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

短文网

2025-10-03教案

短文网整理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精选14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①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②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朗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图文结合,交流读后的感受。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谈话引入

①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

教师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齐读课题,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①平时我们遇到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学法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②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阅读要求自学课文。

三、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①“我来告诉你!”

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学听。

(注意:相同内容不重复交流)

②“我要请教你!”

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帮忙解决的?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帮助解答。

四、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①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选己最喜欢的段落,准备读听。

③展示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说)。

五、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同学们努力学习,去打开中华民族文化这座宝库,去探索、追求吧!

六、课外作业

把近期了解到的我国传统文化一下,准备与同学交流。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我能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学习重点:

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学习方法指导:

看看、读读、说说。

知识链接:

张择端相关资料: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年画家。他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清明上河图》相关资料: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各种牲畜共56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

预习任务:

1、会认本课生字。

2、会读本课课文。

3、在阅读中能感受到图画的美,以及张择端高超的绘画技艺。

自主、合作、探究:

1、由读题导入,理解“名扬中外”的含义。

2、例举一些名扬中外的人或物,以便更好地体会其“名扬中外”广泛的影响力。

3、说一说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以及对作者张择端的了解。

4、对照图画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5、交流一下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我来闯关:

A、名扬中外的近义词可以是(),还可以是()。它是形容()。

B、抄抄背背

欣赏风景来来往往清清楚楚

名扬中外形态各异古都风貌

C、我来挑战

省略号的作用有:A引文或引述的话里有所省略;B重复词语的省略;C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D表示静默或思考;E表示说话断断续续;F表示语言的中断;G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下面这些句子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请选择

1、这幅名扬中外的画作,让我想了很多……()

2、妈妈说:“这就是你的好朋友吧…”()

3、春天到了,花坛里热闹起来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鲜花装点着欣欣向荣的季节。()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是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介绍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的略读课文。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情分析】

我班三年级的学生学习的习惯好,特别愿意提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资料,对于本课来说很有益处。因为本课的历史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距深远,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如画册,邮票。但本班优等面少,中下等面多,在教学中应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用有意思的教学环节去吸引住每位学生。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读准“都、乘、笼”3个多音字。

2.能从第2~4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3.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能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教学重难点】

1.能从第2~4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2.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教学策略】

1.默读课文

三年级的学生要逐步提高默读速度,做到一边读一边想,带着问题去默读。教师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在默读课文时,带着问题默读,在默读中明白《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另外,要让学生学会根据文字想象画面。这是一篇如实描述民俗画的文章,文中还有两幅插图。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以读促理解。

2.关注表达

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学习第2自然段时,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词句中学习,如课文用“有的……有的……有的……”写了形态各异的人,从中感悟课文是如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我国艺术宝库中还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3.理解“名扬中外”。“名扬中外”是什么意思?(世界闻名)

板块二感知大意,检查生字词

1.默读课文,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语读正确。

2.检查本课生字、新词。(课件出示新词)

都(dū)城

汴(biàn)京

故宫(ɡōnɡ)

摊(tān)贩(fàn)

官吏(lì)

形态(tài)各异

毛驴(lǘ)

一寸(cùn)

悠(yōu)闲

溜(liū)达(dɑ)

马笼(lónɡ)头

拽(zhuài)住

栏(lán)杆

风貌(mào)

惊扰(rǎo)

一乘(shènɡ)轿子

(1)男女生轮流读。

(2)对比识记“吏”与“历”。

(3)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词语:摊贩、都城、溜达。

(4)结合图片理解词语:官吏、一乘轿子。(课件出示图片)

(5)谁能读准它们?(指名读,齐读)

3.小组合作,梳理内容。

(1)和小组内同学交流你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

(2)合作填写《清明上河图》资料卡。(课件出示资料卡)

课件出示:

《清明上河图》资料卡

画名: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代:

__________________

距今年数:___________________

保存地:___________________

尺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交流反馈所填的资料卡。

4.交流反馈,梳理结构。

(1)再读课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5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集中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第2~4自然段)

(2)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3)指名交流。

(4)教师适时归纳: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总体情况。第5自然段总结这幅画的`历史意义。

(5)总结学法:像课文这样的结构叫作总—分—总结构。

【设计意图】

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及结构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基础知识的自主构建。

板块三

交流反馈,体悟文情

1.认真读课文第2~4自然段,说说《清明上河图》为什么会名扬中外。

(1)学生自读圈画后交流。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抓住句子“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感受画的特点。

(3)引导学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概括画面内容。(板书:人物众多、街市热闹、情景传神)

2.作者是怎样把《清明上河图》介绍清楚的?学生自主阅读后交流。

(1)聚焦“人物众多”。作者是怎样写出人物众多的特点的?

