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弟子规心得(精选23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弟子规心得 篇1
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简简单单的二十四个字概括了整篇弟子规的内容。第一句话就点明了弟子规是圣人们对我们的教导。后面十八个字把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都概括了,弟子规本身就讲的是做弟子,做学生,做儿女的规矩,于是我们便带着这样的想法,开始读弟子规。
初读弟子规,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感受,等读了五、六遍,六、七遍以后,才琢磨出点意思来,我反复读,感受越来越深,这时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讲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讲的是和大众相处时要相互爱护,并且亲近有德行的人,多向他学习,这些都是非常重要不做不行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好好的学习对自己有帮助的知识了。整篇文章都在讲应该怎么做儿女,应该怎么做学生,应该怎么做人。
我在读弟子规,一定少不了父母的陪同。于是,我们一起读弟子规,理解弟子规,交流心得。有一天,我在爸爸的手机上看到一条短信,叫养生小专家。里面说修身养性排名第一的就是写毛笔字。因为我也写毛笔字,所以我也深有体会,你在不静心的`情况下是写不好字的,但是你沉下心来写一会儿,心就会静下来。正如余力学文一段中的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说的一样,你不好好写字,心静不下来,沉不住气,在心理上就会得疾病了。古人在清朝康熙年代就已经知道这个道理了。
在弟子规里,在家要孝顺父母,要虚心听从父母的教诲;在外边要尊敬师长,懂得长幼有序,并要学礼、懂礼等;为人处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诚实守信,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衣着要端正,说话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人在世上还要有一颗博爱的心,要爱天地万物,爱万物生灵,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养,更要亲近有仁德之人,不强人所难等,这些是我得到的启发。
读完弟子规,理解完弟子规后,我发现我有些地方做得好,也有些地方做得不到位,好的地方我会继续保持,并发扬光大,不好的我会改正并做到更好!
弟子规心得 篇2
《弟子规》――孩子心灵成长的家园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没有深入学习,不知其深浅,我是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无知,越学越觉得自己的浅薄,慢慢地发现贪大不精。此时,我明白了一门深入。长期熏修的真正道理,也坚定了我用《弟子规》去规范孩子与我的行为,做一个有德、有才的人。此刻的孩子,迷茫、无聊、空虚,没有目标。孩子的心灵没有寄托,没有寄托的心灵是不可能安稳和充实。为孩子找一个心灵的家园,让孩子的心有一份寄托,是我们此刻的当务之急。而构建什么样的'心灵家园,给孩子和自己的心灵浇什么样的养分,就一一摆在我们的面前。中华传统文化是最好的机床和养分,而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孝,夫孝德之本。孝是德育的根本,构建孩子心灵的家园,应以孝的培育为本?让孩子的心灵归附在孝上,在孝的家园里健康成长。
一、在孩子中推展《弟子规》和《孝经》。中华传统文化育德本中,《弟子规》和孝经》是孩子养正的最好读本。孩子学《弟子规》时,要一门专入地去修习。从背诵、抄写、讲解、力行、分享这几步去专心学习,诚心念,常说善恶只是一念之差,养成善念,在做悖之事时,这些善念就会提醒你,使你时时警惕自己不去做坏事,长此以往,善行多了,恶行少了,心灵就干净了。《资治通鉴》里有一句话行有不止,乃成君子。长期去学习《弟子规》,按《弟子规》的要求去力行,力行后分享自己的感受,倾听别人的分享,找出自己的差距,努里向别人看齐。让我们的心灵家园拥有更多健康、用心的精神。
二、学习《弟子规》要放宽心量,这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心态。心怀诚敬心和感恩心,心量放宽了,才能容下《弟子规》的一切。不要还没有打开《弟子规》,没有了解和深入体会《弟子规》就带着分别心去对待《弟子规》怀疑它,带着有色的眼光去评判它,你怎样能深入体会和感悟到它其中的精华,又怎能分辨出其中的?可见,心态很重要,把心态方正,不偏不倚,认真学习,心有怀疑,随时记录,找名人名师求解,以求得到正确的好处,真正学好学透,用心去感悟,才能找到其中的精华,分析出其中的糟粕。才能真正地学好《弟子规》,并用之以孩子的德育中去。
