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
最近我读了《呼兰河传》。萧红的这本书让我深有感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感受到呼兰河城里人们那种让无法理解的愚昧至极的封建思想。
这本书主要在讲呼兰河城里的大街小巷,那里的大泥坑,扎彩铺;跳大神治病,四月十八逛娘娘庙大会,七月十五盂兰会放河灯,秋天唱野台子戏;这些都是冲着鬼神做的,只有在正月十五唱秧歌是为人准备的。“我”就出生在这里,常常跟着祖父到花园里玩耍。“我”爱念诗,吃鸭子,去储藏室里找东西玩。“我”的家却是荒凉的,许多人在这里租房子。其中老胡家来了个团圆媳妇,结果被折磨死了。长工有二伯的性情古怪,喜欢跟动物谈天。磨坊的冯歪嘴子和王姑娘私下结婚,受尽了大家的非议。王姑娘被人“说”死了,冯歪嘴子仍然坚强地活着,照顾两个孩子。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就是小团圆媳妇被老胡家折磨死的情节。读的时候,我仿佛看见小团圆媳妇,那个头发黑亮,脸蛋红扑扑的小姑娘。她变得又黄又瘦,最后被弄成疯子,死去了。我为小团圆媳妇感到愤愤不平。小团圆媳妇就因为第一天来家里吃三碗饭,大方得体不怕羞而被奶奶婆婆毒打,说什么要给一个下马威。其他的'左邻右舍没事找事,相相呼应,这下好了,小团圆媳妇也就有点疯了。小姑娘生病了,却被说是什么鬼魂附体,什么狐狸精的小狐妖。一传十十传百,每个人都加上了自己的奇特夸张,搞得事情一团糟不说,还极其迷信地去请跳大神来。不知从哪来的“云游真人”来给她治病,泡沸水澡,吃怪药剂。人们还评头论足地提出了各种不良偏方,如吃带毛的鸡鸭,黄连猪肉啊等等。这些周三奶奶,杨老太太等人就是火上浇油,雪上加霜。小团圆媳妇就像木偶一样被欺负,胡乱吃药,病就更加严重也是理所当然的。
这些“看客”实在让人大开眼界,让人无话可说。这些人说是要去救她,给她开各种奇怪的偏方。还有一次竟然让团圆媳妇当众洗热水澡,烫一次,昏一次……这些“看客”们是在善良地治小团圆媳妇的病吗?这难道不是狼心狗肺?他们麻木的迷信正在毒害着正常健康的人,这愚昧的思想是生命价值的低廉和浪费。
《呼兰河传》在作者平淡的语言叙述里几乎不含任何的感情,全都是从观察的角度来描述这些人和事。可是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悲伤和无奈。我推荐你也来读一读这本书,你也可能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2
《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意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
矛盾评价《呼兰河传》: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她是带着乡土的眷恋,带着生活的苦楚和强烈的爱憎去写《呼兰河传》的。她不是为了写回忆而写回忆,她有自己明确的创作目的。她深刻体会着封建传统思想对中国人民的毒害,她亲眼目睹者人间的一桩桩悲剧,她不注重华丽的词语,却力求创造深度的'意境。
虽然他们语言极其简单,但包涵着深刻的意义;虽然他们的语言充满童趣,但还是掩饰不了童年的凄凉;虽然他们的语言诙谐幽默,但还是突出了封建社会的压迫,我们是新时代的花朵,我们的生活的多姿多彩,过的有声有色,这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更加透彻出童年的寂寞。
在作者萧红看来,这些故事并不美。可在我们看来,读了《呼兰河传》,更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童年的快乐与幸运,从而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这个寒假我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呼兰河传》我觉得,《呼兰河传》这本书正如那些评论家所说,用一句话来说:这是本好书!