①请用横线画出总写人物多的一句话。(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

②圈画出作者介绍的几种人物。

③体会省略号:图画中只画了这些人物吗?

④小结学法:围绕中心句展开,选取有代表性的部分具体介绍,这样才有血有肉,又不啰唆。

(2)聚焦“街市热闹”。作者是怎样写出街市热闹的特点的?

①指名交流。

②出示课件。

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

③小结学法:作者选择街上挂着招牌的店铺,选择形态各异的人来再现街市情景,并合理安排画面上人的大小,表现了街市的热闹。

(3)聚焦“情景传神”。作者是怎样写出画面“传神”的特点的?

①选择桥北头的情景来写,写得活灵活现。

②引导学生抓住“撞上”“拽住”“惊扰”等关键词体会。

3.指导朗读第2~4自然段。

板块四

对照欣赏,拓展延伸

1.欣赏名画:大家想看看这幅古画吗?你能从画中找到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吗?(配古筝音乐,播放《清明上河图》全景图)

(1)看后有什么感受?指名说。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这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不愧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拓展延伸:如果你是故宫博物院的解说员,你将怎样介绍这幅名扬中外的画作呢?

(1)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借助课文内容,介绍《清明上河图》三个方面的特点及其艺术成就。

(2)小组内练说,教师点拨指导。

(3)解说员在班内展示。

【设计意图】

对照课文欣赏名画,带给学生视觉及内心的震撼,使课文内容更加深入学生的内心。扮演解说员,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口头表达上强化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注重略读教学方法。

略读课文教学应“重其所重,略其所略”,因此教学时我重整体感知,略字词教学;重学法迁移,轻品读析句;重学习能力提升,轻课文内容讲解。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填写资料卡梳理内容,并通过交流梳理结构,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

2.边读边欣赏古画。

在学生初步感知古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圈画交流、抓关键词的方法感受画面内容和特点,体会作者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的写法,并以扮演解说员的方式进行适当的拓展,以此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起到了检验学习效果、加深印象的作用。另外,学生在阅读、整体把握内容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提升了鉴赏能力。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哪些内容,感受其艺术价值,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3、初步学会课外阅读的方法。

【板书设计】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品味性的精读:

绘画传神

一、初读感知

历史价值高

二、解决疑难

三、品读批注

四、摘抄积累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看课外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看不同的文章,就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名篇名著和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我们就要进行品味性的精读(板:品味性的精读)。今天,我们就以20课为例,来学一种看课外书的方法(板: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读题。

二、尝试阅读

1、课外,拿到一篇文章,你第一件事是干什么?(把文章从头到尾看一遍,看看讲了写什么。简单说就是初读感知。)板:初读感知。

——提醒:默读,眼看、心想、嘴不动。生默读课文。

——一遍看下来,你读懂了什么?睡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保存时间久却完整、人多、人小、传神等)

三、解决疑难

1、初步浏览了这篇文章后,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生提问)

2、梳理、解决问题:

——对于词语、句子的问题,我们可以怎么解决?(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比如“官吏”一词,可以查字典解决。师生一起查字典。

——对于内容上的'问题,我们可以联系全文,也可以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比如:读完这篇文章后,很想看看这幅画,就可以上网。(教师演示搜索)师生共同欣赏《清明上河图》。

四、品读批注

1、仅这样看书,只是初步地解决了疑难问题(板:解决疑难),还比较肤浅,还要抓住某个问题,有针对性地去品读。像《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文章,我们就可以抓住名扬中外去细细品读。

2、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从这段看,你觉得这幅画为什么会名扬中外呢?