三、推展《弟子规》时,要能克服障碍,坚持正确的事情。有时,我在推行《弟子规》时会听到家长怀疑的声音,说《弟子规》是不是太呆板了,把我的孩子都教儒腐了,孩子没有个性了,哪来的创造力,整个人的竞争意识都没了,将来在社会上怎样生存?等等疑问,其实,所有的这些疑问只是家长没有深入了解《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深入学习《弟子规》,你就不会有这些疑问了。其实,《弟子规》就是一部行经,就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别无他意,比如说: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这就是在培养孩子待人接物的习惯,比如说:丧三年,常悲咽。这是在培养孩子的恭敬心和感恩心,实际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心培养,先人虽然不在,但我们应缅怀先人的恩德。你连祖先都不感念,你说你有爱心,那不是骗人的吗?所以说,没有领悟其真谛和精髓,那就先学,再有取舍不迟。《弟子规》不是把孩子的个性没有了,而是把孩子的个性加以整饰,然后孩子不那么贪心,不那么情绪化,不那么傲慢了。而是懂得格物,致知,有诚意,正心,修身,家齐,进而天下平,这种内涵的个性比张扬个性好的多,孩子以后的成就就要大得多。
四、抓住《弟子规》中的核心孝心,对孩子进行教育,打开孩子的孝心,一切的善心都打开了。一个人不孝顺自己的亲人而孝顺别人,那是不可能的,试想一下,你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你还能说自己有爱心,那不是自欺欺人吗?孝心一开,感恩心,恭敬心就开,感恩心一开爱心就开了,爱心一开,仁义道德都能得到践行。并念念想着去利益别人,把爱不断地传递下去。
五、让《弟子规》成为孩子的心灵家园,让我们在这个完美的家园里熏陶我们的德行,成就我们幸福美满人生。
弟子规心得 篇3
学校的读书节让我有了一次机会接触《弟子规》。品读后不由得佩服起李毓秀来,竟能编出如此圣明的书来。原本一些同学还说是因为毓秀和育秀字音相同,所以学校才会要求我们朗诵。其实不然,学校之所以选它是因为其中包含的道理或许就是我们一辈子需要做的。
《弟子规》中有一句话使我感触颇多。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我们应该学会孝敬父母,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百善孝为先。或许现在的儿女早已无法做到像古人说的那样“出必告,反必面。”但我们可以为父母做一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比如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要我们去做事,我们应该赶快行动,不能借故拖延,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不愿意为父母效力;父母教导我们时,应该恭敬地听而不可以随意打断他们,要将话听进心里;我们犯了错误,父母责备,应当顺从他们并且承担过失,不能顶撞他们,让他们伤心。
如果一个人能够孝顺,那么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古人黄香九岁为双亲温席;沈云英替父亲守卫道州府;郯子取鹿乳,供奉双亲;董永卖身葬父;陆绩怀橘遗亲;王祥为母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
这些事例足以看出孝悌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学习先辈们以父母为首的优良品德,把中华民族以孝为本的精神发扬光大。
我们要做孝顺父母的人!
弟子规心得 篇4
学校发给我们一本《弟子规》小书.开始我走马观花的看了一遍,不懂什么意思.这天,在老师的指导下又把《弟子规》拿出来认真地读了一遍,原来《弟子规》是中国传统圣贤教育的书籍,它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思想道德理念传承给我们.使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俭节约,宽容超多,什么是亲情,友情等等……
以前我不懂得孝敬父母,常常惹父母生气.有一次,妈妈把饭做好以后放到桌子上,喊我吃饭,我被精彩的电视剧迷住了,没有答应.妈妈一而再再而三的喊我吃饭,我不耐烦的回答:“你们去吃嘛,我一会再来,喊我干什么嘛.”妈妈说:“饭快凉了,快点来吃吧!我还是等电视剧完了之后才到饭桌上去吃饭.还有一次,妈妈正在厨房里干活,叫我帮她把地扫一扫.我根本就没有理她,只是在电脑上尽情的打游戏.妈妈过了一会又喊了:“你把地扫了没有啊?”我还是没有听见.妈妈生气的说:“你这孩子,没有听见我叫你吗!
