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正面管教》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正面管教》读后感 篇1
暑假在学校的强力推荐下读了——《正面管教》一书。这是一本有关管教孩子的畅销全世界的书。书中反复强调: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如何运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获得这种能力,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书中多次提到正面管教孩子时是否做到和善与坚定并行?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坚定的重要性,则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专断的方式通常缺少和善;娇纵的方式则缺少坚定。和善而坚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想想平时自己上的物理课,每天都在教育孩子们上下楼梯时遵守纪律,可有些班级还是有几名学生总是管不住自己,作出违纪的行为。对此,我要和善而坚定地教育他们,而不是惩罚他们,要让他们知道上下楼梯应遵守的安全知识。如果我放任他们,他们将影响其他同学,导致整个班级上下楼梯都是吵吵闹闹的,甚至产生一个安全事故都是有可能。我们可以运用本书矫正错误的三个R的概念,来帮助学生矫正错误:一是承认,即我承认我下楼梯时大声讲话了;二是和好,即我向你道歉,以后不会这样吵吵闹闹了;三是解决,即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下楼爱吵闹的问题。
《正面管教》作者一直强调,惩罚虽然能暂时制止不良行为,但不能永久地解决问题。只有通过鼓励来帮助孩子体验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才能获得长期的积累效果,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的外甥今年读五年级,之前,他的学习一直不在状态上,对学习毫无兴趣,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今年很有幸,我用“正面管教”理念在我外甥身上初步收到了效果,我惊喜地发现他的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课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学习变得积极主动了,也有了上进心;做事情有头有尾,有责任心;每天还会主动地向我汇报一天的学习状态呢!这些表现可都是前所未有的。我时常在想,可能外甥很喜欢正面管教方式,喜欢不断地被鼓励和赏识的感觉,因而才会有这种全新的表现吧!我相信,外甥在这种正面管教的方法中一定会更加幸福快乐地成长!
当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开心快乐,有个美好的童年,想把自己的满心的爱与期望给他,有时候却因为方法不当而苦恼,既然孩子来到了这个世界上,我希望家长朋友们从此要改正自己急脾气的毛病,和孩子一同成长,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让孩子好好学习,好好生活。
《正面管教》是一本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益终身的经典之作,在读这本书时,我就在想:作为老师,我要如何运用书中的理念来教育好我的学生,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茁壮成长!
《正面管教》读后感 篇2
寒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这本书不仅为我们介绍了许多涉及孩子心理、行为、认知、教育等方面的经典理论,使我们能“知其所以然”地明白书中所介绍的正面管教的方法,而且还通过列举诸多的成功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帮助我们读者更好地理解。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回顾和反思的过程,不仅刷新了我的教育观念,而且还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听话,顺从自己一切的命令,对于违反命令的孩子,我们通常采用的是奖励和惩罚的方式去解决,这些方法看似很有效,因为在那一刻孩子的纪律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我们只是那一刻赢了孩子,但是没有赢得孩子,你会发现孩子还是会重复再犯错误。因此,我们需要的是改变自己的儿童观,要知道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发展中的人,有自己的世界,学会尊重、理解、关爱孩子,从而赢得孩子,得到孩子心甘情愿的配合。面对孩子的纪律问题,我们其实可以尝试以下四个步骤:一是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二是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三是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四是让孩子关注解决问题,从而站在孩子的角度帮助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另外,孩子们都爱听大人赞美的话,都想在大人面前当一个好学生、好孩子,但是当他们犯错时,却往往选择逃避,不能很好地面对,因为他们认为犯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老师和家长往往会采用惩罚来处理。因此,犯了错误的孩子为了避免责罚和保持良好的形象,于是短期性地表现良好,以达到弥补过错,重新获得认可的目的。但是这样的表现只是暂时性的,时间一长,就可能会“好了伤疤忘了痛”,从而继续犯同样的错误。回顾过去一年多的班级管理,刚刚说提及的现象时常出现,当一些孩子错误时,我总是在孩子犯了错误后给予他更多的说教。比如说:“你应该这么做。”、“你不应该怎么做。”但效果总是差强人意,还是过后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
