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边城有感

短文网

2025-09-25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读边城有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边城有感 篇1

沈从文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边城》就是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边城》是一部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的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作为为背景,用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在我看来,《边城》是一部充满爱与美的文学作品,不仅有自然环境美的描绘,也有对人情美的歌颂。《边城》中的人物勤劳善良,纯朴可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淳朴自然的。

翠翠和自己的爷爷相相依为命,日子过得清静安宁。爷爷一辈子以摆渡为生。他敦厚朴实,恪尽本分,为了让过渡人能赶回家吃晚饭,在渡船上忙个不停。虽然辛苦而忙碌,但他从来都不收取过往客人的一丝钱财,如果有些人硬要给,他就拿这些钱去买茶叶,放在船上供来往客人饮用。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这个湘西少女,是渡船老人的外孙女,长期生活在山水间、渡船上,青山绿水与古朴的环境造就了翠翠清澈透明的性格,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祖孙俩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一不贪财,二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淡泊。

除此之外,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质朴且善良,虽有贫富之差别,但在人格上却人人平等,不管谁家遇到事,总会有乡邻主动热情提供帮助。如乡邻们对于独自带大孙女翠翠的老船夫的回报方式也很淳朴,文中这么写到:那些受过老船夫帮助的乡邻都会以各种方式表达自身谢意,有卖肉的不肯收肉钱,有商贩们送他粽子,还有送枣子、硬塞钱的......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与人为善,谁都不愿占他人半点好处,并愿意倾自身所有去善待他人,这种和谐友善的乡邻关系超越了阶级限制,与金钱无关,是人性本真善良的最真切体现。

再来看看船总顺顺,他喜爱结交朋友、济人之急,身上还全无商人之贪婪与狡诈。他仗义疏财、豪爽慷慨,对于对其有所求的人定会倾尽全力鼎力相助。读后感他非常有钱,但是从来都不仗势欺人,而且还是一个公正廉明、慷慨大方、救灾恤患的正义人士,被乡亲们所敬仰。作为当地德高望重的人。船总顺顺他对儿子的行为有严格的要求,从不娇生惯养。所以,天保与傩送也练得身体结实,和气亲人,不骄不惰,与父亲一样受人尊重。父子之间的关系如同朋友,和谐、平等,演绎着边城人特有的人世真情。

读《边城》,我们能感受的不仅仅是文字之美,更能感受到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我认为: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座边城,在如今这个喧嚣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中,我们有必要坚守心里的那座“边城”,静赏内心的风景,保留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读边城有感 篇2

《边城》似乎在中学课文里被节选了一大段,然后我看到下面有很多分析还有问答题,心想,若我当年上学时在课本里看到这篇文章,怕是就没有这般喜爱了。顶多当做一个繁杂的作业,东拼西凑的写一点儿然后扔到一边。

一直听着沈从文和他太太的爱情悲剧,听着这个才子在名校里教书引起各种的争议,但一直没有去拜读他的作品。

这本书说来也巧,回到泰安,好久没回去了,竟新建了一个三层楼的很大很宽敞的新华书店。坐在三楼的雅座那里,要了杯奶茶,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目,倒一眼看到了那本封面上满是古色古香的密密麻麻的吊脚楼,还有拉货的小船在湛蓝的水面上独自前行的《边城》。旁边倒是还有一本封皮更加精美的抹茶色白底花纹的《沈从文作品集》,终究是为了边城,放下了全集。

这本书,是留着回烟台老家看的,爷爷家偏僻乡村,除了让人沁人心脾的井水和满山遍野的苹果树,还有大山里的白云蓝天,倒也无甚趣味。有时候起得早,跟着爷爷去山上放牛,手里便拿着这本书,找个地方拿东西垫着坐下来看。

