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教案

短文网

2025-09-23教案

短文网整理的《古诗》的教案(精选1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古诗》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诗意;

2、帮助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亲情;

3、指导朗读,要求会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准确理解古诗的意思和感情

【教学思路】

课前,指导学生上网,搜索有关信息,让学生通过预习理解生字词。课上先组织学生交流,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翻译古诗,通过朗读、品味,深入理解古诗所包含的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感,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精妙之处。再通过训练,强化理解,达到检查的目的。课后组织学生进行我国古代节日风俗调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具准备】

中国地图一幅、有关茱萸的画片两张、大字课文、练习纸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2、板书课题,指导学生理解课题,介绍唐代重阳风俗。相机教“茱萸”一词。

3、组织学生介绍自己是如何预习的,进行指导。

二、指导朗读,理解古诗意思

1、组织学生自由的读古诗,组内交流如何停顿。

2、组织学生交流朗读。相机教“佳节”一词。

3、指导朗读,要读出“××/××/×××”的节奏,读出孤独和无奈的感情。

4、指导学生逐步翻译古诗的意思。(直译)在古诗的右边完成以下板书:

九月九日想念家乡的兄弟

独自一人在外地作他乡的客人,

每逢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登高的地方,

插遍茱萸只少我一个人。

5、组织学生理解读,比较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6、组织讨论: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7、小结,并过渡:诗人是怎样表达的呢?

三、品读古诗,深入理解古诗

1、组织学生读古诗,思考问题。

2、组织学生交流。

3、逐步提问:

①第一句中的一个“独”和两个“异”字,表达了怎样的心情?谈谈孤独和思念的关系。

②怎样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每”字?

③“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了王维怎样的`感情?它与“思念”有关吗?为什么?

④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最好的是哪句?为什么?

4、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再组间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5、小结古诗的写法。

6、组织背诵,组内检查。

四、组织练习反馈

1、解释带点的词,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_______倍______

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兄弟”指的是_______“一人”指的是______

2、填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王维_______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小结

读一则关于茱萸现状的新闻,让学生懂得,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的感情都无法表达。

六、兴趣作业

调查我国古代节日风俗,互相交流交流。

《古诗》的教案 篇2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池上》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池上》 ;

2、能认识古诗中5个生字; 3、会写2个生字:首、采。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2个字;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正确识读5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课本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古诗《池上》,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略)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学习目标,我们要通过4场比赛来完成,首先我们来比比谁能把古诗的字音读得准确。

二、比赛一:朗读古诗。 (第一次“先学后教” )

(一)先学1、生轻声拼读。

2、生自己练读。

3、个别示范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尤其要注意平翘舌音的问题,听得同学比谁听得认真,听出有错音及时举手给他纠正。

(二)后教1、指名读,纠错正音。 2、齐读易错音。 3、赛读古诗。

三、比赛二:

学会认字(第二次“先学后教” )古诗咱们能够读准确了,第二场比赛咱们来比比看谁最快地记住古诗中的会认字。首踪迹浮萍

1、生自己练读。

2、同桌相互检测。

3、指名读并口头组词。

4、同桌互查并组词。

5、识字比赛。

四、比赛三:理解古诗(第三次“先学后教” )能把古诗读得流利,更重要把古诗读懂。

1、自由读后,想一想诗句意思。

2、同桌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及时反馈。重点理解“偷采、不解”

4、入情入境想象朗读古诗,思考:古诗里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孩?

五、比赛四:比写字(第四次“先学后教” )现在咱们比比谁能把要求会写的生字写得不仅正确,而且美观。

(一)先学

1、生观察二个字在田字格里的结构,位置并书写笔顺。

2、指名说笔顺。

3、齐书空笔顺。

4、指名上台板书会写字,其他学生练写在书上。

5、台下学生观察台上学生板书的。

(二)后教

6、指名上台纠正,并说出正确与美观。

7、师生评议(对不对,好不好)。

8、师范写。

9、生再描红书写。

10、展示比赛。

六、当堂训练:

1、书写2个会写字,并组词。2、试背诵古诗。

七、板书设计

12、古诗两首池上偷采不解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小池》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小池》 ;

2、能认识古诗中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3、认识偏旁“水” 、采字头。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5个字;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正确识读7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课本、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这一、揭题示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小池》,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略)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学习目标,我们要通过4场比赛来完成,首先我们来比比谁能把古诗的字音读得准确。

二、比赛一:朗读古诗。 (第一次“先学后教” )

(一)先学

1、生轻声拼读。

2、生自己练读。

3、个别示范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尤其要注意平翘舌音的问题,听得同学比谁听得认真,听出有错音及时举手给他纠正。

(二)后教1、指名读,纠错正音。 2、齐读易错音。 3、赛读古诗。

三、比赛二:

学会认字(第二次“先学后教” )古诗咱们能够读准确了,第二场比赛咱们来比比看谁最快地记住古诗中的会认字。泉流爱柔荷露角

1、生自己练读。

2、同桌相互检测。

3、指名读并口头组词。认识偏旁“水” 。

4、同桌互查并组词。

5、识字比赛。

四、比赛三:理解古诗(第三次“先学后教” )

能把古诗读得流利,更重要把古诗读懂

小池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进行美的教育,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感情。

2.根据诗意,体会意境是难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准备电脑制作小池作景、小荷、蜻蜓、词库等软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还记得哪首,请你给大家背一背。这些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大家都喜欢读古诗,今天我们要再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小池》,板书题目。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

二、现在请同学们按照学习要求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

出示学习要求: 1.了解诗人生平。 2.理解题目意思。 3.学会生字新词。

演示课件诗人介绍、全诗图文、字义词库。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小池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的人?

2.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你知道小池的意思吗?这首诗写了小荷花池什么季节的.景色?

