仿写训练

写人最好是写眼睛,课文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你能用几句话写出父亲或母亲(也可写其他人)对你进行教育时的眼神吗?试试看。(课后完成)

二、当堂检测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颤动()噗噗()嗅()发绺()马鬃()

镶银()胸脯()诅咒()丰润()两颊()

2.本文作者,作家,其自传体三部曲是、、。

3.用下列形似字分别组词:

绺()鬃()诅()镶()

咎()鬓()沮()攘()

4.释词:

咕哝——丰润——

诅咒——五光十色——

5.文章题目所说“童年的朋友”在文中指,为什么把她称为“童年的朋友”?

6.理解文章结构

全文共7节,分为四个部分,请分别概括出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开头第1节:

第2~5节:

6节:

7节:

7.你能概括说出课文内容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吗?

8.探究

有人认为《童年的朋友》课文中有一处逗号用错了,是多余的,你认为呢?

原文如下:“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9.完成课后练习(用铅笔写在书上)

《童年的朋友》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说出外祖母成为“我”童年朋友的原因;

2、通过品读对外祖母的精彩描写,说出作者对外祖母的热爱、感激之情;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修改“给父母的感谢信”,初步掌握阅读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分析外祖母成为“我”童年朋友的原因;

2、说出作者对外祖母的热爱、感激之情。

课 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播放一组儿歌)

教师指:课前我们听到了久违的童谣,当熟悉的旋律回响在教室里的时候,我看到许多同学的脸上都露出了会心的笑容。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童年时候,大家成为朋友是不是像歌里唱的敬个礼、鞠个躬那么简单?

(学生答)

你们认为要成为朋友需要什么条件呢?请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发言,教师及时板书)

二、整体感知(读出爱)

教师指: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的确这些都是成为朋友的重要条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大家已预习了文章,能不能告诉老师作者童年的朋友是谁?(学生答)对是他的外祖母!成为朋友需要那么多的条件,作为长辈,要成为小孩子的朋友,显然更难了。外祖母是如何做到的呢?想知道原因吗?那就请大家打开课本来寻找答案吧!请用自己最熟悉的读书方法读课文,思考外祖母为什么会成为小高尔基的童年朋友?请结合来谈谈你的看法。

2、学生读课文(教师走近学生,注意收集学生读错的地方,以全班纠正)。

3、独立思考,交流。

4、教师指:正如同学们所说的,外祖母的平等、关爱、尊重等等使她成了“我”的朋友,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字——“爱”,她的爱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轰轰烈烈,而是一些平常我们都不太注意的小事,看来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你们发现了外祖母深深隐藏在细节中的真爱。外祖母深深地爱着小高尔基,那么大家认为高尔基爱她的外祖母吗?(学生答)何以见得?

三、深入探究(读懂爱)

1、过渡语:的确,小高尔基也是爱他的外祖母的,他没有说“外祖母我爱你”这样的话,而是将对外祖母的感情化为精彩的.文字,请同学们仔细研读文章,从文字中寻找那份爱。请结合,自选角度探究“我”对外祖母的爱。

例:细节描写、修辞手法、方法等

2、学生细读、交流(头发、声音、眼神、动作)

3、教师指:高尔基将对外祖母的观察表达在文字中,将感情融化于细节中。语言细腻,饱含感情。正是如此,使得外祖母形象成为俄罗斯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最有艺术魅力的光辉形象之一。

四、改写书信(表达爱)

1、过渡:爱是相互的,或许高尔基永远无法报答外祖母对他的爱,或许现在的我们难以报答亲人对我们的爱,但我们可以和高尔基一样表达出对爱的感激。今年我校大力营造“和”文化,寒假里学校布置了一项作业“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感谢父母十多年来的养育之恩。老师看了你们的信,看到了你们对父母爱的感言,但老师觉得这些语言过于空洞,不能真正地打动老师,你能不能模仿高尔基这文章的方法和技巧,对你文章的某一件事进行修改,表达出细腻而真挚的爱。

2、学生修改(老师深入学生,适时指导)

3、展示学生修改的文章,同学互评

五、学生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作业

将你修改后的感谢信交给所写的亲人。

板书:

童年的朋友

高尔基

平等

理解

外祖母 宽容 “我”

尊重

观察细节 描写细腻 感情真挚

《童年的朋友》教案 篇6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童年的朋友”的含义,体会作者对小熊朋友真挚的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珍惜所有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事物。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童年的朋友”的含义。

2、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教学方法:读写结合。

教学准备:小黑板,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美好的童年时代有哪些好朋友。引导学生不仅说出陪伴自己玩耍的伙伴,还要说说无生命的玩具朋友。

2、出示学生喜爱的玩具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玩具朋友的回忆。

3、过渡:很多玩具朋友陪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代,今天,我们跟着一位外国作家走进他的童年,看一看他童年的朋友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

1、学习生字。认读字音,理解字义。

2、学习词语:拳击家、代替、形影不离、硬邦邦、沉默、克制。学生开火车领读词语。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文中“我”童年的朋友是谁?我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我童年的朋友是谁?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我和小熊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完成下面填空。

(出示幻灯片):“我”一开始要当(拳击家),拿童年的朋友——小熊来(练拳),但是“我”后来想到(小熊曾经带给我的快乐),于是“我”改变主意,永远不想当(拳击家)了。

四、品读感悟,理解课文。

1、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小熊的?(颜色、眼睛、双手)

2、具体说一说它的颜色、眼睛、双手分别是什么样的。

3、想一想“我”和小熊以前的关系怎样?理解“形影不离”的意思?