沈从文在文后的后记里说,他这本书本就不是给“多数”看的,这是一九三四年的作品,描写的是民国初年的故事。一开始的记叙看似冗长,实际上再回头看却精致细腻,饱含深情。那些渡口,那些运货的船,那些吊脚楼上唱曲的有情有义的,夜晚明月下的白塔……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无法忘怀。其实,我们看那些三十年代的著作,很多很多,包括矛盾,很多东西,都是大家说好,所以为了表示自己也有高人一等的眼光,也说好。

其实现在大家都识字都读过很多书了,有些人有些作品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足以可见,沈从文是个独具慧眼之人,他从不同流合污,他的文字实际上是他这一辈子行走过的脚印,一点一点,早就了一代大师。

那些青春,那时候还不叫懵懂,也更算不上暧昧,只是叫“欢喜”,看见这个人,心里由衷的高兴起来,84年拍的那部改编电影居然把我看哭了。那壮得像小公牛的天保大老,第一次看到湿漉漉的翠翠便心生爱慕,在去外地置办年货时用那样温存存的目光看着为自己撑渡船的翠翠,;那眉眼俊美的岳云傩送二老,生来享受着父母的偏爱,连中寨王团总家的独生女儿都看上了他,陪嫁是一座大磨坊,偏偏这也是个倔强的主,要渡船不要磨坊,宁愿在大月亮下为翠翠唱了一宿的歌。电影里的那个小演员演得很真,如今怕是也要有四十岁了。当年他有些赧然又有些小男子汉气概的对翠翠说,翠翠,等吃了饭,到我家楼上看我比赛吧。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这是一场更胜于山楂树之恋的恋。淡淡的,纯粹着。虽然最终是一场悲剧。没有一个坏人却是命中注定的悲剧。天保大老的死,老船夫的死,傩送二老的远走,翠翠孤身一人……最后那一句“那个在梦中用歌声将翠翠轻轻托起的人,还没有回来,或许他永远也不回来了,或许他明天就回来”,让人寒心,伤心。

因为,他应该就不会回来了。那个动乱的年代,说不定在外面的某处,这个眉眼俊美结实勤劳心地善良的小伙子会慢慢湮没他这十八岁时的暗恋。然后奔向更高处的自我。

可是翠翠呢,她仍守着她那条老船夫留下来的船,静静地,无怨无悔的等着傩送二老的归来。

湘西是个美丽的地方,看了这部作品,更加深了我心中对这些小城的向往。当年沈从文担心社会文学会被腐蚀的变了质,如今已然是这样了,我们只能手持着书,背着背包,来到这蒙蒙细雨中的边城茶峒,回味着那些纯然的美丽,说不定我们还会隐隐看到渡口处等着的翠翠,还有那远远走来衣锦还乡的傩送二老。

读边城有感 篇3

夕阳缓落,染红了清澈的江水,景色勾情,扣动着多情的心弦。

守在渡船里,你仰望着夜空的繁星点点,卧在草坪上,你倾听者大自然的吟唱。那在梦中浮起过无数次的山歌,而今已停息,当黎明占据了黑夜,时光也在不经意的流走,翠翠,你还在等待什么?

在风雨中,相依为命的亲人走了,在欢乐与浓情中,为你唱山歌的男孩也走了,孤单的你却在时光的变换与情感的期待中煎熬。春天,花儿漫山,鸟儿双飞,万物欣欣向荣,而你的心却无法复苏。秋天,雁群南飞,落叶归根,而你的归宿又在哪儿,哪儿才是你心灵的依靠。冬天,雪花纷飞,万物凋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等待的人也会到了吧。。。。

梁祝生死相依,福祸与共,是因为他们曾经一起度过难忘的时光,有着矢志不渝的爱情誓言。而你呢,没有海誓也没有山盟,只有纯真懵懂的情感,只有天籁般的山歌,你却如此的坚守,此般无怨无悔的付出。

读边城有感 篇4

天然去雕饰的语言,裹挟着淡淡的哀愁,轻轻诉说着小城的故事。

沈从文的语言是那么自然简白,没有辞藻的华美,没有字句的雕琢,诉说着中国式最纯真的爱情。

爷爷总爱开着玩笑“翠翠,大鱼咬你。”天保对老船夫轻轻讲着“你家翠翠太娇了。”傩送望着翠翠,憋出一句“翠翠,到我家坐坐吧。”不是什么情话,连暗示都算不上,可这些平白的语言里却满含真情。然而,终究成了悲剧。

是谁导致了翠翠的爱情困局?是爷爷?是天保傩送兄弟?是翠翠自己?

