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短文网

2025-10-06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1

最早知道龙应台,是读到她的那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后来有一年的妇女节,百家讲坛做了一期节目叫《女人说话》,包括叶广芩、张抗抗、李银河在内的许多知名女性都做了讲座,龙应台讲的是自己在担任文化部部长的经历。四年前,我买到《孩子,你慢慢来》一书,几年间不知读过多少遍,而且还向身边的很多妈妈做了推荐。后来又从一期《读者》上了解到龙应台出版了新书《亲爱的安德烈》,在网上寻寻觅觅了好久,终于买到了。

把《孩子,你慢慢来》和《亲爱的安德烈》放在一起看,感觉很有意思。前面书中的安安,是个长着一头鬈发的小男孩,睁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等着妈妈把这个世界一一介绍给他;而后面书中的安德烈已是一个十八岁的大小伙子,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母子之间隔着三十几年的岁月,隔着中西方文化,龙应台觉得: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为了重新认识长大了的儿子,也让儿子了解自己,龙应台邀请安德烈以通信的方式和她共写一个专栏,以书信的方式进入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里面收入的即是龙应台和安德烈的三十多封书信,说实话,里面涉及到政治的内容,我读不太懂,但我感动的是一个母亲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不安,那种迫切想要沟通与了解的心情。对于母亲,儿子有着太多的不认同,大到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态度,小到穿着打扮;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

怎样消除这样一种隔阂?龙应台的选择是一方面坚守自己的阵地,一方面主动出击,通过书信与安德烈讨论问题、交流认识,寻求有效的沟通。这对于我们做父母的是一种很好的示范,我们不能要求孩子去了解、认同我们的过去,小时候被自己的父母叫到跟前,听他们忆苦思甜,被他们谆谆教导时,我们不也是那样的抵触吗?今天轮到我们做父母,同样没有特权让孩子听自己说,让孩子按自己的模式去生活和思考。

《于丹〈论语〉心得》里面有这样一段论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说起来轻松,做起来何其艰难!“安德烈,青年成长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着你、奶着你、护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你当某个程度的别人,可也不容易啊。”龙应台如是说。

三年的通信,龙应台得以了解安德烈,而安德烈从一开始的漫不经心,到后来逐渐明白了MM这样做的意图,而且发现自己“其实还蛮乐在其中的”。

我在想,龙应台做为一个有名的学者,做为一个对世界、对社会、对生活保有警觉、保有体察的母亲,她能给予孩子一种引领;然而,平凡、渺小如我们,眼看着孩子在一天天长大,自己却感觉还是个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又能给孩子些什么呢?想起来不免心慌啊。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2

父母对于子女的爱都是无私的,可是,因为生活的年代不同,经历的事情不同,对于许多事情的看法和想法也会不一样,看了《亲爱的安德烈》我被龙应台与安德烈之间浓浓的亲情和和谐的关系所感动。他们用文字沟通,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了解了彼此,真好。

在我自身和许多周围的好朋友之间,都曾听到过这样的抱怨,父母抱怨子女长大后不如小时候听话,我们则会觉得父母不理解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在许多事情上有了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在父母看来却是不听话。龙应台在《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一文中说过的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这样的心态在我看来是很难得的。许多人都认为,孩子长到八十岁,在父母眼中,永远是孩子。而我们在渐渐成熟,开始有不同的想法,渴望得到理解,希望能够不再被当成孩子,盼望长大,想要拥有自己的主见,因为我们也是一个个独立的人。

安德烈写信的时候和我现在的年龄差不多,在他的文字中,我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龙应台觉得安德烈不够严谨,而我却觉得这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如果生活、写作,什么都是一板一眼的,那会失去许多真实的东西。或许成年人认为做好一件事就是该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我也明白这个道理,可是,我更多的是想把一些事在轻轻松松的环境中完成,而不是成为自己的负担和束缚。书信成为了两人沟通感情的桥梁,可以畅所欲言,真是一个不错的沟通方式呢。

父母与我们生活的时代不同,他们在这个年龄的时候,或许有着许许多多的不知道和不了解,自然是比不上我们这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年代。我们现在想要知道什么事,上网一查就好了,可是在那个时候,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想要得到信息,只能靠人为传播。曾经也听妈妈说过她小时候的故事,可是,远没有这样直观的感受。看了这些文字,我理解了妈妈,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不一样的。我们拥有的高科技产物,是他们小时候无法想象的,细细想来,真是有一份感动。

在比赛中,为哪个队伍加油?是为自己国家加油还是为别国加油?这个问题,或许许多人包括我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为自己的国家加油,因为这是一种荣誉。而龙应台则是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会为弱者加油。在爱国的同时,龙应台看到了国家的另一面,并不完美的一面,这是许多人难以做到的吧?

