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 篇1
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本身本身就应该是一朵俏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贡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大概用一个牢固的工艺流程去塑造;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本身来“照亮”学生。其实,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早在上世纪末就阻挡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称颂教师。“为了岗位抛弃做父亲、做丈夫、做儿子的责任,我以为他的情感虽不健全的,其价值观也是卖弄的。”选自《模范如是说》——被“主流媒体”大肆颂扬的“模范”,也是跪着的人。
有人把教师比着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俏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着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着燃烧的蜡烛,燃烧本身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
我关心的还是在我看到书名后就想弄懂的几个问题:何谓“不跪着教书”?不跪着教书又该怎么教书?
书中并未对此作出系统的叙述,但透过那些零琐屑碎的感言,不难窥见问题的答案:
“多年来,语文教师屈从于世俗的评价,忧馋畏饥,跟在别人后面马首是瞻,教学上也搞‘无一句无来处’,言必称宗师权势巨子。”选自《召唤气势派头》——这是一种跪。
“有的教师,真像打手一样,一天不入手打学生,他的骨头就发痒,他们的人格猥琐,生理昏暗……”选自《你为何要开释粗俗》——这是另一种跪。
“为了岗位抛弃做父亲、做丈夫、做儿子的责任,我以为他的情感虽不健全的,其价值观也是卖弄的。”选自《模范如是说》——被“主流媒体”大肆颂扬的“模范”,也是跪着的人。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 篇2
看到这个书名后,我不由的产生了疑问,什么叫跪着?谁跪着了?向谁跪着?老师怎么会跪着教书?带着种种疑问我拜读完了吴非老师的这本随笔集,看完之后才明白,这本书强调要想学生成为站立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看完以后我再一次陷入深深的思索中,因为吴非老师的很多思想的确是让我有震撼!
书中让我最感动的是开篇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这篇文章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小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他很想知道这个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的.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这个故事长久地感动着我,并深深地启迪了我。假如是我,会怎么做呢?我想我可能会对孩子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首先会没收了她的花,更不会再去摘花给她,而是苦口婆心的对小女孩进行一番传统的道德教育,教育小女孩不要损害公物。小女孩也一定会唯唯诺诺,并从此开始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慢慢根植积累着一条又一条的大道理,但可能会让她缺失了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了同情心和怜悯心。可能今后她知道别人有困难或生病等也会漠不关心了。
我认为,现在的道德教育应该重视让儿童不断感悟人性美的方面,多给儿童一些真实的东西,如:我们的社会应给学生一些美好的东西,学校应营造人性美的氛围,让我们的学生具备美好的人性;同时我们教师首先应该是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通过一些真实的事例,找回他们的同情心,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 篇3
最近有幸拜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还没正式读时就被作者的自序所吸引,“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一开始我感到非常好奇,跪着和教书有什么关系?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带着这份疑惑我阅读了吴老师的这本书。此书一共分为六辑,每一辑各有自己的主题,记录的都是吴非老师见到或听到的教育现象以及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每一篇观点鲜明新颖,作者针对这些教育现象分析得一针见血,书中并不是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高深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一线教学生活可能正在发生的事情,我读后获益匪浅。
吴非老师书中所说的.“跪着”,是指教师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只会随波逐流、趋炎附势。那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书中反复强调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坚持读书,善于思考。教师是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能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模仿的人,所以首先教师应该做到以身作则多读书,从书籍中获得教育智慧。读到这里我不禁反思,我做到博览群书了吗,我能够带领学生找到知识的涌泉吗?教师这份职业决定了我们必须是学习者,教师只有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才能“站直了”教书。教师如果不读书不学习,就没有自己的思考,就没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就没有教育创新。所以这点醒了我,平时不仅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做学识渊博的教师,还要向新的高度攀登。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必须要坚持读书不断思考,具有大胆质疑的精神,保持自己的教学主见,做智慧型的教师,唯有这样,才能开拓思维,站在教学的前沿,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不跪着教书,意味着不仅要传授给孩子书本上的知识,更要以身作则给他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教师是堂堂正正“站着”的人,才能教出“站着”的学生。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逐渐形成,这就要求从教者要像对待绿叶上的露珠一样认真细心地善待每一位学生。作为一名新时代教师应懂得:教育无小事,事事为育人;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我们必须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平时工作要精致每个环节,细雕每个问题,实事求是,表里如一,准确传承文明科学、启迪智慧,真挚地感悟人生,引导学生追求至真至善至美。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是呀,心中永远装着学生,为学生的生动活泼发展撑起一方蓝天,严谨务实,恪尽职守、终身学习、精益求精,做教人求真的真人,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着”的人。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 篇4
