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春》有感

短文网

2025-09-25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读《春》有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春》有感 篇1

没有接触铁皮鼓的《冬去春又来》之前,我感觉自己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起码自我感觉是一个合格的教师,现在看来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概念意义上的教师而已;同样在没有接触铁皮鼓的《冬去春又来》之前,我认为自己不是一个“教书匠”,实际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教书匠”,除了书本上的东西,我还能给学生什么?!没有接触铁皮鼓的《冬去春又来》之前,我感觉自己已经潜下心来在教书育人,其实自己依然是那么的浮躁;没有接触铁皮鼓的《冬去春又来》之前,我感觉自己是在从事教育,然而实际上自己只是在完成一项很机械的任务——上课或是下课,因为我根本还没有真正了解教育。

《冬去春又来》使我不得不对自己以前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不得重新认识自己的教育工作。《冬去春又来》的作者铁皮鼓,他在教育实践中积淀出来教育思想的宽度与厚度,和他轻视功利追求教育本身的教育实干精神,使人折服!铁皮鼓使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教育绝对不是万能的。可能有人会发笑,这么简单的道理谁都知道!实际,我们总认为教育是“万能”的。这种“万能”指的是我们总认为对学生采取几次特定的教育方式或是行为之后,他们会有大的变化,认为这是教育的“规律”所在,所以当事情并没有朝着我们预期的这种变化发展时,我们便开始动摇了,开始变得失去了理智。由于急于求成——追求自己脱离教育本身而形成的预设目标,开始变得有些浮躁,认为有些学生是“顽固不化”“不可救药”,而慨叹现在的学生怎么这样,于是我们便将矛头指向了家长,指向了家庭,指向社会,却没有停下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有问题。以前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我很是信服,甚至我将它作为自己教育工作中的信条,然而今天,当“遇到”铁皮鼓时我发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其实是自己在欺骗自己,许多教育事实表明就有许多“教不好的学生”,这样的列子几乎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教育是什么?

《冬去春又来》中铁皮鼓是这样理解的:“在大多时候,我们不能够使学生‘摇身一变,成为好人’,我们只能不断地影响他们,去点燃他们的希望之光,人性之光。”我们不可能通过几次特定的教育方式就期盼学生能够发生很大的转变,这是教育的规律。所以我们不能总是对自己某种具体的教育行为报有过高的要求,或者说期望。这样我们才能静下心来,才能心平气和地面对教育工作,而不至于那么浮躁。这种浮躁往往使我们违背教育本身,无法“生活在真实中”。

“‘现代教师’的感念就是建立在这个‘现代人’的感念基础上的。‘现代人’首先是‘站起来的人’,‘现代教师’首先是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具有批判与创造精神的人,‘不跪着教书’就成为他们最基本的信条。”

铁皮鼓是一位有思想、富有探索精神、有强烈的追求精神、敢于实践自己的思想、不断在反思中探索、在反思中提升自己而又不完全“超越”自己的教师。

说铁皮鼓不完全“超越”自己,指的是他面对教育表现出来的那种超脱世俗的意识境界:生活在真实中。“生活在真实中”是他在《冬去春又来》一书“写在前面的话”的开场白,它是铁皮鼓《冬去春又来》的灵魂!其实也是铁皮鼓对教育的追求,我是这样理解的。铁皮鼓试图还原教育的原样,其实也就是教育的本身,所以他必须生活在真实中,真实地对待教育每一个行为。《冬去春又来》将一个真实的铁皮鼓不加任何掩饰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铁皮鼓要“生活在真实中”,那就意味着他要尊重自己的教育实践,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因此在这本书里面我们时刻可以体会到地道原汁原味的教育情景,不迎合世俗,完全回归教育。书中许多故事让人读来感到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许多事情自己似乎也经历过。铁皮鼓尊重自己的教育,所以在他的教育实践过程中,读者是看不到他有如何的辉煌:“于是,你会看到一个原本问题多多的班级是如何在‘我’的调教下一步一步地走向‘光明’的,而先前的失败与痛苦,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是音乐中高潮到来之前的序曲,你将看到与现在完全不同版本的日记。但请你相信,我绝对不是在有意伪饰,我始终相信自己在书写‘真实的历史’”。

