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城南旧事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城南旧事读后感 篇1
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而《城南旧事》这本神奇的书,就像一位绘画大师,缔造出了真实的人性世界——善恶、冷暖,为我呈现了一出精彩绝伦的演出。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影,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长篇小说,也可视作她的代表作。它描写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睦的一家,在这里发生了许多令英子难忘而又有趣的事。后来因为一场事故,他们搬家了,在这个新家也留下了英子许多的'欢声笑语。最后,英子的爸爸因病去世,英子也从一个小孩蜕变成了一位小大人。合上此书的最后一页,我沉浸在书中久久不能自拔。
《城南旧事》中朴素的文字,好似把我拉回了从前的那个北京,让我身临其境,去领略那里的人物、风景和发生的事。活泼的英子、严厉的爸爸、勇敢的宋妈、小伙伴妞儿和“疯女人”秀贞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子是一个天真、善良、活泼的女孩。她理解并接受了别人都讨厌的“疯女人”秀贞,她帮助小伙伴妞儿,使她们母女重逢,还把钻石表和金手镯送给她们。我不禁感叹,英子才六岁,就懂得爱。她的童年是丰富的,是充实的,精彩的,也是淳朴的。她的童年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她有一颗纯真的心灵,正是因为她有这样的一颗心,她的童年才那么快乐。那是真正的,无忧无虑的,不折不扣的快乐。整篇小说隐隐约约中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的怀恋与感慨,我也感受到了作者童年中的天真、可爱、善良。可惜逝去的时间,已经不能再返回。
《城南旧事》告诉我们,要用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去努力创造一个丰富、充实、精彩的童年,千万不要错过自己的童年,时间一去不复返,一定要珍惜自己快乐又天真的童年生活。
城南旧事读后感 篇2
看到“旧事”两字,许多欢乐、完美、难过、忧伤的往事从我心头闪过。我的童年,酸、甜、苦、辣全都经历过。
因为童年过往的骆驼队,使英子回忆起北京的景色和人物,便抒发感情,写了一篇富有情感色彩的小说——《城南旧事》。读这篇小说时,我仿佛看见了林英子多姿多彩的童年。
在惠安馆里,英子结识了纯真的友谊,她和惠安馆的疯子秀贞成了好友,在别人眼中,秀贞是个疯子,可是英子不这么想,她一向把秀贞当正常人,当自我的好朋友。秀贞因为失去丈夫和孩子小桂子而变疯,之后,善良好心的英子找到了小桂子,还把妈妈最心爱、宝贵的玉给秀贞,让她们娘俩把玉当路费,回老家去找秀贞的`丈夫。好景不长,英子从别人聊天中得知,秀贞他们早已葬身火车轮下,英子悲伤至极。
在英子纯洁而无知的童年里,她和蹲在草丛中的“小偷”成了好友,那时英子分不出好人和坏人,直到小偷被抓。这个小偷是为了供弟弟上学才走上了不法之路。
英子的奶妈——宋妈,因得知自我的孩子小栓子和丫头子,一个淹死了,一个被狠心丈夫给卖了而悲痛欲绝,还和英子一齐去找被卖的丫头子,可是没有找到。最终,宋妈跟丈夫一齐回家了。
在英子的毕业典礼上,爸爸得重病没来,当英子领毕业证时,她想到父亲深刻、严格的教导,不禁流下热泪。当她回家时,父亲已经远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英子长大了。
《城南旧事》中,英子失去许多人:惠安馆的秀贞,草丛中的小偷,以及她最亲爱的爸爸。时间流逝,我们的亲朋好友,亲人也会在时间长河中离我们而去,最终走在生命道路上的仅有我们自我,最终,我们也会离去。我们还要学习英子的善良、善于交朋友的特点。
城南旧事读后感 篇3
一本好书犹如一位真挚的朋友,它会带给我们许多启示,让我们一生受益匪浅,《城南旧事》就是这样一本书。
《城南旧事》主要写了20年代末,林海音的童年旧事。当时,林海音住在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她与惠安馆里的“疯子”秀贞交了好朋友,帮助她和小桂子母女重逢,可就在母女俩在寻找孩子父亲的旅途中双双惨死在冰冷的铁轨上,看上去忠厚的小偷为了供养有出息的弟弟上学变成了“贼”,但小英子有着自己懵懂的理解和同情,即使他在弟弟小学毕业那天被警察抓走了;善良的宋妈为了生活到英子家做奶妈,她把一腔母爱给了英子姐弟,自己的儿子却掉在水里淹死,女儿在襁褓里被卖了人,最后心灰意冷地回到乡下;一直爱着英子的父亲因病不能打理他的最爱的花了,也不能“硬着头皮”去参加她的小学毕业典礼,他也死了……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悄然离去。为何人世这般凄苦?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能其解。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不再是小孩子了”,从英子跨出小学大门的.那天起,她的童年就渐渐离她远去了。但即使如此,英子还是保持着童真的心灵。她的心灵就像是一层过滤网,无论疯子还是小偷,她都将他们心灵中那些悲伤、痛苦的东西滤掉,留下的都是美好。
读完整本书,我不禁潸然泪下。英子在成长中也伴随着离别,而离别何尝不是另一种出发和长大呢?