这天,我读了《弟子规》的入则孝,我很后悔.尤其是有看见后面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说“父母叫我们,就应及时回答,不好慢吞吞的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者推辞偷懒.”反思我自己的行为,羞愧之心悠然而生.勇于承认错误是一种美德,此刻,我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
《弟子规》是一面镜子,我要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弟子规心得 篇5
感恩是小德,忘恩是大恶。生活中,总会有许多事情影响着我们的情绪,或喜,或忧,于是,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也就选择了过什么样的一种生活。"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
须顺承"俗话说:"百善孝为先"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古人说;"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敬他的双亲,视为禽兽所不如。是啊!小乌鸦还会把食物留给父母吃,小羊羔吃奶水后,还会跪着向母羊表示感谢;一个懂得做人的人,不仅要懂得好好学习、诚实守信,还要懂得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所以,人们常说,一个孝敬父母的人,要是坏也坏不到哪去的。是谁给予我们的生命?是谁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们拉扯大?又是谁把我们抚养成人,教给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是父母!他们把我们带到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上。特别是母亲,十月怀胎,辛辛苦苦的。
自从我们来到这人世间,父母又要给我们换尿布,喂我们吃饭,教我们学说话,学走路。如果有人问我的启蒙老师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父母!"等到大一点,父母就教给我们一些道理,送我们上学,让我们有更好的教育。而且,父母每月还要给我们零花钱。可我们却不知好歹,乱用零花钱,一点都不了解父母的心思。当我们做错事惹父母生气时,父母就会教育我们;当考试取得好成绩时,父母就会奖励我们;当衣服弄脏时,是父母用双手把它洗得干干净净;当我们考试考砸时,父母就会鼓励我们下次再努力;当我们……
父母给我们实在太多太多了,乃至我们以为他们心中没有我们。感恩,是我对待生活的态度。感恩,并不局限于铭记别人的好处,而是延伸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中,以及更多,更多。平时,我们是否会受喜怒哀乐所左右生活?喜的时候是否会欢天喜地欣喜若狂?怒的`时候是否会大发雷霆暴跳如雷?哀的时候是否会惆怅万分失落无比?乐的时候是否会手舞足蹈得意忘形?要怎样做到对喜怒哀乐处之泰然?要如何保持平静的心灵?
学会感恩的生活,宁静而祥和。
弟子规心得 篇6
《弟子规》,使我受益匪浅。其中有些道理很简单。但就是没有真正去体会其中的道理。所以在学习完《弟子规》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其中的道理。《弟子规》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后我有三点体会。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报答的应该是恩情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孩子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通过这次学习后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给操劳的父母幸福的生活。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这样的名言警句。但我却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品质。反而常常争强好胜。骄傲自满。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品德,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通过学习《弟子规》明白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要有很大程度上是取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
弟子规心得 篇7
我这天背的`是的?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这
句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在我们称呼长辈时,不能够直呼长辈的名字,那是不尊敬长辈。在长辈面前,不好故意表现自己很有才能的样貌,要谦虚谨慎。
弟子规心得 篇8
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单在孝方面就觉得做的远远不够,虽然没有做过对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衣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觉得应该的,有时,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弟子规》的实质是孝在先,友爱兄弟姐妹,对己谨信,对人仁爱,有能力在学习知识。至于其中的实际做法,我们能做的,去做,不适应现在社会的`方式,我们不求表面,但求心安。因此,《弟子规》的精髓不是多么的让我们一般人望尘莫及,而是时时刻刻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不按照这个方式做事做人,一定寸步难行。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文化,是我们传统道德观。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
弟子规心得 篇9
《弟子规》是中华民族的经典,它关系到家国,人格。薄薄一本书,在每代人的虔诚阅读和信奉中,嵌入了人类的精神史。
我们务必认同精神的力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战胜自然战胜自我,走出困惑实现人生理想的唯一决定的力量。唯有被精神信仰引导的人,才能完成个人真正的人生旅程。《弟子规》正是这样一本使我们洗涤灵魂,寻找精神,塑造信仰的伟大经典。
《弟子规》是中华民族的'经典,它关系到家国,人格。薄薄一本书,在每代人的虔诚阅读和信奉中,嵌入了人类的精神史。我们务必认同精神的力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战胜自然战胜自我,走出困惑实现人生理想的唯一决定的力量。唯有被精神信仰引导的人,才能完成个人真正的人生旅程。《弟子规》正是这样一本使我们洗涤灵魂,寻找精神,塑造信仰的伟大经典。
弟子规心得 篇10
通过弟子规我知道了中国是以孝为先,孝顺父母长辈,尊敬兄长。还有许多做人的道理,收获很大。
读了《陆绩怀橘》的故事,我学会了始终把父母记挂心里,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孝顺他们。读了《木兰从军》的故事我学会了孝顺父母,该为父母分忧的道理。读了《煮豆燃萁》的故事我学会了兄弟姐妹之间要相互理解,互相包容的道理。读了《君子正冠而死》的故事我懂得了从小要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穿衣打扮要整洁,做个人见人爱的孩子........
