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精选11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庐山的云雾》是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写景课文。本文语言优美明快,采用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热爱之情。
全文层次分明,第二、三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流连忘返。文章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情境的“形态美”和文章的“语言美”结合起来,情境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很容易并且乐于学习新知识,具备较良好的学习习惯,但缺乏创新意识,想象力不够丰富。
在第一课时学习,学生已认识课文生字,熟悉课文内容,本课学习中将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慢慢感悟,充分理解庐山云雾的美。
教学目标
A知识和技能: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词语。
3、 初步认识总-分结构,重点学习第二、三段的写法。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B过程和方法:1、抓住重点词句,想象、了解庐山的云雾。
2、读懂段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C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读出喜爱庐山云雾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学生观察、描绘云雾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形态美。
教学难点:写法指导:了解总分的构段方式,学习抓住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写法。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篇2
一、谈话导入,演示课件,揭示课题
二、学习第一段
1、自读第一节,说说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齐读第一节。
三、学习第二段
1、庐山云雾美丽神奇,它有哪些特点?
2、哪一节写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第二节中你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3、学生交流后朗读。
3、欣赏画面,你能细细欣赏吗?为什么?自读第三节,找找哪些词语能读出云雾变化之快?
4、用朗读的方式齐读第三节。
5、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展开想象,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四人一组讨论。
学生观看课件,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变成天鹅,北极熊,羊群,轻纱,巨大的蛟龙,像纱帐罩住了大山,一条游动的白龙……
评析:学生的第一次想象是不完整的,也不一定正确的,但这一瞬间的想象确实最宝贵,最真实的。
再次欣赏画面后,学生用文中提供的句式,如“转眼间就变成——”、“明明还是——”、“还没等
你看清楚,它又变成了——”“刚刚还是放牧的羊群,转眼间憨厚可爱的北极熊,明明还是在空中飞翔的仙鹤,还没等你看清楚,它又变成了可爱的小白兔。”
6、学生交流。
7、用刚才文中提供的句式练习说话,边说边欣赏画面。
8、再次交流。
四、学习第三段
这样的美景定会让人留恋往返,学完本文你有什么感受?
你评析:语文的本质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言的规律。教师在学生自由思维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句式把散乱的思维严密组织起来,学习说一段通顺的话,既是一次极好的语言训练,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反思
体现课程标准与课题思想的亮点、不足与调整
本课教学通过层层的朗读和说话练习,使学生感受到“千姿百态”给庐山云雾带来的神秘色彩,得到了一种情感上的体验,也学会了如何展开想象,并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描绘事物变化之多,变化之快。但中年级教学最好还是从内容入手,不要定位在“你喜欢什么句子?”可以设问“你喜欢哪一种云雾?”课件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注重的是感受,是表达。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篇3
设计特色:
1、在赏读中悟境。课堂上,用课件演示课文情境,丰富学生的感受;让学生与课文零距离接触,对课文的魅力之处反复体味、玩赏,逐步把握形象、理解形象,最终对课文的语言文字作出正确的判断,深刻领悟课文的意境。
2、在写境中抒臆。在学生体验、感受云雾的形态美时,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庐山的云雾作进一步的诠释。最后仿照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一处景物,体现读写结合的理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认识总分结构,学习第二、三段的写法。
3、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形态美。
教学难点:
仿照第二、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教学准备:
课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庐山的云雾》,知道了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很神奇。这一神奇的现象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庐山的云雾到底神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设疑,把学生引领到课堂上来。
二、继续精读课文。
1、学习第二自然段。(课件播放庐山云雾的各种姿态)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说说你看到的云雾是什么样子的?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可以用课文的哪些词句来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学生自由说)
学生1: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学生2:山顶的云雾像绒帽。
学生3:山腰的云雾像玉带。
学生4:山谷的云雾像大海。
学生5:山峰上的云雾像天幕。
学生6:我觉得庐山的云雾像仙女的面纱!
(2)、庐山的云雾这么美,作者的语言也很美!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个自然段围绕哪句话来写?并用“——”画出来。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3)、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段话,把你最喜欢那一句画出来。
汇报:谁来说说你觉得哪一句最美?你最喜欢哪一句?
学生1: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师:说说“千姿百态”的意思。你能读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吗?