《城南旧事》就像一杯隽永的清茶,要一口一口细细地品尝,才能从中体会到带着隐隐苦涩的甜香。
城南旧事读后感 篇4
最近闲来无事,便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又读了一遍,不得不承认,林海音写的真好。她用英子的视角来展现20世纪老北京的社会风貌,她笔下的英子天真无邪。
书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英子和“厚嘴唇”叔叔的那一章节。在别人的眼中,那“戴草帽儿的”是一个贼,是个坏人。可是在英子的眼中,他却是一个好人,一位好哥哥。他为了供他弟弟去外国念书,才不得已做了这个行当。英子和他成为了朋友,还定下了“我们看海去”这个约定。
英子用纯真的眼光去看待那个“厚嘴唇”叔叔。哪怕后来“厚嘴唇”叔叔被抓走了,她也依然坚信那个叔叔是个好人。
没有人愿意当坏人,是残酷的现实将好人变成了坏人。
我记得前段时间,一条“为救妻子私刻章”的新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妻子因患尿毒症需要治病,家庭贫困的廖丹私刻医院公章,伪造医院收费单据为妻子治病,几年间,共骗取医院的医疗费用17.2万元。廖丹的这一行为触犯了法律,应该要受到法律的严惩。可是他是为了给妻子治病,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做出这样违法之事的。就“情”这一方面,他是个好人。
《三字经》中曾说过“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没有人一开始就是个坏人。正如“厚嘴唇”叔叔,正如廖丹,他们的心都是善良的',只是因为生活所迫,才不得已做了坏事。不过那个“戴草帽儿的”为当时社会所不容,或许后来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坏人。而廖丹,则是幸运的。社会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法律也给予了轻判。社会上好心人的帮助——这种人世间最温暖的力量,将会永远支撑着他,让他走向美好的明天。
小时候,大人们总是教育我们,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仿佛这世界,就只有尔虞我诈。可是在孩子们的眼中,他们看到的却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就如同我在英子那天真无邪的眼睛中,看到的那个“厚嘴唇”叔叔是一个本性善良、诚实的人。
我想,《城南旧事》这本小说想要告诉人们的,便也有“人性本善”这个道理。
城南旧事读后感 篇5
小偷,这是一种不耻的行为,是被世人所唾弃的,而在英子的眼中,他是一个为了弟弟甘愿付出的好哥哥,尽管它用以支撑弟弟实现梦想的方法是不光彩的,他的身上也有天真和善良,他是一个好人。冒着危险去偷东西,不是为了自己,他心中有期盼,期盼着弟弟能够出人头地,小偷身上有善良的一面,要培养弟弟成才。为人又和善淳朴,为供养弟弟读书而违心做贼,在英子眼中是真善与诗意的化身。
但在那样的.社会下,现实却残酷的逼良为盗,传统的文化教养和不堪负荷的生活压力,导致了他精神和行为的双重分裂,使他在偷盗别人钱财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苦难,所以战火连绵,民不聊生的残酷社会现实,才是他去当盗贼的根源,都是迫于生计而为之。
倘若当时的社会,能平淡和平一点。没有那么多的战乱,民不会不聊生,也许他可以不去当小偷,有一份正常的工作,小偷本来是善良的,偷别人的东西,他也心里很过意不去,但不这样又能如何,每天承受着违背道义,来自内心的谴责,谁能够受得了这样的生活,她很害怕,非常害怕。他怕被弟弟看到这副样子,自己在弟弟心中美好的形象崩毁,自己被抓了,弟弟和母亲又要怎么办?但是英子就用他的天真浪漫,善良打动了小偷,并一起约定要去看海去。
也许这样被抓了也是一件好事,至少以后不用再干这种不齿之事,不用被世人所唾弃,可以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被抓走时,看英子的眼神应该是在安慰她不用伤心。他很快就解脱了,他是一个可以为弟弟付出一切一个负责任,甘愿付出的好哥哥,在英子和他弟弟眼中,她就是一个好的无可挑剔的哥哥。
城南旧事读后感 篇6
很小的时候就看过《城南旧事》这个电影,不过那时小,到现在故事情节都忘了,不过这"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主题歌我一直记得,因为那悠远绵长的音乐,那份淡淡的离愁,早已闯进我的内心。
最近读完了《城南旧事》。真的,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美好心灵。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一份真实的童真,童心展现在我的面前,让我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憾。一份真实的感觉,只觉得自己就是文中的小英子,好象这些曾在自己的身上发生过,是从书中又找到了以往的回忆,久久地在心中存留,挥之不去,带动着自己的心绪时而高兴时而流泪,只有书中的故事萦绕在心中,感动着自己,感叹林海音的文学功底。读完书我的心境是平和宁静的,作者林海音的`文字纯净淡泊,平白朴素的叙述,却道尽了人世的情怀。小英子用"我分不出海跟天,我也分不出好人与坏人"的清澈童声,为我们唱起一支支素朴单纯的歌谣——缓缓而去的河流,缓缓而去的岁月,生活就在你眼前,缓慢地诉说着自己。
黑白剪影的冬日残阳里,缓缓而行的骆驼群,走过了冬,走过了夏,走过了英子的童年,悲欢离合,世事变迁,花开花落的季节,只有那缓慢悦耳的驼铃在心头一点点荡漾。像小英子的思绪一样,文章情节的编排似乎很随意,然而正是这跳跃性很大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感受着孩童的可爱与单纯。整部作品都是以小英子的眼睛观察周围的一切,以孩子的笔触来描写一切,让我们从始至终都能处于一种阳光的和明朗的氛围中;然而那个年代里的那些故事,却无处不透露着哀伤,让人在一种一半明媚一半忧伤的心情里体会着感动,体会着当时的些许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