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1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读了《撒哈拉的故事》这本有趣的书。《撒哈拉的故事》描述了三毛与荷西在沙漠里的所见所闻,记载了他们多姿多彩的历程,从中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三毛的乐观、热情、快乐的心境。
这本书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犹如走进一幅充满异国风情的画卷。浓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细腻而风致的文字里,一种情愫在萦绕,一种爱意在流淌,一种震撼心灵的人性美开始浸润。难以想象,在酷热难耐、物资匮乏又偏僻落后的撒哈拉,她与荷西竟能活得如此有滋有味,乐趣横生。这段故事记叙着她与荷西的幸福,记录着琐碎的烦恼、忧愁、快乐。同时也带给我从未体验过的沙漠风情。三毛说她第一次见着撒哈拉,像见到久违的故乡。从她的小说中,我可以感受到一个遥远而又新奇的世界,我们可以想象她在沙漠里一步一步行走的模样,可是在现实中我们不曾想象过一个现代人在荒凉的沙漠里会是什么样的生活。在艰难的日子里,她和荷西动手设计房子,买石灰水泥糊墙、补窗户,用装棺材的外箱改做家具,到垃圾场拾汽车外胎自做“鸟巢”式的坐垫,巧用铁皮和玻璃自制风灯,用沙漠麻布缝制彩色条纹窗帘……,积极乐观地一步步建设着充满情趣的“沙地城堡”,三毛还说“在一年以后,已成了一个真正艺术的宫殿”。人们常说,文字如人,三毛的文字,向来都是质朴,感人。阅读她的书,仿佛你是在跟她交谈,而不是在读她的书,就像别后的友人在向你诉说着她远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饰。看的时候舒服,放下时却是如此的感动。
三毛以极大勇气和灵明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浪漫、离奇的故事。她犹如开在沙漠里的繁花,到处绽放美丽,将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那份浓浓的爱流淌在沙漠里……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2
《撒哈拉的故事》主要是作者本人三毛在和荷西在撒哈拉所发生的点点滴滴。这本书由许多个故事连成,看完这本书后,我被她那桀骜不驯,敢于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性格所吸引,真真的是一个随性与洒脱的女子。
我最难以想象的是三毛的勇气和对于生活的热忱。正是她的勇敢和热情,即使远离繁华的大都市,置身沙漠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她也能把与荷西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在《素人渔夫》中,三毛荷西迫于生计,开车到很远处抓鱼来卖。尽管非常累,到最后反而赔了钱,两个人还是去饭店开开心心地大吃了一顿。正像三毛所说的那样,她爱上了“这片大漠诗意的苍凉”。
而在《哑奴》中我看到了三毛的至真至善。一个在沙漠里奴隶的生活,三毛看不惯那些财主对哑奴的虐待,就常常偷偷地跑去送吃的送钱给那哑奴,还因为自己不能够帮助他们脱离奴隶的生活而时时自疚。最后当哑奴被财主卖走的时候,三毛泪流满面,想说什么,但却不知道说什么好,有着前所未有的无奈和伤心。
在三毛内心深处,撒哈拉沙漠是梦中情人,是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莫名其妙,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每一粒沙地里的石子,尚且知道珍爱,每一次日出和日落,都舍不得忘怀,更何况,这一张张活生生的脸孔,又如何能在回忆里抹去他们。
从这本书中让我感悟到三毛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无限热爱,她是沙漠中一朵常开的花,没有任何一种花足以形容她的光彩。她让我学会了无论生活中有多大的困难,我也要抱着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人生,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和自由。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3
这本书的作者是陈平,看完这本书,让我对沙漠的生活充满了好奇,里面的故事令我难以忘记。
书里面这样讲道,三毛跟她的丈夫——荷西一起去撒哈拉沙漠,三毛是一个外地人,所以很不熟悉在沙漠里的那种环境,但是,三毛非常有耐心地去熟悉沙漠里的环境,把自己原来那破旧的房子装扮的光鲜亮丽。沙漠里的人们很多都不怎么有文化、有见识,但是自从三毛来到撒哈拉沙漠了以后,沙漠里的人们都得到她的很多帮助。邻居的大叔大嫂们非常喜欢三毛,喜欢她的手艺、喜欢她的孝心和那乐于助人的性格。每一次只要谁家里的某一样东西坏了,三毛就立刻带上工具箱,往人家家里跑,不管是天寒地冻,还是夏日炎炎,她每次都按时给人家修好,从来不会拖延时间。
我觉得三毛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去学习,别看她平时轻声细语的,其实她可懂事了,又懂得孝敬父母、又对自己的邻居这帮帮、那帮帮,这种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去学习。我觉得如果我像三毛一样,懂事又乖巧的话,我一定也会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爱护的。比如当同学们有不懂的题目的时候,我就要细心的帮他们解答、帮他们慢慢的分析这道题;当同学们在学校不小心摔伤的时候,我就要扶他去校医室,帮他上药;当同学们受到老师的责备而在哭泣的时候,我要去安慰她,而不能在一旁嘲笑她,这样反而遭到同学们的厌恶和排挤。我一定尽量做到十全十美,不能骄傲自大!我一定要向三毛学习,把自己的缺点改掉,而且也不能总是只想着自己哦!
