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朝花夕拾》有感

短文网

2025-09-29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读《朝花夕拾》有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朝花夕拾》有感 篇1

朝花夕拾,时光流逝;争分夺秒,未来可期。

细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情感,眼前不由得浮现一个个鲁迅童年经过的事来。

在《阿长与〈山海经〉》里,长妈妈有许多坏习惯,甚至踩死了鲁迅儿时心爱的小隐鼠,这也难怪鲁迅很讨厌他。可是长妈妈其实也是一位可敬可爱的人物,她能绘声绘色的讲长毛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她送给了鲁迅他一直渴望得到的《山海经》,这种从讨厌到敬爱的感情变化,真实自然也曾经历过似的。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有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那里的生活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令人向往。我深深的体会到了鲁迅对童年的留恋。整整十篇文章,我独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仅是因为字句绵密细腻,真挚感人,令人印象深刻,更是因为它还写出了我们孩子的心声,我希望童年生活里充满欢声笑语,能无拘无束的玩耍,拥有自己的独特乐园,在心底留下童年最美好的纪念。殊不知,这篇文章已经勾起了我的童年往事……

火红的太阳挂在天空上,炙烤着大地,人们大多躲在屋里,或是与空调打交道,或是小憩,而我就趁着这个空,偷偷溜出家门,逃离书本的海洋,与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三步并作两步,踏上捕蝉的路。

捕蝉的过程妙不可言。一棵棵梧桐树挂满了绿绿的叶儿,蝉儿们似乎已经捕捉到了我们的欢乐气息,不停的唱歌,美丽的蝴蝶也为它们的歌唱翩翩起舞,趁着他们陶醉其中之际,小伙伴们悄悄躲到树下,没想到蝉鬼精,我们的手刚一接触到梧桐树,他们似乎就感觉到了危险正在暗暗逼近,马上停止歌唱。我们屏住呼吸,掏出捕捉工具——小网兜,悄悄朝它身子上方一扣,蝉“吱”的一声尖叫,像泥鳅一样,往树下方向俯冲溜走了。过了一会儿,我们累得满头大汗,它却在另一棵树上,扯开嗓子,欢声歌唱。接着,我们吸取上次的教训,把小网兜的把儿加长,又接了一根小木棒,把小网兜从树下直接伸到树上,往蝉儿的正前方扣压。为防止它逃跑,我们加大了扣押的力度和速度,果然逮住了蝉儿!看着蝉儿在网兜里不停的拍打着双翅,一种成功的喜悦涨满了我们的心头。

现在想想来,当时捕的不是蝉,捕的是纯真,是小时候的美好时光。

每一个人都有童年,他们不一定是丰富多彩的,但一定是具有独特的意义的。一眨眼间,时光就像蝉儿一样偷偷溜走了,想回到美好的童年,这是不可能的了。因此我们才要倍加珍惜时光,好好利用时间去做更加有意义的事情啊!

读《朝花夕拾》有感 篇2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了一本好书就好似交了一位益友。好书能给你指引方向,让你从迷雾中走出来;好书好似你的老师,能让你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而我在假期中就读了一本好书:鲁迅写的【朝花夕拾】。【朝花夕拾】主要讲了鲁迅他青年时代的往事。既描写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的思念,又真实的书写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所经历的种种生活。

其中有一篇【藤野先生】让我读来十分的感动,也让我懂得了知识是没有国界的。藤野先生是作者在日本学医时的老师,对作者非常的关心。藤野先生在生活上不大讲究,但为人却诚恳、公正。对学生诲人不倦,对研究一丝不苟。他一一纠正作者笔记上的错误,不但减少了许多遗漏,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纠正。这样一直持续到他教完了他所担的一切功课为止。在知道中国人很敬重鬼时,还担心作者不肯解剖尸体。藤野先生真挚的爱给了在异国的鲁迅极大的鼓舞。他是十分无私和伟大的。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了在中国抗日战争以前,有一位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来到了中国。他兢兢业业的工作,"救死扶伤"成了他的最高使命。在面对即将爆发的战争时,他也毫不退缩,丝毫没有回国的意愿,坚持留在了中国。最终在为病人手术时不幸被感染,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藤野先生和白求恩医生,他们都为了自己的使命拼搏着、奋斗着,而且有着超越国界的博大胸怀。这不仅使我感动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我想:我们现在作为一名学生,最大的使命不就是利用这青春的大好时光好好学习,努力读书吗?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便使我良心发现,而且增加了勇气。一定要好好学习,孜孜不倦的读书。做到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表见解······