4、思考:“我”为什么流泪了。

五、学习完这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

:童年是最美好的,童心是最可贵的,让我们善待自己童年的朋友,珍惜所有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事物。

六、体会联想句的作用(联想句能让句子中的事物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起来。)

七、布置作业

1、给下面的字加部首组成另一个字,再组词。

青()()()()()()

京()()()()()()

2、把自己童年的一个玩具朋友介绍给同学,告诉大家发生在你们之间的故事。

八、板书:童年的幻想丰富多彩、而且多变

童年的朋友相当拳击手、要买沙袋、爸爸不肯

找到小熊、勾起回忆、放弃练拳

《童年的朋友》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方法。

2.了解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过程与方法:

1.品读对外祖母的精彩的描写,把握文中外祖母的形象。

2.运用想象补白法,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外祖母对“我”的爱。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外祖母慈爱的形象.激发孩子对家人的爱心。

2.从外祖母这一人物形象中汲取对生活乐观、坚强的力量。

教学重点:

揣摩文章中重点的语句,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从外祖母这一人物形象中感受爱的力量,学习面对生活乐观坚强的态度。

教学方法:

阅读批注法想象补白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一、默一默

能合上书本,完成下列词语

噗噗( ) 两膝( ) 颤动( ) 惩罚( ) 诅咒( )

两颊( ) 敏捷( ) 皱纹( ) 马鬃( ) 发绺( )

二、读一读

1、说说 “外祖母”和我的`关系。

学法指导:①要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重要的是要抓住文章的“文眼”。即文章的关键句。在记叙文中,就要多观察文题和文章的最后一段。

②在每读完一段时,要及时概括段落的中心意思,这样就能尽快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2、读完课文,你认为哪句话可以概括全文的中心内容呢?

三、想一想

1、在“我”的眼里外祖母是怎样的人?

2、本文以塑造人物为中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丰满的外祖母形象。那作者在刻画人物时使用了那些描写方法呢?

3、为了更好的表现人物,文章还使用了极富表现力和饱含感情的词语。在刻画外祖母形象的时候,运用了很多这样的词语,大家来找一下。作者使用这些词有什么样具体的作用?

4.、划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四、练一练

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请你认真观察身边熟悉的人的眼睛,练习写一段话。

《童年的朋友》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用生动的语言从不同角度描述外祖母的形象。

2.感受外祖母的人格魅力,理解文章中外祖母对高尔基的深远影响。

3.掌握人物的描写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

2.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学生熟悉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从文中找出描绘外祖母的语句并对外祖母的形象加以概括分析。

第二课时:外祖母对“我”的影响以及体会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导入:用周华健《朋友》的歌词导入课文。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本课的资料:

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苏联著名作家。他出身贫苦,5岁丧父。外祖母成了他最亲近的人,饱尝底层生活艰辛的外祖母以他独特的方式给予了高尔基最大的关爱,对高尔基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高尔基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其他著作有散文诗《鹰之歌》、《海燕》,长篇小说《母亲》等。

写作背景的展示:

高尔基5岁时,做木匠的父亲去世,于是他寄居在开设染坊的外祖父家。幼年的高尔基常常陷入日渐衰微的家庭小私有者们凶狠的争吵斗殴中。在高尔基的童年,曾是织花边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亲近的人。不知道多少个夜晚,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炉沿上,望着被小洋灯的亮光照耀着的小外甥,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童话故事。这些童话正如高尔基后来回忆的“我的头脑里充满了外祖母的童话,就像蜂房里充满甜蜜一样。”高尔基笔下的外祖母形象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最有诗意、最有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

一、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互相解决字词问题,老师做检测。

1.判断读音的正误。

噗噗地响【pū】 果脯【pǔ】 一绺【lǚ】头发惩【chěng】罚面颊【xiá】 嗅【xiù】东西皱【zòu】纹 裤兜【dōu】鬃【zōng】毛辩【biàn】子诅【jǔ】咒【zhòu】颤zhàn动

2.解释词语。

咕哝 诅咒 颤动 皱纹 五光十色

老师提示:

咕哝:小声说话。

诅咒: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后泛指咒骂

颤动:短促而频繁的振动。

皱纹:物体表面上因收缩或揉弄而形成的一凸一凹的条纹。

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样式繁多。

3.合上课本,根据自己所读的内容,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外祖母的形象

叙述模式:外祖母 (文中的语句),因此,我认为外祖母是一个 的人。

例如:外祖母也许是生活的艰辛,她习惯于皱着眉头,爱自言自语的咕哝,她在梳头发时还诅咒自己的头发为马鬃。因此我认为外祖母是一个爱发牢骚但又有点幽默感的人。

学生思考,交流,互评。

老师总结:在孩子的眼里,外祖母肥胖、慈爱、温柔、纯朴、勤劳、坚强、乐观。她是“我”最珍贵,最知心的'朋友。

二、再读课文:

(导入)接上:所以在全文中最能概括全文中心内容的就是文章最后一段,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同时思考:

(一)作者把外祖母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同时文章的题目也是“童年的朋友”,这个题目合适吗?文章哪些内容可以体现出两人的关系是朋友?请找出这样的话并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1.说话的语气“温暖而柔和”。

2.对于睡觉问题的处理——“不想睡就不睡好了”。(说明善解人意温柔的性格。)

3.关于奶瓶的问题的处理——“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声点说”。(怕母亲知道这件事,却不是一味地袒护,也有善意的责备和批评之意)

(二)在文章的中心句中,作者还说到:“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那么课文中那些地方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出了外祖母的爱心呢?

明确:外祖母“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她微笑的时候……闪出一种那以形容的愉快光芒”等正面描写以及“我”的心理感受等侧面描写,都能体现出外祖母对“我”的爱。

三、品味语言

(一)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你认为描写得最精彩的部分,并选择一至两句并批注。

⑴学生朗读,作批注;

⑵并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间交流,小组各成员轮流问,其它同学汇报学习的成果;

⑶小组选出精彩的批注,上讲台作汇报;其它小组作评价

⑷教师总结,重点强调比喻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和侧面烘托在文章中的运用。

老师做重点语段的提示:

1.头发: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

批注:突出她的头发“多”“密”“长”“黑”“厚”的特点。

2.声音:(1)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2)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

批注:外祖母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我的爱,在我的心目中,外祖母的每句话都像歌声那样动听,并且永远刻在我的心上。

3、眼睛:(1)黑眼珠儿闪烁着气愤的光芒

批注:这是从孩子的视角观察的,体现出外祖母因生活的艰难而流露出对生活的抱怨。

(2)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

批注:突出外祖母活泼,愉快而又充满活力。

(3)通过她的眼睛,从她的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批注:说明外祖母的坚毅,乐观的性格影响着“我”。

4.动作: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批注:腰成了驼背,记载着外婆所承担的繁重劳动和生活的艰辛。把外祖母比做猫,调皮中写出了外祖母的勤劳能干,也表明了我和外祖母的朋友关系。

5.微笑: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批注:写出了外祖母开朗的性格,年轻、明朗的心态。饱含了热爱之情。

总结:通过大家的描述,外祖母的形象逐渐在我们的脑海中丰满起来,那作者在刻画人物时使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呢?

