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红楼梦》有感 篇1
以前,总是认为中国的古典小说不怎么好看,文字虽然比课文里的文言文要好理解,但还是觉得拗口,而且一部小说总要反映些什么社会现象,总觉得没什么趣味。
对《红楼梦》感兴趣纯粹是偶然。有一次看电视,无意间把频道翻到百家讲坛,听到里面讲《红楼梦》,说林黛玉这一生只为“还泪”而来,印象中那个满腹才情女子的命运竟如此的可悲。
读了《红楼梦》但还总觉得对“林妹妹”不是很了解:说她小肚鸡肠,但她却又十分明事理;说她自卑,但她同时却又十分的自傲。多读几遍后才发现,林黛玉真的是一个“可怜”的人。她习惯性地将自己的自卑隐藏在自己的骄傲之后,她习惯性地让人们看到清高、孤傲、不近人情的自己,她习惯性地用自己的小心机,自己的尖酸刻薄去对待他人,即使这样的她得不到大家的喜爱。不是她不愿与人亲近,是她的自尊心和寄人篱下无可奈何的辛酸与自卑逼迫自己如此。
但我认为林黛玉也有自己的幸福:小的时候父母疼爱她,让她学习普通深闺女子们很少接触的诗词歌赋;到了贾府后,贾府上下也都对她疼爱有加,先不说这疼爱是真是假,大家还是关心她的,她比同时代的女子要幸福的多,她体验了真正的爱情,虽然最后与贾宝玉没有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她也比薛宝钗要幸福,因为她体验到了两情相悦的爱情。
她的《葬花吟》让我印象十分深刻,每当看到那首词时,总觉得眼前会出现一幅画面,一位素衣女子,用锦帕将掉落在树下的花瓣小心翼翼的'包起,再小心的将它们“埋葬”,这仿佛也是她自己的命运。
她是悲哀的,因为她最终还是还完泪化为一缕芳魂消失;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她拥有了一段在那个社会别人不敢奢望的爱情。我感受到了《红楼梦》的经典。
读《红楼梦》有感 篇2
我不是尊崇红学之人,亦不是熟读《红楼梦》之人。但对最近几天我所刚开始理解的红楼梦,却颇有想法。
刚开始了解《红楼梦》,我只以为这是一本写一群小女人和小男人之间谈情说爱的故事,藕断丝连。其实不然,真乃大爱无限也。在人们的印象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像是一对情敌,互相敌视,但经过两个坦诚的'相处,却情深似姐妹,关心备至,倍显真情。但此书中的结局却都以悲剧收场,则体现了作者那个时代女性的悲惨命运,像涛浪中毫无还手之力的一片枯叶,在现实的阴霾中沉寂。
还泪的芳魂。
读《红楼梦》有感 篇3
清高秀丽的林黛玉,豁达明艳的薛宝钗,痴心多情的贾宝玉,望子成龙的贾政,慈祥和蔼的贾母,人情练达的凤姐,他们组成了一场瑰丽奇异的红楼梦……
毋庸置疑,林黛玉是众人中最有才情者,她长得真正是倾国倾城、犹若天仙,比薛宝钗还要美上几分,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拂风,这也许是对她最好的形容。但为何世人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做林黛玉呢?因为林黛玉很清高,不懂人情练达,并且她的身子骨很娇弱,时不时就大病一场,谁希望自己的`孩子老生病?而且林黛玉老对别人猜疑,贾宝玉去看薛宝钗,她就会起疑心、独自生闷气,谁希望自己的子女老猜疑别人,跟别人不能友好相处而变得没有朋友了呢?
薛宝钗,人情练达、七窍玲珑,用这样的词来形容她是最恰当的了。她的才情、容貌也是与林黛玉并齐的,可最后依旧落了个不被丈夫爱的下场,纵使她豁达、宽容、善良、美丽、有才,可她的结局依旧是这样,读后感《《红楼梦(少年儿童版)》读后感作文》。其实,她比林黛玉还悲惨,林黛玉虽然身死,可贾宝玉深深地爱着林黛玉,为了林黛玉还去出家当了和尚,而薛宝钗爱着贾宝玉,但贾宝玉却抛弃了她,她又何尝不苦?
