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论语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论语的读书心得 篇1
《论语》是我爱读的经典书籍之一,在三年级参加经典诵读大赛时曾背诵其中的章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摇头晃脑地读着《论语》的第一段话,甚至已读过数百遍,能倒背如流。却从没想过要用在生活中。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的语文小考得了满分,很兴奋,脑子里面蹦出了这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非常吃惊,怎么也搞不清楚,这句话为何会在这时从我耳边响起,于是终于明白:素读反复多次以后,自然而然就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同时还能以最快的方式背下来。
《论语》还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说的就是做人要讲诚信、守信用,希望我能与曾子一样做个诚实守信的人。
又如:“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它的意思是: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现实也有这样的例子:一位同学期末考试考了全市第一,就不停地夸耀自己,同学们都不理他,终于有一个人拍拍他的肩膀,说:“不错嘛!”他哪知道,拍他肩膀的人得了全省第一。这也见证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品读经典,不但能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还能给自己增添许多乐趣;素读经典,记住古人说的话,从中寻求做人的道理;素读经典,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让我们素读经典吧!让经典陪伴我们快乐成长!
论语的读书心得 篇2
《论语》开篇第一章的内容便是关于学习,并且讲的是学习之乐。凡是看过《论语》的人都对这一章记忆犹新,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第一》)即是说,学习中能时时复习学过的东西,心情不是很欢畅吗?有许多朋友从远方而来,心里不是感到很快乐吗?别人不知道、不理解我,我心里没有郁郁不欢,这难道不是一位修养有德的君子吗?
钱穆认为这一章是讲述孔子一生学习的经历,"学而时习"指的是孔子十五岁开始志学之后的这一阶段;"有朋自远方来",则是三十而立之后的中年治学阶段;"人不知而不愠"是治学的一个很高境界,指孔子五十知天命后这一阶段。钱穆的解释深刻精辟,值得我们去仔细反思。
不过我也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来理解这一章,那就是要达到一种以学为乐的境界。孔子自述的三种境界都在反问,这难道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论语》中还有直接表达这种以学为乐的章节,孔子夸奖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篇第六》)孔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认为颜回是最好学的学生,并且不为外物所累,以学为乐。孔子自己也有这种品质,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亦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篇第七》)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像孔子和颜回那样好学,并且以学为乐事,那么他的学习境界定当有所提升。
其实中国自古就有一种以学为乐的传统,当然这种传统可能与《论语》有密切关系。比如说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是晋代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酣觞赋诗,以乐其志。"这便是陶渊明本人的真实写照。他沉醉于读书、写作之中,从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最大的满足,他的诗歌和散文都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迹。他自己不慕富贵,不贪仕途,当他生活潦倒时,他并不以此为虑,仍是生活得高高兴兴的,因为他有诗书为伴,在学习中寻得了快乐和满足。时下一些人在学习过程中,不但不以学为乐,反而以学为累,认为学习一无是处,反而生活得不如意。这样的人明显犯了两个忌讳,一个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篇第四》)他不考虑自己应该多学,以提高能力为自己创造好生活,只是发些没用的牢骚;一个是他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很自然他就会觉得学习不是一件乐事,而是一件苦差事。所以最好要摆正姿态,做到志于学,乐于学。
王羲之是晋代的书法家,他在《兰亭集序》中写了一幅众人乐学图。那一次有王羲之、谢安等参加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聚会,四十多个文人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春天,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环抱中,列坐在清流急湍的溪水旁,一觞一咏,饮酒赋诗,大家各呈才藻,竞展风华,自然景物之美与人的才华之美结合在一起,互相辉映,成为永远令人艳羡不已的壮举。这样的情景在今天已经很难再见到了,不过我们应该继承他们的精神,做一点恢复性的工作,这样于人于己都是一件乐事,互相督促,共同进步,乐于其中。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如果我们把学习当成负担,那么人的一生就会变得了然无趣,每天的学习变得很压抑,我想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情景。学习本就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学习使人进步有所得,给我们为人处事以指导,解决我们的困惑。学习就像我们最忠诚的朋友一样,一直陪伴着我们,我们为何不能与之友好相处呢?孔子从十五岁便开始喜欢上学习,每到一个年龄段,境界都要提升一次,原因是什么呢?正是我们所说的以学为乐。希望那些对学习认识不深的人,仔细理解领会孔子以学为乐的精神,做到乐在学中。
论语的读书心得 篇3
《论语》的真谛,就是要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我们现代人太需要心灵上快乐的生活了。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标榜说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于丹教授对现代人说半部《论语》可修身。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用最朴素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
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和谐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让世界充满爱,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人人都想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内心的太少。
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社会竞争激烈,越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
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孔子的《论语》穿越沧桑,传递到了今天,让我们现代人仍然得到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现代人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
论语的读书心得 篇4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
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论语的读书心得 篇5
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飞啊,飞啊,我突然来到了时空隧道,回到20xx年9月1日,这个与众不同的早上,我们相约来到国学课堂,开启了300多天的《论语》学习旅程。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民族,不信神,却敬仰一个人。他所在的家族不是帝王,却历经了两千多年长盛不衰,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孔子!
孔子是《论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现在让我来介绍一下吧!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死于公元前479年3月1日。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曾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这句话可得知,孔子在三十岁时便开始办学校了。文人朱熹的《朱子语类》卷九十三说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可见孔子在人类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孔子身上,我学到了做一个君子必须言行一致,必须明白自己身处的位置。比如:老师就是要做老师的位置上,学生就要在学生的位置上,老师不能违反自己的话,学生也不能出尔反尔,要说到做到。
孔子的学生也很值得敬佩,首先便是学霸颜回。颜回又名颜渊,或子渊。身为孔子最疼爱的弟子之一的颜回,才四十岁便病死了。那他有什么值得敬佩的呢?有言为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颜回身上,我学到了即使条件再艰苦,也要坚持学习。
当然,孔子弟子子路也很让人敬佩。首先,子路很好学。他先后问政、问士、问成人、问事君,分别得到收获。子路也很勇敢,孔子周游列国时,子路总在一旁保护着孔子。同时,子路又很忠心,重视礼节。在卫国大乱中,他不听旁人劝告,坚持救自己的主人子俚,可见他的忠心耿耿。进入主人被劫持的地方与敌人砍杀,被敌人打掉了帽子,他忙去捡,被敌人杀死,临死前还不忘将帽子系在脑袋上,可见他把礼节看得比命还重要。我从子路身上学会了好学、勇敢、忠心等优秀品格。
读了《论语》,我更深切地接触到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主要以“仁”为中心。“仁”的`偏旁表示人,而“二”字的短横线表示自己,长横表示别人,也就是爱自己少一点,爱别人多一点。虽然《论语》二十章的学习结束了,但不代表追求《论语》的学生生涯结束了。希望我继续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君子,发扬儒家文化思想。比如:当纪律委员管理班级纪律时,学习委员却站了出来,我会用《论语》中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劝告他。当班长制定一些对自己有利对他人有害的规定时,我会说:“其身正,不明而行;其身不正,虽命不从。”
希望《论语》被更多人知晓,让孔子的文化思想传遍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