用“千姿百态”来说一句话。
学生2: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绒帽。
师:“笼罩”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句话美?这里把什么比做什么?你能把它的美读出来吗?
学生3:那些缠绕在半山腰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师:“缠绕”是什么意思?谁会用动作表示?
学生4: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
师:你怎么理解“弥漫”?把“茫茫的大海”中“茫茫”换成别的词语行吗?为什么?
学生5: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师:谁理解“遮挡”的意思?你能读出天幕的“巨大”来吗?
(4)、这么美的云雾,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边读边在脑子里过电影。
看着这些美丽的`云雾,你也来展开想象,说说看,它还像什么?
同学们真会思考!云雾这么多的样子,真是(千姿百态)啊。你们想不想把这些千姿百态的云雾用简笔画画下来,拿回家让爸爸妈妈也欣赏欣赏呢?学生自由画。
(5)、小结: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本段围绕中心句分别从四个方面具体地描绘了云雾所呈现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这是庐山的一种静态美。
(6)、你想不想把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永远留在脑海里?
学生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学生评议;看着课件画面,集体背诵。
(7)、讨论学法: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清总分关系——感受云雾景象——画简笔画加深理解——练习背诵课文(以读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设计意图:课件展示,为学生提供可感的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中感受庐山云雾的美,再通过读、悟、感受语言的美,更感受庐山的美。最后让学生画简笔画,加深对庐山云雾的特点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绘画能力。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也体现了语文与美术学科的整合,更体现了新课标的三个维度。
2、运用以上的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课件播放庐山云雾的变化)
3、检查自学情况。
(1)、这段话围绕哪句话来写?
(2)、理解“瞬息万变”。
(3)、哪一句让你感到最富于“瞬息万变?”你能通过诵读把它记在脑子里吗?自由背诵课文。
(4)、指名背诵,学生评议。
(5)、看着大屏幕,集体背诵。
(6)、谁读懂后面的省略号?想想看,它还会变成什么?把你想到的用简笔画画出来,然后告诉大家。
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云雾变化这么多、这么快,真是(瞬息万变)啊。
(7)、这是庐山云雾的一种动态美。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这一段,感受云雾的瞬息万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内化文本语言,丰富语言积累。
4、学习最后一段。
(1)、小朋友们,学到这儿,你想对庐山说些什么?
(2)、作者也发出了感叹,谁来读一读这一节?
(3)、问:“庐山的云雾虽然很美,但你必须离开庐山了,你愿意吗?”
(4)、“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齐读最后一段,看谁最舍不得离开庐山。
(5)、想想什么地方也曾让你流连忘返?能用“流连往返”说说你的心情吗?
设计意图:诱发学生诵读的欲望,让学生入情入境,忘却自我,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最后通过说话训练,让学生把规范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三、拓展练习:
1、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都用了总分的写法。第一句是中心句,其它几句都
围绕中心句层层展开,具体地描写这个特点。
2、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用总分的写法选择一处景物写一写。在写之前先选择一处景物按照总分的方法说一说。
(广场的灯光,天空中的云朵、晚霞,校园的操场上,小河,田野,树林)
3、学生习作。
(1)、学生练写,(2)、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自己的习作。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把文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情真意切地写出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物。做到读写结合。
四、板书设计:
3、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设计意图:板书言简意赅,突出课文重点,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庐山云雾的特点。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精读课文2、3、4自然段,通过朗读、想象情景、抓重点词语等学习方法体会庐山云雾的奇丽,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
3、能收集庐山的有关资料,进一步感受庐山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学了课文第一自然段,你能告诉老师庐山有哪些秀丽的景色吗?
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什么?
板书:10、庐山的云雾
师:庐山的云雾神奇美丽,你看,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
二、新授
(一)
师:真可谓是人在雾中,雾绕人游,自己仿佛成了来到天宫的仙人。庐山的云雾真多啊!庐山的云雾不仅多,而且还很有特点!有什么特点呢?答案就在书本里。请同学们赶快打开课本,轻轻朗读2、3小节,思考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
(指名说特点,并随机板书: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师:喜欢读第二小节的同学站起来读,这段主要围绕哪句话写的?
喜欢读第三小节的同学站起来读,这段主要围绕哪句话写的?
