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排列组合教学反思(精选12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 篇1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通用14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排列组合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排列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难点:掌握排列不重复不漏掉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每组三张数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智慧城堡)这节课我们将在智慧城堡里学习,这是为爱动脑筋的、有智慧的'小朋友准备的,你爱动脑筋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排列。
(课件出现一把锁)这是一把密码锁,密码是1和2组成的两们数。用1和2能组成几个两位数呢?
指名学生回答。
密码正确,我们进去吧!欢迎同学们进入智慧城堡!走,我们先去哪好呢?
(2)自主探究。
在游乐园里玩是需要游戏卡的,每个游戏都有一张对应的游戏卡,想知道怎样才能取得游戏卡吗?
(课件出示:在数字卡片1、2、3中拿其中两张,组成一个两位数。)同学们大声地读一遍。
请同学们摆卡片。
(3)汇报结果。
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摆了几个两位数?
指名回答。
合作探究排列。
①合作讨论。
不重复,不漏掉。
②观察、比较、分析。
③总结规律。
三、联系生活,应用拓展
(1)3名学生在智慧乐准备合影留念,3名同学坐成一排合影,有几种坐法?(学生操作)
学生展出回答。
(2)有3本书,分别是《儿童文学》《数学趣题》《自然奥秘》,送给小丽、小清和小红各一本,一共有多少种送法?
(指名学生说一两个)
还有吗?看来有很多种送法,究竟一共有多少种送法呢?拿出学习卡,把你的想法摆出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趣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排列
用1、2、3三张数字卡片可以组成6个两位数。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121212
231321
132113
212331
313123
323232
与顺序有关,有序思考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运用了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比如“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两位数”,不是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的,一下子就想明白的,它需要认真观察、思考。因此我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后选择最佳方案汇报。这就给学生留出了自己动脑思考的空间,再通过小组交流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实现了信息在群体中多向交流。
同时我也考虑:在本节课中,很多同学表现非常出色,对这部分学生该怎么处理?在孩子起点高时是否可以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会对事物进行整合分类?对于有的同学能用简单符号代替实物的又是否可以要求他们进一步深化理解?这些都是在课堂上没有深入研究的。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 篇3
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排列与组合》就是体现数学生活化的一个很好例子。说实话,对怎么把握好“排列与组合”这个内容,课前我总是犹豫不决。《标准》中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因此我试图在本节课中把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一、突出活动,让学生中实践中学习和感受数学知识。
通过多次的实践活动,学生对排列与组合有了比较具体的感受,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
二、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
在诸多的想法中找出最佳的排列方法,我让学生小组观察、比较、分析,说说你认为哪种摆法比较好,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即使学生有不同的方法也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体会哪种是最佳摆法。
三、将实践活动数学化。
比如握手问题。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已掌握三个人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可以握三次,那么如何内化为数学知识是一个重点。因此,我让学生想“假如在考试的时候,没有人可以和你握手,该怎么办?”引导学生想出用符号来表示,其实这就是数学化的过程。
总之,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然而,本节课也发现不少问题。比如最后的路线问题,这是一道拔高题,学生明显感到了困难,这是备课中我没有预想到的,今后在“备学生”方面还要下功夫。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 篇4
创设情境“游玩数学广角”,组织学生参与多层次的多种游戏活动。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把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渗透进去,通过玩一玩、想一想、比一比,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去感知了何谓排列,何谓组合。
一、亲历过程,主动建构。
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测、验证,留有充分的'时空去尝试、讨论、研究,调动学生全员参与、自主探究,让他们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而不是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老师的思维轨道,因为只有自己发现并学会的知识才是记得最牢固的。如:学生独立排由1、2、3组成的数之后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情况,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学到了别人的长处,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有序排列。这样,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主动建构新知,就像在水中学会游泳一样,才能真正掌握本领。
二、预设有效问题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关键
“思”源于“问题”,要通过“问题解决”使儿童获得知识、方法、能力及思想上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问题”。因为学生数学思考的形成就是借助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在这节课中,在每一个活动之前,我首先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感兴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用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编出几个两位数呢?”、“三个人每两人互相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搭配衣服,一件衣服和一条裤子搭配算一种穿法,两件衣服和两条裤子有几种搭配方法?”、“买门票5角,可以怎样付钱?有几种付法?”只有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才能自觉的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解决之中,才能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比较,对这些规律的观察、感悟,对所得结论的描述、解释。这一过程正是学生形成数学思考的过程。
