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诗的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诗的读后感 篇1
对于知识的渴望是人的天性,然而,获得知识不仅仅需要求知欲,最重要的是,透过实际行动去获取知识。香菱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一个自幼在外漂泊流浪,并终日生活在无尽的痛苦中,这样一个女子学诗为了什么?功名?利禄?或是荣华富贵?显然都不是只是她的求知欲和为此的决心在驱使着她,她想为自我创造一个无纷无扰的精神净土,她为了这个小小的愿望不断努力着,她最终的成功,是偶然中的必然。偶然,是因为她几乎不可能获得这么好的机会,让灵魂在净水中遨游;必然是因为她极强的渴望激发了他的潜能。
像香菱这样只为满足个人精神需求而学习的人十分少见。扪心自问,谁能保证自我学习的目的没有一点功利色彩?不是说我们的.求知欲早已泯灭,而是庸懒的头脑和过多的诱惑将那对知识的渴望埋藏,我们开始机械的学习,成了一台台学习的机器,重复着“输入程序→执行程序→输出程序”这一单一又乏味枯燥的过程,学习便相应地枯燥乏味,只为了考高中,考大学,考硕士,考博士,为了更好的文凭,更好的工作,更好的房子,更多的金钱,在这样利欲的驱动下,我们无不成为“推磨的鬼”,如何真正静下来学习?学习是为了自我,但不是仅仅为满足自我对物质的需求,不是获得利益的工具。学习即是一个自我升华的过程。充实自我并丰富精神世界,娱乐自我,并最终提升个人修养,这才应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看看香菱在看看我们自我,我们怎能不感慨?
诗的读后感 篇2
香菱学诗这个情节想必大家都曾阅读过,不知里情节怎么样,她不耻下问,聪明能干,不能把事情弄明白,不罢休的这种心态,使我受益匪浅。
我,其实很懒惰,但我喜欢做饭,我从这个做饭,改掉了很多毛病,我最喜做鱼,特别是烫,我很喜欢;第一次,妈妈告诉我怎么做,我就做,结果吃时,差点儿没把我腥死,鱼腥味还全在。
“妈,你说你怎么做的这么好吃,能告诉我呗。”“我不都已经告诉你了嘛,这要靠你的领悟了。”我没想到这还有什么悟性。
我第二次做鱼,我又按照妈妈的方法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可在做时,就没放料酒,就不好吃了;我气急败坏,把碗摔了一个(妈妈不在家),我又把鱼偷偷地倒掉,又赶忙跑回去,刷锅、拾碗,怎么也准备再来做一次。
我第三次尝试,已经是打破妈妈平常的做法,加入我的'“新创意”。我把鱼一整条放在锅里煎,然后放上油,让表皮黄了就好,平常妈妈煎时什么都不放,我把蒜末和辣椒粉一起放在鱼肚里,撒上盐煎,最后兑上水在锅里煮。妈妈不喜欢除料酒以外的东西,我偏不放料酒,我放啤酒,而且还放一些鸡精,提一下鲜味儿,妈妈平时做的时候,都切大块大块葱花儿在上面,而我把葱切的跟末差不多,最后好了,放一点儿猪油,把那葱末放在汤上面,一道“水煮黄鲤鱼”就成了。妈妈竟然也夸我这一次比上两次做得好,打破了他的一些做法,没想到味道还是不错的,还可以。
难道大家就没对我为什么要去做鱼干什么,因为鱼这道菜它代表着我奶奶,因为奶奶最喜欢吃鱼,这样我就完全可以到奶奶家做鱼给奶奶吃,这样她老人家一定会十分高兴——从小给烧到达给我吃的一个孙子,没想到也会做饭了!
诗的读后感 篇3
古诗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着非凡的意义,古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但却可以表达许多事物、景物,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便透露出诗人的心情,把景物描写的淋漓尽致。
我们在小的`时候,都背过这一首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之前给儿子所写的《示儿》,陆游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在临终之前还念念不忘收复祖国的失地。诗中说:"我"本来就知道人一死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待到南宋军队收复北方中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虽然在陆游生前不能看见祖国统一,但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这四句诗说的是陆游在临终前不能看见祖国统一,要他的子孙在祖国统一之后告诉他,但是 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
《示儿》表达了陆游想要统一的梦想。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也要为祖国做一些事,虽然现在祖国统一了,但我们也要建设祖国,让祖国更加繁华!