例如,它如实记叙了铁皮鼓先后四次与学生徐克丁的“碰撞”与“恩怨”;还有,比如在涉及到学生作弊问题上,铁皮鼓在“真实地面对自己”、“我同意作弊”、(‘我同意作弊’表达的是一个学生对“作弊”看法)“又见作弊”、“作弊又起(上)”、“作弊又起(下)”都谈到了作弊这个话题。这些看起来没有什么,但正是这些原汁原味的`教育情景,它们是对铁皮鼓:“在大多时候,我们不能够使学生‘摇身一变,成为好人’我们只能不断地影响他们,去点燃他们的希望之光,人性之光。”思想的佐证。铁皮鼓在真实地生活在《冬去春又来》中,他没有偏离自己的教育实践,他也就没有“超越”自己。他很实在,实实在在地在实践教育本身。

说他没有“超越”自己,其二指的是铁皮鼓首先是一个教师,不管他多么的优秀,他的身份始终是一个教师,这一点在他的《冬去春又来》中体现的很充分。书中几乎看不到铁皮鼓有多么深刻独特让人感到可望不可及的教育理念,有的只是一个教育实践者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琐事”和“无聊”之事。“耳机事件”就是一个例子。在“耳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他不停地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通过反思修正自己的实践寻求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铁皮鼓实现了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教育者和教育家的区别,我是这样理解的: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教育者分两种,一种是思想匮乏、无追求或求不高的教育者,另一种是思想丰富具有探索精神的教育者。自然,这两种教育者当中后者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常常是在工作中创造性地丰富着某种教育思想,所以他们使得某种教育思想变得有血有肉。一个优秀教育者的思想让人感到真实而亲切,而不是那么苦涩让人望而生畏。一个优秀教育者往往用自己的教育实践证实着自己对教育的追求,这种追求就是对教育本身的追求。

铁皮鼓不是教育家,“现在的我,才更像一个教育者。”铁皮鼓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教育者,他不会“超越自己”!我愿铁皮鼓是一个永远的教育者,而不要成为一个教育家!教育家很多时候是无法体会到教育具体实践当中的苦与甜,痛与乐。

读《春》有感 篇2

《暖春》观后感作文我爱我的妈妈!”小花猫高兴的摇摇尾巴,冲到草地上抱出了自已的小皮球,跳下了水,准备把球仍给小木偶时,见多识广,知识渊博的小黄鹂飞来了,急忙叫到:“小猫,抱住球。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杨老师身材匀称,圆圆的脸,看起来很和蔼?

《暖春》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山村。一天,7岁的孤儿小花又累又饿地晕倒在村头。老农宝柱爹不顾儿子儿媳的反对将可怜的小花背回家收养。懂事的小花引起了不孕的婶娘香草的嫉妒。她一次次地想送走小花,但都没能成功。因为不能忍受儿媳,爷爷带着小花搬了家,爷孙俩的日子过得贫苦但快乐。为让小花上学读书,年迈的爷爷上山割柳条、编箩筐,替小花攒学费。善良的小花则用她心去接近叔叔和婶娘,感动了他们和周围所有的人。爷爷用爱呵护小花,小花用善良感化宝柱和香草,一家人终于又团圆了。这份爱心感染了全村人民,就在全村人为这一家人的团聚捐款,村长却向大家讲了一个保守了三十多年的秘密。原来宝柱爹一辈子都没有媳妇,宝柱竟然也是他捡回来的孤儿。四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维系着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家庭。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用钱买不到的东西,其中一种就是爱,还有一种叫纯朴。婶娘香草因为自己的缺陷嫉妒小花,而换来却是深深地悔恨。她三番五次地把小花送走,给小花找茬,可小花却还是努力地干活;给她送锅贴;她烫伤脚时不顾被婶娘推倒受伤去找人;为了治婶娘不孕给她找偏方药材——蚂蚱,甚至把山坡上的蚂蚱都抓光了,终于感化了婶娘,让婶娘悔悟到自己不是,也感化了村里的所有人。小花是稚嫩的童爱,婶娘是及时反悔迟来的爱。