在书中,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犯错的孩子。启发性的问题的首要任务就是让老师和家长停止告诉孩子正确的答案。当孩子的思想或是行为不恰当时,帮助孩子分析接下来应该做什么,让孩子学会自己分析和总结,最终与孩子一起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这种方式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减少孩子的负面情绪,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更加认同解决的办法。
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工作的指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运用更正确、正面的方法管教孩子,让孩子在自信、自立的环境下快乐健康的成长。
《正面管教》读后感 篇3
暑假里,我读了美国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家简尼尔森的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益终身的经典之作《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书中主要介绍了如何运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获得这种能力。书中用了非常多的案例来告诉我们如何有效地与孩子沟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背后深层的原因。令人信服地讲解了家长和老师为什么必须这么做的深层蕴涵,以及如何正确解读孩子的错误行为背后的信息,该怎样采取最有效的应对方法。
在和学校里,我们有时都会认为惩罚和骄纵会永远存在。很多人都会从这两个极端考虑问题。那些认为惩罚有效的人,通常就会惩罚孩子。那些不相信惩罚的人,常常就会走向另一端,对孩子骄纵。正面管教能够帮助家长和老师在与孩子沟通时找到一条既不惩罚又不骄纵的路。在学校里课堂上,调皮捣蛋的学生时常会让我们不知道拿他怎么办,往往我们采取的态度就是让学生站一会,或是课后留下他再就是请家长了。第二天他来学校就乖乖的一段时间了,老师们往往这时会觉得“还是请家长有用啊”。看了这本书发现这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学生没有真正有收获,没有爱上学习,反而会对这门课的老师产生厌恶,根本达不到学习的目的。
书中说到“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有时我们会认为鼓励并不容易,因为老师或是家长很习惯以负面方式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作出回应,惩罚能促使孩子改善他们的行为。老师和家长也没有深想过惩罚带来的影响。这也就回到我们上面的问题,遇到孩子们犯错,特别是还要请家长去学校了,当然是绝大多数的人认为帮助孩子的最佳方法就是对他做错的事进行惩罚,才不会再犯。而这本书告诉我们的是要鼓励。而书中说到的是鼓励而非赞扬。鼓励是给孩子机会,是对孩子的相互尊重。书中讲到一个叫杰森的五年级孩子,在课堂上如何的捣蛋,杰森的老师在开始也试到这些惩罚,留下抄几遍课文,请他站起,送校长办公室,而结果是杰森只会做鬼脸。之后老师怎样运用鼓励,给与尊重和友善的态度,在杰森每取得了一点小小的进步,哪怕是今天的课堂只是比前两天的课堂少了几声乱叫,老师都会鼓励并回以微笑,终于让这个孩子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越来越愉快地相处。
书中的正面管教孩子的方法,让我们老师在与孩子们的相处过程中提供了有效的一些的方法,对待学校里课堂上的一些活泼的好动的学生们,老师们学会用正确的,正面的方法管教孩子,让孩子们在自信、自立的快乐环境中健康成长,将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正面管教》读后感 篇4
《正面管教》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和善而坚定”。一句说起来不费吹灰之力,做起来难于上青天的话,呵呵,一声苦笑。每次我对孩子大吼大叫的时候都会把这句简而易懂的话抛到九霄云外!平静之后就会后悔:“和善而坚定”怎么这么难做到?于是我又翻开了这本书。
大人和孩子之间三种主要互动方式。
一、严厉型。对孩子有规矩没有自由,没有选择。孩子不参与决策过程。“我要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这是你必须遵守的规则,这是你违反规则会得到的惩罚。”
二、骄纵型。孩子有自由但没有规矩,无限制的选择。“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相信我们会爱对方,并且会幸福,我相信以后你会选择自己的规则。”
三、正面管教型。有规矩也有自由,有限制的选择。“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你可以选择,我们一起来制订对双方有利的规则。我们还要共同决定在遇到问题时对大家都有益的解决方案。当我必须独自作出决断时,我会坚定而和善,维护你的尊严,给予你尊重。”
了解了以上三种方式,我是这样给自己归位的,时而很严厉,时而很骄纵。当孩子很听话乖巧的时候,我通常都很宽容,想看手机就看会,想吃什么就买点什么。但当孩子不听话,违背我的意愿时,哈哈,一堆大道理会接踵而至,若有反驳,我便会变本加厉了!于是孩子越来越长大,变成了我所谓的“熊孩子”。
那么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如何“赢得”孩子?
