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当好老师的心得体会(精选12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当好老师的心得体会 篇1
字面看上去似乎不适用于当今社会的这短短几句话,却蕴含着君子人的追求:不耻下问的态度谦虚、“不知而不愠”的格局眼界以及万物平等的人生愿景。
对君子的要求是觉醒,觉醒的前提是学习,学习的内容并不是局限的。我们自然可以向优秀的人学习,向满腹经纶的人看齐,但也要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所评价的一个人的才能可能只是片面的,那就要懂得“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种谦逊不是点头哈腰的虚伪,不是为了生物性满足的逢场作戏,而是一种“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扪心自问,一种“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积极笃定,一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坦诚真挚。人若能做到时刻谦虚低调,那他一定有着强大的自我约束能力。
从学《论语》到现在,给我影响最大的一句可能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了吧。今天这则论语中辛教授所讲解的“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再一次将这种“有无”“虚实”和“自我存在”展现出来。天性敏感的我,总是缺乏了一种叫做“钝感力”的神器,此前总会在乎别人的眼光,总会为了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而敏感自责。其实,忽略也好,冒犯也罢,人总是无法左右他人的目光和看法的,那么确实没有必要为了“有”或“无”而自寻烦恼。
正因为君子有着向“不能”和“寡识”的人学习的勇气,也正因为君子有着每个人都可能被“知”与“不知”的坦然,才使得他能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这世间万物。
我想,《论语》向我们勾勒的并不是哪一位具体的人,哪一段具体的历史时期,而是一种值得追求探寻的共同理想和美好愿景。让我们知道,如何学习、如何觉醒、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影响世界。
当好老师的心得体会 篇2
今日这则《论语》再一次唤醒我作为老师要淡泊名利,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
颜回有“一箪食,一瓢饮”的淡泊自守,又有“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安贫乐道。追求内心的富足,既要追求自我内心的快乐,还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
作为老师,首先自己要做到内心充盈富足,不要去跟别人攀比物质条件的好坏,要有这样一种意识:今日来之不易的物质生活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创造出来的。无论物质生活的好与坏,都要有一颗仁爱之心。有些人即使物质生活很贫瘠,但他们却做出了很伟大的事迹,这也让我想到了今年七一勋章的获得者张桂梅,在她的帮助下,20xx多名女孩子圆梦理想大学。这么多么伟大的壮举,又是多么无私的付出啊!而有些人即使物质生活很富裕,却缺少精神食粮的充斥,内心空虚,碌碌无为。我觉得,一个好老师,就要思想富足。如何做到思想富足呢?不断学习必不可少。暑假刚刚开始,觉得自己虽然可以放松一下了,但也要给自己制定一个有效的计划。比如,希望这个假期自己可以把刚刚买完的书认真看完,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多积累、沉淀,还要为下学期的班主任工作调整好心态。
作为育人工作者,我们应该多鼓励那些家庭条件虽差,但有志向,有理想,努力拼搏,自强不息的同学。他们现在的处境虽然差一些,但他们一定会通过知识、技能改变自己,改变家庭。在他们的身上,背负着责任感与使命感,有时我不希望给这些孩子们太大的压力,在行动上,希望用我的.爱心去感化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觉得“有梦不觉人生寒”,在关爱下不断成长,勇于担当,把自己的理想化为现实。
同时,也时刻告诉自己,不论自己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是一个机会。身处顺境时,不以物喜,鼓励自己之后仍要回归到起点,不忘初心;身处逆境时,更要学会安慰自己,用心态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都是在考验着我们的决心和毅力,一切逆境都会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下转换为我们心中所期。保持一颗平静的内心,泰然看待生活的点点滴滴。
当好老师的心得体会 篇3
开学初始,接校领导告知,我将又一次接手一年级,用心才能当好办主任(2)。这犹如晴天霹雳。在我的脑海里依稀记得带上届一年级的种种困难和委屈。每天都得拖着疲惫的身体和几乎失声的嗓子下班,第二天又得打鸡血似的战斗,日复一日终于他们慢慢长大、懂事,我感受...
班主任班级管理反思
又一个三年,我的'班主任工作给了孩子什么?我到底在做什么?一天早出晚归,两头不见太阳,忙忙碌碌。我在坚持什么?很多时候很是迷茫,如果说这是一份工作,那么作为工作的报酬,我感觉我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比例,干了接近20年,仅仅是填饱...