明确: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二)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外祖母的形象,给作者哪些深远的影响。

(通过外祖母的语言描写外貌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尤其是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明确:外祖母的爱使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使我有了生活的勇气和力量。(齐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

请阅读下面一段材料,说说你心中的朋友应该是怎样的人,用一段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材料一:小东、小南、小西、小北四个女孩是好朋友。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四个好朋友形影不离,不管缺了谁就像一只漂亮的碗缺了个口子一样地不完美。十几年的时间不但为她们储蓄了丰富的知识,也为他们储蓄了深厚地感情。彼此关怀,彼此信任,彼此倾诉。

材料二:《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例如:朋友是一杯酒,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能品味到他的真诚;朋友是一盏灯,在我们最黑暗的时候,是他给我们以无穷的力量,走出困境;朋友是冬日的暖阳,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是他们处处为我们驱散阴霾,送来温暖。真挚的朋友给我们鼓励,给我们力量。

五、总结本文:

本文通过对外祖母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祖母乐观、坚毅的性格。对“我”深厚的爱以及对“我”一生的影响,抒发了“我”对祖母的热爱、感激之情。

六、课后选择练习:

1.请你用一段流畅的文字描写家人的外貌。

2.请你根据外祖母的形象画一张肖像画。

《童年的朋友》教案 篇9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3个,会写6个字,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形影不离”的意思。

2、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文中“我”与伙伴小熊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教学准备:学生回忆童年美好时光、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式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多彩的童年生活,在这段最美好的时光里,总是少不了“朋友”的陪伴。你有哪些童年的朋友呢?为什么你觉得他是你的朋友?

是啊,这个“朋友”可能是你儿时的玩伴,也可能是你养过的小鸡、小猫、小狗,或者是一只小熊、一个布娃娃。今天,老师要介绍一位苏联作家——维德拉贡斯基,让我们听一听他的童年回忆。(板书:童年的朋友)

二、初读课文,把握脉络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我们中国的汉字有一类叫做形声字,它的字形中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意义。例如:这课生字中的“瘾”,就是这样的形声字,了解这些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记住它们的字音、字形和意思。

你还发现哪些生字也是形声字,如何记住它们?

2.学生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童年的朋友”指的是谁?它和作者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指的是“我”童年时的玩具小熊。课文讲“我”想用童年的朋友旧玩具熊作为练习拳击的沙袋。但是在“我”准备练习前,回忆起以往与“小熊”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于是“我”自责不该忘却“小熊”曾经带给自己的快乐,改变了主意,“再也不想当拳击家了”。)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受

(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当时有一个怎样的心愿?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1.学生带着问题读文,思考。

2.汇报:(迫不及待地要当一个拳击手)

3.朗读课文,要读出作者对当拳击手的渴望。

过渡:这么强烈的愿望,在当那可爱的旧玩具小熊——“我”儿时的好伙伴充当了练拳的“梨”后,被放弃了。

(二)精读课文重点段,想一想,是什么让“我”又改变了想法?在文中勾画出重点的词句,细细品味。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词句。

2.汇报交流:

作者与“小熊”之间深厚的情谊。想想:课文中哪个词语写出了作者和小熊之间的关系?(形影不离)“形影不离”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我”和小熊形影不离?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吗?带着你的感受读读。(指导学生读出“我”内心的不平静,既有回忆美好往事的甜蜜,又有自责。)

3.回想起这些温馨的画面,作者犹豫了。根据课文的内容想象一下,补充下面一段话。

小熊用那一大一小的眼睛对我笑着,而我却想拿它练拳击,我真的很。我想对小熊说:“。”

(三)学习最后一段。

故事的结果,大家预料到了吗?(指名读文)说说你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回顾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珍惜所有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事物。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理解内容,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我”内心情感的变化。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这篇文章让你感受到什么?(可自由讲,稍作点拨)

二、重温重点段的描写,进一步体会感情

1.让我们再一次去感受作者与玩具“小熊”之间的亲密情谊,感受那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后三个自然段)

2.童年的美好回忆是最珍贵的,我想作者肯定还有很多话没有说,经历了这次情感的转变,替作者想一想,小熊现在怎样,他会怎么说呢?(请你试着仿照课文写法,合理想象)

三、总结全文,迁移训练

1.同学们,童年生活的回忆是美好的,让我们珍惜所有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一切事物吧,也许是一些人,也许是那些可爱的玩具,也许是几本精彩的故事书…

2.布置作业:

说说自己童年的朋友是谁?写一个发生在自己和他(它)之间的一个故事。可以展开恰当的想象,把你们之间的感情体现出来。

有时间可以当场练笔。

《童年的朋友》反思

《童年的`朋友》这篇课文,好几年前上过。当时总觉得学生学这篇课文时没有激情。怎样给学生一堂充满“激情”的课一直让我深思!今年又教三年级,我又一次研读教材,想借助文本的情感渲染、熏陶学生。

课堂上,我也试着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提出:“你们读读课文,觉得文中的小熊是一只怎样的玩具,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你能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吗?”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在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我竟然要拿曾经给过我快乐的小熊来练拳时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我就创设了一个语境,学生真正领悟了作者的自责、内疚、惭愧,那种情很自然的溢于言表。

