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鸿门宴读后感400字(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鸿门宴读后感400字 篇1
前几日,我们学习了《鸿门宴》这一古文,这篇古文向我们讲述了古代“鸿门宴”这一惊心动魄的“天下第一宴”。
学完课文后,难免会引起我们的深思:项羽是因为这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的吗?
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不管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不杀刘邦,他都无法称霸天下。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课文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项羽这个人,优柔寡断这样的人即使杀了刘邦,他还是无法称霸天下。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项羽不善于采纳他人的好的建议,对于范增的忠言置之不理,反而听取自己的叔父的无稽之谈,这也就了他是无法得到更多优秀的人才,以至于之后发生陈平反叛,范增也弃他而去。我们常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其实,在这“得人心”之中更重要的是去得到“人才的心”。而项王在这一方面就做得很不好。所以即使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他也会由于自己的一意孤行、任人唯亲的性格而使他身败名裂的。
项羽最终被刘邦所灭,并不是因为项羽没有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即使他杀了刘邦,时势造英雄,还是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刘邦来消灭项羽。项羽虽有勇却无谋,只知道用武力来征服天下,却不知道智谋要远远比武力重要。所以,项羽未能称霸天下,未杀刘邦只是客观原因,项羽自己的种种弊端才是导致他乌江自刎的主要原因。
鸿门宴读后感400字 篇2
昨晚同家人抽空观看了《鸿门宴》。
鸿门宴的故事从高中的语文课本学到过,十几年过去了,情节还是在脑海中很清晰,以致电影中人物出现一露面就可以猜得出角色。
项羽妄自尊大,刘备面慈心诈,张良深谋远虑,范增忠厚狡猾。
但是——纵使能猜得出人物入场,却猜不到人物在电影里的结局!
所谓大人物,所谓小人物,所谓忠义,所谓志向,不过是停留在不同的对权力和欲望渴望的阶段,没有谁是高尚或者卑微的。区别只是获取的手段在旁人看来的齿与不齿,而旁人又有何干?
这——或许是编剧的创新。
不由得评一句“有新意,敢于颠覆历史”,不知是褒是贬。
但是自己也随即一转念,“历史,颠覆历史,历史是什么?历史真相是什么?《汉书》,《史记》,《资治通鉴》……历史书里记载是就是历史,就是历史真相吗?”以现在的生活感悟来说,历史不过是人写的,而真相更是供人多方求证,供人思索猜测,但绝不是供人阅读听闻的。
敢于“颠覆”,打破思维定势般的迷信,就是思想观念的解放,这就是进步了,或者起码是找着了进步的方向。
鸿门宴读后感400字 篇3
谈到楚汉之争,最出名的.不外是鸿门宴,《鸿门宴》叙述的是项羽,刘邦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毒霸天下的新,因此举办了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就是著名的《鸿门宴》。
项伯—一个被长期忽略然却在鸿门宴起来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他通知了张良,项王对他的不满以及起来杀意,才让他有机会逃走。
张良——刘邦的智囊袋,然刘邦却不能给予他足够的信任,连刘邦想独霸天下的目地都不曾告诉过张良,但张良却不记前嫌,是他通知了樊哙,是他出谋划策,是他在刘邦独自一人逃走时,镇定自若。
范增——项羽的智囊袋,他说一个老奸巨猾,洞察敏锐,是他最先察觉到刘邦的霸心,他劝说项羽杀了刘邦,刘邦心软放过刘邦,导致最后被杀。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威风,多么不可一世,但因为与刘邦争天下,最终落个自刎乌江的下场,归根结底,都是他唯我独尊,犹豫不决的性格让他在鸿门宴上错失咯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就这样,一个错手可得的江山被他拱手送人,多么可悲啊?
