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短文网

2025-09-30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海底两万里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篇1

今天爸爸带我去书店买书,我自己选了一本《海底两万里》,回到家我就看了起来。我先被书中的插图迷住了,看完插图,我就入神的看了起来。故事简直太迷人了。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凡尔纳写的,妈妈告诉我他还有两部作品也很好看,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另一部是《神秘岛》。这两部我还没有看过。

《海底两万里》讲的是自然科学史教授皮埃尔。阿龙纳科斯乘坐着鹦鹉螺号潜水艇去海底探险的故事。他们一起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极和北冰洋,遇见了许多奇形怪状的海底动植物,让我知道了许多的科学文化知识。

我印象最深的是遭遇大章鱼,开始他们遇见了许多大章鱼,他们就浮出了水面,一大群人拿着锄头朝大章鱼的脚和手砍去,最后大章鱼把潜水艇上面的一位水手给扔进了大海。船长正要向它砍去,大章鱼突然喷出了一团黑乎乎的墨,船长几乎什么都看不见。船长又回到了驾驶舱,把船倾斜了许多,把那些大章鱼跌到了海里。

看完这本书,我觉的凡尔纳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他讲的故事太神奇了。它让我想到一句话: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他们的精神值得我学习!我明白了,干什么事都要努力到最后!

海底两万里800字读后感6

暑假里,我被一本叫《海底两万里》的书深深地吸引了。这本书是法国著名小说家、预言家——凡尔纳的豪情杰作。凡尔纳1828年出生于法国南特,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代表作品有《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地底旅行》等。

这是一本神奇的科幻小说:接二连三的海难事件震惊了全世界,阿龙纳斯教授和助手康塞尔、鱼叉王尼德﹒兰参加了追捕“海怪”的行动,结果意外地爬到了“海怪”的身上,发现所谓的“海怪”其实是潜水艇。他们别无选择,只好跟着“鹦鹉螺”号潜艇的船长尼摩一起周游各大洋,开始了一段段惊心动魄的海底之旅:遇上土着人、南极冒险、血战章鱼、海底复仇……

看完这本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阿龙纳斯,一位热爱海洋、知识渊博的教授,到“鹦鹉螺”号上后,他把那些奇特又罕见的动物、植物全部记录到笔记本中,回到陆地上后公诸于世,真令人敬佩啊!康赛尔,教授身边忠诚的仆人,他们共同经历了几十万公里的海底航行,饱览了很多壮丽的景观,他们共患难,同艰辛,成了真正的朋友。“鱼叉王”尼德﹒兰是一名勇敢、优秀的叉鲸手,百发百中,在危机时刻拯救了教授和康赛尔。尼摩船长是一位海洋的“隐者”,勇敢而智慧,带领水手们成功从南极脱险,勇斗鲨鱼,血战章鱼,无人能敌,但一直隐居大海,很少露面。

《海底两万里》不仅让我认识了这些勇敢、执着、真诚、阴郁的人,也让我游览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等七大洋,欣赏到奇幻美妙的海底世界。《海底两万里》富含地理、生物等知识,既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科幻小说,又是一本富含海洋知识的百科全书。同学们,开来看吧!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篇2

无垠的大海掀起万丈惊涛,滚滚白浪浩浩荡荡拍击着岸边的岩石。海,生命之始,一切的根本,它饱含激情地诠释着生命独特的脉动。也许,正因此,才有了凡尔纳笔下尼摩船长一行人乘风破浪的两万里海底周游!