三、逐步感悟有序思维的必要性
有序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让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感悟到有序思维的重要性。本节课,我试图通过以下三个层次的设计体现这一想法:第一层次,用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编出几个两位数,让学生非常自然地、主动地进行猜数,并产生怎样思考才能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的问题,使学生独立思考;第二层次,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用1、2、3写(摆)两位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初步感悟有序的写(摆);交流讨论,再说一说你是怎么写(摆)的,它好在哪里?等问题,促使学生去观察、去发现,促进了学生对其隐藏着的数学思想的领悟、认识;最后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得到了两种基本的排序方法(列表法和图示法),进一步体验到按一定的顺序思考的价值并初步掌握方法。同时抓住鼓励表扬的握手游戏这一契机,突破教学的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演一演等形式,使他们对其规律进行本质的探究,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这里,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反思等一系列探索活动,体会到思之要有“据”、思之要有“理”、思之要有“序”,这不仅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更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第三层次,联系学生的实际――搭配衣服和买本子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有序思考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体验到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 篇5
11月5日我在界湖小学东校区多媒体教室观看了张京菊老师执教的《简单的排列组合》,感触颇深。这节课中,张老师以小学生熟知的游戏乐园为题材,创设了买票、猜密码的情境。这样的教学设计比较新颖,符合二年级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切合了本节课的教学主题。
整堂课张老师坚持从低年级儿童的实际与认知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教学理念,结合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课堂上张老师没有明确告诉学生什么是排列,什么是组合?而是通过具体的活动来加深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先让学生用小圆片代表三位同学摆一摆,感受摆的过程。再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通过汇报交流总结涂的方法,体会排列的规律,学会有序思考,然后学以致用利用规律重新涂色,体会有序排列的优越性。紧接着通过握手活动,感知组合,然后通过比较总结出排列与顺序有关,组合与顺序无关。这样使理性的`学习内容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背景密切相连,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因而问题的解决便具有了现实的价值取向,同时也丰富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经验和策略。
作为发展性的教学,加强对操作进行反思,引导学生概括3个元素排列的计算方法。这样的数学课堂需要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比如分类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符号化意识的培养。
我相信这节课对张老师的感触是最多的。不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大家对张老师授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通过交流研讨,使每个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 篇6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
1、创设情境 活用教材
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 ,课一开始,老师就创设了和三只小动物参观数学乐园,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将学生知识很好地融合到生活中去。整堂课教师就是围绕这个大情景来教学的。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中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课的设计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2、关注合作 促进交流
以同桌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同桌,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3、练习题的设计力求游戏化,使学生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愉快的学习知识,如抽奖游戏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教后反思:
1、教师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指导不够,有个别学生还不能有效参与。
2、对教材的理解不够透彻,对学生的指导不够细致,不够具体,如在抽奖游戏过程中,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学生板演,或说出自己的想法,草草收场。
3、教师语言不够精练,放手不够到位。如排列教学中,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找出不同摆法。
4、今后应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 篇7
本节课体现了两个特色
1、预设有效问题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关键
“思”源于“问题”,要通过“问题解决”使儿童获得知识、方法、能力及思想上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问题”。因为学生数学思考的形成就是借助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
在这节课中,在每一个活动之前,教师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感兴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用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编出几个两位数呢?”、 “三个人每两人互相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只有面对这样的好“问题”,学生才能自觉的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解决之中,才能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比较,对这些规律的观察、感悟,对所得结论的描述、解释。而这一过程又正是学生形成数学思考的过程。
2、逐步感悟有序思维的必要性
有序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让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感悟到有序思维的必要性就显得犹为重要了。课始,用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编出几个两位数,让学生非常自然地、主动地进行猜数,并产生怎样思考才能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用1、2、3写(摆)两位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初步感悟有序的写(摆);交流讨论,再说一说你是怎么写(摆)的,它好在哪里?等问题,促使学生去观察、去发现,促进了学生对其隐藏着的`数学思想的领悟、认识;最后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得到了两种基本的排序方法(列表法和图示法),进一步体验到按一定的顺序思考的价值并初步掌握方法。