(1)生读语句: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2)示范作批注。

——比划“一寸”、“黄豆那么大”是多大。

——虽然人这么小,但是每个人在干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为什么?(投影仪示范批注:人小,很难画,一般的画家达不到这种水平,画得精细、精致,画技高超、技艺精湛。)

(3)刚才,我们一边看书一边在书上写下自己看书的感受,这种做法,我们通常把它称为批注。(板:批注)当然,别人的书或图书馆借来的书是不好作批注的。

3、接下来,请同学们选一段细细品读,并在旁边作批注。

4、交流。

(1)语句:这幅画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批注:八百多年、完整地保存,不容易,珍贵,历史悠久。

(2)语句: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

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批注:人多,行业多,画在同一幅画上,了不起,全世界恐怕也仅此一幅。

(3)语句: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批注:人物栩栩如生,非常逼真,使人如临其境,传神。

(4)语句:《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批注:历史价值高。(引导:从这幅画中,你看到八百年前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我们一样吗?服饰、建筑、交通工具等;就说画中的虹桥,有关这种桥的建造方法已经失传,现在我们仅仅依靠画上所描绘的图样,才知道古代的能工巧匠还有这样高超的智慧。

5、小结: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人那么小,那么多,画出了人物的形态,画得逼真、传神,让我们感受到他画技的高超;这幅画画出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画出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板:画技高超历史价值高)。

五、做读书卡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

3.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4.培养“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自学方法。

【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2.能用自己的话向他人介绍这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学准备】

1.搜集《清明上河图》的相关资料。

2.教学课件。

3.抒情音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解题

1.完成填空,复习旧知。

这一单元我们已轻轻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位()的孔子,认识了一个()的盘古,还认识了一座()的赵州桥,感受了伟大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今天,我们将一起欣赏一幅古代的绘画作品,认识一位杰出的画家。

2.揭题解题。(板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齐读课题

引导学生解读“名扬中外”——全世界都有名;换词(举世闻名、世界著名、闻名于世、闻名中外、名扬四海等)

二、初读,感知大意

1.课文将怎样向我们介绍这幅古画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生自由地读课文。

2.指名逐段读文,读后大家评价,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溜”“乘”。

理解词语“作坊”:手工业工厂。

“一乘轿子”: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

3.这到底是一幅怎样的画呀?画上画了什么?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引导学生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学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请同学们认真对照图画读读课文,如果遇到你认为特别重要的信息,请用笔画一画,等一会我们交流一下你从课文中我们了解到的信息。(生自由地反复地读课文。教师巡视)

4.交流、梳理信息,了解课文大意。

生:我知道这幅图是一个叫张择端的人画的,他是北宋时候的人。

生:我知道了这幅画叫《清明上河图》,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画的是当时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

师:你了解了画的名字、大小以及内容,也不错。528厘米的画有多少长?谁来比画一下?五张桌子这么长。

生:我知道这幅画离现在已有八百多年了,至今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师:以上这些你是通过读课文的哪一节知道的呢?请同学来读一读(指名读课文第一节,齐读第一节)。以上是对这幅画的总体介绍(板书:总体介绍)。课文的其它段落还告诉我们什么了呢?

生:我还读懂了这幅画上面画了五百多个人物,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三百六十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师:你说了画上人物的行业(板书:行业)

生:我读懂了画上的街市很热闹,街上行走着各种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

师:(板书:街市)对,还介绍了街市上人物的各种形态。

生:我还知道桥北头发生的一件有趣的情景......

师:(板书:情景)对,课文还写了桥北头有趣的情景。

生:这幅画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师:对,你讲了这幅画的历史价值。(板书:历史价值)

三、精读,赏画感悟

1.全景赏画。想看看这幅古画吗?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你是否能从画中找到你刚才读到的内容呢?和着优美的古筝音乐,播放《清明上河图》全景图。

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2.赏读第二、三、四段。

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这幅图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请你们再细细地看这幅画,再读读课文的二三四小节,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它确实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汇报:(指着相应位置进行解说)

(1)生:画面上的人物很多,涉及到的行业也很多。(板书:人多)

出示课文插图,请同学们认真看图根据这些人物的外貌动作猜猜他们是干什么的?

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的?(指名读)

想一想,还有哪些人?

小小的一幅画,承载着三百六十行的人,那画家得下了多大功夫啊!这幅画真了不起!

有感情的齐读“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2)生:这幅画展现了街市上的热闹场面。并读第3自然段(板书:热闹)

师:街市上有各种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语气放慢,引导学生继续想像)

师:街上的人,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还有什么样的?(生进行想像,交流)

这可真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师:这五百多人,这热闹的街市都浓缩在一张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的纸上,会是什么样?(与自己平时画画进行比较,谈感受)

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出示局部画课件:学生详细观察人物细节,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师:多么精致啊。如果你旁边是一个外国朋友,你愿意怎么自豪地告诉他。

