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狂人日记》读后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狂人日记》读后感 篇1
初读《狂人日记》,认为这篇小说毫无逻辑,可渐渐地,渐渐地,便读懂了鲁迅先生在小说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狂人日记》以日记形式记述了“我”在这个人吃人的社会中逐渐走向绝望。真实逼真的言语,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用平白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一个没有人性,人吃人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心惶惶,大家都恐慌哪一天自己会成为餐桌上的佳肴;在这个社会中,人们思想麻木,盲目地随波逐流,不分是非黑白,与黑暗同流合污,没有人站出来拯救世人,哪怕是一句呐喊……
“狂人”的第一则日记就吸引了我。虽然只是平凡普通的五句话。但这平凡与普通,却又与众不同,平凡得出奇,普通得入胜。
鲁迅意识到了制度的可怕,人与人之间已经没有了真正的仁义道德,只是猜测,提防,残杀,成为一种难以扼制的恶性循环。因此,鲁迅在绝望中以狂人的口吻呐喊“救救孩子……”的`绝望之音。
也许《狂人日记》真正令人感到震撼,惊悚的不是鲁迅先生对“吃人”的洞察,甚至不是小说结尾“救救孩子”的呐喊,而是狂人无比震惊的“我也吃过人”的发现,那是一种关于自身罪过的觉醒。
鲁迅用文字去唤醒当时昏庸的人们,反省自身,《狂人日记》这篇富含深刻哲理的短篇小说值得我们去回味,更值得我们去深思。
《狂人日记》读后感 篇2
黑暗是什么?是负着空虚的负担,是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是精神上的愚昧,是肉体上的束缚?是不可逾越的高山,是刺痛灵魂的荆棘?是刺破心灵的的暗礁,亦或是无知的奴隶,卑微的侍者;还是时代的诡异?
《狂人日记》中记叙了“人吃人”的灾难,当鲜血淋漓的人被一个个饥肠辘辘的“野兽”狼吞虎咽下去,他们面不改色,一副泰然自若,若无其事的样子,谁会知道在他们虚伪的外表下,竟在筹谋瓜分人的阴谋。麻木的肢体,被俘虏的意志,被摧毁的精神,一个个眼神呆滞,时代的黑暗使他们蜕变了,蜕变的狠毒、无知,昔日善良的种子已被恶毒的藤蔓所缠绕,命运的不公使他们沦爲这个时代的牺牲品。被奴役的肉体,被驾驭的思维,被溶解的顽强,俨然一副野兽的样子。而时代的里程碑终以血腥,愚蠢,残暴,无奈结束。
生存的意义就是打破这种局面?还是苟且偷生,沦爲这个年代的战利品?还是力挽狂澜,用生命的`薄弱去挑战时代的高度,那无疑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被时代缴获,被命运折磨,忍受莫大的耻辱,最后酿造一幕幕悲剧!将灰色的天空染上鲜红的血迹,以唤醒支撑灵魂的血液,忘却坚持生命的理由。被灌以污水的幼苗,被摘取花瓣的蓓蕾,变得扭曲,变得丑陋。被侵蚀过的肉体,留下蛆的痕迹;被打碎过的内心,留下玻璃的足迹。
被鲜血浸染过的心,早已不堪一击;被狠毒俘获过的梦,早已支离破碎;被冷峻触碰过的脸,早已伤痕累累。
《狂人日记》读后感 篇3
他,弃医从文,一生以笔为武器,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其诸多文学作品激发着当代的年轻人。其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呐喊》中的一篇。以第一人称的视觉向我们叙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日记中的“狂人”害怕所有人的眼光,认为身边的人都想害他,想吃掉它。医生给他看病,让他“静养”,他便以为是让他养肥,可以多吃肉。“狂人”实际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可是,它的周围全是被封建思想所侵蚀了灵魂的人,而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的`一句话“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这是作者对孩子的深深期望。“救救孩子!”这是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反抗和新一代的担忧。在此,他一次次的呐喊“救救孩子!“那不仅仅是孩子的呐喊,那更是一个中国的希望!更让我体会到一颗赤子之心在跳动,在黑暗中发出光彩夺目的亮光,在不安与焦急中交错着,感叹那个时代的浮华与苍凉,同时也为有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大师而倍感骄傲、自豪。
现如今,新中国已经成立,过去的封建传统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像钱学森那样的狂人陆续在沉溺的梦中醒来,他是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在钱学森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老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和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正因为有钱学森这样子的人,我们才会有如此强大的国家。
我读完《狂人日记》之后,内心思潮起伏。其中的“从来如此,便对吗?”让我明白了,懂得去大胆的提问去,去质疑,因为“凡事总需要研究,才会明白。”
《狂人日记》读后感 篇4
昨日读了《狂人日记》,今早又看见养蚕幼虫的纸盒里头,几只幼虫啃着桑叶,尾巴上还拖着没蜕完的皮。
连蚕都知道皮小了就得蜕去,人难道不知道人为的规则如果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就要扔掉,换新的?