3.诗中有几个生字?示柔字,这个字读作什么? (1)柔是什么结构?怎样拆分,编码是什么? (2)柔可以组哪些词?在诗中组的什么词? (3)柔有四种意思,晴柔的柔选哪种字义比较合适? (4)把柔字打三遍,再用柔字组两个词。

4.再读古诗。看还有没有不懂的词。

四、同学们前面三个要求学得不错,请大家继续按下面的要求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抽读要求。

1.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诗,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想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演示课件。

2.写泉眼诗人是怎样写的?演示课件。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指导读出舍不得的语气。

3.作者又是怎样写树阴的呢?读第二行,演示课件。树阴照水怎样理解?晴柔刚才同学们学生字已经理解了,爱晴柔又怎样理解?谁喜欢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呢?这行诗是什么意思?指导读出喜欢的语气。

4. 小结:这两行诗写了小池周围的景物--泉眼和树阴。作者把泉眼和树阴写得像人一样懂得感情,其实是融进了作者自己的感情,知不知道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喜爱)请同学们把两行诗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舍不得和喜爱的语气。

5.写小荷和蜻蜓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读三、四行,演示课件。这两行诗写的是小池里的景物。小荷指什么?才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嫩和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起来这两行诗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把这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怎样读才能表达出生动、有趣的情景呢?指导朗读。

6.把四行诗的意思连贯起来说一说,注意诗句中内容之间的联系。(自己说,互相说,当众说)

7. 总结: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够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

五、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下面我们再通过感情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来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感情。

出示第五个学习要求:体会诗人感情。

1.认真听范读,注意哪些地方有停顿,哪些地方有重音?

课件演示。

2.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计算机里的导读要求练读。

3.抽读评价。

4.背诵全诗。

六、 小结学法。今天我们按照这五个学习要求一步一步的学习理解了全诗,体会了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今后同学们学习古诗都可以用这种学习方法。

《古诗》的教案 篇3

第2课

古诗两首

设计理念:

本课是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本组教材主题非常吻合。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从图悟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

学习目标:

1、认识枯等7个字,会写未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趣。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认读、识记生字。

学习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挑选古诗的配乐曲子。如古筝或其他轻快、

优美的乐曲。

2、彩笔和画纸。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励引入

1、老师听说,有的小朋友可聪明了,会背许多古诗呢!哪些小朋友会呀?大声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学生背诵)

2、小朋友们可真了不起,学了那么多古诗,今天老师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古诗。(板书出示课题:草)

二、范读激趣

1、老师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指名汇报读。

三、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情感。

同学们都会读了,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

得最有味道。谁读得好,我就给他配上音乐。

1、学生自己吟诵体会。

2、指名生诵读,配乐朗读。

3、大家都想配乐读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吧。

四、启发想象,感悟诗歌大意

1、老师简单描述诗歌意境。

2、引导学生想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景象?(学生自读体会)

3、给三句诗配上图画:离离原上草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4、分组各自讨论完成其中的一幅画,并推选代表上台完成这幅画。

5、评议图画,说说自己的想法。

五、配乐诵读全诗

1、先自己边读边想象,有滋有味的吟诵这首诗。

2、试着背诵古诗。

3、配乐朗读、背诵。

六、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枯荣

小朋友认识这两个字吗?一起大声地说一说,它

6、引导学生想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景象?(学生自读体会)

7、给三句诗配上图画:离离原上草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8、分组各自讨论完成其中的一幅画,并推选代表上台完成这幅画。

9、评议图画,说说自己的想法。

七、配乐诵读全诗

4、先自己边读边想象,有滋有味的吟诵这首诗。

5、试着背诵古诗。

6、配乐朗读、背诵。

八、学习生字

2、出示生字:枯荣

小朋友认识这两个字吗?一起大声地说一说,它们叫什么名字呀?

3、你们会写这两个字吗?这里还有一个字烧,也会写吗?谁来提醒大家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

5、学生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一、赏图引入

1、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从图中猜出是什么季节吗?

2、古时候有位著名的诗人叫杨万里,他也觉得这个小孩捕蝴蝶的情景非常有趣,就写下了一首诗。(出示全诗)

教学批注:

3、老师朗读全诗。

二、初读全诗,识记生字

1、大声朗读全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遇到绳子,多读几遍。

2、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发现读得不正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3、听老师范读,体会朗诵古诗的节奏,学生模仿范读,练习朗读古诗,要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三、诗画结合,感悟诗意

1、学生吟诵古诗。

2、学生看图,老师讲解。

3、引导把诗画中的情景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四、有感情地读全诗,纤细背诵

1、自由练习,可以一个人,也可以找个伙伴合作朗读。

2、读给小朋友听,互相评议。

3、练习背诵,先自己背,再同捉交换背诵。

4、配上优美的音乐,集体吟诵。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宿、徐、篱、疏、未

2、你们都记住这些字了吗?交流识字方法。

3、同桌互读互查生字。]

4、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未、追、宿、菜

5、学生书写。

六、复习背诵

指名、分组、集体背诵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教后记:

《古诗》的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根据诗意,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题示标

(一)板题导入

1.揭示并解释题目《登鹳雀楼》激发兴趣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登鹳雀楼》

3.用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二、小组讨论,组内纠错。

大声读两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做到不错读,不漏读。

(一)个人自学

1.学生自主学习(生按提示自学,师巡视指导。)

2.自己检测自学效果: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课文后生字词和整首诗文。

(二)小组纠错

和小组内伙伴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轮流读生字词,交流对生词的理解。

(三)班内质疑

1.检查正确认读生字词

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

(2)课件出示:多音字

尽更

三、质疑拓展,讨论总结

(一)自学自测

学生自学,认真朗读诗文,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小组纠错

小组轮流朗读诗文,互说诗句的意思,互相纠正错误。

(三)质疑拓展

1.指名学生朗读诗文,师生共同纠错。

2.结合重点词语理解重点诗句,进行朗读指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指导:

(1)理解诗句学习一、二两行。

指名读一、二两行。

①出示课文插图。

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消失”的意思。

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太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沉、消失,黄河水朝着大海滔滔奔流。

一轮落日,在连绵起伏的群山背后渐渐西沉;黄河水自远方奔腾而来,又波涛滚滚的向大海奔去。

④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2)学习三、四两行。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指名读三、四两行。

理解:

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3.思考拓展:这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古诗;

2.根据对诗歌的理解,画一幅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题示标

(一)板题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有没有李白写的呢?(静夜思、夜宿山寺、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望庐山瀑布》)

3.用课件出示导学稿。

二、小组讨论,组内纠错。

请同学们借助拼音大声朗读诗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直到读熟练。

(一)个人自学

1.学生自主学习(生按提示自学,师巡视指导。)

2.自己检测自学效果: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课文后生字词和整首诗文。

(二)小组纠错

和小组内伙伴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轮流读生字词,交流对生词的理解。

(四)班内质疑

1.检查正确认读生字词

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

2.指名读,去拼音读,小组比赛读等方式进行拼读。

三、质疑拓展,小组总结

(一)自学自测

学生自学,认真朗读诗文,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小组纠错

小组轮流朗读诗文,互说诗句的意思,互相纠正错误。

(三)质疑拓展

1.指名学生朗读诗文,师生共同纠错。

2.结合重点词语理解重点诗句,进行朗读指导。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

交流对第一行诗的理解。

(1)指名说说诗句中关键字的意思。

日:太阳照:照耀(如果不这么细致地去分析,孩子们很可能把日和照当成“日照”这个城市来对待。)