弟子规让我受益匪浅,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在以后的生活里我要严格要求自己,将学到的应用到平时,不断进步,争取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老师的话:弟子规,告诉了我们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你本来就是个懂礼貌的孩子,我相信读了《弟子规》,会让你更加懂事。小经验、大智慧,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随着你慢慢地长大,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
弟子规心得 篇11
段考即将到来,繁重的学习压得我透不过气来,人也变得烦躁易怒。一个周末,我背着沉重的书包回到家中,母亲亲切的问候却使我感到恼火,和母亲吵了一架,一声不响地回到房间里去了。回到房间里,从书架上随意抽出了一本《弟子规》,在柔和的月光下静静阅读。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声,柔吾声|?”
书页被缓缓地翻动着,脑海中母亲瘦弱的身影,随着阅读一起涌现,深刻而又清晰:母亲牵着我的手过马路;除夕夜,母亲一个人忙里忙外地打扫房子;在劳累了一天之后,在床榻前,轻轻摇着蒲扇,伴我入睡;在淡淡的月光下,微笑着向我讲述她儿时的故事;在雨天,来到学校,为我送来一把盛满浓浓的母爱的雨伞;在我生病时,背我奔向医院;在寒冷的冬天,把一碗盛满了热乎乎的`粥递到我手上?十年如一日,母亲为我没日没夜地操劳着,岁月染白一头青丝,在脸上刻下痕迹。古老的时钟仍在不停地旋转,转来了我的青春年华却转走了母亲的亭亭玉立。而我,竟在母亲伤痕累累的心上又扎了一刀?不知不觉,我的泪水已溢满眼眶,为刚刚与母亲吵架而后悔不已。
合上了书本,书中孝子们的孝行依旧闪现在眼前,心中更是难过,后悔。我走出了房间,紧握着母亲的手,请求她原谅我无知的错误。没想到母亲却说:“没事儿,我也明白你最近学习压力大,哪有妈妈会和女儿计较的呢?”我的泪又再一次不争气的掉下来,却很甜?
《弟子规》不仅把我和母亲之间的冰川融化,更使我明白我们的“寸草心”是难以回报母亲们的“三春晖”的!
弟子规心得 篇12
张老师您好!
自那天接到您的电话,我的心情很是沉重,闭上眼睛反省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确实做得不够好,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我已经向孩子作了道歉,并与孩子约定好一周至少有两次心灵上的沟通。
在此也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歉意,感谢有您的陪伴和教诲,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
在这个假期里,我和孩子一起学习了弟子规幸福教育手册,从中悟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古人训诫,彻头彻脑给世人以警醒,深深体会到做人首先要端正德行,好的品德是做人之根本。
从学习弟子规以来,孩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之前的小心眼、任性变得大度了,遇事能够沉着淡定,不再那么浮躁。在家里本来就很乖巧的她变的更加懂事,常常没有大人刻意安排就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收拾垃圾、帮我洗小件衣服等,每次和她一起出去,重的东西都是她争着提。
弟子规教导说好话、做好事,她懂得了说话的语气方式和技巧,比如,这个假期我接她回老家,见到姥姥先给个大大的拥抱,当姥姥把饭菜做好时说:也不知道咸淡味道如何,孩子马上接上说,咸淡都好吃,只要是姥姥做的'什么都好吃。老人听了这话心里很是高兴,连声夸她越来越懂事了!
