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让梨》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让梨》读后感 篇1
今天,我读了一篇故事,名叫《孔融让梨》,我读后很有感触。这个故事说的是:东汉鲁国,有个叫孔融的小男孩。他非常聪明,也很懂事。在他四岁时,有一次,爸爸拿回来一袋梨,给孩子们吃。爸爸让孔融来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给了爷爷奶奶,把比较大的给爸爸妈妈,把其他的给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给了自己。大家都夸他懂事。
读到这里,我才知道,“年纪小,应该吃小的”,说得太好了。以前,我总觉得,我是小孩子,应该多吃点。每次妈妈让我选吃的,我总会比了又比,选了又选,哪怕只大一点点,也是好的啊!而一个仅有四岁的小孩竟那么懂事!想到这儿,我的脸上一阵发烧,不禁惭愧不已。
以后,我一定要像孔融那样,尊老爱幼,他的品德是我们从小就应该学习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尊重,是一种宽容,是一种贡献,是一种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救济药。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和谐,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美德,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让梨》读后感 篇2
暑假里的一天,我再一次翻开了储晋老师写的《从此不怕写作文》。
突然,一个题目吸引了我的眼球:《让梨》。
我心想:咦?是不是有人把《孔融让梨》改编了写的?于是我带着问题读了下去,这篇让梨的故事大概写了:从前,有个兄弟俩都爱吃梨。一天,母亲在吃完饭后那出一个大梨一个小梨,对哥哥说:“你吃大梨还是小梨?”个个使劲咽了一个口水说:“我当……当然……想吃……大……的了。”“啪!”哥哥挨了母亲一巴掌。母亲又问弟弟:“你想大的还是吃小的呢?”弟弟看了看黄澄澄的大梨,又看到了哥哥的下场,立即拿了那个小的说:“我还是吃小的吧。”哥哥拿到了大的很开心,“啪”母亲说:“爱贪便宜的人往往贪不到便宜。”又过了几天,母亲又带回一个大梨和一个小梨,但又发生了与前几天相似的事。我心想:哦,原来不是《孔融让梨》的改编呀!
读完文章,我又去看了问题。问题问:20年后,兄弟俩都有了工作,你知道哪个人的.工作好?我心想:一定是弟弟的工作好!弟弟,很自觉;不像哥哥,贪便宜。可我一看答案吃了一惊,答案上清清楚楚的写着,20年后,弟弟是诈 骗犯,而哥哥却是法官!当哥哥问弟弟,你什么时候学会骗人的,弟弟说:“从那次让梨起……”我问了妈妈,妈妈对我说:“兄弟两的妈妈教育的不对,不应该用暴力解决问题,而是要让孩子理解孔融让梨的意思!”
原来,做事不可以骗人,爱吃的就是爱吃,不爱吃的就是不爱吃!
《让梨》读后感 篇3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不管是吃饭、喝水,还是落座、行走,都应该谦虚,让礼,长幼有序!懂得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的道理。
话说孔融四岁那年,家里人在一块儿吃梨。哥哥姐姐们都上前去拿大的,只有孔融站在一旁。父亲看见了,说:“快把梨放下,让站在一旁的孔融来分梨。”孔融先把两个最大的分给父亲和母亲,其次,孔融又把两个大梨好梨分给哥哥姐姐们,自己吃最小的。父亲见了问:“融儿,为什么不把最大的给自己,却要最小的?”孔融说:“我年龄最小,所以该吃最小的。”哥哥姐姐们分别拿着自己手中的梨,惭愧的'低下了头。
融四岁,能让梨。孔融四岁就知道了孝顺长辈的美德,我们要像孔融一样,孝顺长辈!
妈妈后记:孩子,孔融的确很懂事。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我们要懂得。现在的小孩子,道理从嘴巴里能说出一串串,但是行动上真正做到的却不多。我们要向孔融学习,用行动来传承咱们的中华美德,做个中华美德好少年!