香炉:香炉峰,庐山上的一座山峰;

生:飘浮

紫烟:紫色的`烟雾

(2)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交流对第二句诗的理解。

方法与步骤同第一句。再指导学生进一步有感情读诗句时,要引导学生品味“挂”字的妙用

交流对第三四句诗的理解。

理解这两句诗,先理解“疑”字的意思,然后理解诗句的意思。诗意理解后要抓“飞流直下”与“落”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势。

每句诗的意思理解完后,要回归整体,让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归纳总结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默写诗文;

2.根据对诗歌的理解,画一幅画。

《古诗》的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优美的语言,初步学会诗歌。

2.丰富词汇:飘荡、抿着、蔚蓝、飞翔等。

3.巩固对春天自然景象的认识。

活动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优美的语言,初步学会诗歌。

活动难点:

理解并学说诗歌中的语言词汇。

活动准备:

《春天的秘密》课件、配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秘密想要告诉你们:春天来了。你知道这个秘密吗?

2.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谁能告诉我?(请2—3位幼儿回答)

二、欣赏诗歌,感受理解。

1.师:我们来听一听,欣赏一首好听的诗歌。

(完整欣赏)

2.师:谁能告诉我你听到了什么?

三、分段欣赏诗歌,进一步理解是个内容。

(教师分段朗诵,逐段引导幼儿学说诗歌中优美的语句,并逐步出示多媒体图片让幼儿观察。)

1.欣赏第一段,理解春天来了,冰雪融化了。(出示图片)

(1)师:从这个图片你是怎么知道春天来了?(幼儿回答)

(2)教师朗诵。

提问: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河里的冰怎么样了?(冰融化了)

河水是怎样流的?(学说淅沥淅沥)

说了什么话?怎么说的'?为什么要小声?(因为是秘密)我们一起来学学。

2.欣赏第二段,春天来了,理解柳树发芽了。(出示图片)

(1)师:这幅图的春天在哪呢?(幼儿回答){当幼儿回答到垂柳发芽了,教师可借机强调句子:垂柳换上了嫩绿的春装}

(2)师:春天还有什么也是嫩绿色的?(幼儿回答)

(3)师:春风一吹,垂柳在微风中会怎么样?(轻轻地飘荡)请一位幼儿示范。(学习飘荡的动作,讲解飘荡)

(4)师:老师当春风,你们当垂柳好吗?(师生边朗诵边表演)

3.欣赏第三段,春天来了,桃花开放。(出示图片)

(1)边出示图片边朗诵

(2)提问:桃花是怎样告诉我们春天的秘密的?(红花脸,抿着小嘴)怎样说的?(微笑着说)为什么挑花红着脸呢?师生一起学抿嘴微笑的样子。

4.欣赏第四段,春天来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出示图片)

(1)边出示图片边朗诵

(2)提问:春天来了,谁飞来了?刚才诗歌里怎么描述燕子的?(燕子飞翔在蔚蓝的天空)谁会做飞翔的动作?(幼儿示范后,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飞翔:动作夸张,非得高)我们一边学燕子,一边学说:春天来了,春天在这儿。

5.欣赏第五段,春天来了,麦苗发芽了。(出示图片)

(1)师:咦!这是什么?(出示图片)

(2)教师朗诵。

诗歌里面是怎么形容麦苗是什么颜色的?(学说绿油油的)

春天还有哪些是绿油油的?

麦苗从什么地方怎么往上钻的?(使劲地从泥土里往上钻)

(3)幼儿示范使劲往上钻的动作(教师强调使劲和钻)

我们一起学学看。(边朗诵边做动作)

6.欣赏第六段。

“哇,看了这么多春天的秘密。春天来真的来了,春天真的来了。我看见了春天的秘密,我要把它牢牢记在心里。”

7.再次完整的朗诵诗歌。

“春天美吗?诗歌美吗?我们一起来轻轻的朗诵一遍。”

四、拓展延伸。

1.师: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秘密呢?(幼儿回答)

2.教师出示春天秘密的图片。(欣赏)

教师小结:原来春天有这么多的秘密,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多看、多找就能发现。

3.春天还有很多的秘密,在哪呢?等会我们再一起出去看一看,找一找。

《古诗》的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12个生字,会写“楼、依”10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产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了解诗歌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重点)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重点)

4、通过学习这首诗,对诗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图片:

教师口述:

1、你认识上面的建筑物?(鹳雀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鹳雀楼的一首古诗,看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介绍鹳雀楼

鹳雀楼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之一。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

二、介绍作者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主要作品:《登鹳雀楼》《凉州词》。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生字,识记。

①注意读准整体认读音节“欲”,后鼻音“穷”等。

②识记

形声字结构特点识记:“楼、依”。

组词扩展识记:“欲”可以组词为“欲望、食欲”。

(2)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欲望食欲贫穷穷人

(2)学习多音字:更(gèng gēng)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这个问题请你更正一下。

在这里,“更”读“gēng”,意思是“改变、改换、;旧计时单位”,还有一个读音是“gèng”,意思是“愈加、再”,组词如下:

更gèng(更好)(更加)

gēng(更正)(三更半夜)

②读一读:

只要你坚持练习书写,你写的字会更(gèng)美观。

(3)识字游戏

放气球游戏,看谁放得气球多。(读对一个,苹果就被摘下。)

(4)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学习字词,为阅读扫清障碍,提高学生积累字词的能力。】

四、学习“会写字”

楼依尽黄层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多元识字

(1)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楼、依”,“木、亻”分别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2)组词扩展法识记:“尽力尽量黄沙黄山”。

(3)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云”加“尸”是“层”。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尽”上窄下宽,“楼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黄”上中下结构,“层”半包围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楼、依”,学生练写。

“楼”左窄右宽,“木”横笔在横中线上方,“米”的横笔与“木”的横笔大致持平,撇笔伸向“木”侧,捺收笔于横中线;“女”的撇点的折点在横中线,撇短点长,末笔长横比“米”略宽。

“依”左窄右宽,“亻”两笔在横中线上侧相接;“衣”的首笔点在竖中线右侧,长撇从横笔中部起笔,撇至“亻”侧,竖提的竖段在竖中线左侧,末笔从竖中线起笔。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多元认字,是部编版教材强调的重点,书写的指导,规范学生的书写习惯,使学生爱写字、会写字。】

五、品读释疑

1、出示课文题目《登鹳雀楼》,题目应该怎样断句停顿?