这些人物中我最痛恨的是凤姐,表面上看她温柔善良、善解人意,其实,她心思歹毒,不能容忍自己的丈夫娶别的女人,通过种种手段不留痕迹地杀了尤二姐;又用掉包计首先让傻里吧唧的傻大姐中计,再让她“碰巧”告诉林黛玉,使林黛玉含恨大玻当贾宝玉稀里糊涂迎娶薛宝钗的时候,林黛玉已经洒泪逝去,而贾宝玉却以为自己娶的是林黛玉。太荒唐了,这样的闹剧都是凤姐一手促成的。虽然凤姐最终没落得好下场,但我还是痛恨她,为何要让两个才情品貌俱佳的女子伤心一生,薛宝钗生不如死,林黛玉抱恨仙逝,而使得最终贾宝玉也万念俱灰做了和尚。我怎能不恨她?
看完了《红楼梦》,我就犹如做了一场梦般,把它给悟透了。将来我绝不做黛玉,也绝不做宝钗,但我要学林黛玉的才情和薛宝钗的豁达,做一个现代的幸福“小林黛”!
读《红楼梦》有感 篇4
看完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大多数的人都会为书中的两大主角——林黛玉和贾宝玉那一波三折,却无法完美落幕的爱情感到惋惜,其实,说来说去,黛玉和宝玉也算是一对“无缘鸳鸯”了。
其实,历史上像黛玉和宝玉一样的`无缘鸳鸯还有许多,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一个例子,虽然他们都是相爱的鸳鸯,却有缘无分,似乎是上天注定无法在一起,凄惨的和爱情使他们成为人们眼中的“苦命人”,读完此书,我深有体会。
或许大家都会不禁为最后命薄西天的黛玉感到惋惜,因为如果她能够活下来的话,结局可能会更加美好,可是,我却不以为然,因为我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去感受。
我认为,黛玉不够坚强,太悲观了。她一看到宝玉和其他女人在一起,便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然后绝望地回到房间默默地哭泣,却不懂得去争取,去拼搏,去打造自己的幸福。哭有什么作用呢,泪水又不会带给你一切,泪水又不会实现你的任何愿望,泪水只不过是你伤心的陪伴!我们甚至应该把黛玉当成一个“反面”,我们会为了目标努力,奋斗,会向着目标前进,而不是像黛玉那样退缩!
再来说宝玉,贾府里的人都说他是一个混世大魔头,我觉得他更是个好色之徒,一个花心大萝卜,如果他不花心,黛玉就不会痛心,更不会绝望了,就是因为他的花心,让黛玉对这动摇不定的爱情不敢苟同。
说来说去,读完这本书,我总算知道了黛玉和宝玉之间,懦弱和花心就是“致命绊脚石”,更是他们成为“无缘鸳鸯”的原因!
读《红楼梦》有感 篇5
山中高士晶莹雪,睿藻仙才淑仪风。——题记
薛宝钗出身于“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大族明宦之家。在大观园的女性当中,薛宝钗几乎是个完美无瑕的人。论美貌,她比黛玉有过之而无不及;论学识,她与黛玉不相上下,旗鼓相当;论能力,她不输给王熙凤贾探春。她可谓“全才”:惜春画画,她能讲出一套画画的理论。湘云作诗,她能讲出一套吟诗的道理。至于一般常识的丰富,事理的通达,更是无人能及。她似乎集众人的优点于一身,但又不是优点与优点的相加,她还有自己的独特个性。
芬芳美丽人人夸
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比翠。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大观园中挑住处,她选择了简洁朴素的蘅芜院。她的房间摆设也是“一色半新不旧,洞雪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裘褥也十分朴素”。从中我们便可看出她是一个简洁、朴素、淡雅,且不喜欢出风头的人,是封建典型的淑女形象。
“那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第32回中史湘云当着袭人面说“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由此可见,在史湘云看来,宝钗无疑是个处处都好的姐姐。同回中袭人也对宝钗赞赏有加:说宝钗“有涵养,心地宽大”。第35回里,贾母也当着王夫人、薛姨妈的面夸赞宝钗,“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都不如宝丫头”故可见宝钗着实深得人心,人见人夸。
腹有诗书气自华