最后,抓住鼓励表扬的握手游戏这一契机,突破教学的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演一演等形式,使他们对其规律进行本质的探究,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这里,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反思等一系列探索活动,体会到思之要有“据”、思之要有“理”、思之要有“序”,这不仅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更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
这节课注重了排列组合的有序性,而对排列组合的合理性诠释得还不够到位。还有些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的资源捕捉利用不够及时到位等等。我想这在以后教学中还应多反思,多注意的。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 篇8
本节课的知识是排列和组合简单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教师又不能直接讲解排列组合,如何讲解比较深奥的知识,这是应该正视的问题。在处理教材时,没有直接呈现排列组合原理,而是从排列组合的基本思考方法入手——科学枚举法。因为学生只有恰当的分类,将事情的各种情况能够一一列举出来,就能够保证计数时不重复不遗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所以本节课没有要求学生解决比较复杂的计数问题,也不要求发现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而是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枚举法,感受计数方法。在教学中,为了突破重点,从多方面想办法:一是让学生认识到排列与组合学习是生活中的必须;二是让学生通过摆、画、列表等活动,学习“不重复、不遗漏”的计数的方法。本课教学后我进行了认真反思,觉得有以下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创设形象生动、亲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将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通过创设 “衣服的穿法、早餐搭配、数字游戏”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注意让小组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习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习走过场。
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感悟新知。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连一连,写一写,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2、注意让小组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三、利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设计时,注意精选合作的时机与形式,在教学关键点、重难点时,适应地组织了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习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习走过场。
四、不足之处:
1、对于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不能灵活处理。
2、给学生的探究时间还不太充裕。
我相信,通过这次教学一定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提高。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 篇9
本节课的知识是排列和组合简单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教师又不能直接讲解排列组合,如何讲解比较深奥的知识,这是应该正视的问题。在处理教材时,没有直接呈现排列组合原理,而是从排列组合的基本思考方法入手——科学枚举法。因为学生只有恰当的分类,将事情的各种情况能够一一列举出来,就能够保证计数时不重复不遗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所以本节课没有要求学生解决比较复杂的计数问题,也不要求发现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而是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枚举法,感受计数方法。在教学中,为了突破重点,从多方面想办法:一是让学生认识到排列与组合学习是生活中的必须;二是让学生通过摆、画、列表等活动,学习“不重复、不遗漏”的计数的方法。本课教学后我进行了认真反思,觉得有以下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创设形象生动、亲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将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通过创设 “衣服的穿法、早餐搭配、数字游戏”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注意让小组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习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习走过场。
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感悟新知。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连一连,写一写,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2、注意让小组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三、利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设计时,注意精选合作的时机与形式,在教学关键点、重难点时,适应地组织了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习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习走过场。
四、不足之处:
1、对于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不能灵活处理。
2、给学生的探究时间还不太充裕。
我相信,通过这次教学一定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提高。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排列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难点:掌握排列不重复不漏掉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每组三张数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智慧城堡)这节课我们将在智慧城堡里学习,这是为爱动脑筋的、有智慧的小朋友准备的,你爱动脑筋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排列。
(课件出现一把锁)这是一把密码锁,密码是1和2组成的两们数。用1和2能组成几个两位数呢?
指名学生回答。
密码正确,我们进去吧!欢迎同学们进入智慧城堡!走,我们先去哪好呢?
(2)自主探究。
在游乐园里玩是需要游戏卡的,每个游戏都有一张对应的游戏卡,想知道怎样才能取得游戏卡吗?
(课件出示:在数字卡片1、2、3中拿其中两张,组成一个两位数。)同学们大声地读一遍。
请同学们摆卡片。
(3)汇报结果。
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摆了几个两位数?