示例:登/鹳雀楼

“登”在这里指?(登上)

2、学习第一、二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这两行诗写了哪些景物?(白日、山、黄河、海)

“白日”在这里指的是傍晚落山的太阳。

依:靠着。入海流:指黄河最终流入大海。

尽:完。这里指太阳靠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前两行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

预设: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靠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滚滚流向大海。

3、学习第三、四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上两行诗写了景物,这两行诗写了什么?(登楼的人)

“欲”:想要;“穷”:尽

千里目:指看到更远的地方。“更”指再。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后两行,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我们看到了有一个人站在鹳雀楼上,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4、诗人登上去以后看到了什么?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白日、山、黄河等景象。上去以后看到太阳在山的尽头、黄河向海的方向流去。

(板书:登楼所见:太阳落山黄河入海)

5、作者在楼上想到了什么?

想到要想看得更远,只有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板书:登楼所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品读词语和诗句,结合图片,想象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六、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2、指导朗读

(1)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2)朗读。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3)感情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暂的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3、当堂背诵

4、教师小结: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七、课堂拓展

1、推荐阅读《题西林壁》

听读《题西林壁》,借助译文了解诗意,明白诗中阐明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跟着录音多读几遍,试着背诵这首诗。

2、你能写出王之涣的其他诗句吗?

示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八、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表现出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九、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首诗写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激励我们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做生活的强者!

板书设计

太阳落山(实景)

登楼所见黄河入海(想象)融情于景

登鹳雀楼 寓理于事

欲穷千里目(博大胸怀)

登楼所思更上一层楼(包含哲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重点)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图片:

教师口述:

你认识上面的景物吗?(瀑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瀑布的一首古诗,看看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板书: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

主要作品:《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将进酒》等。

【设计意图:简介作者,了解作者生平成绩,产生学习的兴趣。】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生字,识记。

①注意读准:“瀑、布”的韵母都是“u”,以“p”和“b”为声母的两个字易混。注意“照、川”是翘舌音,“烟”是前鼻音。

②识记:

①字源识记:“川”,是象形字,教学时可以初始化甲骨文字形对照识记。

②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遥、烟”,“辶、火”分别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③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瀑、烟”。

(2)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瀑布飞瀑棉布遥看遥远

(2)学习多音字:落(luò là lào)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只有努力学习才会进步,否则就会落后。

在这里,“落”读“luò”,意思是“掉下来,往下降”,另一个读音是“là”,意思是“丢下,遗漏”,还有一个读音是“lào”,意思是“用于一些口语词”。组词如下:

luò(落后)(落叶)

落là(丢三落四)(落下了)

lào(落枕)(落炕)

②读一读:

小明经常丢三落(là)四的,今天又忘带课本了。

今天,我睡觉睡落(lào)枕了。

(3)识字游戏

放气球游戏,看谁放得气球多。(读对一个,就放飞一个气球。)

(4)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照庐烟挂川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多元识字

①字源识记:“川”,是象形字,教学时可以初始化甲骨文字形对照识记。

②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烟”,“火”分别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③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庐、挂、照”。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多元识字,交流不同的识记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我的能力和喜欢识字的兴趣。】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照”上下结构,“烟挂”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庐”半包围结构。)

(3)老师范写,重点指导“照、挂”,学生练写。

“照”上下结构,“昭”窄、大,“灬”宽、扁,“昭”日窄“召”宽,“刀”在右上格,“口”上宽下窄,竖笔在竖中线右侧,顶部在横中线;“灬”上合下开。

“挂”左窄右宽,提手旁横笔在横中线上方,“圭”,两“土”分写横中线上下,竖笔垂直对齐,上“土”的底部在横中线。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品读释疑

1、揭题:指课题,齐读。

谁知道诗题的意思?

①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瀑布是冲陡峭的高山上倾泻下来的水流,远看象一块白布垂挂在山前。“瀑”字是什么结构?齐读:“瀑布”。

②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庐山的瀑布更是举世闻名。现在就请小朋友们

跟着老师随着诗仙李白一起去庐山游览一番吧!

2、学习第一、二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这两行诗写了哪些景物?(太阳香炉峰)

“紫烟”在这里指的是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遥看:从远处看。

挂前川:瀑布看上去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川:河流。

(板书:遥看:挂前川生紫烟)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前两行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

预设: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远远望去,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挂在山前。

3、学习第三、四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飞流”:形容瀑布流得很快,像飞一样。

“九天”:天空的最高处。

“三千尺”,虚数,形容庐山之高,瀑布之长。

(板书:联想三千尺落九天)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后两行,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了人间。

4、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描写了壮观的庐山瀑布。

5、作者站在庐山瀑布面前,想到了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景物?

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了人间。采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联想、想象的方法来写瀑布的磅礴气势。

6、认识夸张

概念: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进行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效果:增强感染力,烘托气氛。

运用:画出诗中的夸张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和句子。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六、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2、指导朗读

(1)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2)朗读。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3)感情朗读。《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瀑布壮观景象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3、当堂背诵

七、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望天门山》

听读《望天门山》,借助译文了解诗意,明白诗中阐明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跟着录音多读几遍,试着背诵这首诗。

八、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望庐山瀑布》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九、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诗人李白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让我们开阔了视野,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十、当堂检测

十一、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生紫烟

遥看

望庐山挂前川

瀑布雄伟壮丽

三千尺

联想落九天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低年级儿童的语言特点就是形象具体,如何将抽象简练的语言变成学生可以理解的生活语言,如何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这是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

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读诗看图,感受诗意。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读诗看看图,说说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了课文插图的提示,学生一下就知道了诗句描写的景物。

2、画一画诗,解读诗意。

我让学生指导我把诗人看到的画下来,学生在指导的过程中强调了太阳是靠着山很近的,一点一点落下去的。在作画的过程中,学生轻而易举地就感悟到了“依”感悟到了“尽”。

3、读一读诗,理解作者的诗情。

在抓重点词理解这句古诗,感悟这句诗的非凡意境后,再让学生从“疑”字着重体会诗人的如痴如醉,更能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瀑布的形态美。还是这个“疑”字,让学生真正溶进古诗中,溶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