爷爷一直在为翠翠的爱情担心,他看着别家十五岁的新嫁娘,想着到底该是个什么样的人才能照顾翠翠呢?翠翠自己愿不愿意呢?他太疼爱翠翠了,以至于从不作主,他的模糊表达让顺顺家的两个兄弟一头雾水,甚至误会是他从中作梗,“这老头是个坏东西!”天保出事后,傩送更是恨透了老船夫。是老船夫捉摸不定的态度耽误了两个年轻人的爱情?

天保、傩送兄弟同时爱上了翠翠,而他们绝不像其他人那般流血的争夺。天保知道自己歌唱不过弟弟,翠翠也从没表达过对自己的好感,这让做大哥的天保很自然的想到成全弟弟。他很难过,但仍选择了退让。下滩出事亦是因为心中放不下那份爱而害了性命。终生误,亦无奈。事情若只是这般倒也罢了,可傩送却因为哥哥的死反被困住了手脚,迟迟不愿再见翠翠。是天保的选择阴差阳错的导致了悲剧?

我也时常在想,若是翠翠能大胆告诉爷爷她的心声,若是她敢渡过河去,到顺顺家坐坐,若是她与傩送说些什么,哪怕暗示,会不会好些?可这就不是翠翠了。那个娇羞的小姑娘,不懂得如何表达爱意,更不懂得那么多奇奇怪怪的烦恼。该是翠翠自己的不懂与不说导致了她的困境才是。(原创投稿 )

所有人都围绕着翠翠的爱情远远观望,不敢踏进一步。于是,这淡淡的哀愁就成了困境。没有人造成了这悲剧,却是所有人导致了这困局。可正因为这些交织不清的纷乱,才有了的故事。

最无解是情缘。莫名其妙的相思苦,挥之不去,飘忽不散。这是千古无解的困局,在这小城里也能是演绎,如何作答?

林清玄说:“情为何物,不可逃之物,只好勇敢去爱。因为情可以致病,亦可以治病。”

读边城有感 篇5

边城的读后感不是第一次写,但是说到读书,边城确实是我高中到现在读的最有感触的书。沈从文当初写这本书,一天只写一点点,追求一日凝聚而成的恬淡来映射出田园笔法囊括的致朴的世界,以平淡生活中蕴含的真挚情感写出了繁华尽头的足够品尝一生的从简追求。而今我一小时写完这800字的读后感,不说能否写出边城的真正内在美,只说我在这种追求美的过程中体悟的人生哲理。

常言哀兵必胜,凄美的故事更能赚取读者的眼泪。然而美好的田园为何要添上最后悲伤的一笔呢,我想是因为本为虚构的故事,美好不足以警示人心,只有破坏的美,过去的美,才可以给人更多的缅怀与警示。也让自己的追求直达云端,毕竟,能碰到的就不叫追求了。

傩送和翠翠是明面上的主角,田园的美好本来更适合老人去体会,但沈从文写玩这本书的时候才30出头,所以爱情元素便是在美好田园气氛之下的突出点缀。这也是导致边城受众跨度大大增加,佛儒释的思想都是可以从中体悟的,但是我觉得强加的思想总是不如本来的思想香甜,写的就是生活,美的也是生活。在我看来,这本书的每个人都是主角,偶尔跳出来的挑担老头,都有一种爷爷般的亲切感。不论怎么插入突兀的角色,在此等已经构造好的田园氛围下,一切的是那么美好,巧妙。