立足梦想,实现励志教育之我见
两则给予启示的名言: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该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 ——苏霍姆林斯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
当好老师的心得体会 篇4
孔子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理想社会的美好画面,即老者安享晚年,朋友彼此信任,少者感怀奋进的这样一个完整和谐的一家人。与其说他将社会人归类成这三者,其实反观自己的家庭,也无一例外是由这样三者构成的。
想想自己的长辈,我们是否能做到让他们毫无顾虑地安享晚年了呢?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确是这样的,家里的老人才是我们的动力和奔头。有了他们,家好像才是完整的,我们也就有了拼搏的底气。我年过八十的姥爷,现在仍然工作在工程一线指挥着他的那片“江山”,每天坚持锻炼,规律作息和饮食。有这样一位不停下前行的'脚步的长者作为我的榜样,我又怎能怠慢我的工作和生活呢?家里的晚辈们每每工作上有了些小成绩的时候,我们都第一时间分享给姥爷。能看到晚辈们在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都努力拼搏着,也许是他晚年最大的幸福吧!
想想自己的朋友,我们是否能做到彼此信任,坚定不移呢?在孔子看来,有志同道合的理想信念的人才是朋友,因此,得一挚友是怎样的不容易啊。任何情感都需要经营,友情也不例外。要懂得把他人放在心上,可能我们偶尔的一个走心的关心,就会是朋友寒冬里的那星点炭火。就像子路说的那样“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多么行侠仗义的情怀啊!
想想自己的晚辈,我们是否能做到严慈相济,使其心生感怀呢?对晚辈的教与养要要懂得张弛有度,奖惩分明。并不是一味的溺爱讨好式的教养方式是孩子们最喜欢和感激的,相反,只有对他们有要求,不断地根据他们的发展水平帮助他们设立不同的人生目标,让他们品尝到收获和进步的成就感,这种高级的获得感才是他们的成长中最需要的,最受益的,那还担心他们不感怀我们吗?
心得写到这里,发现这美好的社会离我远又不远,远是因为我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和进步的空间,不远是因为这三类家人正是人到中年的我们才会拥有的宝贵财富,因为,我们家里有长辈是我们的底气,有朋友是我们豪气,有晚辈是我们的福气。
当好老师的心得体会 篇5
曾子说:“有才能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广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有学问一样,满腹知识却好像空无所有一样,当别人以无礼的态度、行为对待自己的时候也不计较。”这体现了求学与做人两个方面。
当人拥有高度生命自觉之后,就不会以拥有什么,或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事物,觉得自己高高在上,比如把自己的知识或技能不计回报地教给他人,这样的人胸怀宽广,所以像无一样,如虚一般。学问渊博,也会有不足之处,当遇到不懂之处时,虚心向他人请教,这才是真正的谦逊,不是故意显示自己的才能,不怕他人忽略自己,不跟人计较,内心就没有恐惧,要见不贤而内自省,见不善而改之。
作为教师,我们一直坚持终身学习,但终身学习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我们时刻践行的`理念,学然后知不足,虚心求教不是自己无能无知,而是对知识的进一步渴求,是对知识无涯的敬畏。保持清醒,谦虚谨慎,勤学善问,带着“行则必至”的信心,坚定地走在生命觉醒的道路上,努力多一些,就可以少一些“我本来可以”的遗憾。
当好老师的心得体会 篇6
为了加强我们教师的师德风范,学校对我们全体教师进行了教师礼仪教育,专门从深圳请来了礼仪讲师李世源先生为我们讲座,使我对教师礼仪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的国家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谓,可见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礼仪教育,作为现代的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把我们国家的这项传统美德传扬下去,要知道教师形象重于生命,教师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教师的形象就是学校的形象。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因此,老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
1、教师的着装非常重要。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特点,就决定了教师的着装可以时尚,可以新潮,但不能独出心裁,不能奇装异服,不能让学生接受异常,不能让家长议论纷纷,更不能让社会上的人对你“刮目相看”。教师着装应“简洁”,“简洁可以理解成“简单,洁净”但不是保守,落后。简洁之中体现端庄,不要过分张扬。另外,作为一名女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发型。“凡事从头开始”,一个人头部是非常重要的,既要干净、又要整齐、利落,不能蓬头垢面,也不能发式怪异,一定要给人稳重、大方的感觉。