师:如此内容丰富的画卷,张择端的画技多么高超啊!再有感情的读这句话。

(3)桥北头的场景非常有趣,读第4自然段

老师补充:连生活中这样一个普通的场景都被张择端描摹的活灵活现,趣味十足,画家的技艺真可谓“高超”。这幅画真可堪称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四、升华,情读积累

1.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有趣生动的课文,现在你想说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

生: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肯定下了很大的功夫去观察收集各行各业的形象,街市热闹的场景、趣事。

生:张择端真令人佩服,画中的人物、景物-------无论大小都是那么传神。

生:从他的画中我们看到了北宋时期繁荣的景象,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生:它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相信我们的祖国将会更繁荣昌盛。

生: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古代建筑、绘画等,我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而自豪。

2.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幅名扬中外的画,记住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带着自豪的感情朗读全文。(生自由读文)

五、课文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今天我们又认识了这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同学们在通过书籍、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还能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请继续去了解它们,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下次我们将作专题交流和展示。

2.布置作业

(1)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2)收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板书设计:

20*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总体介绍:行业——人多

具体介绍:街市——热闹 情景——传神

艺术价值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哪些内容,感受其艺术价值,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3、初步学会课外阅读的方法。

【板书设计】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品味性的精读:

绘画传神

一、初读感知

历史价值高

二、解决疑难

三、品读批注

四、摘抄积累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看课外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看不同的文章,就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名篇名著和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我们就要进行品味性的精读(板:品味性的精读)。今天,我们就以20课为例,来学一种看课外书的方法(板: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读题。

二、尝试阅读

1、课外,拿到一篇文章,你第一件事是干什么?(把文章从头到尾看一遍,看看讲了写什么。简单说就是初读感知。)板:初读感知。

——提醒:默读,眼看、心想、嘴不动。生默读课文。

——一遍看下来,你读懂了什么?睡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保存时间久却完整、人多、人小、传神等)

三、解决疑难

1、初步浏览了这篇文章后,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生提问)

2、梳理、解决问题:

——对于词语、句子的问题,我们可以怎么解决?(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比如“官吏”一词,可以查字典解决。师生一起查字典。

——对于内容上的问题,我们可以联系全文,也可以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比如:读完这篇文章后,很想看看这幅画,就可以上网。(教师演示搜索)师生共同欣赏《清明上河图》。

四、品读批注

1、仅这样看书,只是初步地解决了疑难问题(板:解决疑难),还比较肤浅,还要抓住某个问题,有针对性地去品读。像《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文章,我们就可以抓住名扬中外去细细品读。

2、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从这段看,你觉得这幅画为什么会名扬中外呢?

(1)生读语句: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2)示范作批注。

——比划“一寸”、“黄豆那么大”是多大。

——虽然人这么小,但是每个人在干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为什么?(投影仪示范批注:人小,很难画,一般的画家达不到这种水平,画得精细、精致,画技高超、技艺精湛。)

(3)刚才,我们一边看书一边在书上写下自己看书的感受,这种做法,我们通常把它称为批注。(板:批注)当然,别人的书或图书馆借来的书是不好作批注的。

3、接下来,请同学们选一段细细品读,并在旁边作批注。

4、交流。

(1)语句:这幅画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批注:八百多年、完整地保存,不容易,珍贵,历史悠久。

(2)语句: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

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批注:人多,行业多,画在同一幅画上,了不起,全世界恐怕也仅此一幅。

(3)语句: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批注:人物栩栩如生,非常逼真,使人如临其境,传神。

(4)语句:《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批注:历史价值高。(引导:从这幅画中,你看到八百年前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我们一样吗?服饰、建筑、交通工具等;就说画中的虹桥,有关这种桥的建造方法已经失传,现在我们仅仅依靠画上所描绘的.图样,才知道古代的能工巧匠还有这样高超的智慧。

5、小结: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人那么小,那么多,画出了人物的形态,画得逼真、传神,让我们感受到他画技的高超;这幅画画出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画出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板:画技高超历史价值高)。

五、做读书卡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 篇7

一、揭题质疑,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走进第五单元,我们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认识了古代的大思想家,欣赏了美丽的古代神话,走进了雄伟独特的赵州桥,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幅古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板书课题)

2、揭题:你知道“名扬中外”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自己理解回答)说的真好,“名扬中外”就是在中国和国外都很有名气。(齐读课题)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发言)(这是一副怎样的画?画上都有些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二、明确学法,初步感知课题序号的右上方有个星号,表示这是略读课文。今天我们就根据阅读提示来学习这篇课文。