海洋,人类热爱着,且畏惧着的存在。自古以来,人类幻想上天入地,自由驰骋,从大地开始,一步步点燃属于人类的激情。人类的足迹遍布天地,而大海却一次次无情地浇灭人类的梦想。

尼摩船长痴迷于大海博大的胸怀,他一度将神秘浩瀚的大海视为自己的归宿。初次阅读《海底两万里》,我甚至认为尼摩船长是一个荒唐的疯子,因为,他宁愿去面对寂静无声的海底而撇弃繁华的彼岸世界。然而当我的视野伴随着页码的翻转变化而扩展之时,我恍然明悟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奇幻境界,不,应该说是另一方世界。

海洋亘古长存,人类洋洋得意,据以为傲的五千年文明历史不过是海洋中亿万粒沙土之一罢了。大海孕育除了生命的奇迹,也孕育出了深邃而黑暗的漩涡。

伟大的心灵深处或深藏着不为人知的阴影。尼摩船长拥有天才船的智慧,但他内心的角落潜伏已久的,正是对毁灭他的家国,亲人,友人的压迫者,残暴的殖民者的憎恨。他以超越常人的才智缔造了神迹船的诺第留斯号,也将这可怕的智慧结晶化作了复仇的工具。

人的心中有两扇门户,一扇开启光明的圣哲之路,一扇则叩响了黑暗的地狱之门。复仇的葬歌奏响在了这神圣的海域,他亲手赠予了敌手悲剧,击沉了敌人的战舰,更是以近乎无情,阴郁,冷漠的目光看着敌手死之前垂死挣扎的舞蹈,这血与痛最终换来的只是尼摩船长对亲人遗像的呜咽哭诉。

他从未这般脆弱,无论是与海洋中的霸主鲨鱼搏斗,亦或是在南极冰川中面临死亡。

“万能的上帝啊!够了!够了!”

他向万能的上帝祈祷,悔恨与悲痛交织在梦幻的喃语中,这寄托了苦与悲的叹息,证实了这万里冒险的结局。

主人公阿龙纳斯不能理解船长近乎偏执、阴沉的仇恨,或者说,他能够理解,但却无法认同。尼摩船长正是压抑着,忍受着常人所忌讳的痛苦,在这蔚蓝如天际的海洋中,孤独地品味苦涩的海风迎面带来的悲哀与仇恨的苦果。

海底两万里的美丽景色的确令人着迷,但我想这些以绚烂多姿的文字描绘出的千万奇景,似乎恰恰映衬出夜晚中照耀而出,如明珠般闪耀的人性的光辉。因为,那点点失散的微弱星辉,是千疮百孔的脆弱心灵,用痛苦这粒砂石磨成的珍珠。

合上《海底两万里》,我深深吸了一口气,闭上眼睛,重新浮现在脑海中的并非是主人公所看见的美轮美奂,而是最后即将被大风暴吞噬的诺第留斯号顽强不屈的挣扎。

它在风暴中坚强,在毁灭中无畏,这种挣扎仿佛正是尼摩船长内心世界中正义与怨恨的殊死搏斗。在这挣扎中重生的是固执的复仇,还是自我的救赎?最终的胜者留给大海去评判……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篇3

在这个看似漫长的寒假,用一本好书填补时间给予的空缺,我想是十分明智的。而这个假期我很庆幸有《海底两万里》陪我一起度过。

第一次看完《海底两万里》是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当时只是很羡慕那两个学识渊博的主人翁,能经历如此丰富多彩的海底旅行,让我的内心充满了好奇与想象。

第二次看完这本后,非常欣赏书中的阿龙纳斯这个人物,因为他的理智与博学,还有他对科学的热爱竟能抵得过对自由的向往。这令我吃惊,我曾一度认为自由是一种无可超越的东西,他让我突然发现,自由,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但是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的机会却不可多得。

看到后来,我欣赏内德兰德。喜欢他的极端与刚烈。我承认那鲁莽也许会铸下不可饶恕的错,但我钦佩于他的执着——他从上了鹦鹉螺号那天就开始策划着要逃走,不论旅途中有多少事物分散他的注意力,这位狡猾的、威猛的捕鲸手从未放弃过他逃离的念头。即使他在生他养他的大海里,即使他就算是回到陆地上也得靠大海生活,他仍热切地期盼着离开鹦鹉螺号——因为他清楚,鹦鹉螺号不是他的生活。他让我明白,突如其来的好事也没有意义为之疯狂地欣喜——好事固然是好事,但为了任何的惊喜而打破了自己平静的生活,不值得。