这些都是她学习弟子规以来得到的提高!最关键的是,由于这段时间对她的关心和教育不够,孩子的思想和行为都有所变化,经过我们之间深情的沟通之后,孩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勇于担当,向我做了保证,以后有什么事情首先要告诉妈妈,和妈妈进行沟通,多听家长的意见,以后会用自己的行动向我证明她的决心,在学习上会更加努力,多向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请教,以便于更好的提高自己!
相信有您的深切关怀和教导,孩子会根据自身的情况,把不好的东西彻底清除掉,把好的优点继续保持下去,力争成为一个优秀的好学生!
弟子规心得 篇13
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高中的一个历史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
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我的父母曾经在这方面教育了我很多,为人处世,以及一些礼仪都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
《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现在,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我记得老师曾经说过:“你愤怒吗?读《弟子规》吧!你痛苦吗?读《弟子规》吧!……”大意如此。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难免产生几分怀疑的心态。是的,音乐可以使人平静,放松;运动可以使人忘记烦恼,心胸开阔;阅读能使人忘记现实,醉心于与先哲的时空中。《弟子规》这一本小书,又有多大的能耐改变一个人的心情的功用呢?可就是那么一次,我受到了《弟子规》的启发,改变了心态。
一个晚上熄灯后,同伴讲灵异故事,我被吓得出了一身的冷汗。故事结束后,一个上铺的兄弟慢慢走到我床头,猛的大叫一声“啊……”。我以为出了什么事,被吓到了,也歇斯底里的大叫起来。过了几秒钟才发现是他恶作剧,我是愤怒的灵魂出窍了,忍不住骂了他几句。虽然马上语气缓和了下来,可我还是一直没有睡着,仿佛鬼魂一直在我身边,冷不丁可能就拉拉我的头发,摸摸我的脚什么的,而一些恐怖片的情节也在我头脑里闪个不听,长发遮面的.白衣女子,僵直的胳膊,冰冷的手指,死鱼般的白眼……
越想越怕,禁不住心理暗暗恨这个捉弄我的这个人。最后,我想起《弟子规》的“泛爱众”,想起了“我生活我的生活。我爱所有的人,即便他伤害我欺骗我,我都会原谅他,因为他是我的同类,因为我相信他身上残留的人性”,这些我多年前写给自己的格言。不禁心情越来越平静,后来就不知不觉的睡着了。第二天,又看见这个兄弟,虽然依旧心理上有些障碍,但是敌意已经没有了。现在,已经好如当初了。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弟子规心得 篇14
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懂得了许多大道理。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已即到。”它的意思是:听到年长者叫人时,应立即替他(她)去叫。这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如果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长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还有一个不能贪小便宜的道理:“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意思是:想要使用别人的东西时,必须当面向人家提出请求,征求别人的意见。假如不问一声就拿走,那就是偷窃。
最重要的是“信”,它讲的是信用。如:“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意思是:凡是说出的话,首先要真实不虚,讲求信用,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说谎话骗人、胡言乱语等都是万万不可的。还有一个是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千万不要做。就是:“事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是啊,每当想起那些老师,同学,朋友,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时,我总会感到很激动,他们给过我无私、伟大的爱,是我坚强的后盾。
《弟子规》不但是本书,还是我们的教师,如果大家有空,一定要看一看呦!
弟子规心得 篇15
我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为此很郁闷。
因为长期身体不好,手术就做过四次。
住院期间,父母家人既要照顾我,还要给予我经济上的帮助,让我非常愧疚。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身体不好源于自己的身心不和谐。
一次学习中,有学长问我是否有按时起床、睡觉的习惯时,我突然醒悟:身体不健康是因为自己的坏习惯——赖床、不注意饮食造成的。
回想结婚前,一直是妈妈喊我好几次我才起床,而且经常不吃早饭就去上班,为此妈妈既心痛又上火,真的是不孝又不敬。
结婚后,因为公婆是非常勤劳、节俭的人,真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我感到很不适应。
面上不敢反对,但心里抵触不接受。
有时,因为自己起晚了婆婆脸色不好看,我就心生怨气,认为婆婆不如妈妈对我好——其实婆婆对我并没那么严厉,各方面对我都很好。
直到婆婆去世,我心里对她仍有挥之不去的阴影。
那天晚上,我静下心来回想从前婆婆待我种种的好,猛然醒悟到是自己错了,我真诚地在心里向婆婆道歉:“妈,我错了!对不起!”