有的人的童年是快乐的,有的人的童年是惊险的,萧红的童年也是快乐的。
她生活在呼兰河,她的家乡带给她许多乐趣如:她的爷爷,那储藏室,她生活在一个贫困的时代,连吃一块豆腐都可以多吃掉两碗饭。还相传有个人破产了都还要吃一块豆腐。她还很喜欢与祖父在一起念诗,那时祖父说一句,就解释一句。萧红会问许多的问题。后来萧红对团圆媳妇很感兴趣,但知道她是一个小姑娘就没兴趣了,后来萧红想和她玩,但是团圆媳妇的家人不让。
《呼兰河传》讲的内容与现在无关,对未来也无关,只是萧红对童年的回忆罢了。她没放大美和丑,也没缩小美和丑。呼兰河里的人有时善良,有时邪恶,有时丑恶,有时纯真。它还是一部东北民间文化的说明书,让我们知道了上个世纪的风土人情。
《呼兰河传》它不光是一部好书,还是一本让人可以穿越时空去领略上个世纪的风土人情的旅行书!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3
在几天前,我有幸阅读了民国才女萧红的一本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这是一本充满无奈的“回忆式”小说。著名作家茅盾曾经这样评价《呼兰河传》:“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而我对这部小说的整体认识是,萧红用平实的文字,描绘出了一个普通的小镇上一群普通的人的故事,却表达出了不平凡的意境。
笔者细腻地描述了旧时代的呼兰河城。顺着文字的表述,我渐渐走进了80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败的小镇。在这里,春、夏、秋、冬循环往复地交替着,人们的日子过得波澜不惊,就像小镇一样萧条。村镇里,街道是灰色的,人生是灰色的`,社会是灰色的……遍布小镇的暗灰色的凄凉,如同一层层暗灰色的烟雾,笼罩着这个小镇,笼罩着愚昧的人们。灰色遮住了人们本该如阳光般灿烂的笑脸,即使偶尔有“阳光”稀疏地洒下来,也是昙花一现,稍纵即逝,转瞬即来的,还是一层层阴郁。
灰色的色彩,冷静的叙述,又将我带到二十世纪初的呼兰河城。在那里,人们封建、迷信。随处可见的是因愚昧无知而发生的一个又一个悲剧。文中的人们让我觉得悲哀,他们宁可顺应天命,也不愿意相信人定胜天,不愿意相信自然法则。他们每天做着重复的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生活没有半点色彩。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让我欲哭无泪,不知道应该去怜惜还是痛恨!
呼兰河的生活就像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作者用灰色的笔调勾勒出了一个寂寞、落寞的世界。那里的人们是在萧红那个年代最普遍、平凡的一种人。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命运驱使着他们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人们的生活里除了迷信还是迷信。人死了,是要到阴间去的,阴间怕没房子住,没衣服穿,于是要活人给他做一些,用火烧了,就都有了。穷人们都说“活着还没死了好”之类的话。事实上,呼兰河就是旧中国的整体写照。
《呼兰河传》读完了,我的心情也沉浸在那一片灰色当中。面对和煦的暖阳,我深深呼出一口气,庆幸自己生长在一个无比幸福的时代。想起那个年代国家的弱小,感慨如今的发展和强大,想起那个年代百姓的贫瘠,感慨如今的小康与富足,想起那个年代人们的愚昧与无知,感慨如今的科技与发达。想到那些拼了命都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人们,觉得自己应该努力了。至少在我们这个年代,只要你肯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
突然又想起那句话: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4
用针扎我的祖母去世,年幼的我并不感到悲伤,只是和来的小伙伴们玩,去了很多我之前未知的世界,到了街上,感觉后花园已容不下我,那一句是不是将来一个人也可以走得很远?触动了我的心,年幼的思考,以及对未来未知世界的那种好奇让我感到很惊讶,是否一个人也可以很好地走的很遥远,我也在问自己。
我想将来是不是我也可以到那没有人的地方去看一看。我和祖父学诗,祖父给我烤乳猪,鸭子吃,可见祖父对我的疼爱之情,那种浓的化不开的亲情,陪伴着我成长,让人羡慕的幸福!
破败的老屋,其中几件租给了养猪的,还有的租给了卖粉的人,他们生活很辛苦,整日为了活着而工作,很可怜!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又是人生的淡漠,人性的麻木与冷漠
我家是荒凉的不论周围的风景,还是居住的人家都是荒凉一派的,团圆媳妇的到来,看似一则喜事,其实不然,只是她悲惨命运的开始,健康的,活泼的硬生生的被折磨出了毛病,竟然还说是被灵魂附体了你,用各种偏方医治,麻木和愚昧好让人无奈。
小团圆媳妇当晚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终于小团圆媳妇被他们折磨死了,在我看来,死或许是一种美好的解脱,不用再受折磨,死后被埋在城外,就如同死了一个不相干的人,没有同情,只有人性的冷漠,有二伯的半疯半癫,整日的胡言乱语,偷东西也是平常的事情。还有那冯歪嘴子的事,都让我感到一股巨大的压力和压抑之感,压抑的是他们周围人的态度,极致的'冷漠,任何一点上吊自杀的事情在他们看来都是不用买票的表演节目,从别人的悲伤之中寻求一点活着的快乐,成为别人的看客,也在看着别人。其实,纵观整个中国,这种愚昧的情景随处可见,潜在的具有麻木性质的无形思想在统治着他们,失去所有作为人该有的意义,生只是为了死,过日子也只是为了完成从生到死的过程,何其悲哀呢?