1、通读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并了解这幅画的画名、作者、年代、大小。

2、出示阅读提示:读了自读提示你知道了什么?(阅读方法:看图读文;阅读要求:知道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3、自由阅读:请大家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答案后,四人小组内交流。

4、初步感知: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学生汇报)

(1)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

(2)画上的街市非常热闹,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

(3)介绍了北桥头的场景。

(4)我们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人物丰富、街市热闹、情景传神(相机板书)

三、精读课文。

1、现在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让我们一起再欣赏一下这幅画吧。

2、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这幅图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读懂了课文,你一定会更喜欢它。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引导学生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学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3、自由读文,对照图画,看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那些内容?简单地标注在文字旁边。

4、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1)读第2小节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

(2)读第3小节,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3)读第4小节,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5、朗读课文第5小节。引导学生: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有趣生动的课文,现在你想说什么?

小结:难怪有人说《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的一个小百科全书,我们可以从画卷中看到宋代各种各样的行业,还能看到热闹的街市、有趣的场景,仿佛置身于八百年前的的古都,了解到当时的民俗、民风和人民的生活场景,真是画中瑰宝,《清明上河图》不愧为(齐读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四、再赏美图,抒发情感

1、再现画面,激情朗读第五自然段。

2、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名画,现在你最想说什么?你会怎样它,赞美它!(学生自由表达)

3、(出示小诗)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幅名扬中外的画,记住这幅名扬中外的画。(齐读)历经风雨八百年,繁华古都在眼前。千姿百态众生相,尽在绵绵画中间。名扬中外震国威,惊世之作传万年。课堂练习作业安排

4、把《清明上河图》介绍给家长朋友,与大家共享。

5、搜集更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为下节课的《口语交际》作好准备。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地情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印刷品(包括邮票)和光盘,有条件的可要求上网。教师准备有关挂图,有条件的应准备光盘或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语: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幅图到底画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点?《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课文作了具体的介绍。课文文笔优美,描写生动,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并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师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出示“阅读提示”,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答案,然后小组交流。

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⑴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

⑵画上的街市非常热闹,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

3、学生质疑,随机解决一些问题。

三、赏读,展开想象

教师:(张贴挂图或播放光盘《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尽情地欣赏《清明上河图》中的美丽风光。

1、《清明上河图》中都有哪些行业的人物?

2、画上的街市的热闹表现在什么地方?

3、北桥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读文、看图、想象、交流问题。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四、美读,表达情感

教师:我们要通过朗读,把《清明上河图》的美表达出来,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的文字,先自己读,然后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作者介绍:

滕明道(1085—1132),北宋官吏。字子济,应天府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崇宁末,举进士,继中词学兼茂科,除秘书省正字。

多音字:

都dōu(都是)dū(首都)

作zuò(作业)zuō(作坊)

乘chéng(乘法)shèng(千乘之国)

笼lǒng(笼罩)lóng(竹笼)

近义词

保存——保管热闹——喧闹悠闲——清闲

普通——平常紧急——危急惊扰——打扰

名扬中外——闻名天下形态各异——各种各样

反义词

完整——残缺热闹——冷清悠闲——忙碌

普通——特别清清楚楚——模模糊糊

理解词语:

闻名中外:在中国和外国都很名气。

形态各异:本课指画中在街上来往往的人的形状和样子各不同。

溜达:散步,闲走。

摊贩:摆摊子做小买卖的人。

作坊:本课指手工业工场。

惊扰:惊动扰乱。本课指小毛惊动扰乱了欣赏风景的人。

词语扩展:

描写形态多样的四字词语

形态各异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各种各样

ABB式词语

来来往往清清楚楚吞吞吐吐形形色色兢兢业业结结巴巴密密麻麻

“又一又一”结构的词语

又踢又跳又惊又喜又高又大又快又准

练一练:

用“有的……有的……有的……”写句子。

示例:

天上的云千姿百态,变幻多端:有的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有的像一条鲜艳的红领巾在飘扬,有的像一匹骏马在奔驰,有的像一只蝴蝶,慢慢变大,渐渐模糊了…

句子解析:

1、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首先概括写了画面上人物多,然后运用排比的修辞具体写画面上都有哪些人,主要是通过人物所从事的行业来表现的。“……”表示在画中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这里没有写出来。突出人物之多的特点,从而看出下了很大功夫。

2、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这句话通过介绍街上的各类店铺说明街市很热闹。句中的“……””表示街市上还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建筑这里没有写,突出了街市的'繁荣景象。“来来往往”说明街上人多,很热闹。连用五个“有的”,运用排比的修辞写出了行人的不同形态,展现了热闹非凡的街市景象。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年代、作者、画面内容、存在的时间及目前的保存状况。

第二部分(2—4):具体描写了画面的情况。

第三部分(5):写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与画中人物多、街市热闹以及桥北头的一个情景三方面内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这幅名画的赞美和喜爱,也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问题归纳:

1、你从“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读懂了什么?