诗的读后感 篇4
一提到“花木兰”,大家都会想起一个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在古代闭塞的社会中,木兰能毅然决然地超越社会习俗,女扮男装,勇敢地代父从军,这种行为,如果没有大智大勇是无法做到的.从另一方面而言,木兰代父从军并在疆场上立下不少汗马功劳,这不但有功于国家,更是大忠、大孝、大勇的表现.
花木兰集大忠、大孝、大勇、大智于一身,为中国妇女树立了一个新的典型,并说明了一个事实:妇女一样能够尽忠,一样能够为国家效力.现代男女都平等了,花木兰们都可以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了!
花木兰的故事能流传千古,显示了人们对花木兰的喜爱、敬仰以及这位奇女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千百年来,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这首叙事诗充满传奇色彩.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叙述详略得当,如木兰沙场征战,思念亲人,心理描写细腻传神;而关山飞度,百战建功,却只用寥寥几句诗来概括.这样写,使得木兰的`形象真实感人,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首民歌刚健清新,表现了古代北方人民英武豪迈的气概.它还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全诗气势雄浑,又易记易诵.习诵时,要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木兰诗》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官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可以吗?
诗的读后感 篇5
还不错吧,作为一个二十岁的人? 想看到的,是孩子诗中那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和许多人一样,我也追望单纯,也希望从中看到一点天真无邪的想法(“没有人知道 妹妹的幸福”)和天马行空的想象(灯把黑夜 烫了一个洞”以及《光》等),也看到了。
偶尔看到被人称为“老练”的孩子我也只是笑笑,想起小时候自己的鬼灵精和伤春悲秋来。
其实呀怎么样说那时候的我们都是稚嫩的,言谈看破红尘也是一种浪漫,诗与夜勾连,因为静谧与孤处总在夜里,那时寂寞与忧愁是一种细若游丝的存在,诗意栖居其上,透着的却是微笑与温暖,不像现在冷冷的确实是寂夜的孤清。
那时只要不是什么大的.阴影许多事情都是过眼云烟,不存在什么阴翳之说。
慢慢地孩子从对痛苦地一无所知(《黑森林》)到能感受到这个世界聒噪和黑暗的一面,初涉江湖,直白坦然,写出自己的不舒服没什么不好也无谓污不污染,倒是我们,苦心冥想倒也还是拐弯抹角。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看到的伤痛所在(《心事》我的心事便触了礁 森林淌满了思绪 交织着酸甜苦辣 ),也看到的希望所在(《一粒稻谷》),懂得关怀起自己爱的所在。
一点小小看法,不能囊括所有作品,也不可能囊括所有的小孩,其实我们也不必要给他们分类,他们都是一个个鲜明的个体,如大地铺开花的篇章,还是不要用花园的栏杆去定义他们好为此我们也获得一种难得的自由。
诗的读后感 篇6
美丽的春天到了,春风拂面,能够感到丝丝的温暖。这个季节里充满了幻想,充满了希望,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铃声响过,我拿着语文课本走进了教室。今天,和学生一起诵读第九课《儿童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我想》,作者是高洪波。
这首诗不太长,且每个小节的形式极为相似,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学生读的兴致很高。几遍下来,学生的心中有了浅浅的感悟。他们还拿起笔,在自己喜欢的句子上做了标记。
一个个的动词被学生圈画了起来,学生一边读着,一边表达了自己的`感悟: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带着一串花苞,牵着万缕阳光,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这一个一个的动词“安”、“带”、“牵”、“悠”,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股轻快明朗的调子。其他的同学又说,“悠啊,悠——”让他感受到了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其中了??
学生在分享着自己的发现、感悟,一遍遍地朗读,让学生已经把这首充满想象的诗熟记于心了。记忆于学生心中的不仅仅是语言,还有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以及作者心中美丽的想象,等等这些,一同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还等什么,此刻,学生的心中一定也充满了想象,他们需要的是倾吐心中的话语,放飞自己的想象。不到10分钟,学生的稿纸上写下了自己的思绪,他们争相朗读着自己的创作。