学生不只是课堂上可怜的倾听者,更应该是一个“交流”的演讲者。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上,我逐步引导让孩子们自己思考,你曾经和你的玩具有什么形影不离的情景,学生的想象竟超出了老师想象的空间,“当我乘凉时,我把小熊抱在怀里,和我一起欣赏月亮里的嫦娥”。当我踢足球时我也让他坐在旁边,他举着双手好似在为我鼓劲加油……只有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踩会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最后,我也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把人家的情感如何变成自己的情感。在教学课文的第三小节时,我就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文中的作者与玩具小熊之间的那种真挚的感情,朗读时孩子们充满着激情,饱含着对玩具小熊无比的喜爱之情……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如何把文中的语言加以积累,我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把文本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当然,在教学中有很多不足之处,学生对于文中的重点句读得不够味。我的时间还不是把握得最好,朗读的次数和深度都没有到位,也是因为有了想面面俱到的心理。学习环节中最后一个环节,复习巩固来不及完成了。

《童年的朋友》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方法,感受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

2、了解外祖母对高尔基的深远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

1、体会文学作品中感人的片段,体会亲情的概念。

2、通过对文章重点语句的揣摩,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自学质疑: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噗噗()发绺()惩罚()马鬃()诅咒()

两颊()镶银()驼背()

2、查找作者高尔基的'资料

二、整体感悟

1、细读课文,说说从作者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外祖母”是怎样的人?

2、再读课文,你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吗?

三、探究质疑

1、作者为什么把外祖母看作是童年的朋友?

2、本文并没有写具体的事,所以有人说,这篇文章内容空洞,不能突出“外祖母”是我终身的朋友,给人印象不深,你对此有何高见?

3、从课文中找出你的疑难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解决。

《童年的朋友》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用生动的语言从不同角度描述外祖母的形象。

2.感受外祖母的人格魅力,理解文章中外祖母对高尔基的深远影响。

3.掌握人物的描写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

2.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学生熟悉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从文中找出描绘外祖母的语句并对外祖母的形象加以概括分析。

第二课时:外祖母对“我”的影响以及体会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导入:用周华健《朋友》的歌词导入课文。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本课的资料:

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苏联著名作家。他出身贫苦,5岁丧父。外祖母成了他最亲近的人,饱尝底层生活艰辛的外祖母以他独特的方式给予了高尔基最大的关爱,对高尔基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高尔基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其他著作有散文诗《鹰之歌》、《海燕》,长篇小说《母亲》等。

写作背景的展示:

高尔基5岁时,做木匠的父亲去世,于是他寄居在开设染坊的外祖父家。幼年的高尔基常常陷入日渐衰微的家庭小私有者们凶狠的争吵斗殴中。在高尔基的童年,曾是织花边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亲近的人。不知道多少个夜晚,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炉沿上,望着被小洋灯的亮光照耀着的小外甥,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童话故事。这些童话正如高尔基后来回忆的“我的头脑里充满了外祖母的童话,就像蜂房里充满甜蜜一样。”高尔基笔下的外祖母形象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最有诗意、最有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

一、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互相解决字词问题,老师做检测。

1.判断读音的正误。

噗噗地响【pū】 果脯【pǔ】 一绺【lǚ】头发惩【chěng】罚面颊【xiá】 嗅【xiù】东西皱【zòu】纹 裤兜【dōu】鬃【zōng】毛辩【biàn】子诅【jǔ】咒【zhòu】颤zhàn动

2.解释词语。

咕哝 诅咒 颤动 皱纹 五光十色

老师提示:

咕哝:小声说话。

诅咒: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后泛指咒骂

颤动:短促而频繁的振动。

皱纹:物体表面上因收缩或揉弄而形成的一凸一凹的条纹。

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样式繁多。

3.合上课本,根据自己所读的内容,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外祖母的形象

叙述模式:外祖母 (文中的语句),因此,我认为外祖母是一个 的人。

例如:外祖母也许是生活的艰辛,她习惯于皱着眉头,爱自言自语的咕哝,她在梳头发时还诅咒自己的头发为马鬃。因此我认为外祖母是一个爱发牢骚但又有点幽默感的'人。

学生思考,交流,互评。

老师总结:在孩子的眼里,外祖母肥胖、慈爱、温柔、纯朴、勤劳、坚强、乐观。她是“我”最珍贵,最知心的朋友。

二、再读课文:

(导入)接上:所以在全文中最能概括全文中心内容的就是文章最后一段,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同时思考:

(一)作者把外祖母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同时文章的题目也是“童年的朋友”,这个题目合适吗?文章哪些内容可以体现出两人的关系是朋友?请找出这样的话并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1.说话的语气“温暖而柔和”。

2.对于睡觉问题的处理——“不想睡就不睡好了”。(说明善解人意温柔的性格。)

3.关于奶瓶的问题的处理——“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声点说”。(怕母亲知道这件事,却不是一味地袒护,也有善意的责备和批评之意)

(二)在文章的中心句中,作者还说到:“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那么课文中那些地方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出了外祖母的爱心呢?

明确:外祖母“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她微笑的时候……闪出一种那以形容的愉快光芒”等正面描写以及“我”的心理感受等侧面描写,都能体现出外祖母对“我”的爱。

三、品味语言

(一)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你认为描写得最精彩的部分,并选择一至两句并批注。

⑴学生朗读,作批注;

⑵并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间交流,小组各成员轮流问,其它同学汇报学习的成果;

⑶小组选出精彩的批注,上讲台作汇报;其它小组作评价

⑷教师总结,重点强调比喻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和侧面烘托在文章中的运用。

老师做重点语段的提示:

1.头发: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

批注:突出她的头发“多”“密”“长”“黑”“厚”的特点。

2.声音:(1)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2)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

批注:外祖母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我的爱,在我的心目中,外祖母的每句话都像歌声那样动听,并且永远刻在我的心上。

3、眼睛:(1)黑眼珠儿闪烁着气愤的光芒

批注:这是从孩子的视角观察的,体现出外祖母因生活的艰难而流露出对生活的抱怨。

(2)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

批注:突出外祖母活泼,愉快而又充满活力。

(3)通过她的眼睛,从她的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批注:说明外祖母的坚毅,乐观的性格影响着“我”。

4.动作: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批注:腰成了驼背,记载着外婆所承担的繁重劳动和生活的艰辛。把外祖母比做猫,调皮中写出了外祖母的勤劳能干,也表明了我和外祖母的朋友关系。

5.微笑: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批注:写出了外祖母开朗的性格,年轻、明朗的心态。饱含了热爱之情。

总结:通过大家的描述,外祖母的形象逐渐在我们的脑海中丰满起来,那作者在刻画人物时使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呢?