2、举止要稳重端庄。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必定要在举止、姿态方面反映出来,作为教师,更要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注意公众形象。在公众场合,应注意自己的言谈和举动,语言要文明、举止要大方;在社会上更要成为遵守文明规约的典范,为他人做出榜样,不能给教师丢人。
3、教师之间相遇,一般都应主动热情地招呼对方。早晨相见,道声“早”;课间相见,可互相点头微笑;临下班则互道声“再见”!这样,会使大家感到好似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青年教师和学生相处,因为年龄差距短,态度可以随和一些,也可以主动招呼学生。这样有利于和学生打成一片,并有利于教学工作。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在任何场合,都应自觉地保持良好的仪表,待人接物温和自然,举止态度谦恭庄重。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信任以及社会的敬重。
“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学校作为一个既严肃又活泼,既庄严又亲切,既紧张又文明的地方,与此相适应,就要求必须有合适的礼仪规范,这不但是教师为人师表的体现,也是学生养成良好教养以便于融入社会的要求。
我们教师这个特殊的群体,举手投足之间是否拥有礼仪,能否讲文明、懂礼貌已成为衡量一个人文明修养的尺度。所以,当我们想让社会、家长和孩子们知道我们的学校是一所好学校,我们的'老师是一群好老师的时候,我们应该首先向他们展示我们良好的学校教师形象,因为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他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因此,老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
当好老师的心得体会 篇7
今日这则《论语》再一次唤醒我作为老师要淡泊名利,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
颜回有“一箪食,一瓢饮”的淡泊自守,又有“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安贫乐道。追求内心的富足,既要追求自我内心的快乐,还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
作为老师,首先自己要做到内心充盈富足,不要去跟别人攀比物质条件的好坏,要有这样一种意识:今日来之不易的物质生活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创造出来的。无论物质生活的好与坏,都要有一颗仁爱之心。有些人即使物质生活很贫瘠,但他们却做出了很伟大的事迹,这也让我想到了今年七一勋章的获得者张桂梅,在她的帮助下,20xx多名女孩子圆梦理想大学。这么多么伟大的壮举,又是多么无私的付出啊!而有些人即使物质生活很富裕,却缺少精神食粮的充斥,内心空虚,碌碌无为。我觉得,一个好老师,就要思想富足。如何做到思想富足呢?不断学习必不可少。暑假刚刚开始,觉得自己虽然可以放松一下了,但也要给自己制定一个有效的计划。比如,希望这个假期自己可以把刚刚买完的书认真看完,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多积累、沉淀,还要为下学期的班主任工作调整好心态。
作为育人工作者,我们应该多鼓励那些家庭条件虽差,但有志向,有理想,努力拼搏,自强不息的同学。他们现在的处境虽然差一些,但他们一定会通过知识、技能改变自己,改变家庭。在他们的身上,背负着责任感与使命感,有时我不希望给这些孩子们太大的压力,在行动上,希望用我的爱心去感化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觉得“有梦不觉人生寒”,在关爱下不断成长,勇于担当,把自己的理想化为现实。
同时,也时刻告诉自己,不论自己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是一个机会。身处顺境时,不以物喜,鼓励自己之后仍要回归到起点,不忘初心;身处逆境时,更要学会安慰自己,用心态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都是在考验着我们的决心和毅力,一切逆境都会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下转换为我们心中所期。保持一颗平静的内心,泰然看待生活的点点滴滴。
当好老师的心得体会 篇8
关于第一次接触《论语》的记忆,还停留在小学四年级时的每日课前背诵一则。那时的学习,只是简单的'朗读和背诵,缺乏阅历和思考的我,对于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更是一知半解。后来也总说着要学习,却因为种种借口而拖延着。直到这次加入施校的《论语》百日学习群,真有一种重新出发的感觉呢!