《让梨》读后感 篇4
一天,我读了一篇故事,名叫《孔融让梨》,我读后很有感触。这篇短小精炼的历史故事中,仅有5的小孔融,竟知道要尊老爱幼,他的这种高尚的举动和优秀的品德深深的教育了我。
6 岁的时候,我就能将三字经背下来。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融四岁,能让梨。意思是说,孔融四岁的时候就知道了给哥哥吃大的梨,自己吃小的。 让我来说一说这个故事;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孔融,他聪明好学,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个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十分喜爱他。孔融有四个哥哥。一天,父亲带回来一篮子的梨。看上去又大又好吃。哥哥们都舍不得先吃,就让孔融先去挑,孔融把篮子里的里挨个看了一看,最后他高兴的拿起那个最小的梨,说‘我要吃这个。’爸爸看到了,笑着问孔融: ‘这么多的梨,又让你线条。你为什么拿的是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给耻笑的,大的.留给爸爸妈妈和哥哥吃。’只有四岁的小孔融,就懂得孝敬父母,谦让自己的哥哥,大家都夸他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以前,我总觉得,我是小孩子,应该多吃点。每次妈妈让我选吃的,我总会比了又比,选了又选,哪怕只大一点点,也是好的啊!
尊老爱幼,是多大的美德啊!它能让每个人都对你刮目相看,快学会这种美德吧!这样才会让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你的生命更加有滋有味!
《让梨》读后感 篇5
中国自古以来,就传承着礼让兄弟姐妹的美德。
一天,我在读《三字经》,当读到“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时,发现这个章节里,有一段关于“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在春秋鲁国,一位名叫孔融的四岁小孩,十分懂事聪明。一次母亲端上一盘梨来,叫孔融先拿来吃,俄日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梨,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母亲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孔融说:“哥哥比我大,大的'梨应当给哥哥吃。”
读完之后,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仅有四岁的小孩竟这样懂事,他的一举一动,机灵的、巧妙的回答深深吸引了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孔融相比之下,我感到很惭愧。孔融是最小的一个,现代社会中,长辈有好的,有大的东西,总会毫不犹豫的给最小的孩子,无比溺爱他,无比呵护她。
想到一天晚上,爸爸妈妈正在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剧。我看了看表,快七点了。糟糕!我最爱看的历史记录片快开始了,于是,我连忙拿起遥控器换了台,爸爸妈妈见了很生气,狠狠地批评了我,我还生气的跑回了房间。此刻想想真是不应当呀,怎样能这样呢?
此刻想起这些事来,心里真不是滋味,《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我应当尊老爱幼,谦虚礼让。让我想到在生活中应当尊重别人,这让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也要学会谦让别人,这样才能够得到更多人的理解,是我们小学生应当具备的传统美德。
养成这样良好的礼让习惯与美德,你才会受益终身。
《让梨》读后感 篇6
今天,我读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深受启发。
孔融有五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孔融是这几个兄弟中最聪明的一个。孔融四岁时,母亲买了一些梨,梨有大有小,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开始吃了起来。父亲好奇就问:“孔融,你为什么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因为我的哥哥们比我大,我比他们小,所以我要拿一个最小的.梨吃。”孔融回答道。父亲有好奇地问:“你还有一个弟弟,最小的因该是他吃才对呀?你为什么要吃最小的梨?”“因为弟弟比我小,我要让着他,所以我拿了一个最小的梨。”“恩”父亲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个故事让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孔融四岁的时候时就学会了让梨,而我们现在还是不理解父母的苦心。难道不应该反思一下吗?四岁的孔融把最大梨给他哥哥们和他的弟弟。在我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拿来就吃,可是孔融却把梨给了自己的哥哥,说自己小要吃小的。现在时代是变了但是我们却不能忘记我们先祖们的美德,我们要在发展的同时也要保留一些祖先们传下的东西,美德是藏在心里的我们要发掘它们把它们用到生活中去,那才能让它体现出它那宝贵的价值。
所以我们做人要懂得谦让,不要老是斤斤计较,这样的日子会很无趣。如果你懂得谦让,你会觉得生活是那么的欢乐。我们还要向孔融学习,尊老爱幼,尊长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