首先温柔的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和善、温柔、淡定的人总有万钧之力!对孩子也是一样,只是我很难做到。针对我家孩子的状况,只要我一丁点的不耐烦或者小情绪,他都会真切的接收到,并选择不会与我继续交流下去,或者以争吵告一段落。所以温柔是我接下来的必修课,也是我如何实施正面管教方式的第一步。
其次温柔的表达与孩子的共情。一定是接受孩子的行为,可以不认同,可以不宽恕,但请告诉孩子理解他,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行为,会接受他。这两步都建立在温柔的基础上,作用到孩子身上,孩子的更多感受应该是受到尊重,他也许会在大多数情形下愿意与你沟通,即使开始不愿意,但至少不会让我的感受更糟糕。
然后温柔的告诉孩子我的感受。真诚而友善的说出自己的感觉,如果是大男孩,做母亲的可以更多的抛出感受继而向他求助。
最后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这里有一个概念“启发式问题”。不要“告诉”,要开始以一种引导孩子参与解决问题的方式向孩子“提问”,并且不要希望孩子会给出你想要的答案。这里还有一个概念“头脑风暴”。和孩子一起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评论,不指责,然后找出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法。
这本书还有很多可以使用的工具,如果真能改变思维,控制自己,并利用好这些工具,相信“熊孩子”也能变成“别人家的孩子”。
《正面管教》读后感 篇5
刚上完一节课,筋疲力尽回到办公室,桌面上放着一本崭新的《正面管教》,本学期教研组共同书目,书名早已耳熟能详,但是从未认真阅读,刚好趁此机会,平心静气,提升自己。
其实在阅读此书之前,我曾以为,正面管教这本书应该是大多亲子教育书籍一样,引导家长、老师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淡化或者忽视孩子身上的存在的问题,但是第一页中“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地管教孩子”却引起了我的兴趣,虽然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浪潮下,我们更多的是给予孩子“自主、自由、平等”但是,如何平衡它与“管和教”之间的关系,其实也是我一直困惑的问题。
此书作者为美国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简·尼尔森,其英文名字为Positive Discipline,直译为积极的纪律。何谓正面管教?我想书中的这句话可以简单地概括一下: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用严厉也不用娇纵的方法。它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把和善与坚定融为一体,以此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生活技能。
书中的信息量很大,列举了大量家长、老师管教孩子的实例并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越看越能引我的共鸣,梳理一下自己的管理方式,我发现其实自己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多的误区。尽管经常告诉自己要学会心平气和,但是不得不承认,自己还是需要多多修炼,总是压抑不住自己的情绪,总是为了孩子的这点那点小错误而生气。继而开始对学生们苦口婆心地进行说教模式或让让她们去承担一些逻辑后果,静下心来想一下,是因为我单纯地在孩子们犯了错误时给予她们的更多是说教而不是让她从自己的错误中本能地去体验自然后果,所以在我的教育方式中,孩子也许是被动地去接受这种教育模式,而非自己真正地意识自己的问题所在,更没有给予他们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机会。因此,有的时候教育的成效是那么的低。
那么怎样做才算着有效管教或者说是正面管教呢?这就要回到书中有效管教的4个标准了。即:
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对孩子尊重和鼓励)
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心灵纽带)
是否长期有效?(惩罚在短期有效,但有长期的负面效果)
是否能交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解决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乐于奉献、愿意合作)。
手捧《正面管教》一书,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在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上,我觉得自己的确不断地学习与尝试着改变,书还没有看完,期待下面的章节能带给我更多的启发。
《正面管教》读后感 篇6
最近翻阅《正面管教》,作者基于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剖析了孩子种种不当行为背后的成因并提供可行的解决办法,让我们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知其所以然”,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正面管教”的做法需要中国化。我很认同书中提倡的“温柔而坚定”的教育理念。因本书中的教育对象、教师、教学环境都和我们中国相异,书中提到的具体方式方法需要教师到实践中去反复尝试,运用,不断检验,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调整自己的行为,不能盲目照搬。
正面管教需要摒弃固有的教育方式。回顾实践,不难发现,我们通常会对“正面管教”的方法存在畏难情绪,因为这些做法与我们平时的做法相左,或者说做起来复杂,不够“短、平、快”,“效率”不高。所以,改变不易,很可能是教学理念的重新调整,但改变之后,形成自己的理解之后,我们既能站在更高的地方俯视孩子的行为,看得更长远,也能蹲下身来,更理解孩子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教育者需要这两种姿态。
尊重是正面管教的核心思想。任何一种教育方式,教育理念都不能“包治百病”。因为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既然是教育人,就不能忽视人的基本需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接着是社交需求,尊重需求,最后是自我实现需求。尊重需求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前,也就是说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首先要被尊重,获得尊重,这些是获得自我实现需求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倡导的“温柔而坚定”的教育方式,本质上是教会我们学会尊重孩子。
“温柔而坚定”的教育方式不是严厉、惩罚等教育方式的对立面。老师们常说,性格开朗,大大咧咧的孩子采用严厉的教育方式效果更好,而心思细腻,敏感的孩子则需要温柔而坚定,和风细雨般的教育。教育过程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可是,细想一下,惩罚之后呢,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又自然地运用“温柔而坚定”的语气给孩子“一个甜枣”?个人认为,这种严厉和惩罚式的教育方法与温柔坚定并不冲突,很多时候是殊途同归的。更何况对于“严厉”,“惩罚”的理解也是千人千面,直接的“语言暴力”和建立在规矩上的严厉,两者是截然不同的;说得更远一点,孩子对老师的教育方式的感受力还源于各自的家庭教育背景,但作为教师,必须有自己坚定的作为教育者的立场,有自己的教育自信。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这句话总是萦绕在我耳边,阿德勒告诉我们这样的孩子只是想有所归属,当我再次遇到这样的孩子的时候,我总会避免直接批评,而是平静地与孩子沟通,识别孩子的真实诉求,设身处地鼓励,让孩子重新获得归属感,这个过程,我也收获了云淡风轻的幸福。
作为教育者,正确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秘密”是我们的专业职责,这些不依赖于经验的解读是可以复制的,它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让我们更了解孩子,亲近孩子,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教学行为,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