最感人的除了小花的爱之外还有宝柱爹的对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的博大的爱。宝柱是他收养的,小花是他收养的。这两个和他毫无血缘欢喜的人竟被他关怀的如此的细致,如此的贴切,直把他们养大成人。可见它是一位多么慈善、多么善良的人。

朴实,这部电影处处显露着农民的朴实。黑黝黝的皮肤、土里土气的衣服、纯朴的性格,这部电影将农村的一幕幕刻画得淋漓尽致;将农民的憨厚表达得毫无瑕疵。

许多同学感动得哭了,有些同学哭得都不成样了。这里不光有女同学,也有男同学。可见影片之感人。我没哭,大家说我没有人情味,看来我的测测EQ(情商)了。

读《春》有感 篇3

春妮像不存在的孩子,她的生活离我们太远了。

她与我们的年龄相仿,命运却与我们差距很大。春妮深刻地理解什么是贫贱不能移,自强不息的生命和热衷于帮助别人却又不求回报,学习认真刻苦,懂事乖巧,却令人心疼。这样一个完美无缺的形象应该是只存在文学作品中。

可是文学也是源于日常生活的。

在那些地图上看不到的小村庄里,在那些只能出现在银屏上的大山里,在那些需要跋涉数日才能抵达的山村小寨里,的的确确有春妮这样的孩子。他们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支撑家庭的重担又过早的落到他们瘦弱的`肩膀上,但是,他们并没有自怨自艾,因为他们没有时间怨天尤人,每天一睁眼想到的是如何生活。这些孩子只是里我们很远,但不是不存在。

我们生活在繁华热闹的城市中,有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像家中的小太阳,父母整天围着我们转,捧在手里怕捏坏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我们像温室里的花朵,没有面临暴风骤雨,没有遭受蛀虫的侵蚀。这种幸福的生活是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梦寐以求的,而我们呢?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政府已免去学费,我们却不好好学习,抱怨作业多。整天无所事事,讨论着无聊的话题,看着不健康的闲书!最气愤的是,区政府拨了上万元供学生每天都能喝上新鲜营养的牛奶,但是没有得到同学的重视,到初中仍然有浪费牛奶的情况。昨天中午,我还在过道上看见一盒洒了满地的牛奶盒,联想到它之前被路过的人踢来踢去,被踩踏着,我不禁捡起它……

同学们,你们为何不珍惜美好生活,却要铺张浪费呢?你们是否知道,在那遥远的山区里有多少孩子不能上学,不能向我们一样喝上醇香的牛奶,甚至连一座像样的学校都没有。曾经有多少儿童因没有营养发育不良,有多少学生被压在倒塌的学堂下,又有多少可怜的人被饿死、渴死?有些人会庆幸,庆幸自己活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丝毫不考虑:当哪一天,你也会落到如此贫困的境地,你还会把不合口的饭菜倒进垃圾桶,把时间用在一些不必做的事情上吗?为了不贫穷,不落后,请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到失去了才懂得追求,已经晚了!

读《春》有感 篇4

庆长和清池的故事更像是一场追逐。

漫漫人生路,即使他拥有13年庆长所无法追及的历史,又何妨,终究是在兜兜转转后发现彼此是唯一绵长的牵绊。

在一起时,欢欣,满足,拥有真实;不在一起时,各自独立,有所追求,仿佛生命毫无交集,可还是峰回路转。

生命永远充满矛盾,越是依赖牵绊,越是挣扎疲惫不堪。

太过用力让彼此在生命里烙下挥之不去的印记。

有句话说:“其实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的羁绊很脆弱。”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我是与庆长相似的女子,在所有的感情中渴望真实,渴望确定,因此求得心安。生命苦痛和悲哀太多,一丝丝的`光线都在优柔寡断,徘徊不前。他们不断地思索、对比,这其实也是和内心真正的自我进行较量。若执意求个明白,定会让别人新生顾虑不得不狼狈走开。久而久之,便习惯孤独。

起初,你我之间隔着一层无形的纱,离着一些距离看对方,偶尔能瞥见纱后真实而美好的画面。于是我们小心翼翼,学着他人,亦步亦趋的向前迈着步子,以求得更为真实,妄图“识得庐山真面露”。渐渐放下心中芥蒂,敞开自己,透露出些许光亮,惟愿能够获得共鸣。但你知道,事实往往事与愿违。恍惚间我们发现,原来纱后立着一睹高大的墙,我们没有捷径,四处观望,渴望墙上能够打开一扇小小的窗,维持我们心中小小的希冀,却还是不得不在灯火阑珊时继续寻找,赶路。

