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皮囊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皮囊读后感 篇1
用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了蔡崇达的《皮囊》。
在《皮囊》在第一页就以一个倔强的裹脚阿太将我拉入了特有的闽南风情的小镇里,这个满嘴无牙,说话漏风,坚持自己用小脚丈量小镇街道的高龄老太,却在不经意中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那个即使切断了手指,也异常冷静的99岁阿太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她说的这句话也是《皮囊》这个书名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所以我们的灵魂才始终有地方可以安放。阿太的去世,留给作者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也是从第一个故事开始,奠定了这本书悲情的感情基调。
人生匆匆几十年,明白自己要什么,明白自己活着为什么,在父母日渐老去,儿女绕膝渐远,朋友奔波陆离时,能与爱的人在一起享受生活,才是作者活着的真正意义。
通过作者的叙述,我想作者所要告诉读者的是,其实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以《皮囊》中我很喜欢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对那些我正在爱着或者曾经爱过的人,我希望你们明白,我多么希望付出全部为你们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在我的骨头里,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
皮囊读后感 篇2
打开《皮囊》这本书是因为之前在书城里面看到,这本书是刘德华推荐,刘德华在推荐语里面说,他读了这本书有很大的启发,就如同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
我打开了这本书首先看到的事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就是《皮囊》,希望也可以给我的生命中多一盏明灯,故事讲述了蔡崇达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她为人处世平淡,在女儿死的时候别人都担心她会出什么事情的时候,她却表现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蔡崇达听说舅公小时候差点被阿太丢到海里淹死,而受到别人指责,然后他问阿太真假时,阿太说: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着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
俗话说: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美丽的皮囊千篇一律。我们生而为人,每个人都有一副皮囊,阿太一直以为皮囊是用来用的,九十九岁的阿太离开了人世,留下一句话给蔡崇达:死就是一脚蹬的事情,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在文章最后作者说: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是啊,我们的灵魂是多么轻盈,在现在的生活中,无数人成为车奴,房奴,卡奴,拖着沉重的皮囊,却忘记了我们的灵魂本来就是非常轻盈。
读完皮囊这一节,然后思考以前的人生,为了很多事情担心,在痛苦的时候让自己难受,其实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会烟消云吧。最后我读完《皮囊》后,感觉以后一定要善待自己,善待家人,善待每一个善良的人。读完《皮囊》这本书给我的生命多了一盏明灯。
皮囊读后感 篇3
皮囊这整本书由十五个短篇组成,每一篇都给我深深地压抑感并且会带来长久的沉思。
文中父亲的病重,母亲执意建房子执意向神明倾诉执意做的所有事,可怜的阿小和阿小,疯狂的文展以及最后作者对自己的发问都让我对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有特别多的思考。
想得最多的是自己未来要过生么样的生活,文中满满的都是对城市欲望泛滥,感情缺乏的吐槽。作者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仿佛甚不满意,说自己是攀着理想并且拿责任做借口不断逃避真正的生活。
可是真正的生活真的像作者小时候那样吗?认识家乡的每一块石头,并且被家乡的每一块石头所熟识;街坊邻里间即使在台风来袭的时候也会帮忙搀腿脚不便的人回屋;早上起来可以骑着摩托在街头巷尾窜来窜去……
或许是因为作者已经走出去了,他见过了大城市的方方面面,有好的也有坏的。那对于还不曾尝试过这种生活的人呢?
于我来说,城市or乡村;匆匆忙忙or平平淡淡依旧有待考虑,依旧是未知数。《皮囊》没能给我一直的.问题做出解答,但是他的想法对我未来选择的形成应该会有影响吧。
之所以说是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是因为我觉得很多人在这本书里得到的启示与我相差甚远吧。翻到最后,我在最后一页发现了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一句话: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甚得我心!
这篇读后感有点错乱,不过是真心推荐《皮囊》这本书,很久没有这么喜欢过一本书啦!