不足之处:诗歌的朗读范读得还不够,最好能配乐朗读。

《古诗》的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本课选的是两首较为有名的表现朋友真情的古诗。

第一首《赠汪伦》作者为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是诗人登船而走,朋友相送的动人情景,表达的是“送别情深”。这首诗单纯自然,感情真挚,深为人们所赞赏,成为后人抒发朋友之间感情的千古名句。

第二首《过故人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人,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象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理解和背诵两首诗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作业4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两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体会《赠汪伦》后两句诗比喻、夸张运用的巧妙和诗人强烈的感叹之意。

2、体会《过故人庄》中的意境美、结构美和音乐美,感受朋友间的情深意浓。

教学准备:

1、预习古诗,查阅相关的资料。

2、配套光盘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理解《赠汪伦》,体会李白和汪伦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25、古诗两首,其中第一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赠汪伦》,这是一首送别体古诗。

板书:赠汪伦

李白

2、关于这首诗的来历,里面还有一个动听的故事,想不想听一听?

(教师讲关于《赠汪伦》一诗的来历)(教参201页)

二、学习《赠汪伦》,理解诗意。

1、自读古诗,了解诗歌大意。

学生自主读诗,思考诗中说的是谁送谁?谁别谁?

2、指名朗读。

3、说说“汪伦是怎样送李白的?”“李白是怎样别汪伦的?”

4、理解诗歌意思

(1)交流词语的意思。

欲:将要

赠;送

踏歌:一种用脚步敲打节拍唱的民歌。

不及:比不上。

(2)交流诗句的意思。(说出大意即可,不必字字不差)

我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

突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

桃花潭水啊,你虽然深过千尺,

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情谊深。

三、体会意境,了解修辞手法。

1、朗读古诗,想想当时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画来说一说。

(1)指导说出诗的意境。他们之间说了些什么话。

(2)指名表演离别的情景。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中桃花潭的水真的有千尺深吗?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作者用什么来说明汪伦和“我”的情谊?

(用桃花潭的水来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诗人与汪伦间的感情怎么样?

四、朗读、背诵古诗。

1、教师总结。前两句诗叙事,后两句抒情,全诗表达了送别情深的感情。

指导朗读全诗。

2、背诵古诗。

五、拓展练习

1、《赠汪伦》是一首送别体诗,你知道的送别体诗还有哪些?

2、出示《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轻声读。

3、说说这两首诗分别讲谁送谁,谁别谁?用什么来相送?

(《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别孟浩然,《别董大》一诗作者高适是用语言送别董大)

4、朗读两首古诗。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抄写古诗。

3、收集有关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古诗《过故人庄》,感受朋友间的情深意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古诗《赠汪伦》

2、《赠汪伦》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情景?表达了什么感情?

(描绘了诗人登船要走,朋友踏歌相送的动人情景,表达了送别情深。)

二、学习古诗《过故人庄》

1、这是一首讲朋友间情谊的古诗。

2、解题

故人:老朋友

庄:村落,田舍

过故人庄:经过老朋友的村舍

3、简介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

4、轻声读古诗,想想古诗意思。

5、指名读课文。

6、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二行诗

a、轻声读诗句,理解:

具:准备,置办。

鸡黍:鸡和黄米。

至:到。

田家:农家。

b、意思:老朋友备办了丰盛的饭菜,我接受邀请来到农家探望。

(2)、诗人来到农家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诗人一起走进农家吧?

(3)、理解第三、四行诗

a、轻声读,思考:来到农家,诗人看到的是一派怎样的景色呢?

b、结合图理解:

合:合拢

斜:原指不正。这里指群山连绵起伏。

郭:城墙。

c、意思:只见绿树将村舍环绕,青山在城墙外蜿蜒起伏。

d、这里展现了一幅由绿树、村舍、青山、城墙组成的画卷。

e、讲解对仗句的`特点: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绿树”对“青山”是写景物的,“村边”对“郭外”都是写地点的,“合”对“斜”都是写事物特点的。

(4)、理解五、六两行诗

a、读诗,理解:

轩:窗户。

面:向着。

场圃:谷场和菜园。

话:谈话。

桑麻:这里指农家的生活。

把酒:举起酒杯(看图理解)

b、意思:打开窗户面对着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闲谈农家的生活。

c、他们可能会谈些什么?

d、这两句诗是否也是对仗句?

e、诗人和好友沉浸在农家生活的恬淡、舒适里,举杯畅饮,真是好不惬意。

(5)、理解第七、八两句诗

a、读诗,理解:

待:等。

重阳日: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

就:欣赏、观赏。

b、意思: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我还会来观赏菊花的。

7、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老朋友备好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的农庄做客。村边,茂密的绿树连成一片,村外,隐隐横斜着一抹青山。打开窗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杯饮美酒闲谈桑麻。呵,朋友,等到重阳佳节那一天,我们一定会再来观赏菊花。)

三、总结全诗。

1、这首诗通过诗人探望老友,主客把酒话家常的场面描写,展现了一幅由绿树、村舍、青山、城墙组成的优美画卷,体现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农家生活的恬淡舒适。

2、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古诗。

2、填空。

《过故人庄》反映的是诗人_________应邀到_________家,主客把酒话家常的感人场面。诗中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一幅优美画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先解释带点的词语,再理解诗句。

(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家中。

4、组词

黍( ) 邀( ) 郭( ) 圃( )

黎( ) 激( ) 谆( ) 铺( )

《古诗》的教案 篇8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明透、背桶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二、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三、课时划分: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说说。

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二)学习古诗《锄禾》。

1、出示古诗图文: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禾:禾苗。“锄未’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l)自读。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内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四)指导写字。

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1)“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2)“粒”左窄右宽。

(3)“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

3、生描红、临写。

(五)教学后记:学生懂得了粮食来之不易,学会要爱惜粮食。

第二课时:

(一)课前说说。

我们吃的粮食来之不易,平时要怎么样做?

(二)指导看图。

问:这幅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三)讲读诗句。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1)粟:小米。泛指谷拉。

(2)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指导朗读)

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精耕细作、千仓万箱。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像诗句中的悲惨象呢?

