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的1000字读后感

短文网

2025-10-09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目送》的1000字读后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目送》的1000字读后感 篇1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每次读到这句话内心都会为之一动!

当好朋友送我这本书时,读了扉页上这句话,感觉到的是生命的厚重,而内心又有无法言说的心酸和无奈,特别是再次翻开这本书又是两年后,在这中间多少找到了渐行渐远的我们自己的影子,那心酸和无奈是我们每个人成长必须经历的,也将是生命中最为宝贵的东西。

我们目送着远去的背影,也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有时候我们必须走,有时候我们必须去送,走时大可一心离开,而送时我们在那个慢慢的远去的背影后承受不舍,那种滋味最是心酸。

我的童年时在外祖父家里度过的,那时每天上学,外祖父每天都会送我到村口,有时走了好远,一回头,他都还在那里。那时怎懂得他的目送中有着担忧和不舍,我又是多么容易从他的护送下溜走,到了路口拐个弯就消失在他的视线里。直到有一天我已经快二十岁,他也从哪个刚刚年过半百的人,进入古稀之年,记得最后一次回去看他,然后我要走,连胡子都已花白的他拉住我的手不放,而那竟是最后一面,依旧是他看着我的背影离开,从此那头不再有他的那份牵挂,无论我怎么回头,先我而去的最后留给我的依旧只是一个背影。渐渐的我用“生老病死时间常态”看着那些必然先走的人。

上个寒假收假时,老妈在厨房里切菜,我在厨房里一边偷吃东西一边问老妈,“我就要上学去了,你都不留我?

老妈头都没抬说“留得住我就留了,等你工作了我就更难见你们一面了。”这中间有多少无奈和心酸大概老妈早就尝够了,干脆默默无语的看着我们每次离开,看着我们渐行渐远。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如果我们还能做点什么,唯有多陪陪他们,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将目光落在我们的脸上,而不是望眼相送。

而还有一个人,我们的一份爱情纠结了好几年,记得上一次相见后,在码头上我拉着她的手,她却让我先走,说是要看我离开的样子,最后在我的坚持下我看着她的裙摆慢慢的消失在我的视线里,在那一刻我或许明白了爱情。

这世上最令人难过的莫过于我们拥有过却留不住的几类人,一是先我们而去的亲人,二是青年时我们想爱却不能再爱的初恋,三是知音成了志向完全不同的人。第一类人让我们知道亲情的可贵,第二类人让我们明白爱情,第三类让我们领略真正的友谊。而他们无论多么可贵,都注定我们要一个人走,走完一个人必需走完的那一段,在那一段旅程中我们要尽管走,不必回头。

《目送》的1000字读后感 篇2

而今的龙应台,在《目送》中,有了更加丰富多变的内涵。

这是一本记录她生活点滴的散文在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采访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亲切;记录了她做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翻开这一本《目送》,竟然能让我从头到尾都保持眼睛酸楚的感觉——仿佛一个饱满欲滴的石榴果,轻轻挤一挤,眼泪就要往下掉了。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围世界的植物、动物、风景……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最动人心弦的那种种感觉。读起来,便连呼吸,也充满了共鸣的激动。

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最柔软的时刻。当孩子一天天地长大,她的忧伤却与日俱增。昔日为了孩子,她辞去文化局长的官职,抛开博士高官的美丽光环,毅然离开,重归学者作家的生活,仅仅是因为她突然之间的反思:“会不会你赢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

她是这样优秀清醒的女人,明确地知道自己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有着怎样的责任,知道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事业的成功和虚浮的掌声,所有的精彩,在繁华落尽时,也许留下的不过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一份遗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象她这样清楚地获知生命的本象。