狂人周围的人,都是被当时人为的规则锁死了的人。有些人,觉得这人为的规则是对的;还有些人,明知道这人为的规则已经过时,却依旧使劲把着不肯放手。这些人,都紧紧的抓着这根早已枯萎的,无力的稻草,仿佛这样他们就能过得好了;狂人是明智的人,一开shi一定也抓这根旧稻草,不过一阵风吹过,这旧稻草便摇摇晃晃随时要倒下的时候,狂人就放弃了它,找了根结实的新稻草,伸手要去抓。
但是,那些死死的抓着旧稻草的人,不同意狂人要去抓新稻草的举动。他们不肯抓新的稻草。的确,要再抓一根新稻草,需要改变自己的一些旧习惯。改变习惯很难,这从蚕蜕皮时硬是没法把旧皮从尾巴上甩掉就能看的出来—在旧皮里头待着就是蚕蜕皮时早已养成的'习惯。
但是,旧稻草已经摇摇欲坠了。这些人非得抓着旧稻草摔到地上才肯抓新稻草吗?自己的习惯不想改,最后还是要改。不然,还能抓着旧稻草坐在地上发誓死也不抓新稻草?这样,还不如在旧稻草被风吹的摇摇欲坠时就放弃它,抓住新稻草。
所以,在人为的规则过时的时候,如果不想摔到地上,就只有一条道:再抓一根新稻草(或者,你也可以选择硬抓着旧稻草不放,最后摔到地上疼的是谁,都知道)。
蚕把尾巴上的旧皮弄掉了。纸盒放在窗台上,刚好有一缕阳光洒在纸盒里头。桑叶被照得油亮。蜕完旧皮的蚕舒适的躺在阳光中。看来,它们的新皮比旧皮舒服多了。
《狂人日记》读后感 篇5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收录于《呐喊》。
这篇短篇小说塑造了一个狂人的形象。狂人他满口胡言、神经过敏、多疑焦虑、错乱偏执等表现了他患有严重的精神病,“狂”由此而来。可我们又可以看到,他也不狂,他能对封建社会清醒地认识和批判。他的狂与不狂,造就了他能在这“风雨如磐”的黑暗社会中,敢于向传统和世俗挑战,坚决地反抗旧社会。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狂人,也是鲁迅对封建社会本质的发现。它教人“吃人”,却又写满了“仁义道德”,狂人看透了他们的猥琐和虚伪:“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接下手”,吃人时则是“话中全是毒,笔中全是刀”,“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然而这却代代相传:“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真叫我怕,叫我纳罕且伤心。我明白了。这是他们老子娘教的!”
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想吃人,却又怕被人吃。他们不但不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而一有机会还要跟着吃人的人一起吃人,荟荟众生的愚昧麻木、浑浑噩噩和良知的泯灭,令人惊讶,令人痛心,令人扼腕。
狂人的'不满和不解让他坚定地反抗着封建,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太小,于是在最后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这撕心裂肺的呼喊声不只是狂人的,也不只是鲁迅的,是全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