在少年时,我们会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和娱乐方式,不想完全被父母知晓,此时,就需要他们更多的理解和信任了。在安德烈的生活中,曾提到“性”、“药”、“摇滚乐”,我想这只是一种比喻,而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却因此紧张。我明白这是一种爱,可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出发,不管发生什么事,我都希望爸妈相信自己。如果得不到信任,我便会选择深藏自己,因为我觉得很难过。信任,无论是在亲人还是朋友之间,都是重要的。

这点点滴滴的一切,正是说明了两代人之间的差异,但是,能够把这些差异变得和谐,互相之间能够理解,真是很好。其实,我也很盼望这样的和谐。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3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是龙应台和儿子之间往来的36封家书。我用了两周断断续续的时间,今天终于读完了。

本书内容概要:这本书是两代人共读的36封家书。作为母亲龙应台和儿子中间隔了三十年。他们之间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因为有隔阂,作为母亲不愿意从此“失去”曾经认识的那个儿子。于是,想到了采用书信的方式与儿子交流。儿子也在她的影响下,采用书信的方式与母亲交流。于是,关于人生、关于生活、关于学业等等的一些看法两代人就开始了沟通和思想的碰撞。作为父母与孩子同住一个屋檐下,却是无话可谈,他们深爱彼此,却互补相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找不到语言。这种写信的方式,让彼此有了连结。

这本书中,母子两人的家书围绕:德国的足球、香港文化上升到两代人对国家的不同认识。在阅读过程中特别佩服龙应台的一些犀利的见解。

因为是家书,读起来特别轻松,也特别温馨,在母子对话中让读者有收获,有思考。对于我自己也有一些思考。看着襁褓中的婴儿一天天在长大,而作为母亲的我也在一天天的老去,我也希望当女儿长大的那一天,我同样可以赶上她的步伐。这种“家书”的形式对于我也是在女儿十八岁和她沟通的一种方式。

就如,我之前每天写日记,只是为了写给自己一天的所思,所想,当年老的一天还能回忆生活的印记。

在阅读到《给河马刷牙》的时候,“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元素呢?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我也会反思自己目前的工作到底是什么呢?我们都希望有尊严的活着,体面的工作就是让我们有尊严的生活着,而目前自己的工作只能是我自己谋生的手段,很有意义的工作,现在做的特别纠结和落寞,没有了方向感,特别想跳出那个圈圈,而却没有了跳出的勇气,只能在纠结中生活着。希望自己能够心存阳光,期待光明的一天。

提到孩子,每一个孩子就是一本经,是为母者终身奉读的经。这本经好不好读,就看母亲的耐心、爱心、运气及造化了。“风筝”即使放手飞了,这本经还是经常留母亲手中,还是会继续读下去,继续牵挂下去。爱孩子,爱家人,我们也必须有度才行。爱的太深,对方会窒息,想逃避,爱的太少,我们就缺少了感情交流。所以“爱”是我们一生要学习的功课!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4

一直都很喜欢龙应台的文章,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却不乏哲思与智慧。近来又看了她的《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两代人的促膝长谈,在惊叹他们之间无话不谈的同时,也发现他们在信中提到的很多观点,对于我们来说,是那么真实可触。

最让我触动的是他们这些国外孩子思想的成熟。先谈谈菲利普吧,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对于他不喜欢的任课教师,他的处理,他的思考,他的对策,让我嗟叹不已,至少我在那个年龄,是没有这么严密的逻辑思维的。其次是安德烈,同样作为19岁左右的大学生,在他面前,我真是相形见绌:他对于故乡的怀念,对于国家的思考,对于自身道德的反思,对于社会的观察……在他的多封信中,我感受到一个成熟睿智的灵魂,独立善思的人格。当他在思考这些在我看来高深遥远的社会现实之时,我却拘泥于看剧,逛街购物。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从这些小事都显露无遗。

其次是他们身上的独立自主意识。一次,龙应台打算带他们俩兄弟去中国到处逛逛,心中已想好去哪些景点。但他们两个异口同声地说:“和你一起去多没意思,一切都被安排好了,我们要自己去认识谢谢城市。”龙应台就被这样无情的拒绝了,两个孩子自己开拓他们的中国之旅了。转念一想,中国的父母,如果带孩子去国外,会放人生地不熟的他们独自行走在异国他乡,浪迹在那个陌生的国度嘛(他们还并未成年)?我想大部分父母是拒绝的。他们会选好旅游地点,订好酒店,找好搭乘车辆……把所有一切都安排的妥妥当当的,孩子们只管放心的玩就行了。

