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读目送有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目送有感 篇1
或许我写不出那种让人痛哭流涕的文章,但,我可以用我的话语,我的感情,我的见解,来讲述这本书给予我的东西。
这本书,我只想用两个字表示:孤独、伤感。自己吗?我很喜欢那伤感文,因为我很喜欢读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泪,生活要过得,只是,那些分离、痛苦与不堪终究是难免的,人生的道路,要自己走完,走不动了,爬也要爬完。或许寂静的晚上,你会时常想起自己的亲人朋友,一幕幕的就像电影一样,想念时,随时浮现脑海,我们都曾知道,有一天,我们会与挚爱的人分离,目送着不舍得人与物,但那时,已是物是人非。
分离,你舍得吗?长大后,一个人走路,一个人,看孤独的风景,景美吗?不,它不美。这本书,就是人生:友谊、亲情、爱情、生活、学习、娱乐。它展现的只是仅此而已,但这仅此,却陪伴着我们的一生,一生的快乐、寂寞,挥之不去。
人生的目送很多。当我目送你时,你却厌倦我的舍不得。这是一种悲剧。失败后的脆弱,失落后的放手,内心中的不舍,黑暗中的凄凉,无一不是悲剧。孩子长大了,而你却离他更远了,遥不可及,你只能看着他的背影,越走越远,最后留下的只是苍脆的回忆而已。
作者与儿子、父亲、母亲的离别,只是目送着远去,而她,只是站在原地,等待着没有结果的等待。“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用追。”过往的遗憾,就只剩下悲凉。
一切,尽在目送之中。
读目送有感 篇2
“爸爸是我。喂——今天好吗?”
……
“今天好吗?你听见吗?你听见吗?说话呀——”
翻到这,我沉思了,为每一篇章前短短两三行的对话!
看着看着,我开始后怕,会不会什么时候,我的父母,再也听不到我说话?会不会再也不能作出回答?
我的父亲,常年不在家,一年也不过回来一两次,唯一的联系,也就是一通长途电话。而我,早过了与父亲腻着,撒着娇要东西的年纪,也过了什么事都要跟父亲说的年纪,我甚至觉得,父亲在电话里过于啰嗦。电话里,我显得很沉默,只不过是:
“作业写完了?”“恩。”“吃过了?”“恩。”“有没有什么想要我带回去的?”“没有。”“那,你还有没有什么想说的?”“没了。”
我们的对话永远是父亲在不停地想继续话题,而我在不停地结束话题。
在电话的那一头,他是不是总在尴尬?即便,这是父亲与女儿的对话?
龙应台面对父母的沉默,她心焦、恐慌却无奈,只能一遍遍无助追问,可总是一次次石沉大海。
这该是怎样的无助?一个人多少年后重回故地,满目陌生,物非人非;一个人走在荒漠,找不到绿洲,也看不到尽头。这样的无助是可以想象的。可,以往总伴在身边的亲人随时可能消失不见,再也不见。这样的无助我不能想象,也不敢想象。
现在我开始后怕,我想不到,父亲是以怎样的心情面对我的沉默?
读目送有感 篇3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以为这样的话会在遥远的时间以后,可现在突然明白,转眼间似乎就在眼前。之前的挣脱,那“胜利”的微笑,那自以为个性的“张扬”,此刻回想,竟是如此幼稚,稚嫩!
我开始想着不再让他们的目光触碰到我的背影,可是,我又慢慢明白,这不过是迟早,只是现在,我该迎着他们的目光,不让他们追,而让我去“迎”——
想要留住父母的龙应台多少次放慢脚步,多少次想着迎那两道目光,多少次想留在原地,等那走在后面的,早已看不见踪影的父母。可是啊,父母那颤巍巍的腿早就迈不开了,早就没办法追上了!
子欲养而亲不待,就是这样吧。
父亲的逝、母亲的老,龙应台的路四顾苍茫,唯有目送。她走得越来越孤独,也越来越笃定。
我慢慢明白,父母只是某几个特定时段里特别的人。在那些时段里,他们可以陪着我,走过一段或长或短的路。但那些时段总不会太长。它会一点一点流逝在逐渐长大的叛逆里,流逝在逐渐强烈的挣脱里;它也会一点一点消逝在父母逐渐迈不开的双腿间,消逝在父母逐渐徒增的白发间。
而那之后的路啊,只能是一个人,慢慢、慢慢地走了。
我慢慢明白,所谓父女母女一场,不过是一曲离歌。
十五六岁的我在慢慢长大,他们也在慢慢地衰老,他们变得迟钝的目光还在追我加速的背影!