边城是一本写美的书,湘川边境的环境美,但真正写出来的是那种人性之美,或者说是沈从文对他的乡里乡亲的赞美,或者说是沈从文对自己曾经的生活的怀念。然而那种简单而淳朴的人性之美确实让新时代的人们深深沉醉于穷苦年代的人心之善,之美。

风吹过树与石的夹缝,留下了花的芬芳。然而气味永远代替不了花。

当人的思想,远离身边时,那么往日的一切将带着沧桑归来。我们的过去总会碰到只能碰到一次的人。像极了满目疮痍的古堡在夕阳下,石头泛着金红的模样。那些人,就像古堡墙上挂着的昏黄蜡画,掉着渣渣的古老,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依旧是未干的油蜡。。在我们生活里死掉的东西,会在他们自己的生活里,永泛生机。

我记得的美好与微笑,让时间拉长了距离。陌生不曾有,沧桑遍地生。该谢谢的,只是存在。只要边城里的故事曾经存在,这也就够了。毕竟,美是不可能永久的。但美给人的启迪,是永久的。

读边城有感 篇6

湘西边城充满真、爱和灵魂的田园牧歌,久久回荡于我心。无疑,它已俨然成为了我们的心城——崇尚静虚的生活,体悟甜酸凉薄的生命,经历朦胧美好的挚爱,回溯灵魂的故土。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道在纯粹,杂则多,多则忧,忧则乱,而城中了无。人们逢节即庆,逢难则解;日出而作,日落则归;饮酒就醉,把话近常,多是言无尽而心相连。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座城,它随心在跳动。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命,更是在怦然心动间领悟人生的真谛,是在心灵闪烁中获得无价的乐趣。

“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外面的喧闹,纷扰的世界,其实有许多我们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大可视之为“尘垢”,而致虚笃静、崇简尚朴之定力,则需我们持之以恒地修养,去涂构坚固的心城。

于道,诚多在于坚守;于生命,莫过于无常。生命无常,却也有它的美丽。想一想,为什么人们喜欢真花,不爱塑胶花?因为真花有生命会萎落,令人动容而亲切。这就是生命,会活动,一活动就有流转,有生灭,有荣枯,有盛衰。我们惜别,但,不能不别。

是谁说过,不哭过长夜,不能悟人生。淳朴、平淡如水的生命自有芬芳,面对尘世间铺天盖地的灰土,面对无处不在的窒息感,只有不再被小心翼翼保护着的我,和那个女孩一样,面对着,生命。

也许,“有爱慰藉的人,无惧于任何事物,包括生命。”法国彭沙尔这样的一句话,就遵循了这座城给我们定下的规则。所以并不是单纯地用年限与岁月来衡量爱与被爱。在青春的年华中,来绎演爱的懵懂——城中正值豆蔻年华的翠翠情窦初开,因为压抑而冲动,因为快乐而战栗;在担忧中触摸至乐,这是青春期的蔓延与收获。这种心虚似竹子拔节的喜悦让位于蛹虫化蝶的束缚,似花儿绽放的欢愉让位于潜水白鸭的信服,似渡船游荡的安和让位于河畔大鱼的捉弄。终了。两厢等待,两乡情爱。

“一个男人要么战死,要么回到故乡。”从文先生的墨意像是对着傩送,亦像是向着光怪陆离的未来。日月流逝,离合变迁,爱恨情愁,悲喜交融,都无法抉择;而那个不争凡尘冷暖朝夕的故乡又岂是一个地址和空间?它有模糊神界的容颜,有记忆的能量,有年轮和灵魂的归处;它只需要感觉的凭证,岁月的依据,细节的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江,一村……都可以用来回溯灵魂的故土。

然而,我们却头也不回地疾行,却忘了为何而出发。

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能指认和珍藏一个故乡,那么面对干篇一律、形同神似的一干个城市的我们,还有享受故乡的权利吗?

我们的心城又将归于何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