在面对孩子时,优雅知性的她,和所有平凡的母亲一样,困惑而挫败

不同的是,她聪明和懂得控制的头脑,使得她在面对孩子的独立和疏远时,懂得用压抑自我的方法去尊重他们做为一个独立的人所理应拥有的自由和尊重。而她的骄傲和锐气,在汹涌的母爱面前,也只能委屈地选择让步。《母亲节》,原本以为会是一个温暖感人的故事,没想到透过安德烈寄来的一封电邮,让人在一篇既凸显了母亲的琐碎,又记录了母亲的无奈的幽默小文中,读到她心底深处那份无从说起的寂寞。

在面对的父母时,仿若在呵护柔弱的婴儿,那般的温柔耐心,细细私语。她知道“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却再也找不到归程的旅人”,她知道“妈妈想要一个家,不是一个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滋滋香气,丈夫从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快递拿印章来’……”她年迈衰老甚至开始神志不清的妈妈想要的,只是那样平淡而幸福的时光,在那段时光里,凝聚着她一生丰盛的记忆,她的爱情,她的家人,她全部的留恋……

她也在书中写战争的残酷,贫穷的无奈,写自己在一日日的生活中,渐渐黯淡下来的激情和慢慢平和的心境,曾经相信和不相信的东西,在陌生的小巷见到的年幼的童工,父亲离世后巨大的伤痛,一点一滴细微的触动……

《目送》的1000字读后感 篇3

喜春夏之新阳,感秋冬之凉寒,亲情冷暖,汇聚于心。娓娓道来的往事,诉说着有对父亲逝去,母亲老去的伤怀,也有对“用眼睛看得见得坏去量时间”的无奈;有对兄弟远去,儿子离去的不舍,也有对距离跨越的质疑;有对生命如草芥的悲凉与同情,也有对时代残酷的不忍与愤懑……

龙先生的描述好似近日黄昏,也好似昙花一现,温暖,美丽,却也包裹了一层淡淡的忧伤,有许多感同却不身受的文字,也让二十多岁的我融入不了这个氛围,我缺少的仍是经历,却不是爱。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像风中的转蓬一样,各自滚向渺茫。大抵是我也尝了些悲欢离合的滋味,很多描述的场景竟也能历历在目,主角是我自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高中舍友曾经问过我:“度过人生十八年,你最害怕见到什么场景?”

“鬼啊,梦里见到鬼”我不假思索的回了她,还扮了个鬼脸。

“你呢?”我接着问她。

“回家,不,不是回家,是离家,离家时我爸妈目送我离开,一路望着我直到我看不见他们,我害怕,甚至不敢看他们,可是忍不住回头,一回头眼泪就唰的一下涌出来,无法控制”当时宿舍的空气都安静了,因为那个中秋节,宿舍只有我俩,我们都想家了。

重温了一遍朱自清的《背影》,眼泪郁结于心,大概都长大了吧,学着珍藏这种温馨的泪水。无论是龙应台,还是朱自清,他们文人大家也都是这样做的。

是在高二吧,寒假特别的短,开学在即还特别的冷,整个牧场已经白雪覆盖。我想着请假吧,估计也就一两天路上的雪就能化的差不多,到时候就能开那辆农用车送我上公路坐班车,可妈妈一个劲的念叨请假耽误课程,叫爸爸骑摩托送我,爸爸没做声,点了点头。第二天依旧冷,我和爸爸各自披了件羊皮大衣上路了,爸爸坐的直直的,肩膀子也阔开,我怕他脖子灌进冷风把我的围脖给他围上了,爸爸呛着风大声喊着我“你自己围好,我不冷,围脖给你,你就躲在我后面,不要探出脑袋”我抱紧了爸爸,就这样走了将近一个小时。

到公路边停了车以后,爸爸抱着我躲在被风处,爸爸睫毛上落着厚厚的霜,整个帽子延边都是厚厚的霜,是军用的那种帽子,眼角有冰碴子,估计是风吹的眼泪已经飞出去了,只剩下点水珠结冰了。