父母是孩子的影子。
由于我没给孩子做好榜样,孩子和我一样地赖床,不知爱惜身体。
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虽然对我来说醒悟得太晚,但我仍感觉身心轻松了许多。
感谢学长的提醒,感谢祖宗的护佑,使我有机会在儒莲这个平台明白许多道理,学习到改变自己的方法。
今后我要努力学习,学会按照自然规律生活,让自己变得身心和谐,变成让父母家人省心的人。
弟子规心得 篇16
其实我在生活中一直秉承“有余力,则学文”的原则,所以在街上一个和尚发《弟子规》的时候,我就收下了。我很好奇这是一本怎样的书,毕竟发书的人是在现代社会看来身份比较特殊而略带神秘的和尚。
看完了书我有一丝了然,和尚所信奉的一直是普度众生,所以才免费向路人发这种教人向善的书。
在我看来《弟子规》像《三字经》一样朗朗上口,其中蕴藏着较深奥的哲理。现在一些中小学也会给学生发这本书,学生们对书中所持的主张不一定能够认同,毕竟学生们的人生阅历尚浅,但这确实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细细品读书中的句子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很有道理的想法。
看到《总叙》中“有余力,则学文”这句话时我很欣喜,有一种被认同的感觉。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占据了我大部分业余时间,我对未知的渴求很强烈,我认为不知道并不可耻,但不知道还不学习是可耻的。在《入则孝》中,我很赞同“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两句。作为成年人,工作占去了我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我们对父母的需求的忽视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父母是我们的亲人,他们会无条件的包容我们,而这种无条件的包容却不能成为我们纵容自己的理由。
“爸,我工作忙,过两天再回去看你们吧!”“妈,我得带孩子去学舞蹈,改天再去你们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追悔莫及。在《谨》中,我喜欢“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这两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察觉它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它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岁月匆匆,时不我待。
《弟子规》是一本值得细细研读的书,每次重读我都有新的感触。推荐给大家,希望你也能从中受益。
弟子规心得 篇17
阅读弟子规我们会一次次受到感动,使我们感悟最深的,也许就是人间的真谛。使我感悟最深的就是“父母呼,应无缓;父母命,行无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不正是古今流芳百年的孝敬父母的`文明行为吗?是呀!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往往在吃穿方面挑来拣去,这不正是俗话说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吗?”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我们一起仰望这一片属于我们的天空。我们需要更多的互动,来交流彼此的心扉。我们需要那一抹温柔的微笑,来包容对方。我们需要伸出每一双手编织美丽了未来!让爱伫立在心中,要我们拥有偕同前进的梦想,做人就是得这样,听父母的话,正所谓“不听父母言,吃亏在眼前。”由此,我们也得孝敬父母,因为父母是我们的老师,教了我们许多道理,关心,照顾了我们一辈子。让我们也关心他们一点,尊敬他们一点,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回报父母的这份情。
弟子规心得 篇18
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高中的一个历史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
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那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我的父母以前在这方面教育了我很多,为人处世,以及一些礼仪都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
《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个性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此刻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个性是此刻,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就应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我记得老师以前说过:你愤怒吗读《弟子规》吧!你痛苦吗读《弟子规》吧!大意如此。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难免产生几分怀疑的心态。是的,音乐能够使人平静,放松;运动能够使人忘记烦恼,心胸开阔;阅读能使人忘记现实,醉心于与先哲的时空中。《弟子规》这一本小书,又有多大的能耐改变一个人的情绪的功用呢可就是那么一次,我受到了《弟子规》的启发,改变了心态。