师:我们先去看一看庐山的美景吧!
[课件演示](学生欣赏)
师: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想?(学生谈体会,多说)
师:是啊,作者和同学们一样,看了这如诗的画面,不禁感慨万千,用他那细腻的笔触写下了这段美文。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第二小节,想想作者写到了几种姿态的云雾?
师:哪个姿态的云雾,你最喜爱。把你喜爱的这句话饱含感情地去读一读,体会体会。(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幻灯片)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说说理由。能读出你的喜爱之情吗?
板书:笼罩山头
缠绕半山
弥漫山谷
遮挡山峰
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比喻)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请小朋友上来画云雾,让同学来猜猜你画得是哪种姿态的云雾?
师:瞧!经过咱班同学的一双双巧手,一幅美妙绝伦的画面展现在大家的眼前。(引读)(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巨大的天幕)多么迷人的景色啊!同学们试着去记记这极富想象力的语句。(学生自由背诵)
小结:这一段围绕中心句,具体地描绘了云雾在四个不同的位置所呈现的不同姿态,突出了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
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我们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出示幻灯片,再次感受不同姿态云雾的神奇美丽。)
过渡语:姿态万千的云雾给了我们美的遐想,云雾不光姿态美,它还(瞬息万变)
(二)
1、让我们再去品品作者笔下瞬息万变的云雾又有何与众不同。(自由练读)
师:能读了吗?指名读(学生读)你读得真不错,2、听了同学的朗读,你脑海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
3.作者是怎样来表达云雾瞬息万变的呢?找出表示时间的词。在下面加点。
板书: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还没等
(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这句话,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作者在表达时能注意多样化,避免了重复,语言比较生动。
4、小结:是啊,云雾的变化多快啊!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引读)转眼间……(想象)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
5、这“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是真的.吗?对,是作者看到云的想象。还要注意作者在表达时通过鲜明的对比来突出云雾变化之快。
6、这一段的末尾有一个省略号,大家想一想,省略了什么?你能帮作者告诉大家吗?
7、这么奇异的景致,我们应该读出自己的惊叹。自己练练,等会我们来比试。
8、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正因为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令到那里游览、观光的人们流连忘返。
“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在什么情况下会流连忘返呢?
用“流连忘返”说一句话。
练习有感情地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总结,指导背诵课文
今天,我们通过这诗一般的文字了解了庐山那飘渺的云雾,让我们再来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丽吧!齐读课文,能背诵就练习背诵。
五、拓展延伸
神奇的庐山云雾,美丽的庐山风景,自古以来就吸引了许多文人,他们也被庐山的景色陶醉了,留下了一些诗。你知道有哪些吗?老师给大家找来了几首。出示
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七绝
李白苏轼毛泽东
日照香炉生紫烟,横看成岭侧成峰,暮色苍茫看劲松,遥看瀑布挂前川。远近高低各不同,乱云飞渡仍从容。
飞流直下三千尺,不识庐山真面目,天生一个仙人洞,疑是银河多九天。只缘身在此山中。无限风光在险峰。
(注:银河实际上是许许多多的恒星,民间传说是天上的一条大河。古人认为天有九层,九天指天的最高层这里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这座山峰的样子像香炉,所以叫香炉峰。这首诗中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作者写出了红日、青峰、紫烟和白色的瀑布,色泽鲜明,多么美丽啊。)
老师范读,学生练读。选择一首背下来。
六、作业
庐山是这样的美,我们也来学着作者的方法写一写庐山,你可以继续写云雾的一些姿态、变化,也可以写庐山的其他的景色,如瀑布、高峰、幽谷……首先请大家想好,你打算写什么,然后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抓住典型的景物写,还要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这里有一些收集到的资料,供大家参考。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篇5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展示目标:(2分钟)
学会生字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丽。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请在5分钟内完成):
a、认读生字,读准字音,练习组词。
b、查词典或者联系上下文重点理解文中的10个词语。
c、自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情况(10分钟):
a、指名读生字卡片、词语,及时正音。
b、说说你懂得了哪个词语的意思?