但是,在小说的背后冯歪嘴子的女人王大姐死了之后,他坚强的担起了抚养两个孩子的情景,很令人感动,其中闪出人性力量的光辉,作为男人,或许他不成功不起眼,但他疼爱自己的老婆,坚强独自地抚养自己的小孩,或许他不知坚强,希望为何物,但是他在别人对他绝望的眼光中坚强了,结局不知怎样,但在那样一个愚昧的年代,是很令人感动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5
在学了《祖父的园子》一课后,我对萧红写的这本《呼兰河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就读了这本书。
在这本书中,作者萧红用一个孩子的口吻,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刻画了作者童年所生活的地方——被称作“呼兰河”的小城。
《呼兰河传》这本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描写祖父的后院那一部分了。作者萧红用轻快的笔调,形象地把一个给作者留下美好童年的乐园刻画了出来。在这一部分,字里行间都能让人感受到“我”一个孩童的天真活泼,还有作者对祖父,对后院,对童年的无限喜爱与留恋。展现在我眼中的是一个美好快乐,令人羡慕的童年。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
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原来,不只是作者享受着院子带来的乐趣,就连园中的一草一木,所有的事物都在享受着园子一切,它的美好,它的乐趣??也正如文中所说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
的”。在这样美好的一个园子里,谁都是不拘束的`,自由的,快乐的。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
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
“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
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
当我读了这一段,就觉得有趣极了。从中可以感受到“我”作为一个孩子的天真活泼和调皮,让人不理解的想法,让我觉得很好玩。一边插花,一边笑,祖父竟浑然不知,而且还说了那么有趣的话——“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真是个慈祥的爷爷!这样惬意,这样美好的生活,可真令人羡慕啊!
作者的童年,真很美好呀。虽然萧红很早就离开人世了,但她却留下了一本优秀的书,一段她童年的回忆。在岁月的长河里,这些故事如宝石般闪闪生辉,陪伴着我们一路远行。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6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最近,我喜欢上了被作家茅盾这样评价的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随着它,我慢慢走进了萧红小时候眼里的家乡,位于黑龙江省的一个边远小城——呼兰河。
女作家萧红就出生在黑龙江的呼兰河畔。她半生漂泊,命运多舛,年仅31岁就去世了。她的代表作有《生死场》、《小城三月》和《呼兰河传》等。写于一九四零年十二月的小说《呼兰河传》,是她的最后一部著作。
在这本书中,萧红介绍了家乡呼兰河的景色、习俗和自己小时候的生活。呼兰河的景色优美,习俗很多,像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等,都让人感到十分新奇。小萧红的童年生活虽苦多乐少,每天都要忍受父亲的冷漠、母亲的恶言恶色,还被外祖母用针扎过手指,却也和童心未泯的外祖父,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像后花园和储藏室,都是小萧红的“天堂”。在后花园,她把玫瑰摘下来,一朵朵插在外祖父的草帽上。外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的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怕也闻得到。”直到回到家,被家里人笑,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在储藏室,她找到了一把小锯,便椅子腿上锯一锯,床沿上锯一锯。吃饭时,她还用这小锯锯馒头;睡觉时,做起梦来也会喊:“我的小锯哪里去了?”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小萧红的活泼、淘气和快乐,也能感受到慈祥的外祖父对她的爱。在她不幸的童年中,这种温暖十分可贵。
当然,这本书也讽刺了当地人的无知、迷信和各种陋习。像老胡家的童养媳,天天被婆婆打骂,变得神志不清,疯疯癫癫。婆婆却以为她是鬼神附身,用抽贴、跳大神一类的`办法来治她,还把她按进滚烫的开水里洗澡,结果反而把她给“治”死了。这些描写不禁让我们对这位童养媳,以及书中其他遭受陋习迫害的人,增加了无限的同情。
《呼兰河传》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呼兰河一带的风土人情,“看”到了可爱的小萧红,更让我了解了偏远地区人们的迷信以及各种陋习的可怕之处。我喜爱这本书——《呼兰河传》,我喜欢小萧红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乡人的回忆与同情,我更盼望有一天能亲自去呼兰河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