一个晚上熄灯后,同伴讲灵异故事,我被吓得出了一身的冷汗。故事结束后,一个上铺的兄弟慢慢走到我床头,猛的大叫一声啊。我以为出了什么事,被吓到了,也歇斯底里的大叫起来。过了几秒钟才发现是他恶作剧,我是愤怒的灵魂出窍了,忍不住骂了他几句。虽然立刻语气缓和了下来,可我还是一向没有睡着,仿佛鬼魂一向在我身边,冷不丁可能就拉拉我的头发,摸摸我的脚什么的',而一些恐怖片的情节也在我头脑里闪个不听,长发遮面的白衣女子,僵直的胳膊,冰冷的手指,死鱼般的白眼
越想越怕,禁不住心理暗暗恨这个捉弄我的这个人。最后,我想起《弟子规》的泛爱众,想起了我生活我的生活。我爱所有的人,即便他伤害我欺骗我,我都会原谅他,因为他是我的同类,因为我相信他身上残留的人性,这些我多年前写给自己的格言。不禁情绪越来越平静,之后就不知不觉的睡着了。第二天,又看见这个兄弟,虽然依旧心理上有些障碍,但是敌意已经没有了。此刻,已经好如当初了。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弟子规心得 篇19
高尔基曾说过一句话“书籍是人累进步的阶梯”。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最近一段时间,我就在读一本《弟子规》的书,里面说的一些话让我明白了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我觉得我有很多方面做的不够好,比如说不尊敬长辈方面、言行举止方面,与同学之间相处有小摩擦等等。
读了《弟子规》这本书后,里面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父母对我们的教导要恭敬地听明白;父母对我们地批评,我们应当顺从的接受。想想我以前对爸爸妈妈做过的事和说过的话,真是让我感到惭愧啊。
就拿一件小事情来说,妈妈平时在家总是对我说出门在外见到熟悉的人要主动向人打招呼,别人问话要有礼貌地回答,可是到了外面我总是做不到,把妈妈的话当成耳边风。做作业的时候我总是粗心大意,磨磨蹭蹭的.,妈妈责备我几句,我还不耐烦地跟她顶嘴,有时还会把妈妈给气个半死。读了《弟子规》后我才知道了怎样做才算得上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
《弟子规》这本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啊!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时时刻刻的约束自己,在学校里做老师的好学生,在家里做爸爸妈妈的好孩子。
弟子规心得 篇20
《弟子规》那本金色的小书,短小而精悍。传承着中华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一辈辈人。
那一个笑声与泪水交织的夏天,别了母校,刚摘下红领巾,满带稚气的我考上了华泰。刚开学,学校就发了一本小小的书——《弟子规》,还要全文背诵。刚开始,我只是应付着读着。一天早上,家中停了电,出于无聊,我随手拿起那本小书看了起来。渐渐才发现它——《弟子规》的内容如此精彩。
我读它、品它,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读了弟子规中的的《入则孝》后,让我感到十分惭愧。原以为为父母做几件家务事就是“孝”了,现在才发现其实什么是“孝”我一点都不懂。反而,父母对我百依百顺,照顾到家,我想要的东西想方设法的满足我,还反倒觉得父母为自己做的'是理所当然,甚至有时候他们对自己过于担心还觉得他们很烦,讨厌他们。我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记得有一次,吃饭的时间到了,妈妈喊我吃饭,而不听话的我却始终沉迷于精彩的电视节目中不肯离去,妈妈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应付,等到爸爸妈妈都吃完了,我也没有去。等到节目结束了,我有感觉肚子饿了,走出房间一看,桌上已没有饭菜了。我气愤极了大喊:“妈妈,我要吃饭,怎么没有了呢?”妈妈急急忙忙的从房间走出来:“没有了!你要吃饭?我给你去做。”于是妈妈急匆匆的为我去做饭……。而我还在埋怨着…。现在回想起来我真是太不应该了。
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当我们蹒跚学步时,是他们用他们温暖的大手紧握你的小手;当我们生病时,是他们将我们拥入他们暖和的怀抱;当我们学习遇到困难时,是他们为我们耐心的讲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对我们无私的付出。你们发现过吗?他们头上已悄悄爬上岁月的痕迹——因我们而生——那一丝丝银发……
感恩父母,他们只需要你以后过得好就好,他们只需要你在他们工作劳累时在他们耳边轻轻说的那一声:我爱你们。
品读《弟子规》,品读《入则孝》,实践《弟子规》实践《入则孝》。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做人基本准则——《弟子规》吧!