项羽之所以失江山,刘邦之所以得江山。都是因为个人性格,项羽的桀骜不驯让他孤注一掷,最后在乌江自刎,刘邦因为他的性格,让他广招贤士,统帅三军。
项羽,我崇拜,只是英雄短命。刘邦,我尊重,他们创造了历史。
鸿门宴读后感400字 篇4
刘邦在项羽面前肯忍一时之气,才得以逃脱,他要是和项羽一般骄横气盛,恐怕早就死在鸿门了。
纵横古今,凡事忍字当头才能成大事,否则空有一勇字在身。成功不可能没有委屈和挫折。忍眼前之气,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韩信肯忍胯下之辱,蔺相如肯忍廉颇的狂言。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如果一味冲动,心里忍受不了一点怨气,眼里容不了半粒沙子,又怎么能办大事、成大谋呢?
刘邦在这方面胜过项羽,也就注定了结局。鸿门宴上,试想刘邦项羽要是对换一下,那项羽是必死无疑了。狂妄自大的他的字典里不可能有低头道歉,俯首称臣,做事果断的刘邦的字典里也不可能有妇人之仁。果然,项羽最后无法忍受战败之气,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悲壮自刎。刘邦呢?几乎可以说打了一辈子败仗,但是他照活不误。刘邦输的就是小仗,忍得就是小气,自然赢得就是大气,成的就是大事。
一他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原则不也是“忍小成大”吗?敌强我退,敌退我进。敌人强大时,就像刘邦面对项羽四十万大军时,忍一下,退一步,不会损失什么,然后在适当的时机予以反击。但对于项羽,死打硬拼,决不让步。可结局呢?项羽自刎,刘邦胜了楚汉战争,成立了新中国。
小不忍则乱大谋,古人总结多少用血留下的沧桑经验,是多么富有哲理。
鸿门宴读后感400字 篇5
冯绍峰饰演的项羽还是很傻很天真了点,一心想争当霸主,却忘了自己四周危机四伏。最后,在赶走范增后,项羽鲁莽出军,落入了刘邦设计的圈套,自己最后孤军奋战,没有意想中的乌江自刎,却和爱上自己的虞姬死在一起。而刘邦夺得统治权后开始显出其忘恩负义一面,他逐一设计杀死了曾经的功臣萧何,张良,韩信等人,而最后自己也落个孤家寡人的下场。
再说说的演员的表演。冯绍峰饰演的项羽虽然外表霸气外露,这得益于他英俊得可以迷倒众多木耳的长相,但内心实则太单纯,简单的骗术也能中枪,张良又不是荷兰人,实在是难倒他了。刘亦菲饰演的虞姬确实是缺少了一种气场,她太粉嫩了,本片的高级花瓶,还是演小龙女的好。黄秋生的演技不必多说,不愧是香港实力派影帝,角色拿捏相当到位。黎明饰演的刘邦让我看到了“小弱弟”的风范,仍旧缺少气势,总是像一个被周围人操控的木偶一般,但是这是黎明的演绎路线,不必多论。陈小春饰演的樊哙很有当年山鸡的影子,不过春哥经过多年历练已经脱离了当年的套路,表演逐渐成熟起来。张涵予饰演的张良应该是为大陆演员树立了榜样,张良的神情,动作,尤其是心迹都把握得很好。
鸿门宴读后感400字 篇6
《鸿门宴》的开关是曹无伤告密,项羽立即整理军队,为击破刘邦,而刘邦因为项伯前来,过一日向项羽赔罪,项羽留刘邦下来,与他喝酒,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
我认为刘邦之所以可以取代项羽成为天子,与刘邦及项羽的性格特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项羽的性格特点是刚愎自用,自大轻乱,在直率了,而刘邦这之所以可以从“鸿门宴”中死里逃生还得谢谢项羽有这样的性格,而正是因为项羽的性格让他失了天下,在乌江自刎,而刘邦是真的心系百姓,此外,项羽又坑杀了二十万秦兵,就算他日后可一统天下,老百姓也一定会抵抗他。
刘邦能屈能伸,知人善用,善于应变,而项羽太过于刚烈,所以说项羽是失败是注定的,而且从性格方面来说,刘邦的确比项羽更适合统一天下!
项羽又不善于用人,脑子太过于简单,而且即使项羽在“鸿门宴”那一日杀了刘邦,按他的性格,他日,他也一定会败在他人之手,项羽的失败跟他的性格是分不开的,而他在乌江自刎也是因为他的性格太过于刚烈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