今年去了万年小学,上下班路途实觉遥远。开车途中打开语音,聆听李修平老师的诵读,那些年少时背诵的诗词歌赋,被时光冲淡,停留在记忆的角落,因为这样的机缘再一次被含英咀华,郎朗在口时,顿觉感动。再一次细细品读《论语》,这50分钟的路程好像也不那么漫长,变得有味了……
“吾十有五而致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小时候学到这句,便觉此话“暗藏功与名”,那时便在心中暗暗识记下。人在十五岁时有所自觉,立志于做学问,通过十五年的努力,经过了历练,丰富了学历,在三十岁时懂得做人处事的道理,能够自立。想来惭愧,和圣贤相比,我似乎是“二十有五”才致于学。就好像是最近两年,心中才有所自觉,心之所知我人生最向往的去处。大三大四时,我职业规划当一位有情怀的老师。现在,作为一名毕业两年的年轻教师,我又时常感觉到知识经验的匮乏。所以,我也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每日学习《论语》,研读一份优秀教案,试着写教学案例和反思,尽可能地丰富和成长自己,不说谎,不抱怨,尽己责,在经典浸润下,遇见更好的自己!
当好老师的心得体会 篇9
[学会做俭法]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好像自古都是如此。过惯了富足的生活,对于常人来说就很难能够居安思危。勤俭乃中华传统美德,万万不能因为我们国家高速发展,实现了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忽略了对这一美德的传承。
我们要教育学生要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修养和内涵。我们总会说,现在的孩子怎么跟我们那时候不一样了呢?的确,我们现在所面对的这代人确实不同于任何时期是孩子们。他们出生在不愁温饱的年代,他们成长在日益富足、国家各方面都在快速腾飞的时代,他们没有我们儿时的那些吃穿的烦恼,而更多的是要放眼看世界的愿望,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那么,就更应该要求这代人在享受前人打拼下来的成果之上,有勤俭的作风,有更强的拼搏精神,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社会的车轮才能向前转动。
我们要教育学生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格局和勇气。有人会说没过过苦日子、穷日子,这代人就很难成大气。其实不然,没经历过穷苦并应该不是这代人的'损失,而应该成为他们立身的更高台阶。他们要在了解历史,学习历史,感悟历史的过程中懂得独善其身的定力和勇气,在感悟当今生活的过程中懂得兼济天下的格局和眼光。
[学会做减法]
或许我们都会觉得做加法容易,做减法难吧。逛街看到一个漂亮的衣服可能不会过多的犹豫就买下,但一件几年都不会用的东西怎么也不舍得处理掉;办公桌上的东西也总会越堆越多,很难冷静地想想这个水杯我不需要其实可以不买了;念书的时候,看到新出的练习册就想着自己在它这本题海里傲游那勤奋的身影,而忘了家里还有一摞的题没有完成;想到好不容易到了假期,给自己无头无脑地安排了很多平时想做的事,开学前一想安排的多了,反倒哪件事都没做的酣畅……
我们总是不断地给自己所谓“加码”,但却忽略了生活的本质。我们一定也有过今晚我少吃了一口的窃喜,我忍住不买那双新鞋的自豪,我繁杂工作后懂得让自己放松休息的满足……其实生活很简单,工作很轻松,快乐很容易,不必有那么多的粉饰,我们也照样能活得精彩。
当好老师的心得体会 篇10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这部作品,与我一点也不陌生,学生时代老师劝人宽容时告诉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我们学习时常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工作后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也常常引用孔子或《论语》中的经典语句教育自己的学生……
自从参加了施健校长组建的“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引路人”《论语》百日线上学习群,虽依然觉得自己见识浅薄,但在专家的讲解和小伙伴的共读、分享感悟之下,对《论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深入的理解。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人近而立之年,我追问自己真的懂什么叫“而立””了吗?不知道其他人是怎样,但自己之前就没仔细思考——是那种“道理我也都听过,但是不是真的明白知道,我自己也不清楚”的状态。
青年的年龄上限一再被提高,毕淑敏认为:“那都是上了年纪的人玩出的花样,为掩饰自己的衰老,便总说别人年轻。”瞧,作家总是清醒得可怕,罗曼·罗兰也说:“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成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儿的时代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欢的,一天天地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
“三十而立”是孔子对当时自己三十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是指孔夫子在这个年纪做事合于礼,言行也都很得当,三十岁的时候就可以自立于世。读书时课本内的解释也差不多——“三十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做老师好几年了,依然普普通通,也曾羡慕过同学的年少有为,但脑子里很清醒地意识到:他们是付出了多少才拥有了多少,与其羡慕,不如努力。
今年接手了新的一年级,一切都是新的,朋友说我做得有声有色,家长感谢地说着老师真负责,我仅仅只是做好自己而已。事业的规划,在几年的弯弯绕绕中被厘清了,我就只是向那走,走得磕磕绊绊也好,走得顺顺当当也罢,都不害怕,一个人成熟的本质,是了解到自己是人生唯一的责任人。不逃避不埋怨,不盲从他人,也不要老拿自己跟别人作比较,更不要把幸福寄托在他人身上,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为自己而活,明白幸福要靠自己亲手创造。走自己的路,无愧于心,就足够了。
告诉自己从现在起,你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要保证明天比今天更值得过!