四、朗读课文,讨论课文大意。(8分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同桌互读,把课文读流利。
五、课堂作业(15分钟)
1、抄写生字。
2、练习感情朗读课文,将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
3、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示目标:(2分钟)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想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出示教学目标:精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情景、抓重点词语等学习方法体会庐山云雾的奇丽。
二、指导自学
(一)、精读课文第一节:(4分钟)
1、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出示自学指导一)
思考:第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什么?
2、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3、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到吗?试着读一读。
(二)指导学习第二小节:(出示自学指导二)(6分钟)
1、自由读第二小节,想一想:这一小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哪些语句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画出相关的句子。
3、找出比喻句,说一说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4、你能不能仿照作者的方法也来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种姿态的云雾?
5、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我们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6、总结学习这一小节的方法:读——划——品——读
(三)、精读课文第三小节:(出示自学指导三)(5分钟)
1、运用刚才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小节。
想一想:这小节主要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变化又快又多)
3、自读,找出描写云雾变化快变化多的句子。?
4、想像一下,庐山的云雾还可以变成什么?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到这里,老师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哪个词语说明此时的`作者忘记了回家?这时你想说什么?
(五)、知识拓展(2分钟)
出示关于庐山的相关图片。
三、拓展运用,我是小导游。(6分钟)
1、同桌互相练习向游客介绍庐山的云雾。
2、谁来当小导游,向我们介绍你眼中的庐山云雾?
四、课堂作业。(15分钟)
1、朗读、练习背诵课文。
2、仿照第2、3小节的写法,围绕“公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写一段话。
3、让我们来当小画家,把庐山云雾画下来。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能划出课文中的过渡句,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2、学会生字,理解帷幕等词义,会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
3、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及生成的主要原因;能背诵第3、5 自然段。
4、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重点和难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按一定的方法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3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后的12个生字及8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部分词语,学习“秀”“幻”“增”“添”这四个生字。
2、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认识总分段结构,感情朗读第1小节,背诵第1小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感情朗读第一小节,背诵第一小节,学会课文后的生字词,理解部分的词语。
2、体会遗词造句的优美,体会庐山云雾的奇幻,神秘。
教学准备:录相、录音、词卡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你们听说过庐山吗?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地处江西九江市,有避暑山庄之美称,说起庐山 ,不由得使我想起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望庐山瀑布》(师背)知道它赞美什么?其实,庐山最有特色的是它的云雾,庐山的去雾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七课,板书:庐山的云雾(读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庐山的风景、激情
[播放录相] [导语]你们看,这就是庐山![放课文录音]学生边看过听。
结束提问:庐山 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三、预习课文
要求:(1)读准课文后生字字音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四、检查预习情况:
(1) 检查生字词情况
A、 通过预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字词?(生答师出示)
B、 你利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语?
(2) 检查朗读情况
四小节由四个同学朗读。要求:其余同学认真听,注意有没有添字、漏字、读破句,并作记号。
(3) 学生齐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4) 读后提问,并相应板书:景色秀丽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认识总分段结构,感情朗读第1小节,背诵第1小节。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过渡语:庐山的景色是这样的美丽,我们如何把看到的描写出来呢?我们试说第一处风景。
出示风景一(1)你看到了什么?
(2)教师简单的描述一下,提问:如果不看图只听老师的描述,你觉得庐山的风景美吗?
(3)默读课文第一小节,学习课文是如何描述的
要求:划出文章的中心句,想想第一句与后几句是什么关系?
检查默读情况:
A、这一小节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是什么关系?
B、课文中哪些词儿你不理解?(生提出问题,集体解答)
C、图文对照,哪几句话描写了图上的景物,找出来,读读,你们喜欢这风景吗?请一同学试读出喜欢的语气。
D、指导朗读。(方法:生读,生评,不当处师范读,听录音读。培养语感)
庐山内“山谷、高峰、瀑布、溪流、云雾”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师范读,让生感受语气的变化)
E、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那么多的雾,我们在山上漫步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找出描写自己游玩时感觉的句子读。
师引读,庐山的云雾那么多,在山上游……
提问:你真的能摸到云雾吗?从哪个词儿中可以看出?
从哪个词儿中可以看出雾多?
师引背:漫步山道……
D、句式比较:漫步山道,感觉真是舒服极了。
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提问:哪句句式好?为什么?