这本《撒哈拉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我一定要学习三毛,成为一个各方面都精通的的小女孩!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4
她,犹如一杯淡淡的茶,喝时直觉得苦涩,可喝完了,她的幽香却是一直萦绕舌尖,不得消去。
一本书,一个人,一片沙漠,一记记清晰又模糊的脚印,一串串轻松平淡却又不轻松不平淡的故事。
《沙漠中的饭店》让我读到了做饭的乐趣;《结婚记》让我读到了别样的勇气;《悬壶济世》让我读到了人心的善良;《娃娃新娘》让我感受到了沙漠的风情万种。
《荒山之夜》不平等的对待让我气愤;《沙漠观浴记》我体会到了好奇心的滋味;《爱的寻求》爱情的力量让我不解;《芳邻》让我看到了一群可爱的邻居。
《素人邻居》第一次让我感到了人际交往的无奈;《死果》宛如现实生活中的灵异片;《天梯》教我如何平等待人;《白手成家》把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展现得淋漓尽致。
《收魂记》展现出的撒哈拉威人是那么迂腐;《沙巴军曹》舍己为人的品质让人尊敬;《搭车客》让我感受到了人的可爱因为人心的柔软;《哑奴》因为人们的旧观而受尽苦难;《哭泣的骆驼》让我体会到了和平的可贵。
在这么多篇中,我对每一篇都有着不同的感受。但,三毛,在我每次阅读后,都会慢慢添补,慢慢成形,成为一个让我钦佩让我无比欣赏的人。她善良,她追求自由。《爱的寻求》中“我只有这么说,不伤害他,也不昧着自己的良心”。她很有主见的人,不会因为让别人开心就放弃自己的立场,不会因为有阻力就放弃自己所爱,追得潇洒,追得疯狂。她敏感,她纯真如水。《荒山之夜》的冷,“像几百只小刀子一样地刺着我,应该还不到零度,我却被冻得快要倒下去了。”我们能从中读出作者对荷西深深的爱,不只是身的冷,还有爱的痛。读了让我心痛,心碎,也心醉。让我怎能不喜欢您的文字,您这人呢?
《撒哈拉的故事》还给我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她冲击着我这个小小的世界。其中,《哑奴》让我最难忘。撒哈拉威人真的是太迂腐了,竟以一个人的肤色来决定他的身份地位,这不是典型的以貌取人吗?肤色能表示什么呢?哑奴是个有教养的人,他比那些攀权附势的人要好得多了。他懂得知恩图报,还很珍惜身边的亲人。哑奴的每一次拘谨都让我的心里好一阵抽痛,这是人性的扭曲啊!
当然,我喜欢这本《撒哈拉的故事》,她给了我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认识了喜欢上了追求浪漫追求自由的三毛,让我莫名其妙地向往着那艰苦的充满冒险的沙漠生活哦。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5
看到这本书封面对三毛的简介时,我还不明白为什么称她最浪漫、最真性情、最勇敢潇洒,我也对“流浪文字”一无所知。读完后我想说以我的能力只能渗透到一点,不过这“一点”足以令我震撼不已。
三毛的形象是完美的,她善良孝顺,敢作敢为,知足常乐,大胆机智,爱憎分明……仿佛每一个褒义词描述她都很贴切。语言风格也是变化不定,时而白话,时而柔美,时而沧桑,时而悲壮。整体书中的一篇篇仿佛一部部微型的“高清”的电影,使人身临其境。
《结婚记》中她追求形式简单的婚礼,却情真意切。她说“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这样的妻子想必也只有善良稳重、负责孝顺的荷西才配得上。
《悬壶济世》中她慷慨地贡献出药物来帮助当地人,语言幽默,也许这就是她们会有那么多朋友的原因吧。
《荒山之夜》中荷西被困泥潭,危急之下又来几个流氓真是雪上加上霜。但三毛充分利用她的智慧摆脱流氓后成功救起荷西,令人佩服。
《哑奴》中三毛一家与奴隶之间建立了平等的友谊,一方知恩图报,而后者更值得肯定,因为他是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的奴隶,他让我看到真正的人生光辉。
以上都是我对一些片段的体会,但最最让我为之一颤的要属《沙巴军曹》。这位冷酷的军曹彻底颠覆我对故事发展的猜想!曾经,撒哈拉威人因冲突而杀光了他的兄弟,上天垂帘,醉酒的他逃过一劫。但当他醒来看到身边的兄弟时,当他亲手一个一个将他的兄弟埋葬时,我想这是比死了更痛苦的绞心的感受,所以他之后对撒哈拉威人的冷酷情有可原,不对,这应该是忍耐的最大限度。正是这样一个被仇恨折磨的人,却在最危急的时刻,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几个他一向视为仇人的撒哈拉威孩子的性命。何其壮烈!何其发人深省!他的生命竟是这样结束的,他的死重于泰山!这是我头一次这么清晰地感受到人性的善良和温存!
这些故事不仅仅带给我了震撼,更多的是对人性的领悟。她的文字简单直接,平白如话,她的为人自然高尚,我发自内心地崇拜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