我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读目送有感 篇4
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题记
之前是不了解龙应台的,甚至未曾听说过,因着老师的推荐,读起了她的文字。开始喜欢龙应台,喜欢她简单的文字,喜欢她平实随意的文字流露出来的真挚、细腻的情感,一字一句都戳中心窝。之前还并不了解“目送”这个题目,呵!多么奇怪的名字啊,直到我了解了那个背影最深处的涵义……“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猛地一震,继而,涌出一股莫名的伤感——华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妈妈的心,可是,他再没有回头,他选择了将背影送给他的妈妈。
因为,他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对妈妈的各种举动都感到奇怪继而反对,他不了解他的母亲啊,他竟从未考虑他的母亲啊,他也早已淡忘那个依赖母亲的小华安了,他不再是那个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围的那个小孩子了。他没有看到,也不知道,妈妈的眼神一直都随着他的前行而移动;他没有注意到,妈妈的眼神,一点点的燃起希望,然后,又一点点的暗淡下来。
龙应台的文字,很贴近生活,用现在的话来说,大概是“接地气”吧。她的文字可以附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有时我真的觉得我是那个被追的背影,而母亲则是那个追的人。有时我真的很想回头看看,可是又在想自己已经长大了,不需要母亲的呵护了,就还是会由背影告诉她不用追。但,根本没想过,在母亲的眼里,不论孩子多么大,那都是孩子啊。写到这里,又想起了在预习语文课本时读到的一篇——朱自清的《背影》,父亲本都说好不送孩子了,对茶房千叮万嘱,结果还是不放心,又是自己送了。
孩子走之前,还要去买几个橘子,那个稍胖些的父亲,脚步蹒跚的父亲背影却是那么……以至于使作者的泪就那么流下来了。父亲买好橘子,就要离开,等父亲的背影融入人群,作者的泪又来了——不知何时能与父亲再相见。《背影》讲述的是父子两代的情感,而《目送》牵系三代:看儿子们的青春,回忆自己的年少;看爹娘的老态。龙应台的《目送》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但我却认为,《目送》比《背影》更令人感动,一个个朴实、无华、微小的细节,读来更令人感动。或许是因为作者幽微的手笔,亦或者是因为,这些事情常发生在我们身边,常映在我们眼前,我们却未曾似作者似的记下来,读来却有淡淡的似曾相识感。我们终会长大,然后,目送。
读目送有感 篇5
有些路 ,只能一个人走
——读《目送》有感
常常流连于书店,后来发现看书有明显的阶段性,好比这段时间喜欢宿命感强的典范文字那么就从林语堂到余华一本接一本,而对于店里面的排行推荐应该只是一时间的人云亦云吧。
记得几个月前在书店有对这样一本书的大篇幅介绍,对于作者我很抱歉的一无所知,直到公司的读书月开始,非常意外的发现它也在列,相对于其它的传记励志,我无奈的选择了它。
中规中规的散文配美图,与父母子女的情感贯穿全书,那一段“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平淡中隐藏了波澜壮阔的情感,轻易的让我感动到一塌糊涂。
母亲的衰老失智,父亲的离世,孩子的独立远行以及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踏上时光的不归路,在充斥着电光火石,快餐般的现代情感中这份爱显的博大精深,海纳百川。
从离家上学直到工作至今,每次离家我都无不排斥的推搡着他们不停往包里塞着林林总总,即使离车站只有百米距离父母也无不例外的送我直到车绝尘离开并挥手示意,而我则哼哼哈哈的回应着迅速落座,我知道他们还在身后没有离开却不曾回头,一次都没有。
在这样的年纪忙着恋爱,忙着工作,时间越来越紧脚步越来越急,无暇顾及父母的落寞和脆弱,总是在给自己不断地寻找忽略的理由,非要等到时间辗转,懂得回头时,却只剩惊心动魄的震撼:少年时以为的无所不能的两棵大树,步履原来早已不再矫健,目光在我无数个转身的瞬间早已变得浑浊,最终他们的背影会抛下我,生死面前两茫茫让我在这孤独的世界也成为没有目光注视的孤独的背影。
人,得于父母赐之生命,本来就是新的个体开展一段新的旅程,总归是要自己往前走。他们至多只能陪着走一段,陪我们渡过初始的跌宕流域,然后便在那渡口,开始无望而甜蜜的目送和等待。子女也须知道,这是回不了头的单程旅行,所能做的,只有感恩了。
幸运的是现在的我还能很轻易的触摸到这份来自父母的幸福,珍惜一切,否则当你不再拥有它时,后悔莫及。珍惜流水,它使你成长时刻滋润你的心扉;珍惜大树,它使你快乐,让你在炎热的夏天有一片绿荫为你挡去强烈刺眼的阳光。你在时,我抱你不够,因为觉得时间太少,你走了,我的怀里空了,忽然发现时间毫无用处,我不知道拿那么多时间有什么用,也许只有一个用处,就是帮助我向你一天天走近。省发改委物业部 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