再后来,欣赏尼摩船长。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渴望独立,于是就喜欢冷静、智慧的人物,当然最好还要孤僻,不接受任何人的帮助。我觉得尼摩船长的冷峻和理智,都极其值得学习——他是我那时除了浅薄的日本少年漫画主人公外唯一感兴趣的角色。但是,令我非常的不解的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完美的人会有一个不明不白的结局。后来我慢慢地明白,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群体而生活,耍酷是要有限度的。有句话说得好,人字的结构就是要相互支撑。

现在,我欣赏的人物却是最不起眼的那个主人公的仆人——孔塞伊。是的,他的确让很多人看不顺眼——对主人惟命是从、理论知识丰富实际经验匮乏,等等。但是,我所欣赏他的,却是他所掌握的分寸。他身为一个仆人,他做到了一个仆人所能做到的最高境界——顺服,勤劳,还有最重要的,忠诚。当他得知主人要去参加九死一生的危险而滑稽的捕鲸时,在可以退缩的情况下他毫不犹豫地表示要与主人同去。还有在教授落水时,南极冰盖下缺氧时,他所想的多的是主人,想得少的是自己。他对主人的忠诚甚至超过了人本能的对生命的渴望。

但是,我们能说他是一条哈巴狗吗?明显的不能。孔塞伊在除了忠诚之外,有一套自己的、相当完备的价值衡量标准。对每一件事,他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判断,但在不该他说的时候,他从来不说;不该他做决定的时候,他从不擅自主张。同时,他还在繁杂的家务事中抽出身来,发现了他的爱好:分类学,并且将它努力学透。可以说,孔塞伊——一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仆人,在自我的角色与他在环境中的角色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他巧妙地把握着这个度,不做越矩的事而又快乐非常。

看完此书,我还想起了一句话:旅途可以用来看清人的本质。《海底的两万里》这本书,让我们感悟了从四个主人公身上映射出的芸芸众生之象。任何的科学,都是与对人的研究息息相关的,而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海底两万里》绝不是一部简单的科普作品,它让我领悟很多很多

五年级:街角de伱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篇4

摘下禁锢了我的脑袋的耳机,CF的枪声还在耳边回荡,这还是我吗?一整个假期,只是抱着电脑,坐在昏暗的房间里,望着桌上叠得厚厚的方便面包装盒,脑海迅速地回想起在学校的日子,那个我,绝不是如此。丢掉所谓的“颓废”,我伸手推开窗。

那本蓝色封面的《海底两万里》映入眼帘,那样澄澈的颜色,是天空的湛蓝,是海水的澎湃,心头不禁感慨万分,阿龙纳斯受尼摩船长邀请与之共游海底世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鹦鹉螺号”中的每个人都义愤填膺,即使是船搁浅遇到当地土着人的攻击,在印度洋的珠场遇到鲨鱼,在南极他们被困在厚厚的冰下极度缺氧在大西洋被章鱼所困扰,也丝毫不曾失去过对探求海底世界的欲望,他们眼中的海底,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那个海底两万里的世界牵绊着他们,不断追求、不断进取,也终完成了梦。

推开窗,窗外的世界定是精彩无比的,鸟儿挥舞着翅膀不断翱翔,向着阳光、向着蓝天。记得刘洋吗?中国第一个女宇航员,新入航校第一次跑万米的时候,她非常非常痛苦。因为有一种上不来气的感觉,她说“我当时一直鼓励自己,我说再跑一圈,再跑一圈再跑一百米、一百米,就用一百米、一百米鼓励自己不断跑下来的。”

“每一次飞行升空,每一次返航着陆,都是一次挑战,都是一次涅盘。”无数次地进取,她不断向前,有过汗水、也有过泪水,其中定是夹杂着那为梦想不停歇的苦滋味。她的付出与得到是成正比的。不断追求、不断进取,那一天、那一秒,她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太空,完成了梦想。