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海:普天下,全中国。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2)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怕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7、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

8、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

(四)巩固诗意,指导背诵。

(五)指导写字。

1、收:左窄右宽。

(1)夫:注意撇捺的舒展与平稳。

(2)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2、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六)教学后记:

学生对旧社会的农民的悲惨生活,懂得粮食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要爱惜粮食,不吃剩一粒米饭。

《古诗》的教案 篇9

原文: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活动目标:

1、通过带幼儿观察风,利用图片,表演等形式,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激发幼儿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2、能初步体验古诗文内在情趣的美。

3、引导幼儿创造性表现古诗。

活动准备:

1、挂图四幅,“风”标记四个,诗词

2、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带幼儿到户外感受风,观察风吹物时发生的现象。

“小朋友们,今天外面的`风真大呀!找找看,风吹到了哪里?”

2、学习古诗

(1)谈话:你看到风吹到哪里了?

(2)观察挂图,引导幼儿在画中找风(老师根据幼儿回答解说图意)

(3)初步感知古诗

“我们刚才在外面找到了风,在画中也找到了风,有一首古诗说的也是风”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引导幼儿跟读)

(4)见诗找画,进一步理解古诗

出示诗句,教师边念边引导幼儿将诗句与画面对应起来,然后看画念古诗

3、表现古诗

(1)启发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落叶、开花、浪花、竹子

(2)教师带领幼儿完整地边念古诗边做动作

(3)鼓励幼儿创造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动作

4、出去找风

“风吹落了树叶,吹开的花,卷起了浪花,吹到了竹林里,你们猜,风现在又吹到哪里呢?”

(草地上,森林里,幼儿里,公园里……)

《古诗》的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认会写8个生字,特别要注意学习“碧、村、童、剪”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柳树的勃勃生机和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会认会写8个生字,特别要注意学习“碧、村、童、剪”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柳树的勃勃生机和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在讲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几句诗句:(出示课件)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白居易《池上》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这些诗句都是描写儿童生活的。小朋友们的童年生活有趣而快乐,多姿多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2.老师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清代的一名诗人所写,他的名字叫高鼎。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出示图片)进行简介: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他写的《村居》。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3.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你们是什么时候在哪里去放风筝的呢?(播放音乐:放风筝)(出示课件图片)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首诗,字数不多,平仄对仗,句式工整,耐人寻味。

2.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4.教师逐小组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5.努力把诗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文的音韵美。

三、生字认读。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熟了,现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2.出示生字指读。

3.注音领读。

4.重点认读:莺、拂、堤、柳、醉

(1)认知“堤”,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由两部分组成,这两个部分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旧字,直接合成。容易识记。“堤”是什么呢?出示一个图片,帮助学生们识记生字。

(2)“莺”字强调部首“艹”,上中下结构,书写时注意“秃宝盖”这一部分,不要写成宝盖。在田字格里书写时要注意上下占格要均匀,把字写好看。

(3)“拂”也比较熟悉,左右结构,书写时候注意要占格均匀,把字写好看。读音是“fú”,不是“fó”。

5.猜谜语。

草帽下面一只鸟——莺

就是土——堤

6.开火车读准字音,并试着给每一个新字口头组词。

四、古诗赏读,感受情感

(一)导学:把诗读通顺。(出示课件)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老师范读古诗。

2.请同学们把诗句读通顺,做到不丢字,不多字。

3.开火车把诗句读通顺。

(二)导学: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1.先试着读一读,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2.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拂堤:(杨柳)像是在抚摸堤岸。

3.这两句写了什么意思?(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

4.你怎样理解“醉”呢?(预设:音乐令人如痴如醉;花香醉人,酒香醉人,美景令人享受。)

5.春光无限好,“草长莺飞”就是描写春景的词语,你还知道其它描写春景的词语吗?(预设:万紫千红花红柳绿莺歌燕舞)

6.赏析:“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

(三)导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诗人从描写景物直接到写孩子们的生活。

2.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散学:放学。

东风:春风。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yuān):老鹰。

3.这两句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播放儿童歌曲:村居)

4.为什么归来早?(预设:忙趁东风放纸鸢。)你有没有放学后着急回家的时候啊?说一说,好吗?

5.试着用诗句的形式来说一说你放学后做些什么?(预设: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飞雪乐翻天。儿童散学归来急,忙约伙伴跳皮筋。)

五、班级展示

比赛规则: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歌的韵味!评选出诵读冠军。(预设:小组成员推荐优秀作品展示,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进来,达到预设目标。)

六、学写生字

课文同学们读得真美,让老师都感觉到了春天的美丽,草长莺飞,拂堤杨柳,还有孩子们在快乐地放风筝。

现在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出示生字:诗、村、童。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

3.打开“优教学生字”,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重点学习“诗、童”的注意要点。预设:“诗”注意偏旁占格在左边的位置少一些;“童”注意上下结构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学生临习生字。

七、巩固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二首》”,一起来闯关吧!

八、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完成配套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准备:柳树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每年春天,柳树是最先发芽、变绿的。柳芽的嫩绿,是初春时节最美的颜色,它象征着生命和活力。(出示图片)

2.课前准备: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出示图片)

3.老师导入:听着好听的歌曲,欣赏着这美丽的柳树,(出示图片)我们一起走进《咏柳》。(出示图片),

4.(播放音乐:柳树姑娘)(出示课件图片)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首诗,字数不多,平仄对仗,句式工整,耐人寻味。

2.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诗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4.教师逐小组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5.努力把诗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文的韵律美。

三、生字认读。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熟了。现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2.出示生字指读。

3.注音领读。

4.重点认读:咏、妆、丝、绦、裁、剪。

(1)认知“咏”,这个字是左右结构,形声字。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通常有下面几种情况:上形下声;上声下形,左声右形,左形右声。

(2)“丝绦”两个字强调读音“sītāo”,不能读成“sītiāo”,书写时注意偏旁部首。在田字格里书写时要注意占格要均匀,把字写好看。

(3)“剪”也比较熟悉,上下结构,由“前”和“刀”组合而成,书写时候注意占格要均匀,把字写好看。

5.通过图片来了解“妆”和“绦”(出示课件图片)。

6.猜谜语。

前面是刀——剪

一张嘴收到头——咏

7.形近字区分。

咏()妆()绦()裁()

永()装()条()栽()

8.开火车读准字音,并试着给每一个新字口头组词。

四、古诗赏读,感受情感

(一)导学:把诗读通顺。(出示课件)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老师范读古诗。

2.请同学们把诗句读通顺,做到不丢字、不多字。

3.开火车把诗句读通顺。

(二)导学: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1.先试着读一读,说一说你读到了什么?