班车来了,我把围脖递给他就赶紧上车了,回过头来,爸爸已经缩写脖子开始发动摩托车了,我才发现爸爸的大黑靴已经全白了,可是他还得走一个小时。

我回想起曾经家里还没有农用车的时候,父亲不一直都是这样接送我们的吗?为什么我直到高二心才开始疼。

《目送》七十三篇,读毕回味无穷。

对于目送离别,我想着还是陪伴最好吧。

《目送》的1000字读后感 篇4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喜欢龙应台了。透过一本本凝聚着她在生命中不同时刻不同心态的书,一点一滴地触碰到她丰富细腻的内涵。

而今的龙应台,在《目送》中,有了更加丰富 深刻的人文关怀 。 为教育、为生活、为生命。

这是一本记录她生活点滴的散文。在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采访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亲切;记录了她做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其实,我们的教育与学生,不正也是如此吗?

联系到老师教育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真是有道理。孩子终会长大,他们终是要独立地面对生活的种种。“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书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文中描写作者目送儿子踏入各种不同的门,儿子的背影,愈来愈高大,但却从来都没有犹豫,没有回头,这种落寞感,使她回忆起当年父亲用廉价的小货车载着她去大学报到,父亲因觉得女儿会嫌弃小货车太穷酸,便在校门口放下她和行李转头就走,留下一团黑烟和背影。多年后慈爱的父亲过世,作者又在细雨中,目送着父亲的灵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炉门,消失在火焰中。

孩子们要长大,总有一天要张开翅膀飞翔,但我们至少可以在他们年少的时候多一些爱的呵护,我们可以以身作则,教会他们更多的生活技能,更多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少些应酬,多陪陪家人,放却一些无谓的纷繁杂乱,多关心你身边的人和事,善待他们,这样当你一次次面对背影的时候才会释然。

《目送》的1000字读后感 篇5

初识龙女士是她的《野火集》,那犀利,一针见血的笔杆子给我以公民意识的启蒙。而《目送》与《野火集》大有不同,少了那种犀利,多了柔情,亲切而含蓄,令人感叹。

《目送》共有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字里行间,写尽悲欢离合,令人动容,感同身受。这部跨三代人共读的人生之书,用流畅的笔法写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全书以时间为轴,以亲情角色为卷,作者游走于“女儿”与“母亲”的双重角色,用细腻的情感之笔勾勒出每寸光阴中触动自己的“背影”。

目送,一个简单温暖的动作却穿插了我们的一生,那些倏忽而去的背影是否应经带走了人们太多的记忆、温情和牵挂?在目送中,时光悄然带走了满头的黑发,带走了挺拔的身躯,带走了如火一般炽热的凝望。然而,在那个不断变化成长背影后,目送的人一直都在,那份落寞与希冀一直都在,直到有一天,他或她再也无法目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这是一个谈不上奢望的等候,目送的落寞便悄然由那些转身而去的背影再也没有回头开始延……那些倔强的背影一次次伤者母亲或是亲人最柔软的内心,那些等候中的一瞥一次次充塞着生命中的凄伤,而原本不该是这样,原来也不是。

那些长大了的身体总渴望摆脱父母、家庭的束缚,那些渴望飞翔的翅膀,总有一天希望高舞晴空,却从来没有想过回头,从来没顾忌过曾经栖息过的温暖胸怀……

生与死,也许就在这目送之间,也许,别离是每一个生命必须的演绎。然而,站在生命之路上的两个人,有一个却始终紧紧拽着那根牵绊的丝线,把自己的柔情一丝丝年捻进短暂却又漫长的时光里,等候。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读着这样的落寞,我久久不语。今生今世,已说不清有多少次目送。然而,每一次背影转身的瞬间却始终刻在心间,那是一个母亲漫长时光里最真切的回忆,也是一个母亲最落寞的回忆。

《目送》一书,可视为龙应台的人生笔记,不仅仅就内容而言,从写作态度来说,本书体现了她真正的实质,比较接近生命本体的、巨大问题的关注和回答。作为读者的我,仿佛也进行了一次“目送”人生的旅程,有些情绪体验能够感同身受,有些因为缺乏经历而不能体会。没关系,这本书足够强大,留待日后慢慢品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