皮囊读后感 篇4
第二遍看到五十几页,书里的父亲让他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子,一直强撑着眼泪读到现在。似乎不太适合刚经历父子离别之人阅读,因为作者把每个场景都写得很真实,人趋利避害的本能告诉他不要在此刻去触碰皮囊这本书。只能说是一本好书,值得以后细品,会让你对自己父母那杯的爱情有新的认识,对生死有新的感触。
他说这本书里的每个字里行间都会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故事的主角似乎与他过于贴切,这是一本他不想触碰的书,至少现在还不行。半年前,父亲因为头痛到院就诊,查出晚期肺癌,且扩散到头部,肺部,治愈率几乎为零,不到两周,父亲就这样离开,对于他来说,简直是一场噩梦,根本没办法接受。
躺在病床已经五天左右的'父亲意识开始不清醒,母亲,哥哥,和他一直轮番照顾父亲,知晓结局的母亲一直陪伴在父亲床头,从未离开。
印象深刻的是父亲的手,右手一直在敲,左手在腰间摸什么东西,听母亲解释说是工地上捶木板的动作,还得摸钉子,口里还念叨着上班,母亲含泪握住父亲的手,说“哈子(傻子),今天不上班,今天外面在下雨,休息一下,干一辈子的活了”,话都说不清楚几乎用尽全身力气的父亲吼出“不上班哪来在的钱给女儿生活费”说着又开始摸口袋里的钱包,要去银行给还在上大学的女儿打钱,其实女儿那年刚好毕业,分配了很好的一份工作。
父亲是干工地的,一辈子过得皮糙肉厚,自己生病也没当回事儿,计划着是赶回来看自己半个月前查出胰腺癌的母亲,结果还未见到母亲一面,就直接在医院躺下来,没法动弹的奶奶一直呕血,也没办法走路。父亲在楼下病房,奶奶在楼上的病房,父亲离世三天,奶奶也走了,只愿在天堂母子相聚,父亲可以解释为啥没在临终前看上母亲一面……
皮囊读后感 篇5
终于读完了《皮囊》,久久不能平静,深有感触,真的是一本好书好书好书,作者以最真实的情感,最平实的语言,写了自己生活经历,骨肉间的故事,像解剖人生一样,剥开生活外壳,展露给你看生活的真实血性肉身一样剧烈。祈求上天开一点门夹缝,祈求***妈放下那包老鼠药,那些带点血腥味的生活片段,让人无法轻易放下和忘记,字里行间的心灵深处的猛烈碰撞。
听说作者写这本书写了很久很久,有人说书名《皮囊》不太符合内容,我却觉得很适合,没有动词,没有状语,只是个名词,只是个各人见解和个人感受的词,正如贾宝玉形容自己“只是副臭皮囊”,又正如《金刚经》里面的“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皮囊,只是相,只是外在,正如书里面一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这让我记起温情而又残酷的家乡故事与现实纠缠的影子,谁又能彻底能理解生活的本质意义呢?当你觉得你正在受生活的折磨和困境时,抱怨着这一切,你不如看看这本书,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困境和苦难没想像中那么大,至少你活得比别人幸福。
丰满的皮囊,过完人生才会知道厚薄。吃苦是让你知道你还在经历这个世界的`真实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经历,我记得问过令令姐,令令姐说,这一切只是“业”显现罢了,一切只是你脑海里的大象。无论如何,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青春价值。也愿你活在当下,珍惜你所能拥有的人或物。扎西德勒!
耳边听着李健的音乐,旁边是热气腾腾的米饭,看完的书,在这寒冷的夜,一切来得如此温暖。
皮囊读后感 篇6
《皮囊》很亲,因为作者跟我同龄,又讲述的是我们这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无处安身的青年人对命运的深切思考,所以书刚一上市就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次作为机关学习推荐书目,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这本书读了好一段日子才读完,另一位同龄作家韩寒的推荐理由是“好的文字往往给人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我觉得自己是舍不得读完,也是因为与作者同龄,让我在书中看见了熟悉的影子,在他的故事里回望自己的成长点滴,越读就越舍不得一下子读完,更愿意一篇一篇去慢慢地回味。
《皮囊》一书,它的文字似乎是一直以来我所期待能在书里看到的那样,没有华丽的语言去刻意的装饰什么,就像一个老朋友在娓娓说道过往的事情。从整本书来看,作者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张美丽……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作者的眼睛,仿佛让人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阅到了特有的闽赣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我们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我们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父亲作为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国式家族的情感命脉,看到了最底层人民面对现实用力强悍活着的尊严和自强,看到了面对生与死人性最初的一面,这是我觉得书中最亲切、最温暖、最打动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