描写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E、播放腾云驾雾片断。体会飘飘欲仙的感觉。
F、实时指导朗读,读出飘飘欲仙之感。方法:看录相、听录音、找感觉,学一学
G、试背:方法:引读、引背、试背相结合。
H、请一同学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把我们今天学的内容介绍给在座的每一个同学听听。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七课庐山的云雾,了解到庐山景色秀丽、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们还学到了几个新的词语。(出示词语朗读)
六、作业:
背诵第3节。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段落或句子,体会庐山云雾神秘和优美。
2、能给课文分段,认识过渡句的有关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过渡句的有关作用。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5节。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可用录像、音乐和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说创设情境)
二、研读课文
1.读课文,思考:庐山云雾有哪些地方吸引你?
2.默写自认为优美的语句。
3.反馈检查
学生可自由回答,甚至答“没有地方吸引我”,老师也不要否定。但是所有的回答都要让学生说一说从哪里看出来的,以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加强学生对全文的感知。)
一方面是检查自学效果,另一方面也是帮助学生重现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例如:庐山云雾的变化非常快,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雾来时,风起云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什么(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又像给山川披上了一层什么样(飘逸)的外衣?……)
三、进行语言的逻辑性训练
云雾特点的语句“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训练过程
(1)自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的语句。
(2)比较文中描写“雾来时,雾去时”与“雾浓时,雾稀时”不同的描述方式。
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
雾浓时,像帐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3)仿照文中的格式,进行换词描述训练。雾来时,( );雾去时,( )雾浓时,像( );雾稀时,像( )。
四、、再读课文
1、课堂交流,理清课文层次。
(3、4、5节描写云雾的优美,那么,第1、2节呢?第6节呢?尝试给课文分段)
2.回顾分段,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1)刚才,我们采用的是抓重点段的方法分段,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或理由分段吗?
(如:自然段归并法等,要引导学生讲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并且,要引导学生理解运用过渡句也可以分段,过渡句是:“的确,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这神奇的庐山云雾是哪儿来的呢?”要抓住第一句的“的确”第二句的问句理解承上和启下。)
(2)说明过渡句的两个作用:一是连接上下文,承上启下;二是有助于分段,理清文章的层次。
五、作业
1.抄写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2、4节。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篇7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本课的生字,并学习掌握生字及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导情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去过庐山吗?
2、简介庐山:庐山位于我国江西省九江市南,四季风景如画,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称。
3、谈话导入:庐山的云雾这一神奇的景观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庐山的云雾到底奇妙在何处呢?通过学习我们就知道了。(板书:3、庐山的云雾)
4、齐读课题。
5、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看看你想知道些什么?
6、梳理问题:
(1)掌握哪些生字词?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可以分为几段?
8、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看看自己能读懂些什么?
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加字不掉字。
②划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或借用工具书,加以理解。
二、互动学习
(二)初读感知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引导分析记忆字形:幻、添
3、理解词语:秀丽、缠绕、弥漫、变幻、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三)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1、现在我们已扫除了文章障碍,要想知道课文主要讲什么,以往同学们是怎样做的呢?
2、小组合作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明白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小组长分配好任务)
3、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全班讨论,给课文分段。
三、延展学习
(四)小结课文
1、现在请同学们回想本节课自己学会了些什么?
2、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会的知识编1—2题练习考考你的同学。
3、组织交流,评价作业。
4、同学们的练习编得很好,老师也编了题,请同学们作答。
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变化速度非常快,没有规律。()
(2)形容形状非常多。()
5、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学得很好、很认真,都有了自己的收获,望保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二、三段,初步认识总分段式。
教学过程: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来到了庐山游览,知道了庐山的云雾很神秘,那变幻无常的云雾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那么庐山的云雾到底神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2、齐读课文,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3、梳理问题: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多,也很好,这节课我们重点完成:
(1)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
(2)作者是怎样来描写庐山的云雾的?
4、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想一想你能读懂什么,从哪些段中读懂,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篇8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本课的生字,并学习掌握生字及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导情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去过庐山吗?
2、简介庐山:庐山位于我国江西省九江市南,四季风景如画,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称。
3、谈话导入:庐山的云雾这一神奇的景观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庐山的云雾到底奇妙在何处呢?通过学习我们就知道了。(板书:3、庐山的云雾)
4、齐读课题。
5、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看看你想知道些什么?