当好老师的心得体会 篇11
今年,我参加了“赤峰市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我十分珍惜这次不断完善和提高自我的机会,积极认真地学习了培训内容。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认为只要把语文课教好,让学生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可以了。可通过研修,我的认识有了转变,对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了一种新的理解。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一、通过研修感觉自己受益匪浅。
首先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知识素养,完善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其次通过网络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我们在交流中深入研讨,在交流中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在交流中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知识。几周的网络教研学习,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由“单纯、简单教书型教师向学习、研究型教师转变”,而网络教研却帮助我在不知不觉中成功完成了教师角色的转换。
二、网络教研活动的过程,是我学习、反思过程。
以前我总对自己的教学感觉良好,认为备好课,讲好课,学生就都学会了。但看了别人的课,听了别人的见解,才深感自身的不足。
在上《找春天》这课时,我就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文中写到“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作者通过拟人和排比的手法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活泼可爱的、欣欣向荣的春天。在此基础上,我继续发问:“同学们,还有哪些事物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这时的孩子们已经打开了想象的大门,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她在风中跑啊跑。”有的说:“她在柳树下跳啊跳。”还有的说:“她在小鱼的嘴里吐泡泡。”等等优美的句子。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我眼中的春天”擂台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任选其一。读春天: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读出春天的美;写春天:写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画春天:把看到的.、想到的春天画出来;唱春天:唱唱春天的歌、跳跳春天的舞。
通过这节课,我深刻的体会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需要的是教师的发现与开发。我们必须蹲下来,走近学生,溶入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体会他们的情感。这样才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
三、网络教研活动,为我搭建了教学研究的平台。
当我认真、反复观看每一节课例后,我总是围绕每一次的教研活动探讨,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不足,结合课例,开展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再与同行、专家共同探究,使我倍受启发。这次学习,我明白了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
除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之外,我们还需要结合个人情况及教学环境和特色来很好的贯彻和应用它们。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除了需要不断客观的看待“过去的我”,我们更需要一份持久的热情,一份对教育、对学生、对社会的神圣信仰与追求
总之,这次研修是我们一个良好学习的平台,因此,在今后的行动实践中,观念上要更新多一点,实践体验深一点,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探索多一点。让课改落到实处,从而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当好老师的心得体会 篇12
今日这则《论语》让我认识到要做一名通达的好老师。
要努力做一名品质正直的好老师。作为老师,学生会努力地去模仿我们,也会按照我们所设定的计划、安排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因此,老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并触动着学生朝着既定的目标砥砺前行。一个拥有好品质的老师,也一定会培养出一些奋进、品学兼优的学生,我们在平时的教育中,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身正,去感染着学生。
努力做一名学会察言观色的老师。老师无时无刻都在见证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在学生成长之路上,我们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行为变化、认知变化,因为这些潜移默化的改变会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帮助,成为我们教育的`坚实基础。
努力做一名谦恭待人的老师。这是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是我们作为老师德行的体现。我们的德行不仅体现在要把丰富而广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还要把我们的价值观、人生理想、文化内涵浸润在学生中,让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更好的自我。
努力做一名有仁爱之心的老师。用我们的仁爱感染着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多给予困难的学生以照顾,用我们无微不至的爱去感化着他们,从而激励着他们学习。施之以仁爱,我们必然也会得到仁爱的馈赠,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只要我们心存感恩,心存善良、仁义,必将会拥有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