2.一树:满树。

3.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4.妆:装饰,打扮。

5.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6.这两句写了什么意思?(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7.赏析:把眼前的柳树和古代质朴美丽的少女联系起来,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三)导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这两句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设问、比喻)

2.裁:裁剪。

3.似:如同,好像。

4.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五、课堂展示

为古诗配画。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为诗文配画,可以为整首诗配画,也可以为一句诗配画。看谁画的符合诗的意境。

六、学写生字

现在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出示生字:碧、妆、绿、丝、剪。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

3.打开“优教学生字”,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重点学习“碧、剪”的注意要点。预设:“碧”注意偏旁“石”,出示猜谜语识记生字:王大娘白大娘一起坐在石头上;“剪”注意上下结构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学生临习生字。

七、巩固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古诗二首》”,一起来闯关吧!

八、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完成配套练习册。

《古诗》的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2、想象诗所描写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诗文画面课件或挂图、怀旧音乐带、相关古诗。

学生: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古诗作者的情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小池》

(一)

导入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从1册至今,我们已学过很多古诗,愿意把记得的古诗背一背吗?(抽学生背诵)这些古诗语言简洁,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今天,我们将学习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小池》。(板书课题)

2?简介杨万里的情况。

3?老师出示挂图或课件,旁白: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小池塘初夏时节的勃勃生机,表达出了对自然风光的一种喜爱之情。

(二)

初读诗句,学生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学生读,分组读,齐读。

3?再读诗句,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4?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初知诗句大意。

(三)

理解诗句,想象美景

1、说说你欣赏的诗句及欣赏它的原因。

2、交流品读情况,师相机点拨,体会作者用字的准确及选取了哪些初夏时节的景物。

如:“泉眼无声惜细流”中“惜”,

“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爱”。

“小荷才露尖尖角”中“露”,

“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立”。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注意交流、补充。

4、根据古诗和自己的理解想象美景,说说美景,画一画美景。

5、看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情怎样?你的心情又怎样?

6、品味读古诗。

(四)

指导朗读,背诵诗歌。注意诗的停顿、节奏,试背,齐背。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泊船瓜洲》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随着杨万里的描写,欣赏了小池初夏时节的美丽景色,体会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体会诗人的另一种情感。

2、学生交流所了解到的王安石的情况,老师注意补充。

(二)

初读诗句,学生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反复读古诗,直到读流利。

3、再读古诗,谈谈自己疑惑的地方。

4、寻求组内合作,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疑惑,粗知诗意。

(三)

理解古诗,体会作者感情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读诗,体会诗所表达的感情,其中哪些诗句集中表现了这种情感?

3?品读古诗。

(四)

指导朗读,背诵诗歌

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试背、全班齐背。

(五)

课外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思念家乡的诗句,读给大家听听,要是能说出所选诗句出自谁的作品就更好。(也可查找资料,完成这个环节)

附: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细流树阴晴柔

小荷露角蜻蜓早立

初夏美景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江水——重山——春风——明月

瓜洲夜景

归心似箭

借景抒情

《古诗》的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

1、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以及赞美梅花品格的情感,知道梅花自古以来是清高、勇敢的象征。

2、学会本课生字5个,词语4个。

3、能解释诗句中字、词的意思。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5、会用自己的话说说《静夜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歌曲磁带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教学《静夜思》,学会诗中3个生字,理解“疑”“举”等字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该诗。3、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过程:

一、揭题。

播放《十五的月亮》的歌曲。简短谈话,揭示第一首诗的题目。

二、自由读。自学3个生字。读通诗句。

三、指导朗读。

四、讲解诗句。

1、读古诗,圈出不懂的字。

2、学生试解。

3、连起来说说诗的意思。

五、背诵全诗,体会情感。

六、作业

第二课时

目标:

1、教学《梅花》,学会诗中的5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的读背全诗。3、体会梅花的风格,学习梅花不怕困难的精神。

过程:

一、启发谈话。

二、听课文录音,自学生字,读通诗句。

三、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 句。

正确朗读这两句诗。说说带点字的意思。试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2、学习3、4两句话。

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四、指导朗读。

范读。自读。交流讨论,朗读品味。

五、作业 。

《古诗》的教案 篇13

学习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所、牧”等6个字。会写“诗、林、童”等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情境导入: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了解他想要捕树上的蝉。)

二、自读识字,检测预习: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古诗,把圈出的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带拼音生词,齐读,小老师领读。

3、出示去拼音生词,开火车认读。

4、交流识字方法。

词语识记:所:所以所有派出所

牧:放牧牧草

闭:关闭闭路电视

换一换:收-----牧问-----闭

加一加:虫+单=蝉门+才=闭

5、生字回文,齐读古诗,注意断句。

三、再读感悟,想象画面:

1、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1)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高兴)从哪个词体会得到?(振林樾)

说说“振”“林樾”的意思。

振——振动“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齐读第一句,指导读出牧童的高兴。

(2)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出示“蝉”的图片,巩固识记蝉)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指名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

带着理解齐读第二句诗。

2、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四、简述诗意,熟读成诵:

1、师生配合,老师说诗意,学生对相应的诗句。

2.引导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五、巩固延伸:

1、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2、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六、指导写字:诗、闭、立

七、完成·练习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池、惜”等6个字。会写“黄、闭、立”等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图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荷花图。)

2、想想荷花开在哪里?看看小池是怎样的?(出示课文插图。)

3、古人把这么美丽的小池写成了一首《小池》。齐读课题,教学“池”。

4、简介作者“杨万里”。

二、自读识字:

1、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圈画好的生字,请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生词,齐读,小老师领读。

(2)出示去拼音生词,开火车认读。

(3)交流识字方法。

词语识记:惜:可惜爱惜珍惜

晴:晴空晴天晴日

柔:柔和柔软温柔

换一换:地----池借-----惜明——阴清——请——精——晴

加一加:雨+路=露矛+木=柔

(4)生字回文,齐读古诗,注意断句。

(5)全班齐读。

三、品读领悟:

(一)品读一、二行:

1、请小朋友猜一猜,这小池的水可能是从哪里来的?课件展示“细小的泉水从泉眼里流出来”

师:这个池塘的水是从这个泉眼里(课件指着泉眼)流出来的。练读“泉眼”。

2、请仔细观察观察,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

(1)同桌讨论

(2)个别汇报

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细细听听,有声音吗?(引出无声)

好好看看,泉水流出的样子?(引出惜细流)

3、巩固生字“惜”

(1)指名读

(2)谁能给他找找好朋友

(3)看看图,读读诗,是谁舍不得谁呀?