推开窗,天高任我飞,我看到,那个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一生下来就一贫如洗的林肯,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败,八次竞选八次落败,两次经商失败,甚至还精神崩溃过一次。好多次,他本可以放弃,但他并没有如此,也正因为没有放弃,不断追求、不断进取,才成就了今天的梦。

早已记不得何时,曾有人在我耳边呢喃“没有谁是天生就该成功的,胜利的曙光根本无法照亮耀懦弱者的角落”。时过境迁,那些记忆已然模糊,只记得,那时,没有理科天分的我屡次考试失利,是个名副其实的失败者。一张张低分试卷并没有让我越挫越勇,心情陷入了低谷。也正是那本蓝色封面的书为我的心房开了一扇窗。

是的,推开窗,刺眼的阳光使我的太阳穴开始胀痛,却是一丝淡淡的喜悦涌上心头,宛若雨后初晴的大地般美好。

合上蓝色封面的梦,那份无法言喻的心情就像踏在冲浪板上,起伏跌宕。一次次遇险,一次次打败命运,所阐述的难道仅仅只是一个故事?不,我该明白,没有谁是天生就该成功的,只是几次失利罢了;我该相信,相信最初那个,也是未来道路上那个一直不懈努力的自己;我该奋进,勇敢地向窗外的天飞去。推开窗,定有属于我的一片天!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篇5

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当时具备一定的科学背景,才可能有来源于现实或高于现实的想象,否则不是科幻只是空想;而如果连想象都没有,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更不可能有科学的进步。

科学冒险《海底两万里》。永恒的魅力:情节惊险曲折、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结局出人意料、趣味盎然:逼真、生动、美丽如画。

它继承和发扬了科学冒险小说传统,把当时已有的揣测的生物学、物理、化学、地理和历史知识演绎在海上乌托邦探险事件,大胆新颖,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

神奇的海底世界之旅敲打并震撼人心。

一个海上探险,海洋生物学家阿罗纳克斯等人追寻巨大的“怪兽”,却被“鹦鹉螺”号的潜艇俘获,而“鹦鹉螺”号在全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则阿罗纳克斯、仆人康塞尔和加拿大捕鲸手尼德·兰跟随尼摩艇长坚持不懈地寻找巨大的“怪兽”,在海底进行将近一年的航行。一路上,冰山封路,鲨鱼袭击,章鱼围攻,土着人袭击,种种艰难险阻,却阻碍不了他们的步伐:尼摩艇长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指挥全体船员,战胜困难。

探险过程,融入许多科学知识,向百感交集的读者展示和预测了西方工业化进程中骄人的科学成就。用阿罗纳克斯和康塞尔之口,详细介绍海洋生物知识,生物从种到界的分类,海底森林、稀有珍珠、太平洋黑流、墨西哥暖流、海上飓风、马尾海藻、海洋深度、海水中声音的传播……井井有条,不蔓不枝。社会进步中一些准确的预测得到证实:制造出真实的潜水艇;1959年美国“鹦鹉螺”号潜艇沿书中“鹦鹉螺”号潜艇的航行轨迹在北冰洋进行冒险航行,不可思议海洋中的许多细节都与书中的描述不谋而合。凡尔纳的幻想有科学依据的。他作品中描绘的科学幻想都得以实现。

人物形象生动刻画,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凸显尼摩船长知识渊博、沉着冷静、毅力非凡、英勇无比,造诣超凡,勾勒栩栩如生“超人”形象。他无论情况多么危险,始终镇定自如,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沮丧或慌乱。潜艇面临搁浅的危险,他却从容地计算海水涨潮的高度和潜艇搁浅的时间;面对几百个凶残土着人的围攻,他不动声色地命令水手盖上舱口;“鹦鹉螺”号被冰山封路,船员面临压死或窒息的危险,他一面鼓舞着大家,一面想方设法带大家脱险……

一位绅士,他有品位,有情调,思想有深度,对待客人礼貌大方,为人勤俭。尽管有着刻骨铭心的痛恨,但他依然惦记着生活在水生火热的人类。锡兰采珠场,为营救被鲨鱼袭击的采珠人,他奋不顾身地冲向鲨鱼,手持匕首同鲨鱼搏斗;“鹦鹉螺”号游弋在克利特岛,他为揭竿而起的民众秘密送去几百万的财富……