6、梳理问题:
(1)掌握哪些生字词?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可以分为几段?
8、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看看自己能读懂些什么?
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加字不掉字。
②划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或借用工具书,加以理解。
二、互动学习
(二)初读感知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引导分析记忆字形:幻、添
3、理解词语:秀丽、缠绕、弥漫、变幻、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三)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1、现在我们已扫除了文章障碍,要想知道课文主要讲什么,以往同学们是怎样做的呢?
2、小组合作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明白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小组长分配好任务)
3、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全班讨论,给课文分段。
三、延展学习
(四)小结课文
1、现在请同学们回想本节课自己学会了些什么?
2、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会的知识编1—2题练习考考你的同学。
3、组织交流,评价作业。
4、同学们的练习编得很好,老师也编了题,请同学们作答。
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变化速度非常快,没有规律。()
(2)形容形状非常多。()
5、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学得很好、很认真,都有了自己的`收获,望保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二、三段,初步认识总分段式。
教学过程: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来到了庐山游览,知道了庐山的云雾很神秘,那变幻无常的云雾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那么庐山的云雾到底神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2、齐读课文,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3、梳理问题: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多,也很好,这节课我们重点完成:
(1)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
(2)作者是怎样来描写庐山的云雾的?
4、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想一想你能读懂什么,从哪些段中读懂,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篇9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本课的生字,并学习掌握生字及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导情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去过庐山吗?
2、简介庐山:庐山位于我国江西省九江市南,四季风景如画,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称。
3、谈话导入:庐山的云雾这一神奇的景观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庐山的云雾到底奇妙在何处呢?通过学习我们就知道了。(板书:3、庐山的云雾)
4、齐读课题。
5、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看看你想知道些什么?
6、梳理问题:
(1)掌握哪些生字词?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可以分为几段?
8、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看看自己能读懂些什么?
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加字不掉字。
②划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或借用工具书,加以理解。
二、互动学习
(二)初读感知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引导分析记忆字形:幻、添
3、理解词语:秀丽、缠绕、弥漫、变幻、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三)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1、现在我们已扫除了文章障碍,要想知道课文主要讲什么,以往同学们是怎样做的呢?
2、小组合作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明白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小组长分配好任务)
3、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全班讨论,给课文分段。
三、延展学习
(四)小结课文
1、现在请同学们回想本节课自己学会了些什么?
2、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会的知识编1—2题练习考考你的同学。
3、组织交流,评价作业。
4、同学们的.练习编得很好,老师也编了题,请同学们作答。
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变化速度非常快,没有规律。()
(2)形容形状非常多。()
5、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学得很好、很认真,都有了自己的收获,望保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二、三段,初步认识总分段式。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导情激趣,引入课文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来到了庐山游览,知道了庐山的云雾很神秘,那变幻无常的云雾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那么庐山的云雾到底神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2、齐读课文,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3、梳理问题: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多,也很好,这节课我们重点完成:
(1)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
(2)作者是怎样来描写庐山的云雾的?
4、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想一想你能读懂什么,从哪些段中读懂,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篇10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展示目标:(2分钟)
学会生字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丽。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请在5分钟内完成):
a、认读生字,读准字音,练习组词。
b、查词典或者联系上下文重点理解文中的10个词语。
c、自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情况(10分钟):
a、指名读生字卡片、词语,及时正音。
b、说说你懂得了哪个词语的意思?
四、朗读课文,讨论课文大意。(8分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同桌互读,把课文读流利。
五、课堂作业(15分钟)
1、抄写生字。
2、练习感情朗读课文,将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
3、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示目标:(2分钟)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想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出示教学目标:精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情景、抓重点词语等学习方法体会庐山云雾的奇丽。
二、指导自学
(一)、精读课文第一节:(4分钟)
1、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出示自学指导一)
思考:第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什么?
2、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3、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到吗?试着读一读。
(二)指导学习第二小节:(出示自学指导二)(6分钟)
1、自由读第二小节,想一想:这一小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哪些语句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画出相关的句子。
3、找出比喻句,说一说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4、你能不能仿照作者的方法也来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种姿态的云雾?