xx年,我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感觉非常诧异,心里不断的想着:不跪着教书,不跪着教书!这书会写些什么带着疑惑,我找到这本书,封面上的一段话让我震撼不已:想要学生成为站立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与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要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文字,总的阐述了他的一个思想:教师应该是个有思想有理想的人。
这段话发人深省,由此也让我不断思考: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扪心自问自己在教学中站直了吗?带着心中疑虑,我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这一篇篇教育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往高处飞》、《实话怎么说》、《在欢乐中沉思》六辑一百篇文章,每一辑都有自己的主题,记录的都是教育随笔及教育问题的思考,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一辑。他通过真实的案例和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及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面对挫折,学会感恩等等做人的道理。我觉得这些才是对学生这辈子有用的东西,对他一生都是有很大的影响的。捧读着吴老师的力作《不跪着教书》,我被他深邃的思想和精辟的言论所折服,整个身心被这本书套牢了。短短两天时间我就把这本书认真地读了一遍,不时为书中的精辟的言论而拍案叫绝。
今年寒假,我又一次捧读,突然之间发现,原来它依旧令我心动不已……从书的题目我们就可以知道吴老师是主张做一个有着独立人格和个性风格的教师,这是教师教育生命的灵魂!风格即人,没有风格就没有自我。所以教师要不跪着教书,像一个人一样站立着。
然而,书中对当今教育的剖析,让我颇感压力。教育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被融入了许多的社会因素,这一不断演变,衍生了众多的教育奇观。我们常常听到或看到,发生在孩子身上一些匪夷所思的事件,要不,是伤害自己,再不然就是危及他人的生命,其中不乏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不禁反问自己,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又在充当什么角色。为何他们会如此漠视生命会变得如此冷酷无情作为小学教师的自己更是感触颇深,现在的孩子在家受宠,真的就是骄纵任性、唯我独尊,一些孩子沐浴了学校的集体生活后逐步学会了谦让、奉献,而有一些孩子却格格不入,觉得所有人必须以我为中心,必须满足我的所有要求,否则就大吵大闹,发脾气。看到种种,想想身边,我不由得压力倍增……
这种种现象,让我不禁想起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在我的认知里,老师教的不仅仅是知识,还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总的来说就是教育孩子成人。我一直认为人才,人在前,才在后,先成人,才能成才。所以除知识外,做人的基本道德,是首先应该教给学生的,在他们的潜意识中首先应该要让如何做人深深扎根——为人处事懂得谦让、待人接物要有礼貌,与人不和需要忍让,遇事三思而后行。而正因为这种教育理念,让家长一再的与我发生摩擦,家长认为,凭什么让我的孩子忍着、让着,别人打我孩子一下,我就要变本加厉都打回来才可以。种种件件,让我疑惑我们的教育最终目的是什么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理念何时才会在同一个空间中共同努力呢。
书中还有一句话,我记忆犹新:我希望自己拥有最出色的学生,所以我必须使自己成为最出色的教师。这是吴非转述朱亦磊的一句话,打从我看到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地刻在了脑子里。是的,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关于读书,作者提出应带着爱与敬重来读书,阅读是一种心的教养。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诚信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他就可能始终站立着……
我一直以为自己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而吴非老师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却让我认识到自己相去甚远。吴非老师在书中这样说道:评价教师的工作,简而言之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看到这里时,我汗颜不已,曾几何时我因为学生的几句话而激动万分:记得那是一次市领导到学校检查工作时,问我学生的一个问题,问他们喜欢哪门学科,四个人中有三个说喜欢语文,另一个学生说他喜欢数学,但爱上语文课。这样的回答让我开心了好久。可在今天看来,我只不过刚刚达到做一个合格老师的第一步,离合格还有着很大的距离。还需努力、努力、在努力!
读完整本书,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这句话跳到我的脑海中,我是一位语文老师,但我觉得,这句话适用于所有的老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要做到拥有独立思考的意识,要有批判的能力,要敢于说不,要敢大胆的表述自己想法和观点。还有一句话就是: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我觉得这句话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像灯塔一样,在迷茫中指明了我们努力的方向。细想一下,这不就是终身学习的要求吗活到老,学到老,这不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吗!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 篇5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这是我读完《不跪着教书》一书后,印象最深,震撼最大的一句话。反思我们的学生,不仅让我想起了很早以前的一个真实的笑话——《船长几岁了》:一位法国教育心理专家曾给上海的孩子出了一道题目:“一艘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那么船长有几岁?”1998年,用这则笑话测验我国沿海某市的小学生与初中生,结果做出答案的竟达90%,即使在上海某重点中学的高三年级,也还是有10%的学生得到75—32=43岁的答案。只有10%的'学生认为此题十分荒谬,无法解答。当然,这10%的学生答对了,因为该题目只不过是一则欧洲笑话,不可能有答案。而同一道题目在法国小学做实验时,超过90%的同学提出了异议,甚至嘲笑老师是“糊涂”蛋。
无独有偶,我身边一些有心的老师也在自己班作过同样的测验,结果情况也一样不容乐观。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敢怀疑题目有错?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相信自己?我想作为老师,我们也是有责任的。
首先,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常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在教学中,我们是否真正把发现问题的空间留给了学生?是否真正珍视学生的反叛精神?是否让学生把问题带进课堂又带到了课外?
其次,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教师是工作者,劳动者,指导者,但教师最起码应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教师只有成为思想者,才具备教育者的素质。教师具有怀疑精神与批判精神,才能胜任教育。但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有这样的问题意识?是否有这样的思辨意识?答案也不肯定。如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但凡上课就来个小组讨论,也不管有否需要;再如提倡数学问题生活化,但凡上课就来个情境创设,也不管效果如何?
正如林华民老师所提出的把课堂当做师生共同质疑释疑的地方是我们老师当务之急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