薛宝钗不但容貌美丽,而且天资聪慧,博学多才。书中有云:“当时他父亲在日极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在大观园诗社中,林黛玉是公认的才女,她的诗清丽新颖,基调哀伤。而能与之相对的就是宝钗了,她的诗雍容大气,富丽和谐。除此之外,她博闻强记,多才多艺,经史子集融会贯通,诗词歌赋博采广收,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宝玉有时也要求助于她。元妃归省时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蜡”的指点以及她对大观园题的一匾一诗足可见她对诗歌的理解之深和她广博的知识。在创诗社时,她的“各出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另开生面”,可见她想创新的独到见地和她出众的才华。她不但文学造诣颇丰,谈论理财之道时也能顺手拈来《朱子文集大全类编》之语,对画论也卓有识见,谈及颜料画具娴熟谙晓;医学药理知之甚笃,经验丰富言之成理;甚至于参禅悟机那一套也是了如指掌,娓娓而谈,滔滔不绝。
人情练达即文章
“会做人”的确是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这与她温柔敦厚的外露特征相融合,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宝钗“会做人”,“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而是有选择性的充耳不闻,装作看不见,只为心里明白,也就罢了。有人评价薛宝钗心机过重,城府过深,虚伪冷酷。但我却认为,她与王熙凤的狡诈奸险、见风使舵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而且她身处贾府这个黑暗龌龊的地方也是身不由己。“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
“待人接物,不疏不亲,不远不近,可厌之人亦未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她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待人亲切自然,合宜得体。不但贾府有权势的人很喜欢她,就连许多下人小丫头们也很喜欢她,喜欢和她亲近,这一点林黛玉是望尘莫及的。薛宝钗虽然有时会奉承讨好贾母,也就显示出了她虚伪的一面,但她的虚伪是由于封建道德本身对她的毒害,身处当时那个社会也是不得已。其实她并非处处玩心机,处处奸险,只是受封建正统思想毒害,做事圆滑,如鱼得水罢了。相反,在复杂的贾府中我们不得不佩服她为人处事的得当。
“知命知身,识理识性,博学不杂,庶可称为佳人。”
“绝代有佳人,佳人难再得。”——后记
读《红楼梦》有感 篇6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晕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虽说是再读《红楼梦》,但也和初读没什么两样。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四年级的时候,只觉得那贾宝玉是个娘娘腔的“女人。”囫囵吞枣似的浏览了一番。当大家后来都高谈论阔的时候,我也只得是无言以对。于是20xx年7月,我再读了《红楼梦》。
——序
渉一池红尘的秋水,焚一柱虔诚的心愿。中国千年文化化作一缕永恒的思念。那水做的女子,那似水的柔情。我不知道是否真的存在此人,但不可否认我的却在朦胧的晨曦中看到了她。她款款微笑,频频走来……
颦儿是这女子的符号,回眸一笑,众芳谢。
她是天上的`仙草,为了报答他的浇灌之恩,她用一生的泪水去还他的前世恩情。想起这女子就会想起李煜的诗: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有人说,她是中国文坛最悲怆的美丽。轻盈的泪珠洒落,虽说是悄无声息,却也惊醒了那枝头上安睡的雀儿。那天边的残阳和着古老的琴弦声,在她怀怨逝去的那一刹那,谱写出一曲永恒。残阳燃着了半边天际,云朵绯红,潇湘馆的古窗旁已寻不到她的身影,独留雀儿在枝头咏一曲寂寥……
如果说这女子是一幅画,那必定令人美到心碎。自幼寄人篱下冷眼旁观着大观园的喜怒哀乐。每一次真切的落泪都让人心疼,直至末了,焚稿断痴情。我似乎看得见那烈火中跳跃着的文字,伴着或明或暗的火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在她失逝去的那瞬间,镂空的古窗外,花儿谢了一地……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枉自嗟牙,一个是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终是一段尘世情缘,宝玉对她也只是空牵挂。不是宝玉无情无意,只是父母之意,心事终虚化。都到是金玉良缘,宝玉却只念那木石前盟。虽没有海誓山盟,却在黛玉离开后义无反顾的离开了尘世。
潇湘泪,怡红罪,终是痴人累。
细细品味,它荡然涤尽了春天的悸动,夏天的浮躁,秋天的欲望,冬天的简约——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