5、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我们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6、总结学习这一小节的方法:读——划——品——读
(三)、精读课文第三小节:(出示自学指导三)(5分钟)
1、运用刚才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小节。
想一想:这小节主要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变化又快又多)
3、自读,找出描写云雾变化快变化多的句子。?
4、想像一下,庐山的云雾还可以变成什么?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到这里,老师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哪个词语说明此时的作者忘记了回家?这时你想说什么?
(五)、知识拓展(2分钟)
出示关于庐山的相关图片。
三、拓展运用,我是小导游。(6分钟)
1、同桌互相练习向游客介绍庐山的云雾。
2、谁来当小导游,向我们介绍你眼中的庐山云雾?
四、课堂作业。(15分钟)
1、朗读、练习背诵课文。
2、仿照第2、3小节的写法,围绕“公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写一段话。
3、让我们来当小画家,把庐山云雾画下来。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篇11
一、激趣导入:(5分钟)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庐山云雾》。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去领略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课件展示)看到同学们一脸的惊讶,老师想知道你们在惊叹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美、神奇……
(当学生回答到变时,提出)课文用了什么词?
回答不出来就引导:庐山云雾一会儿……一会儿……(根据学生回答补充)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就是
我们看到它们有不同的形态,它们不停地变化,用课文中的词来说就是
理解瞬息万变。你知道瞬息万变的含义吗?
瞬息:眨眼之间,呼吸之间;万:比喻很多;变:变化
瞬息万变:形容在极短的时间内变化繁多。
直接拿出就问:极短的时间是用表示的。眨眼间的'工夫就有上万次的变化,它的变化真是又多又快啊!
二、体验云雾的变 (27分钟)
1、我们感谢摄像师给我们留下了瞬息万变的云雾。作家也用他的笔记录着云雾的变幻,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你是否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它的瞬息万变。你可以在你感受到的句子上圈圈点点划划。
2、交流感受 (20分钟)
① 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重点:理解)
a刚刚……转眼间……说明变化快
b弥漫:在某种东西之中充满或布满着另一种东西,渗透各处。
说明云雾多;浓:程度深。(引读:……那是怎样的云雾啊!)
c指导朗读
(看看你们能不能读出瞬息万变的感觉。能不能把这么的云雾在瞬间变出来)
② 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重点:多角度)
a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那是在同一种情况下出现的景象吗?
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挑自己喜欢的一种景象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b细读,品词品句
风起浪涌——感觉到庐山云雾像大海上的波涛很壮观
飘飘悠悠——感觉到庐山云雾的轻柔、飘逸
(指名读、生评价、再指名读、齐读)
帷幕是很厚的,轻纱是很透明的。遮与披的感觉也不完全相同
(生读、生评价、指名读、齐读)
c自由轻声读句子,闭目想象,说说感受。
d你觉得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种感觉最好?
可以配上音乐读;可以用肢体语言表达;也可以用画笔表达。
云雾在这么短的时间就有不同的景致,真是瞬息万变啊!
③ 庐山云雾时而冉冉升起,使人终日不见庐山真面目;时而雾气团团相衔,浮游荡漾。(重点:句式)
a时而……时而……说明变化多,而且快。
自由地读一读,感觉一下这时而变幻的云雾,谈谈你的感受。
b冉冉升起形象的理解。终日说明时间长。
团团相衔:团团相连接。
浮游荡漾:漂浮在水上,在空中回荡。
c想象雾气的变幻,谈感受
d指导朗读
3、配乐有感情的朗读第三、四自然段。(引读、齐读) (3分钟)
三、赞变 (8分钟)
这就是庐山云雾。庐山云雾扑朔迷离,一会儿“风吹云气迷谷起”,一会儿“烟际浮萍一点清”,一会儿又像“一个皓白的幽灵”,滔滔滚滚,云翻飞渡,使青峰秀岭幻变成银涛中的孤岛,时隐时现,创造出奇绝的朦胧美。
有多少文人墨客也赞美庐山,留下了多少优美的篇章,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课件展示)
自由地读一读,并挑选自己喜欢的话多读一读。
四、写变(机动)
欣赏了多变的庐山云雾,你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也来动手写一写,你可以挑选我们学过的其中一个句式来描写云雾,也可以自己发挥抒发自己的感受。
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