明确: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二)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外祖母的形象,给作者哪些深远的影响。

(通过外祖母的语言描写外貌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尤其是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明确:外祖母的爱使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使我有了生活的勇气和力量。(齐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

请阅读下面一段材料,说说你心中的朋友应该是怎样的人,用一段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材料一:小东、小南、小西、小北四个女孩是好朋友。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四个好朋友形影不离,不管缺了谁就像一只漂亮的碗缺了个口子一样地不完美。十几年的时间不但为她们储蓄了丰富的知识,也为他们储蓄了深厚地感情。彼此关怀,彼此信任,彼此倾诉。

材料二:《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例如:朋友是一杯酒,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能品味到他的真诚;朋友是一盏灯,在我们最黑暗的时候,是他给我们以无穷的力量,走出困境;朋友是冬日的暖阳,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是他们处处为我们驱散阴霾,送来温暖。真挚的朋友给我们鼓励,给我们力量。

五、总结本文:

本文通过对外祖母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祖母乐观、坚毅的性格。对“我”深厚的爱以及对“我”一生的影响,抒发了“我”对祖母的热爱、感激之情。

六、课后选择练习:

1.请你用一段流畅的文字描写家人的外貌。

2.请你根据外祖母的形象画一张肖像画。

《童年的朋友》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童年的朋友》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童年的朋友》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作者生动细腻而又饱含感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抓住特征,运用适当的描写方法刻画人物。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教学这篇课文时,应首先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明确文中刻画的主要人物。能分辨出运用的描写方法及其刻画的人物性格。再进一步去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有关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完成,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记忆中韵朋友每个人都有许多。你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朋友是谁?为什么难忘?说出来,给同学们听听。今天,我们来看一下高尔基少年时的朋友跟我们韵朋友有什么不同?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童年的朋友》。(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站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

高尔基,苏联作家。他的.代表作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二、自主学习

师: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几个人轮读,要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文章中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4.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写人最好是写眼睛。课文中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

5.外婆在孩子的眼里是长辈,可作者在文章中说外婆是他的“朋友”,而且是“最知心”“最珍贵”的“终身朋友”。为什么?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下列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噗噗咕哝绺鬃诅咒镶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学生起来纠正。

2.文章中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7

明确:(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里描写。)

3.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写人最好是写眼睛。课文中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

(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充满活力、愉快、温暖。)

4.,外婆在孩子的眼里是长辈,可作者在文章中说外婆是他的“朋友”,而且是“最知心”“最珍贵”的“终身朋友”。为什么?

明确:(因为她不仅善良,有爱心。还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给了我关怀,给了我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5.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6.重点研讨第6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本部分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②本部分刻画人物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③从这部分中可以看出外祖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明确:

(①比喻、对比、排比。

②肖像描写、动作描写。

③可以看出外祖母是一个善良、充满活力、愉快的人。)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堂课的收获。

(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童年的朋友

高尔基

外祖母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善良、充满活力

语言描写愉快、温暖

心理描写有爱心

《童年的朋友》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4个。

2、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5、激发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

教学重点、难点:

1、继续练习边默读边思考。

2、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示题,读题。

2、你有没有好朋友呢?介绍一下。

3、课文中作者童年的朋友是谁?他们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二、整体了解。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我和小熊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2、交流。

(1)出示填空:我想用童年的朋友小熊作为练习拳击的'沙袋。但是我又回忆起以往与小熊形影不离的情景,于是我十分惭愧,并改变了主意,永远也不相当拳击家了。

(2)指名说,评议。

三、学习课文。

1、理解形影不离。

2、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我和小熊形影不离?用划出。

3、交流。

(1)指名说(第3小节那时舍得)学习生字:羹、邦

(2)自读指名读赛读教师引读

(3)出示:

当我把什么东西抹到它嘴上时,它那张小脸儿就十分逗人。

当我把什么东西抹到它嘴上时,它那张小脸儿就十分逗人,简直像活了似的。

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后一句不仅写了看到的,还写了想到的。)

你还能找到书上和它类似的句子吗?

指导朗读。

填空:同学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出校门,。

瞧,亭亭玉立的荷花在风中摇曳,。

4、当时的我和小熊真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那现在作者又是怎样的心情呢?(惭愧)

默读课文,哪些地方看出作者很惭愧?用~~~划出来。

想一想他为什么会惭愧?

指导朗读。

四、复习拓展。

1、小时侯你也有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吗?你和他之间有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2、加部首,再组词

青()()()()()()

京()()()()()()

《童年的朋友》教案 篇14

学习目标:

1、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方法,感受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

2、了解外祖母对高尔基的深远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

1、体会文学作品中感人的片段,体会亲情的概念。

2、通过对文章重点语句的揣摩,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自学质疑: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噗噗()发绺()惩罚()马鬃()诅咒()

两颊()镶银()驼背()

2、查找作者高尔基的资料

二、整体感悟

1、细读课文,说说从作者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外祖母”是怎样的人?

2、再读课文,你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吗?

三、探究质疑

1、作者为什么把外祖母看作是童年的朋友?

2、本文并没有写具体的事,所以有人说,这篇文章内容空洞,不能突出“外祖母”是我终身的朋友,给人印象不深,你对此有何高见?