“不到一寸”“黄豆那么大说明人非常小,可就是这样小的人,作者也把他们画得“清清楚楚”,这说明画家的绘画技巧十分高超。

2、作者为了写出“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不仅写各种店铺,还重点运用排比写出了形态各异的人。学习运用排比的方法写一段话,把一个意思说清楚。

天上的云千姿百态,变幻多端:有的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有的像一条鲜艳的红领巾在飘扬,有的像一匹骏马在奔驰,有的像一只蝴蝶,慢慢变大,渐渐模糊了…

3、《清明上河图》全图大致分为汴梁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课文只是侧重介绍了城内街市部分。你想象一下他郊外春光一个场景写一段话,注意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

郊外春光一片大好。你瞧树木郁郁葱葱,沟渠边开满了各种不知名的小花,有红的、白的、紫的……都像赶趟似的。地里老牛迈着沉稳的步子,一对年轻的夫妇,一人牵牛,一人吆喝,随着吱呀吱呀的犁耙声,缓缓地弯腰撒豆,时不时抬头看看远飞的水鸟。远处几个孩子正爬卧在溪头剥莲蓬,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子。树荫下一对老夫妻正在聊天,瞧他们笑得多开心……

4、《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为什么能名扬中外呢?

有四个方面:

(1)这幅画历经八百多年,依然保存完好;

(2)这幅画内容丰富,描绘细致:人物众多,街上商铺林立,人来人往;

(3)画家画工精湛,虽人物众多,内容繁杂,但画家画得非常清楚、传神;

(4)画中表现的是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富有情趣。

总之,这幅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都汴梁的风貌,反映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 篇10

一、说教材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是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介绍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的略读课文。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说学情

我班三年级的学生学习的习惯好,特别愿意提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资料,对于本课来说很有益处。因为本课的历史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距深远,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如画册,邮票。但本班优等面少,中下等面多,在教学中应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用有意思的教学环节去吸引住每位学生。

三、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方法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我把握住中年级略读的教学学要求,在教学时将语言文字训练有机融合。主要通过“合作探究”和“朗读感悟”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采取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多方位合作方式,引导有步骤、按计划的学习。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抓住总起句、重点句,利用词语推敲等方法,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以声传情,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蕴含的人文内涵。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致力于怎样读懂。整个教学过程中,合作研讨、辨析比较、朗读悟情、综合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将交替使用。

五、说学法

俗话说“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下方法学习课文:

1、通过感情朗读、合作朗读、观察图画等训练形式来读懂句子,领会含义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本单元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本课是本单元的略读课文,因此在本课学习中,让学生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对照图画反复朗读描写画面内容的三个自然段,感受《清明上河图》画面的生动,初步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3、继续学习有效合作、探究的方法,发展合作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紧扣课题

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入情。我联系本单元专题谈到:同学们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祖国历史的悠久,中华民族那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也认识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他画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我边说边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让学生齐读课题,并问:你看到课题有什么想法和问题呢?学生积极提问“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给这幅画取了什么名字?”等等。学生对课文有了想法,激发了学习课文的兴趣,从而给课文的学习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二)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我肯定学生的质疑后问:平时我们遇到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并让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阅读要求自学课文。

(三)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注重发扬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学生只有真正地动起来,才能获得真知,提高能力。设计时,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量和方式,注重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时间的协调,以及合作探究性学习方法的随机指导。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之后,我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交流时间,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的内容,大都是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以及历史意义。紧接着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清明上河图》这幅画配上音乐、解说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在让学生课文描写的与图画内容相对应的部分,使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

(四)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学生自由读课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准备读给大家听。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五)回顾,畅谈

本单元的其它几篇课文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认识了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老子,领略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神话的魅力,还欣赏了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结晶──赵州桥。随机出示课件,课件相继展示孔子拜师、盘古开天辟地、赵州桥的插图。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畅谈感受,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灿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等。我总结: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同学们一定已经收集和阅读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请继续准备,下次我们将作专题交流和展示。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是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介绍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的略读课文。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情分析】