正因如此,同龄的中国孩子和国外孩子比,略显稚嫩。安德烈在信中也提到,他看到一对大四的情侣,他们会像小孩子一样,逗宠物狗,互相打闹,所有的言行举止,完全没有成年人应有的成熟稳重。各地的读者来信也明显证明这一点:大三的孩子,还需要父母陪读,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研究生回乡创业还是进城就业,还要征求父母同意;博士生对于未来的规划。还要同父母商量;一个快四十岁的教授,母亲仍把他当成20岁左右的孩子……

于是也想到了自己,一个已进入大学的成年人,但父母家人总还把我当成个小孩子。并不是要着急着宣誓着自己的主权,证明着自己的成长,也不是烦恼着他们的叨扰管教,只是强烈的希望他们把我当成一个大人。如同“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这句话,只有他们相信我能够独立完成好一件事,并放手让我去做,我才会真正成长。“鸟笼里飞不出雄鹰,花盆里长不出苍松”与其沉溺在温暖的港湾,待在舒适区,我更愿意前方荆棘丛生,惊涛骇浪。

读完《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已经许久了,但至今觉得回味无穷,哲思不断。这本书对于很多事的看法,已经它提到的诸多我所没未触及的方面,都让我眼前一亮。不得不说,这本书,确实让我学会了思考,懂得了一些东西。如此看来,也算值得。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5

首先,通过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书中我总能读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似乎从出生开始,我们的人生就已经被计划好了,我们需要好好学习,需要考上一所好大学,于是,老师、学校、家长、社会……身边的所有的环境都充斥着这种思想。这种思想就像空气一样时时刻刻围绕在我们的周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但是,相比于安德烈,我们失去的真的很多。安德烈将“性、药、摇滚乐”看做一种隐喻,暗指生命中的种种乐趣。我想安德烈是自由的,他每天都能感受到这种自由乐趣,并且无忧无虑地去享受。生在中国,饱尝着东方文化,我们确实不能像西方孩子,像安德烈一样的生活,有他那样的经历。但是我却想说的是,人生苦短,活的洒脱奔放而不留遗憾,才不枉来人间走这一遭。这也是我从这本书中读到的。

其次,更多的是我在这本书中感受到了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和鸿沟,也感受到了父母了解和认识自己成人子女的渴望,更感受到了父母对于子女不离不弃的、贯穿始终的爱。其实在我们身边,包括我在内,有多少人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甚少,缺乏适当的形式和机会,以至于两代之间形成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我们会发现,虽然自己以成家,却发现自己越长大越孤单,渐渐的不愿意和父母分享更多的'东西,反而身边的朋友或许比父母更加的了解自己。我们不断的接触更新的事物,渐渐的从父母的世界中远去,偶尔的电话也是例行公事一般的枯燥无味。“最近好吗?”“还好啦。”“钱还够用吗?”“够。”仅此而已。我们都感觉到了这种变化,但是却没有人愿意或者留心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些。我想,我们的父母养我们长大成人,绝对不想看到的是这样的一种结局。

读这本后让我深思,而且指导我如何面对每天在学校遇到的12岁左右的学生。每个学生就是一本书,是作为老师一日就得不断翻阅的书,而且是永远不会重复的书。这些书读得好不好,就看做老师的爱心、智慧及艺术了。好的老师应该是一名好的读者,龙应台告诉我们,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学起。你得放空自己。那么对我们来说,认识一群性格各异的12岁的人,我们该怎么办呢?在我看来,我们首先得蹲下来,而且得将自己杯子中的水倒掉,只有倒空我们自己,才能有空间去倾听他们的想法。现代传媒迅猛发展,而世界发展日趋多元,很多事物并非只有一个答案。所以不要带着标准答案与学生讨论,因为人人都不喜欢被说服。而且我们要善于抓住机会进行有效沟通。在沟通时,我们应该把80%的时间用于倾听他们的诉说,同时注意不要以权威自居对他们发号施令。我想,只要我们努力去改变,我们和父母、父子、师生之间也会建立起一座通往对方世界的桥梁。雨后的彩虹,就会在桥梁的上空,绽放!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6

当写下这个题目时,便觉得一阵心如刀绞。中国的家长在给了孩子足够的自由后,觉得那是自己的“授权”或“施予”,他们并不觉得那是孩子们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他们的心态已经在不经意间暴露无遗。也就是说,他们到今都没法明白:他们的儿女不是他们的儿女,而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他们的“别人”! ――题记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有一种找到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彻悟,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早早起床、匆匆忙忙上学、没完没了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

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菲利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多么希望我们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们也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们快乐的生活,学学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把你们严肃的爱变得温情一些,把你们古板的关怀变得更加亲切一点,给我们一点柔美的微笑,给我们一点应有的尊重,那样,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学生一定会变得比现在灿烂很多,很多!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