4、引导朗读第一行:你能用上舍不得的.语气读读吗?自由练读个别读齐读。

过渡:读得那么好,你瞧,太阳公公都放射出了柔和的阳光表扬你们了。(课件展示柔和的阳光)

5、出示第二行古诗

(1)个别读

(2)在这里,是谁喜欢晴天里柔和的阳光?

(3)那你就带上高兴的心情,喜欢的语气读读吧!

(二)品读三、四行:

1、出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自由读读这两句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

(3)老师范读,请小朋友们在头脑中想象画图。

(4)指名反馈。

2、组织学生看诗画图。(可以独立完成,也可找几个小伙伴合作完成)

3、组织评画,在评议中随机教学生字“露”、“立”。

“露”:(1)谁有好方法记住它?

(2)你能给它找朋友吗?

(3)借图体会意思“长出来了、冒出来了”

“立”:(1)小蜻蜓飞过来了,立在了荷叶上,你能给立换个词吗?

(2)指名表演:谁会做做“立”的动作?

(3)引导书写:仔细看看,怎样才能把它写漂亮?

范写描红自由练习

四、巩固延伸:画画你心中小池的样子。

五、写字指导:黄、闭、立

六、完成练习:

1、拼一拼,写一写,读一读

Shlnlìtónghuáng

()人树()站()()年()色

()歌森()直()()话()金

2、把下列句子排成一段通顺的话。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蝉。

()欢快的歌声响遍了整个树林。

()于是,他就闭上了嘴巴,轻轻地站了起来。

()一天,牧童骑着黄牛,唱着歌走在树林里。

《古诗》的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体会两首诗表达上的异同,从而领悟诗的内涵。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在品读中,感受两首诗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现庐山的美丽风光)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渲染意境,激发兴趣

谈话: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

1.提问:你们去过庐山吗?谁能说说庐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认识“庐”字)→庐山是个风景秀丽、令人向往的地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庐山的美景。(播放庐山课件)

2.提问:刚才的画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唐朝诗人李白就曾被这里的瀑布深深的震撼,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理解诗题,了解诗人

1.齐读诗题,思考:“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①书空,写“瀑”字,注意不要把最后一点写成捺。

②理解“望”字。

查字典,“望”当什么讲?“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

2.学生互相交流资料,了解李白。

三、试读古诗,初知诗意

1.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那么诗人李白笔下的瀑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自己试着读一读吧!

2.指名试读。(请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

3.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四、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1.在这首诗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诗意联想到画面,自由表达,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学习要点: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生”是什么意思?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挂前川”是什么意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间的一条大河流。

(3)“飞流直下三千尺”,“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手法)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星,看起来像一条银色的大河。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疑,怀疑。眼前所见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遗。

2.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诗歌,不断丰富脑海中的画面。

3.师生齐诵,再现诗中的壮观景象。

五、再读古诗,领悟诗情

1.展示瀑布的景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2.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问:在这样极具震撼力的瀑布前,诗人李白会想些什么呢?他的心情怎样?

3.再读古诗。

瀑布雄奇、壮丽,李白的诗同样气势磅礴,耐人寻味。

请学生带着动作表情读古诗,读出诗人表达的情感。

4.背诵积累古诗。

六、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学生搜集并诵读李白的诗作。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诗,引入新诗

1.复习背诵《望庐山瀑布》。

2.同样写庐山,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却另有一番意境,让我们跟随着作者去欣赏,去品味这首诗。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都属“唐宋八大家”)。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自由诵读,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根据课前所查阅的资料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题,教师巡回指导。

(5)汇报交流,引导有感情地诵读。

第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句意:从正面看成岭,从侧面看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朗读指导: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要读出起伏。

第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看不清。缘:因为。

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3.入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4.小结:《题西林壁》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在庐山之巅,看着眼前这变幻莫测的景象,抒发自己的感情。(学生配乐齐诵)

三、总结全课

1.《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都是描写庐山的,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探究诗人不同的艺术构思。)

2.吟诵两首古诗,细细品味不同的韵味。

《古诗》的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诗人,初读古诗,激发兴趣。

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一首古诗叫《静夜思》,你还能背下来吗?

介绍背景了解李白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李白。他可以迅速忘却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头来,热情地讴歌生命,赞美劳动,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让他再次萌发创作的灵感。他笔下的冶炼工人的劳动情景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板书课题: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通过“乱”这个字,你体会到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

作者的心情如何?

“郝”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什么?

3、在这样的劳动状况下,工人们的心情如何?怎么体会到的?

想象一下,工人们是怎样劳动的?

4、看到这样的劳动情景,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指读,体会。

5、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和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6、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小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赞美蜜蜂,诗人罗隐也创作了一首优美的诗。板书题目:《蜂》,并指读。

二、简介作者

三、自读诗文启迪质疑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罗隐在赞美蜜蜂什么?

四、精讲诗意体会思想感情。

蜜蜂这样辛勤采蜜是为了谁?

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朗读体会

五、巩固练习

同学们,此时,你就是罗隐笔下的小蜜蜂,你和伙伴们是怎样在百花中到处飞翔、辛勤采蜜的?

六、小结

蜜蜂采花酿蜜一生,也是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蜜蜂的这些贡献,不求名利,蜜蜂的博采和精心酿造,也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只有这样,我们方能如蜜蜂一样,酿造出香甜美味之蜜。

《古诗》的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古诗配画特点,并运用恰当的形式为古诗配画。

2、通过欣赏古诗配画作品,培养学生对古诗配画作品的审美能力,提升其艺术修养。

教学重点:了解诗配画这种艺术形式,并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审美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用学过的技法去表现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古诗、绘画工具及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配画《咏鹅》(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受

出示课件《咏鹅》)

谁来美美地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老师教大家一个读好它的方法,一边读一边在自己的脑海里放电影,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老师和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朗诵)

谁来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那些景物?

三、学生创作

1、同学们看到这么多这么美的诗配画是不是特别想自己亲手画一幅。下面请同学们把这首诗配上画,赶快动手吧!

(板书)诗配画小提示:(1)构图。 A、确定主景

B、画面内容与诗中关键字相对应表达出诗的意境(2)着色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评价

1、学生将作品贴到黑板上的《诗情画意作品展》中。

2、老师设立了几个奖项:最佳创意奖,最佳色彩奖,最佳构图奖……大家来做小评委,看看应该评给谁。

五、总结

同学们的表现真棒,绘画作品更棒。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