3、从课文中找出你的疑难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解决。

《童年的朋友》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童年的朋友》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童年的朋友》教案 篇15

学习目标:

1.激发孩子对家人的爱心。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方法,感受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点、难点:

1.传授学生揣摩课文语言的方法,体会文学作品中感人的片段,从而培养学生对家人的热爱,体会亲情的概念。

2.文章中重点语句的揣摩,以及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赏析诵读

教学手段: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阅读《童年》的开头段落,结合图片,介绍作者。烘托一种沉重的氛围。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我”的外祖母在“我”的生活中的重要。板书课题,扣住“朋友”,整体体会文章的要旨。

二.点拨

1.朗读课文,说说“外祖母”和我的关系。

学法指导:①要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重要的是要抓住文章的“文眼”。即文章的关键句。在记叙文中,就要多观察文题和文章的最后一段。②在每读完一段时,要及时概括段落的中心意思,这样就能尽快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明确]:

外祖母是我终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2.读课文,结合人物描写片段,说说你所认识的外祖母。

学法指导: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情描写……另一种分类: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所有的描写都是为了刻画人物的性格。

[明确]:

外貌描写:

头发——多、密、长、黑、厚

眼睛——光芒(气愤、愉快、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小、圆

脸——皱纹(但年轻、明朗)嘴唇——歪扭

鼻子——松软、大、红牙齿——坚固、雪白

身材——肥肥胖胖

分析:健康慈爱乐观坚毅

语言描写:

温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鲜花一样温柔、鲜艳、丰润

分析:对话的内容有关头发;睡觉的事情;打碎牛奶瓶的事情。生活并不令人满意,但只要和“我”说话就显出轻松,平等,和蔼;关爱(朋友);比喻句说明外祖母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我”的爱,“我”完全体会出了这里的爱。

动作描写:

梳头、编辫子、嗅烟草

分析:反衬她眼睛的明亮。

神态描写:

快活

总之:“我”的外祖母是一个饱经生活的艰难却永远年轻、乐观、慈爱的老人。

三.课后消化

1.朗读全文3遍

2.仿写训练

写人最好是写眼睛,课文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你能用几句话写出父亲或母亲(也可写其他人)对你进行教育时的眼神吗?试试看。(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外貌描写:头发——多、密、长、黑、厚

眼睛——光芒(气愤、愉快、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小、圆

脸——皱纹(但年轻、明朗)嘴唇——歪扭

鼻子——松软、大、红牙齿——坚固、雪白

身材——肥肥胖胖

语言描写:温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鲜花一样温柔、鲜艳、丰润

动作描写:梳头、编辫子、嗅烟草

神态描写:快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整体读课文抓中心的方法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揣摩外祖母对“我”的影响。

1.外貌描写中感受到对“我”的影响。

[明确]:突出老人的'特征,对生活的不如意,与对我的态度的温和做个对比;在对比中表现对我的深爱;开朗的性格,年轻开朗的心态,是外祖母成为“我”的朋友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如此困难的并不顺心的生活中,外祖母如此乐观,必然对“我”的性格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也赋予“我”在人生中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描写人物。外祖母的微笑、牙齿、衣服、眼神等,都寄寓着“我”对外祖母的爱。特别是比喻句,表现“我”和外祖母“朋友”的关系。

2.从议论的语句汇总体会“我”对外祖母深厚的感情。

[明确]:最后一段的抒情议论,表达“我”对外祖母的感激,写出了外祖母对“我”一生的重大影响。

“她从来……花边”,运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没有外祖母,“我”的生活是黑暗的,没有温暖,没有阳光,外祖母的“爱”把“我”从黑暗中带到光明的世界里,是外祖母的爱使“我”的世界丰富多彩。

“她马上……朋友”,三个修饰语,表现了外祖母在“我”生活中的极为重要,也极为特殊的位置。

“是她……生活的”。外祖母对我无私的爱,对生活的爱,和她那乐观的精神和坚毅的性格,使我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使我有了战胜生活中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完成课后练习。

三.小结:

这篇自传体小说,通过“我”的体验与感受,表现外祖母这个人物形象,他富有活力,充满幽默感,对年幼的“我”关心备至,用平等、关爱的心态关注着我的成长,给了“我”最大的支持与安慰,是“我”“最珍贵”的“终身朋友”。文章通过具体、细腻的描写,把人物表现的淋漓尽致,独具魅力。

四.当堂检测(见后面的当堂检测练习)

五.推荐阅读《童年》

《童年的朋友》教案 篇16

一、预习检查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

噗【pū】脯【pú】(fǔ果脯)绺【liǔ】惩【chéng】咒【zhòu】

颊【jiá】嗅【xiù】

皱纹【zhòu】(绉纱zhòu)兜【dōu】鬃【zōng】 辫【biàn】 鼻【bí】

壶【hú】

咕哝【gū nong】诅【zǔ】

2、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咕哝:小声说话(多指自言自语,并带不满情绪)。 胸脯: 指胸部。

两膝:大腿和小腿相连的关节的前部。 惩罚:严厉的处罚。

发绺:许多头发顺着聚在一起。 马鬃:马颈上的长毛。

诅咒: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后泛指咒骂。 丰润:丰茂滋润。

温柔:温和柔顺(多形容女性)。 知心:知己。

颤动:短促而频繁的振动。 敏捷:(动作等)迅速而灵敏。

两颊:脸的两侧从眼到下颌的部分。 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样式繁多。

皱纹:物体表面上因收缩或揉弄而形成的一凸一凹的条纹。

3、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作家。生于木匠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等,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其中剧本《小市民》、散文《鹰之歌》、《海燕》等作品引起巨大反响。后因参加革命工作几次被捕。1906年发表长篇小说《母亲》被视为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1934年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还写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4、背景介绍:

高尔基5岁时,做木匠的父亲去世,于是他寄居在开设染坊的外祖父家。幼年的高尔基常常陷入日渐衰微的家庭小私有者们凶狠的争吵斗殴中。在高尔基的童年,曾是织花边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亲近的人。不知道多少个夜晚,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炉沿上,望着被小洋灯的亮光照耀着的小外孙,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童话故事。这些童话正如高尔基后来回忆的:“我的头脑里充满了外祖母的童话,就像蜂房里充满甜蜜一样。”高尔基笔下的外祖母形象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

人性、最有诗意、最有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

二、课文导入

【播放FLASH《外婆的澎湖湾》】,在这首歌曲的`美妙旋律中,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演唱者对于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每个人都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时代,在人生的长河里,这是一段最美的时光。童年时代留给我们许多难忘的爱的故事。父母之爱,朋友之爱,爱伴着我们成长,爱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拥有太多的回忆和幸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童年的朋友》这一课,认识一下高尔基心目中最敬佩、热爱的童年朋友——外祖母。

三、教学步骤

⒈ 提问:朗读课文。读完全文,你认为哪句话可以概括全文的中心内容呢?

明确:“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⒉ 提问: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外祖母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同时文章的题目也是“童年的朋友”,这个题目合适吗?文章哪些内容可以体现出两人的关系是朋友?

明确:①说话的语气“温暖而柔和”。

②对于睡觉问题的处理——“不想睡就不睡好了”。

③关于奶瓶的问题的处理——“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声点说”。

⒊ 提问:在文章的中心句中,作者还说到:“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那么课文中那些地方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出了外祖母的爱心呢?

明确:外祖母“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她微笑的时候……闪出一种那以形容的愉快光芒”等正面描写以及“我”的心理感受等侧面描写,都能体现出外祖母对“我”的爱。

⒋ 提问:本文以塑造人物为中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丰满的外祖母形象。那作者在刻画人物时使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呢?

明确: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⒌ 提问:通过这些描写,你觉得作者的外祖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加以分析。

明确:慈爱、开朗、乐观、坚毅、勤劳能干。

慈爱——“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话好似在用心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

乐观、坚毅——“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通过她的眼睛……温暖的光芒”。

勤劳能干——“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举动像大猫似的轻快儿敏捷”(表明外祖母承担着繁重的劳动和艰辛的生活)

(穿插三次对眼睛的描写)

⒍ 提问:为了更好的表现人物,文章还使用了极富表现力和饱含感情的词语。在刻画外祖母形象的时候,运用了很多这样的词语,大家来找一下。作者使用这些词有什么样具体的作用?

明确:“愉快”“快活”“年轻”“明朗”“快乐”“温暖”“轻快”“敏捷”“可爱”。都是褒义词,表达了对外祖母的赞美。

⒎ 提问:同时文章还使用了巧妙的修辞手法,具体来说说作者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明确:①描写声音和动作的句子:“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把语音比作

鲜花,这个比喻又鲜艳又奇妙,非常富有美感,外祖母的形象也写得非常美好。

②用“驼背”比外祖母的腰,写出了外祖母的辛劳,把外祖母比作猫,调皮中写出了外祖母的勤劳能干,也表现出“我”和外祖母的“朋友关系”。

⒏ 提问:文章开头第一段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出外祖母生活的不如意,也为后文写外祖母对“我”态度的温和作反衬。

四、作业布置

⒈ 有人说得好:“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写人最好是写眼睛,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本文就多次写到了外祖母的眼睛,你能写写老师上课的眼神吗?

⒉ 如何理解“最知心”“最珍贵”的“终身的朋友”?你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朋友是谁?

用学习文中的写法,用简短的文字描绘出你心目中朋友的形象。

《童年的朋友》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说出外祖母成为“我”童年朋友的原因;

2、通过品读对外祖母的精彩描写,说出作者对外祖母的热爱、感激之情;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修改“给父母的感谢信”,初步掌握阅读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分析外祖母成为“我”童年朋友的原因;

2、说出作者对外祖母的热爱、感激之情。

课 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播放一组儿歌)

教师指:课前我们听到了久违的童谣,当熟悉的旋律回响在教室里的时候,我看到许多同学的脸上都露出了会心的笑容。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童年时候,大家成为朋友是不是像歌里唱的敬个礼、鞠个躬那么简单?

(学生答)

你们认为要成为朋友需要什么条件呢?请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发言,教师及时板书)

二、整体感知(读出爱)

教师指: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的确这些都是成为朋友的重要条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大家已预习了文章,能不能告诉老师作者童年的朋友是谁?(学生答)对是他的外祖母!成为朋友需要那么多的条件,作为长辈,要成为小孩子的朋友,显然更难了。外祖母是如何做到的呢?想知道原因吗?那就请大家打开课本来寻找答案吧!请用自己最熟悉的读书方法读课文,思考外祖母为什么会成为小高尔基的童年朋友?请结合来谈谈你的看法。

2、学生读课文(教师走近学生,注意收集学生读错的地方,以全班纠正)。

3、独立思考,交流。

4、教师指:正如同学们所说的,外祖母的平等、关爱、尊重等等使她成了“我”的朋友,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字——“爱”,她的爱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轰轰烈烈,而是一些平常我们都不太注意的小事,看来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你们发现了外祖母深深隐藏在细节中的真爱。外祖母深深地爱着小高尔基,那么大家认为高尔基爱她的外祖母吗?(学生答)何以见得?