我班三年级的学生学习的习惯好,特别愿意提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资料,对于本课来说很有益处。因为本课的历史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距深远,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如画册,邮票。但本班优等面少,中下等面多,在教学中应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用有意思的教学环节去吸引住每位学生。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读准“都、乘、笼”3个多音字。

2.能从第2~4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3.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能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教学重难点】

1.能从第2~4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2.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教学策略】

1.默读课文

三年级的学生要逐步提高默读速度,做到一边读一边想,带着问题去默读。教师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在默读课文时,带着问题默读,在默读中明白《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另外,要让学生学会根据文字想象画面。这是一篇如实描述民俗画的文章,文中还有两幅插图。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以读促理解。

2.关注表达

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学习第2自然段时,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词句中学习,如课文用“有的……有的……有的……”写了形态各异的人,从中感悟课文是如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我国艺术宝库中还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3.理解“名扬中外”。“名扬中外”是什么意思?(世界闻名)

板块二感知大意,检查生字词

1.默读课文,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语读正确。

2.检查本课生字、新词。(课件出示新词)

都(dū)城

汴(biàn)京

故宫(ɡōnɡ)

摊(tān)贩(fàn)

官吏(lì)

形态(tài)各异

毛驴(lǘ)

一寸(cùn)

悠(yōu)闲

溜(liū)达(dɑ)

马笼(lónɡ)头

拽(zhuài)住

栏(lán)杆

风貌(mào)

惊扰(rǎo)

一乘(shènɡ)轿子

(1)男女生轮流读。

(2)对比识记“吏”与“历”。

(3)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词语:摊贩、都城、溜达。

(4)结合图片理解词语:官吏、一乘轿子。(课件出示图片)

(5)谁能读准它们?(指名读,齐读)

3.小组合作,梳理内容。

(1)和小组内同学交流你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

(2)合作填写《清明上河图》资料卡。(课件出示资料卡)

课件出示:

《清明上河图》资料卡

画名: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代:

__________________

距今年数:___________________

保存地:___________________

尺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交流反馈所填的资料卡。

4.交流反馈,梳理结构。

(1)再读课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5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集中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第2~4自然段)

(2)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3)指名交流。

(4)教师适时归纳: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总体情况。第5自然段总结这幅画的历史意义。

(5)总结学法:像课文这样的结构叫作总—分—总结构。

【设计意图】

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及结构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基础知识的自主构建。

板块三

交流反馈,体悟文情

1.认真读课文第2~4自然段,说说《清明上河图》为什么会名扬中外。

(1)学生自读圈画后交流。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抓住句子“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感受画的特点。

(3)引导学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概括画面内容。(板书:人物众多、街市热闹、情景传神)

2.作者是怎样把《清明上河图》介绍清楚的?学生自主阅读后交流。

(1)聚焦“人物众多”。作者是怎样写出人物众多的特点的?

①请用横线画出总写人物多的一句话。(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

②圈画出作者介绍的几种人物。

③体会省略号:图画中只画了这些人物吗?

④小结学法:围绕中心句展开,选取有代表性的部分具体介绍,这样才有血有肉,又不啰唆。

(2)聚焦“街市热闹”。作者是怎样写出街市热闹的特点的?

①指名交流。

②出示课件。

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

③小结学法:作者选择街上挂着招牌的店铺,选择形态各异的人来再现街市情景,并合理安排画面上人的大小,表现了街市的热闹。

(3)聚焦“情景传神”。作者是怎样写出画面“传神”的.特点的?

①选择桥北头的情景来写,写得活灵活现。

②引导学生抓住“撞上”“拽住”“惊扰”等关键词体会。

3.指导朗读第2~4自然段。

板块四

对照欣赏,拓展延伸

1.欣赏名画:大家想看看这幅古画吗?你能从画中找到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吗?(配古筝音乐,播放《清明上河图》全景图)

(1)看后有什么感受?指名说。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这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不愧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拓展延伸:如果你是故宫博物院的解说员,你将怎样介绍这幅名扬中外的画作呢?