指名回答。
合作探究排列。
①合作讨论。
不重复,不漏掉。
②观察、比较、分析。
③总结规律。
三、联系生活,应用拓展
(1)3名学生在智慧乐准备合影留念,3名同学坐成一排合影,有几种坐法?(学生操作)
学生展出回答。
(2)有3本书,分别是《儿童文学》《数学趣题》《自然奥秘》,送给小丽、小清和小红各一本,一共有多少种送法?
(指名学生说一两个)
还有吗?看来有很多种送法,究竟一共有多少种送法呢?拿出学习卡,把你的想法摆出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趣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排列
用1、2、3三张数字卡片可以组成6个两位数。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121212
231321
132113
212331
313123
323232
与顺序有关,有序思考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运用了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比如“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两位数”,不是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的,一下子就想明白的,它需要认真观察、思考。因此我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后选择最佳方案汇报。这就给学生留出了自己动脑思考的空间,再通过小组交流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实现了信息在群体中多向交流。
同时我也考虑:在本节课中,很多同学表现非常出色,对这部分学生该怎么处理?在孩子起点高时是否可以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会对事物进行整合分类?对于有的同学能用简单符号代替实物的又是否可以要求他们进一步深化理解?这些都是在课堂上没有深入研究的。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 篇11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
1、创设情境 活用教材
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 ,课一开始,老师就创设了和三只小动物参观数学乐园,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将学生知识很好地融合到生活中去。整堂课教师就是围绕这个大情景来教学的。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中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课的设计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2、关注合作 促进交流
以同桌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同桌,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3、练习题的设计力求游戏化,使学生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愉快的学习知识,如抽奖游戏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教后反思:
1、教师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指导不够,有个别学生还不能有效参与。
2、对教材的理解不够透彻,对学生的指导不够细致,不够具体,如在抽奖游戏过程中,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学生板演,或说出自己的想法,草草收场。
3、教师语言不够精练,放手不够到位。如排列教学中,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找出不同摆法。
4、今后应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 篇12
创设情境“游玩数学广角”,组织学生参与多层次的多种游戏活动。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把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渗透进去,通过玩一玩、想一想、比一比,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去感知了何谓排列,何谓组合。
二、亲历过程,主动建构。
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测、验证,留有充分的时空去尝试、讨论、研究,调动学生全员参与、自主探究,让他们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而不是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老师的思维轨道,因为只有自己发现并学会的知识才是记得最牢固的。如:学生独立排由1,2,3组成的数之后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情况,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学到了别人的长处,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有序排列。这样,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主动建构新知,就像在水中学会游泳一样,才能真正掌握本领。
三、预设有效问题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关键
“思”源于“问题”,要通过“问题解决”使儿童获得知识、方法、能力及思想上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问题”。因为学生数学思考的形成就是借助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在这节课中,在
每一个活动之前,我首先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感兴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用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编出几个两位数呢?”、 “三个人每两人互相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搭配衣服,一件衣服和一条裤子搭配算一种穿法,两件衣服和两条裤子有几种搭配方法?” “买门票5角,可以怎样付钱?有几种付法?”只有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才能自觉的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解决之中,才能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比较,对这些规律的观察、感悟,对所得结论的描述、解释。这一过程正是学生形成数学思考的过程。
四、逐步感悟有序思维的必要性
有序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让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感悟到有序思维的重要性。本节课,我试图通过以下三个层次的设计体现这一想法:第一层次,用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编出几个两位数,让学生非常自然地、主动地进行猜数,并产生怎样思考才能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的问题,使学生独立思考;第二层次,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用1、2、3写(摆)两位数”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初步感悟有序的写(摆);交流讨论,再说一说你是怎么写(摆)的,它好在哪里?等问题,促使学生去观察、去发现,促进了学生对其隐藏着的
数学思想的领悟、认识;最后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得到了两种基本的排序方法(列表法和图示法),进一步体验到按一定的顺序思考的价值并初步掌握方法。同时抓住鼓励表扬的握手游戏这一契机,突破教学的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演一演等形式,使他们对其规律进行本质的探究,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这里,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反思等一系列探索活动,体会到思之要有“据”、思之要有“理”、思之要有“序”,这不仅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更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第三层次,联系学生的实际――搭配衣服和买本子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有序思考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体验到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及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