拥有生命——《海底两万里》。一本远见加博学累积成的小说,为读者解读他们的旅程,懂得古人的智慧与文明;一本名副其实的科学启蒙小说,大量篇幅却不厌其烦地介绍海流、鱼类、贝类、珊瑚、海底植物、海藻、海洋生物循环系统、珍珠生产等科学知识。

故事在告诫:科学技术造福人类时,要重视并防止被利用、危害人类自身危机的行为。两百年前先知者的呼吁:爱护海豹、鲸等海洋生物,谴责滥杀滥捕的观念……

感悟,丰富多彩的历险同涉取传神知识启发心灵的自然科学。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篇6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

故事并不复杂: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又译:鹦鹉螺号)的故事。1866年,有人以为在海上见到了一条独角鲸,出于对航海安全的考虑,也是在公众的呼吁下,由美国派遣了一艘战舰对“海怪”进行追逐。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又译:阿罗纳克斯)教授受邀参加了这次追逐行动。结果,追逐怪物的战舰反被怪物追逐,并遭到“海怪”的凶猛袭击。阿龙纳斯教授和他的仆人康塞尔(又译:孔塞伊或龚赛伊),以及一个捕鲸手尼德兰(又译:内德·兰德)落水,被“海怪”所救,此后便被尼摩(又译:内莫)船长囚禁在这艘潜艇开始了海底两万里的环球旅行,并发现那是一艘名为诺第留斯号的潜艇。最后,他们因不堪海底世界过于沉闷的生活,又设法逃走,重回陆地。

尼摩是个不明国籍的神秘人物,他在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这艘潜艇不仅异常坚固,而且小说探险的原版插图(20张)结构巧妙,能够利用海洋来提供能源,他们依靠海洋中的各种动植物来生活。潜艇艇长对俘虏倒也优待;只是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潜艇艇长尼摩从此之后不再允许他们离开。阿龙纳斯一行人别无选择,只能跟着潜水艇周游各大洋。在旅途中,阿龙纳斯一行人遇到了无数美景,同时也经历了许多惊险奇遇,例如: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他们的船搁浅了,遇到当地土着人的攻击,尼摩船长用他的闪电挡住土着人进入“鹦鹉螺”号;在南极他们被困在厚厚的冰下,船上极度缺氧。但船上所有人轮流用工具把底部厚10米的冰盖砸开,逃上大海;在大西洋“鹦鹉螺”号被章鱼所困扰,他们拿斧头和章鱼展开肉搏战,一名船员惨死;在北大西洋“鹦鹉螺”号遇到一艘英国驱逐舰的炮轰,除那三位俘虏外个个义愤填膺,用“鹦鹉螺”号的冲角把驱逐舰击沉;在印度洋的珠场和鲨鱼展开过搏斗,捕鲸手尼德·兰手刃了一条凶恶的巨鲨。他们眼中的海底,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通过一系列奇怪的事情,阿龙纳斯终于了解到神秘的尼摩船长仍与大陆保持联系,用海底沉船里的千百万金银来支援陆地上人们的正义斗争。终于,十个月之后,在机缘巧合下,这三个人终于在潜艇误入迈尔海峡极其险恶的情况下逃出了“鹦鹉螺”号潜艇。这时,博物学家才得以把这件海底秘密公诸于世。

《海底两万里》描绘的是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潜艇在大海中任意穿梭,海底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美妙壮观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异国情调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梦想。凡尔纳没有到过海底,却把海底的景色写得如此生动,读来引人入胜,使读者身临其境,表明他具有非凡的想象力。

凡尔纳的小说得以广为流传,还因为他具有社会正义感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品质高尚、献身科学的人,是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的人。像尼摩船长等反抗压迫的战士的形象,正是他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奴隶制和压迫者的进步思想的体现。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