三、深入探究(读懂爱)

1、过渡语:的确,小高尔基也是爱他的外祖母的,他没有说“外祖母我爱你”这样的话,而是将对外祖母的感情化为精彩的文字,请同学们仔细研读文章,从文字中寻找那份爱。请结合,自选角度探究“我”对外祖母的爱。

例:细节描写、修辞手法、方法等

2、学生细读、交流(头发、声音、眼神、动作)

3、教师指:高尔基将对外祖母的观察表达在文字中,将感情融化于细节中。语言细腻,饱含感情。正是如此,使得外祖母形象成为俄罗斯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最有艺术魅力的'光辉形象之一。

四、改写书信(表达爱)

1、过渡:爱是相互的,或许高尔基永远无法报答外祖母对他的爱,或许现在的我们难以报答亲人对我们的爱,但我们可以和高尔基一样表达出对爱的感激。今年我校大力营造“和”文化,寒假里学校布置了一项作业“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感谢父母十多年来的养育之恩。老师看了你们的信,看到了你们对父母爱的感言,但老师觉得这些语言过于空洞,不能真正地打动老师,你能不能模仿高尔基这文章的方法和技巧,对你文章的某一件事进行修改,表达出细腻而真挚的爱。

2、学生修改(老师深入学生,适时指导)

3、展示学生修改的文章,同学互评

五、学生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作业

将你修改后的感谢信交给所写的亲人。

板书:

童年的朋友

高尔基

平等

理解

外祖母 宽容 “我”

尊重

观察细节 描写细腻 感情真挚

《童年的朋友》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受外祖母对高尔基的深远影响;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方法,感受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诵读与赏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孩子对家人的爱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传授学生揣摩课文语言的方法,体会文学作品中感人的片段,从而培养学生对家人的热爱,体会亲情的概念。

●教学难点:文章中重点语句的揣摩,以及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流程问题方法

基本问题提出(为什么外祖母是我童年的朋友)

问题解析1(什么是朋友)(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问题解析2(怎么写一个朋友)(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解决基本问题(为什么外祖母是我童年的朋友)(讨论归纳法)

基本技能训练(朋友的外貌怎么写)(利用教学支架法)

第一课时

课前检查(听写、默写):内容略

习惯养成指导:如何使用课堂练习本,单元首页作为“成绩统计表图”使用

一、导入

1.简介作者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生于木匠家庭,在他五岁时,做木匠的父亲去世,于是他

寄居在外祖父家,曾是织花边女工的外祖母常常给小外孙讲述勇士伊凡和悲哀的强盗母亲等许多童话。后来,他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早期作品多描写俄国沙皇制度下人民的痛苦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如剧本《小市民》;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视为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还写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在高尔基的童年,曾是织花边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亲近的人。不知道多少个夜晚,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炉沿上,望着被小洋灯的亮光照耀着的小外孙,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童话故事。这些童话正如高尔基后来回忆的:“我的头脑里充满了外祖母的童话,就像蜂房里充满甜蜜一样。”高尔基笔下的外祖母形象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最有诗意、最有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

2.解题《童年的朋友》

问题:谁是我童年的朋友

答案:外祖母

二、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基本问题:

为什么外祖母是我童年的朋友?

作者在文中哪里体现出来了?

[明确]:

外祖母是我终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2.基本问题解析

什么是朋友?

朋友的特点:亲近(亲密)、知心、平等、尊重、信任、关心、支持、帮助、宽容等

外祖母是个什么样的人?体现在哪里?

外貌描写:

头发——多、密、长、黑、厚

眼睛——光芒(气愤、愉快、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小、圆

脸——皱纹(但年轻、明朗)嘴唇——歪扭

鼻子——松软、大、红牙齿——坚固、雪白

身材——肥肥胖胖

分析:健康、慈爱、乐观、坚毅

语言描写:

温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鲜花一样温柔、鲜艳、丰润

分析:对话的内容有关头发;睡觉的事情;打碎牛奶瓶的事情。生活并不令人满意,但只要和“我”说话就显出轻松,平等,和蔼;关爱(朋友);比喻句说明外祖母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我”的爱,“我”完全体会出了这里的爱。

动作描写:

梳头、编辫子、嗅烟草

分析:反衬她眼睛的明亮。

神态描写:

快活

总之:“我”的外祖母是一个饱经生活的艰难却永远年轻、乐观、慈爱的老人。

3.解答基本问题

为什么外祖母是我童年的.朋友?

通过“我”的体验与感受,表现外祖母这个人物形象,他富有活力,充满幽默感,对年幼的“我”关心备至,用平等、关爱的心态关注着我的成长,给了“我”最大的支持与安慰,是“我”“最珍贵”的“终身朋友”。文章通过具体、细腻的描写,把人物表现的淋漓尽致,独具魅力。

板书设计:

外貌描写:头发——多、密、长、黑、厚

眼睛——光芒(气愤、愉快、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小、圆

脸——皱纹(但年轻、明朗)嘴唇——歪扭

鼻子——松软、大、红牙齿——坚固、雪白

身材——肥肥胖胖

语言描写:温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鲜花一样温柔、鲜艳、丰润

动作描写:梳头、编辫子、嗅烟草

神态描写:快活

第二课时

一、基本技能训练

怎么去写一个朋友?

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情描写????另一种分类: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所有的描写都是为了刻画人物的性格。

外貌描写包括写哪些方面?

外貌描写:头发、眼睛、脸、鼻子、身材、肢体等

怎么写眼睛?

积木游戏

缓缓睁开一双黑黑的漂亮的圆圆的大眼睛

眼睛像一泓泉水一样,清澈透明

有形状的积木

坚毅的:

慈爱的:

精神的

萎靡的

2.仿写训练

写人最好是写眼睛,课文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你能用几句话写出父亲或母亲(也可写其他人)对你进行教育时的眼神吗?试试看。(课后完成)

二、当堂检测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颤动()噗噗()嗅()发绺()马鬃()

镶银()胸脯()诅咒()丰润()两颊()

2.本文作者,作家,其自传体三部曲是、、。

3.用下列形似字分别组词:

绺()鬃()诅()镶()

咎()鬓()沮()攘()

4.释词:

咕哝——丰润——

诅咒——五光十色——

5.文章题目所说“童年的朋友”在文中指,为什么把她称为“童年的朋友”?

6.理解文章结构

全文共7节,分为四个部分,请分别概括出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开头第1节:

第2~5节:

6节:

7节:

7.你能概括说出课文内容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吗?

8.探究

有人认为《童年的朋友》课文中有一处逗号用错了,是多余的,你认为呢?

原文如下:“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9.完成课后练习(用铅笔写在书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