也许,我们有幸能够在漫长的守候中迎来点滴星光。犹如两颗本是坚硬洁白无瑕的贝壳,整日地躺在沙滩上,偶尔被海浪带起畅游一番,更多的,是慵懒地沐浴阳光,等待被懂得的人拾起并受到珍惜。

庆长最终还是选择离开,两个拥有相似性格,相互逼迫至死,拥有强大个性的人,唯一能够得到的,只有真相。

一如庆长当年问清池:

“这里如此之美,我们可否停留?”

“不。这不是我们的终点。”

读《春》有感 篇5

曾经有一个好孩子,7岁的她洗衣做饭样样都行。可是,命运捉弄了她,小小年纪爹妈奶奶相继去世,无依无靠的她,像一只断线的纸鸢,随风飘落。后来一个陌生的爷爷将她背进了一个陌生的新家,老爷爷真心疼她,她心里也装着爷爷。他们生活得虽然贫苦但很快乐。这个小姑娘,就是电影《暖春》中的小主人公小花。

当孤苦伶仃的小花饿昏在山村荒地时,就是那位最没有能力抚养她的爷爷将她带回家。为了供小花读书,爷爷拼命去砍柳条编织筐子卖。不知有多少次,当暴风来临的时候,爷爷艰难地砍着柳条;不知有多少次,当大雨倾盆的时候,爷爷摔倒在泥泞的小路上;也不知有多少次,当月亮已挂上树梢,星星也疲倦地眨眼睛时,医院还在彻夜不眠地编织筐子……小花的风车被婶娘踩坏了,爷爷又耗费一晚上的时间为她重新做了一个风车。风车虽不华丽,却饱含着爷爷的真情。虽然爷爷是最没有能力抚养小花的,但他却尽自己最大的力量让小花吃饱穿暖,为了不使小花受儿子儿媳的白眼,他带着可怜的孩子另起炉灶。虽然吃的只是薄薄的玉米饼,但老爷爷却想通过这些告诉小花:虽然奶奶离你而去了,但爷爷还是疼你的'。爷爷会在有生之年把你像亲孙女一样照顾看待的。

暖春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这懂事的小花了,小花非常珍惜爷爷给她的爱。平时,她心里总装着爷爷。一次,叔叔瞒着婶婶悄悄给小花几块鸡肉,小花却留给了爷爷吃;爷爷摔倒在滂沱大雨中时,她把塑料布顶在头上去接爷爷。小花知道爷爷赚钱不容易,所以她不想辜负爷爷的期望,每次作业、考试都得第一。她还要求老师用铅笔判作业,这样她好擦了再用……小花对狠毒的婶娘也一视同仁,当婶娘被煤油烫伤时,小花不顾一切地跑出去找人医治,当婶娘被谣言误导,认为吃100只蚂蚱可以生小弟弟时,天真无邪的小花又从东坡跑到西坡……她用善良的心,报答别人的善举,她以宽容的举动,融化着婶娘冰封的心,在她的世界里,充满了人间真情。

村里人知道后,都纷纷对自己以前的行为感到惭愧,他们使分可怜这个孩子,十分同情这个家,于是他们纷纷拿出自己的干粮,资助小花家。东西虽不多,可村里人的一片心意却温暖着一家人的心。

看着小花,我不禁想到了我们自己我们并不缺少爱,生活中充满家人的关心爱护。饿了,爸爸会捧上一碗热腾腾的点心,渴了,妈妈会端上一杯甜津津的果汁。学习上有他人的真诚帮助,这题不会做,有老师过来讲解辅导,那个字写错了,有同学过来帮助纠正。可我们常生在福中不知福,常认为这是我们应当得到的爱和关怀。看看小花吧!身处逆境仍积极向上,这种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人间自有真情在,我们周围有真情,但我们也要想想那些缺少关怀的孩子,让我们把真情给予他们,让他们也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吧!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