同学们,就让我们好好读书,读读好书,爱读书。让读书伴我成长,让读书伴我们大家成长。

读《朝花夕拾》有感 篇3

每个时代的人都是从小孩长成大人的,小孩都要玩,只要要玩,那就一定有玩的东西,方法。玩的方法像什么看书,爬树什么的。

鲁迅的《朝花夕拾》里主要就是讲的他小时候的事。里面的长妈妈是封建社会一名很普通的妇女。像什么吃福橘,叫"恭喜,恭喜"之类的都出自她的口中,但她同时也是鲁迅小时候得到信息的一个渠道,什么"长毛"之类的话,鲁迅至今难忘。她也是一个极关心鲁迅的人,虽不识字却把《山海经》买了回来。鲁迅后来去的私塾的先生非常严厉,但也却治不住那顽皮的小孩们,孩子们东一个西一个,到处乱跑。唯一的"体罚",就是读书,而最后往往读得最有劲的是他自己,还读得"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作者的父亲在文中只出现了一次,是严厉的形象,在作者要去看五猖会的时候,把作者留下来背《鉴略》,一个只有七岁的孩子来背一百来字的古文。

提到古文,还不得不再提一下先生,以前上课,不是读就是背,哪像现在什么都可以学,像什么语文、数学、生物、地理,什么都可以学,以后还可以选专业,哪像以前那么单一。

正因为先生讲的书如此单一,所以鲁迅才如此希望有一本有图的《山海经》,然而最后还是长妈妈买回来的。鲁迅得到后,虽书粗烂不堪,但却是鲁迅的宝书,不像我们现在的买书方式,什么书店、淘宝、天猫、阿里巴巴……什么地方都可以买书,而且书的种类也很多,什么漫画、文学、小说等,应有尽有,包含的种类很多,很齐。

鲁迅的童年生活十分的冷清,家里有钱时他处处受保护,而没钱后处处受气。鲁迅小时候有许多的农村朋友。为他以后的创作带来了很多灵感,这一前一后的落差让他明白了,要努力。于是,他进入了洋学堂,学习了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在洋学堂读赫胥黎写的《天演论》后,让他明白了大千世界并不和平。明白了,一个人,一个民族,要生存,要发展,就要自立,自强,不能甘受摆布。或为他后来弃医从文,打下了基础。

当时的孩子,很大一部分都上不了学,只有一些富人子弟才上得起学,所以我们现在拥有这么好的条件,何不珍惜!?

读《朝花夕拾》有感 篇4

生命生活如花,姹紫嫣红;生活如歌,美妙动听;生活如酒,芳香清醇;生活如诗,意境深远,绚丽多彩。生命如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宛转悠扬;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我唯爱鲁迅先生的话语,因为他的话总是那么让人凄心,那么委婉,就像幽幽的深谷显的骇人的清静和阴冷,却不失一份热议,就像周围的大山的一幅五颜六色的花布。我爱他的作品,他的作品独一无二,不用遮遮掩掩,又不是追满华丽语言的语言

曾何时起,朝花夕拾成了我驶向远帆的风帆,带着对童年的留恋驶向带满憧憬的未来,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少年时的童真,联想到属于自己的童年,流连忘返……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是写下的回忆。我想,在那时回想起童年的点点滴滴一定别有一番滋味吧!《朝花夕拾》就像夕阳,显示出它一天的结束点,满天红云,满海金波,像一炉沸腾的钢水,喷薄而出,还是那么金光耀眼。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虽然是乡下的人,却可以像城里孩子一样可以读书,少了乡下的粗野,多了城里的知书达理,却又少了那一份娇气,与乡下孩子一起捉蛐蛐,与蚱蜢同友,和小虫子为伍。知了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伴奏,那生活就像一曲圆舞曲,无忧无虑。然而,这种每个孩子都向往的生活在鲁迅的周围徘徊了只在没几年。之后的三味书斋的生活只能用枯燥、乏味来形容,没有了自由,没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但所有的人还是应该感谢这段历史,让他开始了解中国的腐败,为中国的今天也叙述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从书卷里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感染了我,他的书总是有魔力,总是有磁性,深深吸引着我,他用天真的笔法,折射了一个孩子的心,让我们不禁慢慢爱上《朝花夕拾》,鲁迅的伏笔不得不让我们佩服,用简单的话语勾勒出孩子的生活,炙热的语言却展露无疑,他真正的希望是也大自然拥抱在一起憧憬在春雨洗浴后的青山;流连在小虫子的世界中,和它们打成一片。读着读着,觉得年迈的老人瞬间变成了童年时小鲁迅,散发着活力四射的光芒。

我们的童年渐渐离开,留下的只有回忆,留下的只有留恋。朋友们,去《朝花夕拾》的世界中寻找我们遗失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不一样的时代,不一样事情,不一样的童年,啊,我的童年!

读《朝花夕拾》有感 篇5

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里面还有很生动传神的人物,如长妈妈,她是个需要一分为二看待的人。

因为社会的影响,“阿长”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看到这,读者在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活脱脱粗俗、守旧的妇女形象。然而,鲁迅对她的印象远不止这些。她有可爱的一面。“阿长”知道“我”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了他对阿长的爱,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阿长安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