弟子规心得 篇21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 子规的书,这本书是爷爷让我读的,说可以让我懂得做人的道理,一开始我还不以为然,但随着读书的过程我渐渐感悟了《弟 子规》这本书的深刻含意。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 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 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弟子规心得 篇22
感恩是小德,忘恩是大恶。生活中,总会有许多事情影响着我们的情绪,或喜,或忧,于是,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也就选择了过什么样的一种生活。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
须顺承”俗话说:“百善孝为先”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古人说;“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敬他的双亲,视为禽兽所不如。是啊!小乌鸦还会把食物留给父母吃,小羊羔吃奶水后,还会跪着向母羊表示感谢;一个懂得做人的人,不仅要懂得好好学习、诚实守信,还要懂得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所以,人们常说,一个孝敬父母的人,要是坏也坏不到哪去的。是谁给予我们的生命?是谁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们拉扯大?又是谁把我们抚养成人,教给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是父母!他们把我们带到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上。特别是母亲,十月怀胎,辛辛苦苦的。
自从我们来到这人世间,父母又要给我们换尿布,喂我们吃饭,教我们学说话,学走路。如果有人问我的启蒙老师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父母!”等到大一点,父母就教给我们一些道理,送我们上学,让我们有更好的教育。而且,父母每月还要给我们零花钱。可我们却不知好歹,乱用零花钱,一点都不了解父母的心思。当我们做错事惹父母生气时,父母就会教育我们;当考试取得好成绩时,父母就会奖励我们;当衣服弄脏时,是父母用双手把它洗得干干净净;当我们考试考砸时,父母就会鼓励我们下次再努力;当我们……
父母给我们实在太多太多了,乃至我们以为他们心中没有我们感恩,是我对待生活的态度。感恩,并不局限于铭记别人的好处,而是延伸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中,以及更多,更多。平时,我们是否会受喜怒哀乐所左右生活?喜的时候是否会欢天喜地欣喜若狂?怒的时候是否会大发雷霆暴跳如雷?哀的时候是否会惆怅万分失落无比?乐的时候是否会手舞足蹈得意忘形?要怎样做到对喜怒哀乐处之泰然?要如何保持平静的心灵?
学会感恩的生活,宁静而祥和。
弟子规心得 篇23
我看了《弟子规》里面的“护生爱物篇”里面有一句话叫:“放生不杀生,爱护小生命。生态保平衡,美化好环境。”给我感触很深。下头我就讲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真实的故事。
记得有一次,我去郊外的爷爷家做客,正在外边玩的时候,我忽然看见有个爷爷在拉网,我跑过去问爷爷:“这是什么啊”那个爷爷得意地说:“不懂了吧,这是粘网,是专门粘小鸟用的,一天能逮十多只呢!”这时,我看见粘网上已经有三只小鸟了,他们在痛苦的挣扎着,却一动也不能动。那几只小鸟好像在无助的看着我,乞求我的帮忙,我真想立刻就把它们放了,可这事还得经过爷爷的同意,我忽然想起了《弟子规》所讲的“爱护生物篇”,便委婉的对爷爷说:“爷爷,您明白弟子规这本书吗那里呀,都是你们这些老一辈对我们的教育和忠告,里面有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有培养我们小学生优良品质的',还有一篇讲:‘人若爱惜生命,也是替天行道的善事呢。’你看,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善事吧!”他听完以后,半天没有吱声,他不情愿的把小鸟一个一个的从网上摘了下来,放飞了。做完这些事后,他说:“我还有事,我先走了。”说完,他便急匆匆地离开了。
过了几天,听爷爷说,他的粘网已经被车=撤走了,我心中的一块石头最终落了地。
同学们,那个爷爷有实际行动改正了他的过错,成了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我们是不是也有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的行为呢让我们共同从自我做起,做保护动物,爱护大自然的小卫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