(1)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借助课文内容,介绍《清明上河图》三个方面的特点及其艺术成就。

(2)小组内练说,教师点拨指导。

(3)解说员在班内展示。

【设计意图】

对照课文欣赏名画,带给学生视觉及内心的震撼,使课文内容更加深入学生的内心。扮演解说员,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口头表达上强化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注重略读教学方法。

略读课文教学应“重其所重,略其所略”,因此教学时我重整体感知,略字词教学;重学法迁移,轻品读析句;重学习能力提升,轻课文内容讲解。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填写资料卡梳理内容,并通过交流梳理结构,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

2.边读边欣赏古画。

在学生初步感知古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圈画交流、抓关键词的方法感受画面内容和特点,体会作者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的写法,并以扮演解说员的方式进行适当的拓展,以此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起到了检验学习效果、加深印象的作用。另外,学生在阅读、整体把握内容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提升了鉴赏能力。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 篇12

一、学习目标:

①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②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朗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图文结合,交流读后的感受。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谈话引入

①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

教师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齐读课题,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①平时我们遇到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学法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②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阅读要求自学课文。

三、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①“我来告诉你!”

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学听。

(注意:相同内容不重复交流)

②“我要请教你!”

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帮忙解决的?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帮助解答。

四、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①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选己最喜欢的`段落,准备读听。

③展示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说)。

五、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同学们努力学习,去打开中华民族文化这座宝库,去探索、追求吧!

六、课外作业

把近期了解到的我国传统文化一下,准备与同学交流。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 篇13

一、教材简说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如果有条件,可以建议学生了解北宋的时代背景;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如画册、邮票,欣赏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师准备有关挂图,有条件的也可以准备《清明上河图》的光盘或制作课件。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时,要把握中年级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可以让学生先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并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3.课文所选画面的内容十分丰富,课文的文字也非常生动。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建议学生对照图画多读几遍课文,特别是作者描写画面内容的三个自然段,非常生动,传神,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以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感受《清明上河图》画面的生动。

4.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之后,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时间,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的内容,大都是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以及历史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交流课文描写的与图画内容相对应的部分,使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还可以让学生当小讲解员,对照相应的画面,介绍课文中涉及的人物或场景。

5.鼓励学生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试着用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比如,有的学生不理解某些词语,对理解课文内容造成了一定影响,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解决。如,作坊是什么意思?(手工业工场)可以用查字典的办法解决词义;又如,一乘轿子是什么意思?(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可以结合观察画面理解。

6.建议学生根据自己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对照画面,向爸爸妈妈介绍这幅名画。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 篇14

一、揭题质疑,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走进第五单元,我们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认识了古代的大思想家,欣赏了美丽的古代神话,走进了雄伟独特的赵州桥,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幅古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板书课题)

2、揭题:你知道“名扬中外”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自己理解回答)说的真好,“名扬中外”就是在中国和国外都很有名气。(齐读课题)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发言)(这是一副怎样的画?画上都有些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二、明确学法,初步感知课题序号的右上方有个星号,表示这是略读课文。今天我们就根据阅读提示来学习这篇课文。

1、通读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并了解这幅画的画名、作者、年代、大小。

2、出示阅读提示:读了自读提示你知道了什么?(阅读方法:看图读文;阅读要求:知道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3、自由阅读:请大家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答案后,四人小组内交流。

4、初步感知: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学生汇报)

(1)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

(2)画上的街市非常热闹,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

(3)介绍了北桥头的场景。

(4)我们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人物丰富、街市热闹、情景传神(相机板书)

三、精读课文。

1、现在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让我们一起再欣赏一下这幅画吧。

2、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这幅图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读懂了课文,你一定会更喜欢它。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引导学生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学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3、自由读文,对照图画,看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那些内容?简单地标注在文字旁边。

4、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1)读第2小节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

(2)读第3小节,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3)读第4小节,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5、朗读课文第5小节。引导学生: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有趣生动的课文,现在你想说什么?

小结:难怪有人说《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的一个小百科全书,我们可以从画卷中看到宋代各种各样的行业,还能看到热闹的街市、有趣的场景,仿佛置身于八百年前的的古都,了解到当时的民俗、民风和人民的生活场景,真是画中瑰宝,《清明上河图》不愧为(齐读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四、再赏美图,抒发情感

1、再现画面,激情朗读第五自然段。

2、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名画,现在你最想说什么?你会怎样它,赞美它!(学生自由表达)

3、(出示小诗)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幅名扬中外的画,记住这幅名扬中外的画。(齐读)历经风雨八百年,繁华古都在眼前。千姿百态众生相,尽在绵绵画中间。名扬中外震国威,惊世之作传万年。课堂练习作业安排

4、把《清明上河图》介绍给家长朋友,与大家共享。

5、搜集更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为下节课的《口语交际》作好准备。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